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治安实践
Ⅰ 中国历代治边实践上的“治安中国”,其内涵主要表现为哪些
第一,历代大一统王朝在建立政权之后,一般要大刀阔斧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树立中央的权威,以保证统治中心的安全和政权的巩固。如汉初铲除异姓王,打击同姓王,果断地平定“七国之乱”,以及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都反映了全面强化中央集权的努力。内政方面,则以实现清明政治为目标。如布衣天子汉高祖就深明“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以秦为鉴,与民休息;唐初君臣则每以隋炀帝骄奢淫逸亡国为戒,唐太宗甚至反复引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古训来警告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实行开明统治,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任人唯贤,虚心纳谏,“其君臣上下,共同望治,齐一努力之精神,实为中国史籍古今所鲜见”,因而保证了帝国中心腹地的稳定。
第二,厉行富国强兵。历代大一统王朝的统治者对国家实力与边疆经营成败之间的关系,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将欲安边,先宜积谷”成为共识,所以,能将恢复和发展生产,保证人民的生活富裕作为目标,并将“理兵足食”作为边疆经营的基础。如汉初实行的“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以及“贵粟”政策,迎来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这对西汉的政治、社会、边防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更为汉帝国积极经营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朝对经济体制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其实行的均田制、租庸调制,更体现了中央政府轻徭薄赋发展经济的理念。“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时代全国连年丰收,农民安居乐业,社会繁荣,无疑提升了唐帝国的综合国力,为唐朝从事边疆经营提供着充足的人力物力。富国之外,历代王朝还采取种种举措以“强兵”,比如实行与土地制度相适应的兵役制度和相应的军事体制,做到兵员的征集和训练更加严格,军队任务与作用的区分更加明确,分布也更趋合理。同时还将“将良、兵精、器利”及其有机结合问题作为军队建设的主要目标,从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改善国防设施,这些都是经营边疆的必要前提。也有利于保证封建国家的统一富强和长期稳定。
第三,注重把握治边的战略时机。历代封建王朝在国力尚不够强大时,一般都能忍辱负重,不计一时之得失,排除种种干扰,紧紧围绕既定的长远战略目标,持之以恒,潜心于内政建设,将主要精力用于安定内部,发展生产,建立和健全动员体制,从而增强综合国力,为有效防御和战略反攻积蓄力量。凡此皆为最终实现既定边疆战略的关键。历史上,无论匈奴还是突厥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实力对比的重大变化,尤其是对手内部的崩溃和分裂,所以汉武帝、唐太宗才在累世积累、富国强兵之余,发兵征伐,收拾残局,水到渠成地解决了边疆危机。可见,“治安中国。四夷自服”不仅仅是儒者的高论,而是有其实际内容的,只有做到“海内康宁”,国力强盛。才有经营边疆的坚实基础。
Ⅱ 古代因治安紊乱而带给百姓伤害的例子
清代,很多皇家复寺庙只有制皇帝才能进,正四品以下在琉璃牌坊下止步,平民供奉要杀头。
但是在唐朝,很多皇家佛寺专供高僧大德宣讲经文,信众礼佛活动非常盛大。
我想皇家寺庙也分两种:一种是为民众修建的,皇室成员信仰佛教,为了宣扬佛法而建造。还有一种是皇帝自己礼佛祈福的寺院,平民禁止。毕竟皇帝不可能和平民一起拜佛吧?
Ⅲ 古代没有警察怎么维持治安
你讲的清朝,那就以清朝为例来说明吧,清朝的地方官员,上至巡抚总督等封疆大吏,下至七品县令,都对辖地的治安民风负有责任,要监管下级对地方治安的治理,及时协助解决超出下级职权范围内的治安案件。再说警力,一个县衙分有管治安和缉查的巡捕,有专门在交通要道城门码头设路卡盘查追捕的巡检,还有负责公文传递的驿丞。在非常时期可以增加几十个人的团练作为协助,实在倒霉遇到应付不了的大盗贼或者起义造反之类,就可以上报给上级,上级的也有巡捕团练,加上还解决不了,那就跟朝廷申请调用部队来剿灭镇压。
至于民间日常治安,清朝实行的是保甲制度,比较成熟时期的政策为: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头,十甲立一保长,如果偏僻村庄人少,也可以就其少数来编。保甲长的主要职责是:查明并登记辖区内每一家的家长姓名、职业、家口数量,报告给官府备案,然后由官府发给每户纸牌悬挂门口,出入时要在纸牌上注明出入情况,对面生可疑的外来人口要盘查清楚才能收留,对客店寺庙等地还要发登记册,定期收发报官备查。政府官员还要监督各保甲长,及时处理保甲长上报的各种资料民情,对不负责任不好好贯彻保甲法的保甲长予以惩罚,对认真负责的保甲长进行嘉奖。保甲法对社会基层治安管理是十分有效的。
中国古代又是农业社会,人员不像现在那么流动迅速,像北京那样的老城,居民大多都是世世代代的老邻居,保甲长一般都是大家公选的德高望重热心负责之人,而且维护的又是大家的安全和利益,因此一般街坊邻居都是很团结互帮互助的,无事时大家互相注意警戒,防火防盗,有事了互相救应,遇到可疑人物、治安案件或火警之类,赶紧通知保甲长,保甲长再酌情报告官府求援。而衙门里的巡捕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街道人头黑白两道都熟,满城都是他的眼线,不像现在警民关系那么紧张。
另外那时候的商旅也大多有固定的路线,外出行商的或探亲访友的,都要到本地政府申请路引,类似介绍信,详细介绍你的籍贯、出门事由、行动路线等等,以应付路过关卡客店的检查登记,到一个陌生地方,如果你没有当地居民或者有分量的人作担保,你都别想找工作做。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能帮助到你呢?
Ⅳ 古代社会的治安如何
贞观二十四年我就知道.
Ⅳ 古代与现代治安的含义的区别
汉语“治”和“安”二字,最初是分开使用的。其含义也不同。根据我国第一部字书《内说文解字》释容义:“治,水出东莱曲城阳丘山南入海,从水台。”(chí)本义:水名。“治”原是一条河的名字,这条河顺着“台”(岸边)流入大海。意味着一种动态的秩序井然,顺理流畅。
现代“治安”的涵义比古代狭窄,是指国家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需要的并由其有关法律所规范的一种社会秩序。
Ⅵ 古代治安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和当时的国内形势有很大关系,因为古代的社会治安管理主要由基层官员来管理的,皇权最多到县就停止了,县以下的治理主要靠地方的乡绅,特别是明清以后这种情况更是明显。地方的治安情况和当地的知县治理能力也是息息相关的,治理能力强的官员把属地能够管理的井井有条,反之无能的官员就比较麻烦了,因为他们不了解本地的实际情况,并且也不愿意去下面的地方了解实情,从而无法做出有效的决策。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清代知县审案
综上所述,古代一个地方的治安好坏是和当地的县官以及国内的形势有很大关系的,不知是单纯的管理问题。
Ⅶ 中国古代的治安好不好
好..
因为古代是封建主义社会,刑律是十分严格的
有的朝代或许会松点.但是有的朝代如果抢劫之类的,要死刑或发送边疆
还有,朝廷一定要保障治安..因为治安不好容易暴乱..甚至爆发起义革命,所以古代的官府都很重视治安
Ⅷ 论述中国古代治安秩序的基本结构
中国古代国家对基层社会秩序的控制都要通过基层治安制度来实现。它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完善程度标志着国家权力对人民的控制程度,把握基层治安 制度的运行状况是了解古代国家权力如何统治基层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把握古代基层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的关键环节。中国古代基层治安理论上所形成的许多治安 措施、治安思想和治安原则,对于现实的治安实践活动依然有着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挖掘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基层治安状况梳理基层治安制度内容从而总 结归纳出中国古代基层治安制度的特点,剖析这些特点所形成的原因,并思考中国古代的基层治安治安制度对当今的基层治安制度的影响,以古为鉴,提出控制流动 人口、重视综合治理、治安预防等完善当代基层治安制度的设想。
Ⅸ 古代是如何管理社会治安的
中国古代统治者一直企图把人民捆绑在土地上,到明清时期几乎做到了。这主要是为了收税方便,但同时也起到维护社会治安的目的。由于大多数人民被捆绑在土地上,想要外出需要到县级机构办“路条”(一种由县机构出具的证明文件,相当于现代的介绍信),办“路条”是很难的,没有正当理由根本不允许。每到一个新的地方,进城时要出示“路条”,由当地官府登记。还规定,普通平民不可以携带武器(刀、枪、剑、戟等冷兵器都算)。县级以下地方管理机构,由当地人组成。这样,当地人犯罪,马上可以知道是谁做的。外地人犯罪,由于有登记制度,也马上可以查到。由于人很少,一个个排查也不困难。古代早有“通缉”制度,就是官府发“海捕文书”,要贴在每个城门边。三国时代就有了,关羽、典韦就是在家乡杀人,逃跑的。必须趁人多时,才能混进城市,否则只能像典韦藏在集镇附近山林里。
Ⅹ 古代治安到底怎么样,古人出远门是如何保证安全的
我们一个一个来讨论,首先讲一下古代的皇帝出远门怎么保证人身安全。皇帝身边都有侍卫,京城里面也有禁军。这些禁军的将领,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即便是微服私访,也有很多的大内高手在旁边保护皇帝的安全。
其实不光是皇帝有这种待遇,一般有钱人家也会有随从,随身保护那些有钱人家老爷的生命安全。特别是一些高官,都会花大价钱请一些武功好的人在暗中保护。
古代的政府也会出一系列的政策来保证人们出行的安全。古人除了游学的学子之外,老百姓离开自己的居住地都要携带官府出具的凭证,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加暂住证再加通行证。出入城门的时候交给守城的士兵一个个查验。做官的要携带腰牌,相当于工作证。通过这些方式来查处人们的出行,而且也会制定一系列的住宿登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