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李一氓坚守古籍整理出版之路

李一氓坚守古籍整理出版之路

发布时间: 2021-02-23 11:52:25

① 哪位前中顾委的回忆录被称为真实可信的“教科书”

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表示,李一氓同志的回忆录,是人民出版社革命回忆录中的经典之作,实事求是的文风纵贯全书,使本书具有常读常新的价值。“年轻一代要了解党的历史,了解前辈,这部著作就是很好的教科书。”

《李一氓回忆录》为李一氓同志生前历时八年亲笔写成,讲述了作者亲历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书中对南昌起义、上海地下工作、万里长征、皖南事变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现了许多生动的、不为人知的细节。书中也提及了建国后的一些工作、生活情况,包括“文革”中的遭遇以及恢复工作后的许多往事。

李一氓同志是前中顾委常委,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十年,他在新时期全国的古籍人才培养及整理出版工作,以及他高达两千三百余册的词书收藏,还有他的书法造诣,都使他成为在文化界很有影响的党内领导人。

本书涉及了许多党内外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比如,李一氓与周恩来一起介绍郭沫若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还做过毛泽东一段时间的秘书,并以毛泽东特使的身份赴成都做刘湘的统战工作;在上海时,他是周恩来、陈云领导下的特科成员,是事关周总理清白的“伍豪事件”的见证人;抗战时期,他受中央委派,协助叶挺、项英组建新四军,并肩负协调二人关系的使命;他还曾担任驻缅甸大使、中联部常务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等职务,经历非凡。

他的回忆录,被著名党史专家何方称为“一本少有的朴实无华、真实可信的好书”。许多隐蔽战线革命家的后人说,关于上海地下工作的情况,李一氓同志的回忆是比较可靠的。

② 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是什么

新四大发明是指“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

高铁:中国的高铁已经完全回可以称得上答是世界顶尖的水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铁铺设里程最多的国家。让中国的出行方式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

支付宝:手机支付可能算是这些年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一项改变。让外国小伙伴们感叹,中国在近些年的发展速度以及扫码支付的便捷性。

共享单车:因为共享单车真的好用又廉价,很多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甚至将共享单车当做了最主要的出行方式。

网购:这种新式的购物方式大大节省了我们的时间,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我们需要的所有东西,简直不能再方便。

(2)李一氓坚守古籍整理出版之路扩展阅读:

古代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

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艾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③ 民国四年中华书局出版朱熙诗词

按:以下目录顺次为书名、编(著)者以及定价

1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 敦煌研究院 88
2 两宋铁钱 阎福善 130
3 敦煌诗集残卷辑考 徐俊 68
4 通俗常言疏证 孙锦标 41
5 王力古汉语字典 王力 98
6 敦煌吐鲁番本文选 饶宗颐 68
7 九店楚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 98
8 周易外传镜铨 (清)王夫之 52
9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释迦方志 (唐)慧立,彦倧 19
10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 (唐)羲净 17
11 岛夷志略校释 (元)汪大渊 22
12 回回药方考释 宋岘 48
13 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 (唐)羲净 22
14 唐大和上东征传 日本考 (日)真人元开 20
15 往五天竺国传笺释 经行记笺注 (唐)慧超 15
16 西洋朝贡典录 东西洋考 (明)黄省曾 22
17 西洋番国志 郑和航海图 两种海道针经 巩珍23
18 西域行程记 西域番国志 咸宾录 (明)陈诚 22
19 真腊风土记校注 西游录 异域志 (元)周运观 18
20 诸蕃志校释 职方外纪校释 (宋)赵汝适 23
21 古今韵会举要 黄公绍,熊忠 120
22 岭外代答校注 [宋]周去非著 25
23 启功丛稿:论文卷 启功 26
24 启功丛稿:诗词卷 启功 20
25 启功丛稿:题跋卷 启功 26
26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藏甲骨文字 李学勤 60
27 澹圆集(全二册) 焦竑 65
28 新编千家诗 袁行霈 12
29 汉语方言大词典 [日]宫田一郎 980
30 元稹集 (唐)元稹 45
31 《古今韵会举要》及相关韵书 宁忌浮 65
32 《马氏文通》研究资料 张万起 18
33 《儒林外史》人物论 陈美林 11.5
34 《说文》八种单字索引(精) 洪文涛 105
35 1949-1989四十年出土墓志目录 荣丽华 18
36 安南志略 [越]黎 15
37 白虎通疏证上下册 [清]陈立 30
38 白话《续治通鉴》 张宏儒 210
39 白话《资治通鉴》1-20册 张宏儒 250
40 白话语汇研究 [日]香坂顺一 22
41 白居易集1-4册 [唐]白居易 79
42 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 上下册(精) 李梦阳 68
43 百喻经译注 周绍良 12
44 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 王明 16
45 抱朴子外篇校笺(上) 杨明照 24
46 抱朴子外篇校笺(下) 杨明照 34
47 北齐书1-2册 [唐]李百药 27
48 北史1-10册 [唐]李延寿 130
49 北游录 [清]谈迁著 20.5
50 帛书老子校注 高明 24
51 泊宅编 [宋]方匀撰 8
52 不下带编 巾箱说 [清]金埴撰 9
53 草木子 [明]叶子奇撰 6.5
54 册府元龟1-12册(精) [宋]王钦若 1245
55 禅思与诗情(精) 孙昌武 36
56 长河落日 董乃斌 15
57 长沙古物闻见记续记 商承祚 39
58 苌楚斋随笔二笔三笔四笔五笔 [清]刘声木撰 49.5
59 巢林笔谈 [清]龚炜撰 12.5
60 陈炽集 赵树贵 20
61 陈黻宸集 上下册(精) 陈德溥 57
62 陈书1-2册 [唐]姚思谦 20
63 称谓录亲属记 [清]梁章钜 28
64 成唯积论校释 韩廷杰 36
65 池北偶谈 上下册 [清]王士祯撰 28.5
66 崇文盛世 董乃斌 17
67 出三藏记集 [梁]释僧祜 32
68 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 胡厚宣 24
69 出土文献研究(第四辑) 中国文物研究所 17
70 春秋繁露义证 苏舆 20
71 春秋谷梁经传补注 [清]钟文丞 36
72 春秋会要(精) [清]姚彦渠撰 16.5
73 春渚纪闻 [宋]何远撰 9
74 词话丛编1-5册(精) 唐圭璋 215
75 词学名词释义 施蛰存 5.5
76 慈禧光绪医方选译 . 18
77 辞海上下册(精) 舒新城等 93
78 丛书集成初编(后出书部分533册) 3200
79 大戴礼记解诂 [清]王聘珍 13
80 大历诗人研究上下册 蒋寅 34
81 大漠来风 董乃斌 17
82 大唐新语 [唐]刘肃撰 10
83 道教概说 李养正 17
84 道教与传统文化 文史知识编辑部 14.5
85 典故纪闻 [明]余继登撰 15.5
86 订讹类编续补 [清]杭世骏 18
87 东北大讨伐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社科院 18.05
88 东北经济掠压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社科院 19.8

回复
3楼
2013-07-27 14:14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孙武vs孙膑

正式会员
5

89 东汉会要(精) [宋]徐天麟撰 26
90 东里文集 [明]杨士奇 24
91 东坡志林 [宋]苏轼撰 7.5
92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精) 爱汉者 98
93 东轩杂记 [宋]魏秦撰 10
94 东斋纪事 春明退朝录 [宋]范镇撰 8
95 东周列国志 [明]冯梦龙 45
96 读书偶记消暑录 [清]赵绍祖 8.5
97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 [清]王夫之 39
98 杜诗详注1-5册 [唐]杜甫著[清]亿兆鳌注 90
99 敦煌变文校注(精) 黄征 160
100 敦煌史话 付玫 10
101 鄂国金佗粹编.续编校注 全二册(精) [宋]岳珂 85
102 二曲集 [清]李 31
103 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精) 童玮 85
104 二十史朔闰表 陈垣 18
105 二十四史(缩印本)1-20册(精) 中华书局编辑部 1800
106 二十四史人名索引缩印本(精) 中华书局编辑部 248
107 二十五史补编1-6册(精) 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 780
108 二十五史精选译 1-6册(精) 吴树平 196
109 法言义疏上下册 汪荣玉撰 25
110 凡将斋金石丛稿 马衡 17
111 分甘馀话 [清]王士祯撰 7
112 佛教基本知识 文史知识编辑部 7
113 佛教与中国文化 文史知识编辑部 16.5
114 纲鉴易知录全八册 [清]吴乘权 113
115 高僧传 [梁]梁慧皎 27.5
116 庚巳编 客座赘语 [明]陆粲撰 22
117 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潭戒甫 9
118 公孙龙子悬解 王 4.5
119 公孙龙子译注 谭业谦 6
120 龚自珍己亥杂诗注 刘逸生注 17
121 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 [法]莫尼克 23
122 古代汉语第1册 王力 16
123 古代汉语第2册 王力 14
124 古代汉语第3册 王力 21
125 古代汉语第4册 王力 23
126 古代汉语教程 洪成玉 26
127 古代交通地理丛考 王文楚 20
128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中华书局编辑部 13
129 古代科学家传记 曹曾祥 12.8
130 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二集 文史知识编辑部 13.5
131 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三集 文史知识编辑部 11
132 古代礼制风俗漫谈四集 文史知识编辑部 12.5
133 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一集 文史知识编辑部 10
134 古代旅行家的事故 中华书局编辑部 10
135 古代民族英雄 张习孔 15
136 古代名将传 中华书局编辑部 12.5
137 古代抒情散文鉴赏集 文史知识编辑部 11
138 古代思想家传记 中华书局编辑部 16
139 古代文化专题史话 中华书局编辑部 15
140 古代文学家传记 乔象钟 28
141 古代要籍概述 中华书局编辑部 10.5
142 古代政治家传记上下册 中华书局编辑部 26
143 古代著名事件 张景贤 17.3
144 古代著名战役 中华书局编辑部 10
145 古道遗声 董乃斌 13
146 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 文史知识编辑部 11
147 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 龚延明 26
148 古典小说十讲 中华书局编辑部 9
149 古夫于亭杂录 [清]王士祯撰 9
150 古汉语研究第一辑 《古汉语研究》编辑部 23
151 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精) 马文熙 72
152 古籍整理图书目录(1949-1991)(精) 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 28.2
153 古钱大辞典上下册(精) 丁福保 210
154 古人称谓漫谈 袁庭栋 8.5
155 古诗源 [清]沈德潜 16.8
156 古书修辞例 张文治 12
157 古体小说钞宋元卷(精) 程毅中 31
158 古文观止(简体横排) [清]吴楚才 21
159 古文字学初阶 李学勤 5
160 古佚书辑本目录(精) 孙启治陈建华 41
161 古音系研究 魏建功 12.5
162 古尊宿语录 [宋]赜藏 41
163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第3册 顾颉刚 22
164 顾亭林诗笺释上下册 王冀民 48
165 顾维钧回忆录 第10册 (精) 顾维钧 27
166 顾维钧回忆录 第11册 (精) 顾维钧 28
167 顾维钧回忆录 第12册 (精) 顾维钧 33.5
168 顾维钧回忆录 第13册 (精) 顾维钧 21.5
169 顾维钧回忆录 第1册 (精) 顾维钧 23
170 顾维钧回忆录 第2册 (精) 顾维钧 29.6
171 顾维钧回忆录 第3册 (精) 顾维钧 26
172 顾维钧回忆录 第4册 (精) 顾维钧 27.6

回复
4楼
2013-07-27 14:14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孙武vs孙膑

正式会员
5

173 顾维钧回忆录 第5册 (精) 顾维钧 34
174 顾维钧回忆录 第6册 (精) 顾维钧 28.7
175 顾维钧回忆录 第7册 (精) 顾维钧 33.7
176 顾维钧回忆录 第8册 (精) 顾维钧 30
177 顾维钧回忆录 第9册 (精) 顾维钧 32
178 顾维钧回忆录(缩编本)上下册 天津编译中心 84
179 观堂集林1-4册 王国维 48
180 管城硕记 [清]徐文靖 28
181 管锥编(全五册) 钱钟书 80
182 广东新语 上下册 [清]屈大均撰 32
183 广阳杂记 [清]刘献廷著 12.5
184 广志绎 [明]王十性撰 8
185 归潜志 [金]刘祁撰 10
186 归田琐记 [清]梁章钜撰 10
187 癸辛杂识 [宋]周密撰 15.5
188 国朝汉学师承记 [清]江藩 9
189 海国四说 [清]梁廷木冉撰 12.5
190 寒松堂全集 [清]魏象枢 36
191 韩非子集解 [清]王先慎 25
192 汉书1-12册 [汉]班固 177
193 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 上下册(精) 林徐典 98
194 汉语数目词辞典(精) 尹小林 31
195 汉语文言语法 刘景农 17
196 汉语现象论丛 启功 18
197 汉语音韵 王力 8
198 汉字古今音表(修订本) (美)李珍华周长楫 96
199 河本大作与日军山西“ 中央档案馆 44
200 鹤林玉露 [宋]罗大经撰 18
201 红楼梦上中下册(精) [清]曹雪芹 89
202 后汉书1-12册 [刘宋]范晔 143
203 后山诗注补笺 [宋]陈师道撰昌方生补笺 31
204 胡适学术文集教育 姜义华 19.5
205 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 姜义华 23
206 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字研究 姜义华 17
207 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 姜义华 27.5
208 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 上下册 姜义华 51.5
209 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 姜义华 52
210 花月痕 [清]魏秀仁 19
211 华北大“扫荡” 中央档案馆 57
212 华北历次大惨案(精) 中央档案馆 38
213 华北治安强化运动 中央档案馆 52
214 华夏饮食文化 王学泰 11.5
215 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方立天 10.5
216 化书 [五代]谭峭 7.6
217 淮南鸿烈集解上下册 刘文典 35
218 淮南子集释上中下册 何宁 73
219 黄丕烈书目题跋 顾广圻书目题跋(精) [清]黄丕烈等 68
220 黄约瑟隋唐史论集 刘健明 11
221 煌煌唐韵 董乃斌 17
222 会评会校本金瓶梅(精) 秦修容整理 268
223 击楫集 李一氓 7
224 鸡肋编 [宋]庄绰撰 8.5
225 积微居金文说 杨树达 20
226 稽神录括异志 [宋]徐炫 15
227 纪效新书 [明]戚继光 13
228 甲骨文编(精) 孙海波 120
229 甲骨文合集1-13册(精) 胡厚宣 8000
230 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 赵诚 63
231 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 丁山 31
232 甲骨文字诂林1-4册(精) 于省吾 680
233 甲骨文字释林 于省吾 77
234 江湖诗派研究 张宏生 18.65
235 江户时代日中秘话 [日]大庭修 10
236 蒋维崧印存 蒋维崧 22
237 蕉廓脞录 [清]吴庆砥撰 13
238 蕉轩随录 续录 [清]方师撰 26
239 戒庵老人漫笔 [明]李诩撰 17
240 今文尚书考证 [清]皮锡瑞 25
241 今言 [明]郑晓撰 10.5
242 金泥玉屑丛考 王仲荦 22
243 金石丛话 文史知识编辑部 5
244 金史1-8册 [元]脱脱 121
245 金文编(精) 容庚 160
246 近代在华日人顾问资料目录(精) 卫藤沈吉 19.5
247 晋书1-10册 [唐]房玄龄 127
248 经典释文索引 武华 30
249 经籍纂诂上下册(精) [清]阮元 242
250 经书浅谈 文史知识编辑部 6.5
251 经学通论 [清]皮锡瑞 15
252 景刊唐开成石经附贾刻孟子严氏校文1-4册(精) 432
253 镜湖自撰年谱 [清]段光清撰 10.5
254 旧典备征 安东康平室随笔 [清]朱彭寿撰 13.5
255 旧唐书1-16册 [后晋]刘 208
256 旧五代史1-6册 [宋]薛居正 80
257 居延新简下上册(精)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2000
258 卡尔梅克史评注 [法]伯希和 16
259 开卷有益斋读书志.续志.艺风藏书记.续记.再续记(精) [清]朱绪曾 41

孙武vs孙膑

正式会员
5

260 康熙字典(精) [清]张玉书 68
261 康有为政论集 上下册 汤志钧 48
262 科举史话 王道成 7
263 科学发展纵横谈 王梓坤著 8.5
264 空谷流韵 董乃斌 16
265 蓝田吕氏遗著辑校 陈俊民 22
266 郎潜纪闻初笔 二笔 三笔 上下册 [清]陈康祺撰 38
267 郎潜纪闻四笔 [清]陈康祺撰 10
268 浪迹丛谈 续谈 三谈 [清]梁章钜撰 22.5
269 老学庵笔记 [宋]陆游撰 8.5
270 老子(精) [魏]王弼[唐]李约 196
271 老

④ 中国当代哲学家

1、梁漱溟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

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2、金岳霖

金岳霖是第一个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融会中国哲学的精神,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中国哲学家。他创建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本体论和知识论。《论道》一书是他的本体论;《知识论》一书是他的知识论,即通常所说的认识论。

他的知识论是以他的本体论为基础的。这个哲学体系,不仅是近代的,而且也是民族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金岳霖走过的哲学之路及其创建的哲学体系,为研究中国哲学,推进和发展中国哲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熊十力

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其哲学观点以佛教唯识学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体,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中国和海外,《大英网络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4、牟宗三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省栖霞人,祖籍湖北省公安县,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牟宗三较多地着力于哲学理论方面的专研,谋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并力图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代表作有《心体与性体》《才性与玄理》《中国哲学十九讲》《中西哲学之汇通》《现象与物自身》《佛性与般若》等。

5、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⑤ 当代中国哲学家

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周易帛书今注今译》、《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等。

叶秀山,1935年阴历6月4日生于江苏扬中县,祖籍江苏镇江,于上海读小学、中学。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迄今四十余年。现任哲学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主攻西方哲学史,尤以古代希腊、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为主,兼及美学;近年注意思考中西哲学沟通问题。平时喜好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书画、戏曲。

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1983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Luce Fellow),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1986)、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香港科技大学(1992)麦克玛斯特大学(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86);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 理事,第19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国内任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大学兼任教授。

饶宗颐,字国庵,又字伯濂,伯子。号选堂。一九一七年生于广东潮安。父亲饶锷,为潮州大学者,著作甚富。幼承家学,未冠整理其父遗著"潮州艺文志",于一九三七年刊登"岭南学报",以此知名。一九三五年之一九三七年,应中山大学之聘任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协助叶恭绰编"全清词钞"。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任无锡国专教授。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出任汕头华南大学文史系教授兼"潮州志"总编纂。一九四九年迁居香港。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八年,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高级讲师及教授职。一九六二年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发"汉学儒莲奖"。一九六三年,曾至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作学术研究。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又在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研究敦煌写卷。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应新加坡大学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一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三年,又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教授。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于一九七四年,为法国远东学院院士。一九七八年退休后,又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任法国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八零年,任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六年又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期间于一九八二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复获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衔。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八年曾担任澳门大学客座教授。一九九二年起被复旦大学聘为顾问教授。一九九四年起又任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学术研究院院长。
饶教授有关东南亚华侨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有:"星马华文碑刻系年"及"新加坡古事记"两种及发表了多篇论文:"新加坡古地名辩正""秦代初平南越辨""苏门答腊北部发现汉钱古物""蒲甘国史零拾""论述中缅文化关系""论述中越文化关系"等,为华侨史研究增添了珍贵的资料,又曾于一九七零年就"新加坡古代名称的检讨-蒲罗中问题商议"与许云樵教授,陈育崧先生展开了为期九个月的论战,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六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在文学,语言学,古文字学,敦煌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了专著六十多种外,尚有发表在世界各大学术期刊及各大书刊上的论文,短文和杂文约有四百篇。

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淮阴,汉族。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楼宇烈,男,汉族,浙江省嵊县人,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一九五五年毕业于上海浦光中学 同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 一九六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毕业一九六0年七月至一九七九年五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 一九七九年六月至一九八○年十一月,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 一九八○年十二月至一九八五年八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一九八五年九月至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九九0年起中国哲学博士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5年 9月起) ,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1985年12月起) ,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1989年 3月起) ,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12月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97年起),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三届,1992年起),全国宗教学会理事(第三届,1988年起) ,孔子基金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1986年起)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1991年起) ,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1999年起)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

李学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读书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 《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1988年任副所长,1991年-1998年任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多所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等。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4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95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及奖章。曾多次在欧美日澳及港台地区任教讲学。1986年被推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何兆武,原籍湖南岳阳,1921年9月生于北京。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时就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中一年级;9月全家间道南返故乡,在长沙入中央大学附中(由南京迁校);1939年,入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3-1946年读清华在(西南联大)研究生。 1946-1949年任台湾建国中学、湖南第十一中学教师,1949-1950年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毕业,1952-1950年北京图书馆编目员。1952-1956年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1956-1986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后任清华大学文化研究所教授。1980年曾兼任中美文化交流委员会中方访问美国学者,198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鲁斯基金访问教授,1986-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93-1994年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1995年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

方立天,1933年生。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哲学、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人。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自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自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殷海光(1919-1969)原名殷福生,湖北黄冈人。中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曾从师于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西南联大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并曾在金陵大学(原中央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青年军。1949年到台湾,同年8月,进入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在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殷海光一直以介绍西方的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论到中国为己任,撰写了《思想与方法》、《论认知的独立》、《中国文化之展望》等著述。并且毕生热心于现代逻辑的研究、教学和宣传。其原因在于他认为中国文化中认知因素极为缺乏,而这必须依靠西方实证论哲学的输入来补救。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知因素不发达,从根本上说,归因于儒家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和中国文化采取的"崇古"价值取向。于是,殷海光大力提倡"认知的独立",强调"独立思想"。殷海光终生秉持科学民主自由的精神,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自由主义者。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23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的结合。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⑥ 稿本的重要资粮

作为保存了书籍最原始面貌的稿本,因无传写、翻刻之讹而具有较可靠的版本价值。尤其是那些未经传写、刊行的学人著述稿本,则更可谓存世唯一的孤本,因而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珍贵难得的文物收藏价值。缘此,流存于世的各种稿本,不仅成为历代公、私藏家竞相蒐求珍视的善本秘籍,而且也是近代照相摄影术发明之后,古籍影印中的重要内容。自上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在《涵芬楼秘笈》、《四部丛刊》等大型古籍丛书中选印部分珍稀稿本行世,到七十年代由台湾地区专题影印的《明清未刊稿汇编》(屈万里、刘兆祐主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一九七六年),《清代稿本百种汇刊》(台北文海出版社,一九七○年代至一九八○年代),以及九十年代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汇编的《稿本丛书》(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等,均为其中代表,且至今仍为海内外各大图书馆及有关学术研究机构的必备典藏和专家学者研究工作的重要资粮。
上海图书馆稿本最多
以收藏中国历代典籍闻名于世的上海图书馆,历经几代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其所藏古籍稿本,无论是数量的丰富还是质量的珍善,均堪称一流。只是长期以来,因其中绝大部分从未以任何形式刊布行世,使学界及有关研究者在利用时机缘难逢,深感不易;甚至根本不知其尚存人间,徒叹无奈。如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所撰《演易》手稿本,由于从其子钱东壁等所撰《显考竹汀府君行述》中列举钱氏已刻、未刻、未成诸书开始,就没有提到此稿,所以非但嘉庆间《潜研堂全书》、光绪中《嘉定钱氏潜研堂全书》等,均未收入;就是直至一九九七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新刊由陈文和主编的《嘉定钱大昕全集》,也仍仅录其中一则,而失收绝大部分内容。再如沈钦韩的《三国志补注》,虽为残稿,但其以文字训诂和名物典故为重点的校释注疏,颇有特色,当为研究《三国志》者所重视。而翁楚的《画话》,则仿诗话、词话体裁,多方辑录散见于历代正史、野史、笔记、别集,以及其他各种著述中丰富的画论画评史料,不仅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创例巨编,更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绘画史多可取资的珍贵文献集成。却因人皆不知其人其书,长期湮没。就是早已为学界艺林知悉的《龚半千自书诗册》,也因种种原因,一直无法被有关研究者辑录利用,至有“遗珠”之憾。而其所存康熙十一年壬子(一六七二)至十四年乙卯(一六七五)的诗歌七十多首,又恰为传世龚氏《草香堂集》未收的暮年之作,因而对研究龚贤这位在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具有一定地位人物的晚年生活、交游、创作、思想及其他有关方面等,均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其他如焦循的《毛诗地理释》、吴式芬的《待访碑目》、陈逢衡的《续博物志疏证》及《续博物志补遗》、徐(火勃)的《红雨楼集》、昭梿的《蕙孙堂集》、张谦的《道家诗纪》等,无不为既珍稀难得、又各具价值的史料文献。也许正有慨于此,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之事的李一氓先生倡议整理出版《稿本丛刊》时,时任上海图书馆馆长的顾廷龙先生,就先后有《关于整理出版稿本丛刊的管见》、《古籍整理二三事》诸文,除力赞此举之外,更以北京、上海各馆所藏为例,就摸清未刻稿本情况包括传钞本的家底、分辑刊行、择要影印等事项,提出了极具指导意义的见解,并呼吁:“稿本在全国范围内不少,希望制订出规划,搞出目录,印出书来。”
汇辑成“上海图书馆未刊古籍稿本”丛书
经过与上海图书馆反复磋商协调,并由专家学者及有关专业人员论证甄别,今从其馆藏数以千计的古籍稿本之中,精选出最具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的明、清学人著述之未刊稿四十六种,汇辑成“上海图书馆未刊古籍稿本”丛书,以经、史、子、集四部类之,依次为经部十二种,史部十六种,子部四种,集部十四种。藉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严格按其原书原貌,并基本保持原稿尺寸,付诸影印;再据其内容,酌加分合,以特制精品纯质纸书芯和国际大十六开布面精装的形式,成六十册之数。每种之前,各冠以特请有关专家学者精心撰作的解题文字,就该书的作者生平行略、治学专长造诣及本书学术价值、流传概况、乃至个别装订错简等,作出全面客观的评述和简明扼要的介绍。此外,还据稿本原装分册及卷次内容等,新编各书目录,分列各册之首;另有总目,冠丛书之前,以便检阅。具体编例,则详本丛书“凡例”各条所述。
此丛书的意义
此丛书的出版,不仅能使那些未经刊行、长期深藏的珍稀稿本化身数百、孤本不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海内外各大图书馆及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学者个人的装备、购藏之需,更可藉此方便学界研究利用,为学术研究因珍稀文献资料的相对易获而取得更大进展创造必备条件;同时,作为限量影印的名人著作手稿或清稿,又具有难得永久的鉴赏收藏价值。因此,本丛书的印行,得到了各界专家权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支持和高度重视。傅熹年先生应邀专门为丛书题签,朱维铮、陈尚君先生不仅郑重专文推荐,并慨允俯就丛书学术顾问,多有指导;而且还和其他专家一起,为稿本撰写解题。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制订并已颁布实施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二○○六——二○一○)重点规划”,已将本丛书正式列为专门项目,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也将其列入首批资助的重点项目之一。凡此,皆为本丛书的顺利编成和出版,创造了十分重要的条件,理当感谢铭记。
囿于见闻学识、篇幅规模、工作时日等,本丛书从选目到印行诸环节中,或多有疏漏谬误,尚祈各方专家,批评指正。

⑦ 李一氓的基本概述

李一氓(1903年 -1990年),出生于四川省彭州市东大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回学,追答求革命真理。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李一氓同志曾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科长,南昌起义参谋团秘书长。他参加过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先后任陕甘宁省委宣传部长,新四军秘书长。抗战胜利后,李一氓同志先后任苏北区党委书记,华中分局宣传部长,大连大学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驻缅甸大使,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中联部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中顾委常委,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组组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十二次、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1990年12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⑧ 帮忙列举下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

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周易帛书今注今译》、《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等。

叶秀山,1935年阴历6月4日生于江苏扬中县,祖籍江苏镇江,于上海读小学、中学。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迄今四十余年。现任哲学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主攻西方哲学史,尤以古代希腊、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为主,兼及美学;近年注意思考中西哲学沟通问题。平时喜好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书画、戏曲。

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1983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Luce Fellow),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1986)、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香港科技大学(1992)麦克玛斯特大学(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86);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 理事,第19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国内任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大学兼任教授。

饶宗颐,字国庵,又字伯濂,伯子。号选堂。一九一七年生于广东潮安。父亲饶锷,为潮州大学者,著作甚富。幼承家学,未冠整理其父遗著"潮州艺文志",于一九三七年刊登"岭南学报",以此知名。一九三五年之一九三七年,应中山大学之聘任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协助叶恭绰编"全清词钞"。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任无锡国专教授。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出任汕头华南大学文史系教授兼"潮州志"总编纂。一九四九年迁居香港。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八年,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高级讲师及教授职。一九六二年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发"汉学儒莲奖"。一九六三年,曾至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作学术研究。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又在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研究敦煌写卷。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应新加坡大学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一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三年,又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教授。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于一九七四年,为法国远东学院院士。一九七八年退休后,又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任法国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八零年,任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六年又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期间于一九八二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复获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衔。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八年曾担任澳门大学客座教授。一九九二年起被复旦大学聘为顾问教授。一九九四年起又任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学术研究院院长。
饶教授有关东南亚华侨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有:"星马华文碑刻系年"及"新加坡古事记"两种及发表了多篇论文:"新加坡古地名辩正""秦代初平南越辨""苏门答腊北部发现汉钱古物""蒲甘国史零拾""论述中缅文化关系""论述中越文化关系"等,为华侨史研究增添了珍贵的资料,又曾于一九七零年就"新加坡古代名称的检讨-蒲罗中问题商议"与许云樵教授,陈育崧先生展开了为期九个月的论战,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六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在文学,语言学,古文字学,敦煌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了专著六十多种外,尚有发表在世界各大学术期刊及各大书刊上的论文,短文和杂文约有四百篇。

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淮阴,汉族。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楼宇烈,男,汉族,浙江省嵊县人,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一九五五年毕业于上海浦光中学 同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 一九六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毕业一九六0年七月至一九七九年五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 一九七九年六月至一九八○年十一月,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 一九八○年十二月至一九八五年八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一九八五年九月至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九九0年起中国哲学博士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5年 9月起) ,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1985年12月起) ,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1989年 3月起) ,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12月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97年起),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三届,1992年起),全国宗教学会理事(第三届,1988年起) ,孔子基金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1986年起)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1991年起) ,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1999年起)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

李学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读书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 《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1988年任副所长,1991年-1998年任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多所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等。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4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95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及奖章。曾多次在欧美日澳及港台地区任教讲学。1986年被推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何兆武,原籍湖南岳阳,1921年9月生于北京。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时就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中一年级;9月全家间道南返故乡,在长沙入中央大学附中(由南京迁校);1939年,入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3-1946年读清华在(西南联大)研究生。 1946-1949年任台湾建国中学、湖南第十一中学教师,1949-1950年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毕业,1952-1950年北京图书馆编目员。1952-1956年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1956-1986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后任清华大学文化研究所教授。1980年曾兼任中美文化交流委员会中方访问美国学者,198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鲁斯基金访问教授,1986-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93-1994年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1995年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

方立天,1933年生。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哲学、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人。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自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自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殷海光(1919-1969)原名殷福生,湖北黄冈人。中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曾从师于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西南联大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并曾在金陵大学(原中央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青年军。1949年到台湾,同年8月,进入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在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殷海光一直以介绍西方的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论到中国为己任,撰写了《思想与方法》、《论认知的独立》、《中国文化之展望》等著述。并且毕生热心于现代逻辑的研究、教学和宣传。其原因在于他认为中国文化中认知因素极为缺乏,而这必须依靠西方实证论哲学的输入来补救。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知因素不发达,从根本上说,归因于儒家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和中国文化采取的"崇古"价值取向。于是,殷海光大力提倡"认知的独立",强调"独立思想"。殷海光终生秉持科学民主自由的精神,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自由主义者。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23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的结合。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还有胡适和金岳霖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