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戈壁坚守散文

戈壁坚守散文

发布时间: 2021-02-16 07:36:38

Ⅰ 散文 关于描述戈壁冬天景象的 原创

静坐小轩窗,采一缕温柔的月光,让缠绵了许久的心事,慢慢沉淀为诗意的朦胧,回一曲清幽的乐声答入耳,宛如清泉滴落的天籁。拾一抹诗心,收藏于岁月,待经年回眸,那些相约走过心间的盈欢,依然会在生命里动人而斑斓。诗里听潮,画里闻香,写温暖的文字,让生命如歌,让爱在岁月的门楣上静静地绽放美丽。

Ⅱ 短文——戈壁滩

风沙,旋风

Ⅲ 席慕容的夜渡戈壁内容大意

席慕蓉的《夜渡戈壁》主要内容:赞美戈壁上的小植被和生灵,也赞美了生活在这里的默默坚守自己家园的人们.表达作者对戈壁的眷恋之情.1.商人的驼队艰难跋涉;2.军队将士和使者的慷慨悲歌与家国情怀;3.过路客诗词中的洒脱豪迈和惆怅之情;4.西路军的悲壮之行与红军女战士的英魂.都写出作者对沙漠的敬仰之情
艺术家在这里找到新的题材,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旅行者将自己的情感与渴望融入到了这片土地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涌动的激情及戈壁生灵和大漠人不屈的坚守精神;作者在戈壁滩上也体验到了一种放达旷远的人生滋味.
席慕容 - 简介

席慕容,女,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文意为浩荡大江河。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四川,幼年在香港度过,成长于台湾。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欧深造。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曾在多次举办个人艺术展,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现为专业画家。代表作有《一个开花的树》、《七里香》。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由其作词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因其浓厚的思乡之情,让留在家乡和漂泊在外的蒙古族儿女广为传唱。

Ⅳ 请问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林俊德将军扎根戈壁荒漠坚守了52年将军院士

他是一位将军,更是一位传奇院士,一辈子隐姓埋名52年坚守在罗布泊,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任务。他活了75年都默默无闻,但最近,一张他离世几小时前与死神赛跑的照片,在网络上传开了。他感动了整个中国!
藏身大漠为国铸“核盾”

1938年,林俊德出生在福建省永春县的一个偏僻山村。因为家中一贫如洗,刚上完小学就辍学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林俊德靠着政府的资助,上完了初中,又上了高中。1955年,17岁的林俊德硬是打着赤脚考上了浙江大学机械系。
林俊德曾说,他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上大学、做将军、当院士。而他更没有想到的是,一直到生命最后,他都和国家命运绑得很紧。
1960年,从浙大机械系毕业的林俊德,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报到的第二天,所领导向林俊德交底:“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把你挑过来,就是去那里工作。”得知自己将从事核试验时,他激动不已,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把一生献给这一伟大事业。
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林俊德,从未见过冲击波机测仪器长什么样。当时,既没设备,更没技术,他们就根据当时美国、苏联少数解密核试验资料和公开刊物的常规武器试验测量文章埋头研究。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鲜为人知的是,当蘑菇云还在不断向上翻滚时,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在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就有林俊德。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总理在电话里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现场指挥帐篷里顿时一片肃静。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的数据……就在这时,核武器试验研究所所长程开甲带着26岁的林俊德匆匆赶到:“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这次爆炸是核爆炸。爆炸当量为2万吨。”张爱萍激动地拍了拍林俊德的肩膀说:“你们立了大功。”
1966年,我国为首次氢弹空投爆炸做最后的准备。高空冲击波测量难度更大。仪器要在零下60摄氏度低温下工作,为了创造低温环境,林俊德和同事们背着仪器,爬上3000米,在零下20摄氏度的山顶呆了一宿。林俊德新研制的高空压力自记仪测试系统,为我国首次氢弹试验飞机投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后几年,林俊德和他的团队吃着玉米面和榆树叶合蒸的窝头,喝着孔雀河里那令人肚子发胀的水,睡着冬天寒冷夏天苦热的地窨子……林俊德和战友们坚守大漠,默默攻关,研制出一系列装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爆炸冲击波机测体系。
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实验。从1964年到1996年,32年来,这是中国第45次核试验,也是林俊德参加的最后一次核试验。
他的人品如激光一样笔直明亮
“他就像激光一样,方向性强,能量集中,单色性好。”“他能52年坚守岗位,取得那么多重大科研成就,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工作上。”这是林俊德的同事对他的评价。
林俊德一辈子被人看作学习狂和工作狂。他这样总结成功:抓住机遇,然后发狂地工作。即使年纪上了七十,在他的日程表里,搞研究、做实验、带学生几乎占去所有时间。他一年只休息三天:大年初一、初二、初三。
在林俊德生命倒数第二天,他回首往事,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他说自己搞核试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这两个都成了不折不扣的事实。他研究爆炸力学,一辈子都和炸药打交道。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每次总是尽可能地离炸药近一点。

林俊德平时说话硬,讲原则,常常一句话能把人撅一个跟头,这是很多人领教过的。他参加学术评审会,从来不收评审费,他只要材料,不要见人。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可他的学生们说,老师是一个心里有爱的人,他戴了15年的手表,是大学母校百年校庆时送的纪念品,他一直戴着,旧了磨手就用透明胶粘上。去世后,学生们收拾他的衣物,都潸然泪下,除了军装,老师竟没有几件像样的便装,两件毛衣都还打着补丁。
另外,从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那天起,林俊德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他的临终清单:1.计算机、保密柜清理;2.**技术(国家机密)3.家人留言4.(空)5.马兰物品清理(宿舍、办公室)。可死神留给他的时间太少了,5条提纲的内容没有完全填满,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
他分秒都在与死神赛跑,亲朋好友来看他,他却说:“我没有时间了,看我一分钟就够了,其他的问我老伴儿吧。”他就这样一直拼尽最后一丝气力。
生命的最后10小时
林俊德是在2012年5月4日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的,从确诊到死亡的27天时间里,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地挪动着鼠标……

因为在他的电脑里,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夹中。还有学生的毕业论文,“他们快要答辩了,不能耽误孩子们毕业”。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一切都要快,要尽快。
5月31日,林俊德病情再度恶化,生命进入倒计时。他9次请求甚至哀求医生同意自己下床工作。在家人法人帮助下,他才终于又坐在了电脑前。上午10点,已经工作了2个多小时的他,颤抖地对女儿说:“C盘我做完了。”
他的手开始颤得握不住鼠标,眼睛也渐渐看不清东西,他几次问女儿:“我的眼镜在哪儿?”女儿说:“眼镜戴着呢。”这时候,很多人痛哭起来,因为怕他听到,使劲捂着嘴巴。最后,还是他的老伴儿说了一句:“医生想叫你休息一会儿。”他则回答:“坐着休息。”
而他接下来说的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再一次掩面啜泣。“坐着比躺着好啊,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两个小时后,他累得再也支撑不住了。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林俊德回到了病床。几个小时后,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林俊德,这位让罗布泊发出45次巨大轰鸣的将军,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宁可牺牲生命,绝不拖欠使命。生命最后时刻,林俊德从罗布泊的荒原戈壁转战到医院病房这个特殊战场,完成了一名战士最后的冲锋。
林俊德参与了中国全部核试验,他的老伴儿黄建琴也参与了其中的9次。夫妻两人藏身荒漠半个世纪,他们从不属于家庭、不属于彼此,只属于民族和国家。在妻子黄建琴心中,两人虽然相伴45年,但只有林俊德去世前住院那一阵子,才是他们俩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就在林俊德终于卸下担子,闭上双眼的那一刻,黄建琴才轻轻地对着他说:“老林,你终于属于我了……”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这是《马兰谣》里的歌词,马兰,是在荒漠中也能顽强生长的小花。马兰,也是中国保密的核工业基地(一个地图上搜不到的地方)。对于林俊德院士来说,马兰是他永远的“家”,临终前,他用虚弱的话语再三叮嘱:“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Ⅳ 散文《写给戈壁》(尹金丹)的阅读题及答案

17.“你”的形象特点:驻守戈壁滩的空军军官,体谅妻子、不乏温柔细腻、有责任心,坚毅、刚强,有强烈的事业心。(共4分,一点1分)

18.第一处描写,表明夫妻俩对这种在艰苦环境下表现出极强生命力的植物的喜爱和敬佩,也暗示出“我”对驻守戈壁滩军人的敬重。第二处描写,体现了“我’对丈夫的深深思念。第三处描写,表明“我”被丈夫及其战友献身国防的行为所感动,并理解了他们舍小家为 大家的,举动,与前面两处描写相呼应。(共6分,第1处2分,第2处1分,第3处3分。意思对即可)

19.文章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交替出现,细腻、真实地再现了夫妇二人的情感世界,娓娓道来,亲切感人;使人物栩栩如生,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奉献精神。(共4分,每点2分)

20.答案示例:

文中的“我”是一个富于奉献精神的女性,在今天这个社会中这种精神非常难得,令人 敬佩。懂得奉献的人才能真正拥有幸福。“我”对驻守边防的丈夫一往情深,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当孩子出生时丈夫不能守护在身边,“我”没有任何抱怨;面对独自抚养孩子的辛苦,“我”包容大度。恰恰因为“我”通情达理、懂得奉献,“我”才真正拥有幸福。现实 社会中,一些人只讲究索取,只希望获得,对物质充满追求,对生活充满抱怨,于是他们越 来越缺少真正的幸福感。

(评分标准:①观点明确,与文中“我”的形象、情感或生活有关,2分。角度如:奉献精神、幸福观、责任、女性面对爱情家庭的态度。②对“我”的精神境界、价值观或幸福观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述,3分;能够结合现实生活,3分。③表达清楚明白,连贯流畅,2分。④出现2个影响句意表达的错别字扣1分,最多扣3分;每少30个字减1分)

Ⅵ 求席慕容的经典散文

席慕蓉的经典散文包括:《初相遇》、《青春》、《七里香》、《戏子》、《写给生命》。

席慕蓉的经典散文《写给生命》节选

我站在月亮底下画铅笔速写。 月亮好亮,我就站在田野的中间用黑色和褐色的铅笔交替地描绘着。 最先要画下的是远处那一排参差的树影,用极重极深的黑来画出它们浓密的枝叶。 在树下是慢慢绵延过来的阡陌,田里种的是番薯,在月光下有着一种浅淡而又细致的光泽。

整个天空没有一片云,只有月色和星斗。我能认出来的是猎人星座,就在我的前方,在月亮下面闪耀着,天空的颜色透明又洁净,一如这夜里整个田野的气息。

月亮好亮,在我的速写本上反映出一层柔白的光辉来,所有精略和精密的线条都因此能看得更加清楚,我站在田里,慢慢地一笔一笔地画着,心里很安定也很安静。

家就在十几二十步之外,孩子们都已经做完了功课上床睡觉了,丈夫正在他的灯下写他永远写不完的功课,而我呢?我决定我今天晚上的功课要在月亮底下做。

邻家的狗过来看一看,知道是我之后也就释然了,在周围巡视了几圈之后,干脆就在我的脚旁睡了下来。我家的小狗反倒很不安,不明白我为什么不肯回家,所以它就一会儿跑回去一会儿又跑过来的,在番薯的茎叶间不停地拔弄出细细碎碎的声音。

乡间的夜出奇的安静,邻居们都习惯早睡,偶尔有夜归的行人也只是从田野旁边那条小路远远经过,有时候会咳嗽一声,声音从月色里传过来也变得比较轻柔。

多好的月色啊!满月的光辉浸润着整块土地,土地上一切的生命都有了一种在白昼时从来也想象不出的颜色。这样美丽的世界就在我的眼前,既不虚幻也非梦境,只是让人无法置信。

所以,我想,等我把这些速写的稿子整理好,在画布上画出了这种月色之后,恐怕也有一些人会认为我所描绘的是一种虚无的美吧。 我一面画一面禁不住微笑了起来。

风从田野那头吹过,在竹林间来回穿梭,月是更高更圆了,整个夜空澄澈无比。 生命里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澄澈的时刻吧?可以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希望,只是一笔一笔慢慢地描摹,在月亮底下,安静地做我自己该做的功课。

当然,有些人是例外,就好像在生命里也常有些无法解释的例外一样。在美术史里,有些例外的艺术家,就像天马行空一般地来去自如,在他们的一生里,几乎就没有所谓“极限”这一件事。

像对那个从天文、数学到物理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达文西,我们该怎么办呢?也许只能够把他放在一旁,不和他比较了吧?不然,要怎样才能平息我们心中那如火一般燃烧着的羡慕与嫉妒呢? (四) 我相信艺术家都是些善妒的人。

(6)戈壁坚守散文扩展阅读: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

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2017年12月,席慕蓉作词、吕学东作曲、姜丽娜演唱《故乡的歌》获第十届中国金唱片奖民族类最佳原创单曲奖。

Ⅶ 描写草原的唯美散文

梦里草原有多远 文 / 向山水漫溯

想着草原,念着草原,已经很有一些年头了。这样的念想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和欲望。当一个人的灵魂长时间的与某种自然环境相互浸染时,他的血液里是否也有了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的某些特质?我想,前世,我一定在某片广袤草原的深处,骑着或温顺或狂野的马,从缤纷的草原野花中穿行而过,或许还会唱一路豪迈苍凉的藏歌,任碧空中丝丝云彩在歌声中颤栗着飞行……
但凡熟悉我的人都知道,这是我做了太久远的一个梦。当听见“草原”两字从我的心底深情流淌而出时,多数人会以不屑的口吻劝我:草原有什么好看。无非是一大片单调的草,偶尔会冒出一个小山丘而已。要走还是到别的地方为好。在这样的说辞里,我的心几乎是痛楚的。“爱一个人就是爱他的全部。”类推下去,爱一个地方也便爱着她四季的容颜,爱着她身躯内涵纳的一切。这就仿佛一个孩子看着自己的母亲,怎么看,她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而我想念的草原,也真的一如我想念着的母亲,愈是远离,那种独特的源于想象的美便愈发凸显。
我其实不很清楚,踏上草原的那一刻起,我该以怎样的行为方式来表现我长久的思念。“大象无形”,那么,大喜大悲都应该无声?当我真正成为草原归来的游子时,是扑入她宽厚苍凉的胸膛痛哭失声,还是忍住满心的悲喜,静静地、深情地与她对视,将一生的思念与向往通过眼神淋漓尽致的张扬?
一个梦,经年的做着;一种思念,遥遥的折磨着半生的情绪,其间总会隐含一些特别的理由才是。否则,如何面对一生的光阴?在这样的怀想中,我无数次的想象自己溶入草原的生活:骑一骑雄健的快马,挥鞭扬蹄,向无际的天边飞驰;搭一顶帐篷,在青草和奶茶的香味中,成为一个传统、朴实、厚道的美丽的草原女子;携一位相知一生的爱人,穷尽一生的时间和想象,去成就一个经典的、传世的、不朽的草原爱情故事……
梦做到这里,似乎已经到达了美的极致。而我梦里的草原距离我的生活到底还有多远?我终于下定决心,用身体和灵魂去同时感受这段距离,缩小这段距离,否则,生命里会有很大的遗憾。
十月伊始,在浓重的秋色里,踏上了归向草原的行程,在山区逶迤盘旋的公路上,以车代步,我向着我的梦深入,而一双睿智的眼睛,看着我虔诚的心动,情不自禁的滴下了泪水。天,在那时,开始下雨了,一滴滴,一阵阵,冷冷的落在我暖和柔软的心田。心便开始渐渐的冷却下来。可终有一丝热气不肯散去:或许草原上正漂浮着秋天阳光的颗粒,正弥漫着秋天阳光的清香。在这丝希望的支持下,痴心不改的向着梦里的草原继续前行。那时,车内正播放着一首流行歌曲,歌手忧郁的声音里满是悲伤:“在雨中,我想着你;在夜里,我念着你……”那时,我想,我的草原一定会拨开蒙蒙雨雾,以雄健的身姿走进我充满渴望的视野。
驶过无数的险滩,峰回路转之际,车子进入了茂县境内,从此开始,将是一段完全陌生的旅程。我将沉浸于梦境的思绪收回来。因为我很清楚,在很多陌生的路途中,会有一些你难以预料的风景和场景。我必须全副身心地去关注我身之所处的这段现实的时空,去抓住这段陌生旅途中可能有的一些不曾有过的经历。
山,还是先前那些山的风骨;水,依然有着先前那些水的清冷和温柔;路,却已泥泞不堪。我的眼睛注视着窗外的风景,身体却明显的感受到行路的艰难。
现实与梦,本就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现实里,勤奋的工作,勇敢的微笑。梦里,却有依稀的泪光闪动。这或许是大多数正在生活着的人们的真实感受。若是再有些不同寻常的心思,想将梦带入现实,不知道会是怎样的结局。
梦里的草原终究是以远离的姿势呈现在我的思想里了。结局就是这样,车像搁浅的小船一样陷在厚厚的、软软的泥泞中,前行不得,后退也不得。摇下车窗,看着窗外糨糊样的稀泥,心中袅袅升起一声叹息:这就是结局!那些被载重货车碾过的深陷的车辙,成为阻挡梦想行程的唯一存在。心灵的高贵在一段五十米长的泥路前无所适丛。
前行的路还有太多深不可测的泥泞。若是后退,只需退回到这段刚进入泥泞,退回虽然艰难,但至少能让人看见艰难的程度。相对而言,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比这更艰险的泥泞?谁也无法预知。在很多种不同的前行场景中,我们因为不可预知而只能选择退却。这种无奈的妥协里,满含着无尽的失落和伤感。而现实总是这样,失落也罢,伤感也罢,接近梦想的那段路程永远令人始料未及的充满泥泞,这就是真实的现实,残酷而冷漠。
草原!草原!在我返回的过程中越来越远,以至于我梦境里那些清晰的草、牛羊、牧人都模糊成一团团异色的雾。在冷冷的秋雨里,我瑟缩着。冬天快要到了,暂且于此寻求一些温暖吧。
我深信,这不是最终的结局!

Ⅷ 求描写沙漠的散文

一个人和一片沙漠 文 / JJ.梦绮

——对杨献平和他的巴丹吉林沙漠系列散文的解读

我对作家与其生长的地域关系一直很感兴趣,起源是因为很多作家都把自己的童年和家乡当作写作思源,成名作似乎也与其地域有关。其实,每一个写作者,都是有自己的写作根的,正如一棵树木生生需要有根系和造房需要根基一样。进入散文中国论坛和新散文论坛以来,我对于散文家和一个地域之间的关系,以及重于个性写作的作家,更是有了浓厚的兴趣,一直偏心阅读散文家出自贴近大地写作的作品和心灵飞跃的个性写作作品,并且有意识对于成绩突出的地域性作家和重于个性写作的作家的作品进行了解读,彼有触感,很受感动。陕西耿翔、甘肃二杨(杨永康、杨献平)、邯郸三剑(王克楠、桑麻、崔东汇)、东北王开、江南雪儿、军旅张利文、马明博等等……杨献平就是其中的一个。
杨献平之所以突兀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就是因为他的散文和一块沙漠,一块时时带有淡淡的,隐隐约约的军营味道的沙漠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解读他的散文,我有就是解读一个地域历史的感觉。虽然他和巴丹吉林沙漠不是与生俱来具有了联系,但当我想起这片沙漠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会想到那个乐于把青春和写作挚情融入沙漠的人的名字——这个人就是杨献平。正因为如此,我把我的这篇拙作的题目拟名为《一个人和一片沙漠》。一个人是渺小的,但是他和一个地域联系到一起的时候,就不再渺小了,因为他的爱和情,甚至于生命已经和那个地域结合了。为了读懂那一片沙漠,我必须先要读懂杨献平,为了读懂杨献平,必须先要跟随他巴丹吉林沙漠系列散文,因此我沿着他在沙漠的足迹,展开了为时三个月的有意识阅读之旅……

一、沙漠是一个哲学字眼
在没有读杨献平沙漠散文的时候,自认为从文字和地质的注解中了解的沙漠仅仅是沙漠而已,对去沙漠旅游采风并没有太浓厚的兴趣。在读懂了他的系列散文的时候,我才知道他脚下的沙漠不仅仅是沙漠,而是多了一个哲学字眼。沙漠的哲学,首先在于沙漠是有“胸襟”的,然后沙漠是有“思想”的,沙漠的思想不是外在的,是需要经过追寻者去努力开掘的。杨献平就是这样一个开掘者。
沙漠在杨献平的眼睛里是有文化意义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当我在思索它的文化意义之前,必须先要弄清“还有一些什么别的意义吗?”这在杨献平散文《忧郁的阿拉善》里,有着综合叙述的“昔日名不见经传的阿拉善已经成为了我国沙尘暴最大的沙源地之一,其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总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从我所在的巴丹吉林沙漠西端的戈壁向北张望,阔大无疆的戈壁一色铁青,稀疏的骆驼草棵棵憔悴,一棵和另一棵之间距离很远,像是一群孤立无援的战士,矗立在旷世的戈壁当中,看日月流转,大风奔袭,严寒和烈日仿佛它们与生俱来的宿命——再远处,是无际的苍茫。天气晴朗的时候,天格外蓝和高,就连云彩的线装尾巴都能够清晰看到;若是大风狂浪,沙尘弥天,即使站在一棵树前,也难以看清它身上皲裂的皱纹。”
沙漠当然是广漠粗犷的,但是沙漠是具有文化品位的,是有文化层次,沙漠甚至还是温柔的,这在他的《秘密的河流》是这样描述的:“沙漠的冷渗人肌肤,似乎一些急于取暖的虫子,而此刻的大地都是凉的,我站立,我呼吸,唯一的热身体,寒冷必将靠近和进入。河水在宽阔的河床中,突起的流沙湿润,形状绵长而又弯曲,在月光下面,它是黑色的,黝黑的黑,泛光的黑。躲在低处的河水没有声音,它好像不在流动,而实质上,作为水,流动和向前的本质,也是坠落和上升的过程。多少年来,就在河边,一个外来者,一个在沙漠干燥而又在河流包围中又时常潮湿难当的人,我的一切都是宿命,河流的赐予和沙漠的笼罩,乃至空旷天地的熏染和抚慰。”
河流,这本是一个物象,而在杨献平散文里是却是一个重要的意象。河流是人类文明之母,即使是古代游牧民族也是逐草而居,没有水草,人类的生存是不可想象的。在杨献平对于西北的描写里,河流占着重要的一页,河流在杨献平的笔下是文弱的,是有灵性的,是非常女性化的,其最重要的河流就是弱水河。他以极大的热情颂扬了这条对于西北重要的河流。称呼她是从“巴丹吉林以及从它身体和灵魂中走过”,弱水河起初合称“弱水流沙”,其中的“弱水”就是《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的“水弱不能载舟,鸿毛不浮,是为弱水”。弱水河发源于祁连山南麓的莺落峡,至张掖城之外,尔后倒淌向西,在酒泉附近,又扭头向北,转向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一直流向著名的居延海。对于河流,巴丹吉林的母亲河性格描写时候,他给予了很大温情:“这一些,与弱水河有关,又好像无关。河流就是河流,它枝蔓横生,但不涉及人类的战争。是人,用各色各样的工具,从河流身上,从它流动千里的身上一点点取走,就是这样的,而河流也知道,人类的一切都与它自己有关,是水,让他们活着,在尘土飞扬和****叫嚣的人间:做爱,生产,活着,战争,算计,失败,成功,乃至灰飞烟灭,但最终,上升的绝对没有下沉的多。”

二、一个人在沙漠里的精神舞蹈
沙漠是沙漠,决不是荒漠,一个人可以承受沙漠的荒凉,但是无法承受沙漠的无文化,无信仰,无精神……可以肯定地说,杨献平在巴丹吉林沙漠系列散文里面,是欢乐的,是充满了精神富足的,这使人想到了古代边塞诗人,越是严酷的自然环境,越是把人的精神的力量逼迫到一个极致,这就是杨献平——一个对于沙漠充满了渴望而瞬间来到了沙漠,他找到了幸福,就像进入了新婚洞房一般享受着沙漠的荒凉,享受着对于自然的思考,他的心宁静下来了,语言就宁静下了。因此,有了源源不断的对巴丹吉林沙漠写作的出现。这是一种自觉的写作,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宿命般的写作。就如梭罗到了湖边,在自然里找到思想契机,到了对于“存在”思考的结合点。因此,我可以说杨献平在沙漠的状态,是完全进入了“人在沙漠里的精神舞蹈”状态。这是去长寿村笔会,无意间了解到杨献平家乡竟然就在山背后,他的父母至今还生活在那里。那么杨献平作为一个来自太行山的青年,当他与巴丹吉林沙漠结合的时候,他像走进了他的初恋场景那样充满着期望,又如步入了婚姻殿堂那样激情高昂,眼睛是那么充满欲火那样明亮,对于将来充满了向往和憧憬。而巴丹吉林沙漠也真诚地容纳了他,把他温暖地抱在怀里,让他充分地体验到了戈壁沙漠给予他无际的爱。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有的读者问是不是人到一种恶劣的生活环境里就一定可以出好文章呢?以我在写作经历中理解,和本身存有的写作理念和阅读经验,结合杨献平的写作习惯来加以分析,回答是给予否定的。最浅显的说法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外因和内因”的关系,写作者处于任何写作现场下,能写出什么层次的作品,与写作者所在现场的场景条件无关,与其取材大小和情感大小无关,与其文体范畴的放宽、缩小、或净化无关,而只是与写作者自身内在的知识蕴藏与创作素质而与其取材的独特与和写作者的驾驭能力有关,与其主体情感质量和思想内涵有关。如果杨献平不具有一定的诗人气质,如果他没有回归一般的心境,如果没有爱西北像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般地热爱,如果没有驾驭文字的能力,再怎么着也制造不出精致的,有着浓浓的西北韵味的西北散文作品的。正是因为他和这里的自然气质达到了同一高度的共震和共鸣,才有这样的句子:“沙漠是,人类也是,我想,大凡以活着的姿态成为风景的事物都应当如此,而对于巴丹吉林,我是迷恋的,我总是喜欢并膜拜那些带有悲怆气质的事物。”
不难看出,在这片特殊的地方,极大的解放了他的想象力,使他身心内部的悲悯气质得到了强化,才有这样的句子:“我的身体和生命都是敏感的,在沙漠,一天天活着,也一天天衰老——在暗夜,我时常看到自己的生命,布满了刀子一样的纹路,一再裂开,无休无止——这些都将是灰烬,只有沙漠——飞行黄沙和那些稀疏的人类的名字会在风中得以流传。”

Ⅸ 戈壁滩的阅读短文

题材新颖,引人入胜,文章实而不华,是一篇佳作

Ⅹ 《世界名家散文经典》中的《过戈壁》阅读答案

[作者简介] 哲中(1933~ ),安徽肥东县人,当代作家。著有小说散文集《天山的阳光》,长篇游记《一个神秘世界的见闻》,散文集《大漠的歌》等。我们曾选过他的《羞死鸟》。

茫茫的戈壁望不到边。黄羊不落脚,马儿不敢走了,遍地铺着尖利的石头,步行更是困难。
我呆呆地望着前方。
傍晚时分,戈壁上传来悠扬的驼铃。一峰骆驼(身后还有一峰小骆驼),兴冲冲地向我走来。
驼背上没有骑手,旁边也不见人影。骆驼主人呢?难道它是野骆驼吗?
它走向前来,拿粉红色的舌头舔我手背,用鼻头拱我口袋。我拿出干粮招待它。它吃完干粮,转身卧到地上,示意请我骑到背上。我犹豫一下,终于骑上去。此时夕阳西去,夜幕缓缓升起。我忐忑不安,不知是悲是喜?
戈壁之夜,繁星在头上闪烁,月华如银,我仿佛走进梦中。在驼背上,我甚至产生怀疑,怕它对我怀着歹意。
一夜就这么提心吊胆地过去了。
第二天,太阳从东方升起,我的神经才稍稍松弛了一些。骆驼仍然驮着我缓缓由东向西行进。过了戈壁,就是我此行的目的地了,但我仍然揣摩不透它的心意。
戈壁上突然刮起龙卷风,我们置身风暴当中。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骆驼站立着,稳如泰山,让我藏到它身子下面,我才免遭风沙伤害。风沙过去了,它又驮着我继续前行。我的心便从怀疑而至感激了。
走了一天一夜,已经很疲乏了,骆驼也得休息一下。我找一块洼地住下,让骆驼到戈壁滩上去吃草。
是夜云头很低,睡梦中觉得谁在拽我裤腿。才翻身,眼前闪动着一双双绿幽幽的眼睛。我一骨碌从地上坐起,狼知道我没有死,一起向我裂开大嘴。这时远处一声怒吼,在那边吃草的骆驼冲过来,和狼厮打到一块。三头狼,一头被咬死,一头受伤,一头吓跑了。骆驼将我揽到身边,像是怕狼再来吃我。我扑到它身上,一个劲地亲。
经过五天五夜,我们走出了戈壁。和骆驼分别时,我有许多话要说,但它不懂,只好摆摆手走了。我走了很远,它还站在原地向我凝望。
到了目的地,友人说,驮我过戈壁的骆驼的主人,是塔吉克的牧驼人。
“牧驼人呢?我没有见到他呀!”我很诧异。
“老牧驼人要是活着,也该有几百上千岁了。”
“他有后代吗?”
“他有儿子、孙子、重孙,子子孙孙,都在戈壁上牧驼。”
“老人家怎么把骆驼驯养得这么听话?”
“这话奇怪,老人家没有驯养出来这样的骆驼,你能走过戈壁吗?”
回来的路上,我又骑上那峰骆驼。
到了戈壁才发现,随身带的水壶忘了装水。没有饮水,这长长的戈壁怎么过去?这里的太阳火炉一样,烤得我浑身冒汗,口干得张不开。头一天熬过去了,第二天处于半昏迷状态,第三天一头栽倒在戈壁上。
昏睡中我感到嘴唇湿润湿润的,有一股泉水往嘴里流。我贪婪地喝着,体内的血液迅速奔涌起来。好容易,我半睁开眼睛,看到跟前坐着一个汉子。从他噙着的明灭的莫合烟的光圈里,看出那是年轻的牧驼人。他身后卧着一片黑压压的骆驼。我想站起来,腿不吃使唤,激动之后,我又昏迷了过去。
第二天,牧驼人和骆驼不见了,唯有驮我的骆驼仍站在身旁守候。由于饮了水,体力恢复了许多,水壶里也灌满了水,我又能骑着骆驼上路了。
驼铃声声,在广袤的戈壁上空回荡。
那是经人饲驯的专门载着旅客走戈壁的“沙漠之舟”呀,可不是野骆驼。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