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海防
Ⅰ 海防战士的生活情况。
以北礵岛海防战士为例:
和《士兵突击》里散落在茫茫草原上的五班一样,这里地处偏僻,远离上级机关视野,却没有一丝五班懒散放任的影子,有的却是黝黑冷峻的脸庞和拼命奔跑的训练场。
一年四季,只要没有特殊情况,这个连队始终保持着每天8个小时的训练强度,即使在五到十月的高温酷暑天里,他们依旧要在正午两点半的太阳下摸爬滚打。
为了保证战士们有个好体魄,沈渤鑫逐渐把每天跑步三公里增加为五公里;把100米障碍升级成了1000米战斗体能训练;把5公斤武装越野强化到10公斤……而像这样的训练,在这个偏远的连队里已是寻常。
(1)坚守海防扩展阅读
2018年9月20日,由中央网信办和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组织的“走进热血边关”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东线记者采访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机步连,近距离感受新时代“老海岛精神”传人风采。
机步连营区始建于1963年,主要担负战备、训练、执勤任务。官兵们在训练场上挥洒热血青春,让记者们一睹新时代军人的风采。
新时代“老海岛精神”最核心的要求是枕戈待旦、练兵备战,要紧紧扭住能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持续大抓备战打仗、主业回归。
和平时期,广大官兵更是把对祖国和使命的无限忠诚,转化为敢于拼搏、勇争第一的具体行动,在上级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涌现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张茂春、孙智勇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和训练尖子。旅成立以来,始终把能打胜仗作为第一要务,圆满完成系列演习任务,2018年组织军事比武创破纪录29项31人次。
Ⅱ 为什么说卫、所是成为明代海防骨干的
在重要海岸、港湾、近海岛屿、江河海口及便于登陆的地段,利用地形,依托府城、县城,构筑卫、所、堡、寨,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歼灭企图登陆之寇于近海、水际和滩头。对寇船可以直接进入的江河,如珠江口、闽江口和长江口尤为重视。明廷对海防是要点防守。即择要建立卫、所。沿海卫、所建在倭寇易于登陆的地点,能通向内地重要政治、经济中心的要地,能溯江入侵的海口和重要的海湾、海港等,并修筑城池和炮台。每个卫、所都有独立作战、长期坚守的能力。它防守的海岸约为100~200公里,成为明代海防的骨干。
Ⅲ 小岛中让我们对海防战士的什么感到了敬佩
《小岛》是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也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通过这一单元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体会了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对国家和民族真挚的感情,同时也了解了中国从古至今所经历的一些辉煌与创伤。到了这一单元的尾声,选择《小岛》这篇以海防战士生活和精神为描写对象的文章,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有一群远离故土的海防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正日日夜夜守卫着祖国的海疆,守护着宝贵的和平。
课文向读者展示了海防战士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海防战士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树少、草少、土也很少的小岛上,驻扎着一群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他们背井离乡,长期守卫在海岛上。因为岛上缺少蔬菜,这些海防战士靠智慧开垦了种植蔬菜的田地,并用不同的蔬菜拼成一幅中国地图。战士们一周才能够吃一次自己亲手种的蔬菜,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依然坚守在祖国的海岸线,无怨无悔。
本文表达方式很独特,表面写的是将军来岛上视察,实际是借助将军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展示了海疆艰苦的生活条件,介绍了海防战士的日常生活,让读者看到了一群“最可爱的人”的形象,深切地体会到了战士们的家国情怀。学习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将军身份,通过具体语言形象,看将军看到的,听将军听到的,感受将军感受到的,与将军的情感真正产生共鸣,就能真切地体会到战士们的平凡与伟大。由于学生对海防战士生活环境等不太了解,通过自主查阅祖国海防战士的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海防战士所处的艰苦环境和他们日夜守卫祖国海疆的事迹,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精神。
Ⅳ 左宗棠为什么坚持的海防与塞防并重、先收复新疆的国防战略观点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在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开始夺取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大高潮中,中国的边疆地区普遍发生了严重危机,特别在新疆地区和东南海疆,入侵活动极为频繁。在国家、民族遭受危机的情况下,清政府内部展开了一场有关海防与塞防的国防观点之争。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李鸿章因负有海防之责,并想乘机建立由他控制的北洋海军,加强其政治地位,主张国防重点在海防,不在西北边防,应放弃祖国西陲重地防御,移“西饷作海防之饷”。这些论点,在客观上符合了英、俄帝国主义蚕食鲸吞新疆的需要。以左宗棠为首的一派爱国官僚,则坚决反对李鸿章以牺牲塞防来加强海防的主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强调先进兵新疆。他指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背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又说:如果专力海防,新疆“不西为英并,即北折而入俄耳”;塞防不力,则又“无益海防而挫国威,且长乱,此必不可”。左宗棠年轻时研究过《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新疆识略》、《海国图志》等书,形成了强烈的爱国思想,特别关心祖国安危,他坚持的海防与塞防并重、先收复新疆的国防战略观点,能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来衡量新疆在战略上的重要性,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客观上也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因为当时塞防之急甚于海防,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喀什噶尔,逐步占据了天山南北的大部地区,并于两年后建立伪“哲德沙尔汗国”。为了取得英国、沙俄的支持,1872年和1873年,阿古柏竟分别与英、俄签订条约,企图分裂中国领土。新疆的边防岌岌可危,非立即解决不可。
由于左宗棠力排时议,据理辩争,以及朝廷内文祥等枢臣们的支持,清政府摒弃了李鸿章等反对的议论,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令左宗棠全权指挥“关外兵事、饷事并转运事宜”,主持收复新疆大计,遂使左宗棠的战略主张得以在内外一致的局面下付诸实施。
Ⅳ 李鸿章坚持海防,为此他有什么行动
李鸿章对于建设海防那做的事可都是大手笔。首先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回的海军——北洋水师。其规模答在当时是世界第六,亚洲第一。还包括了两艘铁甲舰。铁甲舰在当时是海上巨无霸。就与现在的航空母舰一个意思。另外在各大江大河口和沿海海岛设立了几十座现代化炮台。装备的都是大口径克虏伯大炮。即便是现在去看也令人震撼。另外还建立了江南制造局、天津制造局、汉阳兵工厂等现代化军工厂。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最先进的。其制造的枪炮弹药到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国军重要装备。这些工厂甚至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
Ⅵ 无名岛的海防战士是怎样生活的
与蛇虫为伴
“岛上毒蛇多。”看到记者吃惊的样子,驻西洋岛某海防连指导员李响说,“不过冬天蛇冬眠,不常见。”
西洋岛,又称“蛇岛”,有10多种蛇,其中又以剧毒的金环蛇、银环蛇和眼镜蛇居多。被毒蛇咬伤可不是闹着玩的,平时战备训练除了武器装备,官兵检查最多的就是裤腿有没有扎紧。
为了与蛇和谐相处,大家绞尽脑汁,想出了许多防蛇办法,最有效的还数“树上吊坠子法”——把雄黄包在布条里,用废旧饮料瓶罩住,用绳子吊在营区周边树桩上。下雨淋不湿,大风吹不跑,筑起了一道“防蛇墙”。
与西洋岛相邻的北礵岛,被官兵们称为“三多岛”:蛇多、虫多、蛤蟆多。为了安全,连队发放蛇药、驱虫液,要求官兵必须扎紧袖口领口,穿作战靴。班排每周整治环境卫生,卫生员定期喷洒消毒液、雄黄水,尽可能驱蛇防虫。
告别“水库雨水”
偏远海岛的淡水资源匮乏。在西洋岛、北礵岛等岛上建有巨大蓄水池,官兵们称之为“水库”,用来收集雨水。
过去,官兵们日常饮用的就是经消毒等简单处理后的“水库雨水”。
“虽然雨水经过了简单净化处理,但水中大肠杆菌、矿物质等超标,官兵肾结石、胆结石、肠胃病等发病率高,守岛时间长的‘老海岛’往往脱发严重。”曾在3个海岛服役过的驻北礵岛某海防连指导员孙斌说。
那年,四级军士长李贵旺的妻子易素珍带着不满周岁的儿子第一次上岛探亲,恰逢台风来袭。由于连续几天饮用雨水,孩子突发高烧、呕吐,可海岛医疗条件有限,只能等台风过后才连夜将孩子送出岛急诊。
近年来,部队各级持续努力,海岛用水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某海防旅调整组建后,旅党委注重改善海岛官兵守防环境,协调军地研发了新型纯净水处理设备,官兵们只要轻点按钮,设备即可开始运行。
现在,西洋岛、北礵岛等驻岛部队不但安装了净化设备,还打了深水井,彻底告别了“水库雨水”。
到坑道里躲台风
“台风一般从哪个方向来?”记者问。
“海岛上,台风是从四面八方来的,毫无规律可言!”指导员李响说。
台风擅长摧毁。长期与台风抗争的守岛官兵“心态平和”:你破坏你的,我建设我的。
每次台风来之前,西洋岛官兵都有一套“组合措施”:关好门窗,疏通水沟水槽,清理高处杂物。用重物压住篮球架,把室外训练器材捆绑起来。还要把室外的铁锹、镐头等物品搬进室内,否则台风过后,它们就可能再也找不到了。
“在北礵岛,每次台风来临,官兵们都要严密防范,甚至撤到坑道里躲避台风。”孙斌说,“炊事班要把干粮备足备齐,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断水断电情况。”
近年来,守岛官兵以岛为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多个海防连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驻北礵岛某海防连被表彰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驻西洋岛某海防连被评为“全国边海防工作先进单位”。
Ⅶ 明朝时期对海防要点防守的原因是什么
《海防纂要》认为,海疆数千里,欲一一守之,虽尽天下之兵不能也。所内以,明廷对海防容是要点防守。即择要建立卫、所。沿海卫、所建在倭寇易于登陆的地点,能通向内地重要政治、经济中心的要地,能溯江入侵的海口和重要的海湾、海港等,并修筑城池和炮台。每个卫、所都有独立作战、长期坚守的能力。它防守的海岸约为100~200公里,成为明代海防的骨干。
Ⅷ 解放军叔叔()在海防前哨()填坚守还是填坚持
坚守
Ⅸ 叶飞对巩固福建海防提出哪些建议
面对台湾海峡蒋介石军队的最新动向,在福建省委召开的紧急扩大会上,对巩固福建海防的作战方针有两种意见:一是把三个军全部投入防御,如果这样做,纵深就没有机动兵力,非常被动和不利;二是只以两个军担任防御,而以一个军为纵深机动兵力,这样做比较主动和有利。
在这次会上,叶飞和兵团有关领导反复研究考虑,决定采取第二套方案。
执行第二套方案也有如下困难:第一,只以两个军担任一千多公里海岸防御任务,照顾不过来;第二,纵深机动兵力只有一个军,要在一千多公里海岸机动很困难。由于抗美援朝和军队建设的需要,要增加兵力是不可能的。
为了第二套方案,与会人员又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在会上,叶飞确定把福建前线划分为两个作战方向:第一个作战方向是闽北福州方向,第二个作战方向是闽南厦门、东山岛所在地区的漳州、泉州方向。
为此,对沿海防御方针,大家决心采取控制海岛以防御海岸的方针,这样做就可以大大节约和减少第一线的兵力。
福州方向控制闽江口及三都澳、沙埋港外的各岛;闽南方向控制厦门、东山岛及泉州湾,控制海岛就控制了海岸线。采取这个办法就避免了分兵把口,处处防御又处处薄弱的弱点。
要解决和克服第二个困难,就必须采取机动兵力机动的办法,就是利用福建沿海公路来使用机动兵力,即改变过去一贯采用的只以徒步急行军的办法,而使用汽车装载部队进行机动,这样机动兵力的机动能力就强得多了。这实际上就是将机动部队的步兵摩托化,即平时不配备汽车,一到作战,立刻集中汽车运载机动兵力,实现部队摩托化。
但是,当时叶飞的第十兵团没有装载部队的车辆,华东军区只有一个汽车团是可以机动使用的,但驻扎在上饶。后来,叶飞曾请求华东军区把这个汽车团调到福州,可是却没有得到批准。
那么,运载整整一个军的兵力所需汽车从何而来呢?叶飞是很有办法的人。他在地方还挂着职务,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他就从福建地方的运输车辆打主意,规定沿海作战部队需要用汽车时,地方各部门运输车辆无论客车货车、机关单位车或是公路营运车,全部集中归部队使用。当时思想工作好得做,各部门都表示无条件服从。
当时福建海口被封锁,鹰厦铁路尚未修通,交通运输全靠公路,地方运输车辆比较多。一统计,一旦需要时集中起来可负担运输一个军,就可以把这个军变成摩托化军了!但平时是不能集中车辆的,会影响地方经济生活。于是叶飞司令员制定了一个预定方案,规定战争发生时的车辆集中地点,一接到命令,所有民用车辆便立即转入军用运输。
福建前线的战略部署,还有一段插曲,就是叶飞和前苏联专家的争论。
福建前线开始没有前苏联顾问,后来才来的。前苏联顾问热情,细致,一丝不苟,但是脱离实际,硬搬教条。前苏联大国主义由来已久,派出的顾问都是指手画脚,不像顾问,倒像是领导。
前苏联顾问们与我解放军的战略思想格格不入,一来就找麻烦,并与前线指挥员叶飞发生了摩擦甚至争论。
前苏联顾问对我们的作战部署横加指责,要我们按他们提出的防御方案,在沿海作正面防御,即单纯的消极防御。而福建前线我军的方案,是根据毛泽东“确保要点,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指示拟定的,经华东军区、毛泽东批准的。
双方发生争论时,叶飞告诉前苏联总顾问:“我们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方针。如果敌人大规模登陆,除了厦门坚守,其它如漳州、泉州都不守,让他进来。我们没有海军,无法切断敌人的海上联系。避开我们的短处,让他进来,敌人海军就发挥不了作用。它的空军也是有限的。”
这样,前苏联顾问恼火了,他一回南京,就对陈毅司令员讲:“你们的前线司令员(指叶飞)是个‘英美派’!”
前苏联顾问又向军委告了叶飞的状。在回苏联前,还向毛泽东告状,说“叶飞此人靠不住”,要毛泽东撤叶飞的职,还说要告到斯大林那里。
陈毅把此事告诉了叶飞,并且哈哈大笑说:“这老家伙搞错了,毛主席是最不买‘洋大人’账的!”
以后,彭德怀也向叶飞说起此事,两人又止不住大笑了一阵。
话又说到部署方案上来。
在福建省委召开的紧急扩大会上,叶飞还认为,敌人的空军也是有限的,而“关门打狗”恰是解放军的拿手好戏。为此,叶飞提出了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聚而歼之的战略方针和作战方案。
叶飞这个积极防御的方案获得了会议通过,并得到华东军区和毛泽东的批准。之后,福建省委、福建军区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备战工作,对敌人可能登陆进犯的地方,都制定了相应的作战方案。
1953年春,由美国中央情报局控制的、落户台湾的“西方公司”从幕后跳到了台前,美国顾问蔡斯策动国民党军加紧了“反攻大陆”的步伐,他们的眼睛很快就盯上了东山岛。
后来,就出现了1953年7月15日夜晚,国民党军特别作战部队1万多人突袭东山岛的一幕。
国民党军队在这次登陆作战中投入的总兵力达2222万人。其中有:陆军第四十五师3个团、第十八师第五十三团,海军陆战大队一个中队约200余人、一个水陆坦克大队,水陆坦克有21辆;空降兵一个支队487人。并有空军航空兵的火力支援,海上力量主要为国民党海军第四舰队的护卫舰、登陆艇、炮舰等14艘舰艇。此外,还有福建省反共救国军第一、第二突击大队,南海第八中队等。
后来,国民党空军得到情报:“东山岛上有部队”。美、蒋双方研究后认为,解放军忙于朝鲜战争,那点人成不了气候,没什么可怕的。
为了使登陆突袭的成功,敌人紧锣密鼓地进行组织准备。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手段:一是战前侦察。战前,国民党军不断派遣舰艇到东山岛附近海域进行侦察,并多次抓捕大陆渔民,在东山岛沿海就有200多渔民被抓走。国民党军向他们查问我东山岛守备兵力和东山岛北约12公里的古雷半岛、东山岛东北约45公里的六鳖半岛至东山岛东北约53公里的旧镇沿海一带我部队船只的活动规律。同时派遣特务搜集我兵力部署、工事构筑、炮位、仓库、交通及滩岸等情报。多次出动侦察机在100米至500米的低空掠过东山岛进行航拍。7月8日后,每天出动侦察机在两架次以上。
二是编组部队。1953年7月7日,国民党军在金门成立了“联合任务指挥部”,以金门防卫部司令长官胡琏为总指挥,设一个美国顾问组,下辖陆军八十五师、十八师五十三团,海上突击第一、二大队,南海纵队第八中队,海军陆战队第三大队,还有6月1日在台湾组建的一个由480人组成的伞兵支队,并配备了各种舰只13艘,飞机数十架。
三是组织演练。战前,国民党军登陆部队在金门集结,多次进行上下船、夜间登陆、进攻、撤退等模拟演习和沙盘作业。伞兵支队则按作战计划在台湾本岛选定一处与东山岛相似的地形,进行多次空降演练。战前一星期,国民党军还组织了一次三军协同登陆作战的全面演习,以检验其准备效果。
四是选定登陆地段。国民党军在经过各种手段侦察和对情报分析后认为:东山岛南部地形较为平缓,港湾隐蔽,沙滩开阔而坚实,便于登陆艇波直接靠岸和舰炮火力支援;登陆后,便于向两侧和纵深发展,且该地段我守备力量相对薄弱。因此他们把登陆点选在东山岛南部的湖尾、白埕、亲营等地。
五是采取保密和迷惑措施。登陆前夕,国民党军舰、飞机的活动方向突然由福建转向浙江沿海,以转移我军视线。同时他们将东山岛改称为“菱形岛”,并更换了一些地名,在通信联络及战前演习中均使用新的名称,以迷惑解放军。国民党军还对行动计划严格保密,直到出发前,才向部队宣布作战目标和任务。
Ⅹ 坚守海防代表人物,多年难与亲人相聚。是谁
那就是 戚继光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