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乡村教师的坚守

乡村教师的坚守

发布时间: 2020-11-21 00:27:29

㈠ 乡村教师的坚守才是乡村教育的希望吗

又是一年教师节。在南京,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默默无闻,扎根在最底层,用自己的爱心和汗水,将一批批农村孩子培养成才。他们是乡村教师,他们的坚守,点燃了乡村教育的希望之火。

由于学校没有专业的英语老师,刚进校的孙华除了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外,还承担了五年级的英语教学。最多的时候她还兼音乐和信息老师,一个星期28节课。

上学期期末,孙华已经怀孕快8个月,除了每次例行产检时请假,其余时间都坚持上课。校领导看她肚子越来越大,给她开了“绿色通道”,课堂上累了可以坐着上课,但值班老师去巡课时,总是看到她站立在讲台前。

“她呈现给大家的总是精力充沛的样子,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啥事交到她手上,她总能办好,她是个‘拼命三郎’!”……看似调侃的话语,却是同事们对她的最高评价。

孙华说,2014年开始,学校的校舍翻新了,如今的校园特别漂亮。最艰苦的时候她都熬过来了,未来她依然会坚守在这一梦想开始的地方,和这所乡村学校一起成长。

所以,给他们加工资吧。

㈡ 适合小学生的笑话

还是一小学生,看到被老师点到念作文的同学,特别羡慕,总盼着老师也能让自己念一回。机会终于来了。
“某某,把你的作文给大家念一下!“
小学生“腾“地一下站起来:“《我的老师》。老师,我多象你的妈妈.“:(

我家里在冬天经常把大葱栽在盆子里,以保持它的鲜嫩。
我妹妹过年回家看到了,欣喜地对我妈说:“哎!妈,这粗真葱.“我和我妈皆笑倒。

有个我叫“大姑“的邻居,每天骑自行车上班。
一早,在门口碰到她,我微笑着客气了一句:“上姑啊,大班.“
呸!.我当时恨不得把自己的舌头咬下来。

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在全校大会上表决心:“我们要学习红军过雪山爬草地的革命精神.“ 从此以后终身被剥夺政治发言权利。

高中的时候老师让我的同桌朗读课文,此女历来以朗读生动见称,那天也是同样抱着课本抑扬顿挫的朗读:.他坚守着暴风雪中的哨岗,手中紧紧握着一支钢枪.(原文)
我们听到的是.
.他坚守着暴风雪中的哨岗,手中紧紧握着一支钢笔.
.全班一阵沉默,老师笑倒,之后同学倒.

我带儿子去喂鸭子。他一边给鸭子撒面包屑一边追鸭子到处跑,我拿着他的苹果在后面追他(他不爱吃,我只能在他精神分散的时候伺机塞给他几口)。他不停地跑,我不停地喊他:“过来吃一口苹果再追鸭子!“总是重复这一句,我终于大声喊出了口:“过来吃一口鸭子.“然后很聪明地刹住了闸。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片课文叫瀑布的,中间说到作者转过一座山见到一条瀑布垂在山间,我的一个女同学朗读的时候也是声情并茂的念:转过这座山,我惊呆了,一条破布挂在山上。
全班同学都惊呆了。

从俄罗斯作家的小说摘来的课文里有一句是:这里的房子都是老爷(指有钱人)们的。结果我的一个男同学朗读道:这里的房子都是老爷们儿的。话音一落,我们语文老师就疑惑地问他:那老娘们儿都住哪儿?

有个小学生老把“银行”读做“很行”一天他读书的时候读到中国人民很行 中国商业很行 …………后来他大叫一声“哇”中国什么都行啊!!

㈢ 她,默默坚守心中的信仰,在乡村教师的平凡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她,衣着朴素,粗茶淡饭,从不

⑴忠于职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爱心、终身学习、爱国主义、坚强的意志、树立崇高的理想等。(评分标准: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⑵我的理想是:如教师、医生、科学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青春等(个人理想、社会理想都可以)。(1分)
意义: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树立崇高理想,对于青年人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有利于动员人民、鼓舞人民、调动各各方面积极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有意义的生活要有明确的进取目标,有了进取目标,前进才有方向,学习才有动力,工作才有劲头,人生才有乐趣等。(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分)

㈣ 乡村教师坐轮椅坚守讲台其他人呢

余国安将轮椅移近教学白板,左手撑住扶手维持平衡,右手精确地画出个大大的圆,然后眯着眼画出4条笔直的线,不需要修补,内接正方形很快就画好了。

若不是亲眼所见,图形工整得让人很难相信是徒手画的。

医生在腿骨里植入钢板,下肢没有知觉的他在手术时并不觉得疼痛,却“似乎听到了自己心碎的声音,非常痛苦”。

两度在家康复的漫长时间里,他找到了“心碎”的原因:因为自己胸膛里跳动着的是一颗教师的心。“教师一走上讲台,就像那山梁上的树,一旦扎下根来,就会本能地越扎越深,直到与山梁生死相依”。

“也许我的教学水平比不过城市老师,但我对教育的爱绝不会少,教室和我的血脉连在了一起。”他说,“我盼望着,一辈子都能教书,能看见孩子们的眼睛。”

在他23年前第一次走上讲台时,这种情感就埋下了伏笔。

他开始代课生涯,渊源于对老师的感恩。他在万家山村小念书时,李永华老师每天都为他补课,却不收一分钱。

他念职高的第一学期,母亲摔断了锁骨,失去劳动能力,他只得辍学回家。不久,患肝硬化晚期的李永华来到他家,红着眼说不能让孩子们没学上。“恩师让我替他代课,我不可能拒绝。”他接下这担子,踏实认真地工作,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在此期间,他顺利地通过了成人高考。该班学生毕业后,他外出打工,能挣比代课工资多3倍的钱。但他发现,代课那段美好经历留在了内心最深处,“没有声音比孩子们的读书声更美,没有什么比孩子们的笑脸更动人。”1999年,镇里招代课教师,他又拿起了教鞭。

在他眼中,教书就是快乐的源泉。可对于更多的代课教师来说,人生却不乏苦涩。

代课教师这个群体,曾为无数农村孩子按下了改变命运轨迹的快进键,他们承担了许多课程,工作量是城里老师的两三倍。受惠于“代转公”的余国安们被视为代课教师中的幸运儿,但他们的“阵地”村小却没有同样的幸运。

村小曾经辉煌过,《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使得适龄学童人数激增,村小几乎成为偏远山区基层教育的救命稻草,这里曾培育出亿万名学生。但是,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却将村小逼向了日益尴尬的境遇。

变化来得悄无声息,却势不可当。

就在余国安卧床养病期间,重庆通往湖南的铁路修进了武陵山区,从他生活的万家山脚下穿过。很多乡亲务工获得第一桶金,搬往山外的世界。

随后修建的高速公路,占用了村里的部分土地,带来更多的挣钱机会,又一拨山里人离开故园。

万家山的村子有超过75%的中青年外出打工,多数带走了下一代,让村小的生源压力越来越严峻,在落寞中等待着摇曳不定的未来。以龙溪镇为例,10所村小仅剩5所,数量和规模都大幅度减少。

所幸,2012年,重庆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边远山区、高寒地区的村小原则上不得撤并。

即使有了这颗定心丸,村小依然压力重重。2012年春季,学校还有4名老师和他们“包班”的4个班级,却在秋季遽然滑向拐点:一个班毕业了,一名老师带着学生并入了中心校,另一位老师通过招考进入了政府,他教的班级也并入了中心校,只剩下胡英章老师和她教的三年级在偏僻的村庄坚守。

很多年来,胡英章堪称万家山村小的中流砥柱。她1983年就开始在这里代课,每月工资仅17元,此后升到23元,1990年是29元,1991年升到31.5元,1996年升到49元,2000年升到83元,2004年“一刀切”地领取300元,直到2007年成功“代转公”,工资与公办教师持平。

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上不同的年级,只有一个年级的学校显然难以生存。换句话说,此刻的万家山村小若只剩胡老师孤军奋战,颓势不难预见。于是,余国安腿部骨折稍微好一点,就回到万家山村小。

仅存的这个班级中,孩子们的情况都很特殊,如果撤并,很多学生或将被迫辍学。

其中一个孩子由曾祖父和曾祖母抚养。这个家庭中的两位老人命运多舛,儿子结婚不久就病逝了,儿媳离家出走;两人含辛茹苦将孙子拉扯大,孙子病后留下后遗症,孙媳杳无音讯。从此,分别80岁和78岁的老夫妇不得不承担起监护曾孙女的重任,“如果没有离得近的村小,孩子就只能不读书了。”

另一位孩子的父亲患肝硬化多年,靠文盲母亲在外打零工挣钱治病,家里过得异常清苦,却债台高筑。2014年秋季,父亲带着孩子报名后的第三天与世长辞,母亲不得不回家看护孩子,“无法让孩子到更远的地方去读书。”

一位孩子的父亲患脑膜炎发烧后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癫癫狂狂的,连钱都不认识。”母亲又有残疾,只能由75岁的爷爷看护。“孩子还小,没法走一个半小时去中心校读书,如果每天坐车,来回得10元车费,我们付不起”。

学生的困境如此让人揪心,责任心让余国安又一次回到学校,和胡英章等人一道,守护村小的荣光。

他的努力义无反顾,也显得有些许悲壮。他须臾不能离开妻子胡明术,需要她背着颤颤巍巍地翻越梯坎。他要教书就必须每天住在学校,只有寒暑假和国庆长假才能回到正常人几分钟就能走到的家,妻子也只能住在学校,照顾他的起居。

两人是经媒人介绍而结合的,感情却在经年岁月的积淀中变得牢不可破。妻子早上离开学校去喂猪、干农活儿,下午回校为他做饭。

家就在几百米之外,却不能回去,余国安毫不后悔。“在家里,我是废人。”他说,“在学校,能陪伴孩子们成长,人生有意义,我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学生也丰富了我的生命。”

当他还在养病时,便对干完农活儿回家的妻子倾诉“真想回到村小听听孩子们的读书声”,心里总“感觉少了什么”。

让他沮丧的是,这种热爱并非每个人都有。2015年,一位特岗教师来到万家山村小,看着岌岌可危的土房校舍、比学生还高的野草,这名大学生连学校都没进去,宁可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支付违约金,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我们不能一走了之,村里娃需要有人去点亮未来。”余国安说,留守的孩子不能冒着安全风险,每天披星戴月走几个小时去上学。“孩子是平等的,山里的孩子也需要教育。就算只有一个孩子,我也愿意为他讲课”。

这种信念让他和学生的关系超越了师生。对孩子们来说,身体残疾的余老师就像是下雨时撑开的一把雨伞、迷路后一路找寻来的一束火把,或是饥肠辘辘时煮沸乡味的一团灶火。

太多的事例见证了这份亲人般的感情。

10多年前,有学生家遭受突然的变故,父亲去新疆后失联,母亲也改嫁了,留下时年13岁、11岁的兄弟俩相依为命。

他与村小负责人商量减免孩子的学费,把自己用过的教科书给他以少交书本费。他种孩子家的地,把粮食给兄弟俩,他出车祸后,妻子仍坚持种了两年。

那名坚强的孩子念到了高职,如今在成都的富士康工作。他每次回家都会探望余国安,在余表示想学习电脑时,为他寄来了书籍,余也因此学会了电脑。

他对班上孩子的情况了如指掌,总是主动为未听懂的学生补课,不收一分钱,“恨不得把懂的知识全都教给他们。”

他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上了央视,很多人通过他的讲述,知道了孩子们的艰辛,慷慨解囊。

他的班级中,10人获得了从小学到大学的生活费资助;4人获得合计900元的零星资助;两名学生获得了3000元的资助。全校学生获得了央视、浙江天丽尔服饰、广东林氏木业、深圳狮子会、彭水暖风会等的关注和支持……

他所教班级成绩一直位居全县乡村小学前列,有近20名学生后来考入大学。他关于做人的教导让孩子们受惠更多,在普遍“缺少见识”的偏僻乡村,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生的引路人。

他赢得了家长的信任。

万家山村小的教室外就是农地,凛凛寒风中,干枯的玉米秆簌簌抖动,但老乡们从不在课间耕种,而会等到周末,“宁愿少收粮食,也不泼粪,别臭了老师和孩子。”

余国安获得了第三届“马云乡村教师奖”,42岁的他第一次乘坐飞机去三亚领奖,记者为他讲解如何办理登机时,这个汉子突然定住了,远远地看着不断升降的飞机,眼噙热泪地喃喃自语:“要是孩子们也能坐上飞机,那该多好啊!”

生日在1月的他,参加了乡村教师们的集体生日会。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吃生日蛋糕,第一次看到大海。

在颁奖典礼上,他被推上红地毯,马云迎上去俯身和他握手,然后站在他的轮椅旁合影。周围还有成龙、于丹、孙俪、梁家辉等。那一刻,他是明星。

这是一个职业,一份工作。

㈤ 形容农村老师坚守成语

持之以恒 百折不挠 水滴石穿 铁杵磨针 锲而不舍 坚韧不拔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精卫填海 始终如一 始终不渝 水滴石穿

㈥ 上联:半部论语治天下,下联( )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当时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前。现存《论语》20篇,约500节,万余字。《论语》集中体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是一部传世之作。二千多年来,人们不断地研究《论语》,认识、发掘其思想,渊远流长,经久不衰。这种研究一直延续到新的世纪。国外有学者称:“21世纪是儒家文化的世纪。”为什么《论语》能几千年经久不衰,魅力无限呢?关键在于《论语》这部经典自身体现的价值。人们普遍认为,《论语》所反映的孔子学说,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众多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标识。有人认为,“《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论语》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木之本、水之源、心之魂”。除此之外,后人对于《论语》的至深酷爱和潜心研究,不能不说是《论语》生命之树常青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载,两千多年来,《论语》研究的各种版本已达三千多种,浩如烟海。并且,《论语》研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发展。仅近几年出版的研究《论语》的各类版本达几十种之多。它们视角不一,各具千秋。综观众多《论语》研究版本,可分为五种类型,提供于此,供同学们选读:

1.注释式。按照《论语》的篇章结构,对《论语》按顺序作出注释、译文。通常版本完善,注释详尽,译文通俗。唐满先的《论语今译》、来可泓的《论语》、徐志刚的《论语通译》、杨伯峻、杨逢彬的《论语译注》等均属这类读本。李学勤主编的《论语注疏》,是对《论语》的点校整理,整理内容包括标点、文字处理、校勘和吸收研究成果。

2.评述式。与注释式所不同的是,注释式是三段式,即原文、注释、译文,评述式则是在注释式的基础上,加了评述。《论语今读》(李泽厚)是原文、译、注、记。作者说,“记”者,我的评论札记和解说也。《论语直译》(来可泓)是原文、今评、注译、评述。关于“评述”,作者先将这一章的内容主旨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点明主题。然后,评述分析文章的文意。作者认为,“这是用力最勤的地方”。郭竹平注译的《论语》有“理解”一节。童升编译的《圣算知天命〈论语〉新解》有“评析”。古棣、戚文、周英著《孔子批判〈论语〉译说》有“解说”。《(原注)〈论语〉》有“赏析”。刘琦译评的《论语》则在每篇尾作“评点”。

3.专题式。改变《论语》的篇章结构,确定一个主题,作出编排,加以评述。《孔子论学》以孔子“所创造的教与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为主线,从“教学育人”、“虚心好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修身自省”、“培植盛德”、“举贤论人”和“师生关系”等八个方面“综观”。《半部论语治天下》以“治天下”的主题,归纳成“为学篇”、“治国篇”、“修身篇”、“交友篇”、“处世篇”、“义利篇”、“治国篇”、“孝亲篇”、“教育篇”等八篇。《〈论语〉与现代管理》认为《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宝库,从《论语》中提炼出与现代管理紧密结合的62个经营理念。《论语菁华》认为《论语》“全面反映了儒家初创时期的政治观、道德观和教育观”。该书按三个部分编写:“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

4.组合式。将《论语》与其他相关书合编出版。《儒学十三经》介绍“十三经是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书”,十三经中就有《论语》。这是一部十三经的“导读本”。还有“丛书”性的。有三种组合,即三种书的组合。中华千古流传书系中有一本《老庄语录·孔子语录·孟子语录》,其中“孔子语录”是《论语》的原文、译文。蔡志忠古典漫画里有“大学”、“中庸”、“论语”三种。包括《论语·儒者的诤言》。还有两种组合。如《论语·孟子》《孔子说·孟子说》。

5.专著式。属研究《论语》的专著。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道。“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论语趣谈》作者着意“突出原著精华,保持一定的品格,又有可读性,让读者不感到枯燥并引起一定的兴趣”。《我与〈论语〉——桃花源游记》是“作者通过刻苦自学,用十几年的时间钻研《论语》的心血之作”。《〈论语〉之谜》,对历史文献浩海留下的“悬案谜团”发掘、整理、分析,有益于增加知识,开阔眼界,丰富生活。

《宋史·赵普传》载: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赵普少年时当过小吏,没有学术,也不喜欢读书。后来当了宰相,宋太祖经常劝他读书。他一旦读书以后,很感兴趣,特别是晚年,手不释卷。他一回到家,就关起门来,打开箱子,拿出书来,一读就是一整天。第二天去办公,一切都处理得非常顺利。他死以后,家属打开箱子一看,就只是《论语》二十篇。

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论语》载赵普对宋太宗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后人从此引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治天下,就是管理天下。半部《论语》就可指导统治者管理天下,说明《论语》是一部宏观管理学的精品著作,赵普读了此书,"次日临政,处决如流",确实对宏观管理有指导作用。日本一些企业家把《论语》当作职工必读书,并用《论语》上的观点实行企业管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可见《论语》也可以作为微观的企业的管理学著作。

中国这种管理学,与西方管理学很不相同。中国传统管理学是模糊的、抽象的、不容易操作的。不像西方管理学那样明确、具体而又容易操作。中国传统管理学有这些特点,需要高水平的人去细心体悟,才能加以应用,也才能获得成功。如果以为管理学就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那么对于中国传统管理学来说,则不能适应。这是需要"好学深思",才能"心知其意"。欧洲一些人认为日本企业管理是最成功的,而这其中就有中国传统管理学的内容。中国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在辽阔的国土上管理着五千九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国,中国传统管理学当然有很丰富的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

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绝不是一个学问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才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震聋发聩的名言传世。

赵普原本是淮南滁州的一名乡村教师。公元956年,为了争

夺淮南江北地区,后周大将赵匡胤率领大军与南唐守军在滁州打了一场恶仗。由于得到了赵普的帮助,赵匡胤大获全胜,为他日后的帝业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从此以后,赵普便被视作心腹,如影随形地追随赵匡胤建功立业。宋朝建立后,赵普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又辅助宋太祖统一了南中国。到了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赵普一生先后三次做宰相,这在宋代并不多见。按理说,赵普身居宰相高位,又是颇受倚重的开国元勋,只须照章办事即可功德圆满、善始善终,可是,赵普的仕途却一波三折,并不顺利。概言之,赵普的后半生是:因专横跋扈而受制约、因贪图钱财而受猜忌、因不学无术而受轻蔑、因结党徇私而遭罢黜。就其秉性来说,来自大臣的不满,来自皇帝的约束、猜忌,甚至是罢黜,都不是不能忍受,使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君臣上下对他的轻视。而“半部《论语》治天下”正是在他第二次为相时的一句牢骚不平之语。

宋初君臣认为,鉴于五代时期“大者称帝,小者称王”、“群犬交吠”般纷乱政局的根源在于藩镇拥有重兵,不受中央节制。而要避免宋朝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就必须“兴文教,抑武事”。为了培养更多的文士,中央政府“崇建太学,教养多士”,还迅速恢复和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加紧选拔文人充实各级官僚队伍。宋太宗更是明确提出,要“与士大夫治天下”。君臣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风。

相形之下,赵普的学力已明显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宋史》卷256本传记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太祖曾多次向赵普问及前朝制度,他都无以对答。最使赵普难堪的一件事发生在宋太祖乾德初年,事情的经过是:“乾德建元,太祖谓古所未有,韩王(赵普)称誉,卢(多逊)曰:‘王衍在蜀,曾有此号。’太祖大惊,以笔涂韩王面曰:‘尔怎得及他!’韩王经宿不敢洗”。这段话出自赵绍祖《读书偶记》,《宋史》卷三《太祖本纪》也记载此事,却多有不同,言太祖还说了一句话:作相须读书人。分明是说,你赵普并不是一个读书人,而不是读书人就不能做宰相。如此看来,赵普后来在仕途上的失意就成了必然。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赵普罢相,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这是他自当年滁州之战结识赵匡胤以来,第一次远离政治中心。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赵普第二次出任宰相。赵普由野入朝,几年间朝中任用了更多的文人,已是物是人非,今非昔比,赵普昔日不学无术的劣势也就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君臣们也越发认为赵普的学养不够了。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记载:“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就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的“原生态”。从赵普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其强烈的情绪化色彩,这完全是一种牢骚不平之语:言外之意是说,我读书范围是不出《论语》一书,可我当年能够*它帮太祖平定天下,现在仍然能够*它辅佐陛下您把天下治理好。现今满腹经纶的文臣儒士遍布朝野,哪个又能有我的功劳大、能力强呢?——恐怕这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那么,赵普的一句牢骚话何以会如此引人共鸣、传之久远?依笔者浅见,一为《论语》一书影响之广,一为“治天下”之意识深得士子之心。《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自战国初年成书以后,在儒家经典中并不占重要地位。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学“五经”;到了东汉因倡导孝道,在“五经”之外又加上《孝经》和《论语》,变成了“七经”,这是《论语》第一次跻身于“经”;到唐代变化较大,除了《诗》、《书》、《易》不作变动,将《礼》分作《周礼》、《仪礼》和《礼记》,另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称作“九经”,《论语》未被列入;到唐文宗太和年间,在“九经”的基础上增加了《论语》、《孝经》和《尔雅》,称“十二经”;到了北宋年间,又加《孟子》称“十三经”,《论语》得以保留。 ——从汉代到宋代,《论语》几次作为儒家典籍跻身“经书”之列。但是,即使同样是“经书”,也要依照篇幅长短划分等级,《论语》因其篇幅过短,只被看作是 “小经”,所谓“小经”就是“大经”的辅助读物,而更多的时候,《论语》是被当作“经”之下的“传”或“记”来看待的。所以,《论语》一书长期作为妇女儿童启蒙课本使用,唐代墓志记载不少妇女居家“常读《论语》”,杜甫在其《最能行》一诗中写道:“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诗中讲的就是这种情况。直到五代后期,赵普在滁州乡下对村童教书,授课范围想必不出《论语》,自己只知道《论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论语》地位的真正提高,是在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抽出,连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为之详作“集注”,影响深远,《论语》历史性地提升到“大经”的地位。到元明清三代,“四书”完全取代了“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论语》也成了士子必学之书,所以赵普这句话备受学子关注。

其次,儒家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要学以致用;要为帝王师,主张“格君心之非”。南宋时期的事功学派坚守了这一点,赞赏“勃然有以拯民于涂炭之心”,主张以天下为己任。后世对这种天下意识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这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大优点。所以,赵普的“治天下说”能够引起士人的强烈共鸣。

综观赵普个人的“功名事业”,可谓隆隆其始而未能克终,而他“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牢骚不平之语,反倒成了“千古名言”!其中奥妙,耐人玩味。

㈦ 扎根基层坚守乡村教育的老师有哪 列举几个

转眼间,我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教过我的老师数不胜数,可是,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老师,是我曾经的语文老师——韦老师。

韦老师年纪不小,却一点架子也没有,为人十分和蔼可亲。她那一头短短的黑发中,也夹杂了几根银丝,脸上爬满了皱纹,一道又一道,那是岁月的痕迹。

韦老师给我们上课时非常温柔,对我们爱护有加。她讲的课绘声绘色,总是先把课文的段意写出来,再让我们进行分段。同学们都十分喜欢这个环节,每次要分段的时候,一个个都踊跃举手,就算说错了,老师也不会嘲笑你或者批评你,这也是大家十分积极的一个原因。如果课上完了还有剩余时间,韦老师就会跟我们一起玩游戏、猜谜语。

韦老师不仅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也是一位富有童心的老师。

有一次,我和同学们正在跳皮筋,韦老师看到走了过来,也跃跃欲试。同学们一阵起哄,她就跳了起来,跳的比我们还好!走廊里不时飘出一阵阵笑声……

这不,有一次,我正在埋头写考卷,韦老师说了收卷,可我还有几题没有写好,但我又身为语文小组长,需要去收同学们的考卷,便在自己的考卷上应付的写了几个字了事。第二天卷子发了下来,我居然还有97分,我开心的手舞足蹈,仔细的看看自己错的地方,才发现原来被扣了4分!这下,我的心里忐忑不安,改?还是不改?我拿着卷子,走向讲台桌,又退了回来。可我想了一想,老师教育我们说为人要诚实,便毅然决然的走向了讲台桌,虽然分数被改成了96,但老师您不但没有责备我,还夸我很诚实,所以,我很高兴!

韦老师,我想对您说一声:“您辛苦了!”

㈧ 如何提升乡村教师职业理想与专业坚守

1、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3、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㈨ 拿什么感谢乡村教师的坚守与奉献

所有坚守在普通乡村学校的教师,他们看似平凡的工作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都应该从心底尊敬他们,并为他们生活与工作境遇的改善鼓与呼。
据媒体报道,江苏省盐城市一位农村小学女教师,日前生病后因为怕耽误学生学习,在教室里挂着吊瓶坚持给学生上课。此事引发媒体热议,不少人表示,“这样的教师才是最美的。”
中国的教师,特别是在乡村、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中小学教师,在我国的教师政策还不能充分体现贡献与收入合理对应之时,他们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坚守,有一种类似于传教士、苦行僧似的奉献精神的支撑。这一点,百姓们能深切感知与体会到。

与城市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教师的条件优越、收入可观不同,普通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可谓艰苦、清贫,有许多困惑和无奈,甚至还很难得到社会的充分理解与支持。就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吴正宪等人根据调查提出,仅北京地区的乡村中小学,就因为条件艰苦、收入不高,派驻的教师很难长期坚守,使得相当数量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配备不齐、流动性大,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均衡发展。
正因如此,我们应当特别感谢那些能在农村学校长期坚守的教师们。尽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习惯于默默无闻地干好自己的工作,无意于自我宣传和炒作,也不会语出惊人,但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他们无疑是最值得尊重的群体之一。我们大可不必动不动就给他们之中的某个人冠以“最美教师”的名头,以为搞个颁奖活动就对得起这些教师的巨大付出;我们也不用动不动就说他们“无私奉献”,而让他们像其他行业普通从业者一样生活的愿望与追求遭遇现实的窘迫。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媒体和普通民众,最应该做的就是用真诚的理解、支持去回应他们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如能设身处地替中国的教育事业想一下,替中国乡村的发展想一下,替当地教师的清贫生活想一下,替渴望读书的乡村孩子想一下,所有坚守在普通乡村学校的教师,他们看似平凡的工作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都应该从心底尊敬和感激他们,并为他们生活与工作境遇的改善鼓与呼。
根据笔者长期的调研和走访,正像有些媒体反映的那样,在乡村中小学工作的教师,工资待遇、生活状况(包括住房条件、生活环境等)、医疗条件、子女学习、自身发展等,都与城市学校教师相差较远,与重点学校更是有天壤之别。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们能够安于职守、尽职尽责、抗拒诱惑,我们不能不为这一群体的担当精神而深深感动,而为那些动不动就评头论足、自以为是、乱发议论的人感到羞愧。

中国的社会与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成就足以让全世界瞩目,但任何艰难的推进都需要有人去做扎扎实实的努力。近年来,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随着我们对片面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反思,政府与社会已经意识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而在其中起重要和深层作用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却发展得一直不尽如人意,不少制约其正常发展的问题也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中小学,因教师配备不齐,有近一半的课程无法正常开设,致使坚守在学校的教师负担沉重。比如,在城市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每班一周通常是5节,而在农村中小学有的竟然达到16节;而社会、自然、外语、计算机、美术、体育、音乐等课程则经常开不齐甚至开不出来。除了疲于奔命地工作,农村教师普遍得不到发展机会与人文关怀。久而久之,不仅教师自身的发展受到影响,教育质量难有实质性提高,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也普遍下滑,带病坚持上课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这无疑需要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媒体与全社会,关注这些真真切切的困难和问题。
在义务教育的质量需要提高、均衡发展需要努力实现的今天,农村中小学及其教师的发展问题可谓至关重要,相关的法律与制度也需要配套和完善。除了经费、设备等方面的投入需要到位、达标之外,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充机制、激励机制、保护机制等也应具有一定的倾斜,不要使在困难条件下坚守、奉献的人们感到失望,要通过良性的法律与政策导向,让农村中小学教师感受到政府与社会的正义与公平。
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人们期待城乡差别的缩小没有普遍实现,带来的后果反而是乡村的凋敝影响了城市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此,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在着力进行调整,并制定了统筹协调的各种探索措施。仅从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整体发展情况看,现有的法律、政策、制度、机制等,还不足以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派遣、充实、稳定、提高、改善等问题落实到位。在现实中仅靠觉悟、奉献与无奈来维持的乡村教育局面若不打破、不改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提高质量的目标便难以实现。
笔者认为,应该针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及教师的问题展开具体、务实和深入的调查与实验,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切实、充分的支持与保障。少发议论、少说空话,多在解决问题、解放思想、优化机制、人文关怀等方面下功夫,将我们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敬重与感激,转化为一步一个脚印的具体探索和努力实践。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