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翻译
①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易,国小则亡邪心。这个观点后来发展什么措施
发展成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推恩令 。推恩令名义上是恩赐回亲戚,实际目的在于答削弱藩权,以达到巩固中央集权,从而长治久安的目的。
这句话意思:想要天下政局安定,不如多分封诸侯,从而削弱每个诸侯的实力。诸侯实力弱,就易于用道义来管束他们;诸侯国小,就不会有邪恶之心。
这句话来源于汉代贾谊的《治安策》,虽然没有被汉文帝采纳,但是被其孙子汉武帝刘彻所推行,彻底消除了刘姓诸侯的反叛隐患。
(1)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翻译扩展阅读:
诸侯割据势力到了汉武帝时期,还是很强大,诸侯势力不仅土地面积极为辽阔,而且实力雄厚,往往不听从朝廷的调遣。
于是,主父偃就为汉武帝想到了一个计谋,那就是命令诸侯不再仅仅传位于嫡长子,对于那些次子、庶子等也要进行分封,不论几个儿子都要有封地,也就是“推恩令”。
推恩令实施后那些诸侯国开始不断变小在变小,形成了无数个小国,推恩到最后,他们的实力最终大大削弱,权力再一次回到了皇帝的手里。
② 汉文帝时政治家贾谊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问题贾谊
很明显这是指汉武帝时候推行的“推恩令”。
推恩令,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注意这个“允许”的含义,不是说你可以自己决定分不分,而是你不分,皇帝帮你分。这样的后果就是一个大诸侯国被分为多个小诸侯国,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这样就能巩固中央集权了。
元朔二年( 前127),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满意的话还请采纳。
③ 古文翻译啊~~
1 被臣属所背叛的领导人,就是被“天”所丢弃的人
2 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内二是容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
3(于是越国就)果断地行动起来,全国上下都互相勉励。
4想要天下治理安定,不如多分封诸侯,从而削弱(每个诸侯)的实力
5 显王身边的人向来了解知道苏秦,都觉得他太年轻,没什么才能
6 对人用刑好像唯恐不能用尽
7 在骨髓的时候,那是掌管命的神所管辖的地方,就无可奈何了。
8列举揭露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
9范增多次给项羽使眼色
10蒋氏大为悲伤,眼泪汪汪
④ 削夺诸藩的原文及翻译
太祖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建文帝即位,诏改明年为建文元年。帝,太祖之孙,懿文太子之子也。生十年而懿文卒,高祖年六十有五矣,御东角门,对群臣泣。翰林学士刘三吾进曰:“皇孙世适,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皇上无过忧。”高皇曰:“善。”九月庚寅,立为皇太孙。时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一日,太孙坐东角门,召侍读太常卿黄子澄告之曰:“诸叔各拥重兵,何以制之?”子澄以汉平七国事为对。太孙喜曰:“吾获是谋无虑矣。”初,太祖建都金陵,去边塞六七千里,元裔时出没塞下,捕杀吏卒,以故命并边诸王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洪武九年,五星紊度,日月相刑。
训导叶居升应诏陈言,极论分封太侈,略曰:“日者,君之象也。月者,臣之象也。五星者,卿士庶人之象也。臣愚不知星术,姑以所闻于经、传,并摭前世已行之得失者论之。《诗》曰:‘彼月而食,则维其常。’今日刑于月,犹之可也。而日月相刑,则月敢抗于日者,臣敢抗于君矣。《传》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国家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秦、晋、燕、齐、梁、楚、吴、闽诸国,各尽其地而封之,都城宫室之制,广狭大小,亚于天子之都,赐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之地而夺之权,则起其怨,如汉之七国,晋之诸王。否则恃险争衡,否则拥众入朝,甚则缘间而起,防之无及也。今议者曰:‘诸王皆天子亲子也,皆皇太子亲国也。’何不摭汉、晋之事以观之乎?孝景皇帝,汉高帝之孙也。七国之王,皆景帝之同宗父兄弟子孙也。当时一削其地,则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之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拥兵,以危皇室,遂成四裔云扰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昔贾谊劝汉文帝早分诸国之地,空之以待诸王子孙,谓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愿及诸王未国之先,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里,亦以待封诸王之子孙。此制一定,然后诸王有圣贤之德行者,入为辅相,其余世为藩辅,可以与国同休,世世无穷矣。”
太祖怒,系死狱中,后无敢言者。至是,太祖崩,遗诏曰:“朕受皇天之命,膺大任于世,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专志有益于民。奈何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智,好善恶恶,不及多矣。今年七十有一,筋力衰微,朝夕危惧,虑恐不终。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炇,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辅佑,以福吾民。葬祭之仪,一如汉文帝勿异。布告天下,使知朕意。孝陵山俱因其故,勿改。诸王临国中,无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惟护卫官军听王。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辛卯,皇太孙即皇帝位。葬孝陵。援遗诏止诸王会葬。诏下,诸王不悦,谓此齐尚书疏间也。
六月,户部侍郎卓敬密奏裁抑宗藩,疏入,不报。于是燕、周、齐、湘、代、岷诸王颇相煽动,有流言闻于朝。帝患之,谋诸齐泰。泰与黄子澄首建削夺议,乃以事属泰、子澄。一日罢朝,召子澄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对曰:“不敢忘。”子澄退,与齐泰谋之。泰曰:“燕握重兵,且素有大志,当先削之。”子澄曰:“不然。燕预备久,卒难图。宜先取周,剪燕手足,即燕可图矣。”乃命曹国公李景隆调兵猝至河南围之,执周王及其世子妃嫔送京师,削爵为庶人,迁之云南。
冬十一月,代王居藩,有贪虐状,方孝孺请以德化道之。帝遣之入蜀,使与蜀王居,时蜀王素以贤闻故也。
十二月,前军都督府断事高巍上书论时政曰:“我高皇帝上法三代之公,下洗嬴秦之陋,封建诸王,凡以护中国,屏四裔,为圣子神孙计至远也。夫何地大兵强,易以生乱。今诸藩骄逸违制,不削则废法,削之则伤恩。贾谊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臣愚谓今宜师其意,勿施晁错削夺之策。效主父偃推恩之令,西北诸王子弟分封于东南,东南诸王子弟分封于西北,小其地,大其城,以分其力。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自弱矣。臣又愿陛下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问不绝。贤如河间、东平者,下诏褒赏,不法如淮南、济北者,始犯则容,再犯则赦,三犯而不改,则告庙削地而废处之,宁有不服顺者哉!”上嘉之,然不能用。
建文元年春二月,令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吏士。更定官制。夏四月,人告岷王梗不法事,削其护卫,诛其导恶指挥宗麟,废为庶人。又以湘王柏伪造钞及擅杀人,降敕切责,仍遣使以兵迫执之。湘王曰:“吾闻前代大臣下吏,多自引决。身高皇帝子,南面为王,岂能辱仆隶手求生活乎!”遂阖宫自焚死。又以人告齐王榑阴事,诏至京,废为庶人,拘系之。幽代王桂于大同,废为庶人。未几,靖难兵起。
谷应泰曰:
闻之《周南》始化,二公分陕,及其东迁,晋、郑焉依,以故众建诸侯,分王子弟,屏藩天室,拱卫京师,势綦重也。高皇帝大宝既定,剪桐论封。燕王居北平,代王居代郡,宁王居大宁,棋布星罗,屹然玄社。揣其深谋,不特维城之盘石,抑亦北门之锁钥耳。惟是并州警备,多蓄重兵,马邑防秋,得专节制,郑京城实危庄公,晋曲沃实弑孝侯,大都耦国,祸之本也。又况奏、晋四府,湘、岷六藩,莫不帝制自为,偃蹇坐大,藉神明之胄,挟肺腑之尊,《扬水》以粼粼而兴,周道以亲亲而弱,变所从来,非无故矣。况乎冲龄御极,主少国疑,强宗乱家,视同赧、献。斯时贾生抱哭,即召吴、楚之兵,主父设谋,便启晋阳之甲,将使三家尽分公室,余地悉入廪延,正所谓养虎贻患,畜必溃者也。故论者以建文之失,在于削诸藩。而予则以诸藩者,削亦反,不削亦反。论者又以建文之失,在于削强藩。而予则以不削强藩者,燕王最强最先反,宁王次强必次反。母怪齐泰、黄子澄辈,拊膺厝火,握手阁门,次第芟除,计安宗社。然而忠则竭矣,算亦稍拙焉!考其时,周王、岷王都被掩捕,齐藩、代藩并皆幽废,宁邸护卫见削,湘王阖宫自焚,数月之内,大狱屡兴,案验未明,葛藟不芘,必有托苍天以报仇,生皇家而勿愿者。况又中涓入燕,逮系官属,几于十王并戮,七国行诛,衅起兵端,非无口实矣。
以予论之,方太祖小祥之时,正诸藩遣子之日,宜于大内置百孙院,因而留之,仍择名臣傅之礼义,四小侯就学于汉,即长安君入质于齐也。而又分命洪武旧勋,以抚绥为名,开阃通州,分屯河、济,仿亚夫之坚壁,立辛毗于军门。仍赐温纶,躬行德化,梁王罪状,咸悉烧除,吴王不臣,锡之几杖,则天潢诸嗣,逆节虽萌,反形犹戢。而稍俟诸子弟年各冠婚,即以尺一之诏分裂其地。国小则永无邪心,内割则未遑外事,天下乱丝,可徐理而解也。独奈何叶居升之奏被谴于高皇,而方孝孺之谋不行于嗣主。比齐、黄辈分道征兵,直出无策,而石头被诏,激变苏峻,江陵蒙讨,逼反桓玄,谋之不臧,谁执其咎哉!逮至燕兵南下,建业合闱,而谷、橞献门,安、楹首附,周、齐列藩,以次复爵,同恶相保,理固然也。独是蜀王之贤,无与兴废之谋,超然评论之外,虽河间之书集博士而毕读,东平之树望咸阳而俱靡,何以加焉。
⑤ 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 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晓以祸福,感之亲亲之谊。 翻译!!!
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
翻译:不久因决事不合旨意,判罪。
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翻译:想要使天下太平,莫过于多封一些诸侯,并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
晓以祸福,感之亲亲之谊。
翻译:讲明祸福关系,用对亲人般亲爱的举动方式来感动他们。
⑥ 帮忙翻译一下 翻译成白话文!
想要天下的治理安顺,不如多封诸侯而降低他们的势力。势力弱就容易使诸侯内们仁义,诸侯国小邪心就没有了容。掌握天下的形势,如同身体使唤手臂,手臂使唤手指,没有不依从控制的。诸侯国的君王,不敢有二心,就如同车轮的辐条和轮轴一同前进,听命于天子。就是百姓,都感觉得到天下的安宁,因此天下人都知道陛下的圣明。分割土地确定制式,让齐地、赵地、楚地各分成若干个小国,使悼王、幽王、元王的子孙,全都按照次序接受祖先封地的一部分,封地分完为止。至于燕地、梁地等其它国都是这样。
⑦ 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翻译 急求!
想要国家治理安定,不如广泛地与诸侯结交从而削弱他的力量。
⑧ 咏贾谊 翻译成白话文
【原诗】:贾咏谊
作者: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情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翻译】:贾谊年少有才,豪爽洒脱,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是壮志难酬真是让人觉得悲哀。
胸中有锦绣文章,治国策略好像统军韬略。对大汉王朝忠心耿耿建立众多的诸侯国。
但是这样一个人英雄人物不但没有让君王钦佩,他的高洁大义反而被君主猜忌。
后代的人民都很同情这个被贬嫡为长沙王太傅,只留下他再度步上屈原的后尘。
【贾谊】: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河南洛阳人。文帝即位后,因吴公的推荐,任为博士,掌文献典籍。其时,贾谊不过 20 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但以见识和议论,赢得博士中年长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视,不到一年,被擢升为太中大夫。朝廷上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进行。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满。他们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流言,动摇了文帝对贾谊的信任,结果文帝让贾谊离开长安,去做长沙王的太傅。后人称贾谊为贾长沙、贾太傅。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