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的职责
⑴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小故事。
1:一次,宋太祖17岁的女儿穿了件华丽的衣服,宋太祖对女儿的奢华打扮十分反感,就训诫她“以后不要穿这种华丽的衣服,皇家子弟要注意自己的影响,不要引领这股奢华的风气.”公主听了以后很惭愧,连忙跪拜致歉。
2:在他称帝之初,节度使的势力很盛,骄横难制。有一天,赵匡胤将他们召来,授给他们每人一把佩剑,一副强弓,一匹骏马,然后他也单身上马,不带卫士,和这些节度使一起驰出皇宫。到了固子门的树林之中,又与他们一起下马饮酒。饮了几杯酒以后,赵匡胤突然对他们说:“这里僻静无人,你们之中谁想当皇帝的,可以杀了我,然后去登基。”这些节使度都被他的这种气概镇住了,一个个拜伏在地,战栗不止,连称“不敢,不敢”。赵匡胤再三询问,他们吓得只是埋头不语。赵匡胤就训斥他们说:“你们既然要我做天子,就应当各尽臣下的职责,今后不准再骄横不法,目无天子!”节度使们都山呼万岁,表示顺从。
3:赵匡胤喜欢在后园弹鸟雀。一次,一个臣子声称有紧急国事求见,赵匡胤马上接见了他。赵匡胤一看奏章,不过是很平常的小事,甚为生气,责问他为什么要说谎。臣子回答说:“臣以为再小的事也比弹鸟雀要紧。”赵匡胤怒用斧子柄击他的嘴,打落了他的两颗牙齿。臣子没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齿置于怀中。太祖怒问道:“你拾起牙齿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说:“臣无权告陛下,自有史官会将今天的事记载下来。”太祖一听,顿然气消,知道他是个忠臣,命令赐赏他,以示褒扬。
4:公元976年10月,太祖病倒,一切军政人事都委托赵匡义代理。赵匡义白天处理朝政,晚上去万岁殿探望兄长。癸丑日傍晚,天上下着大雪,赵匡义还在御房批阅奏章。一个太监急匆匆地赶来传旨,说皇上召他快快去万岁殿。他连忙赶去,只见赵匡胤在床上气喘急促,朝着他一时讲不出话来,只是睁大眼望着门外,不知是什么意思。赵匡义命令在床边侍候的太监退出。太监们在门外远处站着,只听见殿内似乎是太祖在和赵匡义说什么话,声音隐约,时断时续,难以听清。过了一会儿,又见殿内烛光摇曳着映在墙上,时明时暗,象是赵匡义在躲闪着什么。接着有斧子戳地的声响,继而是太祖激动的声音:“你好好去做!”这时,赵匡义跑到门口传呼太监即速去请皇后,皇子前来。皇后、皇子赶来之时,太祖已经死去。据此,后人有种种猜疑,有的说赵匡义进殿后,趁太祖昏睡时去挑逗在旁陪侍的太祖妃子费氏。太祖醒来,见状大怒,抛出斧子去击赵匡义,赵匡义闪开,斧子戳地;有的说太祖觉得有鬼缠身,赵匡义替他舞斧驱鬼,所以有斧子着地之声;有的认为是赵匡义谋杀太祖。至今这烛影斧声仍为千年疑案。
5:一天早晨文武大臣退朝后,宰相范质被宋太祖留下,重新坐到自己的宰相之座。在中国古代宰相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和皇帝坐着说话。人们常说宰相是一人之下,万民之上的官儿,就是皇帝对宰相也是很尊重,也得让礼三分。范质坐下来以后,宋太祖递给他一份大臣汇报的奏折,范爱卿,你看这事如何解决才好?范质接过奏折仔细地看了起来。这时宋太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向后宫走去。宰相范质看完奏折后,心里已经想好解决的方法,可是不见皇帝出来,范质就起身去找皇帝。此刻,宋太祖走了出来,范质连忙坐下,可是回头一看,椅子没有了。原来,趁范质起身不注意时,身边的侍卫悄悄把椅子拿走了。范质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站着和宋太祖说话。以后再上朝,宰相也和其他大臣一样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这一制后来被各朝所沿用。
(1)史官的职责扩展阅读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⑵ 女史官是主要职责是什么
女史
1.古代女官名。以知书妇女充任。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等事。专或为世属妇下属,掌管书写文件等事。《周礼·天官·女史》:“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汉书·外戚传下·班倢伃》:“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 隋 世 王劭 上疏,请依古法,复置女史之班,具录内仪,付於外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宫闱·女秀才》:“凡诸宫女曾受内臣教习,读书通文理者,先为女秀才。递升女史,升宫官,以至六局掌印。” 2.对知识妇女的美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蒋苕生 太史序 玉亭女史 之诗曰:‘离象文明,而备位乎中;女子之有文章,盖自天定之。’” 清 赵翼 有《题女史骆佩香秋灯课女图》诗。 3.古星名。《晋书·天文志上》:“柱史北一星曰女史。” ps:女史这个词其实现在还有人在用。日本的很多文化都是师从我国的,而女史这个词他们今天还在用。例如海迪姐姐到日本去举行音乐演讲会时候,后面挂着的横幅就写着“欢迎张海迪女史”字样(在这里应作“知识妇女”解。
⑶ 每个官职都有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史官的职责是什么
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
⑷ 皇贵妃和贵妃有区别吗
皇贵妃和贵妃的区抄别:
1、等级不袭一样。皇贵妃比贵妃高一等级,仅次于皇后之下。若宫中没皇后,皇贵妃就是六宫之主。
2、称谓开始的朝代不一样。在南北朝设立贵妃之后,贵妃是仅次于皇后,从这开始贵妃要高于夫人。直到清朝后宫中已不再有夫人这一等级称谓。
3、人数不一样到了明清,明宪宗又在贵妃之上,皇后之下,设立了皇贵妃。皇贵妃有一名,贵妃可以有两名
⑸ 先秦时期的史官(秘书)职责、特点、影响(包括贡献和局限) 这些资料谁有 分享点 借鉴一下
因为先秦时期的史官其实不是现在意义上理解的史官,而是沟通天人的巫官(天官),史官文化源于巫文化。早期的巫官就是史官,由巫到史,古人也早已注意到了。
《国语·楚语下》云: 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兴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
这条资料清楚地说明:一、巫的产生乃是为了沟通天地、人神之间的关系;二、巫者必须具有某种非凡能力,是人类中的精英;三、颛顼之时,命重司天、黎司地,天地、人神之路隔断,重、黎氏世叙天地;四、西周时,原来的天官、地官“失其官守”,成为司马氏
西周时期史官的职能向人事逼近了一步。这样的变化还可以从《礼记》等其他文献得到印证。史官才有了记事之职,即许慎所说“史,记事者也。”《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当时的史官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但是周代尤其是西周还没有完全脱离巫官,所以地位还是比较超然的。
到了春秋战国就不行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赵盾杀史官的故事
至于汉武帝对于司马迁我觉得这种因素不强,毕竟从春秋开始史官地位已经大大下降了,似乎已经没有了这个需要
⑹ 古籍记载黄帝时史官的职责有哪些
在黄帝时来期,就有史官源了。沮诵、仓颉就是史官,他们那时时负责造字。据说仓颉有四只眼睛,他通过眼睛观察到万物的形状,模拟出他们的声音、形状,创造出了象形字和形声字,通过一些事物所要表达意思,创造了会意字。
"史,记事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说文解字》),就是:史,是记事,坚持公正直笔。所以对于史官的要求也就一目了然了,就是要如实地记录,不得偏私。而且古时还有一个规定君王不许观看当朝史书~
⑺ 商代史官的职责是什么
商代的史官种类很多,有尹、多尹、又尹、某尹;乍册;卜某、多卜工、多版工、我工;史权、北史、卿史、御史、朕御史、我御史、北御史、某御史;吏、大吏、我吏、上吏、东吏、西吏史官在商代社会已算得上是十分兴盛了,且其中许多职官(如尹、作册等)的地位已很高,他们要负责记录誓、命、训、诰等,此外,商朝史官中有一种专门负责祭祀的史官,专管各种祭祀,安排一切祭祀仪式。他们类似于现代负责大会或典礼的筹备,组织,服务的人员。
⑻ 太史的职责是什么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内籍、天文历法容、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称太史局,肃宗时又改为司天台,五代同。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
(8)史官的职责扩展阅读:
太史院一般属秘书省。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设置了太史院,有太史令官7员。至大元年(1308)升从二品,设官10员。延祐三年(1316)升正二品,设官15员。后分职设官,各司其事。
其中有掌历2员,正八品;腹里印历勾管1员,从九品;各省司历12员,正九品;印历勾管2员,从九品。专掌天文历数之事。太史院下专设印历局,专事印造每年历书。时令历数,关乎农政祥异,稍乖敬授,便被视为大事,所以历来政府都严禁私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