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红军的坚守

红军的坚守

发布时间: 2021-02-18 23:18:49

Ⅰ 关于红军革命的故事

革命教育的小故事:
1.“牛司令”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2.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3.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4.杨靖宇的故事
杨靖宇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有一件事情让老师记忆犹新:有一天,杨靖宇在学校学习(学习情况已无从考证),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叫,原来是老张被几个兵痞打。于是他们就出来围观。忽然,有一个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声:“你们太欺负人了!”于是,所有的学生都跟着嚷道。一个兵痞圣气凌凌地说:“怎么拉?他得罪我们了,就该挨!”于是,那个高个子男孩一挥手,说:“上。”几十个学生就连打带赶地把他们赶出了学校,救了老张一命。那个高个子男孩就是杨靖宇。 那几个兵痞不甘心,觉得太丢脸。于是第二天,他们又叫来更多的兵痞,气势汹汹地来到学校。一进学校,就嚷着要找昨天那个高个子男孩。校长急了,就一个劲地道歉。兵痞不听。
在这时,杨靖宇爬到房子上,拿着火柴,对兵痞说:“知道这是什么么?是洋火!你们不走,我就把房子烧了。”校长也赶忙说:“诶,我们也管不住他。你们还是走吧,这孩子,你们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会烧。房子烧了,你们头也不会饶你们。快走吧。”于是,兵痞们就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Ⅱ 红军要坚持什么 (补充句子)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Ⅲ 关于有针对性的坚持不懈的红军例子

故事一 红军发布民族工作政策 白面瑶寨见证民族团结

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广西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山区县,居有苗、瑶、侗、壮等民族。当年红军长征翻越第一座高山——老山界后,就进入了这个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物馆退休干部杨永明向记者介绍说,红军翻越老山界后,进入了龙胜境内。红军来到这里之前,国民党反动派散布了大量谣言,使各族群众对红军产生了许多误解。湘江战役还在进行时,红军政治部就发布了长征期间最早的民族工作政策——《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制定了《对苗瑶族民的口号》共13条,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做了充分准备。

红军进入龙胜少数民族居住区后,一方面与国民党军队激战,一方面采取召集群众开会和书写标语等形式,热情积极地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宣传我党的政策,并始终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很快就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

在杨永明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这个县的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见到了刻在一块巨石上的两条红军标语:“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据这个县原党史办出版的《红军长征过龙胜》一书记载,当年红军长征路过龙胜时,红3军团4师首长在白面瑶寨旁的这块巨石下,会见了当地瑶族起义首领。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压迫,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曾发动了一场起义,但很快就被国民党反动政府镇压了。躲藏在这块巨石下山洞中的几名瑶胞中,就有当时起义的首领。

红军首长向瑶胞们宣讲了我党的性质、任务及党的民族政策,消除了他们对红军的偏见和误解。为鼓励他们继续革命,红军还送给了他们一些枪支和弹药,并在这块巨石上刻下了两条红军标语。为纪念这段历史,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将这块刻有红军标语的巨石“龙舌岩”称为“红军岩”。如今,70多年过去了,这两条标语仍然保护完好,清晰可辨。白面瑶寨也因此成为当地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年都有上万游人到此参观旅游。

周恩来在龙坪侗寨指挥救火 侗族群众热情支持红军

平等乡是龙胜县侗族群众聚居的一个最大乡镇。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进入湖南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召开了著名的“通道会议”。

在平等乡的龙坪侗寨,记者见到了仍然耸立在寨子中央的“红军楼”。这是一座修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侗族鼓楼,它是侗族群众开会议事的重要场所,也是侗寨的象征。这座原名“杨氏鼓楼”、现叫“红军楼”的古老建筑,记载着一段周恩来指挥红军救火保侗寨的佳话。

原龙胜各族自治县党史办主任粟新民告诉记者,在红军进入桂北少数民族地区后,国民党反动军阀派遣特务混入红军宿营的村寨四处纵火烧粮,借以散布“红军放火”的谣言,挑拨红军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朱德对此十分重视,向各军团首长发出命令:连日桂敌派出大批密探,在我各军团驻地烧毁民房,企图疲劳及嫁祸我军,破坏红军在群众中的威信。各军团首长及其政治部,应于到达宿营地后及离开宿营地前,严密巡查。如遇火警,务必设法扑灭,救济受难群众。纵火奸细,一经捕获,应即经群众大会公审后枪决。

在龙坪侗寨宿营的是红军主力,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也在此驻扎。一天深夜,寨子一间木楼突然起火,火借风势,大半个侗寨顿时变成一片火海。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迅速来到寨子中央的“杨氏鼓楼”上,亲自指挥红军战士救火,同时命令红军保卫人员密查纵火特务。在红军战士和寨上群众的奋勇抢救下,大火很快扑灭,“杨氏鼓楼”及鼓楼东面的大片民房被救了下来。

当晚,红军保卫人员抓获了几名国民党纵火特务。第二天,红军在寨上的一家祠堂召开群众大会,公审纵火特务,揭露敌特的卑劣行径,宣传红军及我党的政策,并发放救济款接济受损失的群众。侗族群众明白了事情真相,了解了红军,认识到了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有着本质的不同。于是,侗族群众开始积极帮助红军,当向导、做挑夫,许多青壮年还加入了红军。为纪念这段历史,后来当地群众就把“杨氏鼓楼”改称为“红军楼”,审判国民党纵火特务的祠堂也被称为“审敌堂”,现今都成为当地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

成立于1956年的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广西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长杨通鸣(侗族)深有感触地说,红军长征经过龙胜时所写下的感人故事,是红军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典范,是民族团结的颂歌,是我党民族政策初期的成功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党的民族政策仍然是我们民族工作的法宝.

故事二 长征故事:雩都河畔寄深情
1934年10月16日,8万红军集结在雩都河以北地区。17日傍晚,分别从10个渡口南渡雩都河。当时,送行的老人、妇女和孩子们来到各个渡口,与红军依依惜别。
雩都河上有20多户渔民,都姓李。渔民们把所有渔船集中起来,彻夜送红军过河。16日是重阳节,渔民还把过节吃的炸米果送给红军。今天,送红军的老船工大多已去世了。在于都县城,记者找到老船工的儿子李明荣,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送完红军后,怕敌人迫害,所有渔民带上老人孩子一起逃亡,离开了祖祖辈辈打鱼的河流,直到1949年才回到家乡。15年背井离乡的日子,有多少辛酸的故事,父亲从未跟他讲过。

过河需要搭桥,很多老表把门板、床板都拿来了。一位曾大爷,执意要把自己的寿材捐献出来,红军工兵营营长王耀南不忍心收,曾大爷火了:“这位同志啊,怎么硬是不通情理,红军打仗命都不要了,我拿出几块棺材板算什么。”当时,很多红军都知道这个故事。

记者寻找曾大爷的后人,打听其真实姓名,找了许多人,都没找到线索。他们讲,于都县姓曾的人很多,时间也太久了,很难找。其实,曾大爷的名字无需打听,他的名字应叫“人民”。人民,就是红军走向胜利之桥。

于都人民奉献的,还有成千上万优秀儿女。那一年,全县有1.6万余人参加长征,其中有1万余人牺牲在长征路上,有姓名的近9000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袁向贵一家就有3位烈士。他小时候不敢问母亲“我的外公在哪里”,一问,母亲就流泪。家里3张烈士证书上,牺牲原因全是“北上无音讯”,不知道是如何牺牲的,更不知道牺牲在何地。

今年6月1日,袁向贵专程来到广西湘江边上,向牺牲在这里和可能牺牲在这里的红军亲人下跪祭拜:“外公,外孙来看您了……”说着,就泣不成声。这一切,深深感染着在场的部队官兵和少先队员,大家齐声喊道:“红军爷爷,我们看您来了……”

静静的雩都河,缓缓向西流去,有多少故事不可能也不会随水流逝的。让我们在雩都河畔多倾听、多记录,多感悟“人民”二字的真正内涵。

Ⅳ 形容红军打仗时艰辛的句子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毛泽东《七律·长征》的颔联和颈联

Ⅳ 红军长征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看这篇文章
红军长征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读肖锋将军《长征日记》

今天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读完了肖锋将军的《长征日记》。
肖将军的日记从红军长征从江西于都出发的那一天,1934年10月16日记起,几乎不间断地记到三大红军主力会师那一天,即1936年11月23日。肖锋将军是跟随在中央领导人身边的红一方面军的一位团级军官。在整个长征期间,他都是红军部队中的一名政治工作者,而在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按照毛泽东的号令开始东渡黄河作战的时候,他是红一师三团的团政委。是红军作战部队的一名指挥员。当时他只有十九岁。
我读过不少关于红军长征的史料,有亲历长征者的回忆录,也有后人写的纪实文学,甚至有外国人写的长征史。而读亲历者的日记还是第一次。我不知道在当年亲历长征的几万红军将士中,还有谁写过并出版过日记?或许,这就是萧将军这本日记的可贵之处,而更可贵的是,即使是在战斗最激烈、转战最辛苦的日子里,肖锋都没有忘记每天记上几笔。红一方面军一年多转战两万五千多里的长征,每一天遭遇的困难和危险,每一天走过的路,每一天打过的仗,都一笔一笔记得非常清楚。这正是我最希望阅读到的材料。
由于肖锋将军在长征期间所担任职务的特殊性,他的日记展现给我们后人的,也是不一样角度的长征,或者说是我们很难从别人那里看到的长征的另一些图景。由于肖锋不是部队里的战斗指挥员,他很少直接描述红军长征路上的历次战斗,他所写的都是战斗的准备和战斗的保障。这准备包括从粮草到战士的临战时的精神状态。长征刚开始时,他是红一师三团的党总支书记,后来被调到师里担任政治巡视员,再后来被调到军团直属队担任总支书记。他的职责,除了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各级党组织要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候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所有党团员在火线上要发挥身先士卒的先锋作用之外,还负责检查督促军队的群众纪律,无论打到哪里,都必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队不仅不能扰民,还要帮助群众做好事,密切军队和地方的关系,还要帮助地方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发展党员,建立当地的共产党组织和县区乡苏维埃政权以及游击队武装。我们在别人的关于长征的著作中,看到的都是枪弹呼啸的战争,但在肖锋将军的日记中,我们看到了即使在战火纷飞的时候,共产党人还丝毫没有放松建党和建政工作。长征结束之后,毛泽东曾总结长征说,红军不仅是战斗队,还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指的就是走一路,建一路。
最让我感动的是部队对于纪律督查的坚持。部队无论行进到哪里,都必须做到对老百姓的利益秋毫无犯。借老百姓的东西要还,损坏老百姓的东西要赔偿。日记中有两次记到战士在宿营时打破了东家的饭碗,都照价进行了赔偿。共产党深知中国的老百姓深受兵乱之苦,老百姓躲兵唯恐不及。但共产党却要以严整的军容风纪以及让老百姓翻身做主人的实际行动,让老百姓相信,红军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支新型部队,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部队,是老百姓自己的部队。
肖锋将军当时负责的还有扩红、筹粮、收容落队人员、安置伤病员等工作。从日记中可以看出来,扩红是肖锋当时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因为一路上的战斗,红军减员很多,必须随时有新兵补充进来。但我们又不能象国民党部队一样强拉壮丁,必须是群众自觉自愿参加的。这一点红军做得是非常不错的。主要的原因是两个:一是由于红军重视了群众纪律,并及时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老百姓自己的政权和武装,使老百姓相信红军是自己人的队伍;二是所到之处的老百姓都太苦,也就容易被发动。在萧将军的日记中,记得最多的就是某日扩红多少。有时还记得非常详细,如这一天来参加红军的人和他的家庭的具体情况,如果是少数民族兄弟参军的,也记清楚是哪个民族,为什么要来参军。毛泽东到了延安总结长征时,除了说到转战两万五千里,横跨十一个省,建地方党多少,建地方苏维埃政府多少之外,还有一个数字,就是一路上的扩红,有四千多人。想想当时最后胜利到达陕北的红军只有万把人,这四千的数字应该说是不算小了。这是我第一次读到过的一个有关红军长征的数字。
筹粮的困难就更大了。在江南地区转战时,这个困难还好解决一些,因为到处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地主老财,有土豪。这个时候,红军筹粮掌握一个原则:尽量不想群众要粮,部队的粮食供应,主要从打土豪中解决。如果实在满足不了,就按市价向群众购买。也就是说,向群众买,是必须付钱,而且是要按市价付足钱的,而向地主老财要的粮,是没收,一分钱都不给。虽然红军长征是一次被迫的转移,当然不可能把粮仓扛在肩上一起走,只能打到哪,吃到哪,硬是凭着打土豪的收获,支持着这么大规模的红军部队爬山涉水、与敌人的围追堵截战斗了这么久。当时让肖锋和他领导的红军炊事员们最苦恼的不是缺粮,而是国民党部队空中和地面的袭扰和迫战。有时炊事员刚把大锅支上,正在取火的时候,警报响了;有时甚至饭刚刚煮熟,正等着战士们来开饭,附近的枪炮声响了,紧张得连煮好的米饭都扔给了敌人。
筹粮最困难的日子是到了川北藏人区的时候。这里本来就地广人稀,更加上国民党和藏人部落头领们的宣传,藏族百姓对过境的红军部队充满了敌意。他们不仅远远地避开了,还坚壁起了他们的粮食。由于筹不到足够的粮食,红军过草地就显得特别艰难。在过草地之前的长征途中,红军虽然也受饿过,但没有饿成过草地时的样子的。红军过草地死了很多人,人们都以为是被草地的泥潭吞没的,泥潭确实吞没了不少人,但更多的人是饿死的。红军们不仅没有吃食,连盐都没有了。他们长期缺盐,这也是使他们无力走出草地的一个因素。肖锋他们在草地里一共走了六个昼夜。他在最后一天的日记中记到了他当时饿得头晕耳鸣,两脚发飘的感觉,但他坚持着没有倒下去,终于活着走出了草地。如果在草地上再多走一天,说不定肖锋的命也丧在了那里。肖锋自感幸运,因为在他的日记里,记载了很多有名有姓的战友在草地上的牺牲。
在长征途中,战士们最怕的是受伤。当年在根据地打仗时,有老百姓抬担架,有战地医生,也有后方医院。受伤后不仅能得到治疗,伤愈后还能回到原来的部队,或者另行安排工作。但在转战的路上,受伤的战士只能被拉下,死活也就顾不得了。只有打到贵州遵义的时候,因为当时党中央想在滇黔川边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新的根据地,而且初步进行了根据地的建设,当年四渡赤水期间的红军伤员能得到地方协助安排外,一路上红军被落下的很多。落下意味着什么?受伤的红军战士是很清楚的,所以有些伤轻一些的,死活要跟着部队一起走,而伤重的,自知转战中的部队不能带着他们,干脆自杀以免留在地方会落到国民党的手里。肖锋的日记里就记到一位副连长,用一颗手榴弹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长征期间,威胁红军将士生命的,除了围追堵截的敌人和雪山草地的严酷自然,还有对汉人军队不怀好意的少数民族武装。他们躲在人们注意不到的地方,用冷枪,用刀,用箭,杀死了很多掉队的、外出筹粮和其他执行公务的红军战士。肖锋的日记记着有一位作战非常勇敢的红军团政委,就死于民族武装的乱刀之下。他直接领导下的方面军直属队有两个通讯兵,在部队宿营时,他们在营地附近架设电线,也被借着夜幕偷进营地的民族武装分子杀死了。肖锋自己也有一次十分危急的经历,那是在一天的午后,他来到屋外小便,正便着时,突然见前面树林里飞快地冲过来四五个手持大刀的汉子,吓得他连裤子都来不及系上,就一边提着裤子一边跑才摆脱了危险。我们在有关长征的书籍中,只读到红军通过彝族地区时彝族的首领小叶丹和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歃血为盟的故事,而红军惨遭少数民族武装杀害的事情很少有人提起。
但红军并没有去搜捕这些一直紧紧地跟着却从不露脸的民族武装人员,在进入民族地区之前,红军就制定了民族政策,要求每一个红军将士做到尊重民族地区的信仰和习俗,不进寺庙住宿,不毁损佛经和其它寺院财产。肖锋在日记中多次记到,在红军夜宿民族地区时,宁愿露宿高原也不进寺院。以前的政府实行大汉族主义,使少数民族深受其害,他们对红军部队的仇视也毫不奇怪,但红军所实行的民族政策,是要让民族兄弟们了解到,共产党实行的是民族平等政策,尊重民族和宗教,主张民族自治。这也是一支新型军队的风貌。
肖锋的《长征日记》虽然只是薄薄的一本,但让我了解了很多以前所忽略了的红军长征的细节和更丰富更有意义的内容。最后再记述一下肖锋在日记中情不自禁地纪录到的一个细节。那是在红军翻越过大雪山夹金山之后,中央红军终于遇上了红四方面军专门派来迎接中央红军北上的先头部队。在这支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里,竟有一批女战士在欢呼着。这让肖锋感到很兴奋,这是1935年6月15日的日记:“看到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八十八师部分战士,其中还有好多女战士,她们见了我们亲切地问候:同志哥,你们辛苦了!有半年多没有看到过女兵了,今天见到,十分高兴!我想起从中央苏区出征到湘江以前,我们一方面军男女小红军很多,一路上许多人掉队或牺牲了,尤其是女战士,没剩下几个了,心里实在难过。”

Ⅵ 红星照耀中国 分别举出红军战士长久和顽强勇敢的两个事例

1、红军坚持作战抄,组织了五次反国民党围剿战役。

2、红军历时两年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

3、红军冒着敌人的炮火飞夺沪定桥。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6)红军的坚守扩展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6-1936.10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题目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红星照耀中国》特指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

作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的评价。

Ⅶ 在长征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红军们总能坚守初心勇往直前怎么改

你可以改成:红军在长征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总能坚守初心,勇往直前

Ⅷ 红军战士坚持典范事例

故事一 红军发布民族工作政策 白面瑶寨见证民族团结

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广西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山区县,居有苗、瑶、侗、壮等民族。当年红军长征翻越第一座高山——老山界后,就进入了这个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物馆退休干部杨永明向记者介绍说,红军翻越老山界后,进入了龙胜境内。红军来到这里之前,国民党反动派散布了大量谣言,使各族群众对红军产生了许多误解。湘江战役还在进行时,红军政治部就发布了长征期间最早的民族工作政策——《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制定了《对苗瑶族民的口号》共13条,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做了充分准备。

红军进入龙胜少数民族居住区后,一方面与国民党军队激战,一方面采取召集群众开会和书写标语等形式,热情积极地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宣传我党的政策,并始终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很快就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

在杨永明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这个县的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见到了刻在一块巨石上的两条红军标语:“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据这个县原党史办出版的《红军长征过龙胜》一书记载,当年红军长征路过龙胜时,红3军团4师首长在白面瑶寨旁的这块巨石下,会见了当地瑶族起义首领。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压迫,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曾发动了一场起义,但很快就被国民党反动政府镇压了。躲藏在这块巨石下山洞中的几名瑶胞中,就有当时起义的首领。

红军首长向瑶胞们宣讲了我党的性质、任务及党的民族政策,消除了他们对红军的偏见和误解。为鼓励他们继续革命,红军还送给了他们一些枪支和弹药,并在这块巨石上刻下了两条红军标语。为纪念这段历史,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将这块刻有红军标语的巨石“龙舌岩”称为“红军岩”。如今,70多年过去了,这两条标语仍然保护完好,清晰可辨。白面瑶寨也因此成为当地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年都有上万游人到此参观旅游。

周恩来在龙坪侗寨指挥救火 侗族群众热情支持红军

平等乡是龙胜县侗族群众聚居的一个最大乡镇。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进入湖南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召开了著名的“通道会议”。

在平等乡的龙坪侗寨,记者见到了仍然耸立在寨子中央的“红军楼”。这是一座修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侗族鼓楼,它是侗族群众开会议事的重要场所,也是侗寨的象征。这座原名“杨氏鼓楼”、现叫“红军楼”的古老建筑,记载着一段周恩来指挥红军救火保侗寨的佳话。

原龙胜各族自治县党史办主任粟新民告诉记者,在红军进入桂北少数民族地区后,国民党反动军阀派遣特务混入红军宿营的村寨四处纵火烧粮,借以散布“红军放火”的谣言,挑拨红军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朱德对此十分重视,向各军团首长发出命令:连日桂敌派出大批密探,在我各军团驻地烧毁民房,企图疲劳及嫁祸我军,破坏红军在群众中的威信。各军团首长及其政治部,应于到达宿营地后及离开宿营地前,严密巡查。如遇火警,务必设法扑灭,救济受难群众。纵火奸细,一经捕获,应即经群众大会公审后枪决。

在龙坪侗寨宿营的是红军主力,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也在此驻扎。一天深夜,寨子一间木楼突然起火,火借风势,大半个侗寨顿时变成一片火海。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迅速来到寨子中央的“杨氏鼓楼”上,亲自指挥红军战士救火,同时命令红军保卫人员密查纵火特务。在红军战士和寨上群众的奋勇抢救下,大火很快扑灭,“杨氏鼓楼”及鼓楼东面的大片民房被救了下来。

当晚,红军保卫人员抓获了几名国民党纵火特务。第二天,红军在寨上的一家祠堂召开群众大会,公审纵火特务,揭露敌特的卑劣行径,宣传红军及我党的政策,并发放救济款接济受损失的群众。侗族群众明白了事情真相,了解了红军,认识到了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有着本质的不同。于是,侗族群众开始积极帮助红军,当向导、做挑夫,许多青壮年还加入了红军。为纪念这段历史,后来当地群众就把“杨氏鼓楼”改称为“红军楼”,审判国民党纵火特务的祠堂也被称为“审敌堂”,现今都成为当地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

成立于1956年的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广西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长杨通鸣(侗族)深有感触地说,红军长征经过龙胜时所写下的感人故事,是红军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典范,是民族团结的颂歌,是我党民族政策初期的成功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党的民族政策仍然是我们民族工作的法宝.

故事二 长征故事:雩都河畔寄深情
1934年10月16日,8万红军集结在雩都河以北地区。17日傍晚,分别从10个渡口南渡雩都河。当时,送行的老人、妇女和孩子们来到各个渡口,与红军依依惜别。
雩都河上有20多户渔民,都姓李。渔民们把所有渔船集中起来,彻夜送红军过河。16日是重阳节,渔民还把过节吃的炸米果送给红军。今天,送红军的老船工大多已去世了。在于都县城,记者找到老船工的儿子李明荣,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送完红军后,怕敌人迫害,所有渔民带上老人孩子一起逃亡,离开了祖祖辈辈打鱼的河流,直到1949年才回到家乡。15年背井离乡的日子,有多少辛酸的故事,父亲从未跟他讲过。

过河需要搭桥,很多老表把门板、床板都拿来了。一位曾大爷,执意要把自己的寿材捐献出来,红军工兵营营长王耀南不忍心收,曾大爷火了:“这位同志啊,怎么硬是不通情理,红军打仗命都不要了,我拿出几块棺材板算什么。”当时,很多红军都知道这个故事。

记者寻找曾大爷的后人,打听其真实姓名,找了许多人,都没找到线索。他们讲,于都县姓曾的人很多,时间也太久了,很难找。其实,曾大爷的名字无需打听,他的名字应叫“人民”。人民,就是红军走向胜利之桥。

于都人民奉献的,还有成千上万优秀儿女。那一年,全县有1.6万余人参加长征,其中有1万余人牺牲在长征路上,有姓名的近9000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袁向贵一家就有3位烈士。他小时候不敢问母亲“我的外公在哪里”,一问,母亲就流泪。家里3张烈士证书上,牺牲原因全是“北上无音讯”,不知道是如何牺牲的,更不知道牺牲在何地。

今年6月1日,袁向贵专程来到广西湘江边上,向牺牲在这里和可能牺牲在这里的红军亲人下跪祭拜:“外公,外孙来看您了……”说着,就泣不成声。这一切,深深感染着在场的部队官兵和少先队员,大家齐声喊道:“红军爷爷,我们看您来了……”

静静的雩都河,缓缓向西流去,有多少故事不可能也不会随水流逝的。让我们在雩都河畔多倾听、多记录,多感悟“人民”二字的真正内涵。

Ⅸ 红军凭借怎样的精神击退敌人,顽强坚守,保证中央红军顺利渡江

大无畏的精神。顺便说下,我觉得顽强坚守用词不对,负隅顽抗,不知道对不对。

Ⅹ 红军长征中,能体现坚持不懈的故事

1、朱德的扁担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与当地军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谣。

1928年秋天,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妄图把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困死、饿死。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毛委员和朱德军长向根据地的军民发出了这样的口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斗争。

那时候,部队吃粮,需要往返五六十里的山路到宁冈去挑,于是红军发动了一个挑粮运动。毛委员和朱军长同战士们一样,脚上穿着草鞋,头上戴着斗笠,翻山越岭,亲自参加挑粮。

当时,朱德同志已经40多岁了。战士们见他为革命日夜操劳,在百忙之中还和大家走山路过小河挑粮,生怕他累坏了身体,战士们都劝说:“朱军长,你那么忙,就不要挑了。”朱德感谢同志们的关心,仍然坚持要挑粮。

战士们见劝说不起作用,就商量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以为这样朱德同志没扁担就挑不成粮了。谁知朱德同志又用竹子削了一根扁担,第二天又照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见朱德同志又有了扁担,晚上又把它藏起来。

没有想到,第三天他又照样出现在挑粮的队伍里,而且他在新削的扁担上,特地刻上了“朱德记”三个字。朱德军长笑着对战士们说:“你们以后谁再‘偷’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朱德同志的一席话说得战士们都笑了。今天,这条扁担珍藏在革命历史博物馆内。

从此,“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就像长了翅膀,传遍了整个井冈山,也传遍了全中国,激发了全国人民争取革命胜利的斗志。

2、可敬的班长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

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3、雪山小太阳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6月 地点:夹金山。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

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

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

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

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

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

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

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

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

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

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4、七根火柴

王愿坚在1985年发表的《七根火柴》的小说中,生动记述了这一曾经真实存在着的故事——一名红军战士在即将陷入沼泽地的战友身上找到了一本党章和宝贵的七根火柴。

“那同志一只手缓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并且是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战士用生命守护的火柴和党章留了下来,然而他却永远地牺牲了。

看似普通的火柴对于在草地上行军的战士们来说,就像是救命的药品一样。草地里的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以下,经常冻得战士们瑟瑟发抖。所以,火柴是草地上最珍贵的物品之一。这位战士留下的火柴,不知可以带给多少战士温暖,挽救多少战友的生命。

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来取之不尽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重温红军长征的历史,不仅是为了表达长眠于长征路上的无数革命先烈的深切怀恋,更是为了继承和发扬红军战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长征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更好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5、半碗青稞面

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

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

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的说:“这是革命呀!”

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

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他冒这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

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