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安
㈠ 东方早报:元朝不是中国的王朝吗
杉山正明在《忽必烈的挑战》中一再强调元朝并不是一个中国的王朝,可是回到忽必烈本人的历史认识中,我们看看,他在三代至宋金的历史之外寻找任何历史认同了吗?他建立的元朝,不就是要接续宋金的历史吗?
最近听到的有关蒙古的消息,是乌兰巴托市中心的苏赫巴托尔广场即将改名成吉思汗广场。过去该市以成吉思汗命名的重要地标主要是一家高档饭店和郊区的国际机场,现在最具象征意义的中心广场也要改名了。革命领袖和现代蒙古国缔造人的名字,正从蒙古现代民族国家的主要象征符号中淡出,而遥远过去的蒙古英雄已然孤峰独峙,显示后社会主义时代蒙古的国家认同建构是多么依赖对历史资源的发掘。如果把视野扩大到中国的内蒙古,你轻易就会发现以成吉思汗命名的城市中心广场竟远远多于蒙古国——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鄂尔多斯、锡林浩特、乌兰浩特、乌海……
最伟大的蒙古英雄没有第二人。不仅蒙古人这样看,在世界范围内,成吉思汗不仅足以当作蒙古的代名词,而且,他甚至比蒙古更有名。
这是八百年来种种历史发展的结果。内亚史地研究的先驱之一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说过,如果不是因为恰好生在一个适当的时候,以及刚好活动在一个的适当的地理区域,仅仅以成吉思汗的天生禀赋,他本来成不了这么大的气候。这当然比那些一味沉迷在伟人的克里斯玛中寻求神秘历史解释的研究者高明,但其实拉铁摩尔自己也浸润在成吉思汗孤独的伟大传统中:成吉思汗如此伟大,以致于他在蒙古人的历史中成为一个孤独的英雄,一座突兀的高山。
成吉思汗的这种孤独地位,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特别在元朝不是如此。在《马可·波罗游记》里,忽必烈才是蒙古英雄的天字第一号:“大可汗(忽必烈),是一个最智慧,在各方面看起来,都是一个有天才的人。他是各民族和全国最好的君主。他是一个最贤明的人,鞑靼民族从来所未有的。”虽然马可·波罗没有赶上成吉思汗的时代,但他对忽必烈的赞颂,至少反映了那时元朝宫廷和官僚舆论中,存在着把忽必烈描述为蒙古历史第一人的倾向。这种倾向或史学实践,在忽必烈后裔失去汗位以后,势必发生重大逆转。成吉思汗历史地位的变迁过程,无疑也是蒙古史的一个有趣的课题,那种把今日成吉思汗独特地位视作理所当然的观念,当然是非历史的。
专业的蒙元史研究者当然不会花心思去给历史人物排座次,但许多学者还是明确表示忽必烈与成吉思汗同等重要。著有《忽必烈传》的李治安教授说:“与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堪称蒙元一代的伟人。……成吉思汗以征服武功震撼世界,忽必烈则以文治著称于天下。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继承者中最杰出的政治家。”蔡美彪先生说,撰写《忽必烈传》实际上相当于写半部元史。李治安教授的《忽必烈传》的确可以当作半部元史来读。不过,以挑剔的眼光来看,元史是传统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这部传记所写的,也还是中国历史脉络中的忽必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同样高度评价忽必烈历史地位的杉山正明教授,在其名著《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史的大转向》中,描摹出一个世界史视野中的忽必烈,迥然有异于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元世祖。杉山这部书当然没有写成半部元史,但可以当作十三世纪后半叶世界史的半部概论来读。
学界说起杉山正明,一般都会首先提起他的语文能力,他自己也喜欢强调学习和掌握多种语文对于研究蒙元历史的重要性,特别是波斯文,用杉山的话说,对研究蒙元史而言,波斯语文献与汉语文献同样重要。他如此高看非汉文特别是波斯文史料,当然与过去研究者偏多信赖汉文文献有关。Morris Rossabi在1989年出版的《忽必烈汗》中,就已经批评研究者对于汉文以外的史料利用不足。杉山把这一批评推向了极致,而且他自己也似乎努力学习了尽可能多的语言。他说:“有关蒙古时代应该使用的史料经典就多达二十多国语言,并且重要的是,东西方专门研究者的工作,都想要描绘出一种完全不同的历史图像。”他认为,以汉文为中心的东方史料与以波斯文为中心的西方史料,把研究者也分成了两个集群,由于“两个文献群各自背负着的巨大文化传统完全不同”,比克服“史料之墙与语言之墙”更困难的,就是跨越“说不定远较前两者为大的意识之墙”。据说杉山的办公室就是蒙元史研究的最佳图书馆,参观者通常会惊骇于如此丰富、如此稀见的多语文史料竟会汇聚在此,也难怪杉山会在书中对哈佛的图书馆颇有微词。
多语文史料的掌握,当然是杉山蒙元史研究的一大特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使用了不为他人所知的材料。他的著作里的确有很多出自波斯文、拉丁文、阿拉伯文等非汉文的材料,但这些材料本身并不是由他发掘出来第一次使用的。他的确在不少地方巧妙地利用了多语文史料驳斥旧说或建立新论,但这些材料对于其他研究者来说并不是那么陌生。在我看来,杉山是在武装了炫人耳目的多语文工具的同时,和许多成功的历史学家一样,也具备极为开阔的知识视野和求新求变的理论勇气,事实上正是后者使他写出了一系列有着独特视角的历史论著。
以《忽必烈的挑战》为例,决定了此书一炮打响的,并不是杉山使用了多少条稀见的多语文史料,而是他在书中以习见史料论述了蒙古时代所开创的世界体系这个亚洲史乃至世界史的命题。他所谈的忽必烈,不仅是蒙古的大可汗,也不仅是元朝的创建者,而是塑造了从地中海到西太平洋巨大范围内新型政治经济体系的关键人物,而这就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体系”,蒙古帝国为这个世界体系提供了结构骨架和运转动力。忽必烈不仅继续并完成了成吉思汗所启动的帝国进程,他还重新设计和编织了这个帝国的网络,使得东西世界之间的联系不再是偶发的、随机的和间隔断续的,摆脱了古典丝绸之路情怀的东西交流,第一次具有了整体的、持续的和息息相关的意义。这就是本书副标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的真意所在。因此,这本书超越了传统蒙元史的范畴,而成为一种亚洲本位的世界史论述。
读者不难发现,作者为了建立这个亚洲本位的世界体系论述,不得不专辟章节批判欧洲本位的世界体系说,这便是华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等社会学家所创建的近代世界体系理论。华勒斯坦认为,自十六世纪开始,世界经济存在着以西欧为中心,以西欧以外为层级递减的边缘的结构。中心区域有国与国的区别,国家内部有地区与阶层的区别,某地区内有城乡的区别。中心与边缘涉及不平等的交换关系、地理关系及垄断与自由竞争的关系。近代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发展历程,就是主导世界体系,把全世界各边远地区都吸纳进这个世界体系的过程。世界体系的发端可追溯至十五世纪末的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从那以来的历史可以说就是这个世界体系实现和展开的过程。杉山在书中批评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是“不确切的体系论”,但他并没有从理论上加以辩驳,而只是指出华勒斯坦理论对亚洲历史的关照过于薄弱,过于“图式主义”,在史料和具体论证上不具有说服力,“特别是连东亚与中亚,甚至是中东伊斯兰世界及俄罗斯方面,都欠缺基本的历史知识与认识”。因此,给出一个充分考察了亚洲历史经验的世界史论述就变得必要。在浮皮潦草地批评了流行的世界体系论之后,杉山就可以开始建立自己的新世界体系论了。
有趣的是,杉山对华勒斯坦的批评,不但在学理上无多新意,而且也部分地掩盖了他自己的世界体系的来源。在我看来,杉山本人深受华勒斯坦世界体系论的影响,这本《忽必烈的挑战》不仅写作灵感来自华勒斯坦,而且其具体论述也有赖于世界体系论原有的海上通商、中心边缘、金融网络和分工物流等重要概念。当然杉山并没有掩饰华勒斯坦学说给他的冲击,“这真是一套波澜壮阔的历史论述,……对读者而言真的是有不容招架的压倒性魅力”,而他的回应则是以华勒斯坦的概念与方法,本着“以全球的视野来总括亚洲全体”的目的,建立一套新的世界体系论述。这个新的世界体系,就是蒙古时代以忽必烈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其基本杠杆是蒙古人的军事力、中华社会的生产力及中东和中亚穆斯林商团的营商力。
受到华勒斯坦世界体系论冲击的杉山,把这一套分析方法和论述模式应用到他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就诞生了本书所表述的蒙古时代世界体系观。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是以欧洲特别是西欧为基点的,是一种欧洲本位的世界体系;杉山的蒙古时代世界体系,以蒙古帝国为核心展开,是一种亚洲本位的世界体系。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开启于十五世纪末的大航海时代,勃发于十六世纪,前波后浪连绵不绝以至于今;杉山的世界体系则提前至十三世纪后半叶,虽然维持的时间不太长,但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历史,至少间接地影响了十四世纪以后东西方历史的进程,特别是近代世界体系重构的进程。
杉山一方面赞赏华勒斯坦的“(历史)书写真的是可怖的”,另一方面指出由于“他不了解蒙古”,所以不知道“国家在其和缓的主导下,拥有组织力主动掌控物流,自身也凭藉通商利润而存立的这个模式,在世界史上忽必烈国家恐怕是第一个”。杉山从多角度论证忽必烈的通商帝国“以世界规模而展开”,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历史论述,这一论述足以借助世界体系这样时髦的理论解说,把忽必烈时代蒙元史的意义充分放大,空间上不仅超越中国史,还超越亚洲史,时间上则不仅超越忽必烈个人的统治时期,还超越蒙元时代,与近代的全球史直接连接。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写作计划。还不得不说,杉山基本上成功地完成了他的计划。
《忽必烈的挑战》与杉山其他广受好评的著作一样,可读性、知识性与思想性,堪称圆融完满。杉山著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他的视野开阔和知识丰富,在欧亚大陆的东西南北之间跳跃来去毫无窒碍,细节叙述妙趣横生。姚大力先生说:“就我记忆所及,他前后写过近十种性质类似、话题或聚焦点略有不同的历史读物,每本都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独特视角与新鲜见解。”(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见2013年1月6日《上海书评》)姚先生所说的“独特视角与新鲜见解”,正是杉山最成功的地方。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他的著作都有或明或暗的理论来历,都受到国际学界某种流行议题的影响或启发,而且都是对这些议题某种程度的回应。在蒙元史领域的学者中,不仅日本,即使世界范围内,他这个类型的也相当罕见。对后辈特别是年轻学者来说,注意到杉山正明这样无时不在标榜语文和语言重要性的成功者,其实在多大程度上关注着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在内的国际学术新说,并且在自己的写作中接受其影响的同时又积极予以回应,也许会是更有启发的。
当然这不是赞赏或提倡理论先行、以论带史,杉山的著作之所以成功,恰恰在于他处理好了理论与实证的关系,他的某些著作甚至表面上并没有理论追求,或没有受理论影响的明显痕迹,他挑选的细节才是抓住读者的第一因素。但他能成为如此一个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历史学家,理论关怀与理论勇气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我不是蒙元史专家,本没有资格判断杉山的世界体系论是否在史学上成立。从一个读者的阅读体验说,我觉得有点浪漫,把机会主义的财富追求说成深思熟虑的经济规划,把沟壑纵横彼此对立的蒙古政治说成共享帝国成果的太平世界,多多少少,是证成并拔高了他自己批评过的Pax Mongolic。杉山笔下的忽必烈,对西起地中海东至太平洋的广大世界都有相当深入的了解,能够制作超越时空局限的经济与政治的战略安排,总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惊讶。那样的历史人物是难以理解的。当然,《忽必烈的挑战》所论述的蒙古时代的世界体系,多大程度上是杉山发现的,又在多大程度是他发明的,这是另外一个话题。能够挑起这个话题,这本书就已经成功了。
我对忽必烈的兴趣当然与我自己的知识局限直接相关。接着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问题,即忽必烈与成吉思汗的历史地位的比较,我想,先不管当时及后世的评价(那必是各执一词、言人人殊的),我们应该看看忽必烈自己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或者说,他对自己的历史地位是如何预期的。
忽必烈对中国历史很有兴趣,在漠北时已然。徐世隆说:“上之在潜邸也,好访问前代帝王事迹。”由于完全依靠翻译和听讲,他的历史理解能到什么程度,当然不可估计太高,但哪怕有限的知识也大有助于他日后进入中原后的施政与统治。虽然有材料说他尤为钦佩唐太宗,对唐代历史特有兴趣,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但研究者都同意,对他施政影响最大的主要是金代历史知识,《大定政要》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而元朝是由草原南下的征服者所建立的这个事实,不可能在忽必烈的历史兴趣中无所反映。那么,他对辽金之前情形类似的北魏的历史有多少了解,或有多少兴趣呢?
许衡建议忽必烈推行汉法时,就是从北族政权统治华夏这个角度说的:“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可以久长。”中国历史上,这种以草原征服者的身份“奄有中夏”的前代王朝,有哪些是成功的呢?就是拓跋魏、契丹辽和女真金。许衡说:“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使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显然,北魏成功的历史经验早已进入忽必烈的知识视野。郝经对忽必烈说:“昔元魏始有代地,便参用汉法,至孝文迁都洛阳,一以汉法为政,典章文物,灿然与前代比隆。”
我在这里讨论忽必烈对北魏历史的了解,或他对北魏历史的兴趣,目的是想解释他具体从北魏历史里学习了什么。他以“元”为国号,或许真的如他自己的解释直接出自《周易》彖辞的“大哉乾元”,其灵感并不来自北魏孝文帝为拓跋皇室改姓为“元”的故事,但另外一个看似巧合的一致,就值得深思了。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初定太庙七室之制”,尊皇祖成吉思汗为太祖。五年后又定太庙为八室,加上皇曾祖也速该·把阿秃儿,尊为烈祖,并给太祖成吉思汗上谥号为圣武帝,给烈祖也速该·把阿秃儿上谥号为神元帝。这种谥号在以前王朝的帝王谥号里并无重复,除了北魏。北魏始祖拓跋力微的谥号是神元帝,力微之父诘汾的谥号是圣武帝,这些都是北魏开国君主太武帝拓跋珪于天兴元年(398年)追赠的谥号。力微与其父被谥为神元帝、圣武帝,成吉思汗与其父被谥为圣武帝、神元帝,看起来似是一种巧合,但一个难以抗拒的联想,就是忽必烈和他的谋士从北魏史获得了灵感。
这个联想最大的史学价值,即忽必烈怎么看成吉思汗。他是否把成吉思汗看成完成建国大业的人呢?元代文士奏疏文字里,说起“国朝奄有天下”的具体年数,多是从灭金算起的,而那时成吉思汗已经不在,实现灭金大业的蒙古大汗是窝阔台。这种算法一定反映了忽必烈本人对蒙元历史的认识。在忽必烈的蒙元历史观里,成吉思汗大致相当于北魏历史上的拓跋力微,创立了草原时代的伟业;窝阔台至蒙哥等,大致上相当于北魏道武帝以下平城诸帝;而他自己,应该就是要以孝文帝的气概,创造远超孝文帝的事业。在这个历史观里,忽必烈本人是把自己看作蒙元历史第一人的。
杉山在《忽必烈的挑战》中一再强调元朝并不是一个中国的王朝,可是回到忽必烈本人的历史认识中,我们看看,他在三代至宋金的历史之外寻找任何历史认同了吗?他建立的元朝,不就是要接续宋金的历史吗?他并没有企图否定或遮掩元朝的草原起源,但他显然把草原时代的历史与灭金以后入主中原的历史分成了截然不同的阶段。成吉思汗只是草原创业时代的英雄,而蒙古最伟大的事业还有待元朝的建立与传承,这在以往的历史中已有很多先例可循,其中拓跋鲜卑所建立的北魏,就是一个榜样。正因为这样,他才把拓跋力微父子的谥号同样施用于成吉思汗父子,透露出他对成吉思汗及他自己历史地位的认识或期待。
据说忽必烈特别推崇唐太宗。唐太宗不是唐朝的开国君主,却最终获得了唐朝历史第一人的地位。这或许是忽必烈喜欢提到他的原因之一。如果他那时已经具有“世界体系”的眼光,给出一个类似《忽必烈的挑战》的宏大叙事,那他实在不必为自己的历史地位怀有任何疑虑了,因为这种疑虑本身,说明他还是置身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那在杉山的欧亚历史观里当然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局限,可是,从草原帝国的成功转型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超越。
㈡ 魔幻手机里傻妞真实姓名叫什么
演员名字叫:舒畅
以下是魔幻手机的介绍:
剧名:魔幻手机
出品人:李培森
策划:张子扬 苟鹏方建生
监 制:李治安周里欣许辉
导演:余明生(中国香港)
制片人:李功达
编剧:九年
主演:李滨 饰 陆小千舒畅 饰 傻妞
焦恩俊 饰 游所为刘希媛 饰 楚楚
陈创 饰 黄眉洪乙心 饰 化梅
谢宁 饰 猪八戒丁健 饰 孙悟空
于珈若 饰 何蓝陈明昊 饰 范总(牛魔王)
汪永贵 饰 李树人
剧情简介:
公元2060年,手机已经拥有了遥控、自卫、重组基因等等先进功能。这一天,一种穿梭多维空间的新功能问世了,科学家将这种功能植入一款名叫“傻妞”的手 机中。在试验中,真人模式的傻妞穿梭时空回到唐朝,帮助孙悟空制服了黄眉。可是傻妞能量耗尽,科学家紧急将傻妞召回2060年,没想到黄眉大王也拉着傻妞 衣服不肯放手,而科学家也把2060错打成了2006,于是傻妞和黄眉来到了2006年,二人在时光隧道中失散。掉落在现代的手机傻妞,被主人公陆小千捡 到了。
小千是个很有侠义心肠,但却是个胆子很小的人,对社会上的各种不平之事深恶痛绝,却没有胆量去管,碰到不平的事情也不敢出头。魔幻手机的出现改变了小千的 性格,勇于和本剧的反一号游所为作斗争。游所为本来是遵守现代社会法规的好青年,也是魔幻手机改变了他的性格,他为了得到魔幻手机不择手段,乾出了很多令 人不齿的勾当。最后,在陆小千和孙悟空,猪八戒等好朋友的努力下,魔幻手机和黄眉大王都被送回了原来的地方,游所为又恢复成奉公守法的好公民,而陆小千也 不像原来那么胆小窝囊了。
㈢ 忽必烈究竟会不会汉语史书上是怎么样记载的
需要说明的是,“会不会汉语”应该包含三个层面,即说话、理解、写作。会用汉语对话,不代表懂汉语。真正的会汉语,代表能稍微读懂一定的经典著作,会写一些汉语文章。就犹如今天的英语,会说英语之人,未必会写、未必理解。
㈣ 温州市优网消防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温州市来优网消防科技有限公司是源2018-01-30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春晖路505号主楼5楼501室B。
温州市优网消防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30327MA29AQ565B,企业法人李治安,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温州市优网消防科技有限公司,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温州市优网消防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㈤ 成吉思汗的帐前侍卫赛典赤,究竟做了何事,今被誉为“省长之父”
赛典赤是一个务实的清官,是他建立行省设置郡县,兴修水利治理河川,清理户口组织屯田,兴儒办学,培养民族官员,安抚内外,是历史上省一级官员最赫赫有名,卓有功勋的人物。所以叫省长之父。
㈥ 自隋朝始的三个“正—反—合”阶段(概括清楚)
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
㈦ 朱元璋为什么连自己女婿都不放过
文逆北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以“反腐得力”著称。而朱的反腐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大的名声。不仅与朱在对贪腐人员的处理手段上冷酷残忍有关(如将贪官处死后剥下人皮示众),也与明初政府所颁布的一系列反腐条令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了,即使是在这样一种反腐败的大环境下,依然有人铤而走险、以身犯法,以致于落得身首异处。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就是代表。
欧阳伦本出身贫寒,只是因其学业用功,才得以通过科举的方式跻身于政治高层,朱元璋在对其进行殿试过程中,对他的答问十分赏识,在笼络人才等因素的作用下,朱元璋将自己的爱女安庆公主许给了欧阳伦,穷小子变金凤凰,欧阳伦从此逐步走上了他的人生巅峰。
(影视剧作中的欧阳伦)
不过,欧很快便被眼前的荣华富贵冲昏了头脑,除去接受他人贿赂外,为了攫取更多的财富,欧阳伦又串通官员做起了私贩茶叶(茶叶为国家管制的物资)的买卖,结果最后遭人告发而被朱予以处斩。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为何要选择处死欧阳伦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欧阳伦贪污枉法吗?笔者认为,这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原因。而更多的,则应从明初的大环境分析。
帝国的遗产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并兵分数路,发动了对元的讨伐战争。在徐达等部的连环打击下,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滋?径??蠖急泵盘尤氪竽??骶?菜忱?目??舜蠖迹???笫埔讶ァ?/p>
(徐达北伐)
不过,元朝虽被明朝取代,但元时期业已形成的社会习俗与政治传统却不是一夜之间便可以全部改变的。例如,元的建立是建立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上的。所以草原传统也不可避免的充斥于农业社会当中,游牧民族的政治中没有所谓的君臣之别,而是以主奴关系为主干。
(即使是画作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存在于游牧社会中的这种主奴关系)
主奴同君臣相比,显然更强调服务与顺从,这不可避免的对中原王朝的士大夫政治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元代的文臣同其他朝代的文臣相比,身份显然要更加卑微一些,这种君臣关系的微妙变化自然也为明初政治所承袭。
毕竟是人臣
例如人们所知的,朱元璋因孟子有“民贵君轻”说而对其十分厌恶,在一些下达的谕旨中,朱元璋不断强调臣下与平民对自己的依附关系。欧阳伦案中朱元璋也是如此。
首先,欧阳伦是靠科举制跻身于权力高层的,他的权力的获得既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也是靠着皇权支配下的政治与文化传统的认可。所以他的第一个身份是人臣。
但是,与以往的人臣所不同的是,无论从心理认知上、还是实际的权力结构中,欧又同时在以一种皇权依附者的角色存在着,所以,从朱元璋的内心深处来看,欧阳伦的身份再高贵,这一切也是取决于朱元璋之喜好的,这种“主奴关系”的本质,已为欧阳伦的结局预先埋设好了一颗定时炸弹。
(影视剧作中的朱元璋与欧阳伦)
外戚干政?
其次,欧阳伦贵为驸马,属于外戚集团。纵观中国历史,外戚干政弄权之事屡见不鲜。朱元璋虽识字不多,但勤奋好学,尤其当上皇帝后,朱元璋经常请儒生为自己讲授历朝史事,所以朱元璋不会不明白隐藏于历史长河中的政治教训。这些都让朱元璋分外的小心。
仅仅是走私茶叶那么简单吗?
当然了,历史经验归历史经验,假如欧阳伦在贩卖茶叶的事上稍微收敛一些的话,朱元璋是不会痛下杀手的。但欧阳伦不仅不加收敛,还绕开皇帝直接向官员与民间施加压力,要求他们配合自己的走私行动。这自然是朱元璋所无法容忍的。
(电视剧中的明太祖问案)
因为,一次次的走私背后不仅是堆积如山的真金白银,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集团。而这个利益集团的核心,便是我们的驸马爷欧阳伦。既然欧阳伦可以运用手中权力和所掌握的人脉来实施“经济犯罪”,那么实施“政治犯罪”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欧阳伦与安庆公主)
你可以碰皇帝的一切,但你绝不可碰他手中的权力,尤其这个皇帝还是本对权力极度敏感且已杀人如麻的朱元璋。所以欧阳伦必须死,这不仅是因为他的贪污枉法太不给老丈人留面子,更是因为他的存在,对朱元璋所代表的皇权已经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而为了让自己幼小的孙子可以免去在自己死后被野心家玩弄于指掌间的悲剧(朱棣的夺权另当别论),杀一个欧阳伦又有何妨呢?
(影视剧作中即将被处决的欧阳伦)
参考文献:
张廷玉著《明史》中华书局2015年5月
孟森《明清史讲义》商务印书馆2011年10月
南炳文,汤纲《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年5月
吴晗《朱元璋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
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施治生、刘欣如主编《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5月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中华书局2014年9月
㈧ 成吉思汗 分封的88功臣,都是哪些人
《《秘史》牌子10户、50户考辩既成吉思汗1206年65千户、95千户考辩既《元史》总把、扯儿必考辩》(原创)
蒙古可供入侵金国的总兵力约6万,武器低劣。
当年辽国在成吉思汗的地盘上拥有西北路招讨司和乌古敌烈统军司,两个都是两万兵编制,再加上非辽区。成吉思汗灭亡鞑靼、克烈、蔑儿乞、螚蛮,联合弘吉剌、斡亦剌、汪古、八剌忽,统一战争打了很多年死了很多人,也就6万多兵很正常。
蒙古第一次分封未必有95个千户,很可能只有65个。《秘史》搞错了木华黎当国王和哲别西征,所以95千户很可能是西征时才有的。
《秘史202节》记载的很有意思,虽然弄混了时间,但是明确记载了木华黎封国王。
封功臣木合黎为国王。。。除驸马外,复授同开有功者九十五人为千户。
《元史?术赤台传》记载有65个千户,《秘史》记载有95个千户,而《史集》记载了129个千户。日本人箭内亘认为《史集》记载成吉思汗的中军应是一万人而非一千人。日本人本田实信采用排除法,从《史集》129个千户中减去建国后分封的数目,从而确定《秘史》的记载是可信的。史卫民、晓克、王湘云《元朝秘史九十五千户考》认为《元朝秘史》95个千户是拼凑起来的,存在同名异译、遗漏错载的情况,认为《元史》65个千户更接近事实。史卫民研究了《史集》95左右翼千户的记载,对拉施都丁记载的疏漏之处做了订正。姚大力将《元史》65个千户、《秘史》95个千户、《史集》129个千户看成三个序列,分别是癸亥甲子年间的千户建制、1206年的千户建制、1219年西征前的千户建制(但按照蒙古的扩张模式看这个说法是错误的)。金浩东指出大约50人见于《秘史》而《史集》未
蒙古汗国时期蒙古左、右翼军千户沿袭归属考_爱学术
右翼军实际只有24个千户(《史集》漏1个),且《史集》明细错误,繁衍14个才有38个
左翼军实际只有22个千户(《史集》重错3个),且《史集》明细错误,繁衍9个才有32个,再加上归降20个,才有62个
汉字数字是《秘史》顺序,阿拉伯印度数字是《史集》顺序
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9pdf下载_爱问共享资料 第25页
一、蒙力克-额赤格(右21,晃豁坛部5千户);
二、博儿术(右1万户、四杰,阿尔剌-苏尼特部4千户,左14,朵豁勒忽-总把[扯儿必]);
三、木华黎(左1万户、四杰,札剌亦儿部6千户,左22,10抽2);
四、豁儿赤(右15,荣誉万户,巫首,巴阿邻部4千户,右18);二十、兀孙(巫首);
五、亦鲁该(阿尔剌-苏尼特(《秘史》47节)部4千户,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的第三子抄真·斡儿帖该的六个儿子中第四个儿子雪你惕[苏尼特]的后裔,左20,速你带帖木迭儿);
六、主儿扯歹[术赤台](察合台副万户?,兀鲁兀部3千户);
七、忽难(术赤[拙赤]副万户,格尼格思部1千户);
八、忽必来(四虎,巴鲁勒思4千户);
九、者勒蔑(四虎,兀良哈氏1千户,右19,叶孙脱,左15,兀答赤);西征才封五十二、速不台(左13,四虎,兀良哈氏,原为百户[哈必赤]);西征才封六十、察忽儿孩(兀良哈氏,左2,也速不花);
十、秃格[统格](札剌亦儿部6千户,右8,阿儿孩合撒儿勇士军);
十二、脱栾-总把[扯儿必](右5,晃豁坛氏5千户,蒙力克儿子);
十三、汪古儿(左11,伯牙吾部2个千户);
十四、赤勒古台(孙都思氏赤老温族4千户);
十五、孛罗兀勒[博儿忽](右2副万户、四契弟、四杰,合并于孙都思氏赤老温族4千户);
十六、失吉忽都忽(右11,四契弟,鞑靼部1千户,左5也客);
十七、曲出[古出](四契弟,蔑儿乞部1千户);
十八、阔阔出(四契弟,别速惕部3千户);西征才封十一、迭该(别速惕部);
二十一、忽亦勒答儿(左7,遗孤蒙可哈勒札,忙兀部2千户);五十三、蒙可(同一人);五十四、哈勒札(同一人);
二十二、失鲁孩(沼兀烈亦惕1千户);
二十三、者台(右3,忙兀部2千户,也就是蒙古部落联盟的开创者家族,左23忙哥);
二十四、塔孩(孙都思氏赤老温族4千户);
二十五、察合安豁阿(非右9,遗孤纳邻-脱斡邻勒,捏古思部1千户);
二十六、阿剌黑(纳牙阿儿子,巴阿邻部4千户,右18,木忽儿好兰);
二十七、锁儿罕失剌(四杰赤老温父,孙都思氏赤老温族4千户,孙子右10,宿敦-总把[扯儿必]);
二十八、不鲁罕-俺答(右16,巴鲁勒思4千户,日后升万户);
二十九、合剌察儿(巴鲁勒思4千户);
三十、阔阔搠思(巴阿邻部4千户,右13秃儿干);
三十一、速亦客秃(右6,左9徐都,晃豁坛氏5千户,蒙力克儿子);
三十二、纳牙阿(左8副万户,3千户,巴阿邻部4千户);
三十三、冢率(纳牙勒部1千户);
三十四、古出古儿(别速惕部3千户);
三十七、歹亦儿(晃豁坛氏5千户,蒙力克儿子);
三十九、不只儿(兀鲁兀部3千户);
四十、蒙古兀儿(珊竹部1千户,左24,吾也而);
四十一、朵罗阿歹(札剌亦儿部6千户,左10也速鲁);
四十二、孛坚;
四十三、忽都思(巴鲁勒思4千户);
四十四、马剌勒;
四十五、者卜客(右8,札剌亦儿部6千户,左12);
四十六、余鲁罕(札剌亦儿部6千户,左21带孙);西征才封三十八、木格(札剌亦儿部);
四十七、阔阔(晃豁坛氏5千户,蒙力克儿子);十九、豁儿豁孙(很可能就是通天巫阔阔出);
四十八、者别(四虎,别速惕部3千户);
四十九、兀都台;
五十、巴剌-总把[扯儿必](右7,札剌亦儿部6千户);三十五、巴剌(同一人);三十六、斡罗纳儿台(同一人);
五十一、客帖(左6,翁吉刺惕[瓦剌]氏);
五十五、忽儿察忽思;
五十六、苟吉(同一人);六十三、篾格秃(右23,乞颜部1千户);
五十七、巴歹(豁罗剌思部/斡罗纳尔部2千户);
五十八、乞失里黑(豁罗剌思部/斡罗纳尔部2千户);
五十九、客台(左3,兀鲁兀部3千户);
六十一、翁吉兰;
六十二、脱欢帖木耳(阿尔剌-苏尼特部4千户,左19斡阔烈-总把[扯儿必]);
六十四、合答安(右20,阿尔剌-苏尼特部4千户);
六十五、抹罗合;
六十六、朵里不合(朵儿边部2千户);
六十七、亦都合歹;
六十八、失剌忽勒;
六十九、倒温;
七十一、合兀兰;
七十二、阿勒赤(侄子之子,2~3千);
七十三、脱撒合(右12,朵儿边部2千户);
七十四、统灰歹;
七十五、脱不合(克烈部1千户);
七十六、阿只乃;
七十七、秃亦迭格儿;
西征才封七十八、薛赤兀儿(豁罗剌思部/斡罗纳尔部);
七十九、者迭儿;
七十、塔马赤(同一人);八十、斡剌儿古列坚[驸马](右17,亦乞刺惕部4个千户);
八十一、轻吉牙歹(右4,伯牙吾部2个千户)
不合古列坚[驸马](右4,亦乞刺惕部4个千户);
八十二、忽邻勒;
八十三、阿失黑古列坚[驸马];
八十四、合歹古列坚[驸马](翁吉刺惕[瓦剌]部4个千户,左6);
西征才封八十五、赤古古列坚[驸马](左17,翁吉刺惕[瓦剌]部);
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阿勒赤古列坚[驸马](右14,翁吉刺惕[瓦剌]部4个千户《史集》,管辖3个千户)
八十九、九十、不秃古列坚[驸马](左4,亦乞刺惕部4个千户《史集》,管辖2个千户);
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九十四、九十五、阿剌忽失的吉惕忽里(右22,汪古部5个千户)。
右14,斡亦勒部4千户1208年归顺。
左16,别里古台(成吉思汗异母弟,王族,非千户,受封1千5百户)
公元1207年第二次击败乃蛮部落,生擒太阳汗之兄不欲鲁罕。太阳罕之子屈出律远逃西域。《元史》卷一《太祖》记载:“三年(即公元1208年)冬,再征(乃蛮部酋长太阳汗之子)脱脱及屈出律罕。时斡亦剌部遇我前锋,不战而降,因用为向导。至也儿的石河,讨蔑里乞部,灭之。脱脱中流矢死,屈出律奔契丹。”
这样1206年实际只有65个千户
志费尼《世界征服者》第四节《成吉思汗的诸子》:当汪罕被解决,蒙古各部或出于自愿,或出于被迫,都听命于他,服从他的指挥,这时,他便把蒙古、乃蛮各部和各族,连同所有军队,全分给这四个儿子;其余诸子及他的兄弟、族人,他也各赐与一部分军队。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04期《成吉思汗在西域的统治》吐娜的计算是错误的。千户是元朝的翻译,根据《秘史》应该叫千夫长,大概只有400~600户
《元朝秘史》第242节:成吉思合罕降旨赐百姓给母亲、诸子、诸弟等说:“建国时辛苦努力的是我的母亲吧!是我的长子拙赤吧!是我的幼弟斡惕赤斤(“斡惕昆”是火王、灶君之意)吧!”给母亲、斡惕赤斤一万百姓(一万户),他母亲嫌少未作声。给拙赤九千百姓,给察阿歹八千百姓,给斡歌歹五千百姓,给拖雷五千百姓,给合撒儿四千百姓,给阿勒赤歹二千百姓,给别勒古台一千五百百姓。
投归成吉思汗最早的高昌回鹘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作为名义上的成吉思汗第五子和实际上的女婿,得到成吉思汗的优待,保持了他原有的疆域。
《金册》、《史集》、《秘史》都算多算重了蒙古军力,儿子、母亲、弟弟、侄子的其实都在这65千户之中。以成吉思汗的扩张速度,很明显,《元史》65千户是1206年,《秘史》95千户是第一次伐金获得三四万汉、契丹、奚、渤海、女真降军后的西征前。《史集》129千户是重复计算了儿子、母亲、弟弟、侄子,把归属供养与统领管理混淆了。《秘史》归属儿子的9、8、5、5千户,母亲和幼弟的10千户,二弟4千户、三弟儿子2千户、异母弟1.5千户,就是4万5千户,三个儿子各一个万户,拖雷一个五千户,母亲一个万户,再加上左右万户,共6万5千户。《史集》归属儿子的4、4、4、4千户,母亲3千户和幼弟5千户,二弟1千户儿子3千户、三弟1千户儿子3千户,就是2万8千户。很明显《秘史》数据更可信一些。左右万户相当于匈奴的左右贤王、契丹的南北院大王之类,只是成吉思汗设立的不是血亲,至于博尔术和木华黎的氏族与成吉思汗的氏族是不是有远古的亲戚或联盟关系,类似娄室与阿骨打同属于完颜部联盟这样,不得而知。也有可能左右万户管理的是十大驸马的部落,这些部落其实属于独立势力,不归成吉思汗和他的家人,而是类似奚、渤海与契丹的联盟(周良霄《元代投下分封制度初探》和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第21~25页)。
儿子、母亲、弟弟、侄子的其实都在这所谓的10万1千之中。右手29千户,其中三个是驸马,再+1+2+4,加博儿术、孛罗兀勒[博儿忽]两个,3万8千,另两个万户是豁儿赤和主儿扯歹[术赤台]。左手36千户,《史集》术赤9千、察合台8千、窝阔台5千、拖雷5千,加木华黎、纳牙阿两个,6万2千。成吉思汗自己1千。但更可能是蒙古只有29+36,共65个千户,留瓦剌部2千户,出动58个千户,再加汪古部5千户和一些契丹人。
《秘史224节》65个千户,两子十伴,715~780人。5个独立百户,两子五伴,30~35人。约650个普通百户,两子五伴,650*7=4550人。约650个牌子(五十夫)和白身人,两子三伴,牌子650*5=3250。考虑到贵族们的儿子的弟弟很可能未成年不能算宿卫,以及原有1204年建立的宿卫弓箭手本身很多就是贵族的子弟,所以《秘史》"于是各千户百户。。。将在前宿卫的八十人,添至八百人(780+35)。"而如果是95个千户,很明显就远超八百人和一万人了。"成吉思教添至一千",由成吉思汗最信任的蒙力克的儿子当千户管理也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的重视,宿卫不分为四班,而是长期执守,还是千户级的两个儿子,可见其也有人质性质。近400白日弓箭手,增加到一千,由者勒蔑和秃格的儿子管理,原本分四班,每班80人与老宿卫80人轮替,现在也不分了。70护卫散班,增加到八千(4550+3250+1000),由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亦鲁该、术赤台、阿勒赤、者台的弟弟儿子管理,以及其中一千是阿儿孩合撒儿的勇士军。后面这九千人应该来自普通百户、牌子、白身人的两儿子和伴,也是打仗时要冒风险冲锋陷阵的。《秘史》95千户名单里的,很多是此时的却薛军千户。在外千户被抽出却薛军后并不满千,而中军千户则较为满员。这些散班分四班,不当值的时候,应该会回本部落工作(《元史兵志》,叶新民《关于元代的"四怯薛"》)。
牌子(五十夫),绝大部分《秘史》翻译做十户,这是个误会。辽国、西夏也都有这样的五十夫小酋长,是长期一脉相承的古老制度。
「特里特勉部。初於八部各析二十户以戍奚,侦候落马河及速鲁河侧。置二十详稳。圣宗以户口蕃息置为部」「昊贼据数州之地,(除留守以外)精兵不出四五万,余皆老弱妇女,举族而行」「金吾逮二十部,精兵勇士馀二万众」一部一千。「辽国之法。。。有调发,则丁壮从戎事,老弱居守」「南部连克获纳降,党众最盛,领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胜兵(有能力参战的)五万一百七十」不能说特里特勉部契丹贵族就160户,不一定是一部给20户而是一个氏族给20户,160户就有20个详稳还得了啊。「伯斯鼻骨德部。本鼻骨德户,初隶诸宫,圣宗以户口蕃息置部」「稍瓦部。初,取诸宫及横帐大族奴隶置稍瓦石烈,“稍瓦”,鹰坊也,居辽水东,掌罗捕飞鸟。圣宗以户口蕃息置部」「自此至河西部,皆俘获诸国之民。初隶诸宫,户口蕃息置部」圣宗以户口蕃息置为部,很明显,所有部都是千夫左右规模的,详稳就是百夫长、五十夫长的意思,令稳就是千夫长的意思,夷离堇就是万夫长的意思。
始,元昊将反,为(占领丝绸之路得来的)金冠佩、隐饰、甲骑遗属羌。振在环州,潜以(暂留的环州赋税的)金帛诱取,得冠佩、银鞍三千(1500个什夫长,也就是1万5千骑),甲骑数百(300个蕃落酋长,每个50骑)。请告邻部,俾以环为法,庶可披贼势,不听。于是东茭、金明"万、刘"诸族胜兵数万(两万北宋属地蕃落骑兵,万俟政、刘怀忠等族),一旦不战(一天的功夫就不战而降),悉为贼所有,延州几殆,唯环庆(路)独无患。
《元史卷98兵志一》考之国初,典兵之官,视兵数多寡,为爵秩崇卑,长万夫者为万户,千夫者为千户,百夫者为百户。
世祖时,颇修官制,内立五卫,以总宿卫诸军,卫设亲军都指挥使;外则万户之下置总管,千户之下置总把,百户之下置弹压,立枢密院以总之。遇方面有警,则置行枢密院,事已则废,而移都镇抚司属行省。
万户、千户、百户分上中下。万户佩金虎符,符趺为伏虎形,首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别。千户金符(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百户银符。万户、千户死阵者,子孙袭爵,死病则降一等。总把、百户老死,万户迁他官,皆不得袭(是法寻废,后无大小,皆世其官,独以罪去者则否)。
太宗元年十一月,诏:“兄弟诸王诸子并众官人等所属去处签军事理,有妄分彼此者,达鲁花赤并官员皆罪之。每一牌子签军一名,限年二十以上、三十以下者充,仍定立千户、百户、牌子头。其隐匿不实及知情不首并隐藏逃役军人者,皆处死。”
世祖中统元年六月,诏罢解盐司军一百人。初,解盐司元籍一千盐户内,每十户出军一人,后阿蓝答儿倍其役。世祖以重困其民,罢之。七月,以张荣实从南征,多立功,命为水军万户兼领霸州民户。诸水军将吏河阴县达鲁花赤胡玉、千户王端臣军七百有四人,八柳树千户斡来军三百六十一人,孟州庞抄儿赤、张信军一百九十人,滨棣州海口总把张山军一百人,沧州海口达鲁花赤塔剌海军一百人,睢州李总管麾下孟春等五十五人,霸州萧万户军一百九十五人,悉听命焉。
初有若夫军士,则初有蒙古军、探马赤军。蒙古军皆国人,探马赤军则诸部族也。其法,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十人为一牌,设牌头,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孩幼稍长,又籍之,曰渐丁军。既平中原,发民为卒,是为汉军。或以贫富为甲乙,户出一人,曰独户军,合二三而出一人,则为正军户,余为贴军户。或以男丁论,尝以二十丁出一卒,至元七年十丁出一卒。或以户论,二十户出一卒,而限年二十以上者充。士卒之家,为富商大贾,则又取一人,曰余丁军,至十五年免。或取匠为军,曰匠军。或取诸侯将校之子弟充军,曰质子军,又曰秃鲁华军。是皆多事之际,一时之制。
质子军是指怯薛军里的高级人质的宿卫2000人,秃鲁华军是指低级人质的散班8000人(李治安《说元史中的"秃鲁花"与元朝秘史中的"土儿合黑"(散班)》和《元代质子军刍议》)。
四年二月,诏:“统军司及管军万户、千户等,可遵太祖之制,令各官以子弟入朝充秃鲁花。”其制:万户,秃鲁花一名,马一十匹,牛二具,种田人四名。千户见管军五百或五百已上者,秃鲁花一名,马六匹,牛一具,种田人二名。虽所管军不及五百,其家富强子弟健壮者,亦出秃鲁花一名,马匹、牛具、种田人同。万户、千户子弟充秃鲁花者,挈其妻子同至,从人不拘定数,马匹、牛具,除定去数目已上,复增余者听。若有贫乏不能自备者,于本万户内不该出秃鲁花之人,通行津济起发,不得因而科及众军。万户、千户或无亲子、或亲子幼弱未及成人者,以弟侄充,候亲子年及十五,却行交换。若委有亲子,不得隐匿代替,委有气力(装备),不得妄称贫乏,及虽到来,气力(装备)却有不完者,并罪之。
这一段基本延续成吉思汗却薛军的原则,但又有变迁,征集对象从百户、牌子、白身提高到千户,万户千户百户已经各分三等,很多千户只有三百多户,可见百户也非常惨,牌头已经从五十夫改为十户,非千户的有实力白身也可以当达鲁花,则当初成吉思汗却薛军2000昼夜常备里只有不到800是千户提供,剩下的1200则要依赖满员百户,而分为四班的8000,则压力要小得多,由不满员百户、牌子(五十夫)、白身(数十夫)出,千户出12人、百户出7人、牌子白身出5人,可见此时的牌子或牌子头只可能是与不满员百户差距不大的五十夫,白身也不可能是十户,不然压力实在是太大。
那颜是部落统治贵族、领主的通称,也就是蒙古语的酋长。成吉思汗建国后,为各级封建军事领主、各级军事长官、行政长官的通称。如:千户那颜、牌子那颜,则牌子很明显不可能只是十户长。
牌子头
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设万户(忒母勃堇(孛堇)),万户之上有都统。五十户为蒲辇勃堇(孛堇)。谋克之副曰蒲里衍,士卒之副从曰阿里喜。
《三朝北盟会编》其官名则以九曜二十八宿为号,曰安班贝勒【大官人】、贝勒【官 人】。其职曰图们【万户】、明安【千户】、穆昆【百人长】、富埒珲【牌子头】。贝勒者,统官也,犹中国言总管云。自五十户贝勒推而上之,至万户贝勒,皆自统兵,缓则出猎,急则出战。其宗室皆谓之郎君,无大小,必以郎君总之,虽卿相尽拜于马前,郎君不为礼役,使如奴。又有号阿喇勒伊拉齐贝勒,尼堪为元帅后,虽贵,亦袭父官而不改其号。其法吏治则无文字,刻木为契谓之刻字,赋敛调度皆刻箭为号,事急者三刻之。杀人剽刼者,掊其脑而死之,其家人为奴婢,亲戚欲得者,以牛马财物赎之,其賍以十分为率,六分归主而四分没官。罪轻者,决柳条或以物贷命,则割耳鼻以志之。其狱掘地数丈置囚于其中,其税赋无常,遇用多寡而敛之。法令严,杀人取民钱,重者死,其他罪无轻重悉决柳条。笞背不杖臀,恐妨骑马,罪极重者,鞭以沙袋。守一州,则一州之官许专决,守一县,则一县之官许专决。凡有官者,将决杖之廊庑赐以酒肉。官尊者决于堂上,已杖视事如故。其用兵,则以戈为前,行人号曰硬军,人马皆全甲,刀棓自副,弓矢在后,设而不发,非五十步不射,弓力不过七斗,箭镞至六七寸,形如凿,入輙不可出,人携不满百。队伍之法,什伍百皆有长,伍长击柝,什长执旗,伯长挟鼓,千长则旗帜金鼓悉备。伍长战死,四人皆斩,什长战死,伍长皆斩,百长战死,什长皆斩。负鬭战之尸以归者,则得其家赀之半。凡为将皆自执旗,人视其所向而趋。自主帅至步卒皆自控驭无从者。国有大事,适野环坐,画灰而议,自卑者始,议毕即漫灭之,人不闻声,其宻如此。将行军,大防而饮,使人献策,主帅听而择焉,其合者即为特将任其事,师还又大防问有功高下,赏之以金帛,若干举以示众,或以为薄,复增之。初起之时率皆骑兵,旗帜之外各有字记,小大牌子系马上为号。每五十人分为一队,前二十人全装重甲持棍枪,后三十人轻甲操弓矢。每遇敌必有一二人跃马而出,先观阵之虚实,或向其左右前后结队而驰撃之,百步之内弓矢齐发,中者常多,胜则整队而缓追,其分合出入,应变若神,人自为战,战则必胜。
也就是成吉思汗日常只有早或晚各一千人,另有8000人每次轮值2000人,也就是3000人护卫他,这个模式肯定不是学住在城市里的金国皇帝而是学住在草原的辽国皇帝。辽史营卫志:「(太宗)宫用契丹兵四千人,每日轮番千人祗直」 。辽史道宗本纪记载,皇太叔重元在行宫发动叛乱,敦睦宫使耶律良与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等:「率宿卫士卒数千人御之」。辽道宗时使辽的宋人王易对辽主行宫描述为:「大小禁围外有契丹兵甲一万人」来了使者自然要充门面一起出席。至于认为成吉思汗怯薛军有数万人的(朱耀廷《成吉思汗传》252页),很明显其不可能超过全盛期辽国皇帝的规格。
第191节
成吉思汗同意别勒古台那颜说的这番话,遂停止围猎,从阿卜只合阔帖格儿起营,到合勒合河的斡儿讷兀地方的客勒帖该合答(斜峰、半山崖)住下,点数自己的人马。每一千人,组成一个千户(千人队,实际只有四六百户),委派了千户长、百户长、牌子。又在那里委派了朵歹总把[扯儿必]、多豁勒忽总把[扯儿必]、斡格列总把[扯儿必]、脱仑总把[扯儿必]、不察阑总把[扯儿必]、雪亦客秃总把[扯儿必]等六名总把[扯儿必]。编组了千户、百户、牌子(五十夫)之后,又设置了八十名宿卫(客卜帖兀勒)、七十名侍卫(土儿合兀惕)。在那里挑选散班(客失克田/秃鲁花)入队时,选拔千户长、百户长的子弟和白身人(兀图都鲁因古温,不满五十夫)子弟入队,选拔其中有技能,身体、模样好的人入队。(成吉思汗)降恩旨给阿儿孩合撒儿说:“选取一千名勇士,作战时站在我的面前厮杀,平时做我的轮番护卫中的侍卫!”又说:“七十名侍卫由斡格列总把[扯儿必]担任首长,与忽都思合勒潺共同商议行事。”
铁木真护卫队近600人,设有6个总把[扯儿必],各管理近100人,兵力与百户相同,而地位高于百户,所以日后元朝定为千户的副手。而牌子是百户的副手。80宿卫,则铁木真此时只有6个千户,所以设立6个把总。当铁木真击败茶赤剌部、鞑靼部、克烈部、蔑儿乞部、乃蛮部的过程中,其实自身实力并没有太大的增加,他也不信任陪他饮浑水之外的墙头草,导致很多被打散的势力去投靠铁木真的敌人,这和努尔哈赤统一东北时的情况一样,但这些人数量虽然多,都是些懦夫不能打的,一旦所有反对势力的头头被铁木真消灭,这些人就只能归顺。草原与东北不同的是,草原还有很多驸马系的中立势力可以独善其身,所以成吉思汗1206年的形势其实并不容乐观。但是怯薛军人质制度的建立,才让成吉思汗真正统一了草原各部的人心。估计1206年大会时,所有千户的儿子伴当们就已经被扣留了下来,然后陆续征集小贵族们的儿子
《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作忽都思合勒札,为八邻部分支速合讷惕部人,左翼千户长。《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又作忽秃儿哈勒札,曾奉命与其兄兀客儿哈勒札随失乞忽秃忽共率三万骑,与札兰丁战于八鲁弯,败绩。《史集》中说:“在八鲁弯战败后,(失乞)忽秃忽那颜来到成吉思汗处,报告了诸人的功过,诉说了八邻部的兀客儿哈勒札和忽秃儿哈勒札两异密(二那颜)由于俏皮、大意所犯的过失。他说:‘出名俏皮、好闹的人以为他们很勇敢,但这种人到了(需要表现出)勇敢的时刻,却只会把事情搞坏!’在蒙古语中,管俏皮鬼叫‘哈勒札’。”(汉译本第一卷第二分册,第306页)合勒札是否就是牌子的蒙古语呢?
㈨ 《最浪漫的事》歌词是谁写的
《最浪漫的事》歌词是姚若龙写的。
中文名称:最浪漫的事
歌手:赵咏华
所属专辑:我的爱 我的梦 我的家
歌曲时长:4分27秒
发行时间:1994年
歌词:
背靠着背坐在地毯上
听听音乐聊聊愿望
你希望我越来越温柔
我希望你放我在心上
你说想送我个浪漫的梦想
谢谢我带你找到天堂
哪怕用一辈子才能完成
只要我讲你就记住不忘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
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