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宰相的职责

宰相的职责

发布时间: 2021-02-28 17:08:06

Ⅰ 古代宰相的职责

秦朝(主要指秦始皇时期),丞相管行政,那么发生洪涝,丞相需要打报告给皇帝,再向下传达诏令,这时候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他的职责是监察百官。。。。。相权受制于皇权。
汉朝,丞相也像秦朝一样,只不过可以提得意见多点。。建议你参见下《汉武大帝》。。
不重要的就直接跳过了,大致趋势是相权受制于皇权,纯粹是上达百官意见下传皇帝诏令。偶尔碰到几个不强悍的皇帝,宰相权利就蹭蹭蹭的上去了,有代主嫌疑。。
接着比较重要的时期是隋唐、宋、明。。没电了,明天再说。。
继续。。
隋唐:这时期呢,是三省六部形成的关键时期,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掌起草诏令,长官为内史令,副长官为内史侍郎,主要职官有中书舍人。门下省掌执行,长官为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主要职官有给事中。尚书省掌执行,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 而实际上呢,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这样相权就一分为三。这时呢,相权当然远不可与皇权相抗衡了。即便有的时候出现三宰相沆瀣一气的情况,三个人毕竟比较容易出现扯皮的状况,所以。。。
这时期,如果有水患,那么大臣上奏章,皇帝批阅后,传令给中书省起草诏令,中书省拿去给门下审议,审议好了,皇帝再小看一下,就传去尚书省执行。
六部是尚书省的常设机关,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说白了就是打下手专门跑腿的。
宋,不记得了,你自己网络一下。。
明,这可就厉害了,胡惟庸事件,导火索,然后朱元璋就借题发挥,永远废除宰相职位,然后玩了将近1160(嬴政设丞相,1380朱元璋废丞相)年的丞相制度宣告game over,虽然之后换了一种形式,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但宰相官职毕竟没有了。。内阁不太行,毕竟不是常设决策机关嘛,权力再大,像张居正时期,决定权始终在皇帝手中,那时也就有个老太后撑着额。。所以这时候发洪水了,下面的打报告上去,报告哪里哪里怎么了,然后内阁记叙下皇帝说的话,票拟下,太监把折子拿给皇帝,皇帝批红,再下发出去,由上往下层层执行。

Ⅱ 周文王时丞相的职责是什么

关于宰相职责,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回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答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Ⅲ 宰相的职能共同点是什么

就是协助治理国家

Ⅳ 汉朝宰相的主要职责

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萧何、曹参等一批名相出现,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就在君相“坐而论道”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便想办法制约相权,宰相也就很快迎来厄运.仅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期的百余年间,相权虽然很大,但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而且在汉武帝之后,由于加强了皇权,抑制了相权,相权就再也没有翻过身来.可见,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创立时期虽然很长,但它的鼎盛时期却很短暂,不足百年.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其演变的特点是:(1)宰相人数多变.从西汉前期1人,到西汉后期和东汉时三公皆为宰相.(2)办事机构庞大.汉朝设丞相府(相国府),三公并相时期,宰相办公处称为“三府”:丞相府、大司马府、大司空府.最后改定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300多人.(3)职责权限大.西汉时期宰相的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几乎参与所有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还掌握选用官吏、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执行诛罚、主管郡国上计与考课、封驳与谏诤等权,还有一定的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在两汉时期,宰相涉权之广、职权之重,是后代宰相无法比拟的.(4)出身杂.由于两汉选官途径广泛,宰相出身也杂,从布衣到宗室,各种出身都有.(5)相权开始受到皇权的制约,其主要措施就是提高尚书台地位.

Ⅳ 宰相的职权到底是什么啊

3历代丞相
起源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左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成帝时,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的政事为理由,建议立三公制。于是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措施。丞相、御史被分割为三,三公实际上是三个宰辅。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初又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改大司马为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为最尊。东汉初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权归君主,协以内廷尚书,三公仅为备员。以后,大权又转移到外戚、宦官手中。三公汉成为一种空衔。三公制一直实行到东汉末。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三国
三国时期的宰相在各国不同,魏国称为相国,蜀汉依然延续用丞相,吴国最初也是用丞相,后来设立左右丞相。宰相的权限在各国也不同,魏国的相国钟繇、华歆执政,不掌兵权,军权由大司马执掌。司马昭担任相国时封晋公,始执掌军权。蜀汉仅诸葛亮担任过丞相,执掌军政大权,吴国的丞相开始也不掌军权,陆逊任丞相时执掌军政大权。

晋朝始建立省事,尚书省、门下省都是晋朝建立,开始执行多相制,重要事务由三司八座、门下三省共议,宰相不再局限在三公,三省长官开始具有宰相地位,与三公都被称为公辅大位、宰辅。
南北朝
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朝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是宰相。尚书令,以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为长官任宰相职。唐高宗后,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参议朝政的百官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衔的也是宰相。
五代
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
五代基本都是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各部尚书、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为宰相。其中例外的,只有后唐和后周。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 933年 )九月敕:“冯?有经邦之茂业,宜进位于公台,但缘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讳,可改同平章事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后周显德年间,枢密使吴廷祚曾加“同中书门下二品”的名号。
其他的宰相名号仍为“同平章事”。
五代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大,宰相的权力被皇帝侵夺的同时,本身开始插手各部司的事务。宰相往往另判、领使、分管某一部门的工作,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部司,几乎都是由宰相领判。
与唐代相比,五代时期宰相制度的一大变化是,宰相的品级得到统一固定和提高。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二月,“升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二品”,同时规定“以中书门下侍郎为清望三品”。从此,宰相的品级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而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一旦加同平章事为宰相,其官品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
后晋这一宰相制度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唐以来宰相品级较为混乱和不尽合理的局面。
与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五代时期,宰相制度出现了首席宰相的制度,并被沿袭下来。后唐庄宗时,“豆卢革时为首相,故称之为首座相公”被认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开始。
宋、辽、金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官名,它实际上在隋代就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此外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宰相。
辽朝设立北南两个官制
北面:北面又分北南两枢密院,北院掌军事,南院掌内政。
北、南枢密院分别下设北、南宰相府和宰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为正式官名)。
南面: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监、诸卫等官,地位与北院面一样崇高,却并无实权。是国家用来养士的崇高机构。
金朝以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不设中书、门下二省。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为宰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左右丞及参知政事皆是宰相,最多至十多人。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晚清实施新政,仿日制设内阁总理大臣为行政机关首长。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Ⅵ 宰相机构的宰相之职权

宰相的考课严格,相对的其享有很大的权力,主要是参 与军国大事及决定官吏任免甚至是皇位继承人选的人事权力。参 决军国大政方针,是唐代宰相最重要的职权。唐代把相权分割成 几个机关,实行宰相群体集体负责制,使宰相们互相监督,互相 约制,遇有军国大事,便在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决定政府 一切最高政令,且皇帝的一切、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讨 论研究,然后决定是否颁布,如果同意颁布,也须宰相副署,并 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 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唐代的君王比较严格地遵守了这一制度, 从而使唐代宰相制度在中国政治史上别具一格,卓有成效。唐代 三百年间;国家的国策方针及法令,都是由宰相与制定实施的。 唐太宗经常向宰相询问建国、施政、安民的良方。《贞观政要》 详细记载了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名臣向唐太宗的频频进谏, 突出反映了宰相在决定治国原则与方针政策上的重要性,武则天 虽然专制,但在决定国家大政方针时,亦不敢轻易越过中书门下 宰相这一级。 选拔官吏历来是国家政治的大事,唐代亦将这一大权委 诸宰相。唐代主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考选规则及取士考榜 等,均由宰相复核改定;对内外官的除授委任,宰相也有很大的 提名与引荐权。贞观年间,四品以上官均由宰相提名奏上,皇帝 同意则册授、制授。另外,宰相也参与对官吏的考核。唐代考官 制度即根据国家规定的「四善」、「二十七最」对受考官吏进行 考核。考核之日,皇帝为最高主考官,但须派宰相二人充任内外 官考使。

Ⅶ 宰相的主要职权是什么

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内令、尚书令、参知政容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幕僚长阶性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出现了。例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秦国由于变化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在秦以前的殷周时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通过分封诸侯进行统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国的内政,又因分封国的国君由贵族世袭,所以天子无权解除他们在分封国的统治权力。秦始皇之后,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皇帝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因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并借助于宰相大臣辅佐政务。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宰相制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Ⅷ 宰相的职责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1.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
2.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3.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其中,“三公”中的御史大夫又是宰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4.汉承秦制,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
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
汉成帝时,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的政事为理由,建议立三公制。于是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措施。丞相、御史被分割为三,三公实际上是三个宰辅。
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初又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改大司马为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为最尊。
东汉初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权归君主,协以内廷尚书,三公仅为备员。以后,大权又转移到外戚、宦官手中。三公成为一种空衔。三公制一直实行到东汉末。
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5.三国时期的宰相在各国不同,魏国称为相国,蜀国依然延续用丞相,吴国最初也是用丞相,后来设立左右丞相。宰相的权限在各国也不同,魏国的相国钟繇、华歆执政,不掌兵权,军权由大司马执掌。司马昭担任相国时封晋公,始执掌军权。蜀国仅诸葛亮担任过丞相,执掌军政大权,吴国的丞相开始也不掌军权,陆逊任丞相时执掌军政大权。
6.晋朝始建立省事,尚书省、门下省都是晋朝建立,开始执行多相制,重要事务由三司八座、门下三省共议,宰相不再局限在三公,三省长官开始具有宰相地位,与三公都被称为公辅大位、宰辅。
7.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8.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9.唐朝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是宰相。尚书令,以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为长官任宰相职。唐高宗后,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参议朝政的百官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衔的也是宰相。
10.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
五代基本都是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各部尚书、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为宰相。其中例外的,只有后唐和后周。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 933年 )九月敕:“冯?有经邦之茂业,宜进位于公台,但缘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讳,可改同平章事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后周显德年间,枢密使吴廷祚曾加“同中书门下二品”的名号。其他的宰相名号仍为“同平章事”。
五代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大,宰相的权力被皇帝侵夺的同时,本身开始插手各部司的事务。宰相往往另判、领使、分管某一部门的工作,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部司,几乎都是由宰相领判。
与唐代相比,五代时期宰相制度的一大变化是,宰相的品级得到统一固定和提高。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二月,“升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二品”,同时规定“以中书门下侍郎为清望三品”。从此,宰相的品级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而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一旦加同平章事为宰相,其官品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
后晋这一宰相制度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唐以来宰相品级较为混乱和不尽合理的局面。
与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五代时期,宰相制度出现了首席宰相的制度,并被沿袭下来。后唐庄宗时,“豆卢革时为首相,故称之为首座相公”被认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开始。
11.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官名,它实际上在隋代就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此外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宰相。
12.辽朝设立北南两个官制
北面:北面又分北南两枢密院,北院掌军事,南院掌内政。
北、南枢密院分别下设北、南宰相府和宰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为正式官名)。
南面: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监、诸卫等官,地位与北院面一样崇高,却并无实权。是国家用来养士的崇高机构。
13.金朝以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不设中书、门下二省。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为宰相。
14.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左右丞及参知政事皆是宰相,最多至十多人。
15.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16.清朝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晚清实施新政,仿日制设内阁总理大臣为行政机关首长。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Ⅸ 古代宰相的职责。

辅助皇帝执政,但是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到封建后期宰相成为摆设,直至明朝被废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