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无言
❶ “寻找年味”主题摘抄 (名家散文4篇)
1、《寻找年味》
转眼又到了年关,沉寂了整个冬季的村庄热闹了起来,每年这时,总听到人们这样的抱怨:“如今的年味好像越来越淡了”。
年味究竟是什么呢?
是灯笼对联衬托起来的吉祥,还是烟花爆竹释放出来的快乐。是净水泼街时,泥土泛起的清新,还是鞭炮鸣放后,硝烟散发的味道。是酒香袭人烘托的氛围,还是烛光焰火装扮的风景。是居家团圆的祥和,还是互道祝福的问候。是老人脸上堆满的慈祥,还是孩子眼里洋溢的幸福。好像都有,也不全是。
小的时候,仿佛一进腊月门便有了年的感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真的,过了腊八,年味便随着金灿灿的腊八粥的香气,和碧翠翠的腊八蒜的颜色一起来了。每年这时最爱听村里老人,讲一些遗失了的年俗,比如,小年祭灶、除夕燎星、喝隔年酒、初一祭祖、正月里打莲花落、逛庙会、看大戏、元宵节逛花灯。说到祭祀老人脸上便充满了庄严和虔诚,说到听戏又满是深情的回味。老人们一边津津有味地沉浸记忆里丰富多彩的年俗中,一边又喋喋不休的惋惜被稀释淡了的年味。可谁知,在老人们眼里年味淡了的时代,正是我觉得年味十足的童年。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打香油,三十夜里点灯笼,大年初一乱磕头。
这是记忆最深的童谣了,每年腊月都是唱着它,扳着手指期待着新年的到来。每年到这时,便是母亲最忙碌的季节,扫屋除尘,拆洗被褥,还要为我们兄弟几个准备新衣、新鞋。尽管都是母亲自己织的土布,却也被浆洗熨烫的平平整整,舒舒贴贴的,经过母亲精心裁剪缝制,穿在身上可身可体的,很让小朋友们艳羡。母亲不仅要准备一家人的新衣,还要张罗下整个正月的食物,记忆中母亲每年都要蒸下好多年糕、馒头。一大盆的面团,在母亲巧手的揉搓,剜刻下,便变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和各种形状的枣花。那时物质虽然很匮乏,年味却被母亲打点的满满的。
到了正月初一,过年的气氛便被推向了高潮,浓浓的年味无处不在,在红彤彤的灯笼下,在喜洋洋的春联上,在鲜艳艳的窗花后,在吉庆庆的年画里。
那浓浓的年味啊!像酒、像蜜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沁心入脾。到处都是歌舞升平,到处都是欢声笑语。仿佛一夜之间便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了。
我想,每一辈人对年味的诠释是不同的吧,改变了的是年俗,不变的是人们对年的感受。是一代代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是几辈辈人对历史文明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积淀。
这不,小外孙女蹦蹦跳跳的跑过来,又在问我还有几天就过年呢,稚嫩的脸上满满的都是期盼和向往。
(1)坚守无言扩展阅读:
民俗学家提醒我们:“年味”,并不仅仅是物质的丰盛,更应是文化的丰美。“年味”之淡,其实也是心灵的淡漠。有人说,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其精髓是两个字:爱和乐。缺少爱,节日就会缺少温馨和人情味;缺少乐,节日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这种“爱与乐”,关乎物质的丰富和准备,但更关乎心灵的贴近和体验。“年味”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在快速现代化、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我们如何感受幸福的问题。
实际上,千百年来,“年”的过法一直在变,春节的外在形式也一直在创新。但不论人们怎样过年,只有让心灵追寻并深入那种喜庆、祥和、和谐、向上的氛围和文化,这年才能过得有精神,有滋味。
❷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无言的坚守和无私的付出更可贵的呢
无言的坚守是个好品质,
无私的付出是一种大爱。
每个人无不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