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艺术理想
Ⅰ 重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1、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古圣先贤认专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属于人有道德,有精神追求。物质生活固然为人所必需,但如果只沉溺于物欲而不能自拔,则无异于禽兽。
2、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还表现为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
人的境界有不同的层级,如儒家认为,人生境界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于理想人格,儒家把“君子”、“圣人”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道家推崇逍遥于天地之间的“真人”、“至人”,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呼吁“新民”的理想人格。
(1)坚守艺术理想扩展阅读
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
这是从中国精神培育的源头上,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目标、责任与要求,也是文艺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行进装备与职业操守。如果不能形成一批有能力、堪担当的文艺大军,那么我们构筑中国精神、中国梦,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Ⅱ 马克·罗斯科的人物简介
在诸多西方现代艺术史乃至美国现代艺术史的著述中,马克·罗斯科比起同时代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德.库宁、纽曼所占有的地位和评价似乎仅仅是一个陪衬角色,而在中国艺术界的影响,也只有极少从事抽象艺术的画家才把他奉为大师。这种现象如同命运,很难分析出可信的原因.不过,据研究资料表明,美国著名批评家格林伯格以共名批评的方式推出代表美国本土风格的现代主义艺术,在罗斯科的话语中并不完全认同,而且始终怀疑这种命名的真实性,尽管他在生前也从中分享到名声和利益。艺术运动的定义往往是预设的、模糊的,它无法确切展现该运动中思想最深刻的艺术家,即使它成功地阐释了其他人。
严格说来,马克·罗斯科的大师地位的确立是1990年代之后的事情,可以说两个书写事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其一是杰姆斯.B·布鲁斯林(Jemese.B.Breslin)《罗斯科传》(1993),这部近600页的传记,以翔实的个人资料、调查访问和评论性的叙述,呈现了罗斯科的艺术和生命;表现出他自由主义个性中复杂的紧张、矛盾和冲突;解释了他的生活和作品形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力量;显示生活如何影响作品,以及作品又如何影响生活;为艺术界提供了一种观看和思考罗斯科作品的高度专业的全景式阐释,有力超越了罗斯科以往那种反叛且自毁的天才象征。其二是罗斯科的理论著作《艺术哲学:艺术家的真实》于2004年在耶鲁大学出版,他的儿子克里斯托弗.马克·罗斯科在该书序言中强调,它不是马克·罗斯科作品的指南。然而此书无疑可以充当开启罗斯科艺术神秘之门的钥匙,这是由于罗斯科在抽象转向之前的1940年和1941年,完全停止了过去那种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创作,他潜心研读神话、哲学和文学,并持续自己的理论写作,尽管本书不是他自身创作理念和作品意义的具体解释,但它深刻预表了其艺术理想,书中所批判的流行主义、物质主义也正是导致先锋艺术溃败的致命根源。正如分析哲学家阿瑟·丹托(Arthur C.Danto)在《艺术的终结》所论断的那样,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后历史的艺术时期,对艺术不断自我革命的需求已经消失。后历史的艺术氛围会让艺术转向人性的目的。当代艺术进入一个更稳定、更幸福的艺术努力时期,在这个时期。艺术永远对之回应的那些基本需要或许会再次相聚。可以说,马克·罗斯科的艺术哲学思想“回应”的“基本需要”,也正是艺术永恒而充满悲剧性的精神所在。
艺术市场从来不是一个正面参照系,但却从外在性的惯例印证了它因为新奇事物的错觉而兴旺发达,印证了资本主义本质上的虚无和贪婪,它需要不断把先锋艺术的象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目标不是别的,而是循环地延续资本的神话。 例如,2007年9月,苏富比拍卖行当地时间15日晚于纽约举行的名画拍卖会上,拍卖45幅价值连城的印象派、现代派和当代名家画作。马克·罗斯科 (Mark Rothko)一幅画作《白色中心——玫瑰红上的黄色、粉红及淡紫》受到热捧。行内人士先前已经估计,罗斯科于1950年创作的这幅作品,能够取得4000万美元的成交价;但它在各方竞相出价竞逐之下,最终以 728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据数据统计,1998年至2007年,马克·罗斯科作品流拍率仅为9%,其稳定的市场状况同时也见证了战后和当代艺术板块的快速发展。1966年,马克·罗斯科作品《红色22号》售价为1.55万美元,20年后其相似作品便已经开始突破百万美元大关。如此快速的价格飙升,在1999年后表现更加明显,以高价作品为例:1999年其作品《北方15度:黄色和红色》首次突破千万美元大关,9年之后类似的作品《No.15》便已经达到了5044.1万美元。2007年5月15日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上,马克·罗斯科的作品《白色中心》更是创下了其作品目前最高价格——7284万美元。这一成绩也创造了2007年战后和当代艺术家作品价格的最高纪录。
“我年轻时艺术是一条孤独的路,没有艺廊,没有收藏家,没有评论家,也没有钱。但那却是一个黄金时期,因为我们都一无所有,反而能更肆无忌惮地追求理想。今天情况不同了,这是个累赘、蠢动、消费的年代,至于哪种情况对世界更好,我恐怕没资格评论。但我知道许多人身不由己地过着这种生活,迫切需要一方寂静的空间,让我们扎根、成长。我们得抱着一定能找到的希望活下去。”这是1955年罗斯科在工作室对拜访者不无愤慨的倾诉,“我可以在一百个地方展出我的画。可是我一点钱也赚不到。我可以演讲。可是他们不付演讲费用。有人写我,我的作品在各地展出,一年连1300元都赚不到。”可见,马克·罗斯科死后赢得的巨大的声誉和财富,与生前的困苦、焦虑和挣扎构成强烈反差,如同梵高,他们生前的奋斗时期实际上只有“饿死的自由”,坚守艺术良知的自由,这种悲剧精神选择了那些具备圣徒素质的艺术家,它根本没有偶然性和错位,因此而彰显的不是宿命,而是上帝的公义和恩典,无知不会是天才的条件,天才神授,发明概念,确立范式,为未来殉道,为天地立心。这可能与唯物主义和实在论的真实观相去甚远,却因此而成为罗斯科艺术哲学的一个复杂而深邃的思想命题:艺术家如何选择并追求自己的真理?艺术的真实性是什么?艺术家的良知和责任植根在何处?马克·罗斯科在本书中这样写道:“与过去艺术家的命运不同之处,恰恰就在于我们有选择的权利,这是因为选择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良知是否负责,对于艺术家的良知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艺术的真实性。”这段话可以视为他不无晦涩的艺术哲学的一个简明索引。
不过,要真正理解马克·罗斯科的艺术哲学思想,就有必要先了解他的生平,进而去读解他的作品,尤其是在1950年代抽象转型后的作品。当然,还有一把现成的钥匙,就是罗斯科之子克里斯托弗为本书写的序言,他不仅详尽叙述了自已和家人用了34年时间来寻找本书完整的手稿及编辑过程,还以艺术博物馆的专家身份,对本书的内容做出可信的读解和分析,这种双重的忠实在传记和理论写作中显得十分必要和可贵。下面就让我们从马克·罗斯科的生平和创作进入他的艺术哲学思想堂。 1903年9月25日,马克·罗斯科生于俄国维特布斯克省德文斯克市一个犹太家庭,他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在浓厚的犹太文化和宗教环境中度过童年。1913年全家移居美国俄勒冈州。不久,先到美国创业的父亲去世,马克不得不卖报赚钱以补贴学费。21岁时获奖学金就读耶鲁大学。因排犹情绪影响,他的奖学金6个月后被取消。为此他只好一边学习,一边在表兄开的餐馆打工。大学三年级时,他突然辍学,去纽约一家服装厂当裁剪工。次年进入纽约美术大学学生协会学美术,同时在百老汇的剧院做配角演员、画舞台背景和当灯光师。
1929年在纽约布鲁克林中央美术学院任兼职教师,开始了长达30年的教书生涯。同年在“机会”画廊第一次展出绘画作品。1930年代初结婚,妻子爱迪丝设计手饰,商业上相当成功,但她鄙视他那些画家朋友,粗暴批评他们的作品。因此也埋下了罗斯科轻蔑流行文化和实用美术的种子。
1933年举办几次个展,获美国政府联邦艺术计划资助,并以每周23.5美元工资受雇于政府。这时期结识了后来成为著名抽象表现派画家的阿西尔·高尔基、德·库宁和杰克逊·波洛克。1935年成为“十人”表现主义画家团体创建者之一。马克·罗斯科1930年代的作品,如《风景》、《坐着的人》、《街景》、《交腿而坐的女子》等,色彩微妙,构图简洁,造型带有刻意变形和夸张,城市景象如梦如幻,带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特征。
1938年加入美国国籍。这段时期,其作品风格开始变化,《地下狂想曲》(1940)中人物造型已近符号化,是迈向抽象主义的预演。此后,表达“人生的悲哀”成为主要画题,认为必须用支离破碎的扭曲形状方能表现,呈现一种“有机”图形的抽象主义面貌。如1940年的《无题》,以及《水中戏》、《源头》等。
二战期间,罗斯科与爱迪丝离异,不久与23岁的儿童书籍插图画家玛丽·艾丽斯(梅尔)结婚。1945年在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一次重要个人画展,获得评论界好评。罗斯科的绘画风格一直在不断变化中,到1947年,成熟的纯抽象风格开始出现。1949年起,他放弃自己既有的造型习惯,画一些大幅矩形作品,画面单纯,色彩重叠,边缘模糊。
尽管罗马克·罗斯科名声增长很快,但仍然十分贫穷。为了养家,1950年他去布鲁克林学院任全职美术教师。因与同事关系不和,1954年辞职。他生性固执,处世态度偏执僵硬。1952年惠特尼博物馆要购买他两幅画,他不仅拒绝出售,还把这个重要的艺术博物馆称为“废品店”。同年,应现代艺术博物馆之邀,参加“美国画家15人”展,临展时,送去的画与事先约定作品完全不同,使该馆艺术总监大为光火。同时,他与波洛克、纽曼的关系十分紧张,他曾声称是他教会了纽曼“怎样去画画”,从而损伤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1950年代,马克·罗斯科的声望稳定上升,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1958年被选为威尼斯国际博览会美国代表,并在马萨诸塞州艺术家聚居地普罗温斯镇拥有一间工作室。这时,他的抑郁症迸发,变得越来越神经过敏和消沉。他需要全神贯注全方能画出那些显得平稳安静的巨幅作品。对他来说,作画过程类似宗教祭典。他对作画过程严守秘密,作品完成前决不示人。他常常彻夜不眠,从下午5时一直工作到次日早上10时。他在剧院舞台那样强烈的灯光下作画,展览时,却把灯光安排得较暗,从而使他那些强烈的大色块从环境中凸现出来,仿佛悬浮在空中,给人造成强烈震撼。1961年,马克·罗斯科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达到艺术事业顶峰。收藏家、经纪人、批评家蜂拥而至,甚至肯尼迪总统也来捧场,对其敬重三分。
此后波普艺术崛起,对抽象表现主义构成挑战,加上逐渐紧张的婚姻关系,马克·罗斯科情绪恶化,开始酗酒,严重损害了神经和健康。1969年元旦,马克·罗斯科离家搬到画室居住,用整整一年时间画出最后一批作品。为人愤世嫉俗、狂狷不驯的罗斯科本来就没有几个亲友,他身边就是与他共同经历二十年艺术生涯的朋友们和太太梅尔,而朋友们一个个死去了。1948年,与他共同经历二十年艺术生涯的朋友高尔基自杀;1953年5月,54岁的汤姆林去长岛波洛克的家里参加聚会,回家后第二天就进了医院,心脏病突发而逝世;1956年8月,42岁的波洛克驾驶着一辆奥兹莫比尔敞篷车发生事故去世;1962年,34岁的克莱因心脏病死于巴黎;1963年,51岁的巴齐奥特斯去世;1965年,大卫·史密斯死于车祸;1970年2月25日,他用剃刀割断手腕的血管和神经,以自杀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当病痛和绝望时的这位艺术家于曼哈顿的工作室自杀之后,却也引发了20世纪最轰动的艺术丑闻案。他的经纪人劳埃德在三个月的时间,以远低于市场价获得了马克·罗斯科遗产中的800多幅画。后来经纪人成了被告,开始了艺术史上时间最长,耗资最大的法律斗争,经历了4年的诉讼和8个月的刑事审判。被告最终赔偿了920万美金的罚款,外加200小时社会服务处罚。遗产被重新分配,其中约一半给了马克·罗斯科的两个孩子。这事件充分暴露了优雅而体面的艺术交易领域中的黑幕。这就是克里斯托弗在序言中提到的他最厌恶、最痛心的一桩官司。
Ⅲ 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开启者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时代背景和代表人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1748年8月30日 - 1825年12月9日)
1、产生的时代背景 18世纪到19世纪初,法国社会剧烈动荡。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产生了新古典主义美术。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 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2、特征:(1)绘画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2)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3)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4)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大卫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
4、代表作:法国大卫的《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式》,普鲁东《四季》和安格尔的《泉》
维安是法国最早的新古典主义画家,他试图反对情欲的、过分雅致的艺术,力 求恢复古希腊艺术的朴素、庄严。由于他的才能和个性的局限,他没能实现艺术上的根本变革。
大卫的同时代人普吕东的艺术表现了革命年代艺术理想的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家,有人认为他并不逊色于达维德,在某些形象的严整和作品富有生气的处理上还在达维德之上。
维安的学生大卫在大革命爆发前夕,从罗马留学归来,他非常成功地展出了他的绘画《乞食者贝里塞赫》。随后他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在1785年的 沙龙上展出,这幅画明显表现出庄严、雄伟的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影响,对公民道德 加以颂扬,又同法国革命的步调一致,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共鸣。1789年他创作了《布津蒂斯》,这幅画具有明显的向路易十六王朝挑战的意味。正是这些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在大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19世纪初期,在大卫无可置疑的领导下,新古典主义在法国取得了胜利。在大卫的周围,他的追随者众多,其学生就有400多人。他们大都成为法国画坛上的活跃人物, 其中最享盛名并就某种程度来讲获得了独特地位的是热拉尔、吉罗代和格罗。
大卫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美学特征,以自然为原型,按照纯粹的理性美去再现自然,让对象服从于既有的典雅和古典主义的美学模式,将对象理想化、完美化。大卫十分推崇普桑,在艺术理念上明显受到普桑的影响,主张用理性来指导艺术,将艺术纳入规范和有序之中。大卫的许多作品以古希腊罗马英雄事迹为题材,强调强有力的结构关系,追求简洁、质朴和庄重感。由于过分夸大理性作用,把情感和个性放在了从属地位,因此大卫的新古典主义有时被称为折衷的、派生的风格,这种风格使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主义得到延续。
大卫的学生中安格尔成就最突出,并当之无愧地成为大卫之后最重要的新古典主义画家。新古典主义发展到这里表现出明显的转折:忽视政治和社会作用,重视艺术的纯粹性和观赏性;风格华丽唯美、具有东方色彩。安格尔不久成为当时最有独创的艺术家并被推崇为古典画派的首领。新古典主义从大卫到安格尔是一个转折,从描绘与时代相关的事件转向了脱离现实的神话和纯艺术,从形式上由严格的古典主义风格走向了带有华丽东方色彩的古典主义。安格尔的一生艺术活动极为活跃,他的女性人体和肖像画成就最高。
在安格尔所处的时代,浪漫主义已经蓬勃兴起,而他坚守着古典主义法则,以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姿态来反对浪漫主义艺术。安格尔最初是大卫学院派艺术的忠实信徒,出乎意料的是,他的第一幅正式的历史画创作《阿格流斯接见阿伽门农的使者》,虽然获得了当时最高的艺术大奖——罗马奖,却引起了大卫的误解和不满。在这幅画中,安格尔一改学院派教条、僵化的表现形式,表现出古典绘画从未有过的轻巧和诗意。
法国的新古典主义绘画对欧洲的一些国家也产生了影响,其中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同时期的英国绘画。当时一大批优秀的画家活跃在画坛上,其中有风景画家威尔逊、桑德比和动物画家斯塔布斯。富塞利则是一位独具风格的英籍瑞士画家。明显受新古典主义影响的画家还有巴里、韦斯特。同时期的德国画家有希克、科赫和杰内利。
Ⅳ 200分丶 品《哈尔的移动城堡》
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就是觉得这部片子很美好,或许只要是宫老制作的片子都版持有一种美好的感觉权吧。
苏菲是一个制作帽子的少女,然而却得罪了女巫变成了老太婆。住进了哈尔的移动城堡。稻草人因为苏菲救了它所以一直跟着苏菲,不管怎么样也要跟在喜欢的人身边,即使是个老太婆。虽然哈尔会魔法但是却不能够恋爱,我觉得有些悲哀呢。
在这里面,又是爱与勇气获得了胜利,告诉我们爱一个人一定不要放弃,就要像苏菲一样。
额。其实我觉得哈尔的移动城堡没有岁月童话好看呢。
Ⅳ 急需:瓦格纳音乐剧和浪漫歌剧的简介
1813年5月22日理查德·瓦格纳出生在莱比锡的一个爱 好艺术的警官家里。出生后不到半年父亲就去世。第二年夏天母 就改嫁给一位多才多艺的戏剧演员路德维希·盖雅尔,全家迁往 德累斯顿。瓦格纳的继父在德累斯顿的一家剧院中工作。幼年时 期,瓦格纳可以自由出入剧院,并经常陶醉在戏剧舞台之中。天 长日久,在这位未来戏剧家的幼小心灵中渐渐地点燃了戏剧创作 的火种。当瓦格纳14岁的时候,竟然写出了一部长达五幕的大 悲剧《莱巴尔德与阿德莱达》。这部戏剧虽然明显地带有莎士比亚 悲剧的印记,但作为一部少年习作,的确令人惊叹。瓦格纳接受 系统的音乐教育并不太早,11岁才开始学钢琴。由于听了威柏 亲自指挥的歌剧《自由射手》又使他对音乐的兴趣由钢琴转向歌 剧。使瓦格纳立志走上音乐道路的真正动力还是贝多芬的音乐。 1828年,在莱比锡布商公所的音乐会中,瓦格纳第一次听到了贝 多芬的作品。充满热力而又富有进取精神的音乐使瓦格纳大为震 惊,他第一次感到音乐的伟大,感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无穷的力 量。1829年,瓦格纳在莱比锡剧院观看了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 奥》,史诗般宏伟的音乐使他再也无法摆脱这门艺术的吸引力。 瓦格纳立志作曲,并以贝多芬为指路明灯,开始踏上探求音乐艺 术的征途。
为了使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瓦格纳于1831年随 托玛斯教堂的音乐家梯沃多·魏利格学习和声、对位。如饥似渴 的求知欲,促使他在非常短的时期内就掌握了这些理论,并且用 之于实践。1832年,瓦格纳创作了《C大调交响曲》由于这部件 品在莱比锡上演获得成功,使瓦格纳在音乐界的地位有所改善。 紧接而来的机遇,又使他在音乐的道路上出现新的转变。1833年, 瓦格纳应威尔茨堡剧院的邀请,担任了该剧院的合唱指挥。不久 又先后在柯尼堡和里加歌剧院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广泛地接 触各种各样的歌剧作品,并通过演出实践,逐渐地摸索到歌剧艺术的特殊规律和当时流行的不同流派歌剧的艺术风格。歌剧院的工 作,使瓦格纳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不但提高了指挥能力,而 且在歌剧创作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识。在此期间他写了两部 歌剧:《女奴》和《恋禁》。尽管这两部作品还比较幼稚,但它们却 打开了瓦格纳毕生从事的歌剧创作的大门。在柯尼堡剧院工作期 间,瓦格纳与女歌剧家米娜·普兰纳结成夫妻。
1839年瓦格纳来到巴黎。巴黎是当时欧洲文化的中心之一, 瓦格纳久已仰慕这块土地。并希望能在这里施展自己的艺术才 能。但事与愿违,他完全被人材济济的“海洋”所湮没了。瓦格纳 没有获得上演自己作品的权利,只能以抄谱来糊口求生。在巴黎 的三年,是瓦格纳一生中最贫困的时期。他曾因鞋底破洞,买不起 新鞋而无法外出。他甚至连最便宜的剃刀也买不起,并常常饥肠 辘辘。在他的自传《我的生涯》中,瓦格纳曾写过下面一段令人伤 心的回忆:“有一天,我走到贫乏的尖端。由于真的身无分文, 很早我就奔出屋子,一直步行到巴黎。因为我根本没有钱可以买 票坐车。我一直盼望着,即使能弄到五个法郎也是好的。于是我 整天在巴黎街头游荡着,直到黄昏。最后我的使命还是落空,不 能不照原来那样,再步行回到缪顿”。
贫困的生活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挫败瓦格纳的创作决心。他 日以继夜地工作,在短短的三年时间中,以惊人的毅力写完了两 部歌剧, 一部序曲和数首歌曲。
他广泛纳交社会上的文化名流,以此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 作曲家李斯特、柏辽兹和诗人海涅都是瓦格纳经常往来的好友。
1842年初,德累斯顿歌剧院准备排演瓦格纳在巴黎完成的歌 剧《黎恩济》,于是,瓦格纳启程回国,投入了这项工作。同年四 月,《黎恩济》在德累斯顿剧院首演获得空前成功。瓦格纳一举 成名,这使他生平第一次体验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黎恩 挤》的成功引起了德累斯顿剧院对瓦格纳的兴趣,他的另外两部 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与《唐豪赛》也相继在该剧院上演。在此 期间,瓦格纳还被任命为德累斯顿剧院的指挥。
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情势十分高涨,瓦惭钠以极大 的热情投入这场革命。他在《人民报》上发表了题为《革命》的 文章,把革命描写为伟大的女神:“她乘潘风嫩的翅膀奔驰着, 高高地昂着那被闪照着的头,右手持剑,左手持火炬,目光阴 黯、冷淡而带怒气,但是对于那些敢于正视这黯淡的目光的人, 它却发射出最纯洁的爱的光芒。”瓦格纳不但慷慨陈词,以笔墨 投入革命,而且投身到战斗第一线。他参加了1849年5月发生在 德累斯顿的一场街巷防御战。当时,炮火连天,形势十分危急。 瓦格纳不顾生命安危,和战土们一起反击政府的军队。战斗期 间,瓦格纳还冒着枪林弹雨在墙上和篱笆上张贴革命传单,并且 还在克雷斯托夫塔上坚守了两昼夜。结果,革命遭到了镇压,瓦 格纳也遭到了追捕。德累斯顿的街巷上到处可以看到逮捕瓦格纳 的通辑令:“本地皇家司乐官理查德·瓦格纳,因参加本地发生 的暴动,应受法律审判,但至今尚未得获。特提请一切警察机关 注意上述情节并请如在贵区所辖的地区找到瓦格纳本人,立即予 以逮埔并通知我处。”
这样,瓦格纳不得不逃离德累斯顿。在魏玛,经李斯特的帮 助,他获得了一份假造的护照,离开德国国境,逃往瑞士苏黎胜。
1849年秋夭,瓦格纳来到苏黎世,从此,开始了十二年的流 亡生活。当时,他没有固定的工资,靠朋友的资助和少量的其它 收入来维持生活。但瓦格纳生性好挥霍,因此,到瑞士不到五 年,他就背上了一万法朗的巨债。不久,瓦格纳应伦敦爱乐协会 的邀请,到伦敦指挥演出了八场音乐会,一度收入非常微薄。这对 负债累累的瓦格纳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愤怒地把伦敦比作 一座“地狱”。在国外最初的几年中,瓦格纳不但清贫困苦,而 且病魔缠身。 1852年至1855年间,他先后染上疟疾和丹毒。这两 次大病严重地批残了瓦格纳的身体,他在给朋友乌利希的信中 说病痛使他难以忍受,几乎把他毁了。
在瑞士的最初几年中,瓦格纳的生活道路虽然十分艰苦,但 他山诞到了一些幸运。在苏黎世,他一方面从事理论写作和作 曲,另一方面为了维持生活,他又将大部分的精力灌注在指挥事 业上。他积 极参与“大众音乐协会”的演出活动,除了指挥以 外,还为贝多芬的作品和他自己的歌剧序曲写一些启蒙性的解 说.瓦格钢由于广泛地参加音乐会活动而吸引了一大批他的崇拜 者。他们给瓦格纳以经济上和舆论上的各种支持。在这些人中, 有一对实业家夫妇成了瓦格纳在瑞士期间最亲密的朋友。他们就 是奥图·成森水克伽他的夫人玛蒂德·威森东克。
1852年2月, 瓦格纳在“大众音乐协会”组织的音乐会上指 挥了贝多芬的作品,当时在场的威森东克夫妇听了瓦格纳指挥的 作品后深受感动。他们醉心于瓦格纳的指挥艺术,通过一位德国 逃亡律师认识了瓦格纳。奥图·威森东克是一位经营丝绸生意的 大富翁,同时,他也是一位真正理解艺术、富有理性的人物。为 了帮助瓦格纳解脱当时的经济困境,财力雄厚的奥图·威森东克 给了瓦格纳七千法朗的贷款,并在其他方而给予他许多无私的援 助。1853年初, 瓦格纳主办了为期三天的“苏黎世音乐节”,其 中中大半费用都由奥图负担。在生活上,奥图屡次支付瓦格纳休假 旅行的费用,这使他能够在流亡期间开阔眼界。奥图不但在金 钱上支援瓦格纳,而且几年后还买了一栋建在自家隔邻的房子供 瓦格纳居住。1857年春天,当瓦 格纳搬进这栋新居后,立刻写信 给李斯特,讲述新生活环境给他 带来的喜悦。他写道:“工作桌 放置在一个大的窗子前面,外面 可以看到湖水和阿尔卑斯山,真 是太美了。”
瓦格纳还因为与玛蒂德·威 森东克夫人的志同道合而获得精 神上的安慰。玛蒂德是一位年轻 美丽的女子,她具有较高的文化 修养,对哲学、文学、音乐都有一定的见解。瓦格纳十分仰慕这 位不寻常的女子,时常在黄昏五点到六点钟之间出现在玛蒂德的 客厅里。因此,瓦格纳戏称自己为“黄昏客”。他把玛蒂德引为 知己,经常和她在一起讨论艺术和人生。在共同的信念和艺术爱 好的基础上,他们建立了日益深厚的友情。瓦格纳于1853年6 月创作了一部。《降E大调奏鸣曲》献给威森东克夫人;又在歌剧 《女武神》前奏曲的靡页上写下“G.S.M”(“祝福玛蒂德”) 的字样作为该曲的献辞。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创作 过程中,也凝聚了他们无比深厚的友情。在离开威森东克夫妇后 的几年中,瓦格纳曾经在给玛蒂德的信中写道:“对于《特里斯 坦》能够完成,我将永远由衷地感谢你!”瓦格纳与成森东克夫 川的关系一直保持了六年,他称这段时期为“鲜花盛开的日子”。 1858年4月,由于瓦格纳的妻子米娜私自拆阅了他给玛蒂德的一 封信,而在威森东克家引起了一场风波。从此以后瓦格纳的处境 十分为难,他忍受不住无休止的争吵,终于在8月17日离开威森 东克夫妇的住地,迁居威尼斯。
瓦格纳在威尼斯住了七个月。1859年夏末,当他完成了《特 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全部创作后,又离开了威尼斯,第二次来 到巴黎。在巴黎期间,他为自己能够获得回国的许可而四处奔 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瓦格纳终于重返祖国。
瓦林纳归国后不久,就来到莱茵河畔的比柏里赫着手创作歌 剧《纽伦堡的名歌手》由于经济情况日益破落,他不得不在莱比 锡、维也纳等大城市指挥音乐会,依靠微薄的收人来维持生活。 1863年,瓦格纳前往俄国举行音乐会,先后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公 演,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并得到一笔可观的收人。但是,他回国 后不久又重新陷入困境,经济来源断绝,音乐会收入少得可怜, 财产也被债主们没收。瓦格纳成了一个狼狈不堪的流浪者,生活 几乎到了绝望的地步。他在日记上写道:“我已经完了,我将从这 个世界消失。”然而,就在这途穷日末之际,瓦格纳碰上了鸿运。
1864年5月4日下午,瓦格纳被邀请到慕尼黑去见巴伐利亚 国王路易二世。路易二世是瓦格纳音乐的热烈崇拜者。自从他在 维也纳观赏了《罗恩格林》之后,就开始日夜渴望召见瓦格纳。有 一天,宫廷秘书长问国王衷心希望的是什么,国王竟然不假思索 地回答说,他希望见到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并声称这是他一 人生中最大的愿望。当瓦格纳出现在国王面前时,路易二世象遇到 了久别重逢的故友,紧紧抱住瓦格纳说:“象神那样了不起的瓦 格纳兄呀!你是我许久以来一直寻找的人。我了解你的艺术。神 圣的歌曲大师呀,我在我的心灵深处紧紧地跟你结合在一起呢!” 路易二世对瓦格纳的一片痴情使瓦格纳获得了一生中从未有过的 待遇。尊照国王的意愿,瓦格纳住进了慕尼黑附近的一座别墅, 这座别墅距斯坦贝格湖边的夏宫不远。国王帮助瓦格纳还清了所 有的债,并满足他一切需要。与路易二世的友谊,使瓦格纳从绝 望的边缘一跃而起,成为畅通无阻的成功者。为了能安心创作, 瓦格纳于1866年再次去瑞士。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歌剧 《纽伦堡的名歌手》的创作。1868年6月21日这部歌剧在裹尼黑首演,由著名音乐家、瓦格纳的朋友彪罗担任指挥。路易二世出席 初演仪式,并把瓦格纳请到自己的包厢里,并肩共赏这出歌剧 的初演。第二幕和第三幕落幕时,瓦格纳在国王的包厢里,向鼓 掌的观众回礼。
这部歌剧上演结束后,瓦格纳就从慕尼照回到瑞士。他在那 里又度过了四年,一直到1872年,为了兴建拜雷特剧院才离开瑞 士特里柏兴。兴建拜雷特剧院是瓦格纳后半生最重大的事件之 一,它与瓦格纳毕生的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
瓦格纳在音乐史上品以歌剧艺术的改革者出现的,他以始终 不渝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力量为自己的艺术理想而奋斗。他反对 当时意大利歌剧中常见的空洞的声乐技巧,也反对当时法国大歌 剧那种表面效果的堆砌,而主张音乐应与戏剧有机地结合在一 想,歌剧应该宣扬进步的社会理想。瓦格纳创立了一种新的艺术 形式——音乐剧。
1849年以前,瓦格纳在创作《漂泊的荷兰人》、《唐豪赛》和 《罗恩格林》这三部歌剧的时候,已经开始实践他的歌剧改革的理 想,1849年以后,在流亡瑞士的最初几年中,瓦格纳则对歌剧改 革的理想从理论上和美学上进行了思考。他先后写出了《艺术与 革命》(1849年)、《未来的艺术作品》(1850年)、《歌剧与戏剧》 (1851年)等著作,以及为三部歌剧的剧词(《漂泊的荷兰人》、 《唐豪赛》、《罗恩格林》)而写的序言《致友人书》(1851年)。瓦格纳在这些理论著作中,阐明了自己的艺术观点和歌剧改革的思 想。它深刻地体现了一个改革者的伟大魄力。他在《艺术与革命》 一书中指出:“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好镜子。”“只有在我 们的伟大的社会运动的肩上,真正的艺术才可能从文明化的野蛮 的状态中上升到它应有的高度。”《歌剧与戏剧》是瓦格纳一生中 最主要的一部美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阐述了把多种艺术综 合为一体的艺术理想,他把自己的音乐剧称做《未来的戏剧》” 他认为当附的歌剧已误人歧途,音乐在歌剧中本来应是表现手 段,却变成了目的,而戏剧本来应该是目的,却变成了手段。他 认为,在未来的歌剧中,音乐和戏剧都要连续不断地发展,而不 为个别独立的曲子所打断。
瓦格纳关于歌剧改革的主张是他毕生事业的指导思想,他先 后创作了八部歌剧,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实践了他的歌剧改革的 理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瓦格纳一直梦想兴建一所新型剧 院,这所剧院必须能够适合他的音乐剧演出的要求。经过多年的 努力,终于于1872年在巴伐利亚的一座小城拜雷特破土动工。
早在1837年初秋,当24岁的瓦格纳在里加剧院担任指挥的时 候,就有兴建剧院的设想。由于资金问题以及逃亡国外十几年, 所以,此事一直到1864年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864年,巴伐 利亚国王路易二世在慕尼黑召见瓦格纳时,向他表明自己正是实 现他的理想的君主。于是,聘请著名的建筑家郭特失利·曾珀设计 草图,决定在慕尼黑修建。设计图十分完美,它使瓦格纳和国王 都十分满意,但因为建造剧院需要非常庞大的经费,这一计划遭 到巴伏利亚政府官员的一致反对。所以,在慕尼黑建剧院的希望 如昙花一现,遂成泡影。
1871年,在朋友、指挥家汉 斯·彪罗的提议下,瓦格纳带着 妻子(后妻)柯西玛前往拜雷特 镇观看。拜雷特给瓦格纳留下了 非常好的印象,他在给朋友的信 中说:“拜富特的环境完全合于 我的希望,我终于决心要住在这 里,然后让我在此实现自已伟大 的计划。”瓦格纳的这一计划深受 拜雷特居民的欢迎,他们热切希 望着一计划能早日实现。由于民 心所向,各方面的工作都进行得十分顺利。依照他的朋友、天才 的钢琴家陶吉格的建议,瓦格纳准备发行三百达拉的支援证券, 以此募捐集资。陶吉格,1871年把此计划付诸实施,但因中途不 辛身亡而未能完成。然而了这一倡议已被继承下来,在曼海姆一 带的“瓦格纳协会”和包括国外的其他域市,一些瓦格纳崇拜者 群起效法,终于筹集了三十万马克的资金,相当于总预算的三分 之一。其中包括埃及国王捐一万马克,汉斯·彪罗丛自己的演奏 会收入中捐出四万马克,以及瓦格纳自己的演奏会收入四万七千 马克。1872年5月22日,正当瓦格纳59岁生日那天,剧院的奠基 式在拜雷特隆重举行。瓦格纳在宴会上讲了话;并指挥了贝多芬 第九交响曲的纪念演奏。这项工程在中途因资金消费一光而遇到 了危机。直到1874年初,巴伐利亚国王路易二世认捐了三十万元 马克,再加上瓦格纳自己开音乐会得来的十七万马克的收入,才 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1874年4月,瓦格纳全家迁进拜雷特,住在一座命名为“梦 幻庄”的别墅里。这座别墅离剧院很近,瓦格纳时时刻刻注视着 剧院的兴建进程,并积极筹备庆祝剧场落成的公演。在剧院还未 竣工的1875年,歌唱家已云集在拜雷特排练《尼伯龙根的指环》 了。1876年8月,瓦格纳终于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尼伯龙根 的指环》三部剧在新建的拜霞特剧院首次上演。剧院的落成和这 部歌剧的上演,吸引着各界人士光临拜富特。德国皇帝威廉一 世,巴西皇帝彼得二世,巴伐利亚国王路易二世都出席了公演。 许多国家的著名音乐家也前来庆贺和观赏。李斯特来自魏玛, 圣-桑来自巴黎,柴科夫斯基则从俄国运道而来。
拜雷特剧院落成后,瓦格纳开始着手创作他最后一部歌剧《帕 西发尔》这是一郎宗教神秘剧,它深刻地体现了瓦格纳晚期皈依 宗教的消极的世界观。瓦格纳于八十年代初写过一篇题为《艺术与 宗教》的论文。他在论文中断言音乐只有和宗教相结合才能成为 真正的艺术。而《帕西法尔》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艺术实践。
1879年以后,因为健康关系瓦格纳连续四个冬天都是在意大 利度过的。1881年春,瓦格纳赴柏林参加《神异的黄昏》的公演, 在一片喝彩声中他突然脸色苍白,急忙退入休息室。一阵阵的心 脏剧痛威胁着他的生命。瓦格纳顽强地活下来了,但从此健康状况日益下降。1882年,瓦格纳重返拜雷特,在那里参加了《帕西法尔》的首演,在最后一场演出中他还亲临指挥。随后,瓦格纳又 回到威尼斯休养,终因心脏病复发,医治无效,于1883年2月13 日死于威尼斯。
瓦格纳的遗体经慕尼黑运往拜雷特。2月16目下午二时,运 有瓦格纳及其家属的专车从慕尼黑开出,沿途每一个车站都有无 数的人汇集在那里默默祈祷。晚上,在慕尼黑车站上,有数千名瓦格 纳的崇拜者,手持火炬在等待;当车子开出站时,数百面吊旗垂 下。奏出瓦格纳的巨作《神异的黄昏》中的葬礼进行曲。当列车抵 达拜霞特时,巨大的哀哭声淹没了整个车站。每一户人家门前都 拴了黑色吊旗,街灯也包上了布。一支巨大的送葬行列从街道上 缓缓而过。瓦格纳死去的消息很快传向全世界,吊辞从四面八方 飞来。威尔第得知噩耗后悲痛万分,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 “悲!悲!悲!瓦格纳死了!!!大人物已消失,在文化史上留下 伟大痕迹的那个名字!!!”雕刻家奥克斯达用石膏为死者拓取了 遗容。瓦格纳的妻子何西玛肝肠寸断,剪下一柬金发放到灵柩中 永陪丈夫。
瓦格纳歌剧及其它作品
歌剧:
结婚 Die Hochzeit (1832, 莱比锡1838)
仙妖 Die Feen (1833-34, 慕尼黑1888)
爱情的禁令(巴勒莫的见习修女) Das Liebesverbot (Die Novize von Palermo) (1834-36, 马格德堡1836)
黎恩济,罗马的最后一个护民官 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 (1837-40, 德累斯顿1842)
漂泊的荷兰人 Der fliegende Hollaender (1840-41, 德累斯顿1843)
汤豪瑟与瓦特堡的歌唱比赛 Tannhaeuser und der Saengerkrieg auf Wartburg (1842-45, 德累斯顿1845)
罗恩格林 Lohengrin (1845-48, 魏玛1850)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Tristan und Isolde (1856-59, 慕尼黑1865)
纽伦堡的名歌手 Die Meistersinger von Nuernberg (1845-67, 慕尼黑1868)
尼伯龙根的指环:连演三日和一个前夜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拜罗伊特1876)
前夜:莱茵的黄金* Vorabend: Das Rheingold (1851-54, 慕尼黑1869)
第一日剧:女武神* Erster Tag: Die Walkuere (1851-56, 慕尼黑1870)
第二日剧:齐格菲* Zweiter Tag: Siegfried (1851-71, 拜罗伊特1876)
第三日剧:神界的黄昏* Dritter Tag: Goetterdaemmerung (1848-1874, 拜罗伊特1876)
帕西法尔 Parsifal (1865-82, 拜罗伊特1882)
其它作品:《齐格菲的牧歌》、《韦森东克之歌》五首,等等
主要音乐论著:《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歌剧与戏剧》
Ⅵ 艺术人员职称的评价基本标准是什么
艺术人员职称评价的基本标准:艺术人员职称评价有分类,评价标准且不都相同。
那些属于艺术人员,可以评职称呢?
演员、演奏员、编剧、导演(编导)、指挥、作曲、作词、艺术摄影(摄像)、舞台美术设计、艺术创意设计、动漫游戏设计、美术(含雕刻、书法、篆刻等)、文学创作、演出监督、舞台技术等。
第五个就是各个艺术专业人员需要具备的其它条件了,下面就是我总结的就演员而言一些评价标准:
1、专业知识和技巧:①专业理论知识。②一定的文化素养。③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④深厚的艺术造诣和高超的表演技巧。
2、专业发展:①表演方法。②表演技巧。③表演风格和经验④表演成果。
3、专业水平:①表演能力。②较高的表演水平。③工作业绩突出。④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代表作品。
4、文化水平与工作履历①高中毕业及以上学历(含高中、中专、职高、技校)。②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两年工作经验;或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四年工作经验;或专科、高中(含高中、中专、职高、技校)学历+五年工作经验。③博士学位+两年工作经验;或硕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五年;或专科学历+七年工作经验。④专科及以上+五年工作经验。
Ⅶ 文艺作品在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负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长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致力於文艺创作、表演、研究、传播,在各自领域辛勤耕耘、服务人民,取得了显着成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国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於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於精神快乐。精品之所以“精”,就在於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於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麽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麽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要认真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文艺工作领导岗位上来。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於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Ⅷ 艺术之路到底该如何去追求
先提出了几个重要理论观点:
1.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2.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创作者的立身之本;
3.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
4.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
5.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领域都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把握人民需求;
6.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体,能不能搞出优秀的作品,最根本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7.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不断从生活和艺术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创造;
8.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9.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10.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心动,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美、生活美、心灵美,文艺工作者就是要传递真善美、正能量!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就话被无数人说了无数次,就因为它是正确的,并且在任何年代都适用,在我接触的大多数艺考生都有共同的坏毛病;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觉得自己学了一些皮毛就开始到处炫耀,他们会找各种借口不去上课,就算来上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了,所以每个艺考班里最后考上好学校的没几个人。
在你选择艺术之前,先告诉你一些忠告:
1.父母的支持 ;(有很多家长不知道到学艺术学的是什么,所以想让父母支持,就必须让他们清楚、了解学艺术的意义)
2.足够的家庭条件;(艺术就是用钱铺上去,必要的花费也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负担)
3.愿意付出的心;不怕吃苦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努力;(想要优秀,突出,学到本事就必须做到)
4.明确的目标和信念;(学艺术的人最怕没有目标,好的信念会支撑你一路向前)
选择艺术之后,务必要做到的几点:
1.学好专业基础,固定基础,文化课不能丢;(重要!重要!重要!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向上走,文化课也是决定成功的关键)
2.不在吃穿住行与他人攀比;(艺术生最忌讳攀比,可是见得最多的也是互相攀比,每天把心思放在这上面,怎么可能有出息)
3.多学,多练,超过老师的课程;每天不断练习;(学艺术就是要坚持不懈,每天的练习会给你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
4.好的心态;(不仅在学习的时候,在艺考和高考拼的就是心态,自信会战胜一切)
5.他人的任何事情与自己无关!(艺术班里有非常明显的分群状态,和每个人保持距离,不说任何人坏话,不受他人影响)
有些家长问我“学艺术的是不是很容易谈恋爱?”,我想说的是“谈恋爱和学艺术没什么关系,不管学生学什么,影响他们的都是自己。”,高中的确是人生的重要一点,恋爱不可避免,重要的还是在于自己,有的学生谈恋爱、玩游戏,成绩排前几名;有的学生只学习,可成绩依然上不去;学艺术也是一样,有些人只学过一两个月就能过很多学校;有些人学几年,考十几个学校一个不过。
前天有一个粉丝评论说“就算艺术过了,文化课不过,照样是没学上。”,一点也不错,艺术的竞争越来越大,所以学校对专业和文化课成绩都很重视,这就是艺术生的双重压力,在艺术集训和艺考的时候,会有近半年时间不回去学文化课,美术生近一年时间,所以文化课也需要一个好的基础,并且高三下班学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因为你只有不足100天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