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斯库台治安

斯库台治安

发布时间: 2021-02-13 23:34:41

1. 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撒拉热窝事件如果没有这一偶然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会不会爆发

1914年 6月28日,这一天是星期天,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阳光明媚,奥地利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携妻索菲亚来这里作特别访问。他此行的目的是想使妻子得到她在维也纳得不到的皇室荣誉。然而他却忘记了,这块土地是奥地利 6年前才吞并的,对他充满了仇恨,刺杀他的阴谋正在酝酿着。当枪弹打穿斐迪南的脖颈和他妻子腹部的时候,随着两股鲜血的喷出,一场把全世界都卷入的战争开始了。普林西波成为永载史册的人物,历史的进程往往充满了偶然因素。
开枪打死斐迪南皇太子的是一位名叫加费格里•普林西波的塞尔维亚青年,当时他只有19岁,还是个中学生。普林西波其实并不机警,完全是一系列偶然因素使他成为刺杀斐迪南的塞尔维亚民族英雄。
20世纪,摆脱了土耳其人统治的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日趋强大起来,已成为南部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的斯拉夫人,强烈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以塞尔维亚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的发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极为不安。因此,奥匈加紧进行以摧毁塞尔维亚为目标的战争准备,而主持制定侵略塞尔维亚战争计划的正是斐迪南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冯•赫特岑多夫。当时,在塞尔维亚国内已出现反奥宣传活动和爱国团体。1908年成立了“国防会”,1911年成立了“黑手会”(又称“不统一毋宁死”)。这两个组织受到欧洲以巴古宁、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国防会”主张进行游击战来阻止奥匈帝国吞并塞尔维亚,并招募和训练志愿军。“黑手会”主张采取恐怖行动,它的奋斗目标是“实现民族的思想,统一所有塞尔维亚民族”。黑手会的活动方式是,单线联系,秘密活动,绝对服从,勇于牺牲。领导这个组织的是塞尔维亚参谋本部情报主任德拉古丁•提米特利耶维奇上校。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多次发生暗杀事件,许多青年爱国者都以献身精神去进行这些恐怖活动。
1914年5月,德国参谋长小毛奇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赫特岑多夫会谈,讨论对塞尔维亚的战争计划。 6月12日,斐迪南到其科诺皮施特的城堡中同德皇威廉二世举行会谈,为发动战争预先确定行动方针,他们都认为,俄国国内困难较大,无法插手巴尔干战争。德皇建议奥匈利用这一有利形势进攻塞尔维亚。威廉二世还明确向斐迪南保证,假如俄国插手奥塞冲突,德国将援助奥匈。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时间选定在 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1386年 6月28日)。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窝巡视。
奥匈的这一挑衅行动,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爱国者,“黑手会”和波斯尼亚当地的秘密民族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拟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计划。
塞尔维亚政府事前已发觉了刺杀斐迪南的行动,并反对这一行动,担心这一事件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因为塞尔维亚难以抵挡奥匈的进攻,而俄国此时尚未完成陆军的改编计划,不可能给塞尔维亚有力的援助。塞尔维亚政府试图阻拦“黑手会”的人出境,但与“黑手会”有联系的边防军使他们顺利地越境进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政府又通过本国驻奥匈公使提醒奥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奥匈政府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
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便在奥皇太子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坐敞篷汽车傲然自得地进入萨拉热窝城。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两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波斯尼亚军政府长官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坐在左边的位上,司机旁边是侍从官哈拉希伯爵。
当车队经过市中心米利亚茨卡河上的楚穆尔亚桥,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他面前。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车掷出一枚炸弹,但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来的女侍。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察布里诺维奇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车队迅速驶进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
斐迪南太大意了。死神在等着他。

本来是去医院,但司机偏偏转错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处守候的普林西波。刺杀的机会来了。普林西波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离他不远处的一个警察发现了,箭步冲上来欲抓住他的手臂。真是太巧了。就在这一瞬间,刚好赶到这里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萨拉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挥手犹如一道闪电,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警察冷不防一个趔趄。这时,普林西波的枪声响了,奥皇储夫妇一命呜呼。顿时,四下里一片混乱,米哈伊洛趁机飞快地逃离了现场,而普林西波当场被捕,日后死在狱中。列强角逐历史的进程又有其必然因素。
斐迪南遇刺仅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而战争的准备早已在进行中。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争夺欧洲霸权和分割殖民地的斗争中,已结成了两个互相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即德、奥、意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进入20世纪,迅速强大起来的德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叫嚣严重威胁着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德国修筑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犯了英国在西亚、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国在非洲的侵略计划和在南美的倾销政策也同英国发生尖锐的矛盾。德国积极加强海军,力图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英德在殖民地、商业和军备等方面的斗争使两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德国的强大,使欧洲的“均势”被打破,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调整对外关系。1902年1月,英国与日本签订同盟条约,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亚洲的竞争对手沙俄。同时,英国也在欧洲大陆寻找与它的宿敌法国接近。
德法之间的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法国企图从德国手里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为此积极准备“复仇”战争。德法两国为争夺北非摩洛哥,也有着尖锐的矛盾。推动法国与英国接近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盟国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大大削弱,如果德法发生战争,法国不可能指望俄国的有力支援。在这些情况下,英法两国于1904年4月8日签订协约,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两国也调整了在纽芬兰海岸、冈比亚和尼日尔、暹罗、马达加斯加和新赫布里底斯群岛的矛盾。英法协约的签订是准备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
英法协约签订后,英俄两国也逐渐接近。德奥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危害着俄国的利益,沙俄一直把巴尔干和土耳其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德国也想控制这一地区。1903年,德国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一旦铁路修成,德国将控制黑海海峡的通道,俄国出入黑海将受到德国的限制。日俄战争后,俄国的经济日益依赖英法两国,英俄两国的矛盾也因俄国国力的削弱和英德矛盾的加剧而暂时缓和下来。1907年8月,英俄两国签订协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好了组织准备。两大集团中各国一面利用外交会晤进行和平欺诈,一面疯狂进行扩军备战。双方剑拔弩张,战争的叫嚷甚嚣尘上,战争危机频频发生。
1905年初,摩洛哥发生了危机。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扼守着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法国统治着摩洛哥的大部分国土,德、英、意、西等国都想扩大自己在摩洛哥的势力。法国为了巩固自己在摩洛哥的“特殊地位”,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1900年到1904年,法国先后同意大利、英国和西班牙签订协定,规定了它们各自在摩洛哥的利益。1905年 1月法国向摩洛哥苏丹提出一个对其行政、军事、财政的全面“改革”方案,接受这个方案无异于承认法国的保护权。德国不容许法国占领这个地中海上重要的军事基地和铁矿产地,决定破坏法国的计划。1905年 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的丹吉尔港,发表挑衅性演说,提出要“维护”摩洛哥的主权和独立。德国向美、英、法、西、俄等国照会,指责法国违反了马德里公约(1880年签),并以战争相威胁。法国考虑到这时如发生战争将对自己不利,决定让步,把同德国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
1906年 1月16日,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耳黑西拉斯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俄、英、美诸国甚至意大利都支持法国,德国陷于孤立。会议决定承认摩洛哥“独立”,摩洛哥的财政由国际监督,警察组织由法国和西班牙分别管理,由它们负责摩洛哥的“治安”,这就等于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控制。德国虽然失败,但并没有放弃对摩洛哥的野心,争夺摩洛哥的斗争成为战争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1911年 4月,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对殖民统治的人民起义。法国以恢复“秩序”和保护侨民为由,占领非斯。德国不容法国独占摩洛哥。7月1日,德国炮舰豹号驶进摩洛哥的阿加的尔港,随之巡洋舰柏林号也出现在摩洛哥海面,德法战争迫在眉睫。这时英国决定支持法国,并声称在摩洛哥问题上英国不惜与德国一战。在英国的压力下,德国不得不同意与法国谈判。11月,双方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的保护国,法国把法属刚果的一部分割给德国作为“补偿”。
摩洛哥危机尚未过去,意大利和土耳其之间又发生了战争。意大利早就蓄意侵略土耳其的北非属地的黎波里,决定趁英、德、法等国卷入摩洛哥危机时,染指的黎波里。1911年 9月28日,意大利政府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抗议土耳其在的黎波里阻挠意大利的“企业活动”。土耳其拒绝接受这个无理通牒,意土战争随即爆发。
20000余意军先后在的黎波里登陆。意军装备精良, 在战争中第一次使用了飞机,意大利舰队控制了沿岸港口,英国又不许土耳其援军通过埃及。这样,意大利打败了土耳其军队,但遭到了的黎波里阿拉伯人的顽强抵抗。战争一直延续到1912年巴尔干战争开始才结束,土耳其把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后来合称利比亚)割让给意大利。
为了准备战争,欧洲列强疯狂扩军备战。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军事预算。到1913年,德国已拥有由新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现役部队76万。英国军队(包括印度军队在内)增加到41万。法国于1913年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将两年兵役制改为三年,役龄从21岁到45岁改为从20岁到48岁,使军队增加到77万。沙皇俄国在大战前夕已拥有兵力为 130万的军队。列强还积极扩大海军,英德两国的海军竞赛最为剧烈。
1912年,英德两国举行裁军谈判,英国坚持两国海军比例应为2:1,德国则要求定为16:10,谈判最后破裂,双方更疯狂地增加军费。到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军事预算达 140亿马克,协约国军事预算也达 47.66亿马克。两大集团各自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和制订作战计划,力图先发制人。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曾经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对于我们,战争越快越好。”
各国资产阶级宣传机构也大肆活动,散布沙文主义情绪。资产阶级御用学者竭力为战争辩护,宣传战争可以解决人口“过剩”问题,挽救工商业危机,甚至宣称战争能对人类起“优生”的作用。德国骑兵将领柏第公然叫嚣:
“战争是万事之父……战争不仅是一种生物规律,也是一种首先规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罪恶的战争终于在巴尔干酿成。巴尔干半岛成了“火药桶”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南部,濒临地中海,这里长期受土耳其人的统治。19世纪以来,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巴尔干地区的一些国家相继独立。由于这里主要居住着南部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人是同宗,而且俄国是打击、削弱土耳其的主要力量,所以,巴尔干半岛各国与俄国有着密切联系。20世纪初,奥匈帝国开始加紧染指巴尔干地区,特别是力图阻止波斯尼亚的黑塞哥维那同塞尔维亚合并,波黑当时还是土耳其统治下的两个行省。1908年,奥匈趁土耳其发生革命时,宣传吞并波、黑两地,激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极大愤怒。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开始部署武装力量,俄国准备支持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奥匈也向边境集结军队,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这时德国出面支持奥匈。1909年 3月21日向俄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承认奥匈吞并波、黑两地的既成事实,否则将对塞尔维亚开战。俄国在日俄战争失败后力量削弱,也没有得到英法的支持,不得不暂时让步。奥匈在德国支持下实现了吞并波黑的野心。
土耳其在意土战争中的惨败,充分暴露了这个帝国已经腐朽不堪,大大鼓舞了 500年来饱受奥斯曼帝国压迫的巴尔干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在巴尔干地区,当时已有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建立了较大的独立王国,这些国家积极酝酿建立同盟,准备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以求彻底摆脱土耳其对这个地区的统治。
欧洲列强不甘心巴尔干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它们各自怀着侵略扩张的野心进行干涉,使巴尔干问题更趋复杂。德国从维护自己在土耳其的利益出发,和奥匈一起支持土耳其,力图阻挠巴尔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俄国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积极推动巴尔干同盟的建立,企图以此加强本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地位,使巴尔干同盟成为反对奥匈和德国的工具。因为在俄国看来,这个同盟的形成,将在法俄两条战线以外,开辟反对德奥同盟的第三条战线,这就意味着奥匈帝国的兵力将从俄国战线抽走,减弱对俄国的压力。同时,这一同盟的建立也将切断德奥与土耳其的联系。
1912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反土同盟条约。5月,希腊和保加利亚也订立盟约,门的内哥罗也在8月参加。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巴尔干国家的反土同盟。
1912年10月 8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对土耳其宣战,保、塞、希也相继在17、18日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给予土耳其统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权,要求土军撤出巴尔干。土耳其拒绝了这些要求,三国遂对土耳其宣战。盟军很快击溃了土耳其军队。保加利亚迅速向伊斯坦布尔挺进,希腊占领了萨罗尼加,塞尔维亚占领了马其顿的大部分以及新巴萨尔等地区。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土地几乎全部丧失,仅剩下君士坦丁堡、盖利博卢半岛、亚得里亚堡、雅尼那和斯库台五处。
土耳其政府被迫求和,形势对巴尔干同盟十分有利。但在议定和约条件时,欧洲列强各自支持一方,几乎使这次战争扩大为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塞尔维亚为了取得通往亚得里亚海口的通路,要求进入阿尔巴尼亚北部。奥匈在德意支持下反对,俄法则竭力支持。俄奥两国都实行局部动员,局势异常紧张。但俄国考虑到力量薄弱,作战准备很差,不得不向德奥让步。巴尔干问题被提交国际会议讨论。1912年12月,在伦敦召开和约会议,同时召开欧洲英、法、俄、意、德、奥六国大使会议。在大使会议上,协约国支持巴尔干同盟,同盟国支持土耳其。这时,土耳其突然发生政变,亲德政府上台,它在德国支持下拒绝放弃亚得里亚堡,谈判遂告破裂。1913年2月3日,巴尔干同盟再度开始军事行动,3月攻陷亚得里亚堡,土耳其不得不再度求和。伦敦会议于5月复会,交战国签订和约。土耳其把依诺斯到密土亚线以西的领土全部割给巴尔干各国,只保留伊斯坦布尔附近不大的地区。经过长期斗争的阿尔巴尼亚人民终于获得了独立。
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分配战果时发生了分歧,争吵随之而起。由于保加利亚得到的土地最多,因此塞尔维亚要求保加利亚划出马其顿的一部分给它,希腊则要求得到马其顿南部和西色雷斯,门的内哥罗也想从保加利亚手中取得部分土地,连未参加同盟的罗马尼亚也向保加利亚索要南多布罗加,均被保拒绝。土耳其也想乘机夺回东色雷斯地区。结果这些有领土要求的国家联合起来对付保加利亚。同盟国竭力破坏巴尔干同盟,协约国则公开站在希塞等国一边。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签订反保同盟,接着罗马尼亚也参加这个同盟。保加利亚为了先发制人,于 6月29日首先向塞尔维亚宣战。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不久也加入了反保战争。保加利亚在战争中遭到失败。 8月10日,双方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签订和约,罗马尼亚获得了南多布罗加,塞尔维亚获得了马其顿大部,希腊获得了南部马其顿、西色雷斯和里克特岛。土耳其利用巴尔干国家的内讧,重占亚得里亚堡。
两次巴尔干战争推动了奥匈统治下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斯拉夫人的民族运动,他们要求和塞尔维亚合并,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国家。奥匈帝国坚决反对塞尔维亚的扩大,并决定吞并塞尔维亚。奥塞的冲突势必引起奥俄的冲突以及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冲突。巴尔干已成为欧洲列强矛盾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这是千载一时的机会
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被推动战争的两大军事集团所利用。奥匈的军国主义者大肆叫嚷,“拔出宝剑,对准塞尔维亚”,彻底摧毁奥匈称霸巴尔干的障碍。维也纳一家报纸写道:“六年来我们一直等待着一切严重的紧张局势最后爆发……我们要战争,因为这是我们人心的信念。我们的理想只有通过一次战争,用激进的突然方式才能实现:这是一个强盛的奥地利。”事件发生的次日,奥匈总参谋长赫特岑多夫和外交大臣贝希多尔德都认为:“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机到了,要求立即进行军事动员,对塞尔维亚宣战。但他们也担心俄国的干预,于是就请求德皇威廉帮忙。
德国渴求战争,认为现在进行战争有利。1914年有两件事促使德国力求速战。一是6 月间德国完成了基尔运河的加宽工程,使新造的“无畏舰”能从北海通过运河直接驶入波罗的海,加速军队调动的灵活性;二是 4月份英国开始同俄国进行海军谈判,小毛奇获知此事后,大为不安。6月1日,小毛奇对曾出使英国多年的埃克哈德施泰因说:“我们已准备就绪,在我们是愈快愈好。”德国深知,如果战争拖至1917年发生,那时俄法两国完成新的扩军计划,实力对比会起变化。德国外交大臣亚哥夫在1914年 7月写给驻英大使的信中说:“现在,俄国基本上尚未做好战争准备。法英两国也不愿意现在打仗。根据所有权威人士的推测,再过几年,俄国就有战斗力了。到那时,它用自己士兵的数量就能压倒我们;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和战略铁路都将建成,然而我们的集团的力量却将日渐衰弱下去。”德国人预感到俄国的力量将日益增强,而现时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将日趋衰落,因此希望在实力对比有利的情况下发动战争。

2. 阿尔巴尼亚的治安怎样啊乱不乱中国人去了受不受保护啊

正式国名: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拼音:ā ěr bā ní yà
阿尔巴尼亚语:Shqipēria
首都:地拉那
语 言:阿尔巴尼亚语为官方用语。
国家政要:总统巴米尔·托皮(Bamir Topi),2007年7月当选,同年7月宣誓就职 ;总理萨利·贝里沙 ,2005年9月任职。
主要城市:科尔察、斯库台、都拉斯和费里。
货币单位:列克。
位 置:面积为28748平方公里。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岸。北接塞尔维亚(南斯拉夫),东北与马其顿相连,东南邻希腊,西濒亚得里亚海和伊奥尼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海岸线长472公里。山地和丘陵占全国面积的3/4,西部沿海为平原。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
面 积:28,784平方公里(11,100平方英里)。
人口:约313.4万(1992年)。主要民族是阿尔巴尼亚族(98%),希腊族(1.8%),马其顿族(0.1%),其余有黑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族等(0.1%)。全国通用阿尔巴尼亚语。信奉伊斯兰教(70%)、希腊东正教(20%)和罗马天主教(10%)。
首都地拉那(Tirana)。境内多山,地中海气候。工业在经济中占主要地位,世界主要铬矿石生产国之一。

【中国和阿尔巴尼亚是如何决裂的】
自1960年布加勒斯特会议后结成的亲密关系,在70年代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后,到了1978年底终于彻底破裂。自1979年起,阿尔巴尼亚中断了与中国的一切贸易、文教、科技关系,仅仅保留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中阿关系这种“冬眠”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83年。这其中,有多少秘密,多少启示?
1971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来华。在16日中美两国同时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华。当时考虑到兄弟国家对此可能产生误解,所以中国总理周恩来除了向其他兄弟国家的领导人通报有关情况、作解释外,很快就约见了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罗博,详细介绍中方与基辛格会谈情况,说明中国邀请尼克松访华的想法和对美国的政策,说明这是中美之间的“谈判升级”,是美国“找上门来的”。特别强调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动摇,不会拿原则作交易。阿尔巴尼亚大使说要回国作汇报。
阿大使回国汇报后返回北京时带回了霍查签署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给毛泽东主席的信递交给周总理。信中对中国调整对美国政策表示强烈不满,认为中国的决定“突然”,指责中国没有同阿尔巴尼亚“预先磋商”。说“在共产主义历史上,有过同敌人进行各级会谈的很多例子,但历史上类似的事情不可能重现,因为那是在不同的条件、时间和问题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信中说:“你们要在北京接待尼克松的决定是不正确的、不受欢迎的,我们不赞成、不支持你们这一决定。”信件详细阐明了阿劳动党反对的理由,认为中国的作法“在原则上和策略上都是错误的”。中阿之间出现了重大的政治分歧。
毛泽东主席1974年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阿尔巴尼亚领导人坚决反对这一理论,认为“三个世界理论是宣扬和推行种族主义,要统治全世界,奴役全人类,是反革命和沙文主义的理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机会主义的变种”,是“反马列主义的”。阿对中国发展同罗马尼亚的往来,以及改善同南斯拉夫的关系和邀请铁托访华,也表示极其不满,对中国进行攻击。这些使已出现严重政治分歧的中阿关系更是雪上加霜。
在1976年以前,阿尔巴尼亚除对尼克松访华问题正式表示过不同意见外,在同中方的接触来往中都避免提及其他方面的分歧,强调双方的团结。1971年11月,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邀请中*共派代表团参加。中*共根据当时国际共运状况改变派代表团参加兄弟党代表大会的做法。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对中*共的决定表示“不可理解”。1974年初,阿劳动党中央提出拟派谢胡率党政代表团访华。中方估计可能是要谈阿尔巴尼亚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援助问题,由于中国的五年计划尚未制定,难以洽谈,故予婉拒。对此,阿尔巴尼亚领导人表示不满,怀疑中国改变了政策。为了消除误解,增进了解,中国于当年11月派姚文元率党政代表团去阿参加阿尔巴尼亚解放30周年庆祝活动。姚文元对中国未能接待谢胡作了解释,并表示欢迎阿派代表团到中国洽谈经济合作问题。之后,中方又多次表示欢迎谢胡访华,但谢胡一直未成行。
1975年以前,中国国庆,阿方除举行庆祝集会外,一般都由霍查率阿劳动党全体政治局委员出席中国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阿尔巴尼亚的国庆,中国也隆重庆祝,先由周恩来总理后由叶剑英为首的多名中*共政治局委员出席阿尔巴尼亚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中国访阿的团组,霍查或谢胡一般都会会见。阿来华访问的代表团,周总理一般都接见。1971年,联合国第26届大会通过以阿尔巴尼亚为首的23国关于中国席位问题的提案。
霍查、列希(阿尔巴尼亚国民议会主席)、谢胡致电毛泽东、董必武、周恩来祝贺。阿尔巴尼亚政府决定派他们认为“最好的外交官之一”马利列重返联合国工作,以便对新参加联合国事务的中国代表团提供必要的帮助。谢胡对正在阿访问的以方毅为首的中国代表团说:中国同志在这方面需要什么帮助,我们将全力以赴。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问题上,阿尔巴尼亚是出了大力的。
总之,在中阿两国之间分歧不断加深和扩大的情况下,双方都还愿意保持友好关系,所以,政治关系方面基本上保持正常,但是,中阿高层来往减少,热情也呈下降趋势。虽说中阿之间的政治温度呈下降趋势,中国仍继续向阿尔巴尼亚提供经济援助。1970年8月,阿派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凯莱奇率领阿尔巴尼亚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商谈阿尔巴尼亚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年)中国向阿提供经济援助问题,其提出的经济要求共计为32亿人民币。中国根据阿实际需要和中国的可能,决定提供长期无息19.5亿人民币。同时中阿还签订了为期五年的长期贸易协定。阿方要求中国更多地接受阿尔巴尼亚的香烟、烟叶、成衣等,中方也同意了。阿方对此次谈判结果十分满意。谢胡11月3日写信给周总理说:“我们再次热烈地感谢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慷慨援助和对阿尔巴尼亚一贯所持的国际主义和兄弟般的态度。”
1974年10月,谢胡写信给周总理,提出了阿尔巴尼亚第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期间对中国的经援要求。阿要求中国提供新贷款,在贷款项目下提供成套设备20个项目,一般物资98项,另外要求提供现汇贷款5000万美元。以上三项共约值50亿人民币。1975年6月阿尔巴尼亚派部长会议副主席查尔查尼为首的政府经济代表团来华商谈。中国认为过去对阿援助已经不少,这次阿方要求援助的数量过大,不仅中国力不从心,很难满足要求,也不利于阿尔巴尼亚自力更生地发展国民经济;另外认为阿方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自力更生能力,所以决定少给一些援助。在周总理会见代表团的谈话时强调中阿双方应实事求是。李先念、李强、方毅等与代表团进行多次会谈。
中方向阿提供的援助与阿方的要求之间差距较大。阿尔巴尼亚代表团派人回国请示,后查尔查尼以阿党中央名义宣称:对中国突然地严重减少对阿援助“很不理解”、“很不满意”、“严重不安”,坚持要求增加贷款,还提出延期偿还需1976―1980年应偿还的贷款。李先念对中方这次提供的援助作了解释,除同意延期偿还贷款外,在其他方面没作出大的让步。阿要求提供石油专项贷款和派人勘探石油,中方没同意。在7月30日双方签订的中国向阿提供的贷款协定中,中方提出的数额为10亿元人民币。在这次谈判中两国还签订了1976―1980年长期贸易协定。五年贸易额规定为10亿元人民币,进出口各5亿元人民币。阿方还一再要求中方提供粮、油,中方坚持未供;而中方需要的原油、沥青,阿方也未给。
对这次谈判的结果,阿方很不满意,代表团团长表示“无法理解”,说在美帝苏修对阿尔巴尼亚封锁和侵略、国内阶级敌人颠覆破坏的时刻,中国减少援助,使阿处于极为严重局面,表示“遗憾”。阿代表团回国后未像过去那样宣传。过去每谈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援助后,代表团回到国内同中国使馆人员见面时都要宣传中国给阿的巨大援助,中国使馆外交官到机场迎接代表团时,首先是大谈在北京谈判的成果,会向中国表示兄弟般的谢意,会感谢中国给了阿尔巴尼亚巨大的国际主义援助等。此次代表团回到地拉那机场时,见到中国外交官迎接,根本不提在北京谈判的事情,更没有感谢一类的话。代表团回国后不久,在阿尔巴尼亚的半山坡上刷出了红色大标语,内容是:阿尔巴尼亚人民绝不会在外来经济压力下低头,阿尔巴尼亚绝不会在外来经济压力下放下自己的旗帜。这很清楚指的就是中国,因在那个时期,不可能也不会指美国和苏联,因为他们之间根本不存在经济方面的关系。从此以后,中阿之间在各方面降了温,阿当年就降低了出席中国国庆及八一建军节招待会的规格。
中国未能满足阿尔巴尼亚对外经援、军援的庞大要求,成为后来中阿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百废待兴,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要求无法全部满足,也无法及时满足,阿不但不体谅中国的困难,反而把不能满足对它的援助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霍查含沙射影地攻击中国。
到1978年,阿尔巴尼亚的态度越来越恶劣,强加于人,拒绝协商解决问题,两国关系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此时正值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邓小平复出后,在外交领域,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是果断地摆脱中阿关系的畸形状态。

3. 点燃一战的“火星”是什么事件

2.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 6月28日,这一天是星期天,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阳光明媚,奥地利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携妻索菲亚来这里作特别访问。他此行的目的是想使妻子得到她在维也纳得不到的皇室荣誉。然而他却忘记了,这块土地是奥地利 6年前才吞并的,对他充满了仇恨,刺杀他的阴谋正在酝酿着。当枪弹打穿斐迪南的脖颈和他妻子腹部的时候,随着两股鲜血的喷出,一场把全世界都卷入的战争开始了。普林西波成为永载史册的人物,历史的进程往往充满了偶然因素。
开枪打死斐迪南皇太子的是一位名叫加费格里•普林西波的塞尔维亚青年,当时他只有19岁,还是个中学生。普林西波其实并不机警,完全是一系列偶然因素使他成为刺杀斐迪南的塞尔维亚民族英雄。
20世纪,摆脱了土耳其人统治的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日趋强大起来,已成为南部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的斯拉夫人,强烈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以塞尔维亚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的发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极为不安。因此,奥匈加紧进行以摧毁塞尔维亚为目标的战争准备,而主持制定侵略塞尔维亚战争计划的正是斐迪南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冯•赫特岑多夫。当时,在塞尔维亚国内已出现反奥宣传活动和爱国团体。1908年成立了“国防会”,1911年成立了“黑手会”(又称“不统一毋宁死”)。这两个组织受到欧洲以巴古宁、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国防会”主张进行游击战来阻止奥匈帝国吞并塞尔维亚,并招募和训练志愿军。“黑手会”主张采取恐怖行动,它的奋斗目标是“实现民族的思想,统一所有塞尔维亚民族”。黑手会的活动方式是,单线联系,秘密活动,绝对服从,勇于牺牲。领导这个组织的是塞尔维亚参谋本部情报主任德拉古丁•提米特利耶维奇上校。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多次发生暗杀事件,许多青年爱国者都以献身精神去进行这些恐怖活动。
1914年 5月,德国参谋长小毛奇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赫特岑多夫会谈,讨论对塞尔维亚的战争计划。 6月12日,斐迪南到其科诺皮施特的城堡中同德皇威廉二世举行会谈,为发动战争预先确定行动方针,他们都认为,俄国国内困难较大,无法插手巴尔干战争。德皇建议奥匈利用这一有利形势进攻塞尔维亚。威廉二世还明确向斐迪南保证,假如俄国插手奥塞冲突,德国将援助奥匈。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时间选定在 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1386年 6月28日)。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窝巡视。
奥匈的这一挑衅行动,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爱国者,“黑手会”和波斯尼亚当地的秘密民族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拟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计划。
塞尔维亚政府事前已发觉了刺杀斐迪南的行动,并反对这一行动,担心这一事件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因为塞尔维亚难以抵挡奥匈的进攻,而俄国此时尚未完成陆军的改编计划,不可能给塞尔维亚有力的援助。塞尔维亚政府试图阻拦“黑手会”的人出境,但与“黑手会”有联系的边防军使他们顺利地越境进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政府又通过本国驻奥匈公使提醒奥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奥匈政府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
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便在奥皇太子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坐敞篷汽车傲然自得地进入萨拉热窝城。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两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波斯尼亚军政府长官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坐在左边的位上,司机旁边是侍从官哈拉希伯爵。
当车队经过市中心米利亚茨卡河上的楚穆尔亚桥,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他面前。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车掷出一枚炸弹,但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来的女侍。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察布里诺维奇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车队迅速驶进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
斐迪南太大意了。死神在等着他。
本来是去医院,但司机偏偏转错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处守候的普林西波。刺杀的机会来了。普林西波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离他不远处的一个警察发现了,箭步冲上来欲抓住他的手臂。真是太巧了。就在这一瞬间,刚好赶到这里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萨拉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挥手犹如一道闪电,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警察冷不防一个趔趄。这时,普林西波的枪声响了,奥皇储夫妇一命呜呼。顿时,四下里一片混乱,米哈伊洛趁机飞快地逃离了现场,而普林西波当场被捕,日后死在狱中。列强角逐历史的进程又有其必然因素。
斐迪南遇刺仅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而战争的准备早已在进行中。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争夺欧洲霸权和分割殖民地的斗争中,已结成了两个互相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即德、奥、意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进入20世纪,迅速强大起来的德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叫嚣严重威胁着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德国修筑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犯了英国在西亚、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国在非洲的侵略计划和在南美的倾销政策也同英国发生尖锐的矛盾。德国积极加强海军,力图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英德在殖民地、商业和军备等方面的斗争使两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德国的强大,使欧洲的“均势”被打破,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调整对外关系。1902年1月,英国与日本签订同盟条约,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亚洲的竞争对手沙俄。同时,英国也在欧洲大陆寻找与它的宿敌法国接近。
德法之间的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法国企图从德国手里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为此积极准备“复仇”战争。德法两国为争夺北非摩洛哥,也有着尖锐的矛盾。推动法国与英国接近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盟国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大大削弱,如果德法发生战争,法国不可能指望俄国的有力支援。在这些情况下,英法两国于1904年4月8日签订协约,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两国也调整了在纽芬兰海岸、冈比亚和尼日尔、暹罗、马达加斯加和新赫布里底斯群岛的矛盾。英法协约的签订是准备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
英法协约签订后,英俄两国也逐渐接近。德奥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危害着俄国的利益,沙俄一直把巴尔干和土耳其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德国也想控制这一地区。1903年,德国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一旦铁路修成,德国将控制黑海海峡的通道,俄国出入黑海将受到德国的限制。日俄战争后,俄国的经济日益依赖英法两国,英俄两国的矛盾也因俄国国力的削弱和英德矛盾的加剧而暂时缓和下来。1907年8月,英俄两国签订协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好了组织准备。两大集团中各国一面利用外交会晤进行和平欺诈,一面疯狂进行扩军备战。双方剑拔弩张,战争的叫嚷甚嚣尘上,战争危机频频发生。
1905年初,摩洛哥发生了危机。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扼守着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法国统治着摩洛哥的大部分国土,德、英、意、西等国都想扩大自己在摩洛哥的势力。法国为了巩固自己在摩洛哥的“特殊地位”,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1900年到1904年,法国先后同意大利、英国和西班牙签订协定,规定了它们各自在摩洛哥的利益。1905年 1月法国向摩洛哥苏丹提出一个对其行政、军事、财政的全面“改革”方案,接受这个方案无异于承认法国的保护权。德国不容许法国占领这个地中海上重要的军事基地和铁矿产地,决定破坏法国的计划。1905年 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的丹吉尔港,发表挑衅性演说,提出要“维护”摩洛哥的主权和独立。德国向美、英、法、西、俄等国照会,指责法国违反了马德里公约(1880年签),并以战争相威胁。法国考虑到这时如发生战争将对自己不利,决定让步,把同德国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
1906年 1月16日,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耳黑西拉斯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俄、英、美诸国甚至意大利都支持法国,德国陷于孤立。会议决定承认摩洛哥“独立”,摩洛哥的财政由国际监督,警察组织由法国和西班牙分别管理,由它们负责摩洛哥的“治安”,这就等于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控制。德国虽然失败,但并没有放弃对摩洛哥的野心,争夺摩洛哥的斗争成为战争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1911年 4月,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对殖民统治的人民起义。法国以恢复“秩序”和保护侨民为由,占领非斯。德国不容法国独占摩洛哥。7月1日,德国炮舰豹号驶进摩洛哥的阿加的尔港,随之巡洋舰柏林号也出现在摩洛哥海面,德法战争迫在眉睫。这时英国决定支持法国,并声称在摩洛哥问题上英国不惜与德国一战。在英国的压力下,德国不得不同意与法国谈判。11月,双方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的保护国,法国把法属刚果的一部分割给德国作为“补偿”。
摩洛哥危机尚未过去,意大利和土耳其之间又发生了战争。意大利早就蓄意侵略土耳其的北非属地的黎波里,决定趁英、德、法等国卷入摩洛哥危机时,染指的黎波里。1911年 9月28日,意大利政府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抗议土耳其在的黎波里阻挠意大利的“企业活动”。土耳其拒绝接受这个无理通牒,意土战争随即爆发。
20000余意军先后在的黎波里登陆。意军装备精良, 在战争中第一次使用了飞机,意大利舰队控制了沿岸港口,英国又不许土耳其援军通过埃及。这样,意大利打败了土耳其军队,但遭到了的黎波里阿拉伯人的顽强抵抗。战争一直延续到1912年巴尔干战争开始才结束,土耳其把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后来合称利比亚)割让给意大利。
为了准备战争,欧洲列强疯狂扩军备战。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军事预算。到1913年,德国已拥有由新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现役部队76万。英国军队(包括印度军队在内)增加到41万。法国于1913年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将两年兵役制改为三年,役龄从21岁到45岁改为从20岁到48岁,使军队增加到77万。沙皇俄国在大战
前夕已拥有兵力为 130万的军队。列强还积极扩大海军,英德两国的海军竞赛最为剧烈。
1912年,英德两国举行裁军谈判,英国坚持两国海军比例应为2:1,德国则要求定为16:10,谈判最后破裂,双方更疯狂地增加军费。到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军事预算达 140亿马克,协约国军事预算也达 47.66亿马克。两大集团各自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和制订作战计划,力图先发制人。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曾经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对于我们,战争越快越好。”
各国资产阶级宣传机构也大肆活动,散布沙文主义情绪。资产阶级御用学者竭力为战争辩护,宣传战争可以解决人口“过剩”问题,挽救工商业危机,甚至宣称战争能对人类起“优生”的作用。德国骑兵将领柏第公然叫嚣:
“战争是万事之父……战争不仅是一种生物规律,也是一种首先规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罪恶的战争终于在巴尔干酿成。巴尔干半岛成了“火药桶”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南部,濒临地中海,这里长期受土耳其人的统治。19世纪以来,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巴尔干地区的一些国家相继独立。由于这里主要居住着南部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人是同宗,而且俄国是打击、削弱土耳其的主要力量,所以,巴尔干半岛各国与俄国有着密切联系。20世纪初,奥匈帝国开始加紧染指巴尔干地区,特别是力图阻止波斯尼亚的黑塞哥维那同塞尔维亚合并,波黑当时还是土耳其统治下的两个行省。1908年,奥匈趁土耳其发生革命时,宣传吞并波、黑两地,激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极大愤怒。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开始部署武装力量,俄国准备支持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奥匈也向边境集结军队,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这时德国出面支持奥匈。1909年 3月21日向俄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承认奥匈吞并波、黑两地的既成事实,否则将对塞尔维亚开战。俄国在日俄战争失败后力量削弱,也没有得到英法的支持,不得不暂时让步。奥匈在德国支持下实现了吞并波黑的野心。
土耳其在意土战争中的惨败,充分暴露了这个帝国已经腐朽不堪,大大鼓舞了 500年来饱受奥斯曼帝国压迫的巴尔干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在巴尔干地区,当时已有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建立了较大的独立王国,这些国家积极酝酿建立同盟,准备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以求彻底摆脱土耳其对这个地区的统治。
欧洲列强不甘心巴尔干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它们各自怀着侵略扩张的野心进行干涉,使巴尔干问题更趋复杂。德国从维护自己在土耳其的利益出发,和奥匈一起支持土耳其,力图阻挠巴尔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俄国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积极推动巴尔干同盟的建立,企图以此加强本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地位,使巴尔干同盟成为反对奥匈和德国的工具。因为在俄国看来,这个同盟的形成,将在法俄两条战线以外,开辟反对德奥同盟的第三条战线,这就意味着奥匈帝国的兵力将从俄国战线抽走,减弱对俄国的压力。同时,这一同盟的建立也将切断德奥与土耳其的联系。
1912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反土同盟条约。5月,希腊和保加利亚也订立盟约,门的内哥罗也在8月参加。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巴尔干国家的反土同盟。
1912年10月 8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对土耳其宣战,保、塞、希也相继在17、18日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给予土耳其统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权,要求土军撤出巴尔干。土耳其拒绝了这些要求,三国遂对土耳其宣战。盟军很快击溃了土耳其军队。保加利亚迅速向伊斯坦布尔挺进,希腊占领了萨罗尼加,塞尔维亚占领了马其顿的大部分以及新巴萨尔等地区。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土地几乎全部丧失,仅剩下君士坦丁堡、盖利博卢半岛、亚得里亚堡、雅尼那和斯库台五处。
土耳其政府被迫求和,形势对巴尔干同盟十分有利。但在议定和约条件时,欧洲列强各自支持一方,几乎使这次战争扩大为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塞尔维亚为了取得通往亚得里亚海口的通路,要求进入阿尔巴尼亚北部。奥匈在德意支持下反对,俄法则竭力支持。俄奥两国都实行局部动员,局势异常紧张。但俄国考虑到力量薄弱,作战准备很差,不得不向德奥让步。巴尔干问题被提交国际会议讨论。1912年12月,在伦敦召开和约会议,同时召开欧洲英、法、俄、意、德、奥六国大使会议。在大使会议上,协约国支持巴尔干同盟,同盟国支持土耳其。这时,土耳其突然发生政变,亲德政府上台,它在德国支持下拒绝放弃亚得里亚堡,谈判遂告破裂。1913年2月3日,巴尔干同盟再度开始军事行动,3月攻陷亚得里亚堡,土耳其不得不再度求和。伦敦会议于5月复会,交战国签订和约。土耳其把依诺斯到密土亚线以西的领土全部割给巴尔干各国,只保留伊斯坦布尔附近不大的地区。经过长期斗争的阿尔巴尼亚人民终于获得了独立。
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分配战果时发生了分歧,争吵随之而起。由于保加利亚得到的土地最多,因此塞尔维亚要求保加利亚划出马其顿的一部分给它,希腊则要求得到马其顿南部和西色雷斯,门的内哥罗也想从保加利亚手中取得部分土地,连未参加同盟的罗马尼亚也向保加利亚索要南多布罗加,均被保拒绝。土耳其也想乘机夺回东色雷斯地区。结果这些有领土要求的国家联合起来对付保加利亚。同盟国竭力破坏巴尔干同盟,协约国则公开站在希塞等国一边。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签订反保同盟,接着罗马尼亚也参加这个同盟。保加利亚为了先发制人,于 6月29日首先向塞尔维亚宣战。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不久也加入了反保战争。保加利亚在战争中遭到失败。 8月10日,双方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签订和约,罗马尼亚获得了南多布罗加,塞尔维亚获得了马其顿大部,希腊获得了南部马其顿、西色雷斯和里克特岛。土耳其利用巴尔干国家的内讧,重占亚得里亚堡。
两次巴尔干战争推动了奥匈统治下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斯拉夫人的民族运动,他们要求和塞尔维亚合并,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国家。奥匈帝国坚决反对塞尔维亚的扩大,并决定吞并塞尔维亚。奥塞的冲突势必引起奥俄的冲突以及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冲突。巴尔干已成为欧洲列强矛盾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这是千载一时的机会
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被推动战争的两大军事集团所利用。奥匈的军国主义者大肆叫嚷,“拔出宝剑,对准塞尔维亚”,彻底摧毁奥匈称霸巴尔干的障碍。维也纳一家报纸写道:“六年来我们一直等待着一切严重的紧张局势最后爆发……我们要战争,因为这是我们人心的信念。我们的理想只有通过一次战争,用激进的突然方式才能实现:这是一个强盛的奥地利。”事件发生的次日,奥匈总参谋长赫特岑多夫和外交大臣贝希多尔德都认为:“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机到了,要求立即进行军事动员,对塞尔维亚宣战。但他们也担心俄国的干预,于是就请求德皇威廉帮忙。世界大战爆发了。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