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屈原的坚守之路

屈原的坚守之路

发布时间: 2021-01-25 14:31:20

『壹』 屈原在《离骚》中,用什么表达不怕粉身碎骨坚守自己志向的决心。

您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望采纳。

『贰』 屈原中"来吾道夫先路"先王之路是用谁举得例,他的道是怎么走的

算不上用谁举例
屈原辅佐楚怀王进行立法改革,欲使楚国实现尧舜禹三代盛世。但专是,却遭到小人谗陷,楚王毁约,属被疏远、排除在楚国政坛之外。
屈原是一个斗士,他的道路是不容污浊的,纯粹而真挚,最后不为世俗所容,自沉汨罗江
——以上个人意见,若是问题目答案之类的,请忽视

『叁』 屈原投江殉国概括1000字以内

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屈原在担任大夫和左徒期间,心系苍生社稷,力主改革朝政、联齐抗秦。
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势力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忌、诬陷,最终导致与楚怀王的疏远,两次遭到流放,被逐出郢都。但他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希望楚怀王和后来执政的顷襄王召回自己,为国尽力,最后在楚国郢都被秦国将领白起攻破之后,他不忍心看着祖国灭亡,投汨罗江自尽。
查看大图
用生命潜写了一曲千古悲歌。关于属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历来有诸多说法,却都相差甚远,恐是所选择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总括起来看,主要有四说。
一、殉国说。此说以清代王夫之和现代郭沫若为代表。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认为,屈原所以写下著名的诗章《哀郢》,是由于哀叹郢都的陷落,宗庙社稷成为荒丘废墟,人民流离失所。顷襄王不能拼死抵抗秦军。楚国灭亡指日可待。
据此,现代的屈斌研究者大都认为,屈原投江是因为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不忍亲眼目睹国家灭亡,故而投江殉国。郭沫若在《屈原考》中写道: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年,屈原写了一篇《哀郢》,他看不过国破家亡,百姓颠沛流离的苦状,才悲愤自杀的。”他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写道:屈原的自杀,事实上是殉国难。”
二、殉道说。此说以近人曲沐为代表。他认为“屈原的自杀无非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政治的黑暗,一是性格的刚直,是生命在与现实的撞击中而毁灭”。屈原是出身于华族贵胄的政洽家,其理想中的‘明君”、“哲王”已不复存在。
面对楚怀王、顷襄王这样的昏君,其抱负与志向无法实现,加之群小的谗害,因而愤感不平,屈原是战国时代应运而生的一位别具特色的“士”,他的人格力量在于他坚守“人道自任”的理念和对自身“内美”、“修能”的不可动摇的认知,义无反顾地坚持理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只身赴死,以求得精神上的圆满。
三、尸谏说。此说以近人王之江为代表。持此说的人认为屈原看到楚国“党人”横行,百姓看不到希望,朝中没有忠良之臣,国家没有守备外敌的力量,楚国将面临亡国大祸。满怀救国大志的屈原却遭谗言而被流放,报国无门的他没有办法身谏楚王,哀叹报国之志无法实现。绝望的屈原决心以死来震醒昏君。
屈原在《离骚》篇末有:“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彭咸是殷朝有名的贤士大夫,他曾忠心劝谏国君,遭到漠视,最后愤然投水而死。由此看来屈原之死是尸谏,是向彭咸学习而来的。
四、洁身说。屈原为国君昏庸而痛心,不愿看着“党人”乱政,葬送楚国锦绣河山。加之长期放逐,身心交瘁,再无重返朝廷、实施理想“美政”的希望。为了保持清白高洁的操守,捍卫自己所毕生追索的理想,终于带着不尽的遗憾,愤然投身汨罗江中。淮南王刘安的《离骚传》曾赞叹屈原不肯在浊世中苟活,故而“蝉蜕于污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综观以上说法,屈原愤然自尽的内因似应是理想破灭后的“绝望”,这样的死,当然不是怯儒或逃避对祖国的责任,而是对现实清醒的认知,是屈原坚守气节的最终追求。

『肆』 有没有谁看见过关于屈原的材料阅读

从《离骚》谈屈原的人格美
通过对《离骚》的研读,人们不难体会到屈原人格的崇高和俊美,及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围绕着楚国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这两个重大问题来写的,就好像一首乐曲中的两个主旋律,这两个问题反复出现,不断地寻求着合理的答案。《离骚》起笔不久就指出了楚国前途的危险:“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之惮殃兮,恐夏舆之败绩。”屈原希望楚王能够离开幽昧的小路而跟他走上国治民强的大道。因为屈原不但是一位诗人,而且更是一位政治家。他的政治理想包括两个方面:对内,他主张“美政”,即举贤授能,修明法度,改革政治,实行德政,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他主张合纵抗秦,而以德政统一中国。屈原的“美政”集中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尽管屈原执着地坚持由楚国实行统一带有狭隘性,但是这却符合劳动人民的利益与愿望,而且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战国时期,七雄纷争,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首蒙其害的是人民,而救祖国正是为了拯斯民于水火,这在屈原的其他诗歌里也有所反映:“皇天之不纯命兮,遵江下以流亡”(《哀郢》)。屈原以深沉的哀痛画出了一幅国破家残的流民图。而“举贤授能”之目的也正在于减轻人民的苦难;提出“合纵抗秦”也同样是为了减轻战争的威胁与破坏。所以说屈原的“美政”在客观上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再说战国七雄都有可能统一中国,而其中条件较为优越的齐楚秦三国,当时的形势是:齐国最富,楚国最大,秦国最强,“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由此观之,屈原“美政”的提出全在于实现从割据状态到封建统一国家的建立的过渡,的确反映了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屈原的时代与文艺复兴时代有很大相似之处,它也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空前巨大进步变革的时代。屈原本人就是为了建立新制度而奔走呼号的,他是走在时代先驱者行列中的历史人物,他高唱“来吾导夫先路!”并愿做弃旧图新的开路先导。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屈原是一位代表历史潮流的进步人物,他的“美政”也是符合当时客观要求的进步主张。正是由于屈原“美政”的进步性,以上官大夫靳尚、子兰、郑袖为首的旧势力才竭力地在楚王面前诬陷他。面对“群臣相女石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战国策》),国势如江河日下的情形,从事过政治、“娴于辞令”而又“明于治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政治家屈原,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和抱负,同腐朽势力进行了毫不妥胁的斗争。
但是,由于楚王昏庸无能,不能体察他的忠诚,反而听信谗言,任用佞臣,而将屈原放逐,屈原在政治主张得不到采纳,而自己处境又极为不佳的境况下,也不肯放弃对“美政”的追求。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他追求理想之心反而愈加强烈、执着。女须女劝他明哲保身,与世同流合污,放弃理想。对于女须女的劝诫,用屈原自己的话说就是“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他认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士”才是楚国的出路所在。他决心再一次地努力,来挽救楚国危亡的命运。他被一种新的希望鼓舞着,充满信心地开始了上下求索。他在人间得不到理解,便到天国去求天神。然而,得到的却是帝昏“依阊阖而望余”的冷漠。既然连天国都无好人,哪里还会有是非曲直。屈原的第一次求索失望了;但是,屈原并没有因为上天无路的失望而停止求索,他的可贵之处是能够在失望中看到光明,在痛苦中不断地寻求希望。他又怀着渴望的心情去追求古代的美女,盼望以爱的力量消除痛苦,最终改变“哲王不寤”的现状。他振作精神去“求宓妃之所在”,可是,“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的宓妃骄而无理。故此,屈原只好改变主意弃去而更求他女。他的第二次求索又失望了;屈原看见有女戎国的美女,便托鸩鸟为媒,鸩鸟不肯并且远离了他。接着他又想托雄鸠为媒,但却“心犹豫狐疑”。最后转托凤凰,然而却迟了一步而“高辛之先我”。这样,屈原的第三次求索也失望了;在失望中,他又想趁少康未娶家室之际去追求有虞的两个女儿,但是因为“理弱而媒拙兮”,他的第四次求索又再一次地失望了。一次次地求索,一次次地失望。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他的求索都没有结果,因而他的理想也没有实现的机会。所以,苦闷的心情始终得不到解脱,在极度失意的心境下,他又找来灵草、折断小竹枝而“命灵氛占之”。“灵氛”说“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并劝告屈原“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指出了屈原“去国求女”的出路。屈原听后“欲从灵氛吉占”,但出于对楚国深挚的爱,他又“心犹豫而孤疑”起来。于是他又去请教“巫咸”,“巫咸”鼓励他说:“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还是力劝他“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而“去国事君”。最后屈原终于接受了“灵氛”和“巫咸”的劝告,决心远离楚国到他邦去实现自己的“美政”。“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他探索,他神游,他奔走,他追求。正当他“抑志而弥节兮,神高驰之邈邈”的时候,忽然在晨曦中看见了故乡,就连他的仆从和马也因为眷念故土而悲伤起来,不肯再继续走下去了。屈原在留楚不能、去楚不忍的激烈矛盾斗争中,看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的情形,觉得还是楚国最亲,宁可死去也不愿远离楚地一步。因之,他便采取了最后的断然措施,用死来披沥肝胆,显示自己坚如般石石的一颗爱国忠心。
在《离骚》中,句句都渗透和体现出了这种为祖国矢志献身的深沉思想和悲壮美。屈原的归宿正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命运。诗人屈原的命运既是独特的,又是普遍的;既是他个性的悲剧,又是他那个时代和人民的悲剧。《离骚》中所体现的代表先进社会力量的美好理想和崇高的人格以及追求理想不屈不挠的求索精神,冲破了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获得了更高的价值。因为美丽的东西的毁灭,是那高标独立的个性在现实关系的发展中所必然遭遇的悲剧命运,而今天仍以它的悲壮美震撼着后来人的心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然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屈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永垂不朽的“脊梁”。屈原之所以要在“上下求索”之后走上尸谏之路,从现象上看好像是因为个人政治上的失意。然而从本质上分析,其实质全在于他的爱国忧民。“忠君”则是这一思想内容的表现形式。因为“忠君”与“爱国”密不可分,实在是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正如范文澜同志所指出的:“国家建立在祖国的土地和被压迫上面。代表国家的君主和他的朝廷,在表面上似乎是站在社会之上,通常以公正的中间人姿态来调和两大敌对阶级的冲突,因此也似乎代表了被压迫阶级。在这种情况下,祖国、国家、君主三者常常混为同一的事物,被统治阶级区别不清楚”。“在反抗外族侵略的情况下,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爱国行动,一般都表现为爱本族的朝廷与君主”。“以恢复前朝为号召,实际意义是借前朝作象征来恢复祖国”(《中国通史·绪言》)。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志士坚持抗战,保卫祖国,尽管这种行为在他们的主观上是对于旧朝旧君的忠爱,但在客观上却是与祖国、人民的利益相一致的。那么,屈原的“忠君”当然就更不是要打倒楚王和推翻统治,而是把“美政”的理想寄托于楚王一身,少则不满,多则怨恨罢了。在这个问题上,鲁迅先生有一段十分精辟而独到的论述:“其实质,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弄不下去了。当然得到的报酬是马粪。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够作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伪自由书·言论自由的界限》)。因而,处在战国七雄纷争中的屈原,通过“忠君”来表达自己的一腔爱国之心,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了。更何况在战国时期,君主就是国家的象征和权力的代表,“忠君”就是为了“爱国”,而要“爱国”就必须做到“忠君”,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在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宫车覆驾,皇舆败绩简直就等于亡国,而屈原也正是“恐皇舆之败绩”。所以他才要上下求索,为楚国寻求光明的出路,以致于用自己的生命去殉理想、殉祖国。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沉的感情”《列宁全集》第20卷第168页)。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不但接近了人民,而且了解到了人民的苦难和体验到了国破家亡的悲惨,他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哀叹。他的痛苦因此而逐渐加深,对统治集团的认识也愈加清醒,同时,追求理想的态度也就更为坚定和强烈。诚然,出身于贵族阶层的爱国诗人屈原,其思想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忠君”的烙印,亦即所谓时代的局限性。他把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希望主要寄托于君主而忽视了人民的力量,这正是感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甚至饮恨而终的悲剧之根源。但是,屈原忧国忧民的一生,不仅得到了人民的尊敬与同情,而且获得了生命的最高价值。《离骚》中所体现的屈原这种以身殉国的崇高美德,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不但是我国传统文学中宝贵的不朽财富,而且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和共同的心理特征之一。并且成为鼓舞后世之人反抗民族压迫、追求国家富强与光明前途的巨大精神力量。

『伍』 找屈原一生中所写过所有流芳百世经典的词句及翻译

虽九死其犹未悔。
战国·屈原《离骚》。九死:泛指死亡多次。本句大意是:即使多改面临死亡也决不后悔。原诗中,诗人用这句誓言表示自己追求光明理想和坚持高尚品德的决心永不动摇。可供引用表明自己坚持某种信仰,至死不悔的决心,也可用于形容有些人意志坚决,生死不移。
《离骚》
雷填填兮雨冥冥。 屈原经典语录
战国·屈原《九歌·山鬼》。填填:形容声音巨大。冥冥:昏暗。本句大意是:雷声隆隆震耳啊,雨下得地暗天昏。~写深山雷鸣电闪、风狂雨急的凄厉景象。填填、冥冥这些形容词现在还在使用。
《九歌·山鬼》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战国·屈原《渔父》。颜色:主要指面容。憔悴(qiǎocuì樵脆):瘦弱萎靡的样子。形容:兼指面容及形体。枯槁(gǎo搞):枯瘦羸弱。这两句大意是:面容灰暗萎靡,形体干枯瘦弱。这两句中,“颜色”与“形容”义近,“憔悴”与“枯槁”义近,两句连用,极言人面黄肌瘦、形销骨立,从面目到神情都疲惫不堪,萎靡不振。可用于描写某些人经过艰难困苦的生活折磨或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的外貌。
《渔父》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战国·屈原《九章·橘颂》。苏世:苏,清醒。世,世俗。苏世,对混浊的世俗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沉沦。横:横绝,横渡。流:顺水而流。过两句大意是:你清醒地超脱世俗,保持了独立的意志;你顶风破浪横渡江河.决不随波逐流。原诗中屈原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通过讴歌橘树,表达自己要坚持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节操的决心。这两句可供引用赞美那些能在恶劣环境中保持美好的情操而决不随波逐流的人。
《九章·橘颂》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名言
战国·屈原《楚辞·卜居》。这两句大意是: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两相比就显得长。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的,事物的质、量也是相对的。尺对于寸来说,它是长的,但对于丈来说,它却是短的;寸对于尺来说,它是短的,但对于分、毫来说,它却是长的。任何事物本身的优势只存在于某种环境之中,某种条件之下,因而没有绝对的优势与劣态。可用于说明事物的相对性,也可用于说明做人的道理,人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所谓尽善尽美,至备无瑕的完人是不存在的。
《楚辞·卜居》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战国·屈原《卜居》。黄钟:古代的乐器,即青铜编钟。瓦釜(fū斧):陶器,用普通粘土烧制的锅子。这两句大意是:青铜编钟被毁坏抛弃而不用,反让瓦锅作为乐器响如雷鸣。原诗下两句为“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用~比喻当时楚国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腐朽政治,表达了他对贤士备受压抑打击而谗人却被重用的愤慨。后世多用这个名句形容贤才被斥逐而小人得志的情况。
《卜居》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战国·屈原《九章·哀郢》。鸟飞返故乡:古时传说鸟儿不管飞得多远,临死时总要返回它出生的旧巢。首丘:把头朝向山丘。古时传说狐狸不管跑得多远,临死时必定把头指向它出生的山丘的方向。这两句大意是:鸟飞再远总要返回旧巢,狐狸死时头必定朝着出生时的山岗。这两句以禽兽尚且知道恋旧作为衬托,表现了诗人在流放到沅、湘后日夜思念故土---楚国首都的感情。可供引用抒发怀乡思家的感情,也可以学习这种运用对比、衬托来加强抒情效果的艺术表现手法。
《九章·哀郢》
旧故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
战国·屈原《远游》。旧故:兼指旧土故国及亲朋故友。太息:叹息。涕:泪。这两句大意是:思念故土、旧友而驰骋想象啊,长长地叹息着擦去伤心的泪水。这两句表达了屈原流放到沅、湘以后,日夜思念楚国首都及留在那里的亲朋旧友,因而极其痛苦、伤感的心情。可用以描写流落异乡的人怀乡思亲的感情;如今也可用以表现海峡两岸的亲人互相思恋怀念。
《远游》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屈原经典语录
战国·屈原《离骚》。举:选拔。授能:把职务交给有才能的人。循:遵守。绳墨:木匠用的工具。颇:偏斜。这两句大意是:选拔贤才,把职务授给有才能的人,就像木匠遵守着绳墨而不偏斜。这两句用于说明用明人要严格地遵守举贤授能的原则。
《离骚》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战国·屈原《九章·涉江》。遮两句大意是,寿命与天地一般长久啊,名声像日月一样光辉。现多用于歌颂和赞美某些伟大的人物或伟太的功绩彪炳青史,永垂不朽。
《九章·涉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niǎo鸟):形容微风轻轻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用如动词,泛起波浪。木叶:树叶。这两句大意是:阵阵秋风啊轻轻地吹拂,洞庭湖荡起层层微波啊,黄叶儿片片飘落。这两句看似纯粹写景,但在这凄清的景色中,却总让人觉得隐隐透露出一种绵邈的情思,淡淡的哀愁。可引用描写洞庭秋色,也可学习、运用这种以景托情或借景言情的手法。
《九歌·湘夫人》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名言
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
战国·屈原《远游》。耿耿:心神不安的样子。茕茕(qióng穷):孤独无依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夜里辗转反恻难以成眠啊,神魂飘荡无依直到天明。这两句在原诗中写屈原想到自己虽一贯光明磊落,为国为民奋斗不息,但总是遭受排挤打击,因此深感孤独痛苦,心神不宁,长夜难寐。可用以表现人们陷入重重困难或巨大痛苦之中,心神烦扰、夜不安席的情况。
《远游》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战国·屈原《离骚》。太息:叹息。掩涕:擦拭眼泪。民生:人生。这是屈原自叹之词。一说“民”指楚国广大人民,认为这句是屈原哀叹楚国人民多灾多难的。这两句大意是:长长地叹息啊擦去伤心的泪滴,哀叹人生之路啊是这样地艰难!这两句是屈原想到自己虽一贯修身洁行.却无辜遭贬而发出的感慨。旧时多用来表现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感事伤时。现在可用于抒发个人壮志难酬或屡遭挫折的感叹,也可用于描写在乱世中人们忧国忧民的叹息。
《离骚》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备之不立。
战国·屈原《离骚》。冉冉:渐渐。修名:美名。立:成.树立。这两句大意是:年光不再,老已将至,我所担心的是美名尚未树立。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具有进步的政治理想,坚贞的高贵品质和正直的人生态度,对祖国有强烈的爱。可惜他生不逢时,受到群小的攻击和政敌的迫害,在理想完全破灭后投泊罗江而死。~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迟暮、修名未立的感慨。现在仍可用于表现老大无成的感叹。
《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经典语录
战国·屈原《离骚》。忽:迅速。淹:久留。代序:指季节更相替换。这两句大意是:时光匆匆流逝啊,一刻也不久留,春去秋来,更相替换,年复一年。这是屈原有感于日月空流,自己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写下的伤时名句。名句记述诗人的感受,为抒发怀才不遇的强烈感情张目。~看似客观描写,实际上潜蕴着主观情志,含而不露,耐人品味。
《离骚》
船客与而不进兮,淹回木而凝滞。
战国·屈原《九章·涉江》。容与:行进迟缓、徘徊不前的样子。淹:停留。回水:回旋、逆折的水流。凝滞(zhì糟):停滞不前。选两句大意是:小船犹豫徘徊迟延不进啊,停留在回旋的水流中凝滞不前。这两句借逆水行舟的艰难迟缓,暗示了屈原在流放途中留恋故都、牵挂楚王的忧伤心情。除可供化用以形容人们在离开某人、某地时依依不舍、犹豫迟疑的心情外,这种比附、衬托的手法也值得学习和借鉴,因为它可以使感情的表达含蓄、委婉而富有诗意。
《九章·涉江》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见战国·屈原《离骚》。惟:思。美人:代指楚王。迟暮:指年老。这两句大意是:想到那草木的飘零凋落啊,怕的是楚王您也将逐渐老去。这两句表现屈原由草木的迅速零落,想到时光易逝,人生无几,因此深恐楚王不能趁壮盛之年有所作为,完成振兴楚国的大业。可供引用抒发对岁月如流、时不我待的感慨。也可用于表达不愿默默无闻地蹉跎岁月,而愿趁年富力强干出一番事业的迫切心情,有时也单用“美人迟暮”感叹流光易逝,盛年难再。
《离骚》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名言
见战国·屈原《离骚》.伏:通“服”,保持。死直:死于正直。固:本来。厚:看重。这两句大意是:保持清白,守正直之道而死,这本来是前圣先贤所赞许的。~二句是从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重视节操,坚持真理,守正不阿的重要性。诗人认为“伏清白以死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荣传统,为前圣先贤所重视。我们也应发扬光大,以保持清白为荣,以献身真理为荣。这两句以诗歌的形式具体阐述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是作者光辉人格的写照,可用于赞美先贤忠贞的品格,或用以劝勉青年人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为真理而献身。
《离骚》
虎啸而谷风至兮,龙举而景云往。《楚辞》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战国·屈原《九章·哀郢》。絓(guǎ挂)结:心有牵挂而忧恩郁结。思:心情。蹇(jian简)产:曲折,不顺畅。释:解开。这两句大意是:心中的牵挂、忧虑郁结成团难以解开,愁思纡回曲折纠缠重叠不能消去。这两句在原诗中是表现屈原在首都沦陷后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而忧虑、痛苦的,可化用以形容各种忧郁,苦闷的心情。
《九章·哀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酲。
战国·屈原《渔父》。举世:普天下所有的人。这两句大意是:人人都污浊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只有我清醒。这两句在原文中是屈原揭露和指责当时楚国腐朽的统治集团只知道追逐个人的私利,不考虑国家的前途、命运,并表示了自己超拔于流俗之外,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态度。后世多用以形容正直、贤达之士在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时候,能够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有时也用以形容志士仁人在国家、民族遭到危难之时,能清醒地认识形势,忧国忧民,而不像一般世人那样浑浑噩噩。这两句还可反用其义,用来讽刺那些脱离群众,自以为很聪明的人。
《渔父》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屈原经典语录
战国·屈原《离骚》.民生:人生。乐:爱好.兮:语助词。余:我。好(hào号)修:爱好修养品德。常:常道。不变的法则。这两句大意是:人生各自有各自的爱好,我个人独独爱好修养纯洁的品德并把它作为一贯的准则。这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表白自己坚持修身浩行,不与恶势力同流台污的诗句。可供论述崇尚美好的道德情操时引用.
《离骚》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战国·屈原《九歌·国殇》。旌(jing晶):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此泛指战旗。若云:纷若云集。矢交坠:取方流矢交加,在阵地上纷纷坠落。这两句大意是:(战场上)战旗遮天蔽日啊,敌人来如云涌;流矢纷纷坠落啊,战士们争先杀敌。这两句把激战的场面写得惊心动魄。把爱国战士冒着枪林矢雨争先杀敌的勇敢精神写得宛然可见。《国殇》不愧为用诗写战争场面的典范,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写古代征战场面可以借鉴。
《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战国·屈原《九歌·国殇》。操:持。吴戈:吴国所制的戈,以精良著称。戈,平头戟(ji济)。被:同“披”。犀(xi西)甲:以犀牛皮制作的铠甲。车错毂(gu古):敌我战车的轮轴交错在一起。这两句大意是:(楚国的战士们)手持精良的兵器啊,身披犀皮铠甲,(敌我双方的)战车已交错在一起啊,短兵相接展开一场浴血的厮杀。《国殇》是一篇追悼阵亡将士的悲壮的祭歌。~两句描写楚国战士与敌人车毂变错,短兵相接,浴血厮杀,奋力拼搏的激战场面,宛如一幅悲壮的古战场激战图,可借以描写古代征战的场面,歌颂将士英勇奋战的精神。
《九歌·国殇》
青云农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屈原名言
战国·屈原《九歌·东君》。白霓(ni泥):白虹。矢:箭。玉狼:星名,古人认为天狼星是主战争、侵掠的恶星。这两句大意是:您以青云为上衣啊以白霓为下裳.举起那长箭啊射落天狼。《东君》是札赞太阳神的乐歌,因为太阳给人类带来温暖、光明,因此诗人想象太阳神穿着青云衣、白霓裳.举起神箭去射那引起战争和灾祸的天狼,为人类除害、造福。这两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和神奇的想象,表达了屈原对光明时憧憬和对邪恶的厌憎。后世人们常引用“举长矢兮射天狼”或化用其意,表达对入侵之敌的痛恨,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九歌·东君》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莫:这里是“没有比…更”的意思。本句大意是:世上最令人悲伤的莫过于活生生地别离。这句可用于形容夫妻或情侣问痛苦分别时的情景,且多用于别后难以再见的情况。
《九歌·少司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就是让我九死(或多死)还是不后悔。
《离骚》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此篇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经典语录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战国·屈原《离骚》。众女:比喻当时楚国的一些奸臣。蛾眉:原义是指女子细黑而弯曲的眉毛,这里泛指美丽的容貌,用以比喻美好的品德。谣诼(zhuó浊):造谣诽谤。淫:淫乱,这里比喻奸邪。这两句大意是:那些女子嫉妒我的美貌啊,造谣中伤说我生性好淫。这两句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揭露和谴责当时楚国一帮当权的小人,因嫉妒楚王对诗人的信任,所以用造谣诽谤的手段,来挑拨离间楚王与诗人的关系,达到排挤、打击诗人的目的。今天可用来比喻或形容有些人因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招致坏人的造谣诽谤,恶意中伤。不过,用时必须严格掌握界限,注意把坏人有意谗毁诬蔑、栽赃陷害与有时由于人们暂时不明真相,因而说些闲言碎语的情况区别开来。
《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战国·屈原《离骚》。朝、夕:互文生义,意为自朝至夕,朝朝暮暮。落英:落花。一说“落”作“始”讲,“落英”是秋菊最初开的花。这两句大意是:我朝朝暮暮饮的是木兰上坠落的露水啊,吃的是秋菊的落花。屈原以饮露餐菊,食用高洁,比喻自己修身洁行,滑白无瑕。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文辞绚丽,井运用了大量神话传说和奇妙的比喻,开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先河。
《离骚》
世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屈原名言
战国·屈原《卜居》。蝉翼:蝉的翅膀,喻极轻的东西。千钧:古以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喻极重的分量。这几句大意是:社会混浊,是非不清,把蝉翼视为重,把千钧当作轻。屈原生活在战国时的楚国,眼看着奸佞小人得势,贤人君子遭贬,内心万分忧愤,这几句以比喻的手法痛心地揭示了这种贤愚不分,忠奸不辨的黑暗现实,对自己怀才不遇深表感叹。比喻的运用,使作者的意思显得既易明又含蓄,也使语句含有了更丰富的容量。我们可以学习这种达意的方法,也可以用“蝉翼为重,千钧为轻”说明轻重颠倒,比喻是非不明,贤愚不分。
《卜居》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九章·涉江》我要坚守正道,毫不犹豫,所以难免终身处在黑暗之中。董道,恪守正道。董,正,作动词用。重昏,一再陷入黑暗环境。
《九章·涉江》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见战国·屈原《九章·涉扛》。从俗:随从世俗。固:本来。终穷:终生穷困。这两句大意是:我不能改变我的心志去随从世俗啊,定将愁苦潦倒,终生穷困。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进步政治家,在与权贵的斗争中受到谗害而被放逐,长期流浪在湖南的沅江、湘江一带。在遭谗受屈、艰难困苦的流放生活中,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见《离骚》)。~两句就是他百折不回的高浩心志的写照。可用以表现一种在不被理解的艰苦逆境中依旧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和献身精神。
《九章·涉扛》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战国·屈原《九章》你坚守着清心谨慎自重,何曾有什么罪愆或过失。你那无私的品行哟,恰可与天地比德。
《九章》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屈原经典语录
战国·屈原《偶然作》。这几句大意是:百两黄金可以买来骏马,千两黄金可以买来美人,万两黄金甚至可以买到上等官爵,但是什么地方能买到青春呢?此名句以一系列例子做铺垫,着重突出青春韶华的千金难买,从“百金”、“千金”到“万金”层层递进,以突出“青春”的无价,再以“何处”反诘,更加强化了青春无价的概念。此名句长于繁笔铺陈,带有明显的民歌特色,故而显得通俗明晰,易诵易记。
《偶然作》
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从,更壹志兮。
战国·楚·屈原《九章·桔颂》后:后土,大地。皇:皇天,天。嘉:美好。徕:来,生来。服:适应。迁:移植。深固:根深蒂固。从:迁从。壹志:心志专一。诗人把桔树作为“独立不迁”的高尚人格的象征。该诗开拓了后世咏物诗的先河。
《九章·桔颂》

『陆』 屈原坚守了什么

屈原坚守节操,不同流合污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柒』 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坚持理想并愿意为之蹈死而不悔”的诗句是什么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捌』 屈原在汩罗江边纵身一跳,为多少人树立了坚守的榜样为材料写一篇作文

屈原在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唤醒了多少有骨气的文人,这一跳,为他们树立了坚守的回榜样;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答的一跃,警醒了多少固执己见的家长,这一跃,让他们明白了坚守爱情的力量;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守拙”二字,让多少人明白了坚守品节的高尚。

『玖』 坚守本心,舍生取义,屈原为何要用生命坚持自己的原则

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朱熹曾经在《楚辞集注》中这样评价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屈原,他是楚国贵族后代,因此在年少的时候接受过较为良好的教育,从小便才华横溢,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在他早年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在朝廷中担任三闾大夫一职,主要负责处理朝政事务的同时与其他的国家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

在政治上,他主张任人唯贤,改革法律制度,对外联合齐国一起抵抗强大的秦国。但是后来却受到了其他贵族的排挤,被流放至死。


作为一名政治家,他无疑是成功的。在他的主持下,楚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奈何遭到了顽固势力的反抗,最后以失败告终。

而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开创了全新的风格,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拾』 《离骚》中表示屈原坚守节操,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什么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
2《离骚》中的名句: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3《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
4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是: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表现其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6表现其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7表现其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