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坚守岗位
A. 为什么她那个教授碰到哈利波特就会化成灰
麦格教授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她是位公平的导师,对四个学院一视专同仁。属跟斯内普教授不同,即便是自己学院的学生触犯校规她也严惩不贷,即使最后丢掉学院杯。相信她在校长之位上也会将她公平的原则继续下去。
其次,她是个非常严厉,说话简练的变形术老师,所有的学生都很尊敬(也有部分是害怕)她,特别关心哈利·波特。她不能容忍任何不规矩的行为,在她的上课时间没人可以随便打岔——即便是乌姆里奇在打断她讲课时也没得到什么好处。
(见:《哈利波特与凤凰社》)[1]
同时,她也是个魁地奇狂热者。这证明了她外冷内热的性格特点。一年级时,她逮到哈利违反霍奇夫人的规定私自飞上天(帮纳威拿回他的记忆球),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批准他加入了格兰芬多球队。
最后,她是位坚强的女巫。邓布利多过世,第二场战役打响了,霍格沃茨风雨飘摇时,她仍坚守岗位,努力保护食死徒手下的学生们。
B. 医者仁心,让爱传递,白衣天使做过哪些令你感动的事
白衣天使永远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在我身边,我看到很多一线医护没日没夜地奋战,发生疫情后,积极驰援湖北,还有年轻护士会在路边第一时间抢救病危的人,也有青年医生奋力抢救生命。他们都是白衣天使,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是最可爱的人。
一、援鄂医护驰援湖北2020年春天,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之际,多少一线医护放下家庭,拿上自己的职责,主动报名参与组成援鄂医疗队,前往湖北进行支援。他们在湖北逆向而行,选择在重病区域救死扶伤,与病毒抢生命抢时间。他们在那里,发挥了白衣天使的职责,感动了无数人,也是伟大的英雄。
白衣天使可以通过他们救死扶伤的本领,坚守岗位,守护好百姓的生命安全,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身边的白衣天使都做过哪些令你感动的事情呢?不妨在评论区里谈谈。
C. 部队履职责守纪律保安全演讲稿
-部队“尽职责、守纪律”党课讲稿
今天由我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尽职责、守纪律,为部队建设多做贡献”这个问题。尽职责、守纪律,是我们每名党员干部必须认真思考、严肃对待,并且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做出回答的现实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于扎实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实现“两个确保”,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第一,谈一谈为什么要尽职责、守纪律
所谓职责,就是职务和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所谓纪律,就是人们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规则。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军人的天职。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心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政治责任感,用忠诚使命、献身使命、履行使命的行动准则来要求和激励,努力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升华自我,用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实际行动展示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品格。
(一)尽职责、守纪律是我军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作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我军有着区别于其他军队的显著标志,这就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听党指挥”,作为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旗帜鲜明地要求我们必须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任何沙袋固堤坝,党员自觉组成了冲锋队到险情最重的地方,饿了啃口面包,渴了喝口水壶里的水,累了就在泥泞的大坝上眯一会,就这样在大堤上奋战了3个昼夜,共顶住了11次洪峰,挽救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下游千千万万的百姓的安危。还有去年我们担负“11.5”吉林商业大厦火灾现场的警卫任务,在风雪中我们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有的复退老兵在复员的前一天还任然坚持在执勤一线。解释这一切的一切只有一个最好的原因,因为我们是一名军人。
第二,谈一谈尽什么职责、怎样尽职责
岗位和职业既是一个人谋生的基本手段,也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实现价值的基本平台。关于尽什么职责,我认为,军人最重要的职责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任何情况、任何条件下都坚决完成任务。那么,怎样才能尽好职责呢?
一以无私奉献为本。有人说过: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只讲个人利益而不讲国家利益、社会贡献,那么这样的民族和国家就没有希望,没有不走向衰落的,更谈不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话讲的很深刻。我国有陆地边界线长2.2万余公里,大部分边境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都十分的艰苦,然而即使是这样每时每刻都有无数边防军人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上,用青春乃至生命守卫着祖国和人民的安宁。作为军队的一名党员干部,应当以事业为重、淡泊名利,应当具有“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境界,学会用党性约束自己的欲望,真正做到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来,为部队官兵带好头,作好表率。我常想,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是追求经济上的富有、生活上的安逸、地位上的尊贵、名声上的显赫?追求饱食终日、碌碌无为的个人乐趣?还是追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境界?作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后者才是他的最佳选择!
二以敢于牺牲为要。“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我们大家可能都非常熟悉,它反映了军人面对生死的坦然。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孔子讲“仁”,孟子说“义”,“舍生而取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普遍遵从的价值观念。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甘愿做永不生绣的“螺丝钉”的雷锋,到90年代滔天洪流中的抗洪英雄们;都体现了这种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崇高追求。在执行抢险救灾任务、打捞化工原料桶、打捞采金船、清理淤泥等任务过程中,我们的战士有的脚上、手上都磨出了水泡,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正式他们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敢于牺牲的精神完成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这是我们“80后士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敢于牺牲、勇于牺牲的缩影。在维护国家利益、民族气节的重大问题上,连生命都显得如此不足惜,还有什么不可放弃的呢?
三以默默无闻为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前曾经做过的一个宣传非常好:“一个舍身的人,打开前进之门;一个奉献的人,热情温暖万人;一个尽责的人,精神永世长存。百万舍身的人改变时代;千万奉献的人力挽狂澜;亿万尽职尽责的人创造未来;人人敬业奉献,祖国繁荣昌盛。”我觉得这条公益广告非常适合军队这个特殊的集体,非常适合军人这个特殊的职业。在汽车中队,一提到修理工魏立新,大家都不会陌生,他多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钻研本职工作,并且自费近千余元购买相关技术书籍,撰写心得体会,并用自己多年的维修经验培养着一批批新修理技术人员,他经常讲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总会有复原离队的一天,一定要把我的技术永远留在咱们部队。”军人的价值是什么?“军人的价值在哪里?无怨无悔做贡献!”他们没有惊天的壮举,没有豪情满怀的语言,但却用行动时刻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对本职岗位的热爱。
第三,谈一谈守哪些纪律,怎样守纪律
纪律这个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左传•桓公二年》里记载:“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古今中外,兵家治军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严明纪律。我国古代就有“师出以律”之说,我认为,作为一名军人,怎么讲党性,视纪律胜过生命就是最坚强的党性;怎么重品行,维护纪律的神圣就是最好的品行;怎么作表率,以实际行动遵守纪律就是最好的表率。
(一)视纪律胜过生命就是最坚强的党性。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人要有点精神,军人最可宝贵的精神就是胜利精神。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样的军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无价之宝。”这话讲得非常好,顺着这句话再往深处想一想,是靠什么培养了军人的这种胜利精神,唯一的答案,我想就是铁的纪律。
D.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得知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的表达效果
写出邓稼先的坚守岗位的奉献的精神
E. 感人地故事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人民日报 2003-05-16
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作出决定
追授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白求恩奖章"
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日前作出决定,追授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以身殉职的医务工作者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白求恩奖章"。
决定指出,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医护卫生人员日夜战斗在第一线,把自己的生命与人民群众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私无畏、竭诚奉献,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5位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英雄行为感人肺腑,事迹催人奋进,不愧为人民英雄。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3年2月1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
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心中想的还是别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治疗无效,梁世奎同志光荣殉职,终年57岁。
陈洪光1987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到广州市胸科医院工作,亲手组建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并担任主任。在一线抢救病人的7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亲自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机,经常会被病人喷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脸。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虽经全力救治,终因病情过重于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职,年仅39岁。
李晓红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她连续奋战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终因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29岁。
决定号召全国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5位同志学习。学习他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学习他们视病人为亲人,对人民极端负责,满腔热忱、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学习他们把安全让给他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高贵品格;学习他们坦然面对危难、乐观坚强的革命精神。要以他们为榜样,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奋勇拼搏,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夺取抗击非典斗争的全面胜利。
北方网 2003-05-15
有一种倒下叫站起--邓练贤
名为非典型肺炎的疾患突如其来,在迎击这场天灾的战斗中,医疗战线的英雄冲锋在前,前仆后继地用汗水和生命筑起了一道血肉堤防。他们用自己不计利害的大智、生死相许的大勇、悲天悯人的大爱,保卫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然而,在一个个病人健康地重新站起来时,有的医务人员却病倒了,更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所有这些都牵动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胡锦涛总书记最近亲临广东视察,慰问战斗在第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近日又作出重要批示,对在抗击非典型肺炎过程中以身殉职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医生邓练贤表示沉痛悼念,对他的家属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坚信有广大医护工作者医护人员的奋斗与贡献,有全国上下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疫病。今天,我们把在羊城人民中间传扬的英雄故事、英雄精神讲述出来,我们相信,英雄的事迹和高尚精神一定会激励广大医护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最终战胜疫病。
面对不明原因肺炎的突袭,邓练贤以传染科党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挑起了组织协调的担子,并冲在最前面
羊年春节,让邓练贤的妻子朱秀娟特别期待,因为难得没有安排节日值班的丈夫对她许了个愿“这个年可以陪你了,你说去哪我们就去哪。"然而,刚刚吃罢年夜饭,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还没看上两个,电话就响了:医院来了特殊肺炎病人,马上回院准备抢救……
"来得这么快!"邓练贤放下电话就往医院赶。就在这天下午,中山三院接到通知:广东出现不明原因肺炎,该院是指定的四家接收病人的医院之一。在医院的布置下,邓练贤以传染病科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主动挑起人员调配、组织协调和物品落实的担子。一方面要保证救治小组的力量,又要确保原来近百名病人的治疗不受影响。在他的精神激励下,所有工作人员都主动放弃休假,各就各位坚守岗位。他知道这项工作危险很大,让别人去承担风险,以年龄已届50多为借口推脱,不是他的作风。他一马当先,带领科室医务人员,投入这场"遭遇战"。
第一位病人是个11岁小孩,邓练贤和其他专家一起对病人进行紧急会诊,做各项检查,确定治疗方案。这个除夕之夜,中山三院传染科灯火通明。对这种突如其来、预防治疗都处于摸索阶段的疾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邓练贤凭直觉意识到其极强的危险性,他亲自安排病房,交待参加会诊的医务人员作好消毒、隔离工作,抢救紧张有序地展开。23时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来。这时,邓练贤的手机不断收到拜年短信,但他来不及看,一直忙到初一凌晨3时。一切就绪后,邓练贤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他对爱人说:"我太累了。"说完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他就这样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除夕之夜。
大年初一,邓练贤一大早就赶往医院查房。上午11时30分左右,一位姓周的危重病人被送到医院。这位被称为"毒王"的病人使一个又一个的医务人员染了"非典",他的20多位亲戚朋友也先后染病。当时病人发高热,烦躁不安,频繁而剧烈地咳嗽,呼吸极度困难,神志也模糊不清,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
情况危急,刻不容缓。邓练贤和同事们马上投入紧张的抢救中,抗炎、吸氧、镇静、激素应用,但病人病情仍在不断加重。专家小组迅速作出决定,给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这个病人身体强壮,体重足有80公斤,因为极度缺氧,情绪极度不稳,在作气管插管时更是烦躁不安,极不合作,要"奈何"他绝非易事。
"快,快!"此时,病人的生命就在分秒之间,邓练贤想都顾不上多想,用力地按住病人身体,在场的医护人员也都纷纷上前,有的扶住患者的头,有的按手,有的按脚,让麻醉师尽快将导管插入。这一过程中,病人剧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带着血腥从插管处喷出,在场的医护人员从头到脚都被污染,而空气中也充满了病毒。
与传染病打了30多年交道的邓练贤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处在危险中,但此时此刻,又怎能放下病人,中途退缩?他和同事们来不及更换衣帽,继续抢救。病人呼吸不畅,要不断地拔下插管吸痰。在现场3个小时的抢救中,光给病人接痰的罐子就换了好几个。邓练贤和专家们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呼吸机的各种参数,病人的病情终于慢慢稳定,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时间,在抢救病人时以分秒计算,而对于邓练贤自己,时间的概念在这些天已显得模糊不清,何时用餐,何时休息,都取决于病人的病情。他有严重胃溃疡,曾经发生消化道大出血,但面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在这羊年春节,却只能在办公室吃几口凉透的盒饭。接下来的几天,几位重症病人相继被送到中山三院。每天,邓练贤都要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高度紧张的工作及大量的体力消耗,即使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难以支撑。回到家中,抢救病人的过程又一幕幕在脑海中回放,使他难以入睡:经验和教训需要总结,下一步的工作如何进行亟需思考……初四早上,邓练贤突然感觉不行了,全身肌痛、乏力、头痛、高热,他染上了病毒,肺部出现炎症阴影,住进自己工作的医院。
就像一场战争,谁冲锋在前谁就可能先倒下。在邓练贤之后,医院相继有20名一线医护人员也病倒了。中山三院接诊的"非典"病例,都是早期极重、传染性极强的危重病例,而当时对这个病的认识还非常模糊,面对一个未知的巨大危险,邓练贤和他的同事们成为第一批"扫雷者"。
这时,人们发现,邓练贤所在的早期救治病人的4人专家组中,有3人是来自各科室的党支部书记,4位专家后来全部染上"非典";在参加抢救"毒王"的9名医护人员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
平时习以为常的"邓书记"的称谓,如今变成了带泪的述说和无限的敬意,尽管在人们的口里讲述的是一件件琐事
中山三院感染"非典"的医护人员,经过救治,已陆续痊愈出院,而最早病倒、带领战友冲锋陷阵的邓练贤,却再也没有回来……
4月21日下午5时45分,邓练贤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永远闭上了双眼。
从皓首白发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事,到相濡以沫的妻子,我们采访的每一个认识邓练贤的人,都说他是个好人、好医生、好支书。在一件件平凡而又不易的琐事中,邓练贤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亲切地站到了我们面前。
"邓书记",同事们总是这样亲切地称呼邓练贤。在传染病科,大事小事大家都习惯找"邓书记",不仅仅因为他是支部书记,更因为他为人特别有耐心,不怕麻烦。
邓练贤30年的同事和老师、白发苍苍的姚集鲁教授是个坚强达观的人,说起邓练贤的离去也不禁流泪了。他对这位爱徒的评价是?quot;是个老实人。论起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这两条,他在我的学生中是做得最好的。我不是共产党员,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从他身上都看到了。"
就在邓练贤病倒的前一天,同事们还看见他在给一位"非典"病人的家属做工作。实际上,科里每次有病人或者家属闹情绪有意见,大家都会说找邓书记来,过不了一会就会看到邓书记笑眯眯地出来说声"搞定了。"为什么病人、家属都这么听邓书记的话,因为邓书记心里总有病人,病人想什么,家属想什么,他都能体会到。他的话往往句句都说到别人心里去了,听了特别贴心,当然也就没气了。这么多年来,传染病科医患关系一直比较融洽,没有一例向医院的投诉。
大年初一中午抢救完一个11岁病孩出来,细心的邓书记已经给医生护士们订好了盒饭。护士长王乔凤说起这些事,眼泪直流:按理说这些并不该是一个老领导、老专家做的事,而更让王乔凤唏嘘的,是身心俱疲的邓书记还给病孩的父母都买了盒饭。
善待病人,是在邓练贤身边工作的医生护士最深的感受。在大家的记忆中,邓练贤一直平等待人,在他眼里病人既是病人也是亲人,没有贫富贵贱远近亲疏之分。以前大家经济都还不宽裕,有些病人没钱吃饭,邓练贤常常自己掏钱给病人买饭。看到邓书记这样做,他身边的很多年轻医生护士也都慢慢养成了这种帮助困难病人的习惯。有一阵医院病人走账的情况多了,有的同志收病人时会有些犯嘀咕,每当这时邓练贤总是一?quot;先抢救",从无二话。
邓练贤对人好,但也很有原则,讲究方法。医院曾经有一位年龄较大的进修医生,个人毛病比较多,在其他科室很难呆下去。邓练贤主动提出:到我这里来。为了帮他,邓练贤和病区负责人商量了一个"帮教"妙计,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邓练贤找来进修医生,连续问了许多问题,进修医生答不出来。邓书记把他批评一通,然后让其他人去安慰他、帮助他。不久,这位进修医生工作态度好了,医疗水平也有了提高,邓练贤由此真成了医生?quot;医生"。
任劳任怨、勤恳豁达的性格,是邓练贤26年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书记形成的。从1977年担任传染病科党支部副书记开始,他就从未忘记一个基层党的工作者的责任。在他的用心带领下,传染病院这个党支部,成为院里最有活力的基层党组织。在邓书记的亲身示范下,支部连续13年获得医院先进党支部,他本人则连续13年被授予先进共产党员的称号。
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邓练贤在这个全院最大的科里默默地承担了大量行政事务工作。同事遇到业务上的难题,找他;年轻人工作受委屈,找他;夫妻吵架闹离婚,找他。他总是鼓励年轻同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科里搞装修,他比自己家装修还上心,样样考虑周全。多少年来,他养成一个习惯,每天下班前要巡视重诊患者病房?quot;婆婆妈妈"得连水电安全都要仔细查看。他还牵头,以传染科支部名义在韶关仁化资助了14名贫困孩子的学业…
邓练贤倒下了,但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却竖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他的奋斗和牺牲成为战友们前进和避免更大牺牲的指路牌
F. 中南大学被誉为“中国霍金”的金展鹏教授逝世,你对他了解多少
提到霍金,恐怕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时间简史》的深邃、他的假设的大胆和新颖,令人啧啧称奇、他面对疾病的乐观令人动容。虽然霍金已经去世了,但是霍金的精神没有去世。
2020年11月27日18时15分金展鹏院士在医院因病抢救无效,在长沙去世,享年82岁。鲁迅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金展鹏院士会一直活在人民的心中,以 残弱之躯,坚守岗位,矢志不移,教书育人,桃李芬芳,多年坚守,终成大器!感谢他为中国的科技事业所做的贡献,他是当之无愧的巨星。金展鹏院士,永垂不朽!
G. 仿照辛劳、畅通、坚守岗位、默默奉献、无私、风雨无阻写一篇作文
粉笔,小小的身体一身白衣裳,每天,我们的学习都离不开它.
每节课老师都要通过粉笔向我们传授知识,每当黑板的字越来越多的时候,粉笔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小,直到消失,我们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了,每当看到老师
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每当看到那白白的粉笔逐渐变小的时候,我就不由得对粉笔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它牺牲了自己造福了别人,它用自己的粉身碎骨换来了我们
无穷的知识,难道这种品质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做人就要做粉笔那样的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像粉笔一样的人,那些早出晚归的环卫工人,不就很值得我们敬佩吗?他们披星戴月,不论严寒酷暑,不论风吹雨淋他们总是坚守在
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管他们的工作那么辛苦,可他们的工作从来都不被人们重视,可是,一个城市却少不了他们,他们就是城市的美容师.我们的老师每天辛辛苦
苦的工作,他们即要教授我们知识,又要告诉我们怎样做人,让我们从小苗长成一课参天大树,让我们从无知走向有知,老师不是更值得我们敬佩吗?
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粉笔一样的人,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美好!
H. 青藏铁路修建人员克服困难,默默奉献,热爱祖国的资料
1.
7月18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宜瑜冒着高寒缺氧、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不利条件视察了青藏铁路工程的进展情况,并对北麓河试验段的全自动气象站、碎石抛石护坡、通风路基、填挖过滤段等进行了实地考察。
青藏铁路工程上马以来,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瞩目。青藏铁路建设的成败关键在路基,路基成败的关键在冻土研究,冻土研究的成败关键在于融沉的研究。为保证青铁路建设的顺利进行,青藏铁路工程冻土路基稳定性成了施工的关键所在。为此,中科院寒旱所依托中科院重大创新项目“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在海拔4700米的青藏铁路北麓河建立了试验站。本着对国家、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高质量建设青藏铁路的信念,科研人员在海拔 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进行了长期的野外观测、研究,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以“主动冷却路基”的思想为指导,积极主动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设计、施工的决策依据,提出了具体的冻土工程措施,并得到了铁道部领导的高度重视。目前,研究成果已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该项目组相继获“中国科学院2001—2002年度重大创新贡献团队”、“首届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团队”、“共青团甘肃省委青年文明号”称号。
陈宜瑜副院长从拉萨出发,沿青藏铁路一路视察,对青藏铁路工程进展进行了全面了解。来到北麓河试验站,他顾不上休息,首先观看了站上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询问了在站人员的工作情况、生活困难。随后,在项目主管程国栋院士、首席科学家马巍、吴青柏研究员的陪同下观看了碎石、抛石路基、通风管路基、自动温控通风路基等试验场地,并询问了项目目前的进展情况。陈宜瑜副院长对科研人员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表示慰问,并希望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他还为该站题写了“攻克科学难关,服务战略需求”。
19日,陈宜瑜副院长又长途奔赴到寒旱所格尔木青藏高原综合观测试验站视察。在那里,他听取了中科院重大创新项目“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首席科学家马巍研究员就项目进展的详细汇报,对项目的工作进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陈宜瑜副院长要求项目要认真贯彻国务院的指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生态保护,努力攻克建设青藏铁路的三大难关。他说,青藏高原冻土情况比较复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与铁道部加强合作,尽快拿到第一手基础性资料,同时,要建立铁路灾害的预警系统,围绕新时期的办院方针,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争取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瞩性的创新贡献。
最后,陈宜瑜副院长听取了青藏高原综合观测试验站的工作汇报。并为该站题词:立足高原、面向世界,促进冰冻圈综合研究。
2.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线上除了铁路建设人员外,常年活跃着一支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博士队伍,他们甘冒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开展高寒环境活动断裂和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与监测试验工作,为青藏铁路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技术资料,为青藏铁路建设和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青藏铁路横穿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工程,这支以地质力学研究所吴珍汉研究员为首、由博士、博士后、博士导师组成的高素质青年博士队伍,曾历经3年,踏遍海拔高度6000米左右的念青唐古拉山脉,高质量完成当雄幅l:25万区域地质调查任务,为西藏国土资源大调查作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1-2月曾开创青藏高原冬季大规模野外地质施工的壮举,完成青藏铁路沿线1:2000活动断层勘测与地质灾害调查任务,及时向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提交重要的实测工程地质资料,为青藏铁路优化设计方案作出了贡献。自2004年开始,该博士团队再次勇担重任,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火害监测预警任务,开展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的深化研究和临测试验工作,力求通过跨部门与多专业的联合攻关,沿青藏铁路建立综合性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大幅度提高青藏高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尽僻博士们具有丰富的高原野外工作经验,但在青藏高原如此恶劣的气候环境开展冬季野外地质调查,每天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危险,每次野外工作都面临巨大挑战。
2005年2月20日,刚刚度过新春佳节的6位博士和4名后勤服务人员,在项目负责人吴珍汉博士的带领下,分乘2辆越野车,携带必要的仪器设备,在西大滩经过1天的短暂适应期后,便迅速投入紧张的野外工作,进行冬季地质灾害观测、高精度遥感现场校正、活动断裂GPS监测部署与地应力综合监测选点踏勘。时值青藏高原寒冬季节,气候恶劣多变;尤其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经常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严重缺氧,白天气温低达一10°C~一15°C,夜晚最低气温达一20°C~-25°C。在这种极度寒冷和严重缺氧的冬季高寒环境,维持正常生存尚且困难,开展野外地质工作则更为艰难,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还需要丰富的高原冬季工作经验。队员们克服了严酷的气候条件和强烈的高山反应,每天顶着凛冽的寒风开展12小时的野外工作,找到关键地质点位,按专业分工进行详细观测。胡道功博士负责活动断裂与地震破裂研究,苗放教授负责卫星雷达遥感的地面校正及高精度遥感资料的野外验证,吴中海博士负责GPS监测选点踏勘,叶培盛博士进行构造变形分析。吴珍汉博士最为忙碌,既要协调各小组之间的工作安排,又要负责冬季地质灾害的观测研究工作,还要帮助各专题现场落实年度野外观测计划。年青的博士们尽管身体素质较好,但在青藏高原如此严酷、极度寒冷的冬季气候环境,手被冻裂了,脸被风沙吹脱了皮,仍坚持按计划歼展野外工作。
他们为了完成冬季野外工作任务,不仅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还时常遭遇生命危险。3月1日,队伍行进至唐古拉山地区。领队吴珍汉博士由于近1周的繁重工作,体力透支过多,上午出现感冒、头晕、缺氧等症状,悄悄地吃了点药后,仍带病坚守工作岗位。中午12点,在完成几个地质灾害点的观测后,大家发现吴珍汉面部痉挛,浑身发抖,判断他己患重感冒,可能引发严重的高山反应,建议他尽快赶赴拉萨进行治疗;但他怕影响全队情绪和工作进度,坚持与大家一起继续开展工作。至下午2点,吴珍汉博士病情迅速恶化,体温升至38.5°C,四肢不听使唤,神情恍惚,不得已同意立即离开唐古拉山,专车护送回拉萨。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长途奔波和同事的精心护送,沿途及时吸氧缓解病情,吴珍汉博士安全抵达拉萨并住进西藏军区总医院高山病科。经过医生诊断,吴珍汉博士由于极度劳累、严重感冒和高原缺氧,已经显示脑水肿症状;幸亏送治及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经过4天住院治疗,吴珍汉身体基本康复,3月5日凌晨又驱车赶往青藏铁路沿线,下午与队员会合,继续带领队员们完成野外工作任务。
3月5日下午,胡道功博士在穿越念青唐古拉山东麓一条河流时,不幸掉进了寒冷的冰水中,身体和头部都被河水淹没。当队员们将他从冰冷的河水中扶上河岸后,胡道功浑身水淋淋的。幸亏他穿着中国地质调查局特制的防水外套,内衣没有进水;但鞋子、袜子、袖子、衣脖和照相机都伞部被河水淹湿,在凛冽的寒风下,很容易患感冒并引发致命的高山病。吴珍汉博士迅速安排车辆和人员,将胡道功博士护送回驻地,服用大量预防感冒的药物,并将浸水的衣物烘干后,第二天又投入紧张的野外工作。
依靠顽强的敬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年轻的博士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奋斗在冰天雪地的青藏铁路线上,用青春知识和智慧填补青藏高原腹地地质灾害监测空白,为青藏铁路伟大工程的减灾防灾提供技术支撑,为西部大开发贡献力量。相信通过博士们的不懈努力,将在2007年项目结束时,在青藏高原建立世界一流水平的地质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大幅度提高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