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唐代职责

唐代职责

发布时间: 2021-02-25 17:44:59

① 唐代中书省的具体职责以及具体官职

在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同为中央行政总汇,由中书省决策,通过内门下省审核,经皇帝御批,容然后交尚书省执行,故实任宰相者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省长官在魏晋为中书监及中书令,隋代废监,仅存中书令一职。唐在中书令之下设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皆为要职。
中书省一般设有: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参议焉。临轩册命,为使,则持册书授之。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而奏之;献贽币,则受以付有司。
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
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五人,书令史五十人,能书四人,蕃书译语十人,乘驿二十人,传制十人,亭长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装制敕匠一人,修补制敕匠五十人,掌函、掌案各二十人。
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掌如门下省。
起居舍人二人,从六品上。掌修记言之史,录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季终以授国史。有楷书手四人,典二人。
通事舍人十六人,从六品上。掌朝见引纳、殿庭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则导其进退,而赞其拜起、出入之节。

② 唐朝的各级官职名称,以及具体职务

唐沿隋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样是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的政务,同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确定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六部下有司,部的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各司正、副负责人称郎中、员外郎。

唐代中书省(隋因避讳作“内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书省与门下省,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尚书省称为南省),长官为中书令、侍中,开元时皆为正三品(代宗时升为正二品)。

中书省与门下省同秉军国政要,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凡军国要政,皆由中书省预先定策,并草为诏敕,交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付尚书省颁发执行。

(2)唐代职责扩展阅读:

在唐朝,官员是分成九品三十级的,最低的官员就是九品官,因此会有九品芝麻官的说法,而且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极大程度的分权,避免有某个人的权势过大,威胁到皇帝的地位。

一品官员一般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等官职,但是里面有些都是虚职,像是太史、太傅等等完全没有实权。

而二品官员一般就是什么大都督等等武将,比如程咬金就曾经在去世之后得到了这样的一个荣耀。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一品、二品官的官职虽高,但是要么是虚职,要么是已经过世,实际上作为三品官员的丞相依旧是权倾朝野。

③ 唐朝内使令的职责是什么

【职责】内史令也称为中书令,唐初中书令为正三品,位侍中上,大历二年同升正二品。唐后期多以两省侍郎同平章事为宰相,以两省长官位高权重故,不常除拜。或用以藩镇武将加衔,不预政事。后周显德元年冯道死后,中书令不再真拜。
【沿革】隋唐早期,任中书令为中书省之长官,属于宰相职。隋朝时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内史令,中书省为内史省。炀帝时一度改为内书令,开始与侍中成为宰相,在具体执政上超过尚书令,尚书令仅仅成为荣誉头衔,隋文帝的三个儿子同时被加尚书令,而执政的杨素为中书令(内史令)。唐朝依然沿袭隋朝,唐太宗开始也加衔尚书令。唐武德三年(620),复为中书令。高宗曾改为右相。武则天时改中书令为“内史”,中书省为“凤阁”。玄宗开元初一度改为紫微令,天宝初又改为右相。后均复旧。
【唐代内史令】
李德林
赵芬
杨素
杨广
杨秀
杨昭
杨暕
杨约
萧琮
元寿
萧瑀(618-620)
窦威(618)
封德彝(620)
【拓展】
中书令,官名。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中书,称中书令,置令与仆射为其长,掌传宣诏命等。中书令、尚书令在西汉并置,与谒庭令、内者令等都是由宦官士人担当。
中书令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中书令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责任重要。西汉年间中书,乃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其主官称中书令。司马迁中年以后,掌天官学识过人等原因,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

④ 唐朝六部分别有什么职能 他们是干什么的

1、吏部
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
2、户部
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
唐代户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其属有四: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 户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仓部主事三人。龙朔年间曾改户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部曰司珍,仓部曰司庾。天宝十一载改金部曰司金,仓部曰司储。
3、工部
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
唐代工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掌山泽、屯田、工匠、诸司公廨纸笔墨之事。其属有四:一曰工部,二曰屯田,三曰虞部,四曰水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郎中各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各一人,从六品上。工部郎中、员外郎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之政令。虞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虞衡、山泽之事,而辨其时禁。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工部主事三人,屯田主事二人,虞部主事二人,水部主事二人,从九品上。
4、礼部
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
唐朝礼部设礼部尚书一员,正三品。侍郎一员, 正四品下。尚书、侍郎之职。其属有四:一曰礼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总其职务,而行其制命。其科有六:一曰秀才, 试方略策五条。此科取人稍峻,贞观已后遂绝。二曰明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算。
5、兵部
兵部统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曹,盖因后周兵部之名,兼前代五兵之职。
兵部。凡将出征,告庙,授斧钺;军不从令,大将专决,还日,具上其罪。凡发兵,降敕书于尚书,尚书下文符。放十人,发十马,军器出十,皆不待敕。卫士番直,发一人以上,必覆奏。诸蕃首领至,则备威仪郊导。凡俘馘,酬以绢,入钞之俘,归于司农。兵部主事四人,职方主事二人,驾部主事二人,库部主事二人。龙朔二年,改兵部曰司戎,职方曰司城,驾部曰司舆,库部曰司库。光宅元年,改兵部曰夏官,天宝十一载曰武部,驾部曰司驾。有兵部令史三十人,书令史六十人,制书令史十三人,甲库令史十二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职方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驾部令史十人,书令史二十四人,掌固四人;库部令史七人,书令史十五人,掌固四人。
6、刑部
掌律令、刑法、徒隶、按覆谳禁之政。
刑部在唐代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掌律令、刑法、徒隶、按覆谳禁之政。其属有四司:一曰刑部司,二曰都官司,三曰比部司,四曰司门司。
刑部郎中、员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及天下奏谳,为尚书、侍郎之贰。凡刑法之书有四:一曰律,二曰令,三曰格,四曰式。凡鞫大狱,以尚书侍郎与御史中丞、大理卿为三司使。凡国有大赦,集囚徒于阙下以听。
刑部司主事四人,都官司主事二人,比部司主事四人,司门司主事二人。龙朔二年,改刑部曰司刑,都官曰司仆,比部曰司计,司门曰司关。光宅元年,改刑部曰秋官。天宝十一载,改刑部曰司宪,比部曰司计。有刑部令史十九人,书令史三十八人,亭长六人,掌固十人;都官令史九人,书令史十二人,掌固四人;比部令史十四人,书令史二十七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司门令史六人,书令史十三人,掌固四人。

⑤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它们的职责各是

三省
尚书省:处理全国军政、财文、兵刑、钱谷等一应行政事务。
中书省: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草拟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
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六部
吏部: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
户部: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礼部: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
兵部:兵部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
刑部: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工部: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

⑥ 唐代官职详细列表~

这东西网络文库里就有啊。。。

唐代管制体系表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

其德义;师,导之教训。“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礼记。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

起全面的指导作用。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际行

使权力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中央行政机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

三省六部负责朝政决策与执行
中书省:制定并传达政令
门下省:审议政令及各类奏章,牵制中书省。
尚书省:政令执行

1、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设有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

阙、右拾遗、起居舍人等官职,以及集贤殿和史馆等机构。
中书令——通常担任相职,参与军国大事。
中书侍郎——在唐初作为中书令的副手,唐高宗时开始被任命为宰相并成为惯例,因此中书侍郎实际脱离

了中书省日常事务。
中书舍人——共六员。负责中书省最重要的诏令起草工作,兼负宰相会议的秘书事务。不仅需要较高的文

学才能,也要有较好的政治才干,因此唐代十分重视中书舍人一职,其被视为文学之士担任的最高职务。

起居舍人——共二员。记录皇帝言行与诏令内容。
通事舍人——共十六员。负责朝见礼仪和传达诏令。
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各二至六人员。谏官,对国家政事提出批评和建议。

2、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设有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

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等官职,以及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的机构弘文馆。

门下侍中/侍郎——常兼任宰相之职。较少行使封驳职权。
门下给事中——一般共四员。负责诏令的审议与封驳,即拥有封还皇帝诏书和驳回臣下章奏的权力。
起居郎——二员。朝廷政事记录和皇帝言行与诏令的记录。
符宝郎——掌管各种印鉴符节。
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各二至六员。谏官,评议朝廷决策的得失。

中书省集贤殿书院/门下省弘文馆——皇家图书馆,供皇帝官员参考。
史馆——初属门下省,后属中书省,负责国史修撰。

3、尚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根据诏令起草政令,并颁发给九寺五监和地方行政。正职长官为尚书令,

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下设有都省六部二十四司等政务机关。各部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各司设郎

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

都省——尚书省总办公机构。负责尚书省各类文书的审核、签发与存档,指导六部诸司工作。由左右丞、

左右司郎中、员外郎主管。

左右仆射——唐初为宰相,参与朝政决策。中期以后多为荣誉职衔,并不具体负责尚书省日常事务。

1)吏部——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勋赏。下设有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

长、掌固等官职。
2)户部——户籍、土地、赋役、仓储、市易。下设有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等官职。
3)礼部——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4)兵部——军队。
5)刑部——刑狱、财政审计。
6)工部——土木工程、屯田、水利。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4、九寺五监
九寺,事务机关,地位在六部之下。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分别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

太仆寺,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军器监、将作监、都水监。国子监长官称祭酒,都水监长官称使者,少府、将作

、军器监长官都称为监。

三、谏议监察机构——御史台

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副长官为御史中丞。唐代中期以后,御史大夫职位崇高,不常设置,御史中丞成

为实际上的御史台长官。

1)台院:侍御史四人。负责纠举弹劾百官和参与审讯重大案件。年资最深者一人还负有处理御史台日常事

务的职责。
2)殿院:殿中侍御史六人。掌各种仪式和京城巡察。
3)察院:监察御史十人。分察尚书省六部(可列席尚书省会议)和分巡各地。虽只八品,气魄很大,“御

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摄州县,为不任职”

另外,三公也有谏议监察的权利职责,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

四、宫廷侍从机构

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地位与寺监相等
秘书省——掌管皇家图籍档案。监、少监、丞、秘书郎(抄写贮藏经史子集)、校书郎(校雠典籍)。
太史局——负责天文历法。一度属秘书省管辖。
殿中省——下辖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负责皇帝衣食住行。
内侍省——管理宦官和宫女。
东宫官吏——模仿朝廷设置的太子宫廷机构。多为闲职。
学士院——从朝官中选拔有才艺者居翰林,叫“翰林供奉”,后改称“学士”,专掌内命。

五、地方行政系统——州县/道州县府

唐代前期,采用州、县二级制。唐代中期出现府、道。唐玄宗开元28年,全国有府州328个,县1573个,可

见唐代地方官吏系统的庞大。

1)州长官为刺史,下有上佐、判司和录事参军。
上佐——长史、司马,没具体职事,辅佐刺史而已。往往成为安排闲冗官员的职位,因此唐后期一般不置

上佐之职。
判司——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参军,与尚书省六部对应,具体分管州的官吏考课、礼

仪、赋税、仓库、户口、驿传、刑狱和工程水利各方面事务。录事参军——负责监察举劾本州六曹官吏,

相当于朝廷御史台与尚书左右丞的职责。
经学博士、医学博士、市令——分别负责学校、医药与市场交易。

2)县长官为县令,下设县丞、主薄和县尉。
县丞——县令副手,相当于州上佐。
县尉——负责管辖诸曹吏员、追捕盗贼,相当于州判司。
主薄——负责勾检稽失,监察官吏,相当于州录事参军。

3)府:京都和曾作为陪都的州为显示其地位重要而称为府。府官与州官设置相同,仅名称稍有变化,如长

官称尹,副长官称少尹。边疆地区设置都护府以管辖广大边境,都护府设官也与州相同,仅长官称都护与

副都护。

4)道:唐代前期是一种监察区。唐太宗“因山河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各道由皇帝不定期派巡察使或采

访使巡视,监察地方官吏和了解各地情况。后唐玄宗“又因十道分为十五道,置十五采访使,检查如汉刺

史之职”。唐代后期,道的长官观察使一般都兼任节度使,拥有军权,形成大小不等的方镇。各个方镇管

辖的行政区域也称为道,这样的道到唐宪宗元和时有47个。道的长官的下属有副使、行军司马、判官、使

、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等一大批幕职官员。

六、武官系统

1、南衙诸卫和府兵

朝廷设十六卫,直接统属于皇帝,无调兵权。

·十六卫名称:唐玄宗开元时大体固定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右左威卫、右左领军卫、左右金吾

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总称为南衙诸卫。

·十六卫职责:前十二卫均管辖府兵,后四卫不辖府兵,只负责京城和宫殿诸门警卫以及皇帝的贴身宿卫。

·十六卫官吏:每卫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下有长史、录事参军总管各卫日常事务,仓、兵、骑、胄四

曹分别负责俸禄、给养、考绩、宿卫、马匹、兵械等具体事务。

·除十六卫外,东宫还仿照十六卫设十率府,各设率一人,副率一至二人,下辖一定数量的府兵,作为太子

的禁卫部队。

·调兵:由皇帝和宰相议定后,颁发诏令到兵部,由兵部再发下符契,符契与诏令一起同时颁下各折冲府或

州郡发兵。

2、北衙禁军

唐高宗时,由宫城北门玄武门禁军发展而来的北衙禁军开始兴起,逐渐取代南衙请卫的职能。南衙诸卫则

由于府兵制的废弃,逐渐成为闲司,其长官大将军、将军也变为武官升迁的官阶,不再拥有实际职权。

·最先设置的北衙禁军是左右羽林军,玄宗时设左右龙武军,肃宗时又设左右神武军,以上称为北衙六军,

各设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三人。唐代宗时再以神策军列入北衙禁军行列,德宗以宦官任神策军左右护军中

尉统率,因此神策军势力迅速发展,凌驾于北衙六军之上。

·唐代后期,北衙六军的大将军、将军等职也逐渐成为武官迁转的官阶,实际并无兵权。

七:官员品级

唐代沿袭隋制,官员分九品,每品内又分为正、从,共为十八个等级。
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因此唐代文官的散官实际上有三十个等级,武官

散官等级是三十二等。这些等级总称为流内官,为正式文武官员。
此外还有流外九品,实际上已属于吏员,不属于正式官员的范围。

官员的散官称号与品级大致对应,表示官员地位与资历高低,作为升迁的序列。

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同时,唐代高级官员都

有一个表示其身份的鱼符,以袋盛之,称为“鱼袋”。三品以上官的鱼袋以金饰之,称为金鱼袋。五品以

上官的鱼袋以银饰之,称为银鱼袋。

⑦ 详细的唐代官职制度,名称、等级、职责

确实,来网络不是很详源细,我这有一个资料你看看需不需要http://wenku..com/view/faf916da7f1922791688e8e3.html

⑧ 唐代官职"右拾遗"的职责是什么

以谏为职的官员 拾遗:以谏为职的官员搜索称作谏官,又形象地被称作言官,内但言官亦指监察官员。类似于谏容议大夫、补阙、正言、司谏之类的官员。 唐代进谏使命由门下省和中书省共担。门下省设给事中四名及辅员若干,并设左谏议大夫四名,左散骑常侍四名。中书省则设右谏议大夫四名,右散骑常侍四名。唐代还创设了补阙和拾遗两个官职,分置左右,左隶门下省,右隶中书省。补阙和拾遗均为谏官,负责看管供其他谏官呈递奏折所用的四只匣子。

⑨ 关于唐朝时期三司的职责划分是什么

早在唐朝时就有户部、度支、盐铁等三司分管租税、财务收支和盐铁专卖、物资转运事务。后唐曾设置租庸使以管辖三司,昀后正式设置三司使和副使以管理朝廷财务。地方财政也需听从三司使的命令。以后历朝相承不废,宋朝设置的三司就是缘自五代。

⑩ 唐代三省的具体职能

高中历史必修一书上有啊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