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理范围的是哪个朝代
元朝。
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
明朝初期仍设澎湖巡检司,直至1387年因实施海禁而废除,并把居民迁到漳州、泉州一带。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复设澎湖巡检司。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永乐年间郑和率船队曾在台湾停留。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极大推动。
(1)澎湖列岛治安扩展阅读:
澎湖巡检司(澎湖寨巡检司),是元明时期设置于澎湖群岛的官署。
1、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设置,隶属于元朝福建行省泉州府,主官为澎湖巡检。明初循之。
2、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因为实施海禁政策而废除澎湖巡检司。1563年,考量到沿海治安等因素,复设。
3、1622年,荷兰人占领澎湖。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其说明在12、13世纪,台湾、澎湖群岛就已经纳入中国版图了。申明了台湾、澎湖列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巡检司是中国元明清时期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该组织于元朝首创时,通常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非常设组织,除了无行政裁量权之外,也没有常设主官管,而且没有什么军事力量。明朝依其例沿用,不过佐以行政权力。
② 中国的耻辱和今日的强大
不平等条约一览表
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英国
主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影响
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5.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 英国
主要内容
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权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1844年 美国和法国
主要内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天津条约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主要内容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是10处商口岸
3.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经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常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主要内容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天津条与北京条约的共同影响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至19世纪80年代 ,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马关条约 1895年4月 日本
主要内容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再一步遭受受严重损失
2.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5.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
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赔偿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做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3.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届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地驻兵保护
4.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5.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和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6.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这样的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列强可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
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国政府或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不平等的条约。
中俄蒙协约(民国4年(1915年)6月7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
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
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3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光绪32年)4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光绪31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
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27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25年)11月16日;签约地点:广州湾;中国与法国)
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7月1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6月9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6日,北京;中国与德国)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22年)7月21日,签订于北京)
中俄密约(1896年(光绪22年)6月3日,莫斯科)
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21年)4月17日,马关,与日本)
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0年(光绪16年)3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补充修订:1893年12月5日,大吉岭)
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光绪2年)烟台;中国与英国)
中日北京专条(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尔巴哈台)
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11年)9月2日,天津)
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1月14日,北京)
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5日,北京)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4日,北京)
天津条约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7日,天津)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6日,天津)
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8日,天津)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3日,天津)
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8年)5月28日,瑷珲)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4年)7月5日,上海)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伊犁)
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与法国,黄埔)
望厦条约(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与美国,望厦)
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与英国,虎门)
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与英国,南京)
1917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而被废除不平等条约。1917年苏联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事后未完全兑现,亦无退还条约中获得的领土)。1943年,美国和英国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意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失去他们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国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中国日益的强盛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生命扣上“安全带”
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重点监管的领域之一,《安全生产法》出台、改革国家安全监管体制、违法违规行为被严惩等举措,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按照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到2007年,我国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将稳步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将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学
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教育投依然严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将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性教育支增长将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等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差、运转困难、教育乱收费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到2010 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将接近100%。
看病心里舒畅
过去的5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突破了靠政府单一发展的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医疗体制、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公立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小病“大处方”、“滥检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面将扩大到40%,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将得到进一步遏制;国家将落实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为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国家关闭了15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实行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2006 年,让百姓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已经明确,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识。
支起“保护伞”
2005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80万人,“十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已提前实现。但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今后几年里,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将达到1300万~1400万人。今后,企业不得集中将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国家也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指标体系。“十一五”期间,将新增4500万个就业岗位。一些歧视性就业协议将被禁止。优化就业环境,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多部门联手出击调控房地产市场,市场秩序得到好转。但对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价格仍然“高高在上”。随着中央稳定住房价格政策的陆续实施,房地产市场将朝着遏制投资、控制投资、引导合理消费、稳定房价的预期目标方向发展,投机性购房行为将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将会得到更多关注,房价将在更大范围与百姓对接。
老有所养
统计显示,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费19年增长119倍。但目前我国公共养老覆盖面只占总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国家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越来越多的人将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生活。
共享发展的成果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目前占全国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2006年,政府将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入手,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今后,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且增长幅度还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举措,也将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农民工及时拿到工钱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陆续掀起清欠农民工工资行动。截至2005年9月,全国累计清偿2003年以前竣工项目拖欠工程款1410亿元,占拖欠总额的75.82%。但漠视、侵害农民工利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务工环境仍待根本改观。2006年,让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钱,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国家有效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业主行为将会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建和新建项目拖欠工资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将更加宽松。
生活更有质量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达到84.8%,文化产品也大大丰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务网点还很不健全,一些景点高昂的票价依然让百姓“望景却步”。2006年,让普通百姓看得起风景,享受更有质量的生活,给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百姓将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在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将把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③ 元朝时,中央政府设置什么机构管辖澎湖和台湾
元朝时,中央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机构管辖澎湖和台湾。
澎湖寨巡检司,或称澎湖巡检司,设置于澎湖群岛。设治时间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也就是根据一般史书及元史、新元史,考定:“蒙元世祖远征日本因风失败,迂回台湾,道经澎湖设治澎湖,企图进取台湾,作为征日本之准备。”
该地方区划隶属于福建泉州府,主官为澎湖寨巡检。澎湖巡检司不但是澎湖群岛的首次行政区划,也是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但台湾本岛并未在内。这一机构原本设于澎湖岛,负责管理台澎地区事务。
击败元朝取得中国政权的明朝仍依循前例于澎湖设置该官署。到了明代,由于倭寇出没,台澎地处海隅,明政府遂采取坚壁清野政策,1384年因为实施封海政策,予以废除。
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明朝复设澎湖寨巡检司。此官署直至1622年,荷兰占领澎湖,1624年通过澎湖之战明朝收复澎湖。
(3)澎湖列岛治安扩展阅读
从史料来看,明朝从未对台湾用兵,台湾也对明朝“不通往来,不曾朝贡”,可见不管是实际上,还是名义上,明朝都不曾拥有台湾岛。从法律上,朱元璋已经明确规定明朝历代皇帝不允许进攻台湾(小琉球国)。明朝设置的澎湖巡检司只能管辖澎湖一带,并且只存在了40年。因此,明朝并未管辖台湾。
而被明朝打击,与明朝为敌的海盗集团却以台湾为基地,进行移民,开发台湾,使得台湾开始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这些海盗集团在在抗击西方殖民者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后来,清朝灭郑氏集团,设置台湾府,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台湾设置机构进行管辖。因此,清朝灭郑氏,标志着台湾正式纳入到了中国中央王朝的版图。如果清朝不灭郑氏,那么郑氏集团就会发展成为越南、朝鲜、琉球那样的藩属国,最终带来的损失不可挽回。因此,清朝的历史功绩不可否定。
④ 现在去台湾旅游安全吗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从三国时代开始,便逐渐开拓、经营台湾,到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正式建立行省。美丽富饶的台湾岛,自然资源丰富,有“祖国宝岛”之称。最著名的是阿里山,为台湾秀丽俊美风光之象征。首府台北市为台湾政治、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大厦云集,商业繁荣,是一个人文荟萃、充满活力的国际性都会。高雄市为台湾最大的工业重镇,同时也是台湾第二大都市。在台湾,不仅可探访太鲁阁气势磅礴的险峻高山峡谷;乘坐登山铁道小火车,穿梭林间观看阿里山的日出、云海;抑或攀登东北亚第一高峰——玉山,见证雄伟山岳和四季景致之变幻;来到南台湾享有“亚洲夏威夷”的美誉的垦丁,浓厚的海洋度假气息让人感到轻松自在;日月潭则是一颗耀眼的山中明珠,湖山共融的景色教人叹绝!而花东海岸和纵谷,保留了东台湾最纯净的自然气息;离岛的金门与澎湖,则以丰富的地方特色、人文史迹拼凑出与众不同的风情。
区域分布
台湾是由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构成,整个台湾好玩的地方很多,北部地区有台北,新北,九份等地,各种都市气息,小镇风情;南部有高雄、垦丁等地,露天的海水浴场,现代化的闹市应有尽有;东部有花莲,各种地理大课堂等着你来探索喔。
时差
与北京无时差。
民国纪年
是从孙中山创建中华民国开始计算,民国元年(1912年)也称之为民国1年。按2013年为例,在台湾的叫法就为民国102年(2013-1912+1=102)。
电源插座
台湾使用两脚扁头插座,和大陆无异,电器可以直接使用。不过鉴于台湾电压是110V,而大陆是220V,部分电器也许需要准备变压器。请出行前检查自带电器是否符合标准,以免造成不便。
⑤ (12分)海防是指国家为保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维护海洋权益,在沿海地区和海疆进行防卫和管理活动的
(1)古代希腊和罗马多半岛、岛屿和港湾,地理环境优越;商业、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发达。(2分)古代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封闭保守。(2分) (2)问题:军队腐败,武器落后;海防废弛。(2分) (3)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2分)条约:《马关条约》;(1分)领土: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1分) (4)说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海军力量日益强大,可有效地保卫我国海防安全。(2分)(言之成理即可)
⑥ 旧中国的屈辱和新中国的成就
朝末年,我们当时的政府曾有两个官员去美国加州访问,当时他们穿着官服,大家都知道的嘛,这在美国人看起来很滑稽。于是就有两个美国农民商量,把其中一个官员抓起来扔到河里去如何?结果,他们这样做了,其中一个官员掉到河里活活淹死了。结果呢?什么事都没有,这两个农民什么事也没有!
耻辱
不平等条约一览表 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英国 主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影响 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5.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 英国 主要内容 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权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1844年 美国和法国 主要内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天津条约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主要内容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是10处商口岸 3.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经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常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主要内容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天津条与北京条约的共同影响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至19世纪80年代 ,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马关条约 1895年4月 日本 主要内容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再一步遭受受严重损失 2.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5.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 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赔偿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做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3.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届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地驻兵保护 4.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5.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和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6.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这样的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列强可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
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国政府或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不平等的条约。
中俄蒙协约(民国4年(1915年)6月7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 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 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3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光绪32年)4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光绪31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 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27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25年)11月16日;签约地点:广州湾;中国与法国) 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7月1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6月9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6日,北京;中国与德国)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22年)7月21日,签订于北京) 中俄密约(1896年(光绪22年)6月3日,莫斯科) 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21年)4月17日,马关,与日本) 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0年(光绪16年)3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补充修订:1893年12月5日,大吉岭) 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光绪2年)烟台;中国与英国) 中日北京专条(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尔巴哈台) 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11年)9月2日,天津) 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1月14日,北京) 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5日,北京)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4日,北京) 天津条约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7日,天津)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6日,天津) 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8日,天津)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3日,天津) 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8年)5月28日,瑷珲)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4年)7月5日,上海)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伊犁) 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与法国,黄埔) 望厦条约(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与美国,望厦) 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与英国,虎门) 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与英国,南京) 1917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而被废除不平等条约。1917年苏联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事后未完全兑现,亦无退还条约中获得的领土)。1943年,美国和英国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意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失去他们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国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中国日益的强盛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生命扣上“安全带”
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重点监管的领域之一,《安全生产法》出台、改革国家安全监管体制、违法违规行为被严惩等举措,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按照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到2007年,我国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将稳步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将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学
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教育投依然严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将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性教育支增长将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等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差、运转困难、教育乱收费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到2010 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将接近100%。
看病心里舒畅
过去的5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突破了靠政府单一发展的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医疗体制、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公立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小病“大处方”、“滥检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面将扩大到40%,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将得到进一步遏制;国家将落实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为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国家关闭了15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实行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2006 年,让百姓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已经明确,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识。
支起“保护伞”
2005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80万人,“十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已提前实现。但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今后几年里,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将达到1300万~1400万人。今后,企业不得集中将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国家也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指标体系。“十一五”期间,将新增4500万个就业岗位。一些歧视性就业协议将被禁止。优化就业环境,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多部门联手出击调控房地产市场,市场秩序得到好转。但对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价格仍然“高高在上”。随着中央稳定住房价格政策的陆续实施,房地产市场将朝着遏制投资、控制投资、引导合理消费、稳定房价的预期目标方向发展,投机性购房行为将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将会得到更多关注,房价将在更大范围与百姓对接。
老有所养
统计显示,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费19年增长119倍。但目前我国公共养老覆盖面只占总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国家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越来越多的人将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生活。
共享发展的成果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目前占全国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2006年,政府将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入手,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今后,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且增长幅度还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举措,也将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农民工及时拿到工钱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陆续掀起清欠农民工工资行动。截至2005年9月,全国累计清偿2003年以前竣工项目拖欠工程款1410亿元,占拖欠总额的75.82%。但漠视、侵害农民工利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务工环境仍待根本改观。2006年,让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钱,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国家有效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业主行为将会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建和新建项目拖欠工资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将更加宽松。
生活更有质量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达到84.8%,文化产品也大大丰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务网点还很不健全,一些景点高昂的票价依然让百姓“望景却步”。2006年,让普通百姓看得起风景,享受更有质量的生活,给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百姓将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在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将把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1.10多亿中国人已解决了近百年留下的生存问题——温饱问题,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了不得的伟绩。 2.中国人在中低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已形成了可挑战外界的能力,这给外界百姓造成的影响是振聋发聩。 3.在丰衣足食的基础上,正脚踏实地解决科技现代化问题。现今很多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的项目,已纷纷被快速解决;更今人欣慰的是,我们是以远低于这些发达国家在其它地区的售价,解决了这些问题。 4.说中国已很强大,有些不符实际;但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且有13亿人坚持社会主义的中等产业水平国家,谁也不敢小视,因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举全国之力来对付外来入侵和进行维护国家统一。 5.我们中国人是每月1000元可过,每月100元也可活,不怕打烂坛坛罐罐,这在发达国家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6.外界对中国人已无可奈何。 回答者
⑦ 台湾哪些地方曾发生过战争
11世纪,已经开始有中国宋王朝的汉人在澎湖群岛开垦。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正式驻兵澎湖群岛,隶属福建路晋江县。1225年,赵汝适所著诸蕃志提到“泉有海岛,曰澎湖群岛,隶晋江县。”,正式确认澎湖群岛属南宋版图。 13世纪汉人开始在澎湖群岛定居,但因与原住民族部落的敌对,以及原住民贸易资源对汉人缺乏吸引力,双方少有互动,仅有少数汉族冒险家或渔民与原住民从事贸易,这样的情况维持到16世纪[51]。 更多资料:澎湖寨巡检司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元军东征日本因台风失败,迂回琉求国,道经澎湖设澎湖巡检司,企图进取琉求国,作为征日本之准备,然使者仅至澎湖而返。该地方区划隶属于福建泉州府,主官为澎湖寨巡检。澎湖巡检司不但是澎湖群岛的首次行政区划,也是台湾的首次官署设置。 明朝仍依循前例于澎湖设置该官署,直至1384年因为实施封海政策,予以废除。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复设澎湖巡检司。此官署直至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澎湖为止,但在1624年,明朝福建巡抚南居益又派兵进攻澎湖,并取得了澎湖之战的胜利,从而将荷兰势力驱逐出澎湖,收复了澎湖列岛。 海贼在台湾的活动[编辑]
16世纪欧洲的台湾古地图,16世纪前的台湾均被描绘为三块分开的岛屿 到了16世纪中期,包含倭寇在内的海盗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活动,并将台湾作为躲藏地点。海盗在中国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击,就逃至澎湖,然后再到台湾,成为除了少数汉族拓荒屯垦移民之外的另一部份住民。同一时期,葡萄牙人是最早抵达东亚与殖民台湾的欧洲探险者,但是与台湾的实质关系仅止于用鸦片和稻米来交换一些原住民族的物品,并没有进一步殖民的企图。 1624年,颜思齐在魍港(另一说在笨港,今云林北港及嘉义新港地区)设立十寨作为据点[52],其继承人郑芝龙后来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势力最大的海盗,并在1628年接受明朝招抚。同年闽南大旱,郑芝龙曾提议招募饥民移殖台湾[53],亦有学者认为此提议从未执行[54]。这段期间郑芝龙曾强力控制中国东南沿海的商船,以及中国大陆对台湾的贸易[55]。 大肚王国[编辑] 主条目:大肚王国 17世纪中期,台湾中部的原住民族属大肚王国。由27个村社(后来只剩15至18个村社)的巴布拉族与猫雾捒族、巴则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所成立的“跨族群准王国”,共主称为“大肚王”,在鼎盛时期的领域范围南端约到鹿港,北方至桃园以南之地(后来的范围则在大肚溪上中下游的流域)。该王国在1644年荷兰人武力入侵后降服,1645年4月荷兰人召开南部的地方会议,“大肚王”甘仔辖·阿拉米跟荷兰东印度公司订约,表示臣服,不过直到1662年荷兰人离开台湾为止,大肚王国都维持半独立状态。 大肚王国虽对东印度公司友善,但从未归顺明郑王朝。1661年郑成功取得台湾统治权。由于实施“兵农合一”政策,派遣郑军分赴各地屯垦,侵害到原住民族的活动空间,导致明郑王朝和大肚王国发生数次武装冲突。 郑氏政权灭亡后,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出任巡台御史的黄叔璥在他的《台海使槎录》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肚山形,远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长名大眉。”虽然寥寥数语,却说明17世纪的台湾中部确实有一个“超部落”的王国。1731年(雍正九年),清廷官吏对原住民指派劳役过多,引起原住民群起反抗,发生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翌年遭镇压,各族人陆续逃离原居地,迁往埔里(南投县北部)一带,大肚王国终告瓦解。 荷西统治时期[编辑]
热兰遮城
约翰·芬伯翁作品《澎湖岛及福尔摩沙海岛图》,约1640年绘。
1662年荷兰人所绘福尔摩沙 主条目:台湾荷西殖民时期 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试图将澎湖建立成一个贸易前哨站,但被明朝击退。[56]1624年,原占领澎湖的荷兰人和明军签约,放弃其在澎湖的经营,转而登陆台湾南部,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人首先在“北汕尾”(今台南四草)建立简易的商馆,同年,于“一鲲鯓”(今台南安平)筑起了“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18],以此作为统治中心,为增加米、糖等农作物产量,开始招募中国福建沿海一带及澎湖的居民迁往台湾开垦,其中许多人定居于台湾[56]。1626年至1642年,台湾北部也曾经为西班牙占领[57],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鸡笼(今基隆)与社寮岛(今和平岛)筑城,并称之为“圣救主”城(即圣萨尔瓦多城)。之后又占领蛤仔难(今宜兰),并在沪尾(今淡水)兴建“圣多明哥城”(位于今红毛城原址)。 后来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在东亚展开竞争,荷兰东印度公司对日本幕府散播西班牙企图颠覆德川幕府阴谋,引起日本锁国政策(只有清帝国与荷兰例外)。为了进一步驱逐西班牙势力,荷兰人于1642年攻占了西班牙的占领的鸡笼地区,赶走了西班牙人。 荷兰所侵占建立的殖民王国,是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统治的政权,并有少量对平埔族的教育与传教事业。占领目的是作为对明朝、日本、朝鲜半岛与南洋贸易据点的枢纽,台湾据点成为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亚洲据点的第二名,获利主要是配送给公司股东。 由于苛征与限制,使得原住民族在1629年与1636年,分别发起麻豆溪事件与萧垄事件两次大型反抗。到了1652年,以郑芝龙旧部郭怀一为领袖的汉族移民,也对殖民者展开大规模的反抗。平息之后,荷兰人兴建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以加强防范反抗事件。随后郑芝龙也大规招募移民渡海拓殖台湾。1661年,由郑成功所领导的郑军围攻热兰遮城,占领台湾,1662年2月荷兰人接受条件开城投降,结束对台湾统治。 明郑时期[编辑]
郑氏王朝的奠基者国姓爷郑成功。 主条目:明郑时期 郑氏治理时期从1662年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领兵渡海打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军队起,经郑氏三代统治南台湾至1683年降清为止,统治时间前后共23年。 以反清复明为志的郑成功经过九个月的苦战,攻下“热兰遮城”,怀念故乡闽南的郑成功将它改称安平城,赓续的战役迫使东印度公司台湾长官揆一于1662年2月1日(黄历12月13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自此南台湾归为明郑治理,建立了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 郑氏改赤崁建都为东都明京,即今台南市所在之地,设一府二县,另设一司为澎湖安抚司。郑成功于同年6月23日病逝。其子郑经在厦门起兵,打败了叔父郑袭,回台继位,1664年改东都为东宁。 英国东印度公司曾与郑氏政权签订通商条约,当时英国人直称其为“台湾王国”或“福尔摩沙王国”[58]。 在陈永华的辅政下,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体制,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 郑经死后,经过权臣冯锡范的政变,郑经长子克𡒉被杀,幼子克塽继位,于1683年郑军水师在澎湖海战为清军所败,郑克塽被迫投降。清廷官员虽曾建议放弃台湾,但康熙帝仍将台湾划入大清帝国版图,归福建省管辖,称为“台湾府”。[59] 清朝统治时期[编辑]
沈葆桢于1874年于台南海滨所建之“二鲲鯓炮台”(亿载金城)。 主条目:台湾清治时期 台湾清治时期始于清朝将领施琅于1683年攻取台湾,1895年甲午战争后割让给日本帝国为迄,实质统治台湾的时间计212年。 1684年4月,台湾纳入大清帝国版图,由隶属福建省之下的台湾府管辖。清朝政府在统治之初对于台湾的统治采消极政策,治台政策尽量以较低的成本来经营建设,并鼓励人民开垦,先是将十几万在荷郑时期就已居住在台湾的汉人强制遣返大清帝国内地原籍,再对内地人移民台湾严格限制,禁止携带家眷,但大清帝国沿海省分仍有不少人民冒险偷渡来台,在台湾西半部各地落脚定居,后来慢慢开始有向台湾东部开垦的行列,但为数不多[60]。由于初期清廷派来的官吏素质低、官民间语言的隔阂、以及清廷对台湾住民的高压政策等,造成武装起义或骚扰事件不断发生,1721年的朱一贵事件、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1862年的戴潮春事件,被称为清朝统治下台湾的三大“叛乱案”。然而,朱一贵事件与林爽文事件,打着武装起义的旗号,实际上乃为烧杀劫掠之盗匪组织,专门鱼肉台湾其他乡民之持械抢劫暴行。 雍正二年降旨准广东人移民台湾,到了18世纪乾隆后期开始出现大量开垦移民,而此台湾移民又以漳州人、泉州人最多,客家人仅约漳泉人士之四分之一居次。由于先来后到的土地分配冲突而相继发生分类械斗,进而影响日后台湾族群的分布。清治官衙控制力薄弱,无法禁绝遏止,地方官甚至藉漠视闽粤两方争斗与分化,造成两败俱伤以削减可能的叛乱力量。这种河洛族群与其他族群(原住民族,客家,潮州,广府,闽北)间的对立,造成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更加困难。 19世纪中叶以后,随列强逐步由海路进逼大清帝国,台湾在1860年起,开放部分港口开放对外通商。鸦片战争期间,自1841年9月起英国舰队数度出现台湾外海,试图占领北部基隆港与西海岸中部梧栖港,但都归于失败,这是帝国主义列强对台湾清治时期第一次武装入侵的行动。
1867年的打狗港哨船头 1874年,日本因台湾南部原住民族杀害琉球人事件,出兵恒春半岛,即“牡丹社事件”[61]。这对清廷以往消极的台湾经营成为一种警讯。清廷在日军出兵台湾后的1874年5月27日,迅速派遣钦差大臣沈葆桢来台,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强化台湾的防卫力量,并革新台湾行政、以补强政策使台湾发展。其继任者福建巡抚丁日昌于1876年来台湾继续推行革新,任内设置招垦局,鼓励闽粤居民来台开垦,并开办矿业,以机器开采鸡笼煤矿,架设当时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 1884年,大清帝国与法国因越南爆发清法战争,法国军队出兵澎湖群岛及台湾北部[62],使得刘铭传被清廷重新启用派往台湾。刘铭传在台湾时多次击败法军登台的计划,在沪尾大捷中最终使法军放弃登台。1885年,大清帝国将台湾从福建分离出来升格设立台湾省[63],并由刘铭传出任台湾首任巡抚。到1891年为止刘铭传在台湾设立防御措施,整理军备,同时也在台湾开发和建立了许多基础设施,他督台期间台湾的第一条从基隆到新竹铁路开通[64],此外他还建立了电报局、煤务局、铁路局等一系列管理机构。[65] 但是刘铭传的新政并没有考虑到官吏的廉洁以及台湾本身财政负担的问题,导致台湾财政负担大幅增加,清朝官员贪污频繁,以及人民的反抗。1889年彰化就曾经因为清田赋问题而爆发“公道大王”施九缎事件。 清光绪廿年(1894年)12月唐景嵩就任台湾巡抚;由于清廷在甲午战争(光绪廿年,明治廿七年,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的失败,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之主权割让给了当时积极向外扩展势力的日本帝国。台湾人建立台湾民主国对抗日本,以蓝地黄虎的“黄虎旗”当作国旗,以唐景嵩就任临时大总统,刘永福任大将军。日军为接收台湾于1895年5月29日登陆澳底(新北市贡寮区三貂角附近),后遭遇‘台湾民主国’的正规军(五营栋军,廿营粤勇)和义军抵抗暴发‘乙未战争’(1895年5月29日~11月18日),台湾民主国逐次节节抵抗,因武器落后和后援不继而让日本帝国武力占领台湾成功。 日本统治时期[编辑]
藏于国立台湾博物馆的台湾民主国国旗摹绘本
1911年时的日本地图,其中包括台湾 主条目:台湾日治时期 自1895年6月17日台湾总督于台北城举行“始政式”起,至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和平条约日本放弃台湾主权生效,台湾属于大日本帝国的时期计约57年。 大日本帝国接收台湾初期,台湾本地官员士绅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让日本,于台北成立“台湾民主国”年号永清,推举末代台湾巡抚唐景嵩为总统,抵抗日本军队的接收,结果日军甫登陆唐景嵩立刻逃至厦门市,6月26日刘永福于台南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全台防务由军务大臣李秉瑞指挥。之后三个月,民主国军和日军发生不少规模不小的血战,并造成14000名台湾兵战死,史称“乙未战争”,同时也是台湾史上最大的一场战争[66]。 乙未战争源于清帝国于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中败于日本帝国,于1895年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议和,其一条件为割让台湾与澎湖。日本随即派兵到台湾进行接管,但遭遇台湾人民的武力抵抗。乙未战争战事集中于台湾岛,日方投入包含近卫师团等正规军队的三万余名兵力,而台湾抵抗力量主要有台湾人民等自发性组成的抗日军;合计正规军约有三万三千余名,及民兵十万名。乙未战争是发生在台湾上,战斗地域最广、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死伤严重、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当时几乎是全民参与,其中尤以客家族群作战最慓悍善战。然日军有备而来,武器装备优势差距过大,台湾反抗军终究不敌,自5月29日日军登陆澳底、6月14日转进台北、10月21日攻入台南到10月23日日军控制全台湾为止,战事持续总时间约5个月。许多台湾商人如台北城辜显荣,为保全自身财产,选择和日军合作,甚至帮日军开路做间谍清除台湾反抗力量。另一方面不少地方仕绅如苗栗烈士吴汤兴,却选择和日军作殊死战。吴与同袍虽身死,却留下风骨永为后世景仰。 初期反抗势力扫荡底定后,日本设台湾总督为殖民台湾最高长官,并设置台湾总督府作为在台的最高统治机关。初期,总督职务均由军人担任,以敉平当时各地的动乱组织;1898年,明治政府任命陆军将领儿玉源太郎中将为第四任总督,并派后藤新平担任民政长官以为辅佐,从此采取软硬兼施的治理政策。日本以警察制度及保甲制度管理台湾,后到日本大正年间,台湾政局渐趋转稳。 1908年,纵贯铁路全线贯通,让过去台湾南北需时数日的交通缩短至朝发夕至的1日内。1919年日本派任田健治郎为台湾首任文官总督,开始大量建造各项基础建设,如自来水、电力、公路、铁路、医疗、教育。为推动“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鼓励台湾农民种植蔗糖、稻米;并大量开采金、铜、煤矿、森林、食盐等台湾自然资源,以供应日本内地工业所需。同时,日本重新划定台湾行政区域,对重要的都市进行“市区改正”的工作,拟定都市计划,改变过去台湾常见的清末闽南风格的乡镇风光,使得街道风貌渐为西化或闽南与西洋风格共处,并规划全台道路桥梁、公园绿地、自来水与下水道、电气工程、卫生机构、政府厅舍等。
日治时期铁道部厅舍,普见的西式建筑与整齐街景成为主要特色 另一方面,出于殖民政策的考虑,日本对台湾人进行爱国教育。虽然在教育制度上对台湾本地人并没有明文限制,但是台湾人仍有差别待遇或歧视,日本人在山区设蕃人公学校、蕃童教育所,平地设小学校与公学校,并没有规定台湾人不能到小学校上课,但因为小学校学费高,所以学生大多是日本人子女与台湾的富家门第的子弟。但日治时代的台湾人,除了能接受医学、农牧等技术性质高等教育,不乏是在日治时代修习文、法科而成就卓著者:如台大文学院长林茂生、高等法院推事吴鸿麒、新竹地检处检察官王育霖(为台湾人在日治时代第一位检察官),台南市名律师汤德章等,政府对推广台湾教育之普及亦有其功。[67] 汉人对于日本政府的反抗,初期多为激烈的武力冲突(如客家人罗福星主事的苗栗事件及余清芳领导的西来庵事件),因死伤惨烈,后期转变为社会政治运动。原住民族的抗日行动有以莫那鲁道为首的雾社事件。 自192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进入“大正民主”时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民族自决”主张的影响,台湾的知识分子也展开一连串要求自治与制度改革的运动,结合偶发的劳工运动,并向民间广为宣传,如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等。但到了后期,因为左、右两派的分裂,及日本殖民政府加强压制而逐渐消沉。 蓬勃的日治黄金时期在的台湾博览会达到顶峰,铁路路线扩建、米糖产量增加、邮信电信普及等等经济成果也导致台湾社会人口增加、公学校普及和放足彻底实施、现代卫生环境建立与守时守法观念养成等重大民生改革,进而举行了台湾首次选举。1930年4月10日由八田与一规划监造的嘉南大圳及乌山头水库顺利通水使用,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大型水利工程设施,使嘉南平原多达150,000甲的土地拥有充沛水量。
台北大空袭的城内弹著略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7年起),日本帝国推行皇民化运动第一阶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国民精神总动员”,重点在于“确立对时局的认识,强化国民意识”。第二阶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运动时期”,主旨在驱使台湾人为日本帝国尽忠。“鼓励”台湾人说日语并推行日式教育,改姓日本姓氏,穿日本服饰,奉祀传统日本信仰神道教,全盘接受日化生活[68]。另外日本当局也于1945年全面实施征兵制,召集台湾人从军或负担军队劳役,投入中国及东南亚战场。1944年后,受到盟军25次大空袭影响,受波及的台湾农工生产值于战争结束前的1945年降到最低点[69]。 1945年,昭和天皇颁布《关于朝鲜及台湾住民政治参与之诏书》[70],日本帝国同时通过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改正案,给予台湾人与日本内地相同的参政权及参战权。同年8月14日,昭和天皇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依据盟军太平洋总司令麦克阿瑟元帅发布的军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号》第1条甲项规定,命令台湾的日军向盟军将领蒋介石投降,蒋介石委派陈仪将军于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公会堂举行台湾地区的受降典礼,并代表盟军行使对台湾、澎湖群岛的军事占领。 1951年9月4日至8日日本于美国旧金山与同盟国代表共49国签订旧金山和平条约结束二战,和平条约中日本放弃台湾主权,该和平条约于1952年4月28日生效。 1938年约有309000名日本人定居于台湾[71],二战结束后大多被遣返回日本。
⑧ 明朝和明朝以前的朝代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吗
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 三国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是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隋炀帝曾3次派朱宽、陈棱等人前往流求(今台湾)。 9至10世纪的唐末宋初开始有汉族人定居澎湖。 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12世纪中叶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路晋江县(今福建晋江)管辖,并派兵戌守。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日渐频繁。 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 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虽然没有直接将台湾岛并入其内,却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 (8)澎湖列岛治安扩展阅读: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回中国。1945年10月25日,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在台北接受日军投降,并宣告“此次受降典礼……已顺利完成,从今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至此,日本正式将台湾归还中国。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建设一个独立统一、繁荣富裕的新中国,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致力于争取和平与民主,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国民党当局迫于形势,不得不与中国共产党举行重庆谈判、政治协商和停战谈判。 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扶特,置全国人民的愿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政协协议和一切停战协议,悍然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内战,亟待休养生息的中国人民,再次陷入全面的内战之中。 面对国民党来势凶猛的军事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进行了解放战争,在规模空前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国民党的失败此时已成定局。 随着战局的发展,处于危局中的蒋介石确定把国民党的最后落脚点放在台湾,并于1949年1月开始对台湾进行苦心经营。4月2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平宣告成立。 1949年12月7日、11日,国民党中华民国“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党部先后迁至台北。从此,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⑨ 日本霸占台湾多久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10月21日,日军占领台湾全岛。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0月25日,台湾光复。
整整50年。
⑩ 甲午战争日军的损失是多少
日军在甲午战争开战8个月内连连取胜,但这种胜利却接近于失败,日军参战的7个师团,伤亡减员达3万多人,其中死亡和残疾就达1.7万多人,因为战场上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也不少。 尽管日军所到之处多有缴获并大肆掠夺,但毕竟国小根底浅,各项重要经济指标都远远低于中国,军队的数量和军事预算也比中国少得多。经济力量的对比,使得日本利于速战速决,难于打消耗战。到1895年3月,侵华战争才打了8个月,日本国内的人力、物力、财力已消耗殆尽,甚至连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也不得不承认:“国内海陆军备殆已空虚,而去年来继续长期战斗之我军队人员,军需固已告缺乏。”因此,日本希望早日议和,并威逼清朝割地赔款。 然而,在中日马关谈判之时,日本占领的地区,其实极为有限: 在交战9个月后,日军所占领的地区,只有辽宁南部(面积约为辽宁省的1/4)、山东威海卫(占领面积最多时有山东省的1/10)和澎湖列岛(面积约为台湾省的1/20),并未攻下中国的一个省会。而且,日军所占领的多是中国经济落后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和今天大不相同,还没什么工业。日军的侵略对中国海外贸易的影响也极为有限,在中国数十个通商口岸中,只占领了辽宁营口一个。 如果日军打算进攻中国当时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就要冒触犯英法在华利益的危险,而且日军进攻这些清军水陆协防的地区,只会分散兵力,消耗实力。 日本想在谈判桌上敲诈到更大的利益,就要在战场上占领更多的地区,不得不让有限的兵力更加分散,在更多的战场上受到更大损失。为了侵占中国台湾省,又派遣一个师团南下,进一步分散了兵力,加剧了损失。在日军侵占澎湖列岛后,日军自称“我患瘟疫而亡者达980人……痨者(肺结核患者)并不计其数”,死亡和患病的人数高达侵占澎湖列岛日军的20%。 当然,如果和谈破裂,日本可能会进攻北京,但当时日军已经接近倾巢而出,本土完全依靠警察维持治安。日军惟一的选择就是从山东半岛或辽东半岛撤出侵略军,转而在山海关或大沽口登陆。这样,在辽东和山东坚持抗敌的清军势必从侧翼威胁日军。 因此,在1895年春季的战场上,日本基本上无计可施。即使日军能倾其全力,实施“直隶平原决战计划”,也会付出惨重损失。北方清军主力云集京津地区,大沽口的防御设施相当完善,清朝曾多次对其进行修缮,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时,炮台守军曾击沉击伤多艘联军军舰,即使日军能侥幸打进北京城,只要中国决策者坚持抵抗,日本只会陷得更深,输得更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