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坚守道义
⑴ 人际交往中如何坚守道德
做人必须坚守道德底线,这是不可否认的。不坚守道德底线的人,都是一些对家庭、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人。
坚守道德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得必有失。做出任何一项决定前,必须充分考虑利弊得失。人什么都可以缺,但不能缺德;人什么都可以有,但不能有病。
⑵ 如何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
其实这个问题,纯粹是个人问题,每个的问题都应该有所不同吧。
我怎回么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呢:答
1、为道德操守做一个定义,划定一个范围,才有坚守的意义。我认为,道德操守就是所有做人的社会准则和道德思想底线吧。
2、在自己的范围里活着。只在自己的领地里生活,不盲目干涉别人,不去伤害别人,这是很重要的道德操守。
3、尽可能的帮助可能帮助的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有可能需要帮助的人,主动的提供帮助,这体现了面的物质社会的诱惑,而不失自己的道德操守。
4、不去做在法律边界徘徊或者违背法律的事情。
5、不盲目从众,保持自我的意识,分辨社会的是非黑白,站在光明的阵营,不和不好的人在一起,不和不好的思想同行。
⑶ 在人际交往中怎样坚守道德和法律规范
这个很简单,在人际交往中只要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礼貌待人,就是坚守了道德规范。不做法律所禁止的事就是坚守了法律的规范。
⑷ 怎样坚守道德底线 排比句
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正是因为有了道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才变得温馨和谐。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是没有希望可言的,也不会走的长久。法治作为强制性的惩罚手段是对道德约束的补充,但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道德约束人的作用。道德能使人们主动去遵守行为规范,法律永远只能是使人们被动的接受。因此,道德在规范人们行为和实现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人才与道德应该是相对应的两个范畴,有德才有才。道德的培养应该与知识的培养、能力的塑造同步进行,而其中若是出现道德的滞后,最终的结果可能会给社会、国家带来严重的损失。
首先,重塑道德不能自下而上,只能自上而下。作为上层建筑的
道德表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立法与执法上要做到公平正义,二是上层人物的思想要高尚,道德操守要规范。假如我们的执法人员克己奉公,政治官员恪尽职守,就不可能出现民怨沸腾、道德沦丧的状况。而现在的问题是,上层建筑改革滞后恰恰为有些人提供了可乘之机,而现在,在一个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社会,在一个体制改革尚不完善、执法环境尚存问题,媒体导向崇尚媚俗的时代,并且可怕的政治"双重人格"又流行于世,这样的社会环境道德的滑坡在所难免。
其次,可以通过道德立法来解决。道德立法的实质是通过法律手段来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是法律成为道德建设的权力支柱。通过法律规范来强化道德约束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思想的混乱、理想失落、信念动摇、信仰迷失等现象,能够促使人们普遍的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面对如今现实社会遭遇的道德困境,道德立法显得尤为迫切。
单靠某个人某个群体的道德自省是不可能有什么效果的,必须把这个当做一个全民的工作来做才会有效果。真心希望,以后我们的的国民素质会提高,道德的力量会战胜人们心中的贪欲,那样,中国才真正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真正让人尊敬的国家。
⑸ 如何保持本心,坚守道德
摘要:本文在通过分析熊十力对儒、佛、道三家修养方法评述和修正的基础之上再结合熊十力关于“思”方面的论述,尝试性的归纳出熊十力可能主张的“思修交尽”的同时以体认为本,思辨为辅体认本心及其发用的方法,希望对把握熊十力本心论的体用关系有所帮助。
关键词:实证;本心;修养;修;思
熊十力的“本心”论是其本体论哲学的核心部分,他在《新唯识论》一开篇就明确的提出了要研究哲学本体必须求助于实证“今造此论,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一切物的本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新唯识论?明宗》)。然而熊十力又认为实证无所谓方法,因为实证所对应的是性智,它只“本心”自知道自己而已,但是如何获得实证,也就是说“本心”是如何知道自己的是需要方法的,这个方法就是使“本心”或“性智”不为杂染所障蔽的修养方法,而要获得这个方法必须求助于儒、佛、道诸家的修养方法。但是这三家的修养方法各有特点,也都有缺陷,按照熊十力的说法“儒言散见,而俗学每不悟;佛说祥密,其究趣寂,当以儒学折中之;道家有造微之功,而反知不可为训。”
一、对儒学修养方式的评述与修正——儒言散见,而俗学每不悟
首先,我们来看看“儒言散见”的地方。儒学关于如何认识“本心”之体,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比较有代表的有孔子的默识,“默识”出自《论语?述而》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原意是默默的记住,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可以引申为一种道德心性修养的方法境界。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方法,出自《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是通过扩充人的本心,来认识人的本性,来认识天的方法。
“俗学每不悟”又指的是什么呢?儒熊十力可能认为儒家的修行方法讲求“经世致用”,对于本体的体悟上可能不如佛道两家,使他不得不对于儒学的修养方式加以新的阐释和发展。孔子“默识”的方法,熊十力就给予默识新的定义:“孔子自明其为道之功曰‘默而识之’。默者,非屏去事物、冥然不生其心之谓,乃贯动静而恒无昏扰,是为默也。识者,体认仁心而不放失,即由仁心运行乎万物万事之交,不令有一毫私意私见搀杂,是以知明处当,万理平铺现前,故曰默识也。默识是生生动动,活泼泼的。”(《体用论?明心》)可见在熊十力那里,所谓默识,就是返己体认天然明睿、感而无系的本心之仁,没有一丝私心杂念,和孔子的“默识”相比就明确的指出了道德心性修养关键在于体认和运用仁心。熊十力又在定义“默识”的基础上提出了默识法 ,所谓默识法就是将“本心”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动静语默当中,随事随地知明处当而动不失宜,恒清静而无昏扰,忧乐不违而道及中庸,通过道德心性修养达到的悟得宇宙真理的一种方法,这样熊十力就将“默识”的从体悟本心上升到了体悟宇宙真理的高度了,而这种方法才是熊十力赞同的体认本心的方法。
熊十力的默识方法在修养方式上对于“修”的方面比较重视,强调“本心”对认识客体的主导作用,“默识法,反求吾内部生活中而体认夫炯然恒有主在,恻然时有感来,有感而无所系,有主而不可违,此非吾所固有之仁心钦。”但是只依靠默识法,来修养本心之“体”,就会忽略本心“用”的作用,可能导致以心为实体,将超脱现实世界以养其神,不符合他“体用不二”的思想,认识“本心”的修养方法不能单靠“修”来完成还应该认识到“思”的辅助作用。所以熊十力又提出了修养本心需要默识法为主,辅以思维术的方法,“哲学的心理学,其进修,以默识法为主,亦铺之以思维术。”(《体用论?明心》)那么什么又是思维术呢?熊十力说:“思维术者,直任明睿的思维深穷体用,洞然旷观,毋滞一曲,须会其全;毋妄推度,要必有据。久之,体用透彻,而心之所以为心,有其源,有其关系,皆明明白白,无复疑矣。”
二、对佛学修养方式评述与修正——佛说祥密,其究趣寂,当以儒学折中之
佛家通过修养“本心”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达到 “常、乐、我、静”的“涅盘” ,在其达到“涅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认识到“真谛”。按照佛教的说法,一切事情是“有”的,世俗的道理,称为“俗”谛;但本质上一切“事物”都是空的,顺应这个的道理,才是真理,佛家修养方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认识到真“谛”。
佛家的修养本心方法,对熊十力影响较大的一个是“比量”,一个是“证量”。 比量,在佛家那里是通于思维的全体,主要指推理,是一般获得知识的方法。而熊十力的“比量”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或实测获得科学知识或真理的方法,也就是说熊十力的“比量”比佛家的“比量”多了实测这个依据,并不只是依靠思维。“证量”是本心的自然呈现,它既是证得本心方法,也是证得本心时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其实 “比量”类似于思维术而“证量”类似于儒家的默识。按照佛家的说法,“证量”和“比量”是二者不可偏废。根据楼宇烈在《熊十力“量论”杂谈》中总结的后世对熊十力主张二者关系来看,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注意于两种思维方法的前后关系,都是以体认为本,比较强调“融思辩以入体认。”第二种观点注意到两种思维方法的互补作用,认为理智思辨亦有助于体认“本心”,甚且是体认“本心”的全整体性过程中不可或缺者。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只是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第一种观点侧重于二者的地位关系,从地位上来说,“证量”是本心的自然呈现,证得本心方法当然处于主导地位,而“比量”是获得一般知识的方法理应属于从属地位。
既然佛家佛家在修养的方法上与熊十力主张是基本一致的,那么熊十力有为什么认为“佛说祥密,其究趣寂,当以儒学折中之”呢?熊十力认为是佛家研究的兴趣出了问题,其修养的目的是最求“涅盘”。关于这点熊十力首先,肯定了佛教对于人心中坏的一面有极深的研究,他指出:“佛氏日损之学,其照察人生痴惑可谓极深极密。”(《体用论?明心》)这就是所谓的“佛说祥密”的地方。接着,熊十力指出佛家从对人性的黑暗面研究出发,一味的让人们去除痴惑,并未发现到人性中还有纯善的一面,并非是修养“本心”的正道。紧接着,熊十力进一步指出佛家的修养方法有三个坏处,需要儒学折中:1、一切从坏处看人生,断绝痴惑,是一种消极的方法,而没有像儒学从人性的善端向至善发展,是一种积极的方法。2、佛家的善行只是一种以行为上的善,并非是从善的本性出发。3、佛家认为一切痴惑都是幻事,所以断绝一切痴惑,但在其断绝一切痴惑的同时,一切修行的善也就同时断绝了。而孔子的儒学从人的善性出发,通过以“慎独之功”来防范人性坏的一面,人性善的一面就会不断发展,其生命力也越来越顽强,所以佛家的修行方法需要儒学加以折中。熊十力认为他看到了佛家的缺陷,于是他在《十力语要》中将的“真谛”与“俗谛”改造为“玄学真理”与“科学真理”,玄学真理是对宇宙本体的一种透悟,而科学真理则是对现象界的一种真理认识。他认为无论科学真理还是玄学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所不同的是科学真理是对“用”的认识,而玄学真理是对“体”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熊十力对于佛家追求空寂是深为不满的,所以熊十力反对的并非是佛家的修养方法本身,而是其修养“本心”的目的。
三、对道家修养方式的评述与修正——道家有造微之功,而反知不可为训
道家的修养本心的目的在于“绝圣去智”(《老子?第十九章》)一个人要成为“圣人”,达到最高的修养境界,则必须抛弃聪明智巧。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老子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思想(《老子?第四十八章)其中“为学”是指的追求外在的经验知识,“为道”是指通过直观体悟以把握“道”的本性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人们修养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为道”来“绝圣去智”,而“绝圣去智”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体“道”。
就具体的修养方法来看,老子提出了“静观”、“玄览”的方法,“静观”的意思就是要使心灵达到无知、无欲、无为的极度虚寂,坚守心灵的清净笃实,也就是保持心灵的自在朴实状态;所谓“玄览”,就是保持心境的清净,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碍和干扰,采取一种直觉的内心体验方式。庄子也提出了“心斋”和“坐忘”的修养方法,“心斋”是指空虚的心境,认为只有保持“心”的虚静,方能得妙道;“坐忘”是指坐而浑忘一切物我、是非差别的精神状态。以上四种方式都是通过“去知”、“去欲”的神秘的直觉主义体认方式来认识“道”,这就是熊十力所提到的道家的“造微之功”。
从“反知不可为训”看出熊十力反对道家的修养方式主要是道家“反知”。熊十力指出:“老氏为日损之学,以去知去欲为不可易之规。”道家为了养神而去欲、去知,有其一定的道理,“养神莫急于去知,好知则强于逐外物,而神不得敛于内矣;养神莫急于去欲,从欲则迷以狂逞,而神不得正其位矣。”(《体用论?明心》)但是,道家为了达到养神的目的而提出要“绝欲”、“黜知”在熊十力看来是一种“边见太过”的行为。“道家去知,殆将黜耳目、遗视听以绝物,此大悖孔子之道也”(《体用论?明心》)道家摒弃一切感觉经验的做法,不知道人的“慎思”、“精思”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思的结果只能是离“大通”渐行渐远,所以,熊十力认为应该像儒学一样“凡人之欲从大而戒小,从公而戒私。”人的欲望有善恶之分,恶欲当然应该摈除,而善欲不但不能去除反而应该得到发展。比如孔子提出了“我欲仁,斯仁至矣”没有想为仁的欲,仁又从何而来?人的自然之知可以改善生活和自然之欲并没有过分的地方,对待人的欲望,只有孔子的“敦仁”、“爱知”、“格物”才是达道的正确途径。
熊十力在《原儒?序言第一》总结出了佛道修养的方式虽然在体认“本心”的“日损之学”上的造诣要超过儒学,但由于它们的志趣在于“虚”、“寂”忽视“日益之学”的作用,导致其现实上不可行和脱离群众,所以不得不通过儒学来矫正它们。
四、量论的体认方式
从以上分析的修养“本心”的目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看出熊十力不赞同佛道的修养目的,而熊十力又认为实证“本心”只能求助于儒、佛、道三家,那么熊十力就可能会赞同追求儒家“内圣外王”的境界。“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熊十力对“内圣外王之道”给出了他的解释: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为“内圣”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功夫。他在《读经示要》中说道:“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正、城内修之目也。齐、治、平,外修之目也。国家天下,皆吾一身,故齐、治、平皆修身之事。小人不知其身之大而无外也,则私其七尺以为身,而内外交修之功,皆所废而弗讲,圣学亡,人道熄矣。”可见,在熊十力那里修养“本心”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内圣外王”相统一的最高境界。“内圣”和“外王”的关系上,“内圣”是“体”,通过实证的方法可以获得的,“外王”是“用”是“本心”的发用,思辨才能获得,二者还是一种“体用不二”的关系。
那么具体的修养方法又是什么呢?从前面对于儒、佛、道三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实证“本心”的方法大概两种,一种是儒家的“默识”,佛家的“证量”,道家的“静观”、“玄览”、“心斋”和“坐忘”方法。这些方法都是通过体认的方式来达到和“本心”的同一,另一种是佛家“比量”以及熊十力自己提出的“思维术”的方法即通过思辨对事物进行理智、逻辑的推求。在这两种修养方式的基础上熊十力在《原儒?序言第一》提到了“思修交尽”的修养方式“思维与修养交致其力,而修养所以立本。思修交尽。久而后有获也。”这里的“修”就是指的第一种修养方法,“思”就是第二种修养方法。熊十力认为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亦各有所失。“专尚思辨著,可以睿理智,而以缺乏修为故,则理智终离其本,无可语上达。专重修为者,可以养性智,而以不务思辨故,则性智将遗其用,无可成全德也。是故思修交尽,二智圆融,而后为至人之学。”(《新唯识论?明宗》)二者应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达到“二智圆融”, 在“思修交尽”基础上还是要以体认为本,思辨为辅,人的性智还是要统摄理智。
熊十力提出“思修交尽”的同时以体认为本,思辨为辅的修养方式的目的还是要服务于他的“内圣外王”的观点。“修”就是“内圣”的修养方式 、“思”作用于“外王”,“思修交尽”就是“内圣外王”统一的体现,以体认为本,思辨为辅的修养方式就是以“内圣”为体,以“外王”为用的体现。而“内圣”就是“本心”的体现,“外王”就是“本心”的发用,以达到“内圣外王”相统一的“思修交尽”的过程,就是实证 “本心”的过程。
⑹ 怎样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
“职业操守”这又是一个因为中国人的过度使用而概念模糊化的词语。操守内,往往指涉道德。容职业操守是个听上去很抽象但实际上很具体的概念。其实职业操守是并不单指是一个道德问题。个人道德也是职业操守的来源之一,甚至不是首要来源。职业操守集体败坏,成为一种行业现象,成为或明或暗的行业运作规则。
⑺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咋样坚守道德底线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咋样坚守道德底线
在毛泽东时代人民生活在不知贫困的贫困中,陶醉在不是乐土的乐土上,惦记着世界上五分之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口。
2006年的中国人绝大部分对自己的命运茫然不知,只是根据对市场的各种猜测和自相矛盾的流言进行各式各样的赌博,竭尽全力做出合乎自己的选择。他们瞻前顾后,步步权衡的走向道德和尊严的考验之途。最典型的莫过于那些煤矿关停整顿仍然生产的矿主和矿工为我们进行的演绎,那些死去的矿工在走进已经没有起码的生命保障的深井的时候,一把利剑已经高悬在他们头上,悲壮的情形会让人联想到犹太人走向奥斯威辛。他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和劳作在自然社会的最底层。买悍马的人知道你们中间有人从此再也见不到父母、妻儿和兄妹,还会象对待牲口一样驱赶你们步入深井,工头还不时对懵懵懂懂者破口大骂:你他妈的拿钱还不好好干活,想舒服到别处玩完,怕死就甭来。类似的情景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很多,媒体接二连三的报道已叫我们不忍卒读。这时我们发现在我们所熟悉的温良和平的秩序之外,与生俱来的信仰倾间崩溃。在无序的竞争中,与人和道德同时被杀死的,还有本质纯良的人性和尊严。让我们寒冷彻骨的不仅是资本家的利令智昏,制假售假者的丧心病狂和腐败者的贪婪成性(有多少人还在梦想成为他们),而且还有受害者在那种环境中自身人性尊严的丧失,就如在知道煤矿关停整顿的情况下,仍然愚昧的服从,甚至不惜以死亡作为代价。若干年后,你拿什么向你的后代交代?你能描叙资本的由来是诈保、造假、黑金、设赌、贪污或受贿,让他们继承发扬?你能坦然的告诉这房子是父辈铤而走险用生命换来的,让他们前仆后继?你们要知道因其现在的所作所为,会让人格形成期的青少年失去对世界的全部信任,这些包括:相信自己的道德标准,相信他人不会恶意伤害自己或互相伤害,相信有一个善意的“上帝”维持着整个世界的合理秩序。千万不要让维系社会的道德体系坍塌的信仰碎片聚成为一个巨大的问号: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在世界之林是否还有道德和尊严。那网络广传的《美国论坛里评论的中国人》、《日本人在美国论坛中攻击中国人》要他们相信和赞同吗?“道德的原则是幸福,但幸福不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幸福,而是分布在各个人身上的……幸福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或是各个方面的”。(《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第432页)。我们每个家庭不论贫穷和富裕都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我们有过怎样的设想,你希望你的孩子今后应该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空间呢?有人觉得事不关己,寄望他的后代可以出国了之。(写到这里我还是讲中央电视台,2006年10月15日文明中国节目“春蕾”,讲叙一个孩子从他八岁起国家就开始培养,最后成为国际钢琴大师,正当我无比欣慰的时候,电视却传来他移民国外之音,顿时恶从口中出TMD,语惊四座。)殊不知在外国,用他们的话来说,为了中国人的尊严,也一直在和洋鬼子作斗争,。他们中间有的人不止一次被洋鬼子用枪指着头,但他们一直没有退让过。他们说,有很多事情,并不是一低头说我不是中国人就可以过去了的。很多事情,很多民族尊严,在国内,被国人肆意践踏,而他们在外面要用生命来维护。国家的落后、政府的退让和政策的无能,让在外国的中国人受尽歧视。中国人,中国人的血脉,中国人的根一定在中国。要是他们这一代垮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你们会因为曾经的行为而忏悔吗?如果从现在开始真正将“八荣八耻”贯穿于社会生活之中,以长征精神“革命理想高于天”作为道德行为规范,建设和谐社会,用行动证明了他们那一代将沦丧的传统道德重新树立起来的时候,你们会因为曾经的行为而脸红吗?
其实最基本的道德观于我们并不远,就象下面讲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记者在家写稿时,他的四岁儿子吵着要他陪。记者很烦,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他儿子说:“你先将这上面的世界地
图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过了不到五分钟,儿子又来拖他的手说:“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
记者很生气:“小孩子要玩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谎话就不好了。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拼好世界地图!”
儿子非常委屈:“可是我真的拼好了呀!”
记者一看,果然如此:不会吧?家里出现了神童?他非常好奇地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这个人好了,世界就完整了。
所以做事先做人。做人做好了,他的世界也就是好的。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统治者实行德治能提高自身威望。又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用政令刑法约束人,能制止乱行但不能制止乱心;用道德伦理约束人,则民有耻恶向善之心。治心比治行更为根本。
道德与法律的混淆
我们知道,现在一些享受高科技和高质量生活的人都躲在各自的真空里,他们身上的病菌虽不一样,却都很清楚病毒的致命性。一但“双X”临门,暴露在阳光下,其生命就会慢慢消亡。如果这时候我们用语言来批评它,用不道德和不法律这二个词语来形容,会用那个呢?准确的应该是不法律,但我们实际只能说不道德。这是我们的汉语不够严格规正精确,在此出现了诘诎拗牙,还是历史上本身对此就是一说,使得我们容易在今天将道德和法律混淆。最近的一些关于新时期社会伦理观道德观的文章,在论述中也普遍存在着将道德与法律混淆的问题,把许多违反法律的事情,归结到道德范畴。特别是在生产假冒伪劣产品,骗取银行贷款,破坏生态环境上,如某某文章谈道德的六种关系时候:
一、商业关系中的道德:假冒伪劣产品;
二、金融关系中的道德:不归还贷款,银行便无法保证存款的提取,更无力发放新的贷款;
三、雇佣关系中的道德:雇佣关系中的道德的核心是责任和义务;
四、环保道德:不注意环境保护,不重视环保工作,不讲环保道德;
五、公益和互助道德;
六、文化市场中的道德。
专家学者专班尚且如此,也就难怪普通平头百姓了。万万不可说生活都不保还怕什么法律,随处可以听生活都不保还谈什么道德。谁来向他们解释道德和法律区别和共同点呢?道德与法律谁的范畴更大一些呢?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党作为法宝的宣传舆论工具看来有待发挥其导向作用,然而声音太弱,太弱了啊!在利益的驱动下媒体(拿国家的钱,发言权政党管得;取社会的财,绮诳语富人买得;谋个人的利,悄悄话自己进得。如此也混淆怎见其神圣职业道德。)一味追求发行和收视率,忙的可是金钱和美女,暴力和血腥,迎合低级趣味,就像“超女”我看涉嫌动用国家资源,谋取集团利益。我们怕的是极端,但中国人却就会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么是红色海洋,要么是金瓯一片,矫枉非得过正。学习他们我也把它放下不表,能看我的文章的人应该明白道德与法律区分,是吗?你和我最怕的就是那些懂法律,谈道德,背后干勾当的人。还是希望现在能睡好安稳觉的人多一些,我就有过草木皆兵的感受,当年偷看黄色录相,同时几人被抓,漏我一个,深更半夜听见敲门声就心慌,恐怖。今天,我们睡得着觉的人,不能在睡梦中错过历史,把伦理观道德观作为话题来讲述对每个人都不为过,让恐怖远离人们是我们的责任。这是一个艰难的历程,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警醒,让我们有所觉悟,在这片本应该是全世界尊敬的文明古国的土地上,不要在我们这个时代留下耻辱的脚印:……
我希望媒体在那些无声无息的弱势群体和受害者逆来顺受的时候,再不要谈那么多的商界精英,企业名流的神话,这无异于号召人们去疯狂的敛财,那金字塔永远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人。真正的记者监督他们,陪笑的记者歌颂他们。但是我也思考千千万万的弱势群体和受害者的力量,怎么还能这样消散于无型呢?我并不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可我还有过下面的经历:一天,我刚刚发动车子,两个背对我的人突然叫起来,说压着他们一个人的脚了,我下车后,那人指着脚面说被压的地方,咦,这就怪了,你背对我怎么会压到正面上去,接下去当然就争执不休,要我赔钱,我当然不肯,最后有人报了警,我想也好现在“撞猴子”警察会处理的。没有料到警察来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收我的执照,扣我的车子,根本不听我理论,理由很简单,他说:我那有时间听你们的,我忙着呢。我车子既然被扣,道理的天平自然就倾向他们了,你还能坚持真理吗?想办法取车吧!因为只有这样警察才会将繁多类似的事件,在“公平自愿”的情况下结案。那种屈啊!怨啊!恨啊!无奈,我将那人带去定点医院例行检查,检查费400元,我一看好多名目都没有用到,和医生交涉,他反而又开了一百多元的药,去交吧,我等着写报告,……只好乖乖地把钱交了。这真叫打掉了牙只能往肚里吞,检查结果当然什么损伤也没有。第二天再到警察那调解,看到报告没有问题,让我们双方自己协商解决,最后,我付对方300元完事。给钱时我竟对那人笑了,交警还执照的时候也对我笑了,就是他的一笑我也心动了一下:哦,他还是怕我的。因为这个时候我如果冲动的对着他,骂“X你妈!”他也同样很无奈,因为和我争吵的结果于我无损,他可是要扣奖金的,其同行就可以多分一点点。再到停车场交费取车,因为在送那人去医院的时候我没有配合,拖车的人不耐烦的代我送了一程,我想他们会不会难为我啊,检查车子后没有发现什么,我就往家里走,半路我的车抛锚……
以上的事例就存在着法律和道德的取向和价值,那么你认为我对谁可以用法律,对谁可以论道德。衡量一个社会文明道德水准的高低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法律的尊严。在这个事件中,我自愧没有毅力和勇气去追究什么,我想即使我能够打赢一场官司,我也不会得到超出我投人的赔偿。不像有些发达国家的律师会打着灯笼找这样的好事。世界沉默不语,他人沉默不语,我也沉默不语,每一个渺小的人都孑然一身地面对铺天盖地的无“礼”行为,武汉话:好黑啊!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是直接建构社会心理秩序的部分,这是任何文明稳定繁荣的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对这部分意识中国上古概称之为“礼”;晚近时期称为“纲常”,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就是伦理观、道德观。司马迁《史记"八书第一"礼》中说:国无“礼”,“坚革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国家啊,你什么时候能真正给我们一个方便说理的时间和空间。我这样的文章K了媒体,注定只能在小范围流传,如果偶然会有契机读的人很多,我也想把我遭遇那次事件后闪现的恶念说出来,如果有TMDSJCZDBL的机会我决不会手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和朋友说到,不想诘难的意味太强,希望只是把目光集中在我们自己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中来思考,若有居高临下,向灰色者和旁观者发难,实属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