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商初宰相职责

商初宰相职责

发布时间: 2021-03-10 09:11:36

⑴ 宰相的职责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1.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
2.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3.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其中,“三公”中的御史大夫又是宰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4.汉承秦制,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
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
汉成帝时,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的政事为理由,建议立三公制。于是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措施。丞相、御史被分割为三,三公实际上是三个宰辅。
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初又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改大司马为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为最尊。
东汉初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权归君主,协以内廷尚书,三公仅为备员。以后,大权又转移到外戚、宦官手中。三公成为一种空衔。三公制一直实行到东汉末。
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5.三国时期的宰相在各国不同,魏国称为相国,蜀国依然延续用丞相,吴国最初也是用丞相,后来设立左右丞相。宰相的权限在各国也不同,魏国的相国钟繇、华歆执政,不掌兵权,军权由大司马执掌。司马昭担任相国时封晋公,始执掌军权。蜀国仅诸葛亮担任过丞相,执掌军政大权,吴国的丞相开始也不掌军权,陆逊任丞相时执掌军政大权。
6.晋朝始建立省事,尚书省、门下省都是晋朝建立,开始执行多相制,重要事务由三司八座、门下三省共议,宰相不再局限在三公,三省长官开始具有宰相地位,与三公都被称为公辅大位、宰辅。
7.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8.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9.唐朝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是宰相。尚书令,以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为长官任宰相职。唐高宗后,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参议朝政的百官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衔的也是宰相。
10.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
五代基本都是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各部尚书、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为宰相。其中例外的,只有后唐和后周。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 933年 )九月敕:“冯?有经邦之茂业,宜进位于公台,但缘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讳,可改同平章事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后周显德年间,枢密使吴廷祚曾加“同中书门下二品”的名号。其他的宰相名号仍为“同平章事”。
五代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大,宰相的权力被皇帝侵夺的同时,本身开始插手各部司的事务。宰相往往另判、领使、分管某一部门的工作,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部司,几乎都是由宰相领判。
与唐代相比,五代时期宰相制度的一大变化是,宰相的品级得到统一固定和提高。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二月,“升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二品”,同时规定“以中书门下侍郎为清望三品”。从此,宰相的品级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而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一旦加同平章事为宰相,其官品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
后晋这一宰相制度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唐以来宰相品级较为混乱和不尽合理的局面。
与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五代时期,宰相制度出现了首席宰相的制度,并被沿袭下来。后唐庄宗时,“豆卢革时为首相,故称之为首座相公”被认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开始。
11.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官名,它实际上在隋代就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此外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宰相。
12.辽朝设立北南两个官制
北面:北面又分北南两枢密院,北院掌军事,南院掌内政。
北、南枢密院分别下设北、南宰相府和宰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为正式官名)。
南面: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监、诸卫等官,地位与北院面一样崇高,却并无实权。是国家用来养士的崇高机构。
13.金朝以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不设中书、门下二省。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为宰相。
14.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左右丞及参知政事皆是宰相,最多至十多人。
15.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16.清朝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晚清实施新政,仿日制设内阁总理大臣为行政机关首长。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⑵ 西汉初年丞相的职能是什么

一般而言,宰相的职责都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西汉初年,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下,丞相的权力得到空前加强。除了两千石及其以上级别的官员因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受丞相选拔外,两千石以下的大小官吏均由丞相选拔只是向皇帝上报一下即可。而且两千石以下,丞相可杖杀之。

⑶ 古代的丞相的职能是什么啊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
关于宰相职责,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⑷ 古代宰相的职责。

辅助皇帝执政,但是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到封建后期宰相成为摆设,直至明朝被废

⑸ 隋唐的宰相有什么特点,隋唐宰相的职责有哪些

宰相制度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制度以来,成为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具有极大的权力,但是不同的朝代的宰相制度也具有或大或小的差别,宰相和皇帝权力的博弈也是历朝历代都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3.最后,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第一,三省六部制度内部各部分工明确,使得封建官僚机构逐渐形成了更加严密的体系,大大地提高了办事的效率;第二,在宰相权力与皇权的博弈中,以三省六部制度作为调节手段,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第三,各部互相牵制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更有利于加强决策的落实,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⑹ 汉朝宰相的主要职责

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萧何、曹参等一批名相出现,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就在君相“坐而论道”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便想办法制约相权,宰相也就很快迎来厄运.仅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期的百余年间,相权虽然很大,但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而且在汉武帝之后,由于加强了皇权,抑制了相权,相权就再也没有翻过身来.可见,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创立时期虽然很长,但它的鼎盛时期却很短暂,不足百年.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其演变的特点是:(1)宰相人数多变.从西汉前期1人,到西汉后期和东汉时三公皆为宰相.(2)办事机构庞大.汉朝设丞相府(相国府),三公并相时期,宰相办公处称为“三府”:丞相府、大司马府、大司空府.最后改定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300多人.(3)职责权限大.西汉时期宰相的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几乎参与所有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还掌握选用官吏、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执行诛罚、主管郡国上计与考课、封驳与谏诤等权,还有一定的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在两汉时期,宰相涉权之广、职权之重,是后代宰相无法比拟的.(4)出身杂.由于两汉选官途径广泛,宰相出身也杂,从布衣到宗室,各种出身都有.(5)相权开始受到皇权的制约,其主要措施就是提高尚书台地位.

⑺ 古代宰相的职责

秦朝(主要指秦始皇时期),丞相管行政,那么发生洪涝,丞相需要打报告给皇帝,再向下传达诏令,这时候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他的职责是监察百官。。。。。相权受制于皇权。
汉朝,丞相也像秦朝一样,只不过可以提得意见多点。。建议你参见下《汉武大帝》。。
不重要的就直接跳过了,大致趋势是相权受制于皇权,纯粹是上达百官意见下传皇帝诏令。偶尔碰到几个不强悍的皇帝,宰相权利就蹭蹭蹭的上去了,有代主嫌疑。。
接着比较重要的时期是隋唐、宋、明。。没电了,明天再说。。
继续。。
隋唐:这时期呢,是三省六部形成的关键时期,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掌起草诏令,长官为内史令,副长官为内史侍郎,主要职官有中书舍人。门下省掌执行,长官为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主要职官有给事中。尚书省掌执行,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 而实际上呢,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这样相权就一分为三。这时呢,相权当然远不可与皇权相抗衡了。即便有的时候出现三宰相沆瀣一气的情况,三个人毕竟比较容易出现扯皮的状况,所以。。。
这时期,如果有水患,那么大臣上奏章,皇帝批阅后,传令给中书省起草诏令,中书省拿去给门下审议,审议好了,皇帝再小看一下,就传去尚书省执行。
六部是尚书省的常设机关,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说白了就是打下手专门跑腿的。
宋,不记得了,你自己网络一下。。
明,这可就厉害了,胡惟庸事件,导火索,然后朱元璋就借题发挥,永远废除宰相职位,然后玩了将近1160(嬴政设丞相,1380朱元璋废丞相)年的丞相制度宣告game over,虽然之后换了一种形式,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但宰相官职毕竟没有了。。内阁不太行,毕竟不是常设决策机关嘛,权力再大,像张居正时期,决定权始终在皇帝手中,那时也就有个老太后撑着额。。所以这时候发洪水了,下面的打报告上去,报告哪里哪里怎么了,然后内阁记叙下皇帝说的话,票拟下,太监把折子拿给皇帝,皇帝批红,再下发出去,由上往下层层执行。

⑻ 商朝建立时的宰相是谁

商朝建立时的宰相是伊尹。
伊尹,姓伊,一说名挚,小名阿衡。生于公元前18世纪末至公元前17世纪初,夏朝末年生于空桑(一说今河南杞县,一说今洛阳伊川),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
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是中华厨祖,中原菜系创始人,尹是右相之意。约公元前1600年,他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商朝国力迅速强盛。
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前1549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
根据陈君俭发现并且编辑的商周干支年表,伊尹卒于沃丁丁未年,这也是众多甲骨文为什么记载祭祀伊尹必有丁的缘由。因此有关伊尹的各甲骨文年代,相互关系可以由此一一查证。

⑼ 北宋宰相职权的具体划分是什么_

北宋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
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

【词目】宰相
【拼音】zǎi xiàng
【英译】
[prime minister (in feudal China)]
【基本解释】
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此为宰相听事诚隘。(听事,即“厅事”,大厅;处理公事,接待宾客的厅堂。)。——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实宰相之职也。——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宰相,中国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人。
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
关于宰相职责,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详细解释
《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本为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用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如秦汉之丞相、相国、三公, 唐宋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 明清之大学士等。《史记·陈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有喧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 清倪瑞璿《阅<明史·马士英传>》诗:“王师问罪近江濆,宰相中书醉未闻。”

宋代宰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官名,它实际上在隋代就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此外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宰相。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