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沙弥职责

沙弥职责

发布时间: 2021-02-26 20:54:48

A. 仓央嘉措的真正死因

1一说病死,一说被杀,没留下尸体,时年仅24 岁。

2另一种说法则是仓央嘉措行至青海湖后,于一个风雪夜失踪。

3后半生周游印度、尼泊尔、康藏、甘、青、蒙古等处,继续宏扬佛法。

4 此外还另有一新的说法:六世达赖解送至内地后,软禁于五台山,并在五台山圆寂。

B. 求僧人的日常生活用语,比如要饭叫“化斋”等等。

佛门用语 ------敬按法炬法师示贴

大凡学习各种语言、知识、学术、技术等不同领域的学问,都有他专有的名词或术语。宗教也不例外,尤其是佛教,经典浩瀚,佛学名相繁琐,佛门用语特殊,使得许多有心涉猎佛教的人士视入佛门为畏途,即使是一般信徒,也多不知其义,因而阻碍佛教的发展。为了让有心亲炙佛法者易于扎稳基础,建立信心,因此,本篇特别将佛门一般用语列出,并略做介绍。

大磬

以铜铸造的盂形法物,置于佛桌右侧,法会、课诵时,由维那以棓(木制之棒)击鸣,以引导一切唱诵的起落、快慢、转合。

木鱼

诵经时敲打的法器之一。古称鱼鼓、鱼板。为鱼形木制的法器,中凿空洞,扣之作声。佛教既是讲慈悲的,为什么用木头做成鱼形,在诵经时敲打呢?原因是一切鱼类,它的眼睛都是终日睁着不闭,所以出家人取此义以示精进,不敢稍有懈怠而已。

引磬

俗称小手磬。作碗状,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木柄,以小铁枹击之。于诵经礼佛起止时皆鸣之。

铛子

法器之一。以铜片制成,状如圆盘,四边凿有小孔,系于铜制圆形架上,下按木柄,以小槌击之。执铛子时,名照面铛子。

铪子

铪子,名平胸铪子,敲时左手托下铪,右手提上铪往下敲,必须音声响亮;不敲时,两铪相合,双手捧持,用二指与中指夹心,皆平胸次。

铙钹

寺院法会时所用法器之一。铙与钹原为二种不同的乐器,后来混而并称为铙钹,而流传至今。

铙,古来即广用于佛门中,有金铙、铜铙之别。铜铙,类似铜钹,惟形状较小,由二个钹构成,音亦清澄,故俗称为铙。

钹,又称铜钹、铜盘,由响铜制成,呈圆盘形,中央部份隆起一圆,此圆的中心穿有小孔,并以纽带穿之,使用时,依节拍相击鸣奏。



诵经时使用的法器之一。用青铜、紫铜等材质所制。铃有惊觉、欢喜、说法三义。鸣铃以供养诸佛,称为振铃。



敲打乐器之一。有各种形状及大小,为寺院中常用的法器。其种类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的鼓。

一般寺院中,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

梵钟:又称大钟、撞钟、洪钟、鲸钟等。悬挂于钟楼上,用于召集大众,或做朝夕报时之用。

唤钟:又称半钟、小钟。吊于佛堂内的一隅。其用途在于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故亦称行事钟。

香板

用于维系佛教僧团中的规矩和秩序的木板,形如宝剑。依使用目的之不同,而有诸多名称:用以警策用功办道者,称为警策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称为清规香板;用以警醒坐禅昏沈者,称为巡香香板;于禅七中使用者,称为监香香板。一般由方丈、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维那、纠察等职事所持用。



禅林用来通知大众入浴、斋食等的鸣器。又作饭梆、木鱼、鱼鼓、鱼板、鱼梆、鸣鱼。在古代禅林中,常挂于浴室,供作鸣击,以通知大众入浴。现今一般寺院常悬挂于斋堂外,用来通知大众用斋。

蒲团

以蒲草编织而成的圆形垫子,供人坐禅及跪拜,免得地上的灰尘弄脏了衣服。

在中国各地,因为气候、地理、产物的不同,所以有好多的地方只有蒲团的名称,而并不都是用蒲做起来的。例如:有的是用布做成蒲团的形式,更有的只用板做成长的小矮凳;蒲团的形式虽没有了,但仍习惯沿用着蒲团的名称。

如意

在佛教中,法师于说法及法会时,所持的法物。此物原为印度古时的爪杖,梵语为阿那律,是由骨、角、竹、木等所制,柄长三尺,形状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痒所用,以其能补手不能到之处,而搔抓如意,故称如意,又称痒和子。在我国及日本,又成为一般的持物,表示吉祥之意。

念珠

又称佛珠、诵珠、数珠、咒珠。即以线贯串一定数目的珠粒,于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

佛教经典中有关念珠的起源,是以《木子经》中,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为通说。《木子经》: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子。如是渐次度木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

念珠的颗数,诸经所载不一,较常见的用法有一百零八颗、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十四颗等。念珠的材料则有菩提子、水晶、香木、玛瑙、琥珀、金、银、真珠等。

拂尘

又称拂子、麈尾。乃将兽毛、麻等扎成一束,再加一长柄,用以拂除蚊虫,称为拂子。

戒律中允许比丘执持拂尘,以拂除蚊虫的侵扰,然禁止使用如白拂等,以较为华美贵重之物所成的拂子。

经典中屡有菩萨或长者手执白拂的记载,如佛陀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归来时,梵天尝执白拂,侍佛之右。

禅宗则以拂子作为庄严具,住持或代理者手执拂子上堂为大众说法,即所谓秉拂,因此,拂尘是说法的表征。

香炉

又称火炉、薰炉。乃焚香之炉,与花瓶、烛台一齐供养于佛前,三者合称三具足 。上香时,插香于此炉中,乃人心与佛心交流的桥梁。

香炉材料种类很多,有金、银、铜、金铜、白铜、赤铜、青铜等金属制品的不同,及陶制、琉璃、象牙、紫檀制品的分别。

手炉

有把手的香炉,称为柄香炉、手炉、提炉。其柄长七寸,乃至一尺许,形状有多种,古式的形状尾端作狮子形,有铸制、锻制或青铜镀金、真制等类。

净瓶

贮水的器具,供饮用或洒净之用。

杨柳枝

杨枝,又作齿木。是取杨柳等之小枝,将树枝头咬成细条,用以刷牙刮舌。《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载: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洗清净,方行敬礼。其齿木者,梵云惮哆家瑟诧。惮哆,译之为齿;家瑟诧即是其木。

齿木,名作杨枝。

印度、西域诸国请人时,先赠齿木及香水等,祝其人健康,以表恳请之意,故请佛菩萨也用杨枝净水,称为请观音法或杨枝净水法。皈依典礼时,以杨柳枝沾净水洒净,表净身之意;或于法会前,以杨柳枝沾净水遍洒法会坛场,表洁净坛场。

海青

本属于宽袍大袖的唐装,身腰、下摆、袖口都很宽阔,穿着自在,为我国佛门僧俗二众礼佛时所穿的衣服。吴中方言称衣之广袖者为海青,唐朝李白的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也就是赞美的歌词。

海青又称大袍,古代丛林将礼佛的衣服称为海青,乃取意于:海,因海洋浩瀚深广,能容万物,自在无碍;青,因其色泽青出于蓝,意在鼓励策进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胜。

现今的海青颜色有二:一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礼佛时所穿;一为黄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的主法者所穿,一般大众不得穿着。

缦衣

又称作缦条衣、缦条、礼忏衣。用两幅布缝制而成,为受持五戒、菩萨戒的在家信众所穿着。

袈裟

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其制作方法是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后缝缀,像一块块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称作慈悲服、无上衣、离尘服、解脱服等。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会(五条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僧伽梨(九条大衣)三种,具有三种功用:杜防法衣他用;使僧尼舍离对衣服的贪欲;避免他人盗取。

袈裟乃圣贤的标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穿着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处众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佑;十者、得成佛道。

长衫

长衫又称长褂,为僧众的常服。仿唐装而于斜部加以割截、缝缀,以表征福田、百纳之意。一般黑色长衫与黑色海青的最大差别在于袖口,海青的袖口宽大,如海鸟的翅膀,不分出家与在家,于礼佛时皆可穿着;长衫的袖口如一般的窄袖,只有出家僧众可穿。

稳带

缝于长衫及海青右胁下的带子,长约一尺,其作用在于提醒行者走路要从容、稳健,不可摇摆身体,乃至大步奔跑,而使胁下的带子左右晃动,因此稳带有训练行仪的功用。

出家人所用的食器。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颜色、大小均有定制,为如法的食器,应受人天供养所用的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的食器,故又译作应量器。有三事相应:色相应要灰黑色,令不起爱染心;体相应体质粗,使人不起贪欲;量相应量而食,含有少欲知足之意。



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的长方形布。这是为了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及避免三衣、寝具受污损而作,因此具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的作用。

今为拜佛或礼拜师长时所用。

锡杖

为僧侣所持的用具,比丘十八物之一。又作声杖,智杖,德杖。锡杖是由锡、木柄、錞三部分组成。杖头附有大环,亦悬数个小环,摇动时,则发出锡锡之声,故锡杖又称有声杖,为比丘行于道路时,应当携带的用具,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或于乞食时,振动锡杖,使人闻声而知。后世则为法器之一。

罗汉鞋

僧众所穿的鞋子,以麻、草、布、化学皮等编结或缝缀而成,鞋面除脚尖部份之外,余皆缝缀为若干方孔,颜色有黑、灰、黄、褐等色。也有鞋面全部无孔,只在前端缝一硬梁,与一般的便鞋相似。若鞋面有六孔,则象征六度,表修道人应勤修六度波罗蜜,亦象征看破世间一切无常的事物。

七众弟子

教团中出家与在家的七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

上座

指法腊高而具德望的僧尼。又称长老、首座。

大士

菩萨的美称。如:观音大士、傅大士等。

大德

敬称词。在印度,是对佛菩萨或高僧的敬称。于诸部律中,凡指比丘众,称大德僧。

在我国隋唐时代,凡从事译经事业者,特称大德。此外,统领僧尼的僧官,也称大德。

近代以来,大德一词已广泛的被使用,凡是有德有行的人,不论出家、在家,都以大德尊称之;或是不限于具足德行与否,也称之为大德。因此大德一词成为佛教界一般性的礼称。

三师七证

三师与七证师的并称。指僧尼受具足戒时,戒场必须具足的戒师人数。又称十师、十僧。

三师是:得戒和尚:指正授戒律的和尚。乃比丘得戒的根本及其归投处,故必至诚三请之。凡担任戒和尚者,其戒腊须在十年以上,并严守戒法,具足智慧,堪能教授弟子。

羯摩和尚:即读羯磨文的阿闍梨,主持白四羯磨授戒仪式。羯磨师为诸比丘受戒的正缘,若无羯磨师秉承圣法,则法界善法无从生起。担任此职者,其戒腊须在五年以上。

教授和尚:即教授威仪作法,为众人引导开解者。其戒腊亦须在五年以上。

七证师则是证明受戒的莅会比丘。凡此十师均须于受戒前恭请之。

方丈

寺院的住持,掌管寺院一切大小事务,监督大众,并为大众说法的主僧。古时,印度的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为制,故称方丈室。后来转指住持的居室,今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的尊称。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

引礼

于法会或戒会时,引导大众如法进行一切行仪礼节,使不违犯者。

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僧团五众之一、七众之一。据《大智度论》卷三载,比丘的语义有五种,即:乞士(行乞食,以清净自活者);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

比丘尼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子。僧团五众之一、七众之一。

比丘尼除六情之饥,断贪染欲,以善法薰修,所以称为除女、薰女。

功德主

指施主。即供养佛、法、僧三宝的施主、檀越。在佛门中,布施净财者为功德主,发心作务或热心接引他人入佛门,使佛教蓬勃发展者,亦可称为功德主。例如符合左列条件者,佛光山功德主会得依法聘其为功德主:

护持本山各种弘法利生事业捐献净资者。

热心参与本山活动,多年不退转者。

发心服务多年,道心坚固者。

一师一道,劝募功德者。

贡献智慧有具体成效者。

协助度众皈依为数众多者。

参与讲学多年且有正见者。

文字著作宣扬佛法有贡献者。

行堂

佛教丛林中,每日用斋时,为大众添饭菜、茶水者,称为行堂。

老参

长期于禅林中参禅办道者,或长期从事参禅修业者。又称为旧参、久参。



全称佛陀,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乃觉悟真理者。也就是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等正觉的大圣者。为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沙弥

沙弥,乃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为五众之一、七众之一。在佛教僧团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的出家男子称之。《摩诃僧只律》卷二十九,以年龄区别沙弥为三种:

驱乌沙弥:年龄在七岁至十三岁之间,已具有驱走晒谷场上乌鸟的能力。

应法沙弥:年龄在十四岁至十九岁之间,出家得度,依一定的仪式受持十戒。

名字沙弥:年龄已超过二十岁,然尚未受具足戒,仍为沙弥者。

以上三者合称三沙弥。

沙弥尼

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女子,以其勤于策励成为比丘尼,故译称勤策女。为五众之一、七众之一。

沙门

意译净志、勤息,为出家者的总称,通内、外二道。亦即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盘的出家修道者。

住持

原为久住护持佛法的意思,后指掌管一寺的主僧。我国初时并未有住持之名,直至唐代百丈怀海始设住持之制,严传师法,奉其师为住持,尊称长老,后亦称方丈。

阿弥陀佛

乃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因为此佛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故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成道的本缘,据《无量寿经》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净土的庄严,历经五劫的思虑而发四十八大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的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能接引念佛人往生净土,故又称接引佛。

佛门中常见人彼此招呼,互道阿弥陀佛,即是说早、好的意思;或向人表示关怀、歉意亦可说阿弥陀佛。

阿罗汉

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略称罗汉。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学、真人。乃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的圣人。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都作狭义的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的最高果位;广义而言,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

阿修罗

印度最古诸神之一,属于战斗的鬼神类,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且常与帝释天争斗不休。

阿修罗为六道之一、八部众之一、十界之一。多由瞋、慢、疑等三因而受生,以其果报殊胜,邻次于诸天,却不同于诸天,故称阿修罗,意即非天。

阿修罗的形像有多种,如九头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六足身形,为须弥山的四倍。又阿修罗的男众很丑,女众却很美丽。此外,阿修罗喜瞋,所以我们常称瞋心大的人为阿修罗。

金刚

经论中常以金刚比喻武器及宝石。以金刚比喻武器,乃因其坚固、锐利,能摧毁一切,且非万物所能破坏;以金刚比喻宝石,乃取其最胜之义。

侍者

僧职名称之一,指随侍师父、长老之侧,听从其令,予以服侍者。

在丛林职位中,侍者通常由利根的沙弥或下腊的比丘任之。其与长老(或师父,或住持)的关系最为密切,除处理杂事外,朝夕既听其教诲,复观长老道德于前后,故特受长老重视,常被视为衣或法席的传承者。

典座

丛林中负责大众斋粥的职称。典座职掌大众的斋粥,一切供养务须净洁,物料调配适当,节用爱惜。

纠察

于寺院中,负责维持秩序,使一切行仪如法者。

法名

为皈依佛教者所特取的名字。又作法号、法讳、戒名。如僧侣在剃度仪式举行后,由师父另取的名字;又如在家信众于皈依、受戒或葬仪时,师父即授给法名。

香灯

在寺庙中职司佛殿的焚香、燃灯等工作者,称为香灯。

祖师

指开创一宗一派者(开祖),或传承其教法者(列祖)。

开祖有宗祖、派祖之别。例如一般尊称菩提达摩为禅宗的宗祖,临济义玄、洞山良价则分别为临济宗、曹洞宗之派祖。

书记

一般又称外史、外记,负责掌管文书、书写寺院来往信件及法会中祈祷之词语等。住持专柄大法,对文字之事较无暇亲自处理,因此设立书记一职,以掌管寺院的书疏。

国师

我国历代帝王对学德兼备,可为一国师表的高僧所加的封号。含有一国民众之师、帝王之师等意,如南阳慧忠国师、清凉澄观国师、无业大达国师、玉琳国师等。

净人

在寺院中,未行剃染而服种种净业作务者。

陪堂

禅院中,陪伴客僧在僧堂的外堂受食,称为陪堂。

律制仪轨中,头单戒师为开堂,二单为陪堂。陪堂的职责为协助开堂训导众戒子受戒的仪规。

善知识

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的人。《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于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即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可称为善知识。

善知识就像慈母,能生出佛种。

善知识就像慈父,能给予我们广大利益。

善知识就像乳母,能守护你,不让你做坏事。

善知识就像教师,能显示菩萨所学。

善知识就像善导,能指示你走向波罗蜜道。

善知识就像良医,能医治你烦恼诸病。

善知识就像雪山,能增长你一切智乐。

善知识就像勇将,能帮助你去除一切怖畏。

善知识就像船师,能指引你驶入智慧海洋。

善知识是佛法大器,像江河能吞纳众流。

善知识是功德处所,像大海能出生众宝。

善知识是净菩提心,像猛火能炼真金。

善知识是能生世法,像须弥山出于大海。

善知识是不染世法,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善知识能不受诸恶,像大海不为污染所污。

善知识能照明法界,像日光遍照四天下。

善知识能长菩萨身,像父母养育儿女。

开士

即菩萨。以菩萨明解一切真理,能开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故有此尊称。《释氏要览》云:经中多呼菩萨为开士,前秦苻坚赐沙门有德解者,号开士。可知开士也是高僧的尊号。

开山

本指开山建寺而言,因古代寺院多建于山谷幽静处,故称开山。

寺院第一代住持亦以开山尊称之。此外,宗派的创始者也称为开山。

开堂

指新任命的住持入院时,开法堂宣说大法,这是寺院的重要行事。

开堂和尚的略称,为我国传戒法会中重要职事之一,有关戒子的受戒仪规、生活礼仪规矩等,都是由开堂和尚教导。

当家

为都监、监院、监寺的俗称。须负责应对官吏、参辞谢贺、吉凶庆吊、探访施主、借贷往还、筹计一寺岁用、备办米麦酱醋等,乃至营办年节各大斋会等事务。

新戒

指新近受戒的僧众。又如参加在家戒会,初受五戒、菩萨戒的戒子,亦称新戒。

僧伽

略称为僧,意译为和、众,乃和合的意思,故又称为和合众、和合僧、海众。又华梵并举,合称为僧侣,为三宝之一。即指信受如来教法,奉行其道,而入圣得果者。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的团体。

维那

又作都维那。在古代丛林,维那是寺院中的纲领职事,掌理众僧的进退威仪,非但要佛门的规矩熟,而且要喉咙好,资格老,正如戏台上挂头牌的角色,一切的节目都要靠他安排。今日寺院的维那,则仅于举行法会、课诵时,担任众僧的先导,掌理举唱、回向等。

学僧

又称学问僧,其义有二:指研究佛教的僧侣;指有学问的僧侣。

学人

泛称学习佛法者。禅林中则指修禅者。又称学道人。一般学佛者自称学人,乃自谦尚须学习的意思。

檀那

意译布施,即给与、施舍的意思。中国、日本又将檀那、檀越引申为施主之称,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的信众。

优婆塞

意译近事、近事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在家二众之一,与优婆夷同是在家的信仰佛法者。

优婆夷

意译清信女、近事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持三皈五戒,施行善法的女众。为在家二众之一。

长者

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

檀讲师

凡皈依三宝,信仰人间佛教,具有弘法能力、正知正见的佛光会员,经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考核通过者,礼聘为檀讲师。每年可经总(协)会安排到各地机关团体讲演,但不得主持宗教法会仪礼。

三藏

指经藏、律藏、论藏,佛教圣典的三种分类。

经藏: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佛陀所说的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的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律藏:音译毘尼藏,意译调伏藏。佛陀所制定的律仪,能制众生之恶,调伏众生的心性。有关佛陀所制定教团的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

论藏:音译阿毘达磨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后人以殊胜的智慧,再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

大雄宝殿

指寺院中供奉佛陀的正殿,或称大殿。大雄,意思是伟大的英雄。是佛陀的德号之一。因为佛陀具有大智力,能降伏魔障,故称大雄。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为主,也有供奉三宝佛者,即外加药师佛、阿弥陀佛;或以象征解行并重的大迦叶、阿难尊者侍立在佛陀左右;或供奉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

上堂

指上法堂说法。古时长老住持可随时上堂,后来则有定期及临时上堂之别。

上供

指以鲜花、水果等各种物品供养诸佛、菩萨或诸祖师,表达虔诚礼敬之意。

山门

寺院正面的楼门。这是因为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所以又称三门。今之寺院或仅有一门,也可称之为三门。

寺院的一般称呼。因为以前寺院多筑于山林之间,故以山门为寺院的别名。

尸罗

含有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等诸义。是六波罗蜜中的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作为防过止恶之用。

除此之外,另有修习、正顺、三昧、清凉、安眠、得定、增上等义。

六斋日

又称作六斋。指每个月的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僧众每月于此六日集会一处,布萨说戒,在家二众乃于此六日受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

公案

本义为官府中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将历代高僧的言行记录下来,作为坐禅者的指示,久而久之也成为一种思考的对象,或修行坐禅者的座右铭。

此种言行录一如政府的正式布告,尊严不可侵犯,又可启发思想,供人研究,并且作为后代依凭的法式,故称公案。此一风气倡始于唐代,至宋代大为兴盛。

公案有五种重要的涵义:作悟禅的工具;作考验的方法;作权威的法范;作印证的符信;作究竟的指点。

文疏

寺院举行法会时,将信众于此法会所作的功德,书写于红纸或黄纸上,用以向诸佛菩萨表白者,称为文疏。一般都由主法或维那宣读。

牌位

书写姓名以便祭祀的长方形木牌。

止静

使大众由动中归于寂静的意思。

开大静

寺院本为寂静的僧团,晚上开大静钟板响后,大众睡眠,一切活动停止,寺院更加寂静,故称开大静。

打斋

于寺院举行法会时,信徒出资斋请与会大众,广结众缘,称为打斋。

打七

打,举行的意思。打七,指于七日中克期求证的修行。

若于七日中专修念佛法门者,称为打佛七,略称佛七;专修禅宗法门者,称为打禅七,略称禅七。此外,亦有专念观世音圣号的观音七。

打板

又作打版。丛林中,于斋食、开浴、普请、上堂等集会时,敲击木板,发出声响,以告示众人,称为打板。

正法、像法、末法

佛陀入灭后,依其教法之发展状况,可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

正法: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

像法:虽有教法与修行者,多不能证果。

末法:正法灭绝之意,指佛法衰颓的时代。即佛陀灭度后,教法垂世,人虽有秉教,

C. 大陆有哪些经典的武侠片让你印象深刻

说起武侠片,大家一定会想起《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这些经典的金庸、古龙作品,但是在电视业发达的今天,大陆有很多值得一看的武侠片,下面为大家推荐几部。

1.《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

这部片子的剧情类似于《卧虎藏龙》,但是在感情线上的处理比《卧虎藏龙》更加细腻,更是邀请到了杨紫琼,保证了武打戏的质量,并且打斗场面非常真实,是大陆武侠片中难得的好片子,更值得一提的是整部片子的配乐非常好听。

D. 寺庙里面,厨房做饭的和尚叫什么什么僧比如有种职务叫知客僧等。厨房里的呢,叫什么

厨房做房的和尚叫做饭头。饭头僧。厨房里都叫饭头僧。

知客僧:虽然知客未必“知客”(会哄施主),但职责所在,知客僧一般的任务,就是接待寺庙的客人(尤其是进香、参拜的施主),并安排食宿之类的事宜。

其它他介绍如下:

方丈:“方丈”原为寺里的一处居所,是寺里长老为大家参禅讲法之处。后来,传法的长老逐渐演变成行政首脑,方丈也逐渐成为老大的私人居所。

住持:“住持”的本意,是指使佛法传续。后来逐渐演变,行政上的职能代替了传法的职责,住持基本上就以寺庙行政长官的身份出现。不过,住持与方丈不同,理论上,再小的寺庙都有住持,但却可以没有方丈。

监寺/监院:

顾名思义,是监督管理寺庙/寺院行政事务的和尚。一般情况下,监寺/监院都是住持的左膀右臂,而对于大寺庙,监寺/监院也可能是方丈的左膀右臂,协助一把手处理行政事务,权力可不小。

维那:“维那”这是梵文的音译。简单地讲,“维那”类似于班长+课代表的角色,帮助老师(住持和监寺/监院)管理整个班级(寺庙),同时,在上课(法会之类的活动)时,喊“起立”、点名,帮助老师收作业。

十方丛林中,比较典型的是设四十八单执事,依东、西两序排列为:

列职东序:都监、监院、副寺、库头、监收、庄主、磨头、寮元、殿主、钟头、鼓头、夜巡

西序:典座、贴案、饭头、菜头、水头、火头、茶头、行头、门头、园头、圊头、照客

序职东序:维那、悦众、祖侍、烧香、记录、衣钵、汤药、侍者、清众、请客、行者、香灯

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参头、司水

近现代的丛林,基本设置五个部分,即禅堂、客堂、库房、大寮、衣钵寮,合称为“五大堂口”;其中后四者又称为“四堂口”。重要寺务由住持会同首座等班首与四堂口主事共议决定。此外,尚有首座寮以款待上座名宿,有侍者寮以待初学新参,有行者寮以处务行者和童行,有众寮(云水堂)以接待过往僧众。

(4)沙弥职责扩展阅读

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必须保护好,不能有损害,否则是对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断除这些无谓的亲情牵挂;三是为了区别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

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中国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

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阇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E. 我觉得道家和佛家的这些神话体系里面的神的等级、职责乱七八糟,你们觉得呢

没有啊,十分清晰的,只不过你没找到规律而已。我举个佛教的例子:
我们知道世俗大学是用“职称”(包含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来进行判定,佛教大学也不例外,用“果位”一词来进行描述。“果”即修成正果,“位”即你在修成正果这条道理上正处于哪个位置。
佛教大学的最高果位就是“佛”,也称“佛陀”。其次为“菩萨”、然后是“缘觉”、“声闻”。根据前面10个能量空间“六凡四圣”的描述,我们知道这就是“四圣”的境界。那么参照“职称”一词,我们就有了以下有趣的类比:

世俗大学“职称” 佛教大学“果位”
正高(教授) 佛
副高(副教授) 菩萨
中级 缘觉
助理 声闻
员级 比丘/比丘尼
本科生 沙弥/沙弥尼
专科生 式叉摩那女
电大夜大函大生 优婆塞/优婆夷

不过,比起世俗的“职称”一词来说,“果位”则有着巨大的差别:
1、掌握的知识不同:
世俗的学习多以只是思考而没有亲证的经验为主,这些所谓的知识并非真正的智慧,可以解决生存、生活的问题,但解决不了生命的问题。所以我们称其为“书本智慧”;
而佛教的修行讲究“信、解、行、证”(简单的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四个过程,依照佛陀的指引去观照事物的生起和灭去,发现生命的本质规律,洞悉宇宙的真相,这样的智慧称之为“内观智慧”。
2、学习方式的不同
世俗大学基本靠研究学问,归纳整理而成,但是佛教大学则是实修+体证。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譬如对于“游泳呛水”这个命题,世俗大学的教授一般就会查阅各国各地有关“游泳呛水”的记录、论文等大量数据(不排除也有极少数严谨治学的教授下河游泳体验),统一归纳分析总结后,提交“游泳呛水”的论文;而佛教大学的一定会下不同的水域如江河湖海等游泳(实修),观察别人呛水的实例,自己试着呛水去感受(体证)等,然后再来提交论文。
3、层级细分的不同
世俗的职称只有五个层级,但佛教大学的果位则还有非常细致的层级区分,譬如“声闻”,就包含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四个层级(所以我们熟知的“罗汉”其实是以偏概全的“声闻”果位的俗称,包括18罗汉、500罗汉、800罗汉等);“菩萨”则从初发心修行直至成佛分为五十二个层次(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次),可谓极其严密而又系统。
4、鉴定标准不同。
不客气的说,世俗大学的教授职称除了正儿八经的,还可以冒充、熬日子、混资历甚至花钱就可以得到,但是佛教大学的果位含金量100%,到什么层次就具备什么特征和能力,无法蒙混。
譬如,玉皇大帝他是什么果位呢?佛教大学是以“心”的修行程度来裁定的,能否摆脱情欲的牵引,达到无嗔无怒无情欲的境界,就能跳出六道轮回。但是玉皇大帝做不到,他要娶老婆(王母娘娘),还要生小孩(七仙女),还发脾气(女儿小七下凡嫁给了董永,他就派人去抓回来,弄出一曲黄梅戏《天仙配》;妹妹思凡下界,他又整出个沉香救母、力劈华山的“宝莲灯”电视连续剧出来。佛教界里有句名言,“无爱不生娑婆,无欲不堕轮回”,可见最终玉皇大帝也会堕入轮回的。因此,玉皇大帝是天界至高神,是老大,但在学佛的路

F. 寺庙中首座是什么职务

首座是东、西两序的首领,其职掌是代住持统领全寺僧众,即“表率辅翊住持。分座说法,开示后昆。他和其他三位班首一起,形成了住持顾问团和智囊团。在住持不在寺院内时,坐禅领众,谨守条章,带领僧人研习佛学。

大悲院共有48位执事8个课室,在这48位执事中,一般有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后堂、堂主。除了住持方丈之外,“首座”就是住持的顺位继承人,其地位仅次于方丈和尚,常由德业兼修者充任。

另外还有负责用火的火头、负责用水的水头、负责蔬菜的菜头、负责厕所的净头等共40位专门有不同分工的僧人。

(6)沙弥职责扩展阅读:

进入佛门后,处在不同位置上的僧侣有着不同的称法。刚刚入门的被称为‘沙弥’;经过学习并受戒后,就被称为‘比丘’;再经过一段时间,没有在寺内担任职务的僧侣就被称为‘清众’,在寺内负责各项工作的僧人被称为执事。”

佛教寺院的最高领导人称住持,他是一寺之首,是主管寺院的僧人,有久住该寺护法之意。因为他住的地方称为方丈,故住持亦称方丈

前任住持称为“前住”,现任者称“现住”,未来者称“后住”。如历史上的五台山寺庙分为子孙庙与十方庙。子孙庙是家传制,辈分最高者为住持。十方庙住持则由全寺僧人民主选举产生。
寺院如果规模较大,僧人众多,为了严格管理,在住持之下,常设种种执事,分工负责日常事务。

这些执事,又分为序执、列执两类。序执掌管烧香、上殿、念经、来往文件、对外联系、招待客人、僧众医疗等事务;列执分管寺庙财政收支、库房、饮食茶水、钟鼓巡逻等。而序执、列执又分为东序、西序。以东为主,以西为宾。这种执事,可多达80种。但随寺院大小,僧众多少,可多设少设。

其执事排列次序为:

序执次序:

东序——维那、悦众、祖侍、烧香、记录、衣钵、汤药、侍者、清众、请客、行者、香灯。

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参头、司水。

列执次序:

东序——都监、监院、副寺、库师、监收、庄主、磨头、寮元、殿主、钟头、鼓头、夜巡。

西序——典座、贴案、饭头、菜头、水头、伙头、茶头、行堂、门头、圆头、圃头、照客。

寺庙中所设的僧职有8大职事,具体分工是:

监院:俗称当家的。大寺院中,住持道高德隆,年龄较大,一般不负责实际工作,而由监院综管理,主管全寺经济收支、库房等。

知客:是客堂负责人,掌管接待僧俗事宜,主要接待俗客。

维那:原是掌管僧众的主要人物,负责调和僧众纠纷与僧众纪律等。维那主要负责殿堂、掌管上殿拜佛念经的行道仪式。

僧值:又名纠察,主要负责管理僧众威仪,不得违犯寺规。

典座:主要负责厨房、斋堂、管理僧众饮食,按时开斋,调剂饮食。

寮元:是“云水堂”的负责人。负责招待临时来挂单的外来僧人和居士。

衣钵:是大寺院方丈室的负责人,即住持和尚的秘书。

书记:掌握往来文件的收发起草,负责整个寺院的文秘工作。

G. 运命线上のφ的人物介绍

八重霞 紫乃 (やえがすみ しの)
CV:春菜さくら
身高:164cm
三围:B83(C)/W58 /H87
生日:6月11日
兴趣:剑道、击剑
特技:秒表计时
喜欢的食物:苹果
讨厌的食物:无 超凡脱俗的容姿和性格,兼具智慧,才气焕发的少女。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天资过人而不自恃,人皆谓之才女。她天衣无缝,学习・运动自当不说,甚至已臻从无忘却疏忽从无误字脱字的境界。如上所述,无可诟议,并且丝毫不见浮夸傲慢。她举止温婉,处事直爽,浑身上下完全没有令人不快之处。就品学而言,以老成概之未免偏颇,用优等生来形容较为贴切。她诚实开朗,无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人皆爱之。她正气凛然,温柔体贴,为女性之典范;她天真无邪,楚楚可怜,为男性之憧憬。她熟稔剑道,竹刀之囊作为私物常随身携带。然而,究竟囊中藏有何物……「──吾亦欲知。君磨砺此剑,以为何用」 久远 凪咲 (くおん なぎさ)
CV:米仓沙弥
身高:157cm
三围:B91(G)/W59 /H83
生日:1月5日
兴趣:日记(日常笔记的延伸)
特技:高速口算、瞬间记忆
喜欢的食物:苹果派、御手洗丸子
讨厌的食物:芥末 您将于本作中邂逅到的丧失记忆的少女。亲切地称呼年长又值得依赖的主人公为哥哥,常常如影随形,每每从旁相助,奋不顾身的女孩子。本作中的地位类似于书记,总是拿着中意的记事本和笔(挂有小猫吉祥物)。对数字敏感,记忆力拔群,拥有即便不作笔记也能在头脑中暗录下来的便利体质。但是为了方便主人公阅览,还是会记录下来。于是乎连主人公的一举一动也会记录在案,至于记录页面则不为人知。她寡言少语,而对于亲如兄长般的主人公则心向往之。主人公对此也明察秋毫,虽非如胶似漆,但两人之间形成了牢固的信赖关系这点是显然的。童颜巨乳,身材奔放。平时羞涩腼腆,含苞待放,在主人公面前却从不刻意掩饰自己的身体,无意识之中便会作出花枝招展之姿。「与其坐而不动,不如去现场勘查如何?」 リーニャ・エーレンスレイヤー(汉化译名:莉妮亚·艾莲斯蕾亚)
CV:羽衣翠
身高:166cm
三围:B88(E)/W60 /H86
生日:11月24日
兴趣:游泳
特技:工作
喜欢的食物:青椒
讨厌的食物:牛排 住在信天岛洋馆里的女仆,白人女性。照料住民的日常生活,伙食・洗衣・打扫一手包办。看似身手不凡,诀窍是勤勤恳恳。本人偏爱故作镇静,暗中努力的样子不愿为人知晓。精通应用狭隘的技能,如掷飞刀和开锁,无用武之地却比家务擅长。在次文化与机械整备工作等一些跟女仆形象相去甚远的方面也很厉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果凛。对果凛来说既如姐妹又如母亲。 同时也是给果凛灌输旁门左道知识的罪魁祸首。相处之日由来已久,故而经常承担为暴走的果凛善后的职责。不过本人对果凛的奇行乐在其中,时常顺水推舟,对她不可一概而论。「需要捶背揉肩,还是准备服饰,敬请吩咐」 火巡 果凛 (ひめぐり かりん)CV:小鸟居夕花身高:148cm三围:B72(A)/W54 /H71生日:7月2日兴趣:读书、探险特技:急行跳远喜欢的食物:水果甜品讨厌的食物:牛奶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纯真明朗的女孩。看似弱不禁风的少女,实则是信天岛洋馆・封燐馆的总管。地位本应受到敬仰,可惜威严不足,被所有人当成小孩子看待。天“灾”一般的奇思妙想,加上凡事爱横插一脚,所经之处风生水起,超一流的麻烦制造机。封燐馆的骚动多半由她引起,每每让周围的人无语。好奇心・探知欲旺盛。对未知的世界和事物两眼放光,可有可无的知识也不断吸收,像海绵一样。总之因追求未知,爱好读书,看上去恍如博学之士。 传说中活动的书虫。在意的东西不仔细调查一番誓不罢休。馆里的住民称她为「小姐」,不管怎么说也是备受爱护的吉祥物。「出事情了呢!?好,突击!」 结子 (ゆいこ)
CV:すずな 妖(あやか)
CV:なかせひな 喜辅(きすけ)
CV:おおしたこうた ミミ
CV:木ノ下やや 善治郎(ぜんじろ)
CV:上松圣明 加治木 克男(かじき かつお)
CV:羽杉沙希 デビッド守田(デビッド もりた)CV:对马芳哲

H. 现在的和尚都吃肉么

在佛陀在世的乞食时代,是允许吃肉,或者说,是不分腥素、不分味道、不分咸版淡的。为什么?权
因为当时出家人都是乞食,到外面接受信众的供奉的饭食。他们吃什么,就供奉什么,然后,把所有乞来的饭混在一起,不管是甜不咸,或者什么味道,或者什么食材,混一起吃,以避免弟子们执着于食物的味道好坏。是这个意思。
传到中国后,乞食制度难以实行,逐渐用信众供养的国地,开始种地以维持生活,这就有了统一饮食的可能性,梁武帝时因为学经,知道吃肉不慈悲,遂下令出家人吃素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僧人素食传统。后来又影响到道教也开始不吃肉食。

I. 佛教中的韦驮是谁啊为什么叫韦驮呢

相传在释伽牟尼涅磐之后,众位天神准备火化释伽牟尼佛的遗体,收取佛陀的舍利子来建塔供奉。就在这个时候,天神帝释天手持着七宝瓶来到现场,向众位天神说,释伽牟尼佛原先曾答应给他一颗佛牙,在天宫建造塔寺供养,所以,帝释天必须先取下佛牙。就在帝释天说话的时候,一个罗刹鬼正好躲在帝释天的身旁。他乘人一不注意,盗走了佛牙舍利。罗刹鬼以为自已的举动人不知,鬼不觉,然而却被站在一旁的"神行太保"一韦驮大将发现了,只见韦驮大将奋起直追,一下子就把罗刹鬼给捉住了,还完好地取回了佛牙舍利。所有天神看到这里,不禁对韦驮的神勇赞叹不已,都说韦驮大将能够驱邪除魔,具有保护佛法的威力。 护法天尊,善走如飞 韦驮,梵名SKANDA,巴利名KHANDA,又称韦将军、韦天将军,原来是婆罗门教的战神,有六头十二臂,手拿弓箭, 骑孔雀。崇拜韦驮的信仰最初流行在南印度,五世纪后传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引为伽蓝的守护神,是南方增长天八大将军之一,位居四天王下三十二将军之首。 韦驮生而聪慧,早离尘欲,后来皈依佛门,修清净梵行,成为护法天神。传说唐朝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到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从而感得他现身护法,身着甲胄,合掌而立,宝杵横放臂上。从此以后,中国的道场中便开始立有天将军身的韦驮菩萨像。 韦 是佛教中的神行太保,以 如飞著称。所以韦 神 通常是立于天王殿弥 佛的背后,面对大雄宝殿,两眼注视 大雄宝殿前面的灵 ,守护灵 内的佛 与舍利子,以防 魔前来偷盗。另外也保护在寺内的出家人,成为佛教的特 护法神。在新加 的百 古刹莲山双林寺的天王殿后,也立有一尊韦驮菩萨的法 ,粉面无须、身着甲胄、肩披飞带 、手执金刚杵,英气逼人。 根据经中介绍,韦驮菩萨是贤劫千佛中的最后一尊"楼至佛"的示现,由此也可以证明"一佛出世,千佛拥护"的道理。 三洲感应护佛法 韦驮天将虽是四大王的部下,但在佛教的寺院中却得到特别的尊 。传统寺院的早晚课中,早课的末尾是祝韦驮仪,唱韦驮赞;初一、十五午供中,除了大雄宝殿、祖师殿、伽蓝殿、香积厨之外, 而韦驮殿。韦驮天将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殊遇呢?这是因为,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大王",各自卫护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部洲,堪察民心厚薄,维持社会秩序。而韦驮菩萨发愿专门护持佛法、护持道场、护持出家人,北俱卢洲没有佛法,所以他游历东南西三 ,被称为"三洲感应"。对于正法道场,真心修行的出家人,他是绝对地尽心护持,他的感应故事在中国的寺庵山志中的记载不胜枚举。 扛着韦驮就跑 《普陀山传奇异闻录》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 事:清代末 ,普陀山上而一座寺 ,而一天晚上忽然烧起一场 名火,那一夜刚好有一位小沙弥睡在韦 佛 旁边,梦中 见一位身 多金甲,状似韦 护法的人对他大喊:" 中矢火了,你紧 生吧 "小沙弥一觉惊醒过来,果然 大火已经烧遍了 个寺院,情急之下,他扛着韦驮神像就往门外跑。一直到早上,众人察 灾情时,发寺 满目疮痍,只有韦 神 安然 恙地屹立在门外。要知道,那一尊神像大概有几百斤重,必须要几个壮汉用尽全力,才能把它扛起,如今一位小沙弥竟然可以独力背起,可见韦驮之灵验。当代的法师在讲经时也说过,出家人一心修道,不募捐、不化缘,可能会过的清苦一些,但绝不会饿死,如果饿死一个真心修道的法师,韦驮菩萨应受撤职查办的处分。所以,韦驮菩萨得到出家人的特殊礼遇不是没有原因的。 礼敬护法,功德无量 护法又称护法神,是佛教的护法者,拥护佛陀的正法。两千五百年前,佛陀考虑到末世会有人诽谤正法、破坏寺塔,于是就 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听闻佛陀说法后,也都誓愿护持正法,这些拥护佛法的众神被称为护法善神。 随着佛教的发展,护法神的队伍不断扩大,护法神不仅充当守护佛教的职责,负责保护众生,具有息灾、增益、敬伏等四种济世功德。因此,我们在学佛、拜佛的同时,尊敬和礼拜诸位护法也是一件慈悲、功德无量的善事。 供奉韦驮菩萨的要点: 一般不单独供奉,只有在供奉释迦牟尼佛,或全堂佛的时候才供奉韦驮菩萨。其他要求同诸佛菩萨。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