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纽约时报的坚守读后感

纽约时报的坚守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0-12-06 07:31:05

『壹』 《谷物大脑》这本书怎么样和读后感

《谷物大脑》分饮食、睡眠、运动三大板块提出改善方案。最引发争议的是饮食部分,作者让我们戒甜食、戒麸质、戒高碳水化合物,提倡吃肉、吃蛋、吃脂肪类食物、吃含胆固醇的食物。这与市面上现存的大部分“健康食谱”产生严重分歧。难怪会被黑,大部分人都害怕改变,害怕别人说自己错了,让人们看到了自己人性的弱点。

读后感——

作者通篇其实就介绍了一个主旨:为了你的大脑健康,请抛弃谷物。

书中的观点如果再压缩,我觉得大概就是以下几点:

1、根据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很多人对麸质过敏而不自知,于是,很多有抑郁、多动、记忆损伤甚至多年偏头痛的人通过改变成无麸质饮食后,都神奇的治愈或者减轻了;

2、胆固醇是个好东西,近些年我们都被主流医学误导了,它与大脑的智慧和未来的寿命息息相关;

3、他汀类(降血脂类)药物会增加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

4、保持减肥效果最好的方式是摄取相同卡路里的情况下,采用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饮食方式;

如果真的如作者所说,我们这些年整个人类的饮食结构有问题,那这绝对是前沿的颠覆性的一本书一个观点,但是个人觉得,其实以这些例临床案例和一些作者理解的机理就要改变饮食结构,从理论上还是有些武断,以及,可操作性其实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不太容易的。

(1)纽约时报的坚守读后感扩展阅读

《谷物大脑》一书由(美)戴维·珀尔玛特(David Perlmutter) / 克里斯廷·洛伯格(Kristin Loberg)所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戴维·珀尔马特

(David Perlmutter)

戴维·珀尔马特医学博士是一名具有专科医师资格的执业神经科医生,并且是美国营养学院的成员。他创办了佛罗里达珀尔马特健康中心和珀尔马特脑部研究基金会。

在营养对神经病症的影响这个研究领域,珀尔马特博士是世界公认的权威。他曾获多项奖章,包括迈阿密大学医学院颁发的朗特里研究奖、美国营养学会颁发的年度人道主义奖,以及因他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荣获的莱纳斯?鲍林奖。

他的文章广泛地出现在医学出版物中,而且他在世界各地举办讲座。珀尔马特医生是《奥兹医生秀》医学顾问团的成员,还在多个全国性电台和电视节目中登场,其中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福克斯新闻频道的《20/20》、《今日》、《早安美国》以及《早间秀》。

珀尔马特医学博士已出版的著作有《健脑书》(The Better Brain Book)、《五岁前的IQ大跃进》(Raise a Smarter Child by Kindergarten)和《为大脑充电》(Power Up Your Brain)。《谷物大脑》一书在美国甫出版即跃上《纽约时报》图书销售排行榜第一名以及Amazon健康类排行榜第一名。

内容简介

你的大脑会生病,并非遗传基因早注定,

罪魁祸首,正是你每天所吃的食物!

麸质、碳水化合物和糖,

就像“沉默的杀手”,

在你毫无知觉的时候,

已对你的大脑与身体造成永久的损害。

含有麸质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是健康杀手!

所有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症等脑部病症,都是因为发炎,而引发炎症的凶手,就是含有麸质的谷物或高糖的碳水化合物。例如,阿尔茨海默症的元凶就是摄入太多的碳水化合物,导致脑部病变!

大脑和身体都喜欢脂肪!别再吃低脂食品了!

我们的基因组已经适应了过去260万年里以脂肪为基础的饮食,胆固醇过高,并不是因为吃下太多高胆固醇的食物,而是吃下太多碳水化合物!

无麸质、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才是理想的饮食!

从今天起,远离面包、面条、馒头,改吃鸡蛋和黄油。

无论你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身体的新陈代谢都会彻底改变,新脑细胞也会开始生长!

除了保护好大脑这个益处之外,

你还可以轻松达成以下目标!

轻松减重、不易复胖

整日更有活力

睡眠更好

效率和创新能力提高

记忆力更好,头脑更敏锐

甚至性生活更如意!

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以及从业30多年以来观察到病人使用此法后的惊人效果,作者戴维?珀尔马特医学博士告诉你一个席卷欧美、好莱坞和运动界明星都在使用的革命性健康饮食法,并提供了一个详细的四周计划,帮助你改变包括饮食、运动、睡眠在内的日常生活习惯,从而获得灵活的大脑和健康的身体,甚至改写基因、延年益寿!

『贰』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 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近年来在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最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单独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著名。
全球通史
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美]
当今社会的"救世箴言"
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
当代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
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希腊历史学家 波里比阿
《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
--英国历史学家 汤因比
近年来在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最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单独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著名。
--英国历史学家 巴勒克拉夫
《全球通史》是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史代表性作品,论述自人类起源至本世纪70年代的世界文明。本书改变了世界史研究中"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体现当代意识的全球性观念。
--《纽约时报》
倘若对过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寻根究底;过去的一切会使我们特别注意到将来。
波里比阿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意大利和利比亚发生的一切与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一切密切相关,所有各种事件,最终又归于一个结局……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波里比阿
当代世界的痛苦就如产妇分娩时的阵痛,一个规模空前的人类社会正在如此巨大的痛苦中诞生……我们目击的一切重大事件的共同特点是全球性,把我们目击的重大事件与过去的、有史以来的一切重大事件区别开来的也正是全球性。
埃廷尼·吉尔森

『叁』 《屠场》:美国的胃与良心的读后感 跪求!!

索尔仁尼琴说过:“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政府。”在前苏联,索尔仁尼琴就是另外的那个政府。在美国呢?最配得上这个称号的人是厄普顿·辛克莱。从文学上的声望看他远比不过斯陀夫人、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海明威这些耳熟能详的伟大作家,但作为“另外一个政府”对社会的干预和改变,没有谁像辛克莱那样直接。

1906年5月26日的《纽约时报》这样记录了辛克莱对这个国家的影响:“华盛顿5月25日,参议院今天通过了‘贝弗里奇肉类卫生检查法案’,从而在一系列的激进立法中成为又一个令人感到意外的法案。导致它获得通过的直接原因是厄普顿·辛克莱的小说《屠场》中的黑幕揭露。”“该修正案规定政府将对美国的每一处牲畜屠宰加工场进行卫生检查。任何加工厂宰杀后的畜体都必须携带表明屠宰日期和时间的标签。所有被发现不宜食用的畜体及畜体的各部分将予以销毁,对违反或规避本法律的行为将处以10000美元的罚金和两年监禁。卫生检查费由屠宰场支付。所有被发现以任何方式加以人工着色因而不适于食用的肉类食品也将予以销毁”。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食品安全的法案。

在美国,没有多少人读过辛克莱的《屠场》,但很少有人不知道《屠场》和这部小说对于美国历史的影响。一本小说是怎样因为直接推动了一项法案的通过而名垂青史的呢?

天资聪慧的辛克莱家十五岁就进入了纽约城市大学,此后他的所有收入都来自于写作。他曾经雇了两名秘书,每天写作八千字赚取稿费,按现在的说法叫做职业写手。24岁那一年,辛克莱加入了美国社会党,成为一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写作不再只为养家糊口,而成为他为社会公正而战的武器。

20世纪初的美国,迎来了经济飞速发展的“镀金年代”。在财富剧增的同时是巨大的贫富差距、大企业肆无忌惮的垄断、社会的弱肉强食、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昔日宁静的新大陆在工业化突飞猛进的喧嚣中已不再是那个诞生了《独立宣言》的美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步主义者”群体应运而生。进步主义者没有明确的纲领,没有成型的组织,也不是由哪个利益群体构成。不同阶层、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的美国人聚集在社会公正的旗帜下,开始积极的参与政治,改造社会。

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在1907年发表的《罪恶与社会》一书的观点是进步主义者的理论基础。他认为社会需要一个不正当行为的新定义,因为人们所熟悉的种种个人犯罪行为,比如偷窃和谋杀,却未能关注“社会犯罪”。在他看来,通过贿赂获得利益的的人并不比扒手更好,在食物中掺假的人与谋杀犯无异。

在那场轰轰烈烈的“进步运动”中,作家和记者们用他们的揭黑行动诠释了罗斯的主张。西奥多·罗斯福给了他们一个绰号——耙粪人。从1903年到1912年,一本叫做《麦克鲁尔》的耙粪杂志发表了近2000篇揭露性的报道,几乎没有哪个领域能够逃脱黑幕揭发者的注意。他们揭露政客们如何为公司获得不法利益而当上议员;揭露公司的欺骗性交易内幕;揭露血汗工厂在生产中不顾工人死活;揭露皮条客如何招募并卖掉贫苦人家的女儿……辛克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1904年,辛克莱决定写一本揭露工厂残酷剥削和压榨工人的小说,为了搜集素材,辛克莱在芝加哥一家大型屠宰场工作了七周。之后,在“泪水和痛苦”中,他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纪实小说《屠场》,开始在一家杂志上连载。

书中的主角是一对来自立陶宛的新婚夫妇——朱吉斯和奥娜。他们背井离乡满怀憧憬的离开家乡来寻找美国梦,并在肉食加工厂找了到工作。不料灾难接踵而至,先是朱吉斯工伤失业,接着奥娜被工头奸污,朱吉斯怒打工头而入狱,随后妻子难产死亡,幼小的儿子淹死。美国梦成为悲惨的梦魇。在经历了堕落和迷茫之后,朱吉斯终于觉醒,小说结尾时,他成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信仰者。

辛克莱本来是抱着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而写这本书的,揭露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他的初衷,但美国公众似乎并没有看明白其中的阶级立场,让他们惊愕的是屠宰场的肮脏。《屠场》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他描绘道:“坏了的猪肉,被搓上苏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工人们在肉上走来走去,随地吐痰,播下成亿的肺核细菌……”民众从震惊到恐惧在到愤怒,畜牧业陷入一片恐慌、肉类食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了50%。

由于接到成千上万的公众来信,罗斯福总统决定阅读这部小说,看看里面的描写到底有多么的不堪。据说,当时的情景这样的:他正在白宫边吃早餐边读这本小说,突然总统大叫一声,跳了起来,之后又把吃到嘴里的食物吐了出来,最后还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到窗外。

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严肃报纸,《纽约时报》以这样平静的语调阐述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罗斯福总统读了《屠场》之后说,书中揭露的内幕让他大为震惊。他不能相信真有其事,过了好长时间他才相信小说中的描写并非空穴来风。于是,总统请辛克莱来华盛顿讲讲他是如何了解到这些情况的。作为总统的座上客,辛克莱详细讲述了他如何进入工厂以及在屠场中的所见所闻。总统最后意识到他正与之打交道的这个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于是他派劳工委员会委员去芝加哥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辛克莱并没有夸大他所看到的事实”。

其实,在此之前,几任美国总统都注意过药品和食品的安全问题。但强大的企业势力都成功的用各种理由阻挠相关法律的通过。辛克莱用他的笔改变了议员们认为政府无权进入企业进行检查的传统观念。法案通过后,罗斯福任命哈维·威利作为农业部化学局局长。这位“好斗的雄狮”亲自制定了药品和食品质量鉴定的实验方案。随后,以威利博士为首,11名学者专家组成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这就是著名的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身。

饶有趣味的是,之后出版的《纽约时报杂志》中还刊载了一篇以屠宰加工企业主口吻写的《屠场》片段。在这篇“软文”中朱吉斯进入的是一个如同仙境般美好的现代化工厂。“这是一间美丽宽敞的房间。墙上贴着粉红色的墙纸。无数的电灯泡散发着柔和、朦胧的光。梦幻般的音乐从房间的深处飘过来。沿着墙有很多猪圈,毛色光鲜的猪儿们正在打瞌睡或者心满意足的散步。每一个猪圈前都坐着一个消过毒的人,手中拿着一把大扇,有节奏的扇着风——朱吉斯和他的同伴做到了一圈椅子上,每个人的前面都安装着一部和X光机相连的的望远镜,25架望远镜同时对准地板中央的一个小平台,那上面放着一块刚刚生产出来的火腿,25个人眼睛贴着望远镜,仔细的检测者那块火腿……”怎么样?这样的文风很熟悉吧。这篇用揶揄的口吻杜撰的文章每天不是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我们今天的电视屏幕上、报纸上、杂志上吗?

2008年5月,我负责制作一期有关食品安全的节目,在此之前有关中国出口食品有毒的报道集中爆发,其中就有出口猫粮导致美国猫死亡的案例。在准备节目的时候,我翻阅了《屠场》以及《寂静的春天》和《快餐王国》三部影响了美国人食品安全意识的重要著作,并为之震撼。半年后,中国乳业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数万中国儿童的肾脏里长出了石头。而几个月前毒死美国猫的罪魁祸首就是三聚氰胺。欲哭无泪。

那些整天做着光鲜的广告,宣讲者道德和责任的企业家和大企业辜负了我们的信任。戕害着人群中最柔弱的小孩和中国社会最弱势的家庭。

夜半时分,在博客上我曾写下这样的文字:“利益、无知、失职和事不关己造就了上千个世界上年龄最小的肾结石患者。三聚氰胺是商业道德失范时代的罪证,甚至,是我们所有成年人的良心罪证。”是的,这是我们所有成年人的罪证。

我们当中的不少人,包括我自己都曾经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阻止这样的悲剧发生的可能性,但我们都失去了探究下去的动机和愿望。

我们的时代没有辛克莱。

『肆』 哪位好心的同学给一篇 纽约时报文章(中英文对照)加文章的读后感 急求急求!!!万分感谢。

1
《追风筝的人》一书的中英文简介
Book Description
Twelve-year-old Amir is desperate to win the approval of his father and resolves to win the local kite-fighting tournament, to prove that he has the makings of a man. His loyal friend Hassan promises to help him - for he always helps Amir - but this is 1970s Afghanistan and Hassan is merely a low-caste servant who is jeered at in the street, although Amir still feels jealous of his natural courage and the place he holds in his father's heart. But neither of the boys could foresee what would happen to Hassan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tournament, which was to shatter their lives. After the Russians invade and the family is forced to flee to America, Amir realises that one day he must return, to find the one thing that his new world cannot grant him: redemption.
中文简介:
12岁的阿富汗富家爷阿米尔与人哈桑情同足。然而,在一场风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无法原谅自己当对哈桑的背叛。阿米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这是一部语言纯净,但真挚感人的小说,带给了美国出版界自《可爱的骨头》以来从来有过的惊喜。它出人意料地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长居一年有余,也是去年全美第三大畅销小说。

2 读后感
看《追风筝的人》是因为身边朋友的强烈推荐。《追风筝的人》作者是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没有童年。卡勒德·胡赛尼大获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写出了这样一句话:即使在最黑暗的夜空,依然有最璀璨的星星在闪烁。这片土地因保守的思想令人压抑,又因对宗教不移的信仰让人明朗;这片土地因战争令人绝望,又因古老的传统让人希冀:这片土地明显的阶级观念令人沉重不堪,又因美好、单纯的思想让她的儿女义无反顾地坚守着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这本书一直在传递这样一个思想:珍惜爱,珍惜和平。这本小说让其作者于06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因为这位拿着美国绿卡的医生,原为阿富汗移民。
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看完后也让我有很多感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小说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
阿米尔从小生活在阿富汗一个富足的家庭里,从小失去了母亲,但有一个同样从小失去了母亲但情同手足的仆人哈桑。哈桑对阿米尔忠心耿耿,无论是阿米尔做了什么,他总是一味的信任跟包容。在阿米尔遭受坏孩子的欺负的时候,他也是挺身而出,为朋友两肋插刀。可是,在阿米尔的内心深处却清楚的感觉到,自己并没有把这个出身低贱,目不识丁的哈桑当作自己的朋友。
在阿富汗,一直都有冬天赛风筝的传统,并且按照惯例,那些被击落的风筝可以被看作是胜利者的奖赏,哈桑聪明机灵,是个追风筝的能手。某年冬天的赛风筝会却让阿米尔和哈桑友情彻底的决裂。那次的比赛,阿米尔成了冠军,哈桑为小主人去追那只被击落的风筝。
习惯了哈桑的一诺千金,阿米尔知道他肯定能顺利完成任务,他满心欢喜地等着哈桑为自己带来战利品,可哈桑迟迟没有回来,阿米尔只好出去寻找。可却在找到哈桑的那一刻惊呆了。原来,追到风筝的小哈桑遇到了麻烦:正被几个曾经找过阿米尔麻烦的坏孩子胁持,对方逼迫他拿出风筝,而哈桑不愿意,于是,势单力薄的他因此遭受了自己人生最大的耻辱——被这几个坏孩子强暴了!而即使在这样,他死命地保护好那只被击落的风筝。——残酷的一切,站在巷口的阿米尔全部看在了眼里,可是,他却没有勇气上前制止!
那次事件之后,阿米尔内心就开始被羞愧与痛苦所折磨,他知道自己很对不起朋友,自己懦弱,虚伪愧对朋友的忠诚。这样的感觉一直把他压不过气来,终于,他在父亲面前撒谎说哈桑是小偷,让父亲赶他们走。而即使是这样莫须有的伤害,哈桑也毫无怨言地承认了。虽然父亲执意留下他们,他们还是黯然地离开了。
几年之后,阿米尔随父亲去了美国,先前优越的生活没有了,在美国的日子,他们过的很窘迫,可父亲还是一贯地有担当,靠着父亲卖力的打苦工,阿米尔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开始工作,恋爱,结婚,直到父亲去世。对他而言,平淡的生活正好是他用来淡忘过去回忆的良方。
父亲去世后的某一天,阿米尔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经死去,阿米尔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带着这个小侄儿,决定替哈桑承担做父亲的责任。跟哈桑的儿子谈到他父亲追风筝的时候,阿米尔充满了钦佩和尊敬。他带着哈桑的小儿子一起去放风筝。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这本书除了阿米尔和哈桑,还有阿富汗。我们只知道阿富汗贫穷,只知道阿富汗与美国的战争,但是阅读这本书之后,我们还能更加了解阿富汗的政权、治安生活条件等等。是贫穷与战争导致的后果,人们没有机会接受心灵上的熏陶,蛮横、自私、邪恶充斥着,危机四伏,使人为阿米尔的处境心惊胆战。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丰富内涵,看一遍也是一种浪费,我必须多次阅读才能进一步体会其中的精华。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