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坚守
① 如果关羽坚守荆州能守住城池吗东吴还会有机会拿下荆州吗
如果他始终在荆州,不去打曹操的话,当然是能守住的。
如果他在,那么糜芳等人应该是不敢叛变的。而且以他的兵力,凭借坚城,也足以拖到刘备来支援了。
② 如果当年关羽坚守荆州,能守的住吗局势会怎么发展
关羽威名太大,如果他肯乖乖遵从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方针的话,曹操根本不敢动荆州,荆州稳如泰山。
不过关羽失荆州的杯具是他自身性格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他先是辱骂孙权求婚的使者,使孙刘同盟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然后又刚愎自用,被陆逊的书信麻痹,全力向北进攻,使后方空虚,让东吴有机可乘。最终孙曹两家联手,关羽人地皆亡。
③ 襄樊之战,若是由司马懿代替于禁出战,他能否击败关羽
大家都知道在襄樊之战中,于禁先是率领军队增援,于禁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也是曹操最为器重的一员大将,以会带兵,会练兵非常出名,曹操对他也是一百个的放心。
但是司马懿也是精通兵法策略,定然也想到了关羽这一招,所以司马懿埋伏了伏兵就等待关羽进去,以此关羽这一仗就失败了。
司马懿自然不会犯于禁的错误去给关羽水淹七军的机会,而是选择更加合适的位置坚守不出,始终在等待机会,任凭关羽军如何叫骂,司马懿却一直不出,就要耗死关羽大军。
而且司马懿也知道关羽军的软弱之点不在这里,而在于荆州,所以他应该也是算明白了,却一直在等待东吴那边的消息,荆州的消息。
等着关羽荆州失陷,然后司马懿挥军一出,关羽自然大败而回。
④ 如果关羽一直坚守着荆州的话
虽然如此,但攻曹是有刘备的命令的。
若关羽知难而退,放弃打樊城的话,即使没有马良,也能挫败吕蒙陆逊
赵累作为负责粮草的官员,责任极大,关羽也是出于粮草的保障安全,不让他守公安
⑤ 关羽在襄樊之战时失荆州的责任,为什么要诸葛亮来背
关羽北伐的襄樊之战造成的直接损失就是:荆州三郡之地被东吴夺走,近5万荆州军全军覆没,要么战死沙场,要么投降孙权,荆州三郡上的数千官吏和近百万人口归属东吴,蜀汉实力一下子被削去三分之一,从此开始走下坡路,直到灭亡。
间接损失就是:不仅关羽一生的英名付诸东流,而且以刘备为首的蜀汉政权彻底地失去了对荆州的影响力,以及两路北伐统一中原的可能性,同时刘备的英名也损失殆尽,还促成了后来发生的夷陵之战,导致蜀汉精锐大部分战死沙场。
糜芳、傅士仁
糜芳是南郡太守,傅士仁是公安守将,两人在吕蒙进入荆州后,不战而降,吕蒙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荆州三郡,这不得不说是因为叛徒的出卖,这叛徒就是糜芳和傅士仁,两人作为留守将领,居然献城投降,如若不是糜芳和傅士仁的投降,而是坚守的话,那么关羽哪里会败麦城呢?
所以糜芳和傅士仁各承担襄樊之战的10%的责任,算起来襄樊之战责任人分别是:
关羽(30%责任)、刘备(30%责任),诸葛亮(10%责任),糜芳(10%责任)、傅士仁(10%责任)。
⑥ 为何关羽兵败走麦城无人救援麦城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而据《三国志》记载,关羽所败走的麦城,就在现如今湖北省当阳市两河镇境内,距离玉阳针只有40里。其实早在关羽败走麦城之前,此地就已经小有名气了。远在春秋时期(公元前506年),吴国伐楚,伍子胥为了攻打此城,便修建了驴、磨两城,之后更是有了“东驴西磨,麦城自破。”这样的谚语故事。
到了三国时期,麦城又归蜀汉管辖。直到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后,麦城也从蜀汉的疆域变成了东吴的疆域。而三国时期的麦城,现如今也变成了了无人烟的麦城村,让人不得不感叹时光的流逝。
因此,以上便是关羽败走麦城的详细经过,而关羽性格骄矜,正是无人救援的最大原因。至于麦城,现如今位于湖北省当阳市两河镇境内。
⑦ 如果关羽从麦城逃回成都,刘备会杀他吗
刘备不会杀关羽,因为事出有因,关羽失荆州,并不全是关羽的错,相对来说,糜芳和士仁更会让刘备动杀心。刘备主政徐州时,刘备与关羽在前线作战,后方的张飞被吕布击败,丢了徐州不说,连刘备的老婆孩子全丢了,刘备也没有杀张飞,我估计连责备的话都没有,刘备当时应该是这样对张飞说的:兄弟,城池丢了没关系,我们可以再打,老婆孩子丢了也没关系,我刘备可以再娶。于是张飞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更加一心追随刘备。
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关羽估计会被降职,然后被要求带罪立功,夺回荆州,那样的话,夷陵之战就不是刘备亲征了,而是关羽率军出征,有关羽在前征战,刘备也至于在夷陵之战中,败得这么惨。当然,刘备除了要对关羽有些处罚,还会对关羽说一些话,估计他是这么说的:兄弟啊,荆州丢了,没关系,我们不是还有益州嘛,荆州我们当然不会放弃了,我们再努力一把,把他夺回来!
⑧ 荆州之战,让关羽丢了性命,为何刘备不让赵云坚守呢
可能是因为在刘备的心里赵云没有关羽重要,并且赵云当时也没有镇守城池的经历。
⑨ 关羽北伐时,赵俨献了什么计,导致关羽的失败
樊城之战关羽并不是打不过徐晃,主要原因是彼时形势突变,东吴吕蒙率军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军心动摇,加上徐晃吸取了于禁兵败投降的经验教训,抓住有利时机发起迅猛反击,方才挫败关羽,解樊城之围,并逼迫关羽撤围南返,最终败走麦城,被吴军擒杀。
襄樊之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刘备击走曹操,夺取了汉中,又派刘封、孟达率军攻取了汉中以东的房陵(今湖北房县)、上庸(今湖北竹山县),目的是要把汉中郡与荆州连成一片。
但孙、刘两家中分荆州后,刘备集团实际上只占有荆南两个半郡,地域狭窄,且处于曹、孙两家的夹缝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从荆州直向宛洛”出兵条件并不完全具备。
而且彼时荆州北部重镇襄阳和樊城还控制在曹操手中,襄樊乃江陵门户,“势同唇齿,无襄阳则江陵受敌”。攻取襄樊,则可依托汉水,摆脱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并可与汉中相互呼应,最终完成北伐中原的战略目标。
徐晃
《三国志》记载:“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呵责晃促救。俨谓诸将曰:‘今贼围素固,水潦犹盛,我徒卒单少,而仁隔绝不得同力,此举适所以弊内外耳。当今不若前军逼围,遣谍通仁,使知外救,以励将士。计北军不过十日,尚足坚守。然后表里俱发,破贼必矣。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君当之’。诸将皆喜,便作地道,箭飞书与仁,消息数通,北军亦至,并势大战。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而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知,即走南还”。
以此可见,徐晃在兵力少于关羽的情况下,能以少胜多,击败关羽,首先要感谢一位叫赵俨的人。
失荆州,走麦城
话说徐晃、曹仁联手对关羽发起反击后,关羽受挫失利。而当关羽得知吴军劫其辎重、袭夺南郡时,被迫率军南撤,徐晃、曹仁却不乘胜追击,而是坐观吴、蜀争斗。
十一月,关羽知道自己屡遭挫败,士卒离散 ,兵力薄弱,不敢回攻江陵,踌躇再三,决定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方),再寻机取路回川。十二月,关羽放弃麦城,率少数残兵败将逃至章乡(湖北当阳东北),准备经此入川,但去路已被吴军切断,关羽、关平父子被吴将潘璋麾下小将马忠擒获,后不降双双遇害。
次年(220年)秋, 蜀上庸守将刘封与房陵守将孟达不和,孟达不堪忍受刘封侵凌,以上庸做“投名状”投降曹魏,刘封回成都后被刘备赐死。至此,蜀汉政权永远失去了战略要地——荆州,刘备在大巴山以东的势力范围全部被孙权夺去。
⑩ 关羽败走麦城后,那两个将军坚守上庸拒不救援
第一种观点,也是史学界大多数人的见解认为:一方面,当时关羽攻打襄樊的前期,擒于禁,斩庞德,把曹仁围困在樊城,军事上节节胜利,诸葛亮没有必要派蜀兵来增援他。后来从丢失荆州到败走麦城,时间很短,诸葛亮无法知道,即使知道了,也来不及增援。而另一方面,刘备戎马半生,做了汉中王后,还要创造条件筹备登基;当时虽已据有两川,但还须巩固;更有甚之就是他的将士须要较长时间休整。刘备自建安十六年(211)入川,为据西川就用兵三年,未久,又在汉中打了一年仗,将士疲乏,这也是一个原因。当时上庸还有刘封和孟达的军马在,他们的不发兵营救关羽,也是刘备、甚至诸葛亮预计不到的原因外。
第二种观点认为诸葛亮不救关羽是为了“借刀杀人”。这一观点最早是由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在《訄书》中提出“葛氏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的见解。,他认为,关羽镇守荆州,手握重兵,骄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刘备死后)之后将难以对付,即使刘备健在之时,诸葛亮也很难越过关羽这道屏障而摄取更大的权力。故诸葛亮宁可丢失荆州,也要假吴人之手除掉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