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坚守法治信仰

坚守法治信仰

发布时间: 2021-03-06 02:01:20

A. 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坚守法律信仰 实现法治中国一文,博学教育解读咋样

“法律要被全社会的人信仰”,意在指明法律信仰的的重要意义。然而,中国式过马路,行政权力没有有效的规范和制约,人治大于法治的错误思想;企业诚信意识缺乏;法制宣传不到位等事件屡屡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公民没有法律意识,未形成法律信仰。这样不仅会导致个人权利受损之后没有合法的维权途径,还会影响社会的法治建设的进程,甚至会影响法治中国的建设。因此,唯有树立法律信仰,才能实现法治中国。

个人需要树立法律信仰。法律信仰对于个人发展至关重要,现今出现的“中国式过马路”即凑够一撮人就走,管他红灯绿灯,体现的是国人规则意识的缺乏。中国式过马路既交通治安和交通环境,还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其根源在于人们心中没有规则意识,没有法律信仰。在法治社会,加强个人法律信仰意义重大,可以通过法治宣传,向公民普及法律常识,用喜闻乐见或创新的方式宣传法律,同时建立诚信档案或失信人名单,以此更好的规范个人行为,帮助其树立法律信仰。

企业需要树立法律信仰。企业是法律执行的重要一环,而企业为了实现短期利益将全局和长远利益抛之脑后,进行违法违纪的生产和经营。其根源在于,一方面是企业的法律观念薄弱,存在短视行为;另一方面是,企业主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敬畏法律的威严性,这样会导致破坏市场经济的良性竞争,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让企业树立法律信仰,需要加强企业诚信意识,建立企业信用体系,让企业更加自律;还需要增加违法成本,加大惩戒,从外部迫使企业形成法律意识。

政府需要树立法律信仰。党的是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在2020年基本健身法治政府,但是法治政府的建设情况还存在问题。行政权力没有有效的制约和规范,究其原因,是部分官员不尊重法律,缺乏法律信仰。法律信仰难以形成不仅会损害政府公信力,不利于政府形象的树立;还会导致人治大于法治,影响法律的权威性,甚至会阻碍法治政府的建设。因此,政府官员严格守法,形成法治思维,同时也可以建立监督机制和完善相关的基本法,做到政府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美国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树立法律信仰需个人,企业,政府三者共同完成,让法治成为国人的共识,建立全民的法治信仰,最终实现法治中国。

想要了解更多可以访问:公务员考试

B. 怎样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树立全民的法律信仰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在全社会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信仰,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法治信仰、缺乏法治精神,法治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还没有在社会层面形成普遍的法治信仰,法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对于执政者来说,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保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最根本的就是信仰法治、坚守法治,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熔铸到头脑中,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觉和习惯,法治才能不断释放规则的正能量。四中全会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党的领导等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每一环节都作出了全面部署,最终落脚点就是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凸显了法治信仰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抓住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最核心问题。
法治不会自动成为信仰。培育法治信仰,关键要转变人的思想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信访不信法”,习惯于找门路、托关系、请客送礼,个中原因就在于对法治的信仰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扭转这种现象,消除根深蒂固的特权思想、人治观念,关键要靠领导干部。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不违法行使权力,更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法治精神才能得以彰显,法治信仰才能得以塑造,才能引导群众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群众发自内心地认同法治、信仰法治,带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之风。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让法治进学校、进教材,让每个学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只要全社会齐心协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的种子就一定会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法治信仰必将蔚然成风。
培育法治信仰,还必须付诸法治实践。法治不是抽象的概念,让人民群众信仰法治,就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法律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切身体会到法治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在亲身体会的过程中积累对法治的理性认识,从内心生发对法治的信仰。“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四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制度安排,为人民群众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引导人民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参与法治实践的途径。让每一个人的法律权益都得到切实保障,让人们从每一个执法、司法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法治的信仰自然就会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崇尚法治的社会风尚新常态必将形成。

C. 如何强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带头严守纪律,严明规矩

现代政党都是有纪律和规矩要求的,没有纪律规范不能成其为政党,没有规矩约束就更不能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基本规则,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体现,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执政任务的重要保证。党员干部讲规矩、守规矩首先要学规矩、知规矩、懂规矩。党的规矩内涵丰富、体系严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党章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在党内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最大的约束力,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
第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坚决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党纪就是红线,处分就是惩戒。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都是党员干部必须自觉遵守的规矩。
第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当前,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些都是党员干部必须自觉遵守的规矩。党员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
第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对我们这么大一个执政党来讲,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光有成文的规矩不够,还得有不成文的规矩。党章等党内规章制度、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这些是成文的规矩。这些成文的规矩不可能囊括所有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不可能穷尽对党员干部思想和行为应当规范的所有事项,还必须以不成文的规矩作为补充,使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使管党治党没有空白、不留盲区。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守纪律是底线,讲规矩靠自觉。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
守纪律讲规矩,首要的是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党的纪律和规矩涉及党内生活方方面面,广大党员干部都要自觉遵守。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最关键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上清醒,才能行动上自觉;政治上坚定,才能经得起考验。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和规矩的基础,是坚持党的政治立场、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的前提,是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关键。当前,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自觉做到“五个必须”。一是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三是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四是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五是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在守纪律讲规矩上作表率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中国的事情,向来是上行则下效。在我们党内,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既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基本的工作方法。守纪律讲规矩就是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领导干部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越要对党忠诚、对党的纪律和规矩心怀敬畏戒惧。党的观念、组织观念淡薄,对纪律熟视无睹,不按规矩办事,终将自食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提高对党的纪律和规矩的认识,不仅要带头守纪律,更要带头讲规矩。要坚持从我做起,向我看齐,按规矩办事、按规矩用权,切实树立标杆、作出表率。要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和党的团结统一,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彻底破除“特殊党员”的思想,不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脱离党组织的监督、脱离党规党纪的约束。遇到违反党的纪律和规矩的行为,必须挺身而出、进行坚决斗争。
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在全党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

党员干部不守纪律、不讲规矩,党组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党组织疏于教育、怠于管理、惮于监督,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发现不及时,对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处理不严肃,就可能导致小错酿成大错、违纪走向违法。教训极为深刻,必须引以为鉴。各级党组织要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切实担负起来,把严守纪律、严明规矩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加强教育以提高党员干部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严格管理监督以规范党员干部行为。
要自觉对照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表现,逐条进行自查自纠,真正做到对党忠诚,严守底线,心存敬畏,谨言慎行,保持定力,让守纪律、讲规矩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追求、一种常态。要强化责任担当,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中统筹谋划,系统推进。要加强宣传教育,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入脑入心,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坚持抓早抓小,对党员干部在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进行约谈提醒,防止小错酿成大错、违纪走向违法;加强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严格实行“一案双查”,形成有效震慑。

D. 如何增强全面的法治观念,树立法律信仰

首先,要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的相关制度,形成党员领导学法、用回法、信法的体制机制,营造答良好的党员干部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社会氛围。
其次,要不断完善立法体制机制,立法要跟上社会发展需要,考虑社会接受程度,便于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易于营造群众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氛围。
第三,要有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国家行政机关是法律法规实施的主要部门,也是运用法治手段和法治方法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主要窗口和“前沿阵地”,人民群众能否相信法律,是否愿意使用法律去解纷止争,与执法部门的执法水平、执法方法息息相关。
第四,要提高司法公信力,保证司法公正,通过公正司法营造全社会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良好氛围。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第五,要加强法制宣传力度,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增进全民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意识。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E. 如何实现全民普法,信仰法制精神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在全社会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信仰,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法治信仰、缺乏法治精神,法治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还没有在社会层面形成普遍的法治信仰,法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对于执政者来说,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保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最根本的就是信仰法治、坚守法治,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熔铸到头脑中,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觉和习惯,法治才能不断释放规则的正能量。四中全会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党的领导等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每一环节都作出了全面部署,最终落脚点就是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凸显了法治信仰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抓住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最核心问题。
法治不会自动成为信仰。培育法治信仰,关键要转变人的思想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信访不信法”,习惯于找门路、托关系、请客送礼,个中原因就在于对法治的信仰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扭转这种现象,消除根深蒂固的特权思想、人治观念,关键要靠领导干部。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不违法行使权力,更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法治精神才能得以彰显,法治信仰才能得以塑造,才能引导群众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群众发自内心地认同法治、信仰法治,带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之风。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让法治进学校、进教材,让每个学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只要全社会齐心协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的种子就一定会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法治信仰必将蔚然成风。
培育法治信仰,还必须付诸法治实践。法治不是抽象的概念,让人民群众信仰法治,就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法律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切身体会到法治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在亲身体会的过程中积累对法治的理性认识,从内心生发对法治的信仰。“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四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制度安排,为人民群众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引导人民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参与法治实践的途径。让每一个人的法律权益都得到切实保障,让人们从每一个执法、司法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法治的信仰自然就会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崇尚法治的社会风尚新常态必将形成。

F. 作为一名大学生,该怎样践行法治信仰

当“中国梦”成为一个民族的理想被屡屡提及时,许多人会思考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其实,中国梦不只是民族复兴的梦想,也是每一个人对未来、对生活的期待和愿望。青年的中国梦就是在一个法治社会里,能够预期自己的未来,能够平等地参与竞争,通过自身的勤勉奋斗,实现人生目标。
法治不仅是国家的治理方式,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公民要追求自由与平等,离不开法制的保障;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要有效协调社会矛盾,必须依法履行职能;法治还是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这一切都与青年息息相关。一方面,青年要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离不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它是维护个人权益与实现理想的“护身符”;另一方面,青年是否懂法、守法,能否以法治思维推动社会进步,影响着法治社会的前景。
很多人认为这一代青年是有知识的一代,他们从小接受了较为健全的学校教育,高等教育也逐步走向大众。但是,通过课堂学习获得一张文凭,并不意味着理解法律的约束力。即使是为公众所熟知的青年精英,也难免因“不懂法”而逾越边界,受到法律制裁。所以,法治的前提是知法懂法。
熟悉了法律条文,还要对法律形成真正的敬畏之心。否则,也可能出现对法律知识了如指掌,而对法律执行心存侥幸的现象。前不久,某名校法学院硕士生因疯狂盗窃被判刑两年半的新闻成为热点。或许这只是偶然事件,但通过观察此类现象,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要让文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规则,不光与储备的知识有关,更与人的思维密切相联。
法治精神其实就是一种规则意识,它拒绝“双重标准”。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别人守规则,自己却可以例外。比如,我们时常抱怨就业中的不公平,但在自己找工作时,不免托关系走后门;我们嘲笑“中国式过马路”,却时常随着人流一起闯红灯;当提出合理利益诉求时,我们显得理直气壮;自己的不当行为触犯了他人的利益,我们又习惯沉默无声。法律厘清了青年的行为边界,“法无禁止即可为”确立了“为”与“不为”的规则。
公平正义是全体公民对法治社会的呼唤。权力的扩张,金钱的收买,都可能在走向社会公平的道路上制造陷阱。为公平正义扫清障碍的,正是不计较出身、不因权贵而扭曲的法治。
对青年来说,法律这一强有力的武器构建了公平竞争的环境。每一个年轻人都渴望享有自己的“黄金时代”,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财富实现梦想,而这一切如果没有法律来兜底,是难以真正实现的。
前些年,一篇题为《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网文广泛流传,说的是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大都会里的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虽然故事细节令人唏嘘,却让人看到向前进的希望。而这些年,有关 “土豪二代”等强调出身的段子越来越多,以至于有人感慨,奋斗了18年,能坐在一起喝咖啡又能怎么样?这种社会结构“板结化”的苗头,只能靠法治来协调解决。只有法律能打破权力与金钱制造的无形藩篱,让奋斗的社会环境更加公平与包容。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治氛围的确立基于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青年参与到法治社会的建设中,既是法治的践行者,身体力行地扮演遵守法律的角色,也是构建法治体系的积极力量。一个法治的社会,将护佑青年实现自己的梦想,与此同时,法治精神也应该成为青年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让我们共同信仰、遵守和捍卫法律的尊严。

G. 如何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

法治信仰,是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和捍卫法律。没有精神专的法治,犹如没属有灵魂的人体,再刚性的法条也难免沦为摆设。一旦法治成为一种信仰,人们就会长期持续、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法律只有被信仰,成为坚定的信念,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深入,我们的法律条文越来越完善,人们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越来越丰富,但为什么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中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法律悬空、制度空转现象依然存在?原因就在于对法治的信仰没有真正树立。对于执政者来说,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只有对法治有着发自内心的信仰,才有可能形成法治思维,才能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对于一般公民来说,法治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力量在于人民真诚的信仰。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规则的正能量。

H. 法治信仰的本质是什么

法治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律治理现象的一种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内依法管理国家容和治理社会的经验凝结,是社会主体在对法治现象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一种认同感、皈依感和神圣体验,是调整社会关系进行社会秩序安排的主流意识形态。

首先,法治信仰是一种思想情感和精神寄托。信仰法治意味着法律不是与自己无关的外在强制力量,而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法律不仅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模式,而且是人们进行价值评价和思想情感交流的载体。
其次,法治信仰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形式。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信仰处于社会意识的最高层次,统摄其他意识形态。法律不仅是一套行为规则,而且还是自由、民主、正义、安全的制度化价值体系。法治信仰的本质是对法律价值和法治功能的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任,是对法律所确立的价值目标和法治所蕴涵的功用效能的始终不渝的追求。
再次,法治信仰是社会治理的经验凝结和理性选择。法治信仰建立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组织方面的经验基础上,在人类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历史活动中逐渐地转化成一种法治文化传统。人们对法治的信服和尊重,是人类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组织方面的经验凝结和理性选择。

I. 什么是法治信仰

坚定守法,守护公正

J. 如何树立法治信仰,我们该怎么做

答题 我不知道怎么答。

但是说看法要想加强法制观念 就需要扩大公民 政治权利。
对于专一个法规的属起草 到立法 关心的人或者知道有这么回事的人 全国比例不超过10%
也就是说 公民在没有遇到利益冲突的法规时 基本上不关心。也没有效渠道参与。

现在除了集中制的讨论之外就是网 微 的舆论风向分析。

确立法制信仰 只能是党员的事情。
只有充分数据化民意和扩大普选 普投 政治集会权利 能让主体有决定性力量 而不是协商性意见的时候 才有可能确定真正的信仰。 否则再漂亮也就是八股性质。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