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非典坚守

非典坚守

发布时间: 2021-02-20 11:27:58

❶ 抗击“非典”英雄事迹

《人民日报》 2003-05-16

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作出决定:追授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白求恩奖章"

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日前作出决定,追授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以身殉职的医务工作者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白求恩奖章"。
决定指出,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医护卫生人员日夜战斗在第一线,把自己的生命与人民群众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私无畏、竭诚奉献,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5位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英雄行为感人肺腑,事迹催人奋进,不愧为人民英雄。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3年2月1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
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心中想的还是别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治疗无效,梁世奎同志光荣殉职,终年57岁。
陈洪光1987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到广州市胸科医院工作,亲手组建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并担任主任。在一线抢救病人的7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亲自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机,经常会被病人喷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脸。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虽经全力救治,终因病情过重于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职,年仅39岁。
李晓红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她连续奋战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终因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29岁。
决定号召全国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5位同志学习。学习他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学习他们视病人为亲人,对人民极端负责,满腔热忱、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学习他们把安全让给他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高贵品格;学习他们坦然面对危难、乐观坚强的革命精神。要以他们为榜样,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奋勇拼搏,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夺取抗击非典斗争的全面胜利。
----------wmj007整理------------
有一种倒下叫站起——邓练贤

名为非典型肺炎的疾患突如其来,在迎击这场天灾的战斗中,医疗战线的英雄冲锋在前,前仆后继地用汗水和生命筑起了一道血肉堤防。他们用自己不计利害的大智、生死相许的大勇、悲天悯人的大爱,保卫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然而,在一个个病人健康地重新站起来时,有的医务人员却病倒了,更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所有这些都牵动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胡锦涛总书记最近亲临广东视察,慰问战斗在第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近日又作出重要批示,对在抗击非典型肺炎过程中以身殉职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医生邓练贤表示沉痛悼念,对他的家属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坚信有广大医护工作者医护人员的奋斗与贡献,有全国上下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疫病。今天,我们把在羊城人民中间传扬的英雄故事、英雄精神讲述出来,我们相信,英雄的事迹和高尚精神一定会激励广大医护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最终战胜疫病。
面对不明原因肺炎的突袭,邓练贤以传染科党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挑起了组织协调的担子,并冲在最前面
羊年春节,让邓练贤的妻子朱秀娟特别期待,因为难得没有安排节日值班的丈夫对她许了个愿“这个年可以陪你了,你说去哪我们就去哪。"然而,刚刚吃罢年夜饭,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还没看上两个,电话就响了:医院来了特殊肺炎病人,马上回院准备抢救……
"来得这么快!"邓练贤放下电话就往医院赶。就在这天下午,中山三院接到通知:广东出现不明原因肺炎,该院是指定的四家接收病人的医院之一。在医院的布置下,邓练贤以传染病科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主动挑起人员调配、组织协调和物品落实的担子。一方面要保证救治小组的力量,又要确保原来近百名病人的治疗不受影响。在他的精神激励下,所有工作人员都主动放弃休假,各就各位坚守岗位。他知道这项工作危险很大,让别人去承担风险,以年龄已届50多为借口推脱,不是他的作风。他一马当先,带领科室医务人员,投入这场"遭遇战"。
第一位病人是个11岁小孩,邓练贤和其他专家一起对病人进行紧急会诊,做各项检查,确定治疗方案。这个除夕之夜,中山三院传染科灯火通明。对这种突如其来、预防治疗都处于摸索阶段的疾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邓练贤凭直觉意识到其极强的危险性,他亲自安排病房,交待参加会诊的医务人员作好消毒、隔离工作,抢救紧张有序地展开。23时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来。这时,邓练贤的手机不断收到拜年短信,但他来不及看,一直忙到初一凌晨3时。一切就绪后,邓练贤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他对爱人说:"我太累了。"说完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他就这样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除夕之夜。
大年初一,邓练贤一大早就赶往医院查房。上午11时30分左右,一位姓周的危重病人被送到医院。这位被称为"毒王"的病人使一个又一个的医务人员染了"非典",他的20多位亲戚朋友也先后染病。当时病人发高热,烦躁不安,频繁而剧烈地咳嗽,呼吸极度困难,神志也模糊不清,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
情况危急,刻不容缓。邓练贤和同事们马上投入紧张的抢救中,抗炎、吸氧、镇静、激素应用,但病人病情仍在不断加重。专家小组迅速作出决定,给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这个病人身体强壮,体重足有80公斤,因为极度缺氧,情绪极度不稳,在作气管插管时更是烦躁不安,极不合作,要"奈何"他绝非易事。
"快,快!"此时,病人的生命就在分秒之间,邓练贤想都顾不上多想,用力地按住病人身体,在场的医护人员也都纷纷上前,有的扶住患者的头,有的按手,有的按脚,让麻醉师尽快将导管插入。这一过程中,病人剧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带着血腥从插管处喷出,在场的医护人员从头到脚都被污染,而空气中也充满了病毒。
与传染病打了30多年交道的邓练贤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处在危险中,但此时此刻,又怎能放下病人,中途退缩?他和同事们来不及更换衣帽,继续抢救。病人呼吸不畅,要不断地拔下插管吸痰。在现场3个小时的抢救中,光给病人接痰的罐子就换了好几个。邓练贤和专家们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呼吸机的各种参数,病人的病情终于慢慢稳定,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时间,在抢救病人时以分秒计算,而对于邓练贤自己,时间的概念在这些天已显得模糊不清,何时用餐,何时休息,都取决于病人的病情。他有严重胃溃疡,曾经发生消化道大出血,但面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在这羊年春节,却只能在办公室吃几口凉透的盒饭。接下来的几天,几位重症病人相继被送到中山三院。每天,邓练贤都要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高度紧张的工作及大量的体力消耗,即使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难以支撑。回到家中,抢救病人的过程又一幕幕在脑海中回放,使他难以入睡:经验和教训需要总结,下一步的工作如何进行亟需思考……初四早上,邓练贤突然感觉不行了,全身肌痛、乏力、头痛、高热,他染上了病毒,肺部出现炎症阴影,住进自己工作的医院。
就像一场战争,谁冲锋在前谁就可能先倒下。在邓练贤之后,医院相继有20名一线医护人员也病倒了。中山三院接诊的"非典"病例,都是早期极重、传染性极强的危重病例,而当时对这个病的认识还非常模糊,面对一个未知的巨大危险,邓练贤和他的同事们成为第一批"扫雷者"。
这时,人们发现,邓练贤所在的早期救治病人的4人专家组中,有3人是来自各科室的党支部书记,4位专家后来全部染上"非典";在参加抢救"毒王"的9名医护人员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
平时习以为常的"邓书记"的称谓,如今变成了带泪的述说和无限的敬意,尽管在人们的口里讲述的是一件件琐事
中山三院感染"非典"的医护人员,经过救治,已陆续痊愈出院,而最早病倒、带领战友冲锋陷阵的邓练贤,却再也没有回来……
4月21日下午5时45分,邓练贤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永远闭上了双眼。
从皓首白发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事,到相濡以沫的妻子,我们采访的每一个认识邓练贤的人,都说他是个好人、好医生、好支书。在一件件平凡而又不易的琐事中,邓练贤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亲切地站到了我们面前。
"邓书记",同事们总是这样亲切地称呼邓练贤。在传染病科,大事小事大家都习惯找"邓书记",不仅仅因为他是支部书记,更因为他为人特别有耐心,不怕麻烦。
邓练贤30年的同事和老师、白发苍苍的姚集鲁教授是个坚强达观的人,说起邓练贤的离去也不禁流泪了。他对这位爱徒的评价是?quot;是个老实人。论起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这两条,他在我的学生中是做得最好的。我不是共产党员,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从他身上都看到了。"
就在邓练贤病倒的前一天,同事们还看见他在给一位"非典"病人的家属做工作。实际上,科里每次有病人或者家属闹情绪有意见,大家都会说找邓书记来,过不了一会就会看到邓书记笑眯眯地出来说声"搞定了。"为什么病人、家属都这么听邓书记的话,因为邓书记心里总有病人,病人想什么,家属想什么,他都能体会到。他的话往往句句都说到别人心里去了,听了特别贴心,当然也就没气了。这么多年来,传染病科医患关系一直比较融洽,没有一例向医院的投诉
大年初一中午抢救完一个11岁病孩出来,细心的邓书记已经给医生护士们订好了盒饭。护士长王乔凤说起这些事,眼泪直流:按理说这些并不该是一个老领导、老专家做的事,而更让王乔凤唏嘘的,是身心俱疲的邓书记还给病孩的父母都买了盒饭。
善待病人,是在邓练贤身边工作的医生护士最深的感受。在大家的记忆中,邓练贤一直平等待人,在他眼里病人既是病人也是亲人,没有贫富贵贱远近亲疏之分。以前大家经济都还不宽裕,有些病人没钱吃饭,邓练贤常常自己掏钱给病人买饭。看到邓书记这样做,他身边的很多年轻医生护士也都慢慢养成了这种帮助困难病人的习惯。有一阵医院病人走账的情况多了,有的同志收病人时会有些犯嘀咕,每当这时邓练贤总是一?quot;先抢救",从无二话。
邓练贤对人好,但也很有原则,讲究方法。医院曾经有一位年龄较大的进修医生,个人毛病比较多,在其他科室很难呆下去。邓练贤主动提出:到我这里来。为了帮他,邓练贤和病区负责人商量了一个"帮教"妙计,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邓练贤找来进修医生,连续问了许多问题,进修医生答不出来。邓书记把他批评一通,然后让其他人去安慰他、帮助他。不久,这位进修医生工作态度好了,医疗水平也有了提高,邓练贤由此真成了医生?quot;医生"。
任劳任怨、勤恳豁达的性格,是邓练贤26年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书记形成的。从1977年担任传染病科党支部副书记开始,他就从未忘记一个基层党的工作者的责任。在他的用心带领下,传染病院这个党支部,成为院里最有活力的基层党组织。在邓书记的亲身示范下,支部连续13年获得医院先进党支部,他本人则连续13年被授予先进共产党员的称号。
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邓练贤在这个全院最大的科里默默地承担了大量行政事务工作。同事遇到业务上的难题,找他;年轻人工作受委屈,找他;夫妻吵架闹离婚,找他。他总是鼓励年轻同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科里搞装修,他比自己家装修还上心,样样考虑周全。多少年来,他养成一个习惯,每天下班前要巡视重诊患者病房?quot;婆婆妈妈"得连水电安全都要仔细查看。他还牵头,以传染科支部名义在韶关仁化资助了14名贫困孩子的学业…
邓练贤倒下了,但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却竖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他的奋斗和牺牲成为战友们前进和避免更大牺牲的指路牌。(参考资料:北方网)
----------wmj007整理------------李晓红是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97级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工作,今年4月16日英勇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李晓红烈士牺牲不久,河北医大党委和团组织就作出了开展学习李晓红事迹活动的决定,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响应。作为河北省抗击非典斗争的主力军,河北医科大学为夺取全省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金普乐教授被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去冬今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就在这场与死神的搏斗中,医务工作者用生命维护着自己的职业尊严。年仅28岁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是全军和武警部队在防治非典斗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医务人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她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人事部、卫生部和总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奖章”;武警北京总队党委批准她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武警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在全部队广泛开展向李晓红同志学习的活动。
李晓红,女,1974年7月生于承德,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党,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救治非典患者中,连续奋战6天。被病毒感染后,她还表示,如有新的治疗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试验,愿以她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点30分光荣殉职,时年28岁。2003年5月1日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义无反顾投身防非前沿

1992年高考,崇尚救死扶伤的晓红报考了河北医科大学。5年后初冬,走出大学校园的她选择了部队,成为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一名军医。“这世界上有两个职业最危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军人。”父亲说的这两样晓红都选了,而正是这两样危险的职业注定了她的风雨人生。

由于晓红已有一段时间身体不适,医院批准她从3月24日开始休假,可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却让晓红毅然放弃休假。那时的她清醒地意识到,白衣战士将要在一个特殊战场上冲锋陷阵了。3月25日,晓红所在医院内二科收治了一名发烧病人,虽然她不是主管医生,但病人的症状如一片阴云掠过她的心头:非典?!在26日的会诊中,晓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原来搜集整理的非典资料成了她诊断和治疗的有力依据。27日中午,这名患者被确诊患有非典。晓红的未雨绸缪,为医院尽快确诊非典病例、尽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积传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来可能措手不及的战斗,由此便有了科学防范。

非典让内二科顿时战云密布,也给整个医院带来了焦虑和不安。然而,最了解非典危害、也有理由安静地走开的晓红却坚定地走上阵地,站到了自己的岗位上。3月29日,星期六,内二科里有人开始发烧,在家休息的晓红照常到医院为战友看病。战友们都劝阻她,大夫也希望她就此留在家中休假。晓红说:“我和非典患者已经有了接触史,而且对非典也有了一些认识,我留下来最合适。再说,科里病倒的人越来越多,我怎么能走呢?我是这里的医生啊!面对疫情,我怎么能当逃兵呢?”晓红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有理有据的治疗方案。就这样,本来可以躲过灾难的她,冲上了与疫魔短兵相接的前沿。

生死抉择把生机留给战友

3月30日,晓红开始发烧。但人们怎么也没想到,她的生命时钟从此开始了短短18天的倒计时。高烧一夜的晓红用了整整一瓶酒精来退烧。31日清晨6点,她把最后一点冰凉的酒精抹在额头上,让同在一个单位的爱人相信她已经退烧。两个人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去上班,然而这一走,晓红就再也没有回来。

酒精瞒不了病情,晓红很快高烧到39度,科里情况也非常严重,已经有10多个人开始发烧。这天下午,晓红第一次以患者的身份住进了自己战斗的地方。4月1日中午,上级经过多方协调,争取到4个转往解放军309医院的指标。这是全军最权威的治疗传染疾病医院,转到那里治疗,就意味着生的希望。院领导在确定转院人员时最先考虑了晓红,然而当爱人把消息告诉晓红时,她却坚定地说:“我年轻,抵抗力强,应该先转年纪大、病情重的同志!”

4月4日下午,医院领导宣布第二批5个转院名额的第一个名字又是晓红,而她的执意推让,再一次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4月5日,已随集体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的晓红,再次推让了弥足珍贵的1个转院指标。全院上下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个指标一定要给晓红。而她却说:“郭主任将近60岁了,病情比我重,他不走,我坚决不走!”4月6日中午,专家组会诊认为,晓红病情危急,必须立即转院治疗。下午,第四批3个转院指标一到,医院领导研究决定,这次不再和晓红本人商量,要强行把她转院。当她看到郭主任被担架抬上车时,这才允许战友们把她抬上担架……

从容镇定驱散恐惧阴霾

在非典疫魔横行肆虐的日子里,一些人恐惧、悲观,甚至绝望,然而晓红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她用微笑编织成一道战地彩虹,驱散了战友心中的阴霾,她的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成为了战友之间互相传递的精神力量。

得病后的晓红从未把自己当患者,她反复强调自己是名医生。3月31日上午,发着高烧浑身无力的她强撑着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名病人的详细病情和治疗方案,细致入微地交代给同科医生,然后才给自己挂上了吊瓶。医生少病人多,晓红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后,举着吊瓶加入了医护人员的行列。无论大伙怎么劝阻,她只有一个回答:“我是医生,我没事!”4月2日,医院决定把五官科也划作隔离病区,分流内科部分病人。由于五官科没有专业内科医生,很多人不愿转移。晓红站出来镇定地说:“我是内科医生,我会照顾大家,咱们走吧!”是她举起吊瓶,第一个走向五官科……

疫情在蔓延,病情在加重。4月4日深夜,为了切断传染源,上级决定北京武警总队医院所有非典感染者全部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治疗。命令下达后,病区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和恐慌。没有人下楼,没有人登车……就在这时候,晓红站出来坚定地说:“组织上这样决定,是从抗击非典大局考虑的,有医护人员和我们一起走,怕什么?!相信院里领导和战友们绝不会撇下我们不管!”几句真心话,触动众人心。看着大伙全部下了楼,晓红才拖着病体走下来。见大伙还是不肯登车,她甩开爱人的搀扶,登上了大轿车。看到晓红的举动,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跟在她的身后陆续登车。

车外万家灯火,车内一片凄凉。同车病友后来回忆说,在那个黑暗之夜,晓红就像一个提灯女神,让喧嚣的世界、恐慌的人心都安静下来。与晓红风雨同舟的战友们说,那是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晓红就像一面不倒的旗,在惊恐与绝望中,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笃信科学申请药物实验

从“纸上谈兵”到与非典的“零距离接触”,从挑战病魔到直面死亡,晓红越来越相信科学终究胜利,科学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希望。然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心里也十分清楚,一个真正的白衣战士,应该有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生命的勇气,来换取更多的生命,换取这场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

住进302医院后,晓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爱人,记下这里的用药剂量和治疗方案,记下她用药后的反应,传回隔离点,为那里的治疗工作提供帮助。从这一天起到晓红牺牲,她的爱人7次为后方提供治疗方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是晓红用生命书写的珍贵处方。

晓红转院的第4天,呼吸已经极度困难,医生为她上了呼吸机。爱人心凉了,同为医生,他明白,这是病重的信号,这是生命的警告。同是医生的晓红又何尝不知道,自己同非典病魔的拼杀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此时的晓红已经不能说话,她在纸上写道:“有什么新药需做试验,有什么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先在我身上试一试,我愿当个试验品,为早日治好非典做点贡献。”爱人含着眼泪把纸条交给了医生,医生含着眼泪紧紧地攥住了他的手。这尺书片语就是晓红的生命承诺。

4月15日,是晓红转院以来精神最好的一天,然而这一天的夕阳,也是她看到的最后的夕阳。好像是有了什么预感,她在满天落霞中写下这样的话:“非典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管理、防护、治疗等方面都应该好好总结……”这是一位白衣天使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对医院和社会疾病防治机制的沉痛反思,她希望这用生命作代价换取的教训能唤醒更多的人。

笑对病魔作别至爱亲朋

晓红的病情,扯碎了亲人和战友们的心。从发病到牺牲的18天,不知多少人在为她伤心落泪。然而晓红始终没有流过一滴泪。

因为人类对非典的了解甚少,恐惧曾一度震慑人心。然而战友们都记得,晓红每天都是微笑着走近病人,望闻问切,无微不至,她用微笑化解着病人心中的冰霜。战友们更记得,当疫魔突然袭击,包括晓红在内的多名医生护士一下子变成了病号,病毒在传染,恐惧和绝望也在传染,晓红忍着高烧依然微笑:“哪有医生被病吓倒的?要相信科学,广东能治好,北京也能治好!”她用微笑传递着信心和希望。

怕父母担心,怕亲人挂念,晓红一直坚持不让爱人向家里透露消息。父母都记得,直到转院的那天,他们像往常一样每周一次通电话,晓红连喘带咳地说不出一句完整话。两位老人才知道女儿已经病重,哭声从话筒传出,泪水顺着电话线流淌,晓红却用尽全力让父母听到她一如往常的笑声,虽然笑声喑哑,断断续续。父母更记得,转院后的晓红已经很难说话,每次通电话,晓红就用手指轻轻敲击听筒来回答:一下,她是让爸妈放心;两下,她是让爸妈多保重;三下,她的意思是说:爸妈,别哭了,女儿真的没事……电话这端的敲击声敲碎了老人的心,电话那端的泪水却让晓红更加坚强,她要活下去,她要用微笑抚慰亲人的心。

看着饱受磨难的晓红,爱人心如刀绞,而她依然面含微笑。上呼吸机那天,爱人再也忍不住了,他跑到卫生间失声痛哭,给亲友打了10多个电话,却哭得没有说成一句话。晓红看到他从卫生间里出来眼睛红红的,便微笑着在纸上写道:“用上呼吸机,轻松多了!我没事,有我最爱的人陪着我,我很幸福,我肯定会好起来的。”后来的几天里,晓红时常沉浸在幸福憧憬和美好回忆中,她断断续续地写着:“我们还有那么多事要做,还有那么多理想和愿望没实现,我不会离开你的。等我好了,我们一起考研,一起去旅游,我们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看2008年的奥运会,我们一起白头到老。”这就是晓红用微笑写下的留言……

4月16日凌晨,晓红在爱人的泪水中,写下最后的留言:“我不后悔。嫁给了一个我最爱的人我不后悔,跟你来到北京当兵我不后悔,选择了一个我喜欢的职业我不后悔。我治好了那么多病人,你应该替我感到骄傲和自豪。”3时30分,28岁的晓红永远闭上了眼睛,安静的面庞没有一滴泪水,仿佛仍然含着微笑。

4月16日的朝阳在晓红走后升起来,照着她空空的病房。晓红走了,她再也看不到鲜红的旭日,再也回不到她热爱的工作岗位,回不到她眷恋的家。

6月3日,晓红生前工作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矗立起一座她的塑像。

6月20日,小汤山医院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康复出院。

6月23日,从全军和武警部队抽调小汤山医院的千余名医务人员开始撤离北京。

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对北京实行“双解除”,即解除旅行警告和从非典疫区名单中除名。

风雨终将过去,生活还要继续,明天更加美好。

李晓红,一座白衣战士的永恒雕像,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人们心中……

李晓红是我们河北人,但更是军人和战士,在与“非典”短兵相接的日子里,她用28岁的生命留给这个世界一个令人心碎的微笑。
———河北医科大学 王晓

作为一名护士,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白衣天使”的最高荣誉。她善良勇敢的心曾和社会一起律动,她身上体现了全体医务人员舍生忘死的精神。
李晓红,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

❷ 谁有简短的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

人民日报 2003-05-16

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作出决定
追授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白求恩奖章"

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日前作出决定,追授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以身殉职的医务工作者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白求恩奖章"。
决定指出,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医护卫生人员日夜战斗在第一线,把自己的生命与人民群众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私无畏、竭诚奉献,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5位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英雄行为感人肺腑,事迹催人奋进,不愧为人民英雄。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3年2月1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
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心中想的还是别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治疗无效,梁世奎同志光荣殉职,终年57岁。
陈洪光1987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到广州市胸科医院工作,亲手组建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并担任主任。在一线抢救病人的7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亲自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机,经常会被病人喷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脸。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虽经全力救治,终因病情过重于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职,年仅39岁。
李晓红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她连续奋战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终因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29岁。
决定号召全国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5位同志学习。学习他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学习他们视病人为亲人,对人民极端负责,满腔热忱、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学习他们把安全让给他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高贵品格;学习他们坦然面对危难、乐观坚强的革命精神。要以他们为榜样,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奋勇拼搏,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夺取抗击非典斗争的全面胜利。

北方网 2003-05-15

有一种倒下叫站起--邓练贤

名为非典型肺炎的疾患突如其来,在迎击这场天灾的战斗中,医疗战线的英雄冲锋在前,前仆后继地用汗水和生命筑起了一道血肉堤防。他们用自己不计利害的大智、生死相许的大勇、悲天悯人的大爱,保卫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然而,在一个个病人健康地重新站起来时,有的医务人员却病倒了,更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所有这些都牵动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胡锦涛总书记最近亲临广东视察,慰问战斗在第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近日又作出重要批示,对在抗击非典型肺炎过程中以身殉职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医生邓练贤表示沉痛悼念,对他的家属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坚信有广大医护工作者医护人员的奋斗与贡献,有全国上下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疫病。今天,我们把在羊城人民中间传扬的英雄故事、英雄精神讲述出来,我们相信,英雄的事迹和高尚精神一定会激励广大医护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最终战胜疫病。
面对不明原因肺炎的突袭,邓练贤以传染科党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挑起了组织协调的担子,并冲在最前面
羊年春节,让邓练贤的妻子朱秀娟特别期待,因为难得没有安排节日值班的丈夫对她许了个愿“这个年可以陪你了,你说去哪我们就去哪。"然而,刚刚吃罢年夜饭,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还没看上两个,电话就响了:医院来了特殊肺炎病人,马上回院准备抢救……
"来得这么快!"邓练贤放下电话就往医院赶。就在这天下午,中山三院接到通知:广东出现不明原因肺炎,该院是指定的四家接收病人的医院之一。在医院的布置下,邓练贤以传染病科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主动挑起人员调配、组织协调和物品落实的担子。一方面要保证救治小组的力量,又要确保原来近百名病人的治疗不受影响。在他的精神激励下,所有工作人员都主动放弃休假,各就各位坚守岗位。他知道这项工作危险很大,让别人去承担风险,以年龄已届50多为借口推脱,不是他的作风。他一马当先,带领科室医务人员,投入这场"遭遇战"。
第一位病人是个11岁小孩,邓练贤和其他专家一起对病人进行紧急会诊,做各项检查,确定治疗方案。这个除夕之夜,中山三院传染科灯火通明。对这种突如其来、预防治疗都处于摸索阶段的疾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邓练贤凭直觉意识到其极强的危险性,他亲自安排病房,交待参加会诊的医务人员作好消毒、隔离工作,抢救紧张有序地展开。23时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来。这时,邓练贤的手机不断收到拜年短信,但他来不及看,一直忙到初一凌晨3时。一切就绪后,邓练贤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他对爱人说:"我太累了。"说完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他就这样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除夕之夜。
大年初一,邓练贤一大早就赶往医院查房。上午11时30分左右,一位姓周的危重病人被送到医院。这位被称为"毒王"的病人使一个又一个的医务人员染了"非典",他的20多位亲戚朋友也先后染病。当时病人发高热,烦躁不安,频繁而剧烈地咳嗽,呼吸极度困难,神志也模糊不清,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
情况危急,刻不容缓。邓练贤和同事们马上投入紧张的抢救中,抗炎、吸氧、镇静、激素应用,但病人病情仍在不断加重。专家小组迅速作出决定,给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这个病人身体强壮,体重足有80公斤,因为极度缺氧,情绪极度不稳,在作气管插管时更是烦躁不安,极不合作,要"奈何"他绝非易事。
"快,快!"此时,病人的生命就在分秒之间,邓练贤想都顾不上多想,用力地按住病人身体,在场的医护人员也都纷纷上前,有的扶住患者的头,有的按手,有的按脚,让麻醉师尽快将导管插入。这一过程中,病人剧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带着血腥从插管处喷出,在场的医护人员从头到脚都被污染,而空气中也充满了病毒。
与传染病打了30多年交道的邓练贤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处在危险中,但此时此刻,又怎能放下病人,中途退缩?他和同事们来不及更换衣帽,继续抢救。病人呼吸不畅,要不断地拔下插管吸痰。在现场3个小时的抢救中,光给病人接痰的罐子就换了好几个。邓练贤和专家们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呼吸机的各种参数,病人的病情终于慢慢稳定,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时间,在抢救病人时以分秒计算,而对于邓练贤自己,时间的概念在这些天已显得模糊不清,何时用餐,何时休息,都取决于病人的病情。他有严重胃溃疡,曾经发生消化道大出血,但面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在这羊年春节,却只能在办公室吃几口凉透的盒饭。接下来的几天,几位重症病人相继被送到中山三院。每天,邓练贤都要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高度紧张的工作及大量的体力消耗,即使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难以支撑。回到家中,抢救病人的过程又一幕幕在脑海中回放,使他难以入睡:经验和教训需要总结,下一步的工作如何进行亟需思考……初四早上,邓练贤突然感觉不行了,全身肌痛、乏力、头痛、高热,他染上了病毒,肺部出现炎症阴影,住进自己工作的医院。
就像一场战争,谁冲锋在前谁就可能先倒下。在邓练贤之后,医院相继有20名一线医护人员也病倒了。中山三院接诊的"非典"病例,都是早期极重、传染性极强的危重病例,而当时对这个病的认识还非常模糊,面对一个未知的巨大危险,邓练贤和他的同事们成为第一批"扫雷者"。
这时,人们发现,邓练贤所在的早期救治病人的4人专家组中,有3人是来自各科室的党支部书记,4位专家后来全部染上"非典";在参加抢救"毒王"的9名医护人员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
平时习以为常的"邓书记"的称谓,如今变成了带泪的述说和无限的敬意,尽管在人们的口里讲述的是一件件琐事
中山三院感染"非典"的医护人员,经过救治,已陆续痊愈出院,而最早病倒、带领战友冲锋陷阵的邓练贤,却再也没有回来……
4月21日下午5时45分,邓练贤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永远闭上了双眼。
从皓首白发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事,到相濡以沫的妻子,我们采访的每一个认识邓练贤的人,都说他是个好人、好医生、好支书。在一件件平凡而又不易的琐事中,邓练贤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亲切地站到了我们面前。
"邓书记",同事们总是这样亲切地称呼邓练贤。在传染病科,大事小事大家都习惯找"邓书记",不仅仅因为他是支部书记,更因为他为人特别有耐心,不怕麻烦。
邓练贤30年的同事和老师、白发苍苍的姚集鲁教授是个坚强达观的人,说起邓练贤的离去也不禁流泪了。他对这位爱徒的评价是?quot;是个老实人。论起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这两条,他在我的学生中是做得最好的。我不是共产党员,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从他身上都看到了。"
就在邓练贤病倒的前一天,同事们还看见他在给一位"非典"病人的家属做工作。实际上,科里每次有病人或者家属闹情绪有意见,大家都会说找邓书记来,过不了一会就会看到邓书记笑眯眯地出来说声"搞定了。"为什么病人、家属都这么听邓书记的话,因为邓书记心里总有病人,病人想什么,家属想什么,他都能体会到。他的话往往句句都说到别人心里去了,听了特别贴心,当然也就没气了。这么多年来,传染病科医患关系一直比较融洽,没有一例向医院的投诉。
大年初一中午抢救完一个11岁病孩出来,细心的邓书记已经给医生护士们订好了盒饭。护士长王乔凤说起这些事,眼泪直流:按理说这些并不该是一个老领导、老专家做的事,而更让王乔凤唏嘘的,是身心俱疲的邓书记还给病孩的父母都买了盒饭。
善待病人,是在邓练贤身边工作的医生护士最深的感受。在大家的记忆中,邓练贤一直平等待人,在他眼里病人既是病人也是亲人,没有贫富贵贱远近亲疏之分。以前大家经济都还不宽裕,有些病人没钱吃饭,邓练贤常常自己掏钱给病人买饭。看到邓书记这样做,他身边的很多年轻医生护士也都慢慢养成了这种帮助困难病人的习惯。有一阵医院病人走账的情况多了,有的同志收病人时会有些犯嘀咕,每当这时邓练贤总是一?quot;先抢救",从无二话。
邓练贤对人好,但也很有原则,讲究方法。医院曾经有一位年龄较大的进修医生,个人毛病比较多,在其他科室很难呆下去。邓练贤主动提出:到我这里来。为了帮他,邓练贤和病区负责人商量了一个"帮教"妙计,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邓练贤找来进修医生,连续问了许多问题,进修医生答不出来。邓书记把他批评一通,然后让其他人去安慰他、帮助他。不久,这位进修医生工作态度好了,医疗水平也有了提高,邓练贤由此真成了医生?quot;医生"。
任劳任怨、勤恳豁达的性格,是邓练贤26年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书记形成的。从1977年担任传染病科党支部副书记开始,他就从未忘记一个基层党的工作者的责任。在他的用心带领下,传染病院这个党支部,成为院里最有活力的基层党组织。在邓书记的亲身示范下,支部连续13年获得医院先进党支部,他本人则连续13年被授予先进共产党员的称号。
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邓练贤在这个全院最大的科里默默地承担了大量行政事务工作。同事遇到业务上的难题,找他;年轻人工作受委屈,找他;夫妻吵架闹离婚,找他。他总是鼓励年轻同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科里搞装修,他比自己家装修还上心,样样考虑周全。多少年来,他养成一个习惯,每天下班前要巡视重诊患者病房?quot;婆婆妈妈"得连水电安全都要仔细查看。他还牵头,以传染科支部名义在韶关仁化资助了14名贫困孩子的学业…
邓练贤倒下了,但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却竖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他的奋斗和牺牲成为战友们前进和避免更大牺牲的指路牌

❸ 非典的感人故事 太感人了

2003年非典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有一个人的命运,曾经牵动过很多人的心,这个人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护士王晶。王晶护理了当时北京市第一批非典患者,可当患者纷纷康复出院的时候,王晶却倒下了,被非典病毒夺去了生命。情况回忆

奶奶说的那事发生在2003年的4月,当时佟艺的妈妈王晶正在休假,回忆起那时的情景,奶奶至今仍然觉得历历在目。当时王晶只说单位正缺人手,拿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就走了,家里人没有料到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见到王晶的面。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一名急诊科的护士,王晶因为在工作中因感染非典而病倒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王晶的病情会进展的这么快。在被隔离的病房里,妈妈王晶还一直用手机给小佟艺发去短信:

4月29日 王晶给佟艺发来第一条短信:

窗外的花开了,今天阳光真好,我要快点好,回家把你找,你可不能跑。我肺活量小

接到短信的佟艺此时还在学校上课,她对妈妈的病情并不知情。7岁的佟艺天真地相信王晶对她说的,妈妈得了重感冒,暂时还不能回家。

在发出那个短信后不到一个星期,王晶的病情急剧恶化。下面这段画面是记者在王晶去世前几天拍摄到的。因为病情严重,王晶从住院后,30多天没吃一口东西。

因为上了呼吸机,王晶想说的每句话都只能靠写,这是医生们在一起猜测着虚弱的王晶写出来的字。

护士问她:西红柿,是吗?

西红柿怎么吃啊,

打成汁呀,

看来得打番茄酱。

行 行 我跟你说啊,

那就得把这个打成汁。

然后往里打, 行吗?

咱得先打汁, 行吗?

明白了,

西红柿, 是吧。

想吃西红柿,

明白了, 啊。

就得等一等啊。

每次看到这一段画面的时候,我都忍不住会心酸。王晶在已经一个月滴水不进的情况下,手里仍然在给佟艺发短信。我想,唯一的女儿可能就是这个母亲在生死边缘徘徊时最牵挂的人。

5月12日 19:45 王晶给佟艺发短信

我最亲爱的宝宝,妈妈把你发来的信看了好几遍,你们是我一生的依靠,我要为了你们好起来。平安回家和你们在一起,你要乖,好吗?

了解王晶故事的人们在他病重期间,自动组织起来为她寻找治疗用的血清,短短一个星期就有十几名康复后的非典病愈者捐献了血液,希望他们的抗体能够帮助王晶挺过这一难关。然而人们的爱心和努力却没能唤回她时年仅仅32岁的生命。

5月13日 时间:11:47 王晶发出生命中最后一条短信

你穿红内衣,为我保平安

❹ 抗击非典的日子里,涌现了哪些感人的故事

2011-5-3 22:14 满意回答 护士长叶欣
抗击非典 以生命书写大医精诚。 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病人,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有了一大批白衣战士的顽强奋战,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势头才得以遏制。人民群众才得以安享宁静的生活。
邓练贤
广东首位殉职医生 2003年4月21日下午5时40分,冲锋在抗击“非典”最前线而被感染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邓练贤不幸逝世,终年53岁。这是广东省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
卫保周
洛阳花开非典战 奋战在非典防治一线的洛阳市直机关第二门诊部51岁的副主任医师卫保周,因劳累过度,导致心脏病复发,于5月29日牺牲在她所热爱的岗位上。 5月23日,卫保周主动请缨参加洛阳市驻乡镇卫生院防治非典医疗队,劳累过度并带病工作,一直战斗到倒下的一刻。 卫保周曾说过的话:抗击非典,我不能当逃兵。
王晶
用激情托起脆弱的生命 现年32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士王晶,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一个多月后,于5月27日下午与世长辞。 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忠实履行着一名白衣天使应尽的职责。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的工作压力,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在她病重期间,来自广东、北京的著名专家多次对王晶进行了会诊,虽然经过全力抢救,还是没有能够挽留住她年轻的生命。中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委员会决定授予王晶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王晶曾说过的话:我是一名护士,作为护士我就是要把病人护理好。
谢婉雯
爱心传遍香江 因救治非典病人而染病殉职的首位香港女医生谢婉雯,于5月13日逝世以来,一直为各界敬仰,并被视为香港的“南丁格尔”。其逝世唤起了港人在逆境中团结求生的精神。谢婉雯的生命永远的凝固在年轻的35岁。 5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以最高规格仪式为无私救人、英勇抗炎而殉职的谢婉雯举行葬礼,并称颂她是“香港的女儿”。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发表声明说:“谢婉雯医生在帮助他人时表现出高度的专业精神和勇气,我相信全港市民都不会忘记她无私的奉献。” 谢婉雯曾说过的话:我要快点出院,回病房帮忙。
李晓红
以生命之躯迎击非典 2003年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年仅28岁的主治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牺牲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非典,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 中央组织部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武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李晓红曾说过的话:现在治疗上是否找到新的办法,如需要试验,就拿我做试验吧。
梁世奎
用生命铭刻的丰碑 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梁世奎,与那些为救治SARS病人而殉职的医务人员一样,2003年4月24日,他把生命的最后时光留在了他一生挚爱的手术台上。而就在梁世奎走了的那一天,他最后抢救的“非典”患者已完全康复,即将健康出院。 4月29日,中共山西省委作出向梁世奎同志学习的决定。一个抗击“非典”、实践“三个代表”、学习时代勇士的热潮,在三晋大地开展起来。 梁世奎曾说过的话:我是党培养的,关键时候我要为党分忧为民解愁。
刘永和
用生命谱写忠诚 在举国上下如火如荼全面抗击非典时,山东省胶南市公安局大珠山派出所民警刘永和却离开了他曾经奋斗过的战线。 5月8日下午4时,本来是刘永和与同事们交班的时间。虽然已经紧张工作了近10个小时,多病的身体早已发出抗议,但是看着较往日增多的待检车辆和人员,刘永和实在放心不下。为了加快检疫速度,防止车辆阻塞,他毅然决定放弃按时换班,继续奋战在检疫点上。 正当刘永和站在路边对箱式货车进行例常登记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车祸让年仅39岁的鲜活生命就这样在刹那间陨落。 这是全国公安系统第一个牺牲在抗非一线的勇士,5月22日,公安部追授刘永和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称号。 刘永和曾说过的话:抗击‘非典’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是我们人民警察的责任,我一定要到第一线去。
额尔敦陶格陶
草原上不落的太阳 额尔敦陶格陶是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旗委常委、副旗长,旗牧区防控非典工作组组长。自今年4月22日内蒙出现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疑似患者以来,他就开始夜以继日实施布控方案,带领卫生、防疫、畜牧、民政等单位的领导,深入牧区,将1.2万份蒙文宣传资料发放到牧户,部署春季生产及“围封转移”工作。终因过度劳累,脑溢血突发,5月7日倒在了防控非典的第一线。 年仅51岁的额尔敦陶格陶是目前在全国抗击非典战役中因公殉职的第一位副处级党政干部。 额尔敦陶格陶曾说过的话:人这一辈子光阴不多。要抓紧每一天、办好每件事。
范信德
人民健康好卫士 在对抗非典型肺炎疾患的战斗中,医疗战线的英雄前仆后继地用汗水和生命筑起了一道血肉堤防。这当中,运送危重非典病人而不幸染病去世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司机范信德,就是其中的一位。这是一位普通的司机,平实的广东汉子,他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铮铮誓言。 范信德曾说过的话:让我去送病人。?张积慧:护士长的“前线”日记 4月15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土长张积慧的《护士长日记》后,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张积慧也因此荣获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成为全省青年的楷模。 2003年2月15日张积慧走进了抗非第一线。在与她的战友们朝夕相处,并肩作战的同时,不仅尽心尽职完成本职工作,还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用她的真情,以最平实的语言记录下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临时病区的医务人员走过的心路历程。 透过她真实的记录,我们看到,在对抗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个团结一致、乐于奉献的集体。而张积慧细腻的观察,我们更看到,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广东省全体医务人员忘我的牺牲精神和勇敢探索的崇高品质。 历史不会忘记,2003年春天,勇敢、无私的医务工作者们! 张积慧曾说过的话:在这些日子里,所看、所听、所感,每每使我震撼。
姜素椿
愿把夕阳化烈火 北京三O二医院姜素椿教授为抗击“非典”谱写了一首动人乐章。这位古稀专家的英雄壮举感动了中央领导同志,他在抢救“非典”患者时不幸感染,又以无私无畏的精神,在自己身上大胆试验,注射“非典”患者康复后的血清,患病仅23天就康复了。胡锦涛总书记对他的高尚医德、医术和救死扶伤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姜素椿这种以生命挑战SARS的行动给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以极大的鼓舞,并在这场抗击“非典”的特殊战斗中作出大贡献。 姜素椿曾说过的话:我年龄大了,能够赶上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为降伏疫魔做点贡献,是我的幸运。
钟南山
抗非最前沿的科学家 今年66岁的钟南山,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与刚毅。说到他,广东几乎无人不晓。 出身医学世家的钟南山是广东医疗卫生界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呼吸道疾病,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病的诊治方面独树一帜。 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把钟南山推到了一场大战的最前线。“医德的内涵是什么?我以为主要体现于‘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钟南山如此平和地诠释他的职业。 出身医学世家的钟南山,是位屡创医学奇迹的呼吸病专家。作为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和同事们一道冲在救治“非典”病人的最前线。 历史也不会忘记为防治“非典”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白衣战士,不会忘记钟南山——这位中国医疗界的杰出代表,站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最前沿的科学家。
编辑本段夏天预防非典要注意的十个方面赞同
3| 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雫鸥嗣 | 一级

擅长领域: 暂未定制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

❺ 非典中的英雄事件

有陈洪光、邓练贤、叶欣、卫保周、丁秀兰等。

1、陈洪光

陈洪光(1964年~2003年) 男,祖籍广东东莞人,生前是广州市胸科医院二内科主任兼重症监护室主任。

2003年2月9日广州市胸科医院接到第一例“非典”病人开始,陈洪光同志100多天几乎没有离开过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将自己的生命、健康置之度外,坚守岗位救治“非典”病人。

2003年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感染了“非典”,停止工作进行隔离治疗。

2003年4月31日到5月3日转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5月4日转入广医一院呼研所,5月5日病情突然恶化,颅内肿胀,骨髓抑制,呼吸困难,抢救无效,沉睡60小时后于5月7日清晨6时光荣殉职,终年39岁。

2、邓练贤

邓练贤(1949年12月9日-2003年4月21日),汉族,台山市人,中共党员,生前任中山三院党委委员,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传染病教研室副主任,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2003年4月21日,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光荣殉职。在广东抗非典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身后被广东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5、丁秀兰

丁秀兰(1954年-2003年5月13日),女,1970年参加工作,197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生前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党支部书记。

2003年4月22日,为抢救非典患者不幸感染,丁秀兰被转到北京地坛医院,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关注丁秀兰的治疗抢救工作,有关领导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丁秀兰。

入院第3天,地坛医院组织了院内专家会诊,对她患重型SARS进行了确诊,决定给予抗病毒、抗感染、提高机体免疫的治疗。

2003年5月13日清晨4点15分,丁秀兰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被宣布临床死亡,不幸以身殉职,永远离开了她热爱的岗位。

❻ 有关非典的故事

非典的故事:

2003年4月17日,由于疲劳和紧张的工作,王晶不幸染病。王晶同志在患病期间,仍然坚持尽自己所能协助护士的工作,坚持做身边病友的思想工作,鼓励她们树立信心。

她用无比坚强的毅力同病魔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她在生命垂危的时候,托医护人员帮她转交了她一生中最后一笔党费。

在王晶生病期间,为了救治王晶同志,医院专门成立了特别医护小组,为抢救王晶同志提供了技术、物质和器械的全力支持。

她的病也牵动了北京市、北京大学和医学部领导的心,他们多次组织本市及外地专家会诊,地坛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协和医院的领导和医护人员也全力投入抢救工作。

(6)非典坚守扩展阅读

非典该病最早是于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顺德爆发的。而第一例有报告病例的患者是于2002年12月15日在河源市发现患病的黄杏初。

2003年1月10日,黄杏初康复出院,后被认定为中国首例非典型肺炎报告病例。2002年12月底,广东民间出现了关于一种致命怪病的传言,甚至说出在一些医院有病人因此怪病而大批死亡。由于坊间流传指煲醋和喝板蓝根可以预防怪病,因此市面出现抢购米醋和板蓝根的风潮。

不少人由于买不到米醋和板蓝根,转而致电在香港的亲友协助,使病情得以为外间知悉。而另一方面,由于香港邻近广东省,有不少有亲友在广东省的工人都要求雇主在工作间煮米醋,让米醋的蒸气消毒杀菌。有部份雇主拒绝了这种听似无稽的方法,但亦有雇主为求雇员安心而遵从。

❼ 抗击非典的英雄故事

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邓练贤不幸逝世,终年53岁。这是广东省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 除夕晚上9点钟,邓练贤在家接到医院电话,称由外院转入两个危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由于正值春假,发生突发事件人员配置相对紧张,处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邓练贤以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积极地挑起传染病科人员调配、组织协调的担子。作为传染病科主任医师的他十分清楚2003年4月21日下午5时40分,冲锋在抗击“非典”最前线而被感染的中山大学附属地知道这个工作的风险性,但他没有推脱而在每一个救治过程都亲力亲为,全程参与,与科室医务人员,共同战斗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 但不幸的是,他在救治患者时却被病毒感染。在中山三院,传染科的医护人员无一幸免地染上了非典型肺炎,而病得最重的邓练贤在与病魔坚强战斗了两个多月后离开了人世。 邓练贤曾说过的话: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医生,就意味着付出,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
叶欣:永远的白衣战土
2003年3月25日凌晨,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永远毕上了她美丽的双眼。 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当一批批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时,持续作战的叶欣却倒在了她最热爱的岗位上。 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 叶欣曾说过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❽ 抗击"非典'的英雄事迹

昨日下午,解放军第47医院的百名医护人员庄严宣誓:“抗击非典,我们万众一心,首战用我,用我必胜……”据悉,该医院在被上级指定为成都战区防治非典的定点医院后,重新建立健全了抢救治疗、专家指导、防疫、应急机动、药品保障和生活保障等6个小组,并改建了传染科大楼,修建了隔离室,为防治非典做好了一切准备。

花甲护士熬夜设计防护衣
年仅四十二岁的张普善,自四月中旬以来一直工作在防治“非典”的第一线,哪里有险情他就主动到哪里去。白天他带队深入镇、村返乡人员中去登记、检测,晚上则亲自撰写各类宣传资料、拟订工作方案。在过度劳累昏倒后医生已办理好住院手续的情况下,他强忍病痛坚持回到防治“非典”第一线。五月五日下午,因过度疲劳血压高诱发心脏病,张善普倒在了办公桌前再也没有起来。当地干部群众说,“他是为防治‘非典’而献身的。”

山东省胸科医院自四月二十日收治山东首例也是目前唯一一例“非典”患者以来,全院从院长到普通医务人员上下一心,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救治患者的工作之中。在该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各项体征已正常。

前不久,一道紧急指令到达四川省医院护理部:“为了保护医务人员,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防护服!”合格的防护服关系着参加诊治非典病人的医护人员的安危,作为四川省护理学会理事长、省内护理专业的学术带头人,省医院63岁的护理部主任徐翠霞主动请缨。曾经数次为医院医护人员设计服装的徐翠霞上网查询了大量有关防护服的资料,又经过多次修改,熬了一夜后在清晨5时许拿出定稿。顾不上休息,徐翠霞立即将设计图送到医院制衣厂。上午9时许,第一件四川造防护服出笼了。目前四川省医院自制的防护服已经向交警、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和成都市儿童医院供应了100多件。

别让一线勇士流汗又流泪

列车上,她的勇敢善良得到全体乘客的敬爱,可回到家后,她和家人却被周围人歧视,避而远之。昨日,成铁客运分公司成京三组的列车长李小红真诚表示,希望社会多一些关心和理解。
5月3日,从北京开往成都的7次列车在行至保定-石家庄间时,14号车厢的乘务员发现该车厢内一名旅客不断咳嗽、呼吸急促。列车长李小红与随车医生马上赶到,经过两次体温测试后,初步诊断该乘客为非典疑似病人,他们迅速对其采取隔离措施,同时通知相关部门,在石家庄车站将疑似病人交站处理。当时所有的乘客都惊慌失措,李小红又马上对这些旅客进行了耐心的开导,做好旅客的登记工作,一路细心照顾旅客,在列车到达成都后,所有的旅客都向他们报以了热烈的掌声。但是回到家后,李小红的女儿就委屈的告诉她:“妈妈,你知道吗,班上的同学因为你是值乘北京的列车长都不和我玩。”丈夫也说,女儿身体稍有不适,学校就会让女儿停课回家,自己在单位也被视为非典病人而被处处提防,周围的邻里更是关门闭户。李小红表示,他们接触疑似病人都有全套防护措施,下班回家前也要测体温和严格消毒,邻居们的另眼相看让她和家人深感委屈。
据成铁客运分公司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这种情况对李小红及许多来往疫区的列车工作人员来说已成家常便饭,但是在李小红的带领下,成京三组的乘务员100%出勤,坚持战斗在抗非典的前线。该负责人和李小红希望社会大众能给列车上的这些乘务员多一些关心,多一些理解

❾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

丁秀兰:
丁秀兰是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医务工作者。面对非典病魔,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坚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脚步。生前,她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头上少有耀眼的光环,甚至没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线付出的种种辛劳。她只是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忠实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

可当她离去后,人们却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并对她寄予无尽的思念。人们发现,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医生、好党员,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发生在丁秀兰身前身后的故事说明: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她是一位挽救过无数生命的医生。面对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犹豫地奔向被病魔击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最前沿。

她是一位众多人执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间,家人和同事为她日夜祈祷,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10多位专家先后多次为她会诊,一位康复出院的女大学生主动为她献出血清。

然而,人们期待的奇迹没有发生。5月13日凌晨,噩耗从北京地坛医院传来:在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近一个月后,因多脏器衰竭,她永远地离开了深爱着她的人们,离开了她深爱着的工作岗位,终年49岁。

她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丁秀兰。

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说一句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

丁秀兰病逝的噩耗传来,北大人民医院的所有医务人员都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院长吕厚山询问救治丁秀兰的医护人员:“丁大夫有没有留下遗言,有什么未竟的心愿?”医护人员摇头无语。听说朝思暮想的妈妈离她而去,远在国外求学的女儿申洁悲痛欲绝。她打电话问爸爸:“妈妈走时,可有什么嘱咐的话?”父亲申业桐无言以对。

丁秀兰病危时,病魔已经将她折磨得精疲力竭。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有说一句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

采访北大人民医院主管医疗的副院长王吉善时,他开口就说:“说实话,我不想提丁秀兰的名字,提起来我就掉眼泪……”

听说丁秀兰去世了,刚刚从一线撤下来的医生、护士们牺牲宝贵的轮休时间,自发聚在北大人民医院门口悼念丁秀兰。望着丁秀兰办公室的窗口,他们个个哭成泪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歇歇吧……”

这些天来,从早到晚,总有人来到北大人民医院的门口。人们或无语伫立,默默哀悼,或将一束束白的菊花、红的康乃馨放在门口,有的还附上一段留言寄托哀思。一位丁秀兰救治过的患者在留言中说:“丁大夫,我的救命恩人,您一路走好。”一位曾在丁秀兰指导下在医院实习过的医科大学毕业生在留言中深情写道:“雨丝中,曾朝夕相处的您含笑走来,还是那份慈爱的目光;花丛里,又飘来您白色的身影,步履仍然是那样匆忙。不忍看您的微笑,不忍看您的身影,泪水,只能用泪水向您挥别!泪水,多想用泪水把您挽留!”

为纪念丁秀兰,由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主办,团中央信息办、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北大人民医院和中青网共同承办的网上“丁秀兰纪念馆”于5月14日开通。短短3天时间,超过5000人次登录纪念馆留言。

在众多的留言中,老作家舒芜先生的一段留言特别引人注目。舒老说:“我于3月25日晚,因老年性肺炎到人民医院看急诊,留住医院,4月11日病愈出院回家。看急诊时,曾接触过丁秀兰大夫。现在对于她的殉职,怀着特别的敬意。这里,借用老友黄苗子先生近作一首表示我的敬意。”这首题为《白衣颂》的诗中写道:

壮哉医药师,生死置度外,挺身第一线,白衣多仙子;

矢溺唾涎污,扶持近尺咫,二十四小时,无休亦无寐;

问女何所思?天地有正气,问女何所忆?病床与轮椅;

非典渐得控,医护皆勇义,事迹太感人,观之频掩涕。

“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

在家人、同事眼里,丁秀兰非常热爱生活。每逢节假日,只要不值班,她常约上家人、朋友到郊外度假。看到医院院子里鲜花盛开,她会情不自禁地低下头,去细品生命的芬芳,那细致的动作充满欣喜和怜爱。住院期间,当病情一度好转,她便打电话让丈夫送件毛衣过来:“记住,拿件颜色鲜艳一点的。”弥留之际,她下意识地伸出已经浮肿的手,使出全部力气抓住身旁的医护人员,那样子流露出对生的强烈渴望、对生活的深深眷恋。

女人味儿、人情味儿十足的丁秀兰,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向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呢?她有没有怕过?

丁秀兰的爱人说:“离家去医院时,她像每次加班一样,平静地告诉我:‘医院有病人,我得赶过去。’”

陪伴丁秀兰走完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徐国英说:“她有过担心,但她绝不害怕,更不会退缩。对她来说,救死扶伤的职业意识已经深入骨髓。”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选择做医务工作者,就是选择了奉献。”这是丁秀兰常说的两句话,也是她33年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在平时工作中,她一丝不苟,尽职尽责。面对病人,丁秀兰总是那样和蔼可亲。无论多忙,她都要坚持亲自为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查体、安排就诊。遇到经济有困难的病人,她总是想方设法给予帮助,有时甚至掏出自己的钱。

在此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急诊科无疑是医院的第一道防线,而作为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的丁秀兰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线的最前沿。她明明知道,多接触一次病人,就多一次被感染的危险,但她还是像平时一样,毫不犹豫地来到病人面前,奔波于患者的床前,为他们问诊、查体,匆忙的脚步声似乎告诉人们,她根本没有时间考虑个人的安危。她就这样日夜不停地忙碌着,用她已过中年的身躯抵御着疲倦。

终于有一天,当丁秀兰开完院里的一个防治非典的会议回来时,对护士长说了句:“我感觉有些冷”,接着就病倒了。不惑的年纪,加上长时间的劳累,使她的病情发展很快,持续的高热和浑身酸痛乏力折磨得她寝食难安。

躺在病床上的丁秀兰仍然没有忘记医生的职责。看到诊疗专家前来查房,她强忍病痛和他们探讨病历,并详细地将自己的患病感受、病情发展情况记录下来。她说:“这些都是难得的资料,出院以后我还要好好研究。”

丁秀兰的爱人说:“我敢断定,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

“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

在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采访,一提起丁秀兰,所有人的眼圈都红红的。科主任朱继红说,在急诊科,丁秀兰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老大姐。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为减轻其他人的负担,每天晨曦初露,她就赶到医院;夜幕降临,她的身影仍留在医院。许多个节假日,她主动要求连续值三班。大家劝她休息,她只说一句:“能帮一点就帮一点。”

每当遇到难处,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向丁秀兰倾诉,而她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萨心肠”,总是牺牲休息时间,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沟通。急诊科的进修医生多,一些医生的家在外地,丁秀兰更是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今年大年三十,她把不能回家的医生请到了自己的家中,为他们包饺子,做年夜饭,使大家度过了一个快乐的除夕。

作为党支部书记,丁秀兰关心科里每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她常对科里的年轻党员说:“你是共产党员,应该带头做好工作。”为普及急救常识,丁秀兰组织支部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到海淀区为社区服务站的医护人员搞培训。她常说:“我只是尽我的能力做好我应该做的事。”身教重于言教,在她的带领下,急诊科支部连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躺在病床上,丁秀兰心里想着的还是别人。看到年轻病友心情烦躁,她举着输液瓶挨到他们的床前,用长者特有的关怀安慰他们,指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呼吸机。有一次,她打电话让爱人给她包些饺子送过来,当饺子送来后,她却不吃,而是让护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饺子分成几份,送给同病区的几个病重的年轻人吃。她总是批评护士们进她房间巡视的次数太多,每次护士进来时,她总是不停地撵她们:“快出去吧,别传染你们!”为了减轻护士的辛苦,她竟夜间不睡觉,自己盯着输液,任凭护士们怎么劝她,她总是固执地说:“你们不能太劳累,不然抵抗力会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着,无所谓的。”

4月22日,因病情加重,丁秀兰被转到地坛医院,她对送行的同事们一再说:“离我远点,不要传染你们。”在地坛医院的日日夜夜,丁秀兰心里想的还是患病的战友和坚守在一线的同事。在说话已经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她让医护人员转告其他有病的同事:“用呼吸机时,要多抹石蜡油……”

丁秀兰虽然走了,可她的英名和事迹却在广为传扬。在网上纪念馆,一位网友用这样的诗句赞美丁秀兰:

群芳谱中一秀兰,

忠骨柔情藏青山。

化作春泥无憾意,

清香长留天地间。

王晶:
现年32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士王晶,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一个多月后,于5月27日下午与世长辞。

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忠实履行着一名白衣天使应尽的职责。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的工作压力,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在她病重期间,来自广东、北京的著名专家多次对王晶进行了会诊,虽然经过全力抢救,还是没有能够挽留住她年轻的生命。中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委员会决定授予王晶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王晶曾说过的话:我是一名护士,作为护士我就是要把病人护理好。

李晓红:
谁也没有想到,她走得如此之快。4月16日,28岁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带着未竟的事业,永远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

3月25日,李晓红所在医院收治了一名从急诊转来的患者。对病人集体会诊前,科主任告诫身体不舒服的李晓红不要参加会诊了。

可会诊前,大伙还是在人群中发现了一身防护的李晓红。“我看过这方面的资料,比你们有思想准备,让我来吧!”她从同事手中夺过听诊器和血压表,开始为这名患者查口腔、听肺音、量血压。一阵忙活,她已大汗淋漓。大家劝她休息,她说:“我同这名患者有了接触史,你们上去会又多一份危险。”

李晓红哪里知道,此刻,病毒正绕过层层防护服,向她和她的战友们侵袭过来。

接下来是病例分析。已经答应休息的李晓红突然又出现在大家面前,“这是我从网上下载的有关非典的资料和国家推荐的临床诊断标准,看看对大家有没有启发。”早就关注非典疫情的她提出对这名患者进行消毒隔离,并建议“营养支持、预防感染、激素早期介入”的治疗方案,得到全科同志一致认同。

李晓红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每天对病人查体、修改医嘱、制定治疗方案,与病人“零距离”接触。3月30日,李晓红突感不适,“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

为了不让救治的病人惦记自己,影响养病,被隔离治疗的李晓红让战友封锁了消息她还反复告诫接管了自己病人的两名医生:“××患者肺部感染很重,要提前使用抗菌素;××心功能不全,要随时探视……”

这个时候,李晓红的耗氧量要比正常人高出20%,肺功能本来就差,加上连续高热、饮食不佳,4月6日,李晓红病情加重,已不能用语言和医生交流其他病人的治疗方案了,她用笔艰难地写道:我是一名医生,有什么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在我身上试用,我不怕,你们不要靠近我,一定要搞好防护。

4月16日下午3时30分,李晓红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永远闭上了眼睛。

5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李晓红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一天,武警北京总队党委决定给李晓红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❿ 抗击非典英雄的事迹

1、陈洪光

2003年2月9日广州市胸科医院接到第一例“非典”病人开始,陈洪光同志100多天几乎没有离开过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将自己的生命、健康置之度外,坚守岗位救治“非典”病人。2003年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感染了“非典”,停止工作进行隔离治疗。

2003年4月23日退烧,胸片显示肺部阴影已基本消退,但4月29日病情复发。2003年4月31日到5月3日转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5月4日转入广医一院呼研所,5月5日病情突然恶化,颅内肿胀,骨髓抑制,呼吸困难,抢救无效,沉睡60小时后于5月7日清晨6时光荣殉职,终年39岁。

2、叶欣

2002年12月,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003年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

极度疲倦的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

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在对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叶护士长注意到,很多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的疾病。原本虚弱的身体明显不敌新疾,多脏器衰竭随时可能发生。

此时此刻,挽救生命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更要有精湛的技术和医护的通力协作。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叶欣。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可谁能想到,此刻的叶欣,是强忍着自身病痛的折磨完成着一次次的抢救和护理。

2003年3月4日清晨,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注意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只觉得周身困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

中午刚过,极度疲倦的叶护士长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到病房隔离留观。体温在升,补液在滴,但叶护士长记挂的还是科室里的几个危重病人。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她不得不住进了她为之工作了27年的省中医院总部。

在她刚进呼吸科的那几天,每当医护人员前来检查和治疗,她总是再三叮嘱他们多穿一套隔离衣,多戴几层口罩。她甚至提出自己护理自己:“我是老护士长了,什么不行?”院领导前来探望,她首先讲的不是自己的疾患,而是检讨自己的不足,责怪自己不慎染病,给医院和领导添了麻烦。

她甚至询问自己科室的覃医生看看还有没有自己可以力所能及干的工作让她在病床上完成。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抽调一名主任负责全程治疗方案的实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护士长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

不知有多少人在挂念着叶护士长,不知有多少人一上班就关切地询问“叶护士长怎么样了,好转了吗?”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

就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

3、彭志敏

彭志敏1981年2月生,广州军区第一五七医院勤务汽车连一级士官。自入伍以来,为当好一名救护车司机,刻苦钻研驾驶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整套车辆小故障排查和修理技能。在抗“非典”期间,他承担接送发热病人的出车任务和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的任务,对工作高度负责,细致认真,

经常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接运病人。甚至亲自到病人住房,把高烧患者背下4楼。受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一致好评。同时,为保证“非典”期间工作人员上下班的安全,他切实做好接送车辆的消毒工作,为工作人员上下班提供良好服务。2003年,被共青团中央评为优秀共青团员。同年荣立二等功。

4、张锦

2003年3月,当“非典”传播到北京时,医院成立了收治“非典”的发热专业门诊。刚刚结束人大、政协两会服务,已经半个月没有休息的张锦正准备休假带父亲外出旅游为他庆祝生日时,偶然回科得知科里要派人去发热门诊时,她积极请战,作为护士第一个报名,第一个进了发热门诊,

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战斗中。在去发热门诊之前,妈妈问她:“知不知道有被传染的危险?”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她,深知SARS的传染性极强,而且广东已有医务工作者因感染SARS而牺牲的报道见报,她清楚地明白在发热门诊工作的危险性有多大,

但她却对妈妈说:“知道。但我是团支部书记,我有责任和义务带头完成这项任务。”在发热门诊,她热情周到地为病人服务,十分负责地做各种治疗,每日连续工作14小时。3月27日,医院收治了一个病情十分严重的“非典”病人,那一晚,她和值班医生跑前跑后地忙个不停,

不断地为病人换氧气、量体温、抽血、观察病情,几乎整夜没有休息。不仅如此,为了防止这个确诊的病人传染在隔壁房间等候的家属,她甚至将医院专门为医护人员配置的臭氧空气消毒器放在家属休息室内。

就在病人安全转往地坛医院后不久,她和其他几名同志不幸相继发病,感染上“非典”,由一名护理病人的医务人员变成了一名病人,被送往地坛传染病专科医院隔离治疗。在与疾病顽强斗争的同时,她还惦记着战斗在抗“非典”前线的战友们,

迫不及待地向所住医院的医护人员打听她们是如何进行消毒隔离和自我防护的,并通过各种途径,把专科医院的隔离消毒经验反馈到朝阳医院。而当医院和科里的领导给她打电话时,她却装出身体恢复很好的样子,生怕领导和同事为她担心,影响医院和科里的工作。

当住院的同志食欲变得很差时,为了调动其他人的情绪,吃饭的时候她总是显得很积极,不但假装大口大口吃得很香,而且极尽能力地描述饭菜的香味,看到大家很配合的吃上几口,她的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高兴。院党委对患病的职工十分关心,经常去看望并慰问他们。

当事后记者采访她,问她“在病中想的最多的是什么?有没有后悔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她动情地说到:我从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这次我生病住院,亲身体验了患者的感觉,深知患者的需要,日后,我会比以前更加爱护我的病人,更加热爱我的工作。在与疾病顽强斗争近一个月后,她战胜病魔痊愈出院。

5、陈静秋

陈静秋(1954年-2003年5月1日),女,生前为台湾省台北市立和平医院急诊室护理长(护士长),是台湾省第一位因“非典”疫情殉职的医护人员。2003年5月1日,在为“非典”患者救治过程中被感染,因为呼吸衰竭导致休克,在林口长庚医院病逝,享年48岁。

2003年4月20日,在为“非典”患者救治过程中被感染,和平医院封院前开始出现症状,陈静秋发病后自己提高警觉,居家隔离;2003年4月21日回和平医院看诊;2003年4月22日病情开始变得严重,并转至台大医院就诊,当天并转至长庚医院治疗;

2003年5月1日上午5时,因为呼吸衰竭导致休克,陈静秋在林口长庚医院病逝,享年48岁,是台湾第一位因“非典”疫情殉职的医护人员。陈静秋平时表现杰出,为人热心,往往任何事都抢先做,在工作上努力照顾病患,尤其对于中正区与万华区的游民,亲侍汤药并换衣物,口碑极佳。

陈静秋已婚,并育有孩子,此不幸消息传来,令许多医护人员与亲友都为之扼腕。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