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底线的诗句
❶ 准备充分、坚守底线、沉着应对、顺利成功的诗句
准备充分夜转夜
坚守底线黑白线
沉着应对静制动
顺利成功名作苦
❷ 关于底线的诗句有哪些
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张养浩《牧民忠告》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冯梦龙 《警世通言》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杜甫《江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伶仃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❸ 关于“底线”的句子
1、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线。因为没有底线,就没有自由。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
2、这是底线,越过,就是毁灭。
——海问香《魁拔》
3、也许圆滑,但并不世故;也许虚荣,但并非全无底线。
《欢乐颂》
4、愿你有盔甲也有软肋。善良得有原则,感性得有底线。
——张咏言《愿你》
5、我觉得我最大的付出就是,一次又一次地为你修改底线。
❹ 诗词,你拉低了谁的底线
诗词,是一种神圣的东西,它需要三言两语之间将内心的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又不失音律之美,不乏有力之词。尊重诗词的人,必定是性情中人,但是写诗,和会写诗之间,缺乏的不仅仅是对诗词语言的技巧,更多的却是一种情怀、一种素质。
今天下午,我在一份墙报上,读了两首诗词,这两首刊登在报纸上的诗词啊,读完我是义愤填膺。且不问作者的背景,连平仄格律都对不上的句子,发出来这是对诗词的侮辱还是对读者的不尊重?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不是诗词的错,而是现如今中国文化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极端的弊病。
当物欲横流,当国外不管是精华还是糟粕铺天盖地的涌入中国的时候,首先没有守住自己本心的,却是中国的年轻人。他们追逐着洋文化的同时,竟对五千年的积淀视而不见。他们追逐着明星,竟对过去的那些铮铮傲骨嗤之以鼻,作为语言的瑰宝,诗词,更是彻底的被沦落在视野里,甚至自从民国以后,写诗词的人,也越来越稀薄了。作为年轻人,弘扬历史积淀的主要力量,都偏离了道路,那么,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那么,何为诗词呢?诗的根本,还是对生活、人生、人性等等的思考和总结,把这些经验和感悟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诗的两条路。诗词,在清通了语言上的毛病之后,做到言浅但意深,又能深入地拓展诗的境界,才算是佳作。诗的更高境界,于平淡时见惊雷,于细微处显真知,化有形于无形,去雕饰而归真。追求华丽用词、刻意求工、受局限于格律,那还是诗初级阶段。但如果初级阶段基础没打好,就追求这种更高境界,那就容易流于投巧和虚浮。甚至,连初级阶段都不知道,就把颇具古风气味的词语堆砌在一起,或者七个字成绝句律诗,或者三五个字成词,就自以为文采飞扬大言不惭的称之为诗词,自诩为诗词,让一度在外人眼里成为了所谓的文艺青年。
这种自以为是的诗词创作,你真他妈的拉低了文艺青年这四个字的底线。
不过,创作终究是好的,但不要瞎作。你要对文字负责,要对诗词负责。
正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感悟都不一样,所以相同的场景会有不同的诗,才会日出日新,成为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文学形式。表达就是学写诗,掌握诗的语言,这个过程,不是写写顺口溜,就说自己会写诗的,也不是堆砌几个有古风味道的词语,就冠冕堂皇的称之为诗。
我现在觉得中国式教育里,非常强调背唐诗宋词,但从来不要求写诗。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停留在背上,诗如何发展?为什么不加点写诗的内容呢,我觉得掌握了基本的写诗的技巧,考试的时候,写一两首作为语文文学素养的考核指标,应该比写作文要容易吧,应该比找病句找错别字要容易吧?
我不明白整天让孩子们背那么多诗,目的是为了什么?就只是为了考试?为了应试?还是为了内敛成一种性格?即便背那么多诗句,但让他们写几句,恐怕比登天还难。
我承认不背不好,不继承也不好,但背完了,继承完了,然后呢?不发展,不创造,不与时俱进地用诗反应现实生活,那种背和继承有什么意义?我觉得这是很匪夷所思的事情,从教育体系,到全社会,甚至到中央电视台或政府部门,没有人觉得写诗是必要的,而在大众眼里,背诗背的多,知道的诗句多,才是才华!才是诗词文化的传承者!
中央电视台的诗词大会,恐怕是成为最近综艺最大的卖点,诗词仿佛找回了人心里的纯真,我看了两集,就再也不看了。就像中央电视台这样的权威媒体,掌握最强大的话语权,挥洒着大把钞票,却只是在炒一顿顿古人的饭菜,然后鼓励更多的复读机出现!古人的饭菜是很好的,也很有营养,但我们炒了,吃了,还必须要吸收了,营养才能为我们所用。只全盘通吃,却不消化,也只是在不停地生产垃圾。为什么歌曲,就有我是歌手、原创大碟、中国好声音,而同样作为古代的歌曲------诗词,就眼睁睁的被人们遗忘?却在一遍遍的重复着古人的遗迹,然后扬眉吐气般的说我们在弘扬文化。
就像是一种古老的技艺,现代人只是在抢救这种技艺下生产的产品,而不去真正的惋惜一下这种技艺的衰退。人啊,无知,无知,无知!
让全社会讨论我们全员背诗到底为了什么?我们的孩子应该不比古代人笨,信息接受量也和古人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古人可以边背边写,而我们现在不行?说到底,就是教育的有选择地遗忘,环境在必然的喧嚣。
那么,喜欢背诗词的人啊,进行诗词创作吧,不要让这么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是成为一部分人的自娱自乐;不要再让全国的教育工作者,成为诗盲;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是成为古诗词的复读机,而不是一个新时代的诗词创作者!
我是鼓励身边的人多读书多写诗词的,哪怕有人问我一点点诗词的知识,我都恨不得告诉他们全部。作为教育,我想不管写的好或不好,但总会有些有天赋的孩子,只要点燃一点火星,可能会开发他未来的诗词创作的才华。但不点这把火,他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原来自己也会写诗,也有成为诗人的潜质。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场旅行,诗词,才是这场旅行中最珍贵的结晶。生活需要感悟,诗词需要表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几年前,中国微文学邀请我给一些诗词新人的创作做编辑,我给婉拒了。因为我知道,我自己还年轻,生活感悟不够,面对一首诗词,我很难感同身受的去彻底体会诗词背后作者的心理和情怀,那么这就是对诗词的一种误解,对作者的以一种亵渎,也正因为我生活体验不足,也就无法对一首诗词的意涵,做出中肯的评价。
那么,现象诗词的怪相。当你写完一首诗词发出去后,整个群里便是奉承般的喝彩声。鼓舞声和叫好声,拍马屁的人不在少数,提出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你在喝彩叫好的同时,你读懂了吗?你知道作者的意思吗?你能感同身受吗?你彻底体会了吗?并没有吧!那么这种溜须拍马般的叫好喝彩,有个屁用?这充分证明了你的无知和浮夸。
更多的是,只背诗,不写诗,这就是几十年中国传统教育体系的黑洞,到现在都没人为此呼吁。古人在背诗的同时,都在不断地创作。只是到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写诗就忽然断层了?然后,几代教育体系的人,都不知道写诗为何物!甚至大部分大学国学教授,都讲不清楚诗词格律!背诗、讲诗、注解,倒是一套一套的,但写出来的诗,简直如小学生作文一般!
殊不知,古人背诗和创作是结合在一起的,从一些文学作品中看,不管是《伤仲永》里提到的仲永,还是《红楼梦》里贾府等贵族妇女的击鼓传花,都说明,古人的诗词创作,在民间是非常普遍的娱乐行为。现在像我们这群人,经常写写诗,发在圈子里,喜欢的人,觉得有才华,不喜欢的人,说我们有病。背诗是才华,写诗就有病,写诗就被说的一塌糊涂,写诗跟做贼似的,这种社会正常吗?
要说骂,懂诗的人比谁都会骂,随便拿出一首诗来,我都能给它批的体无完肤,可是,我希望每一个真心热爱诗词的人,不管是读还是写,都能做一个建议家,而不要去做一个批评家或者奉承家。你的建议,可能是错的,可能是很傻的,但是也表明你思考过。
也许,上世纪建国前,曾为“书桌”振臂一呼的前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在主观上终归是重视“书桌”的,所以他才会说:“假使说辛亥革命以后我国真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建树的话,那么我国大学教育中学术自由的深厚传统,应该是其中之一。这是我国教育事业上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加以尊重。”
学术自由如此,诗词,亦如此!
❺ 关于底线的诗句
底线\古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
❻ 历史上关于坚守道德底线的素材
1、吴佩孚
吴佩孚曾经是一个北洋大军阀,1931年后蛰居北平。1935年10月,日本人搞所谓“华北自治”运动,上门来拉吴下水,被吴拒绝。1937年10月,土肥原贤二亲自出马找吴出面组织伪政权,亦被吴拒绝。为明志,吴特别买了一具棺材放在客厅里。1939年12月,吴佩孚因牙病病逝于北平。
纵观吴自九一八以来,虽是落魄政客,但至死都没有与日本人合作,保持了一个中国人的政治气节,也可以说是坚守了一个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值得称赞。
2、徐悲鸿拒绝给蒋介石画像
1935年,名声鼎盛的大画家徐悲鸿从巴黎刚回来,蒋介石就特意差张道藩来请徐悲鸿给他画一张半身像。张道藩尽管说了许多好话,可是都被徐悲鸿断然拒绝了。徐悲鸿说:“我是画家对你们委员长丝毫没有兴趣。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张道藩非常吃惊地说:“对委员长你没有兴趣,你对什么有兴趣?”徐悲鸿冷冷地笑了笑说:“我对人民大众感兴趣。”张道藩说:“这么说肯定不愿给蒋委员长画像了?”
徐悲鸿说:“是的,是这样。”张道藩急。“徐先生,你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我奉劝你还是不要做这样愚蠢的事,免得后悔。”徐悲鸿看了张道藩一眼说:“我永远不后悔。”
3、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此此,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
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4、皖南事变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在“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敌人软硬兼施,企图制服他。但叶挺威武不屈,坚持斗争,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他在狱中还写下了大义凛然的《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哪能从狗洞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记生!”
5、坚守道德底线,更要做到坚守道义
南宋末年,宋都临安被元军攻破,文天祥面对元军高官厚禄的诱惑,毫不动心。元军没办法,只得把他囚禁起来,折磨他,但为了民族大义,他始终没有屈服,反而写下了令人感佩的《正气歌》,最后英勇就义。文天祥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捍卫民族大义。
❼ 以《我们要坚守底线》为题写什么好
分5段写议论文,开头写些关于<我们要坚守底线>的名人句或自己感悟的哲理.第2,3,4段写坚守底线怎么怎么样,而每一段(除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开始句都写坚守底线使我们怎么或坚守底线让我们怎样,在分别举例子(最好名人例子或自己生活的例子).最后总结要跟开头相关(开头和结尾要够简洁),这样的作文60分至少可以拿45分或以上!(很多满分作文也是这样)
❽ 形容一个人恪守底线的成语
循规蹈矩xúnguīdǎojǔ
[释义] 指遵守规矩;一点也不敢轻举妄动。也形容拘回泥保守;不敢有答任何变动。循:遵守;蹈:踩;矩:方尺。
[语出] 宋·朱熹《答方宾生书》:“循途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
[正音] 矩;不能读作“jù”。
[辨形] 矩;不能写作“距”。
[近义] 安分守己 规行矩步
[反义] 胡作非为 随心所欲
[用法] 用作褒义。有时用来指人的行为;或处事原则;有时指艺术创作中死守清规戒律;不敢有创新和突破。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安分守己”、“奉公守法”;都有作事“规矩老实”的意思。不同在于:“安分守己”偏重在守本分;不胡乱来;~偏重在拘泥保守墨守成规;缺少大胆和创新;“奉公守法”偏重在奉行公事;遵守法令;不徇私情。
[例句]
①他很老实;一向~;没有乱说乱动的行迹。
②一般地说;~;照章办事;总会风险小些。
❾ 有关底线的诗词
吹起一波风云,
手擎一柱蓝天,
心挡一截萧墙;
微弱的一堆砂石,
让蝴蝶效应推动的潮汐,
寻求自以为是的均衡。
拾起放不下紫色情愫,
溢出又注入满腹欲壑,
防线的张力让刚性尺度
一再模糊一再松弛。
分明是渴求的一缕青光,
喷射击穿底线的火焰;
黄色预警红色警告,
在一片黑色中污浊。
屈辱牵扯出
一群陌生人的钓鱼岛;
祖业留在黄尘古道的争端,
评说一个民族的忍让与雄起。
❿ 古代名人坚守底线的故事
1、苏武
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期间,匈奴还让李陵[初为西汉将领,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
天汉二年(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由于之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
夷灭李陵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
)去劝降过苏武,苏武也没变节。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气概。
2、陶渊明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
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
(10)坚守底线的诗句扩展阅读
近代坚守底线的名人故事:
1、吴佩孚
吴佩孚曾经是一个北洋大军阀,1931年后蛰居北平。1935年10月,日本人搞所谓“华北自治”运动,上门来拉吴下水,被吴拒绝。
1937年10月,土肥原贤二亲自出马找吴出面组织伪政权,亦被吴拒绝。为明志,吴特别买了一具棺材放在客厅里。1939年12月,吴佩孚因牙病病逝于北平。
2、徐悲鸿
1935年,名声鼎盛的大画家徐悲鸿从巴黎刚回来,蒋介石就特意差张道藩来请徐悲鸿给他画一张半身像。张道藩尽管说了许多好话,可是都被徐悲鸿断然拒绝了。
徐悲鸿说:“我是画家对你们委员长丝毫没有兴趣。你还是另请高明吧”张道藩非常吃惊地说:“对委员长你没有兴趣,你对什么有兴趣?”徐悲鸿冷冷地笑了笑说:“我对人民大众感兴趣。”张道藩说:“这么说肯定不愿给蒋委员长画像了?”
徐悲鸿说:“是的,是这样。”张道藩急。“徐先生,你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我奉劝你还是不要做这样愚蠢的事,免得后悔。”徐悲鸿看了张道藩一眼说:“我永远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