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坚守莫斯科阵地
1. 德军在莫斯科的战况如何
1941年11月5日,已推进距莫斯科不到20英里的德军,在俄国人顽强的反击下向后撤退。自俄国人收复了西北的首都加里宁市以后,形势开始好转。这场讨厌的消耗战并未结束,但俄国人毕竟已经阻止了纳粹,而且冬天对自己有利。只有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密友依然迷信所谓的最后打击。希特勒无视前线发回来的报告,即德军坦克陷在泥潭中无法前进,士兵在严寒中挨冻。费多尔·冯·博克将军在写给柏林的报告里说道:“我们在遭到如此严重的损失和缺少军官的情况下期望这一次打击能够成功,那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希特勒拒绝听取这些意见,就像在今年早些时候,他不肯听前线的将军们要求对莫斯科发动闪电战的建议一样。当时,元首犹豫不定,派兵北攻列宁格勒,南攻克里米亚。列宁格勒被围以后,俄国人进行了殊死的反击。使德军无法抽调更多的兵力去进攻莫斯科。在首都外围,苏军在格奥尔基·朱可夫将军的指挥下坚守阵地,并装备了新式武器,他们有了34型新式坦克和威力强大的卡秋莎火箭炮。在天上,苏联空军集中火力对付远离后方的缺少燃料的德军飞机。希特勒将他的失败,归因于寒冷的气候,但苏军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战斗。无视将军们的建议的元首摧毁了德军的斗志,饥寒交迫、精疲力竭的部队分散在俄国数百英里的战线上。希特勒的令人痛恨的盖世太保与俄国人也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些秘密警察使俄国人震惊。他们不经审讯就将共产党的官员处死,把抓到的农民作为纳粹的奴隶运往德国。俄国的游击队则在德军后方进行破坏。俄国老百姓遵照斯大林的指示参加战斗,莫斯科外围也看到人们赤于挖堑壕,以阻挡德军坦克。
2. 莫斯科保卫战时,斯大林为什么敢于坚守莫斯科呢
莫斯科保卫战的高潮是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式。最高统帅无所畏惧激昂地向全体国民发表了演讲,而随后接受检阅的部队在经过红场后直接开到前线与德国人战斗。此时的德军装甲已是强弩之末,最终苏联军民团结一心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也打破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3. 德军士兵在莫斯科冻死几十万,为何不撤退呢
想撤,但不能撤,撤退了,就会想当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一样。(个人观点)
第三,战略
第二点成立且苏军追击,那么大量德军便会在野外成为活靶子。在看欧洲地图,如果在苏联的德军被消灭,苏联向西发兵,构筑防线,那么在高加索集群的德军就会被关在高加索地区,最后很有导致全军覆没了。
4. 1942年10月,莫斯科为什么会建立起一条新的防线
这条防线叫做莫扎伊斯克防线,因为当时莫斯科周围都存在被法西斯德军进攻的危险,不得已才会建立起一条新的防线。为的就是能够保障莫斯科的安全,也为了能够将德军的一切攻击都挡在城外,好能够够坚守阵地,再将德军都一一打败。虽然后期的苏军损失惨重,但也多亏了这条防线,防住了德军的各种攻击。
而后为了能够死死守住莫斯科而建立了莫扎伊斯克防线,无论德军怎么攻击也依旧不后退,也多亏了这条防线,彻底防住了德军的攻击。虽然损失惨重,但好在德军无法直接攻击莫斯科中心,最后也只能无功而返。
5. 面对德军的全线进攻,莫斯科人民是怎么反击的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莫斯科成千上万的军民在“坚决死守莫斯科”战斗口号的鼓舞下,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每一寸土地上与法西斯展开了拼死作战,使德军每前进半步都要付出无数血的代价。但德军在开始的几天总算还给希特勒争气,进攻频频得手,推进速度虽说不是太快,但却一步步地向莫斯科逼近。而随着德军的逼近,苏军的抵抗也越来越顽强,常常是打得整营、整团地不剩一人为止。到1941年12月3日,德军第4坦克集团军在遭受重大损失后攻占了红波利亚纳。
这个红波利亚纳,今天已改名为梅季希,它是在莫斯科西北郊,距莫斯科仅有27公里,从这里坦克最多一个小时便能抵达莫斯科城。闻讯赶来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陆军元帅包克站在塔楼顶部,手拿望远镜,当克里姆林宫尖顶那颗闪闪发光的红星尽收眼底时,他嘴里低声自言自语:“看到了,红星……我总算看到莫斯科了……”
然而,包克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不仅是他此生此世所能到达的距莫斯科最近的地点,而且也是德国军队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看到莫斯科。他很快就发现,那颗红星是那么地可望而不可及,它虽然近在咫尺,却又像天空的星星一样是那么的遥远、遥远……
12月初,莫斯科已是寒冬季节。白皑皑的莫斯科郊外,凛冽的寒风裹着卷起的层层雪浪,阵阵呼啸,铺天盖地而来,就仿佛要把整个大地吞没似的昼夜不停。
温度计的水银柱在急剧下降。在这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一些身着单衣,紧裹破毛毯的德国官兵在呼啸的北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他们一边哆嗦,一边捉身上的虱子。在田野上、堑壕边,顿河冰水中,到处可见冻僵了的德国兵尸体,而那些已冻得奄奄一息的士兵们,望着满天越下越大的鹅毛大雪,都在绝望中无可奈何地痛苦呻吟着。
1941年12月4日,苏第16集团军在红波利亚纳地区发起反击。红波利亚纳镇几易其手,苏军与德军在镇外展开坦克战,镇内则进行巷战。战斗异常激烈,整整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天黑,苏军终于把德军逐出红波利亚纳。
与红波利亚纳地区相仿,莫斯科周围其他地区的战斗也是呈白热化状态,战斗的双方就犹如角逐的足球场,德军的前锋已将球带入禁区,正在寻找一切机会企图“破门”而入,而苏军“后卫”也是拼命扑救、补位,死死地保护着自己的大门。双方都是不遗余力,而且双方都知道这是最后关头,谁能坚持住,谁就能取胜。12月5日,对苏军来说是整个莫斯科保卫战最关键的一天,而纳粹将领们则称之为“最黑暗、悲惨的一天”。这一天,德军在环绕莫斯科周围320多公里的半圆型阵地上,全线被苏军制止住了。不仅如此,古德里安自从他那支所向无敌的装甲部队踏平波兰以来,第一次被迫后撤,以便在坚硬的冰天雪地上组织起一道防线。然而,德国人已经什么都来不及了,苏军的反攻开始了。
1941年12月6日,大雪铺天盖地,整个战区一片银白。朱可夫的西方面军首先从莫斯科的西北发起了反攻,接着在莫斯科前沿北起加里宁、南至叶列茨长达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苏军7个军团和2个骑兵军——共计100个师全线出击。
听到反攻的消息和命令,红军将士们无不兴奋异常。半年来失败的耻辱、退却的痛苦、对入侵者的仇恨,此刻都将转化为一种巨大的能量,推动着他们对疲惫不堪的德军发起猛烈的攻击。他们都怀着这样一个心愿:“是该出口气了,让法西斯看看上西天的路,也让他们尝尝背后挨枪子儿的滋味!”
反攻的第一天,科涅夫率领的加里宁方面军就突破了德军的防御前沿,越过封冰的伏尔加河上游之后,猛扑筋疲力尽的德军。他们进展神速,很快就插进到德军第9集团军的右翼,到达了德军后方大约20公里的图尔吉诺沃。
第29、第31集团军在当天即渡过伏尔加河,对固守在加里宁的德军第9集团军的交通线构成严重威胁。第30集团军在骁勇善战的列柳申科将军率领下,迅速击溃德军在德米特罗夫西北的抵抗,冲向克林地区,威胁着德军第3、第4坦克集群的后方。库兹涅佐夫率第1突击集团军在德米特罗夫以南进攻,并越过莫斯科和加里宁铁路。
第20和第16集团军的进攻更是顺利,12月9日,第20集团军粉碎了德军的顽强抵抗,将德军驱逐出索尔奇诺戈尔斯克,12月8日,第16集团军解放了克留科沃,并开始向伊斯特拉水库发起进攻。此外,戈沃罗夫将军指挥的第5集团军也积极向前推进,从而有力地保证了第16集团军的进攻。
在参加反攻的部队中有新从内地及远东地区调来的,也有长期坚守莫斯科防线的;有新入伍的,也有久经沙场的。这样一支有着步兵、炮兵、坦克兵、骑兵和空军组成的强大反击兵力,是德军做梦也没有想到的。等到包克反应过来,苏军的攻势已是锐不可当。从12月7日起,反攻速度不断加快,反攻的前3天,苏军便推进了30公里至50公里,而且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战果也越来越大。
在反击中为扩大战果,斯大林特意将西方面军航空兵的飞机增加至1000多架,这大大超过了德中央集团军群的飞机数量。强大的反击部队在航空兵的有力支援下,越战越勇,到1942年1月初,苏军完全击溃了窜至莫斯科城下的德中央集团军群的突击兵团,德军被迫后退100公里至250公里,从而解除了德军对莫斯科的直接威胁。
当苏军发起反击时,正在受冻挨饿的德军不得不在没有足够冬季装备的条件下进行激烈的战斗,他们伤亡惨重,根本无力阻止苏军的攻势,防线到处出现危机并被迫撤退。德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几天前,还准备乘坐第一辆坦克冲进莫斯科城,现在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并且准备将他的部队撤往库尔斯克-奥廖尔-勒尔一线作为德军的“冬季阵地”。
6. 有一部二战的电影忘记名字了,内容是关于一些美军空降兵在丛林里坚守阵地,成功牵制了德军的主力部队。
美军解决阿富汗恐怖主义活动,美军出现时可对敌可以压制
7. 莫斯科保卫战的时候,斯大林为何敢于坚守莫斯科呢
二战期间,德国曾经向苏联发起过入侵战争。而且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可以说是一直被德军打得节节败退,甚至连首都都差点给人家端掉。好在斯大林当时坚持下令死守莫斯科,这才算是保住了他们的首都。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不少人会感到好奇,觉得当时苏联的处境已经如此危急了,为何斯大林还敢死守莫斯科,而不去想别的办法对德军展开反击呢?难道是因为斯大林一开始就知道他们肯定能够守住莫斯科吗?其实,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斯大林下令坚守莫斯科的原因还有别的。比如说,莫斯科对苏联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若是连自己的首都都守不住,那估计会被美国等可能成为外援的势力方看不起。到时候别说向他们提出援助的要求了,能不同时吃对方给的亏就算是很不错的了。
再者说了,斯大林身为苏联的领导人,却没有办法带领苏联军民将本国的首都守护好,于情于理都没办法向苏联军民交代。万一此时苏联军民中再爆出内部矛盾来,那苏联将失去的可不仅仅是莫斯科这个首都,还有可能会失去更多的东西。正因为考虑到了上述原因,斯大林才会下令死守莫斯科。
8. 莫斯科保卫战的战役争议
苏军进行了精心布防
一些历史著作称,斯大林对德军闪电进攻莫斯科缺乏足够的心理和实战上的准备,显得猝不及防。这一说法与事实不符。二战结束后,苏联人民委员阿纳斯塔斯·米高扬回忆说:虽然斯大林当时确信德国人会攻入莫斯科城,但仍做好了严密布防、拖住敌人、等待西伯利亚援兵到来的打算。
1941年10月12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组建了20支契卡战斗小组,负责守卫克里姆林宫、白俄罗斯车站、猎品市场等重要目标。为了日后开展地下抵抗运动,还在莫斯科全城设立了59个秘密军火库,在莫斯科附近砍伐了近105公顷的森林用来拖延德军的脚步,高层建筑上设有大量防空炮,半空中设有大量防空气球,晚间城市城市实施戒严和灯火管制,并事先在莫斯科大剧院、中央电报局大楼、“地铁”和“民族”宾馆内埋设了地雷。甚至连圣瓦西里大教堂内都设置了爆炸装置,因为有人推猜德军攻下莫斯科城后,希特勒很可能会乘兴巡游这一着名景点。有鉴于莫斯科城的精心布防,英国历史学家尼古拉斯·里德斯在1954年曾预言:如果德军士兵真的攻入莫斯科,等待他们的将是类似“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样的人民战争。纳粹军队将被旷日持久的巷战耗得精疲力尽,最终来自远东的苏联援军赶到,德军将被迫投降,战争在1943年就提前结束了!
苏军领导干部早期存在溃逃现象
苏联官方拍摄二战影视作品显示,在德军逼近莫斯科之际,全城百姓同仇敌忾,无数志愿者加入战斗行动,自发起来保卫家园。但事实上,莫斯科保卫战初期,很多官员和百姓还是选择了弃城逃跑。
1941年10月16日,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关于疏散苏联首都居民”的决议。很多人将其理解为:莫斯科城很快就被拱手送给德国人了。城内很快便乱成一糟:地铁关闭,有轨电车停运。一些苏共官员们首先仓皇逃离出城。据史料记载,“第一天便有779名领导干部逃出首都,随身携带了价值2500万卢布的金钱和贵重物品,他们还动用了100辆轿车和货车运送家属。”看到领导们都逃离了,普通市民们也收拾细软,想办法出城。接连三天,出城的公路上人满为患。但到了10月20日,莫斯科城进入被围困状态之后,人员大量外逃现象不复存在。
德军无法望见克里姆林宫
大家普遍认为,当时德军在距离莫斯科城32公里处进攻受阻,不过已经成功拿下莫斯科近郊、毗邻洛布尼亚的克拉斯纳亚·波里亚纳镇。有传闻说,当时德军将军们登上钟楼,拿望远镜远眺克里姆林宫。应该说,这个传闻听起来极具可信度。可实际情况虽,只有在睛空万里的夏天方能从克拉斯纳亚·波里亚纳镇远眺克宫,在飘雪的冬季根本办不到。
1941年12月2日,驻柏林的美国记者威廉·希列尔曾煞有其事地报道说:据他了解,当天德军第258师所属侦察营攻入莫斯科近郊的希姆基镇,并从那里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克里姆林宫塔楼。这个说法也不太靠谱,从希姆基也是无法远眺克宫的。更何况当天德军第258师并未参与围攻莫斯科的战斗,德军档案库里也没有找到该师攻占希姆基的证明材料。
1941年的冬天并不很冷
德军第2坦克集团军司令古德里安曾将兵败莫斯科城归咎于俄罗斯的严冬。他说,如果不是严寒的阻遏,德国人11月份就在克宫里饮酒庆功了。由于冰雪天气,德军坦克深陷雪地、大炮也因燃油被冻无法开动,攻击力大打折扣。但事实情况究竟如何呢?1941年11月4日莫斯科近郊的最低气温只有零下7度(此前10月份还多次下过雨,造成道路泥泞),而11月8日的最低温度是零度。虽然11月11至13日气温曾骤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这样的天气很难被称之为“严寒”。
真正严寒(零下40度)的降临是在1941年12月5日苏联红军转入反攻之际。也就是说,严冬气候只是在苏联军队转入反攻追击德军之时起到一定作用,而残酷的莫斯科城下阻击战却是在并不太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的。
在那时,德军士兵只能围在篝火旁,燃烧宝贵的汽油。
博罗季诺之战中的德军溃败
博罗季诺之战是莫斯科战役中一场关键战斗。一些着作将这场战斗描述得非常惨烈。事实情况却是,驻守博罗季诺的德军是一帮乌合之众,在苏联红军的凌厉攻势之下很快便败下阵来。
1942年1月21日,俄罗斯人与法国人时隔130年之后在博罗季诺战场再次相遇(1812年夏,法国皇帝拿破仑率军入侵俄国,在博罗季诺曾与俄军进行过一次恶战)。这些法国士兵其实是德军的法籍雇佣军,共计2452人。他们的任务是守住博罗季诺,阻止住苏联红军的进攻。德军元帅冯·克鲁格在向雇佣军们做战前动员时说:“要像拿破仑那样英勇战斗!”事实上,这支雇佣军根本不经打,几天内便被彻底击溃:一半士兵阵亡,数百人被俘,余者带着冻伤被遣送后方。
其实,早在1941年12月16日,惊讶于德军溃逃的希特勒曾发布一道类似斯大林当年签署的死命令:“不许后退!”,“坚守阵地至最后一名士兵战死”,并威胁称如果溃逃,将枪毙负领导责任的师长。但希特勒的强硬态度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使得德军有序的撤离,并巩固了防线。第4集团军参谋长布鲁门特里特在《致命决策》一书中写道:“希特勒已经意识到,部队在雪地上的撤退将导致整个战线的崩溃,我们的军队将重蹈拿破仑军队的覆辙。”结果不出希特勒所料:仅仅3年半之后,苏联红军便攻入了柏林……
9. 二战坚守莫斯科的是谁
根据“台风”计划,德军第2装甲集群9月30日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第4装甲集群10月2日在维亚济马方向,相继开始了进攻。尽管苏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德军仍然突破了防御。德军第2集团军突破了苏军第50集团军的防线,于1941年9月下旬夺取布良斯克。10月3日奥廖尔陷落。德军沿着奥廖尔-图拉的公路推进。莫斯科以西的维亚济马方向,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斗。德军10月7日则进抵维亚济马地域,两方面军大部分军队在此陷入合围,一直顽强抵抗到10月12-13日。13日,苏军维亚济马集团大部被歼,被围军队一部后来突出重围,有的留在敌后开展游击斗争。布良斯克方面军陷于战役合围的困境后也向后退却,23日,苏军布良斯克集团大部被歼。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俘虏苏军67万人。
莫扎伊斯克防御线成了莫斯科接近地上的主要抵抗地区。4个集团军总共只有9万人左右。这些兵力不足以在整个地带建立坚固防御。为了改进军队指挥,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于10月10日合编为西方面军,朱可夫大将任司令。10月月中-11月初,在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区展开的多次激烈战斗中,苏军对德军优势兵力进行了顽强抵抗,将其阻止于拉马河、鲁扎河、纳拉河等地区。
10月14日,德军突入了加里宁地域。10月17日,以西方面军右翼(第22、第29、第30、第31集团军)为基础组成了加里宁方面军(司令为科涅夫上将)。德军想从加里宁向东南发展进攻并前出西北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后方的企图被粉碎。
德军虽然对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中消灭了大量的苏军有生力量,但随着天气的变冷秋雨把道路变成泥沼,几乎瘫痪了德军的进攻。德军于是被迫全线停止前进,以待大地封冻。德军暂时的停进使苏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到10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抽回一些部队作为预备队,使其得到必要的休息,新的预备队也在源源不断地赶到。10月末,前线如下:加里宁-库宾卡-谢尔普霍夫-阿列克辛-图拉。德军虽遭重大损失,但仍增调兵力,变更部署,企图在冬季到来以前合围并占领莫斯科。
莫斯科成为德军的空袭目标。莫斯科防空部队同空中德军空军作了顽强斗争,10月间,德军对莫斯科进行了31次空袭,共有2000架飞机参加,其中278架被击落,只有72架闯入莫斯科上空。
军队和劳动者在莫斯科近接近地构筑新防御地区,为构筑防御工事动员了45万首都居民,其中75%为妇女。莫斯科疏散许多政府机关和最重要的企业;10月20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实行戒严。当局命令居民在街道筑起防御工事,连克里姆林宫附近都不例外,组建新的民兵师,使全城做好巷战准备。苏联政府向东撤退到古比雪夫(现在的萨玛拉),但斯大林仍然留在莫斯科。为了提升国民及军队的士气,斯大林命令在11月7日于红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阅兵式。队伍在克里姆林宫前检阅,然后直接开赴前线。苏军以预备队和补充兵员加强了西方面军。11月10日,布良斯克方面军撤销。各方面军受领命令扼守所占领的地区,阻止德军从西北和西南迂回莫斯科。
11月15日-18日,德军经过调整和补充后,向莫斯科重新发起进攻。德军在加里宁沿克林、罗加切沃方向和图拉方向分别实施主要突击企图从北面和南面迂回莫斯科。11月底-12月初,德军付出了巨大损失的代价,前出到莫斯科运河。12月4日加里宁沦陷。12月5日莫斯科以南165公里的小镇图拉被局部包围。德军遇到苏军顽强抵抗。莫斯科附近的战斗变得越来越激烈。苏军派了无数新兵和自愿者,甚至一个妇女营投入到德军的机枪炮火中。首都保卫者的口号是“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苏军经过11月底-12月初的顽强防御和多次反突击,德军突向莫斯科的最后企图破产了。苏军虽然经常处在危急状态,但终于坚持下来并消耗了德军。仅11月16日-12月5日,德军在莫斯科附近就死伤15.5万余人,损失坦克约800辆、火炮300门、飞机近1500架。
1941年-1942年的冬季就算以俄国人的标准来看都异常地严寒。德军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战役中消耗过大,没有既设防御阵地和战役预备队,又无在冬季条件下作战的准备。11月上旬入冬,虽然道路能够使用,但德军的冬季装备不足,由于认为在入冬前就能结束战事。保暖衣服和白色伪装服都不足,坦克和其它车辆都因为低温而不能动弹。德军士气严重受挫。而苏军则士气高涨。
苏军转入反攻并粉碎莫斯科城下德军的条件已经具备。斯大林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中将担任代理总参谋长,并命令他立即拟定反攻作战计划。苏军反攻的指导思想是,同时粉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分别从北面和南面威胁莫斯科的最危险的突击集团。反攻的基本任务赋予了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分别在其北面和南面实施突击。
苏军反击
1941年12月5日,朱可夫带领苏军发动大规模反击,此时德军进攻能力显然已经衰竭。其中最主要的攻势集中向中央集团军群。12月6日,攻势在莫斯科地区全面展开。秋季期间,朱可夫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调回了一些装备精良的部队到莫斯科,但一直留待反击之用。他相信苏联间谍理察佐尔格的情报,指日本不会攻击苏联东部,在此之前佐尔格已经预计到巴巴罗萨计划。此时敌人已经非常接近莫斯科中心,他投入大量援军以对抗德军的攻势,包括新建造的T-34坦克和 喀秋沙火箭炮。苏军部队已经为冬季战事准备好,包括多个滑雪营。
12月8日,希特勒签署了在苏德战场全线包括莫斯科方向转入防御的训令。12月16日,苏军解放了图拉。1942年1月7日亦都重夺了莫斯科以北的加里宁。1月初,西部战略方向的反攻乃告完成。精疲力竭的德军已经撤退到100至250公里外。德军38个师,内15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遭重创。进攻莫斯科的突击集团被击溃,使德军惊慌失措,希特勒要求死守每一个居民地,一步也不后退,直到最后一兵一卒。
1月8日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12月24日重建)实施了进攻战役进攻维亚济马。由于缺乏实施大规模进攻行动的经验以及缺少快速兵团,因而未能全部完成所赋予的围歼“中央”集团军群基本兵力的任务,2月初,来自西欧的德军增援部队(12个师又2个旅)和中央集团军群北翼部队,分别实施反突击,苏军的态势恶化。4月20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西方向部队转入防御、撤回外线作战部队,会战至此结束。
会战结果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闪电战战术首次遭到重大失败。纳粹德国企图快速征服苏联的计划破产,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其遭到无法弥补的物质损失。德军的失败使德军士气更加低落,在冬季战局中,35名高级将领,其中包括布劳希奇元帅、博克元帅、古德里安上将、施特劳斯上将等被撤职。
根据几个可信的来源指出,大约700,000的红军士兵在战斗中死亡,受伤或失踪,轴心国大概有250,000的士兵死亡,受伤或失踪。
10. 莫斯科保卫战的时候,为何斯大林敢于坚守莫斯科呢
二战期间,德国曾经向苏联发起过入侵战争。而且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可以说是一直被德军打得节节败退,甚至连首都都差点给人家端掉。好在斯大林当时坚持下令死守莫斯科,这才算是保住了他们的首都。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不少人会感到好奇,觉得当时苏联的处境已经如此危急了,为何斯大林还敢死守莫斯科,而不去想别的办法对德军展开反击呢?难道是因为斯大林一开始就知道他们肯定能够守住莫斯科吗?其实,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斯大林下令坚守莫斯科的原因还有别的。比如说,莫斯科对苏联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若是连自己的首都都守不住,那估计会被美国等可能成为外援的势力方看不起。到时候别说向他们提出援助的要求了,能不同时吃对方给的亏就算是很不错的了。
再者说了,斯大林身为苏联的领导人,却没有办法带领苏联军民将本国的首都守护好,于情于理都没办法向苏联军民交代。万一此时苏联军民中再爆出内部矛盾来,那苏联将失去的可不仅仅是莫斯科这个首都,还有可能会失去更多的东西。正因为考虑到了上述原因,斯大林才会下令死守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