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坚守者绘画

坚守者绘画

发布时间: 2021-02-03 10:17:17

⑴ 关于名人坚守的事例

1、苏武

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期间,匈奴还让李陵[初为西汉将领,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

天汉二年(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由于之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

夷灭李陵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 )去劝降过苏武,苏武也没变节。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气概。

2、陶渊明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

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

3、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

她完全可以放弃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

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4、司马迁

西汉司马迁少年时就涉猎群书,立志继承父业。正当他撰写的《史记》进展顺利的时候,“李陵事件”的牵联,使他遭受宫刑。

面对这奇耻大辱,他不是叹息、沉沦,而是锐意进取,“幽而发愤”,他含冤蒙垢数十年,终于写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芳后世。

5、达·芬奇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

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

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

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⑵ 吴冠中的绘画有什么样的风格

吴冠中的绘画充满了最能集中反映本世纪中国艺术面貌的各种特点,即东西方艺术的汇合及杂交。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营养丰富,能给予艺术家们充分的养料,但同时,又会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使作品难有变化。如何保持传统,又把中西文化融会贯通,正是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们面对的大课题。吴冠中在这方面是其中一个领导者。这篇文章已成为研究吴冠中画作的经典论文,值得一读。
撰写有关当代中国画的文章时,常感到其格局树十年来鲜有变化;缺乏西方所熟悉的发展进程。历史使之如此,但亦不能让其继续下去。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仍然出现了一批令人惊异的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吴冠中的绘画是其中一例。
他出生与一九一九年。尽管早年已臻成熟,但成名却迟至七八十年代。他来的突然,却为我们带来了崭新的现象。他出现于一群杰出的新生画家的画展及刊物中,其作品远不止新颖突出;更充满信心,示人以权威性。一个全新的面貌。我们立即认识到:这是我们要集中研究的画家之一,以寻求长久以来压在我们心头上各种问题的答案:中国画向何处去?其发展,成就能否与世界潮流汇合?其中国性质的前景与保持传统的关系?走向现代化的代价等等。
熟悉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与社会艰辛发展规律历史的人,都会发觉吴冠中的作品不难理解。他的绘画充满了最能集中反映本世纪中国艺术面貌的各种特点,即东西方艺术的汇合及杂交。面对世界的中国文化,传统悠久,营养丰富,一方面足以养活她的艺术家们,另一方面却又成为自身的沉重包袱。这其中有一个转换时期:苦苦挣扎;喘息沉思;重新奋起。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必须面对保持传统,学习西方并将中西文化融会贯通成一体的课题。在这一群中,吴冠中是其中一个领导者。含辛茹苦,他代表着中国现代画的苦苦探索,而他的作品即是这种辛劳与探索的结晶。
多年来,吴冠中徘徊在西方文化与东方传统的十字路口上。他早年受教于林风眠与潘天寿等大师,其文化修养与艺术训练都是中国式的,而后在巴黎的三年留学生活,则将他领进一个完全陌生的西方美学天地。同样难忘、深刻。在系统地观察吴氏的作品时,可以看到两种艺术最初正面交锋,渐渐互相妥协、融合,他耕耘的基础是他在最后层次上对中国美学的深刻认识及对西方现实技法的掌握。二者初时于他形同水火。鱼与熊掌单取其一,该是多么轻松啊!他却偏偏两个都要。
如果对曾留学欧洲的中国画家作过全面、认真研究的话,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巴黎吴冠中的影响。这当中,吴冠中是独异的。他明显地不同于学成后留在异邦的画家们,如他的同学赵无极。他们尽管主观上想保持其[中国]的背景,但实际上已深深融化在西方传统中去了,他也有别于那些留学后选择回国道路的画家。这些画家回巢后即回到中国画传统的范畴中--也许这正说明了他们回国的原因。在这一群中最著名的徐悲鸿与吴作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与外国风格交替出现,不是融合:他们的油画是写实的,水墨是中国的。两者结合有限。我们同时可以看到对学院派的欧洲模特的依附限制了他们的能力,也限制了中国画对二十世纪西方绘画的转变与成就的回应能力。
在将两种绘画介质,两种传统,两种风格的结合上,吴冠中比他们前进了许多。在吴氏的油画中,他找到了与中国画用笔相模仿的技法,在大片“泼彩”上作幼细的线条勾勒;讲究气韵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水墨传统。《渔之乐》是成功一例。相反,在他的中国画近作中,吴氏发挥了用笔与“泼墨”的能量造成了类似后期印象派的平板,概括而不抽象的效果。将吴氏八五年的油画《水乡周荘》作比较,可以看到绘画介质的差异已缩减到无关大局的程度。
还有另一类画家,如身居海外的中国画大师王季迁,他们在油画上的实践已影响了他们对色彩的运用或也将毛笔用在油画上。但再难看到另外一位画家能像吴冠中那样在油画与水墨之间自如地活动。
认识到这点之后,我们还必须看到在一些国画近作中,吴氏最得意之处是成功地运用了一些于油画是不可能的技法。这正是他最为人欣赏的个人风格;古柏、石林或长城蜿蜒伸展、流动,全看那支中国毛笔向无尽处挥洒;线条,象“春蚕吐丝”--唯有中国毛笔能够做到。它的构造宛如一个蓄池,墨汁从蓄池中流出,再从富有弹性的笔尖上一丝地释放出来。油画的刷笔质硬,不灵活,加上油画颜料的粘稠性不能做出这种流畅的效果。(只有风格与吴冠中相仿的杰克逊·波格克J.pollock所采用的点苔技法是个例外,而尽管中国早在十八世纪已出现了点苔与泼墨,这技法的成就仍未被中国式介质认同。)
中国画家很久以前便开始运用水墨画手段勾勒线条构成的形象。即使在古带风格的线-彩-墨技法被线墨不再明显分割的风格取代之后,即出现了讲究多种用笔形式之后,某些画家仍使用线条勾勒形象。如元王蒙,明唐寅,清初龚贤等。这些画家的线描轮廓一般认为曲折,简练,而实则十分细致丰富。在这些类似速写的作品中,线条畅水地流动,优雅自如地将画家的意境描述出来。在而后的这类中国画作中,线条不仅是勾勒轮廓,画家要避免绵绵不断的轮廓,线条叫形象束缚而求诸于用笔交错、重叠地营造出一组组无界限的线组识,有时(如龚贤的作品)毛笔重复扫过,使轮廓层次增多。他们的作法与现代欧洲画家的线描作品迥然不同。马蒂斯,毕加索或米罗的线条更趋向于勾划清晰、扁平、曲折的块面。
吴冠中在这两种线条中找到出路。他自如地运用了这两种传统。在他的某些老树作品中正是用交错重叠的毛笔线条构成形象。在他的一些讲究构图的作品中(包括气势磅礴地描绘古城废墟的作品)线条把通常是正面描绘的平块面连接起来。在这类作品的代表作中,如《双燕》及《邻屋》,画面上准确的直线与精致的构图比例产生了有条不紊的排列效果。又如《小巷》的线条,走向更为奇特使平面扭曲。这种中国式的变形更接近于欧洲的表现主义派。他手握饱蘸墨汁的毛笔挥洒,这是中国式的,但不论是否有意,或说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毛笔在纸上的运动却为现代西方艺术观念引导。这里,我们再次看到吴氏在两种相反文化之中求协调的苦心经营。
在《乌江人家》趣味盎然的构图中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子与南宋学院派大师马远、夏珪的遗风并存。
有人试图将吴氏的线条纳入传统中国画范畴之中而不得其果。中国画评家将线条分为自由的"游丝描"与曲折的"折带描"。吴氏的线时而像在风中自由飘荡,像在空中迅即拂过的轻烟,在即将逝去时忽地转向另一方。与线相伴还有点苔在吴氏的绘画中起着主角的作用。他让线条停歇下来,在休止出撒下溶开的苔点,使人屏息,激起连翩浮想;有时,苔点漫不经心,像是无意中撒下。若有人如吴氏的点线使人想起康定斯基Kandinsky,另有人会说它们更像马蒂斯优雅的线描作品,它们仍是独特及不可归类的。
吴冠中有时也采用风景画的勾勒模式,如《崂山松石》及《渔港》。熟悉中国画的人或可想起十七世纪安徽画派的作品。一抹抹淡墨与线条一起将山峦块面连结,显出深度,加强整体质感。另一风景杰作,八○年的《渡河》则更多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手法。苔点与淡薄的墨块充实了画面;大笔写山;山脚下人物渺小,高山便像一座丰碑矗立起来。在吴氏的另一些近作中,如《山》及《春雪》,湿润的泼墨,溶开的墨点组了成片片倒影或大块的土地,所用技法介于中国画的泼墨与西方抽象画派的泼彩(Tachisme)之间。
吴氏的《朱墨春山》是他坚守自家江山传统与离经叛道合二为一的典范。构图是熟悉的中国式的。重复勾勒营造山峦,但是尽管过去曾有少数中国画家,如石涛,也许亦同样地用色彩代替墨来勾描轮廓,但从未有人用过如此基调与对比感的色彩。吴氏线条尽管生动灵巧,某些中国画评家却视之为不入流的线条,他们觉得太湿润了。而中国画线条太湿则被贬称为蚯蚓或蛇一样濡湿,无活力地蛰伏于画面上。吴冠中当然知道这些批评态度,但却没有让它们舒服自己。他有勇气去开创一种崭新的技法来表现中国南方水乡的面貌。江南气候湿润一如那淌着水滴的线条;甚至画中的苔点,泛着淡淡的水环;溶开的墨迹都是从那饱蘸汁液的刷子上溢出来的。蘸满墨汁的毛笔极难控制,用之于吸水的宣纸上难上加难,画家须使笔尖在纸上迅速移动,否则墨水一旦散开便会留下一团团墨迹。吴氏有时去故意做出这种效果,不过通常他运笔极敏捷,使线条流畅悦目。有人将吴氏风格和现今美国行动派绘画拉在一起,或是拜这种紧迫用笔的技法所赐吧。
吴氏在其它作品如《云山》、《山高水长》中大笔用墨,饱满充实同是为对江南或长江三角洲一带的风光作出生动写照。那里气候湿润,云雾缭绕山水之间,草地、沼泽无限伸展,吴氏的水淋淋的画笔绝对不是什么不入流而是描绘这片江南美景的手段,也是抒发他对家园情怀的工具。从他的点线之中我们感染到他的激情。线条随情感的欺负时而织细、脆弱,时而活跃挺拔。
吴冠中之回归中国不仅造成了他的艺术风格的转向,更使他从此扎根于蕴藏无限题材的土地上。他一方面确实扩展了绘画的既定题材范围。前人画家从不画长城、废城遗址或小街空巷,而这些作为传统的延续却正是中国现今举目可见的题材。吴氏的许多画作,如:老树古柏、林见小鸟、荷塘或点缀着班驳游人的悬崖峭壁,使我们看到他在传统的题材宝库中自得其所的另一面。甚至在他的油画中,尽管用色及造型源于西画,但却予人更中国化的美学意念,可能是江南的一草一木常索心间,挥不去的缘故。在《富春江》中索系心头的白墙黑瓦在青山绿水间跃然重现于画布上:清朗俊美、庄严自豪,把人们带进唐诗人白居易《忆江南》的诗情之中。甜梦乡愁、甘苦渗杂便是画作启示的深切情感。
吴冠中的独特色彩是他江南风景的另一感情依附。值得留意的是吴氏在油画中多采用混合或复合颜料,但是在水墨画中他却主要运用原色、简单色、不经混合的清澈颜色。这一特点或可认为仅是为了反映物质的相异性,但事实上他的水墨画用色却是其独特风格的重要元素。这种风格的某些方面得益于民间艺术,特别是江南或长江下游地区的民间艺术。侵透着厚重的装潢色调;反映着农民穿戴及装饰住所的色彩在黑顶白墙中更加夺目。吴冠中的水墨画是他心中江南城镇的写照,若将他的作品加以提炼,我们可以感觉到常有某些共通之处--民俗气味。这就是那些斑斓彩点激发起来的中国农村生活中的情调。回顾吴氏的先驱,本世纪初的伟大画家齐白石,我们可以看到在将文人情趣与民俗风味相结合的方面,吴冠中重蹈齐白石的实践。但在某些方面吴冠中在发掘平凡上比齐白石更向前大大地跨进了。吴冠中与别的画家不同。他不是简单地将民间色彩元素拿来放在一起,而是相反,见其提炼,重新组织成为自己所有的个人风格。《狮子林》是一很好的例子。乍看上去颜色撒落处,漫不经心,有些杂乱;整体看去却是经过画家精心敏锐的安排。这就是吴氏的艺术构思。
人们评价吴冠中的绘画离不开对绘画材料的认同关系。尽管这知识作品功过成败的附属条件,我们仍需面对。西方观众偏向大作品,色彩厚重,画布上布满颜料。作品要有一定重量。因而易于将中国画归类为低一等的纸质作品。这种使在帆布上用右彩作画的画家如吴冠中的挚友赵无极得近水楼台之益。而像吴冠中那样的用水墨作画的画家便吃亏得多。我想起最近在大都会博物馆参观的情景,观众从法国印象派与后期印象派展馆走出来,再进入展出宋元绘画立轴作品的中国馆,他们立即免却了左右引领之苦。这种骤然进入另一寂静天地的安排并不理想。再有,迷恋杂乱的、油彩厚重、情绪激昂的当今新欧洲绘画的人,容易忽视像吴冠中那样的重量轻、透明、留白与薄质表现手法交混在一起的作品。同样,有的人只在听吵吵嚷嚷的交响乐时被感动而无耐心去欣赏较为细腻的室内乐。今天,任何一位采用水墨,毛笔在纸上作画的画家都要承担被低估的风险。这不仅是对吴冠中而言,而是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命运。有见及此,面对吴冠中所选择的典型中国式的田园题材,西方观众的评价应是复合性的。我建议观众暂时丢掉这样或那样的文化与时空界限,便会从吴冠中的绘画中得到许多感受,结论将是:吴冠中应是当今最有才能有最引人注意的画家之一。

⑶ 自学画画 该怎么坚持呢。我画黑白手绘 但有时坚持不下去了

最主要是想您为啥要抄去学画画,目标是神马,如果是业余的,自己不喜欢,那就不必比自己硬坚持下去,如果是往专业发展的,那您也要想想,您为啥坚持不下去,是遇到技术上的难题,还是创作上的瓶颈,多和一些画画爱好者交流,多去一些专业人士扎堆的绘画论坛交流和学习。

⑷ 以松或梅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注明作品名称及作者,并简要谈谈你的赏画心得

梅兰竹菊水墨画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评价
梅兰竹菊四君子,我偏爱竹子的气节和品格!
以下是我找的
春华秋实当下时 怎奈心中翰墨情

——初识刘百素写意花鸟画
◆文/中国书画收藏鉴定章协会秘书长 马芳亭

我与刘百素先生相识并不长,此前,对他的绘画和为人不甚了解。去年年底他因故来京,在我处小聚,匆忙中谈了诸多与绘画相关的事情。初次见面,他留给我的印象是坦诚、直率、属典型的山东汉子。后来我便开始留心他的作品,时常被他那种大气质朴的画面风韵所感动。真是画如其人也!
对传统的中国绘画,刘百素先生有着几十年的苦心孤诣和深厚沉淀。但他却不唯传统之命而是从,时常将在写生过程中发现的现代绘画元素融入其中。如果说刘百素视绘画如生命,那么,绘画写生和艺术创新便是他笔墨的灵魂。用他自己的话讲,一个不从事绘画写生的画家,是走不出前人樊篱的,是不可能与时俱进的。“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这是刘百素的心声。可要做到这些凭的不仅仅是句大话,它需要实施具体步骤和努力,绝非一般胆略和才情。为获取艺术的真谛经过多年努力刘百素于2002年考入中央美院进修班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人中央美院高研班。在这座艺术的殿堂里他如饥似谒,奋发进取,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刘百素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对自己非常苛刻,时常将不尽人意的作品随垃圾一同处理,即便是已经送给友人的,一经发现,也会用幅好的作品换取回来。有人惊问其故他说早年的作品尚不过关与其留存社会不如及时废弃。刘百素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仅是对艺术对社会高度负责的具体写照,也是他在写生过程中对艺术真实和客观真实的醒悟。也许正是这一缘故他对创作和写生才有了自己的执着。
刘百素生于山东临朐,属著名的沂蒙山区。通观他的美术作品,大多为芭蕉、竹、梅、松、鹰和石榴尽管这些物象近于平凡,但他却从长期的写生中为它们找到了灵性使之升华出生命的炽热。
从他人那里获知,刘百素先生为了画好芭蕉,每年他都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到西双版纳写生,他说那里的景色非常丽,奇花异草覆盖着重叠的山峦和每片土地随处可见的芭蕉园,葱葱郁郁,生机昂然,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南国独有的风情。然而,当地的环境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空气潮湿,雨水不断,往往是一张写生稿刚刚落笔,就会有急雨袭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收起画稿,雨过之后再重操画笔。与此同时写生时还要提防飞虫叮咬和毒蛇袭击。但为了缔造艺术的真实,他从来没将这些困难视为写生的障碍。《春雨蒙蒙》等以芭蕉为物象的作品,就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人生酷短,艺术无暇,倾其才情,偶有一得,艺术与人生,二者不可怠慢。刘百素认为作为一名画家,必须深入生活,从事大量写生。因为,由写生而来的作品不仅不易重复和雷同还能让人产生诸多联想。以芭蕉为例如何用写意的手法予以表现,画家只有在写生中才能悟得。中国的传统画技法是墨分五色,浓淡干湿。有的人画芭蕉层次不分一片墨黑。而他在写生中却真正的感悟到现实中的芭蕉和艺术中的芭蕉是有很大段距离的。现实中芭蕉的叶子很密,创作中必须加以科学地删节,对一些干枯或不全的叶子可以从另外一棵芭蕉树上借过几片。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既有艺术的完美,又有客观的真实。
从事国画创作的人甚知,作为写意花鸟画画家,创作时需要营造一个写“意”状态。所谓的“写意状态”实际是画家作画过程中的一种意念幻觉,是高度自由的艺术上忘我的精神境界。
“写意”一词,曾出现在先秦典籍《战国策.赵二》里面。书中说“忠可以写意”。这里把“写意”和“人品”连在一起,它指的是人的一种品格和气质。后来人们对“写意”予以更多的内涵但都与心态、情感、情趣的表达有关。在国画创作中,这种写意是以笔墨为媒介来完成的。古人论画,把超然物的画称为“逸品”。其实逸品就是那种完全“写意状态”下画出来的画。如刘百素先生创作的《大寿》、《志在云天》、《松鹤延年》、《潇潇秋风雨》等作品就很好地体现出了“写意的状态可谓逸品。正如清李佐贤《书画鉴影》所评“墨笔写意,......驱墨如云,运笔如风,......”
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里说:“ 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役,则心受劳。”“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这是一切听其自然的“写意状态”,让艺术的想象力始终处于高度自由的创作境地。而刘百素先生的这种自由则来自于他大量的写生积累和对民族艺术的不倦追求。
刘百素画松有别于中国历代画家。如何用中国水墨表现出松的苍劲、老辣,是当今画家仍在探讨的课题。潘天寿画松树用指头画,给人以声势感,当代人延用这条路肯定不行。松树的传统画法枝干为鱼鳞状,吴昌硕、李苦禅等大家在这一领域都做到了极至。历代绘画大家都是从继承和创新中走出来的智者,应该说,前辈们为当代画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前人精神的鼓舞下,刘百素先生的创新意识日渐强烈。他对中国画和相关的传统文化作了大量研析后,深切感悟到,绘画作品最终追求的是画面效果,而不是创作过程中的工具。所以他用自制的毛笔,自己的墨法,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以松为物象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人们喜欢他画面上营造的那种“声势”,更喜欢他作品所呈现出的那种水墨效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似乎找到了表现松树这一物象的真谛,从而也逾越了前人设在这一领域的那层无形而高大的“篱笆”。刘百素先生时常说艺术创新不是一句空话要靠画家长期的文化探究和艺术实践才能获得。为了表现松树这一物象,他多次去黄山写生,在那里一呆就是几十天,吃的是方便面,喝的是矿泉水。通过对松树的长期观察和临摹,他终于找到了用自己的技法去表现松树那种历经沧桑而昂然挺拔的精神感觉。他带着这种激情,将松树的形象用大幅水墨画表现出来,其精神和情感均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从他的《黄山松韵》、《旭日》、《黄山松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不难看出,他的作品的确是将写生过程中所孕育的全部思想情感,借松树这一媒介尽情的挥洒了出来。细观他的作品幅幅都彰显出宏伟、凝重、老辣的艺术效果,放眼望去,其画面豪放纵逸,气象万千。纵观其艺术手法,看似随意涂抹,行笔性情,但激越中藏有章法,浪漫中不失雄浑,这不能不令观者大为感叹。
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支配下的绘画语言和审美需求的综合体现,它是历代画家在表述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个情点。刘百素先生在创作中紧紧把握这一要旨,从而使他的作品在笔墨语言的表述中,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的表现上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写意状态”的审美要素。他善于借助自然物象的本身特点,以艺术的手法去表现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情怀。在刘百素的绘画作品中很多是以梅为物象的作品。从中国古代到今天这类作品并不少见各朝各代均有其代表人物。明代文学家徐渭在他的一首《题画梅》中曾作过精辟的诠释:“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来便成春。”由此可以看出,千百年来梅花这一物象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因此,这类作品的庞繁也就不足为奇了。刘百素先生甚知,深厚的学养是观察事物的基础,它能使人在寻常的事物中获取不寻常的感受。同样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同学养的画家就会有不同的感悟,表现在绘画作品上就会有天壤之别。纯粹的绘画理论很难打造出真正意义的画家,要使自己的艺术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其它相关学科中寻找绘画灵感。刘百素先生的许多作品是自己借助物象,达到诗的意境,使诗意得到完美的传达,最终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通过画面很好的表现了出来,使作品倍显厚重,寓意也随之深远起来。
传统的中国绘画,是承载传统文化的媒介。但是没有深厚的绘画功力,画家是无法承担这一责任的。为了艺术的真实,他在学习传统文化和研读前人绘画理论的同时,每年他总是拿出大量的时间外出写生,通过写生观察,了解物象在不同季节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态。春天他去写异彩纷呈、千变万化的花朵,夏秋,他去写劲硕挺拔、婀娜多彩的丛林和花枝。冬天他则去写迎风傲雪、盘曲错落的雪梅。《铁骨报春》、《铁骨傲雪》等以梅为题材的系列作品就是他通过多年写生揣摩而创作的。
作品以古梅实物为蓝本,以特写手法和丰富多变的中锋焦墨线条描绘古梅的千姿百态。气势雄强,意境深邃,苍劲中含蕴藉,繁密中见空灵,树干道劲有力,枝与花繁而不乱。梅的形象真实而生动,其坚贞而高洁的形象给人以诸多遐想。刘百素先生喜欢画大幅雪梅和红梅,喜欢营造那种白茫茫、红点点的阵势,凸显人的精神。
绘画之至者是风格。风格是画家人品和气质的体现。刘百素先生热情拥抱生活,以全副的身心扑向大自然,领略花木禽乌各种生灵的千姿百态和它们在风雨雪霜中的无限生机从而直接获得视觉、嗅觉上的丰富感受,在深情的眷恋中唤起自己对自然界的感情和意绪,通过心智的营造,转换成强烈的艺术语言,以真切动人的画面丰富多彩的情感明朗清新的格调和纵横有度的笔墨淋漓尽数地表现出了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创作出拨动观者心弦的艺术作品。“百丛媚萼,一干枯枝。墨则雨润,彩则露鲜。飞鸣栖息,动静如生。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以明代画家徐渭的这段高论来观赏刘百素先生的画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启示。他的画无论是鸿幅巨制,还是盈尺小品都可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其扎实的传统功力和恣意挥洒的艺术之光,感受到笔墨的丰富性和画面构成上的独具匠心。他的许多作品均为巨制,画面开阔,气度恢弘,用笔讲究,应物象形,随墨赋彩。在体现自然秉性的同时.也充分张扬出画家的个性。不难看出刘百素先生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更有对现代意识的追求。在他的笔下,作品的时代感已经成为他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精神追求的自然流露。他多次说,只有突破守旧的传统模式和思想束缚,注重作品对自然表象原始功力的潜心刻画,才能以强烈的抒情写意性,使写意花鸟画创作保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使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在挥毫泼墨间得以实现。
所以,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显得生机昂然,意境深远。他的画风既有写意画斟酌物象、形神兼备的特点,又有花鸟竹石方面兼注重书写、运笔疏朗的大写意的特色;既在视觉上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又在精神的内涵中透露出妩媚的韵致,他笔下的一幅幅作品,无不在阳光下闪烁着欣欣向荣的娇艳,在风霜间流溢出高洁醉人的清香,在春晖里演示着风姿绰约的曼舞,在雨露中坚守着恣肆忘情的绽放。他通过以表写神、借物达内的手法,用笔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内心世界的灵感及情趣从而在画面上营造一种赏心悦目、荡气回肠的神韵和意境。这是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演示,同时也体现了画家的高尚情操。
从刘百素先生的写意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逐步走向成功的艺术家。在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基础上他在不断地丰富着“写意状态”的时代含义。刘百素先生明白“写” 和“意”是中国花鸟画的两个重要特征。天地合一的中国哲学观念是中国写意画几千年来所贯穿的一条主线,已形成了中国花鸟画特有的文化元素。所谓“意”就是通过花鸟题材的选取,立画家精神之操守;所谓“写”就是通过个性化的笔墨去阐释程式化的传统题材,让那些重复的文化符号转换为含有画家文化个性的艺术形象。
20世纪的写意花鸟画肇始于海派的赵之谦、吴昌硕、王一亭等,海派花鸟画以碑学入画,为传统写意花鸟画带来浑厚、古朴、雄健的画风,一改晚清花鸟画柔媚纤丽之姿。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等,皆从吴昌硕变出由此形成20世纪海派与京派写意花鸟画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上个世纪50年代受现实生活的影响,传统花鸟画在新时代的感召下开始注重对乡土题材的表现,郭味蕖、王雪涛等兼工带写的画风增添了花鸟画的现实感与生活气息。这是写意花乌画从“承传”酝酿“新变”的 —个转折期。70年代后写意花鸟画转向对自然与生命状态环境的表现,缤纷多彩、争奇斗艳的热带雨林成为人类观照自然生命生存环境的对象。刘百素先生对这些绘画大师的作品推崇倍至,但他并不想使自己的画风成为历代大家的影子。他认为每个画家在中国大文化背景之下也应拥有自己所处地域的独特文化。大的文化是共有的,而地域文化是特有的,反应到艺术创作中,就容易形成画家的艺术个性。齐鲁大地到处弥漫着“孔孟”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孔孟”文化已变成了山东的一种民风。所以从刘百素先生的写意花鸟作品中不难看出,他承载的文化具有道家和儒家所共有的气息,这些已成为他绘画艺术特有的鲜明印记。
刘百素先生认为从事写意花鸟画创作传统文化底蕴非常重要很大程度上讲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法拥有真正的写意状态。黄宾虹90岁时在“目生内障,字近涂鸦”的情况下,艺术和思想奇迹般地臻于化境。他此时的画已不再是用手画,而是用心在画。在目力不济的昏暗中以他80年的笔墨功底,挥写着自己的心境。看似无法,却法自心动,可谓乱而不乱,不齐而齐,不似而似,使艺术选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所以黄宾虹后期的创作完全是自己心灵的写照与升
华而非取悦他人,是画家完全处于了“写意状态”。
一幅作品的成功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这中间既有艺术的必然也有艺术的偶然。但是作为写意画成功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画家是否驾驭了自己的“写意状态”。就作品而言画家对物象的表现并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再现而是画面所呈现的那种艺术气息的文化归属以及画面所承载的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精神态度。至于作者的精神气度、情感因素、文化沉淀和绘画功力等诸多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在画面中得以体现。因此,画家的“写意状态”是与本人的人格和精神状态密不可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刘百素先生在创作实践中已深刻的领悟到其中的奥妙。他对自然万物的探究、对传统文化的研习,都是为了增加自己从事艺术创作的内力,企图以此获得艺术的突破。表现在对传统物象竹子的创作上就不难看出他在这个方面的进取。如《潇湘风雨》、《春雨》等作品,从作品立意到具体墨法,都与传统技法拉开了较大的距离。应该说当代以竹为绘画对象的画家大多受郑板桥技法的影响,而郑板桥的竹子大多为风中之“竹”整个作品似乎都在承载着他那句名言,即:千磨万击还坚劲,因尔东南西北风。而雨中的竹子该如何表现?郑板桥的作品中尚无诠释,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刘百素先生感觉到郑板桥的竹子固然好,但与写生时的竹子相差甚远,再说,郑板桥的竹子已被世人所熟知,在这个基础上很难创作出富有自己特点的作品。历史上以竹子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大多是文人士大夫式的作品,他们只是通过竹子这一载体,体现自己的志趣,与当代人的写生创作没有太多联系,所以,他相信自己的写生。南国竹林、北方竹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长期的写生创作使他从中悟出了很多道理,因此,他在这类物象中充分张扬了自己的艺术个性。他创作的《潇湘风雨》在2006年全国水墨画大展中获得了金奖。

刘百素先生的绘画,总是用最自然的心态选取天地间最为朴实的形象,然后再强化自己赋予画面的性情趣尚和内心世界的情感,所以,他的画面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首师大美术学院艺术系主任 韩振刚

在技法的表现方面,刘百素先生的“墨骨”与前人有所不同,在墨线勾勒上,简洁而变化多端,有浓淡,虚实,干湿,黑白对比,用笔来自实体,有质感,画面结构转折起伏略做峻染,笔触很少。通观刘百素先生的作品,其显画家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独到的艺术风格。

—————北京中国书画收藏协会副主席 吴明光〈吴昌硕之孙〉

写意花鸟画发展到近代,和其他艺术一样,发生了深刻变化,获得了重大成就。作为一个画家“行万里路”,饱游阅览,固然是重要的,但更可贵的是怀有对生活诚挚深厚的爱和深入独到的观察认识。刘百素在这个方面作了很多努力,成绩可佳可贺。

⑸ 十年前学了画画,现在重新开始画,画的很丑,心里不痛快,但是十年的时间又教会我坚持做一件事,哎

现在你重新开始学画的时候,虽然觉得自己画的不好,但是只要坚持,你也能够画好的

⑹ 英文名字是坚守者意思的

Adair 亚岱尔 苏格兰,爱尔兰 犹如像树般坚强。
Albert 艾伯特 英国 高贵的聪明;人类的守护者。
Constance 康斯坦丝 拉丁 坚定忠实的人。
Eartha 尔莎 英国 土地或泥土;比喻像大地般坚忍的人。
Howar 好尔德 条顿 看守者。
Steward 史都华德 英国 看守者或管理者。
Yves 依夫 法国 法律的守护神。

⑺ 巜崇德.奋发.向上.》绘画大全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漫长的时间哺育了大地生灵,同样也哺育了一些积极向上,一心向善的人,一个人是善是恶,这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而且还是立身处世的问题。善,利人利己利社会。恶,恶人恶己纷争不断。人人为善,就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地方安宁、百业兴旺、国家强盛。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接班人。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牢牢把握价值目标,深刻理解价值取向,自觉遵守价值准则。让积极奋发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我们的心中扎根、开花、结果,从而转化为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实际行动。我们应该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一切美德的基础就是爱。爱是生命的强光心存爱别人的心,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看到老人摔倒就勇敢去扶,要相信世间总不是伤害好人,让其受到谴责,人都是会老的,难道你愿意哪天自己老了以后,一个人摔倒在街道上,却无人问津?我们应该有爱。在校园内更是如此,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不骂人、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不做违纪的事。这些事并不难,只是自己的意念之差。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学校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崇德向上那?有了这些,一些不可能的事也皆为可能。记得鲁迅说过这样一句话: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这句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应该积极向上的。所以,我们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

奋发向上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与大自然拼搏而储蓄形成的核心精神,崇德向善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光辉结晶。

我们要以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为引领。讲道德、树明礼向善之风,做正直友善的人。讲学习、树艰苦奋斗之风,做勤劳节俭的人。讲健康、树崇文尚洁之风,做健康开朗的人。树立和谐之风,作遵纪守法的人。树互助友爱之风,做热心志愿服务的人。

奋发向上,是促进社会人文发展的前提,崇德向善是增进人类自然的精神。

最后重在坚持,培育的践行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对这种精神要崇尚和坚守。就一个人而言,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习惯。就一个班级而言,是一种健康向善的班风学风。就一所学校而言,是一个和谐文明的精神家园。修身利己,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我们每个人心底要蕴藏着善良道德意愿,建设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广大青少年学生都应该自觉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和良好社会道德风范的建设者,让我们满怀信心,奋发向上,汇聚起推动社会前行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吧!

⑻ 高手的画画心得。

上面都是瞎扯淡。凸- -

我以前就是学画画的,作画时自己根本是不会在意旁人眼光的揣摩,至少我是这样的,除非别人把你围着参观,或者来个人说你画画好棒喔什么的,那时候你才会想要自己在人前表现的超然一点或者酷一点,装装样子什么的。
其他的时候自己画画,比如素描,起稿构图要花点心思在上面,外形结构完成后,都是看哪画哪,眼睛在动手在动笔在动但是很多时候心里都是瞎想的,比如晚上跟谁一起吃啥啊、等下去找某某借块橡皮顺便侃两句啦、下课后去哪玩呐什么的。因为即使画素描乱想了,对于画完成的质量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因为你的水平就放在那,画到某个地方你自然就知道应该怎么去用笔怎么用线去表现,如果你没那个能力你也不可能画的出来,所以结果是不可能忽好忽坏偏离太多的。
以前就有同学这样说过我,我画画神游时,她看我画的好就过来跟我讲话,当时我没理她,很久之后她跟我说起,她一直觉得我很装酷(汗- -、)(这是真事),其实我当时是根本没注意到她。- -、
虽然老师说画画要手眼心专致,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大多人都是一边画一边胡思乱想的。
不过画色彩例外,因为你要不断地思考混色配色,冷暖关系的对比,还有笔触的表现,想画好就必须思考,这很耗精力,所以难有再乱想的空暇了。
速写就不说了,正常人是没时间没可能不集中注意力的,不然根本没法画的。

⑼ 洛奇英雄传幸存者坚守者

S1完成了就开始搞S2呗,重新登陆一次就能在库汗的铁匠铺里找到S2的任务开始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