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荒漠
『壹』 阅读<<坚守中的胡杨>>
.①生命的高度不是用语言标榜出来的。胡杨坚守荒漠,用绿色拯救不毛之地,体现了一种生命的高尚。②胡杨的坚守是单纯而智慧的,无须用言语表白,其行为是伟大而高尚的。(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①胡杨表现出了较强的对机遇识别的能力和抢抓机遇的能力。②胡杨具有抢抓机遇的速度和效率。③胡杨的叶片多姿多彩,有应对自然变化的能力。④胡杨把自己变成吸碱的磁石,使那些怕碱的生命得以安然生息,从而实现相生共荣的和谐发展 ①胡杨适应能力强,也懂养尊处优。②但胡杨不喜欢“跳槽”,而更习惯在大漠中坚守。③用城市的胡杨衬托荒漠之中的胡杨,从而突出胡杨的风骨和智慧。在作者看来,①胡杨虽然在大漠中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但它面对逆境和苦难却选择了坚守,体现了生命的顽强和伟大。②它以苦为甜,扎根不毛之地,创造大漠的繁荣,是高尚而智慧的。因而,对于胡杨,不但不必表示同情和怜悯,反而应该表示由衷的尊敬和钦佩。结合实际谈谈,言之成理即可。
『贰』 几十载坚守,荒漠变沃土,下联是什么
上联:几十载坚守,荒漠变沃土
下联:数百人操持,死地焕青春
『叁』 我们坚持植树造林。我们使荒漠变成绿洲。有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只要我们坚持植树造林,就使荒漠变成绿洲。
『肆』 新疆兵团张立军18年坚持如何让荒漠变绿洲
初夏时节,走进张立军的“种植王国”,当年的戈壁荒滩已是一片葱绿,百花盛开,各色水鸟在天空飞翔,花丛中蝴蝶飞舞,俨然一幅世外桃源。
就在张立军准备大干一番时,国家对保健品的标准重新定位,罗布麻茶从保健品类划归为药品。
因为没有药品生产许可证,张立军已经生产出来的罗布麻茶产品大批量滞留在仓库,资金周转不灵,厂子濒临破产,创业之路再次陷入困境。
突如其来的打击没有让张立军泄气,他坚信:“困难是暂时的,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渐渐沉淀下来的他开始把自己有限的资金归拢起来,购买了枸杞、沙棘、桑树、红柳等耐碱性植物,将它们一颗颗种植在扬水站大片荒漠里。
如今,他种植的枸杞、沙棘、桑树、罗布麻成活率高达70%。
多年过去了,张立军的投入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但三十团人都说,近年来扬水站的荒漠变绿了,生态变好了,来这里旅游的人多了,人文气息更浓了。每每听到这些话,张立军就觉得离自己的“绿色梦”距离越来越近了。
只要坚持,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
来源:中国新闻网
『伍』 请问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林俊德将军扎根戈壁荒漠坚守了52年将军院士
他是一位将军,更是一位传奇院士,一辈子隐姓埋名52年坚守在罗布泊,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任务。他活了75年都默默无闻,但最近,一张他离世几小时前与死神赛跑的照片,在网络上传开了。他感动了整个中国!
藏身大漠为国铸“核盾”
1938年,林俊德出生在福建省永春县的一个偏僻山村。因为家中一贫如洗,刚上完小学就辍学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林俊德靠着政府的资助,上完了初中,又上了高中。1955年,17岁的林俊德硬是打着赤脚考上了浙江大学机械系。
林俊德曾说,他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上大学、做将军、当院士。而他更没有想到的是,一直到生命最后,他都和国家命运绑得很紧。
1960年,从浙大机械系毕业的林俊德,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报到的第二天,所领导向林俊德交底:“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把你挑过来,就是去那里工作。”得知自己将从事核试验时,他激动不已,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把一生献给这一伟大事业。
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林俊德,从未见过冲击波机测仪器长什么样。当时,既没设备,更没技术,他们就根据当时美国、苏联少数解密核试验资料和公开刊物的常规武器试验测量文章埋头研究。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鲜为人知的是,当蘑菇云还在不断向上翻滚时,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在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就有林俊德。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总理在电话里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现场指挥帐篷里顿时一片肃静。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的数据……就在这时,核武器试验研究所所长程开甲带着26岁的林俊德匆匆赶到:“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这次爆炸是核爆炸。爆炸当量为2万吨。”张爱萍激动地拍了拍林俊德的肩膀说:“你们立了大功。”
1966年,我国为首次氢弹空投爆炸做最后的准备。高空冲击波测量难度更大。仪器要在零下60摄氏度低温下工作,为了创造低温环境,林俊德和同事们背着仪器,爬上3000米,在零下20摄氏度的山顶呆了一宿。林俊德新研制的高空压力自记仪测试系统,为我国首次氢弹试验飞机投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后几年,林俊德和他的团队吃着玉米面和榆树叶合蒸的窝头,喝着孔雀河里那令人肚子发胀的水,睡着冬天寒冷夏天苦热的地窨子……林俊德和战友们坚守大漠,默默攻关,研制出一系列装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爆炸冲击波机测体系。
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实验。从1964年到1996年,32年来,这是中国第45次核试验,也是林俊德参加的最后一次核试验。
他的人品如激光一样笔直明亮
“他就像激光一样,方向性强,能量集中,单色性好。”“他能52年坚守岗位,取得那么多重大科研成就,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工作上。”这是林俊德的同事对他的评价。
林俊德一辈子被人看作学习狂和工作狂。他这样总结成功:抓住机遇,然后发狂地工作。即使年纪上了七十,在他的日程表里,搞研究、做实验、带学生几乎占去所有时间。他一年只休息三天:大年初一、初二、初三。
在林俊德生命倒数第二天,他回首往事,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他说自己搞核试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这两个都成了不折不扣的事实。他研究爆炸力学,一辈子都和炸药打交道。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每次总是尽可能地离炸药近一点。
林俊德平时说话硬,讲原则,常常一句话能把人撅一个跟头,这是很多人领教过的。他参加学术评审会,从来不收评审费,他只要材料,不要见人。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可他的学生们说,老师是一个心里有爱的人,他戴了15年的手表,是大学母校百年校庆时送的纪念品,他一直戴着,旧了磨手就用透明胶粘上。去世后,学生们收拾他的衣物,都潸然泪下,除了军装,老师竟没有几件像样的便装,两件毛衣都还打着补丁。
另外,从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那天起,林俊德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他的临终清单:1.计算机、保密柜清理;2.**技术(国家机密)3.家人留言4.(空)5.马兰物品清理(宿舍、办公室)。可死神留给他的时间太少了,5条提纲的内容没有完全填满,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
他分秒都在与死神赛跑,亲朋好友来看他,他却说:“我没有时间了,看我一分钟就够了,其他的问我老伴儿吧。”他就这样一直拼尽最后一丝气力。
生命的最后10小时
林俊德是在2012年5月4日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的,从确诊到死亡的27天时间里,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地挪动着鼠标……
因为在他的电脑里,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夹中。还有学生的毕业论文,“他们快要答辩了,不能耽误孩子们毕业”。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一切都要快,要尽快。
5月31日,林俊德病情再度恶化,生命进入倒计时。他9次请求甚至哀求医生同意自己下床工作。在家人法人帮助下,他才终于又坐在了电脑前。上午10点,已经工作了2个多小时的他,颤抖地对女儿说:“C盘我做完了。”
他的手开始颤得握不住鼠标,眼睛也渐渐看不清东西,他几次问女儿:“我的眼镜在哪儿?”女儿说:“眼镜戴着呢。”这时候,很多人痛哭起来,因为怕他听到,使劲捂着嘴巴。最后,还是他的老伴儿说了一句:“医生想叫你休息一会儿。”他则回答:“坐着休息。”
而他接下来说的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再一次掩面啜泣。“坐着比躺着好啊,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两个小时后,他累得再也支撑不住了。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林俊德回到了病床。几个小时后,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林俊德,这位让罗布泊发出45次巨大轰鸣的将军,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宁可牺牲生命,绝不拖欠使命。生命最后时刻,林俊德从罗布泊的荒原戈壁转战到医院病房这个特殊战场,完成了一名战士最后的冲锋。
林俊德参与了中国全部核试验,他的老伴儿黄建琴也参与了其中的9次。夫妻两人藏身荒漠半个世纪,他们从不属于家庭、不属于彼此,只属于民族和国家。在妻子黄建琴心中,两人虽然相伴45年,但只有林俊德去世前住院那一阵子,才是他们俩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就在林俊德终于卸下担子,闭上双眼的那一刻,黄建琴才轻轻地对着他说:“老林,你终于属于我了……”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这是《马兰谣》里的歌词,马兰,是在荒漠中也能顽强生长的小花。马兰,也是中国保密的核工业基地(一个地图上搜不到的地方)。对于林俊德院士来说,马兰是他永远的“家”,临终前,他用虚弱的话语再三叮嘱:“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陆』 假如有一天你走进沙漠遇到困难你会用,坚持不懈,等词语,我什么什么等诗句名言,来鼓励自己,克服困难,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柒』 坚守阵地2沙漠第一关怎么通关 沙漠第一关通关攻略
第一步放好6个机枪
『捌』 包含荒漠,胡杨,戈壁,绿洲等词的200字小作文
自古以来,都认定大漠为荒凉寂寞的象征。然而,荒漠中的胡杨却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成为我的最爱。
我热爱它的美丽。金秋时节,金黄的胡杨层林尽染,尤为壮丽,站在塔里木大沙漠的沙丘向远眺望,悠长的塔里木河,稀疏的金色胡杨和辽阔的沙漠尽收眼底。走进胡杨,枝条交错有序,壮观独特。金黄的光晕映衬着金黄的叶片,诗画般的叶脉清晰可见,尽显美丽独特。胡杨是沙漠中一副美丽的画卷。
我热爱它的神奇。被人们称之为“异叶杨”的它拥有三种叶片。一颗粗壮的胡杨,离地一米以下长有枝条的话,叶子一定是柳叶的样子,高一些就是杨树的叶子,再高一些会有枫叶的形状。恐怕只凭这一点在植物界中也是独一无二了吧。美丽的它是沙漠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热爱它的古老。据说,早在几千万年以前,地球上就有了它的踪迹。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也不难找到它的传奇。如今,它仍在西北荒漠中繁衍生息。它见证了当年丝绸之路上驼铃的声响,它见证了西北历代王朝刀光剑影的飞扬,它见证了楼兰古国的生存消亡,它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我也热爱它的顽强。它不畏干旱,不畏风暴,不畏酷热。它有粗壮的根系,为了生存它迅速发展,甚至可以将发达的根部扎入地下几十米,来抵制风暴,获取营养。在贫瘠的沙漠中照样能枝繁叶茂,在恶劣环境下,依然能够茁壮成长。顽强的它,是沙漠中不倒的丰碑。
我更热爱它的坚守。“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它坚守沙漠三千年,拥有不变的信念。它们或成片或成林,或孑然一身,顽强地矗立在沙漠戈壁,履行着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州。它是绿洲的保护神,它是“沙漠卫士”,它是“沙漠脊梁”,它更是沙漠的希望。
胡杨,我热爱你,我赞美你,你的坚贞,你的执着,你的信念,是我们永远的榜样,你是沙漠的脊梁,你是沙漠的英雄,你是坚强的化身,你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伴我一生一世……
(如能帮到您,望您采纳!!谢谢~~)
『玖』 从沙漠联想到哪句诗
从沙漠联想到诗
平沙万里,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之中,正巧一轮明月照在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乡思无处诉说,将士们只能夜夜品尝苍凉,但他们的心却是火热的.他们满怀壮志豪情,只因爱家爱国,他们愿意坚守边塞,愿意用无限赤诚构筑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
『拾』 我在这安静的沙漠 是什么歌里的
歌名为《烟火里的尘埃》,正确歌词为只有我守着安静的沙漠。
歌名:《烟火里的尘埃》
填词:林夕
谱曲:西楼
歌曲原唱:华晨宇
看着飞舞的尘埃 掉下来
没人发现它存在 多自由自在
可世界都爱热热闹闹
容不下 我百无聊赖
不应该 一个人 发呆
只有我 守着安静的沙漠
等待着花开
只有我 看着别人的快乐
竟然会感慨
就让我 听着天大的道理
不愿意明白
有什么 是应该 不应该
我的心里住着一个 苍老的小孩
如果世界听不明白 对影子表白
是不是只有我 还在问
为什么 明天更精彩
烟火里 找不到 童真的残骸
只有我 守着安静的沙漠
等待着花开
只有我 看着别人的快乐
竟然会感慨
就让我 听着天大的道理
不愿意明白
只有我 就是我 好奇怪
还在感慨
风阵阵吹过来 为何不回来
风一去不回来 悲不悲哀
麻木得那么快 应不应该
能不能慢下来
笑得开怀 哭得坦率
为何表情 要让这世界安排
我就是我 我只是我
只是一场烟火散落的尘埃
风阵阵吹过来 风一去不回来
能不能慢下来
(10)坚守荒漠扩展阅读:
《烟火里的尘埃》是华晨宇演唱歌曲,由林夕作词,西楼谱曲,西楼、郑楠编曲,收录在华晨宇2014年发行专辑《卡西莫多的礼物》中。
2015年4月13日,获第十五届音乐风云榜组委会推荐十大金曲奖。
创作背景:
华晨宇的首张专辑文案由吴梦知撰写,所有曲目以“雷雨烟露光梦”的概念联接,而这首歌的概念为烟。
2月,华晨宇在小样中听到西楼的DEMO,就觉得作者细腻的旋律线条甚至声音都很适合自己,遂决定收录。西楼写的小样不是很常规的歌,他写的东西很跳跃,不按套路出牌。这首歌是他在2012年经历了很多事情,很灰暗低落的时候,用音乐慰藉自己有感而写。
而这首歌的编曲郑楠拿到这首小样时,觉得很巧,西楼他认识,觉得华晨宇和西楼的跳跃性的思维很像。为保持原有小样的迷幻,给西楼打电话,说过来帮我吧,西楼第二天就从外地赶到北京,和郑楠一起做第二次编曲。
认真的西楼在华晨宇录音录制过程中全程坚守,还录了和声。这首歌没有听起来那么好唱,为了达到空远迷幻效果,华晨宇录音录到声音沙哑,经历了5次混音修改。
林夕是华晨宇参加直通春晚时的评委,对他的演唱印象深刻,受邀填词立即答应,还看了他的很多视频和详细的文字介绍。
在正式录音后,林夕根据华晨宇唱歌比较黏连的特点和编曲后的录音版本,三易其稿,让歌词更接近华晨宇的内心世界。歌名《烟火里的尘埃》脱胎于华晨宇比赛中翻唱的《我》,传承烟火的续篇。
单曲封面由摄影师范西负责,是在深夜密林中拍摄的。当片子出来后,照片里的萤火虫,紫蓝色的雨雾颜色令人惊艳,引力传媒的key设计时,特意保留了原色调和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