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传道的职责

传道的职责

发布时间: 2021-01-07 16:42:32

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什么意思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得可贵品质。

出自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

在平时的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同学,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2、“授业”,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老师与家长最关心的主题。身为老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采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吸收与利用。如果内容有点枯燥,那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任务更好的进行下去。

3、“解惑”,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知识的困惑。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对他们生活中的问题,也要注意观察,必要的时候给出自己的建议,使他们很好的走出困惑。

在解惑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解惑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并使他们自己掌握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帮助的时候要留有空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一名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具备三颗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1)传道的职责扩展阅读:

1、《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其那望在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贞元十九年(803),因言关中早灾,触怒权臣,被为阳山令。宪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国子博士。

元和十二年(817)从装度讨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后历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张“以文为诗”,作诗力求新奇,且多议论。《全唐诗》存其诗十卷。有诗文合编《昌黎先生文集》。

参考资料:网络-师说

❷ 基督教教士职责

基督教的教士可以结婚。教士和牧师的区别就是,牧师是事奉为主,教士以传教为主。

❸ 古人对学生职责的诗句有哪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呢请高人指教!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意思是: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出自《苟子》。
2、古之学者必有师。意思是:古来学习的人必须有老师教导。出自韩愈《韩昌黎集'师说》。
3、疾学在于尊师。意思是:要很快学得知识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师。出自《各氏春秋'劝学》。
4、君子隆师而亲友。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师并和善地对待朋友。出自“《荀子'修身篇》。
5、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意思是:教师得到敬重,然后知识才有较高的地位,百姓才能重视学问。出自(汉)韩婴《韩词外传》。
6、师者,人之模范也。意思是;当老师的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7、师道立则善人多。意思是: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则具有良好行为的人就多。出自《海瑞集'赠陈元山任古田司训序》。
8、为学莫重于尊师。意思是:学习最主要的是尊重老师。出自(清)谭嗣同《刘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9、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怎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问不向老师请教,最后还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出自〔唐〕韩愈《师说》。
10、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吕不韦
1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❹ 《吞噬星空》里的主角 罗峰 跟徐欣最后怎么样了

在《吞噬星空》这本小说当中,罗峰和徐欣的结局是怎样的?各位,这个话题非常好。首先,它涉及到的是平时老百姓喜闻乐见,经常讨论的话题,属于社会热点话题,比较接地气,也比较能引起大伙儿的共鸣。其次,这个问题具有科普的性质。我们知道,作为文字工作者,其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阐述事实,澄清谬误,引领社会舆论,起到为大众发声,为正义呐喊的作用。

在《吞噬星空》这本小说当中,罗峰和徐欣的结局是怎样的?各位,据小编所知,罗峰和徐欣最后在一起了。但是,他们并没正式办婚礼。因为刚要举行婚礼 金角巨兽就来了。无奈,罗峰义无反顾地去跟金角巨兽拼命去了。临去的时候给徐欣用纱窗的铁丝做了一个戒指。之后徐欣直接生的孩子。等罗峰回来孩子都打酱油了,就没补办婚礼。

❺ 师说人为什么要从师老师的职责能是什么

《师说》:
一师说(话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历史地位)/传道受业解惑(作用职责)
从师(阐述):人非生而知之(小话题)/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庸知年之先后(小结论)
师道(结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以上是第一段,全文总话题,“师说”。
二第二段是论述的核心部分,以对比论证为主,写不同的师道、不同的做法,得到的不同结果。
师道:师道不传(话题)/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益圣,愚益愚(结论)
从师:今之众人(话题)/对子女//对自己/小学大遗(结论)
今之众人(话题)/巫医百工//士大夫族/师道不复可知矣(结论)
三第三段是全文的结论,照应首段“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圣人无常师(话题)/孔子从师(阐述)/师不必贤于弟子(结论)
“圣人无常师”照应“古之学者必有师”,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照应“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个段落的内容,形式上构成一种回环美(师说——从师——师道/师道——从师——师说),内容上说理更加严密,环环相扣,起于“师说”,结于“师说”。
四第四段只是一个交代,说明写作缘由和目的。
全文重点说明,只有不断学习,才会不断提高。批判了“耻学于师”及“群聚笑之”的不良风气。同时在对老师的作用或职责的界定上,也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关键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逻辑关系。“解惑”即解答个别问题,“受业”指传授系统知识,“传道”则具有更高境界的意义,强调应用能力(素质)的形成。
一般肢解文章的方法,仅限于“解惑”“受业”,而“道”的形成则完全靠学生自己的“悟性”,明确了“三个意识”的重要意义,和“两个单元”的一般规律,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才能使学生在能力形成方面,有想对明确的思路。这一飞跃就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再迷茫,不再困惑,不再有登天无路、下地无门的不知所措。

❻ 做为男人 我们最应该有的责任是什么

责任是什么?男人的责任又是什么?最近发现自己过日子都是过一天算一天.总感觉发现少了什么...责任?那今天就让大家来发表下吧...(不要客气哦)我一个屁孩那懂什么是责任希望来访的朋友不要笔下留情..... 我在电影里看到这样一个画面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一起用火柴摆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图形 ,女人问男人: “为什么你摆的男人的肩膀宽 而女孩的肩膀窄呢” 男人说:" 男人是用来承担责任的 ,而女人通常都比较弱小 ,是需要依靠的." 所以在感情上男人的责任在于为所爱的人挡风遮雨 ,让自己爱的人幸福 . 对于事业,男人的责任在于:让自己的员工、同事、伙伴、朋友敢于面对问题 ,解决问题 承担问题 ,为周围的人谋求幸福 ,甚至为一些人 ,一群人谋求幸福...... 下面这个双引号的是转帖的大家看看无妨,我是看了n遍了... "责任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又各有不同。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是什么?朱伯儒说就是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件工作,象一个安在哪里就在那里闪闪发光的螺丝钉;一名教师的责任是什么?教育先贤韩愈先生言:“传道,授业,解惑”;一个医生的责任是什么?白求恩说就是使我们的病人快乐,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恢复力量;一个运动员的责任是什么?姚明说就是要多抢篮板、多得分;一名坦克射手的责任是什么,某部士官张雷说就是精确瞄准,瞬间将目标摧毁……他们受人爱戴、事业有成,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知责是尽职的前提和基础,失职大多缘于失责。人生一世,做人、求学、成事、立业、履职,非常有必要经常问一问自己:“我的责任是什么?”常问我的责任是什么,能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每一个岗位都会赋予相应的责任。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工作上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降低标准,忘记责任;也有一些人取得成绩、创造成果,容易忘乎所以,淡化责任;还有一些人心存侥幸,容易投机取巧、铤而走险,把责任抛之九霄云外。这时,如果能经常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我的责任是什么?”就会知道,今天工作不尽责,明天努力找工作,如果是一名革命战士,今天训练降低一厘标准,明天打仗就增几分牺牲,就难以履行神圣职责;取得成绩,对照职责找不足,就会知道成绩是职责规定的分内事,及时给自己拉响警报,消除自骄、自满思想。所以,常问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是一种难得的自警和自醒。常问我的责任是什么,能使自己正确理性认识自我。责任是发展自己的机遇,责任是发展自己的手段,更是认识自我、成就自我的一个重要载体和途径。英雄王庆平之所以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就是因为他平时常思带兵之责,常想爱兵之举,在心灵深处铭刻上“视战士高于自己,爱战士胜过自己,为战士不顾自己,学战士提高自己”的承诺,生死关头,以身守责,可歌可泣。由此可见,自我常问责,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工作、生活、训练中,常问我的责任是什么,就会自知之明,自觉开展自我批评,及时发现自己有没有放松思想改造,就会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和正确目标,就会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所以,常问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是一种珍贵的自尊和自爱。常问我的责任是什么,能使自己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责任与工作捆在一起、相得益彰。事实证明,谁责任感强,谁工作就好,方法就多,成果就丰,而有些人责任感不够、事业心不强,就容易产生“过得去”、“差不多”、“混日子”等思想,导致精神状态上不来,工作节奏跟不上,方法手段想不出,工作平平沓沓,毫无起色。对此,有些人不从主观上查找失责,而是一味以客观原因推卸责任、搪塞责任,这种现象就是严重失责。责任在本职工作中,干一件事,尽一份责;在职一日,尽责一天,这就是负责任。经常问一问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就会自我加压,自告奋勇去克服困难,想方设法纠正偏差,改进工作,创新方法,真正履职尽责、干事创业。所以,常问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是一种很好的自治和自修。可以这么说,自我常问责,常进步;少问责,小进步;不问责,难进步

❼ 课堂教学

传统的观念已把教师的职责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它内含着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在培养目标上,它指向的是“学”而不是“做”,它缺乏着一种创新意识,在深化教育的今天,这种观念已越来越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了。在实施新型教育中,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行为进行授课活动的教师们将面临着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所以对过去的常规的课程进行深刻的变革的新课程出现了。那么,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面对这次教学改革的洗礼,走进新课程呢?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有感触,现将体会简谈如下,希望得到同仁们进一步指教。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前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按照一般的传统理解,课程内容规定了“教什么”,教学活动则主要解决“怎样教”,两者楚河汉界壁垒分明。多年来教师只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严格按照课程规定,亦步亦趋,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学生则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胜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地在适应“课程要求”中挣扎,而学习效果则事倍功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对“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最终要以“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脉搏。在“统”字模式下,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一是应该对众多的教学材料进行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更适合本学校学生学习和资源利用;二是教师不应再去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即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三是教法上,教师不能再单一地讲授,而是要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对于教材,教师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学习的材料。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领域,可增删教科书,也可以增补课外知识,以补充教材内容,同时也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改进。总之,此次课改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那就是要变“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变“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变“权威的传授者”为“平等中的首席者”,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二、重构师生关系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落脚点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在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储存了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如何寻求和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走进新课程中,必须重组师生关系。新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将不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认识交往,只有通过心灵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才能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如历史教学中,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如果简单的把结论告诉学生,必然会使教材黯然失色,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更主要的是完善了学生的能力。不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由此可见,新课程中师生关系的构建,这个过程不是说教师的作用降低了,而是充分激发了教师进取心和创新意识,成为驱动教师的内化动力,其作用相应提高了。它要求教师在和学生进行灵活的课堂交往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创生知识,教学才会富有吸引力,才能实现“教与学相长”。
三、知识结构的开放是中学历史教师走进新课程的途径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变化”。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上是知识内容不变或基本不变的封闭型结构。教师的主要知识基本上局限于长期不变的教科书中的内容,知识的陈旧和老化已成为教师走进新课程的障碍。要构建一个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历史学科知识结构,每位历史教师随时都要更新知识,在当今社会,谁不更新自己的知识,谁就会成为当代意义上的文盲。形势急迫,只有不断“充电”,加强教学业务进修,才能从传承走向创新,从主动探知到发现新认识、新信息,在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间架起一座桥梁。从新课程来看,虽然形式多样,但内容以课为单位,使教师容易忽视前后课的内在联系,不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某个阶段的整体认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形成;从初中高中的衔接来看,由于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的教学要求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更不了解历史学科高考的能力要求,造成初中高中的教学脱节。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改造和更新。随着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知识的一体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型的中学历史教师不应是固守于一门学科的狭隘专业人士,而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才,对每一个历史教师来说,科技、文学、宗教、艺术、哲学等,都应在他的视野之内,如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在讲到外国地名、人名或重大事件的名称时,教师如有意识地加上几个英文词汇,比如black people,Instrial Revolution,booty,Monopoly等学生熟悉的词汇,或增加媒体图画形象显现,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把历史和英语学习结合在了一起。虽然教师在备课中增加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但却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思考的独立意识。当然,教师在走进新课程时,知识结构的开放仍是有侧重点的,它体现了一中有多和多中有一,是一和多的辩证关系。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运行机制
所谓学习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的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学习者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而新课程的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在上课时,也只是按照事先的“脚本”如同演戏样地“教学表演”,于是这些教师难以跨越传统授课的局限性。在传统的教学中过多强调的是如何“教”,而在新课标中则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相应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上课时引导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方式,在实现新课程学习方式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关键是能否将“各种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较为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师将会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参与到教学环境中来,通过实际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最终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提供成功的体验。
为调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构建和设想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创新模式,力图打破过去从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模式。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原则下,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选择开放性的考试内容,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开放性考试在某些问题上不强调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观点,具体形式可以是:①写历史小论文 ②制作历史小报 ③制作历史小画报 ④历史小制作等。设想每学期初,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种考试形式,学生在制作开放式考试作品中,都将融入了他的智慧和创新。新课程强调的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种考试模式的确定,它符合了新课程的特点,必然会反馈学习方式的改进。因此,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这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运行机制。
新课程的实施已为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一个新抉择,或在张扬教学质量中升华学生素质,或在压抑质量中漠视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否则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观念的改变,新型师生关系的重塑,开放性知识结构的建立,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的任务是迫在眉睫的。

❽ 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

我们有汉语。

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心句是什么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
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
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
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❿ 教师的任务,包括古代和现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千多年前韩愈在《师说》里讲的这句话,几乎成了教师职业的定义,直到今天,我们很多中小学老师仍然常常以“传道授业解惑”者自居,却不知韩老先生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本不是指的中小学老师。
韩愈在《师说》中说得很清楚:“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小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读书,掌握句读的,并不是我所谓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人)古代所谓的“童子”,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未成年人,也就是中小学生。这些孩子的老师的工作,在韩愈眼里,是谈不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可见,今天中小学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者自居,并不符合韩老先生的本意。韩愈的这种态度说明了什么呢?我想,这一方面说明了韩愈对基础教育的轻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的清醒。我国古代的教育,基本上是成人教育,孔子的学生好像没有未成年人,都是大老爷们。所以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都是成人教育思想,那时的教育家们,对于儿童心理和儿童的成长规律,比较生疏,也不屑于研究,这应该说是一个缺点。这也提醒我们,在继承古代教育思想的时候,要注意有所分析、改造和取舍,不能盲目传承。
今天的中小学教师,张口就说什么“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比较盲目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韩愈的这种态度自有一定的合理性。他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期望值不算高,相较于今日每天高喊“人文主义”的教育者们,我觉得韩愈的头脑没有发热,他并不指望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入“道”。韩愈的要求或许低了点,基础教育确有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作用,但是,把“立人”的千钧重担都放在或主要放在中小学教师的身上,显然缺乏合理性。

不过,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提法,用于今日,毛病还是很大的。传,授,解,分明是一副教师中心,居高临下的姿态,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有明显的灌输色彩。这种教育姿态,无论在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中,都是落后的。

要“解惑”当然必须学习,但学习不等于必须“从师”,“从师”而学只是学习的一部分,或者一小部分。离开学习就没有老师,离开老师却有学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等于宣布学生不可能超过老师,也就等于否定了革新和创造,剩下的只有继承。这是一种将人际关系凌驾于智慧之上的思维方式,是学习领域中的“人治”。它当然会抑制智慧的发展。这是一种封闭的思维方式,它只有单向的传递,没有双向的交流。它当然会抑制科学的进步。西方的哲人却另有一种思维方式:“我爱老师,但更爱真理!”这是一种真理高于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开放的、双向的思维方式。它推动了西方智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往事越千年。在我们的学校里,绝大部分老师至今还姓“韩”,学生还是在等着老师来“解惑”,甚至连他们的“惑”都是老师提出的,只是一种“解惑表演。”(考试不就是这样吗)我见到有的博士生,一接触到和导师不同的见解,立刻噤若寒蝉,一副“若为尊师故,真理亦可抛”的架式。你看这人际关系有多么厉害!要想鼓励创新,只好对“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的思维方式进行改革,没有办法。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