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坚守司法良知演讲稿

坚守司法良知演讲稿

发布时间: 2020-12-31 23:52:51

Ⅰ 如何做个合格的法官 中国法院网

西方法理学巨擘德沃金说过: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由此可见法院在权力分支体系的重要性及法官在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角色。法官是如此之重要,那么法官如何才能担当法治的担任,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法官?

从立法视野审视,根据现行《法官法》第九条的规定,担任法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具备中国国籍、年满23周岁、拥护中国宪法、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良好品行,身体健康和具备法律知识并具有法律实务工作经验。国籍、年龄、拥护宪法因一般正常法律人均可达到的准入门槛,因而,这只是一个前提性条件,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合格标尺。从现行法律的规定来看,一名合格的法官应当满足以下要素:具备法律知识和法律实务操作经验、良好的政治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行。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是“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法官没有别的上司。也即法律是法官唯一的上司。

结合现行法律的基准及笔者认知理解,一名合格法官应当满足以下条件:具备两种意识,三种能力,四种知识。从意识方面考察,首先是政治意识,其次是法律意识。政治意识上,法律与司法从来无法独善其身而脱离政治孤芳自赏,而是与政治存在密切勾连,因此法官必须具备较强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敏感性,在当前时代的中国语境下,具体而言就是法官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拥护宪法和社会主义道路,这也是法官法规定法官必须拥护宪法的缘由。从法律意识上看,法官必须精通法律,遵守法律。法官以法为业,熟悉现行法律,模范遵守法律,在法律适用上只认可法律,即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法官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法律是其唯一的上司和指引。

从能力上判定,基于司法过程使然,法官实现定纷止争,主要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由此,法官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以准确抽取案件事实,恰当匹配相应法律:首先是法官应当具有娴熟的庭审驾驭能力,不仅将司法全过程完美地向公众展示,寓意着司法公开的使命,而且庭审是查清案件事实的关键程序。其次是确立法律终局性结论的能力——包括裁判文书制作能力和调解运用能力。法官的司法过程是一个找法、择法、适法的一个法律选择、匹配程序,而裁判文书制作是一个法律适用的程序,是对案件事实进行法理性的结论终结,是一个说理的过程。法官如若无法制作一份逻辑严谨、说理透彻的裁判文书,司法的过程就无法完美终结。因而法官具备文书制作能力是合格法官的题中之义。再次,是调解能力。调解与裁判均是实现定纷止争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而非法官的终极目的地。调解与裁判并无优劣高下之分,只是根据不同的司法语境和特定的案件事实情况,扮演者不同的手段品种,在各自不同的作用域演绎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使命。在通过裁判无法充分实现定纷止争或效果不佳时,调解的价值便得到凸显,调解有其特殊的价值张力,能使部分案件的办结效果更佳。

从知识谱系上检读,法官需要具备以下四种知识,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引导公众确立法律帝国的边界和栅栏,指引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牵引公众求真向善唯美。一是学习逻辑。二是洞悉人性。三是体验社会。四是坚守良知。

学习逻辑。逻辑是法律和司法的生命力所系。“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是著名法学家、美国大法官霍姆斯的著名论断。但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霍姆斯的这一著名论断必须回归当时的背景与还历史的本原。在当时美国的学术界比较倾向于重视逻辑而反经验。“法律发展的唯一动力在于逻辑”一时间喧嚣尘上,在这个大背景下霍姆斯勇敢地站出来批判法律的过度逻辑化、形式化而重视司法的经验是面对法律应有的科学态度。“法律不是逻辑就是经验”的判断是对法律的简单对立与机械分割。法律首先是逻辑的,才是经验的。逻辑是对司法经验的一种整合、抽象、萃取与提炼,经验是对司法逻辑的一种发展、延伸、展开与生命力的赋予。在汉语法学的语境系统应当注重对司法经验的梳理与传承,对本土司法历史的梳理,对本土司法智慧的回归。经验通过萃取、整合,依然是逻辑的。法律的生命需要经验张力的具体展开,更需要逻辑的理性支撑。法律关乎逻辑,司法不追求逻辑的严谨与缜密,法官的裁判必然饱受诟病,因而法官必须具备逻辑知识,充分运用逻辑演绎裁判的过程,让公众知晓裁判的过程和理由,方能树立司法的权威与威严。

洞悉人性。西方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因而人性是有弱点的。很多案件的纷争都是有人性弱点的暴露和扩张所致,才致使人情冷暖、利益纠葛与恩怨情仇。人性是有弱点的,既然我们承认人性这一偏颇,那么法官身上也同样不例外。因此,法官承认和洞悉人性不仅有助于司法裁判,亦能时刻警醒自我。当前外界对法官的各种诱惑不断,法官不可能具有哲学王或圣人的那种无所不惑、无所不侵的本领,同样具有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渴求。他们需要养家糊口、聊以生计,渴望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因此,他们不可能无比坚强,也不可能拒绝一切,更不可能完全不受任何诱惑。有时迫于生活压力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会作出一些迎合世俗的行为。如果法官把审判工作作为解决个人问题和养家糊口的一项工作,那么在利益和人情的驱动下,法官往往容易作出一些有悖于法律和个人良心的行为,以满足个性的需求和物质的需要。因此,法官必须具备洞悉人性的知识,知晓人性,承认人性的多元复杂,客观面对人性的弱点,更有助于案件事实的查明,方能心如止水,直击人性弱点,公允裁判。

体验社会。如若是医院是治疗人的疾病,那么法院则是法律的医院、社会的医院,修复破损的社会关系,诊治社会的疾病。而法官则是“法律医院”、“社会医院”的医生。法官要诊治社会,虽然是通过法律予以诊疗、修复,但因为对象是社会,则必然要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社会不仅纷繁复杂,而且多元中蕴育择地方性和局域性。按照吉尔茨的观点,任何法律都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因此,法律也是融入当地社会的一种地方性知识,渗透了文化的基因与历史的血液,将当地的民俗、习惯整合、上升到规范性层面。因此,法官要开具诊治处方则必须对社会有所了解和体验,尤其是当地的公序良俗、民间习惯及所在地方的市情、省情、国情,才能把握社情民意,做到接地气,对症下药,脚踏实地,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经验。

坚守良知。朝鲜族有句谚语,不要让你的能力超越自己的品格与良知。良知,指的是天赋的道德善性和认识能力。《孟子·尽心上》有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为心之本体,“我”之主宰,一切意识和德行皆出于此。明朝哲学家王守仁据此提出“致良知说”,作为道德修养方法。司法良知则是法官作为司法主体时所具有的法律职业良知,其建立在对世俗人情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性深入洞察的基础之上,是基于对法律规则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自身法律生活反思所形成的一种对善恶正误的理性判断,体现出法官的司法理念、正义追求、职业道德、责任担当及人文情怀等内心意志。一厘米主权是是德国亨里奇案确立的执法标准,也是司法良知视域规制下的最高执法标准。没有法律规则,法官当如何裁判,法官显然无理由拒绝裁判,这就是良知的价值所在。法官可以运用司法良知作出择断。不仅如此,法官在面对恶法、无法的混沌世界,还应当坚守司法良知,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义务,尊崇自己的内心良知,作出合乎常识、常理、常情的裁决,让司法的过程求真向善唯美,让裁判的结果融入法、理、情,让公众感知司法的温情。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法院

Ⅱ 政治 <法律护我成长>演讲稿,500字左右。

法律这个词在我的脑海中是神圣的,它就像一个守护神,伴随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地保护着我们;法律,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指引我们走向光明的道路;法律,就像孙悟空,用它那火眼金睛,分辨黑白,惩恶扬善。法律就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就在那肃穆的法庭上,就在那禁猪区那些举着猎-枪的人们心中。
法律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到关乎命运的大事,都离不开法律,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紧密相连。今天的街道上显得格外拥挤,道路上满是汽车和自行车,汽车排出的尾气让人感觉很刺鼻,炙热的一昂光如火焰一样照射着,但路上仍然是井井有条,没有人闯红灯,交通十分流畅。我穿过马路,心里感到十分欣慰,宽敞的马路上,人人都遵守着“法律”。这是尽人皆知的法,深入人心的律,正是这样的法律让我们行走的如此流畅!
记得有一部电影叫《禁猎区》,讲的是警-察与在禁猎区里打猎的猎人周旋并成功捉获他们的故事,而在生活中,当猎人站在禁猎区,站在一群羚羊旁举着猎-枪准备射击时,有良知的人们一定会想起法律的制裁,也许他会无情的射击,也许他会放下猎-枪,与它们和平共处,希望他选择后者,放这些动物一条生路,否则法律的严惩正等着他们。这是保护动物的法,富有爱心的律。正是这样的法律才让我们看到充满生机的大草原。每当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三思而后行,想想有没有违返纪律,如果没有,你大可放心去做,古语道:“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类是离不开法律的,如果世界上没有了法律,那么交通变得多么乱啊,车子不按红绿灯行驶,那么就会伤害多少人,那小偷就会越来越多,法律伴着我成长,世界上离不开法律,那么我们人类就应该知法守法,不应该去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更不应该做不守法律的人,如果我们都遵守法律,那么世界就没有被车撞死的人,那个个家庭都会幸福美满,那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坐牢,你如果做了不守法律的事,那你终究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在此,我倡议,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从遵守校纪校规和理解父母师长做起,从生活的经验教训中悟出实实在在的道理和做人的理想价值,立大志,苦学成才,学法守法,做一个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优秀公民。让法律伴我们成长,伴我们一生!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求采纳

Ⅲ 监狱探监后的简单演讲稿

参考一下吧:
焦作监狱不信真情唤不回

也许在几年前,许多人对监狱的认识,还仅仅是高墙电网、戒备森严。今天,随着各媒体对监狱及监狱改造工作的宣传,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监狱是一所洗清罪恶、改造罪犯,使之走向新生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这些曾经以种种方式危害过社会的人们并没有被抛弃,关心、帮助、挽救他们的不仅仅是管教干部,还有社会各界人士及他们的亲属。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使罪犯早些出狱,使罪恶少些、少些、再少些。“双节”期间,焦作监狱举行的帮教活动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人。请看———

园丁情真监狱长情感浪子心

2001年9月26日下午,秋风送爽,艳阳高照,焦作监狱主抓管教工作的副监狱长魏晓广带领职能科室的负责人组织召开了“庆国庆、迎中秋”座谈会,常年无人接见的百余名罪犯参加了座谈会,并收到了管教干部发给的节日礼物———月饼。这令许多犯人感慨万分。三监区罪犯胡中华从魏副监狱长手中接过月饼时,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说:“我入狱已经5年多了,可家人从没来看过我,更别说问寒问暖、送衣送物了。你们这样关心我们,真是用心良苦,我若不痛心改造,怎能对得起你们这些再生父母。”胡中华的发言感动了在场的每一名罪犯,他们纷纷表示:听政府的话,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当魏副监狱长得知八月十五是胡的生日时,当即批示生活卫生科在犯人小灶上免费为胡某做一碗生日面。一碗面条事小,却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服刑人员的关怀、挽救和信心。

社会关爱送来文化送来情

9月26日上午,焦作市中站区关工委来到焦作监狱帮教服刑人员。30余名由老年人组成的帮教宣传队用他们自编自演的节目,表达了对失足者的关爱。整台节目充满着浓浓的亲情。演出结束之后,中站区关工委还为家住中站区的服刑人员赠送了学习用品和节日食品,并鼓励他们踏实改造,争取早日出狱。

9月28日晚,焦作教育学院文艺队的师生应邀来狱为服刑人员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晚会。师生们献上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其中一曲《我爱你,中国》唱出了祖国的伟大与繁荣富强,也增强了服刑人员对祖国无比崇敬的热爱之情。

恨切爱深千里迢迢来探夫

亲情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优秀内涵,是一种自然的、本质的感情属性。对于一个失去自由,整日生活在高墙电网之下的服刑人员来说,更加渴望亲情,渴望能在狱内见到日思梦想的亲人。

国庆前夕,在监狱同餐室,一对夫妻正在就餐,男的是在押罪犯熊某,女的是从吉林千里迢迢来狱探监的熊的妻子常。熊因贩卖假币被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目前,尚有8个月刑期。熊、常二人相识于1982年。当时,熊为了逃避包办婚姻,从南阳到了北京。在京期间,他结识了来自吉林的常。俩人相见恨晚,感情不断升华。不久,常为熊生下一个男孩,一家人可谓幸福美满,后来,熊入狱后,家庭重担全落在了常的肩上,她既打工养家糊口,还得含辛茹苦照顾孩子。因为路途遥远,常没能到监狱看望熊。身陷囹圄的熊不能正确理解妻子,经常胡思乱想,甚至认为常不来探视,是变了心。因此,他改造不积极,经常情绪低沉。针对熊的错误思想,管教干部一边苦口婆心加以引导,一边加强教育,还特意给常发去帮教邀请函。常收到邀请函,并了解到熊犯的改造情况后,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千里迢迢从吉林来到河南。在狱内,熊见到匆匆而来的妻子时,所有疑虑一扫而光。为了使他俩增强感情,焦作监狱还特为他们办理了同居手续。

大学教授大墙里面摆课堂

邢建昌,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河北文学院副院长、教授。他执教20年,可谓桃李满天下。然而,双节之前,他却以“服刑人员亲属”的身份,应邀到焦作监狱做帮教工作。一时间,他感到羞耻、不安。在列车上,他将事先写好的演讲稿看了又看,最终还是撕了。然而,就在他跨入监区亲眼目睹了监狱的改造、生活环境之后,他又重新决定演讲,一定要发自肺腑地为在押服刑人员上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在台上,他亲切地把服刑人员称为“朋友”、“弟弟”,因而赢来了如潮水般的掌声。他语重心长地讲道:“朋友们,一个伟人曾哲理性地讲过一个人不怕犯错误,怕就怕不改正错误。你们从一个自由人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一步步走入监狱大门,就是由一点点的错误开始的。如果第一次犯了错误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以后若要继续犯错误,人们还会原谅你吗?你自己还会再原谅自己吗?不会、不会、全社会都不会原谅你。知耻而后进,朋友们,努力吧,明天的太阳在期待着你们,明天的生活在等待着你们。”

演讲结束之后,有许多服刑人员当晚难以入睡,六监区服刑人员王某激动地说:“听了邢教授的话,我不由想起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亲人和以前的所作所为。身陷囹圄,只有努力改造,悔过自新,才能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

慈母落泪熬白头发盼儿归

“妈妈的心,母亲的泪,可怜天下父母心……”在帮教演唱会上,服刑人员黄某和母亲合唱一曲《思乡之情》,把无私而博大的母爱演绎得淋漓尽致。唱到动情处,黄某跪倒在母亲面前,泪流满面地连声叫道:“妈妈,儿子知错了!”母子俩泣不成声。此情此景,令在场大多数服刑人员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黄某自幼酷爱音乐,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他如愿以偿,于1994年考上了某音乐学院,毕业后当了一名职业演员,并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可他却在一群狐朋狗友的诱惑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9月27日下午,监狱安排参加表演的亲属与服刑人员同餐。在同餐室,母子俩久久地拥抱在一起,痛哭不已。“妈妈,我没有想到我的犯罪给您打击这样大!”“儿子,只要你能听政府的话,好好改造,重新做人,再大的打击妈也能承受。”“妈,我不知道以后的漫长刑期怎么过,您能等到那一天吗?”黄妈妈给儿子擦干眼泪说:“妈一定等你,你是妈的希望啊。妈虽然身体不好,但是为了你,我一定活到你出狱的那一天。”

童心无价幼子当众诉心曲

在这次晚会上有一个节目,看后让人心中难以平静,那就是服刑人员陈某的3个孩子所表演的乐器合奏。3个孩子最大的13岁,最小的只有9岁。他们为了能到监狱看望自己的父亲,为了给父亲表演一个节目,让自己的父亲在“歌舞升平”中有所悔悟,他们一直认真排练。

入狱伊始,陈某的思想极不稳定,他担心年轻的妻子离他而去,远走他乡,担心年幼的孩子吃苦受罪。当监狱干警了解这些情况后,及时做其思想工作,并打电话通知他的亲人前来帮教。监狱干警利用帮教的机会向他的妻子细致地讲解党的监狱工作方针、政策,一分钟、五分钟、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陈的妻子终于表示一定带着孩子等他回家。

孩子不能没有母亲,但也不能没有父亲,否则将会留下残缺不全的人生阴影。在帮教会上,陈某的大女儿将从报纸上摘抄下来的一篇文章朗诵给全体服刑人员:

亲爱的爸爸,我恨、我怨、我怕,恨自己无能为力,未能锁住爸爸的心,如果能的话,爸爸就不会堕入罪恶的深谷。每每看到乡亲那些异样的目光,我的心就如刀刺一般地难过。我怕,是怕因为您的失足而失去我最崇敬、最亲爱的爸爸。

爸爸,您知道吗?女儿很孤独,很寂寞,心中有话无处诉说。回来吧———

我日思夜想的爸爸!我等您,等一个新的爸爸来爱我、疼我、关心我。快回来吧!我想您。爸爸……爸爸……我想您……我想您。

一次帮教活动结束了,它给所有服刑人员都留下了深深的思索……(董沁生 杨培兴 张俊杰)
----辑自河南法制报

——归正人员新生赎罪万里巡回行动现身说法演讲稿

·珍惜良好的改造环境
·珍惜难得的改造成绩
·珍惜亲人的殷切期盼

尊敬的××监狱全体警官暨在坐的服刑人员朋友:
大家好!经过万里行程,并得到你们监狱领导的大力支持,让我能在此与大家见面谈及我灰色的人生经历,此时的心情非常激动,同时也深感郁闷。借此机会请允许我要用一颗诚挚的心来感谢党和人民政府,感谢所有最尊敬的监狱警官。昨天,是他们给予我生命的挽救,是他们用慈母般的胸怀温暖了我早已泯灭的良知,使我从恶梦中苏醒,并擦干悔恨的泪水,坚定生活的信心,在人生的阳光大道上重新找到了属于自己想要追求的那片天空。
悠悠岁月,往事不堪回首。此时,不得不让自己去回首从前。我叫田恩翼,1978年出生在鄂西北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土家族,中等文化程度,系湖北省咸丰县人。1998年元月间因参与一起持枪抢劫案被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法院以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14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同年8月从广东省汕头市看守所送往广东省揭阳监狱服刑,后因刑期较长又于2000年9月随司法部令乘专列调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图木舒克监狱一监区服刑改造。自投入监狱服刑改造以来,我一直能做到服从法院判决,勇于认罪悔罪,遵守狱内监规纪律,积极配合监狱警官的管理教育,从而以一颗真诚悔赎罪过之心走好自己在改造路上的每一步。从2000年转到新疆兵团监狱服刑改造的6年时间,共获政府呈报4次减刑奖励,累计减刑5年整。
回忆当年的大墙改造生活,我苦不堪言。总之,我苦过、累过、沉思过,努力追求新生的目标从没停留过;然而也就是这样却让我在原判14年的刑期中提前了5年获得刑满释放,重新回到社会的怀抱,找到了属于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去向。可是作为每一名触犯法律的人,犯罪——入狱,都必须要经受苦海之泪的洗礼,要经受那脱胎换骨的痛苦磨炼,要饱尝失去自由的痛楚,和饱受远离亲人、思念亲人的惨痛;要饱受那良心的深深自责,特别在亲情方面,你要让年迈的父母伤心欲绝,望眼欲穿,有的还让和谐的家庭妻离子撒,让同胞哥姐、弟妹哭泣与心碎……。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曾经触犯了不可绕恕的罪行而导致了自己的人生悲剧,那也是你我人生中罪有应得的啊!一切的一切只怨自己昨天的过错,今天要勇于面对现实,敢于为昨天所犯的罪行承担一切责任,从而让自己用实际行动去悔赎罪过,找回人生的新我,这才是你我将要走的人生道路。
是啊!有道是:“人生是美好的,生活更可以用心去追求,人生可以矫正,灵魂更可以升华。”那么,昨天我们走错了人生的第一步,从忏悔中回过头来找准自己的生活方向,那也是对做人的一种体验,一种责任。请相信一句话:“痛苦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努力奋进,新生的署光会很快来到你们面前。”昨天,我错过、忏悔过、深深自责过,在大墙也渡过了将近3000多个艰难的日日夜夜,终于在那一天我偿到了新生、自由的味道。因此,我要感谢自己有勇气去面对眼前的现实,我要感谢监狱警官和人民法官给予我的挽救之情和让我重新做人的机会。
可是,当我谈到这里,也有人曾问过我:为什么一位从大墙里走出来的青年人,不去寻找和常人一样的新生活,而是选择“重返”监狱进行现身说法呢?为此,我不想给任何人一个答案,而我的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能用我发自肺腑的忏悔之声唤醒此时正在监狱服刑的朋友们,能看到人生光明的前途,走错了路就用心去找寻人生正道,从而认罪悔罪,努力改造,早日新生,重新做人。虽然我们昨天已经错了,但从错误中能改正错误那也是人生中的一大美德,伟人曾经也说过:错了并不要紧,只要能真诚改错你仍然是一个好人。因此,我很明白每一名服刑人员朋友的心情,因为我昨天的心情也和你们此时的心情一样,昨天我也是一名“做囚人”。谁都想用心改恶从善做好人,谁都想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和亲人们长相厮守,谁都想拥有一番成功的事业为自己的人生书写动人的篇章,谁都想好好改造,早日新生做守法公民,为祖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此,为了在坐的服刑人员朋友们明天的幸福生活,为了你们能好好改造早日走出新生的大门,我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万里巡回“重返”监狱用我赎罪和忏悔的声音唤醒你们的警惕,让你们能好好把握自己的改造机遇,争取在认罪服法,服管服教的努力求知中早一天走出监狱的大门,回到社会那温暖的怀抱,从而为自己的人生找寻新的幸福。因为,社会在呼唤着你们!亲人们在期盼着你们早日回家!
在此,我今天想要对全体服刑人员朋友谈的话题有三个“珍惜”①请珍惜良好的改造环境;②请珍惜难得的改造成绩;③请珍惜亲人们的殷切期盼。首先让我谈珍惜良好的改造环境一些看法。当前,国家正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监狱服刑人员的改造工作,而且党和政府也更加重视服刑人员的改造环境。监狱的形势也越来越好,中国监狱系统也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监狱的科学化、规范化、文明化进程”为目标的监狱体制改革;在我到过全国多所监狱的了解中发现,并结合社会发展趋势,监狱已逐步在提高服刑人员的改造生活水平,从而使监狱的运作更加规范,改造功能也更加有效地发挥。这一系列的发展动态,作为从大墙里走出的我已有亲身感触。然而,随着全国监狱改革和发展,中国监狱已快速进入了依法治监、文明执法、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改造质量的崭新时代,而对认真接受教育改造的服刑人员将更加有利。例如,中国监狱正在以“创建现代文明监狱”为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监狱改造环境;中国监狱正在继续推进和深化“狱务公开”工作,严格依法治监,确保对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劳动安排,日常考核,分级处遇,行政和行事奖励等工作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目的是让在坐的每一名服刑人员都能有一个良好的改造环境,不过,让我们全体服刑人员朋友要明白一点,那就是只要我们都能踏实改造,努力进取都能拥有同样的机会。要想得到奖励,早日减刑回归社会,就必须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去换取。除此之外,我想改造的道路上是没有别的捷径可取。朋友们!也许你们还不曾了解就我当年转监服刑过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监狱的条件是多么的恶劣呀。当时建监那年头,监狱民警、服刑人员们都住地窝子,吃的是窝窝头加菜汤,干活是开垦万古荒漠,那里的气候非常恶劣,终日与风暴为伴,到处是无际的沙漠……。然而,今天的兵团监狱楼房拔地而起,沙漠变成殷殷绿洲,服刑人员们住的是干干净净舒适的楼房,吃的是新鲜大米、面粉、蔬菜和肉食,穿的是统一服装,生活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有的监狱新建的楼房还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防蚊沙窗,电风扇等等;冬天全部安装有供暖设备,还有宽敞明亮、舒适的教学大楼及教务设施;解决服刑人员心理问题的还设有服刑人员心理矫治门诊室,“亲情电话”室等等。所以,生活、劳动、学习、休闲等环境都这么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积极追求改造呢?朋友们!我们再回想一下那些曾经遭受过战争和经历过自然灾害的受灾国与地区的难民们,当时他们也正承受着死亡、受伤、饥饿、流离失所等等煎熬,不少人也曾经历过在生死存亡中进行考验,但他们却依然对生命,对人生未来充满着希望和热忱,还有,我在巡回途中也遇到一些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他们穿的是破衣破裤,吃的是粗粮淡汤,住的是草木房,农民们下地干活还是赤着脚,裸着腿。然而,比起他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 ,消极悲观呢?有的还在改造中经常违反监规纪律,还有的还设法伺机实施脱逃而走上重新犯罪的不归路,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同时也是违纪违法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看到祖国的今天日益稳定富强,而给我们带来良好的改造环境,和光明的前景。理所当然,我们更要好好珍惜改过自新的良好机会,下定决心洗心革面,安心服刑,争取早日减刑重返社会做一名有用的守法公民。二是请珍惜难得的改造成绩。一直以来,被判刑送往监狱服刑改造的服刑人员朋友在监狱警官的教育、挽救下,95%以上的朋友都能认罪服法,踏实改造,从而以积极改造的态度创造佳绩,有的朋友还多次受到表彰,记功和减刑;也有的朋友除自觉遵守和维护监规纪律外,还能勇于同狱内一切反改造行为作斗争;也有的朋友一直把刑期当学期,刻苦学习文化,钻研技术,积极参加劳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到改造行业中,从而为自己的改造前途和为监狱“创建”工作的发展流了汗,出了力。这些朋友的改造成果是可喜可贺的,这样的进取精神也难能可贵。在此,作为我这位“过来人”,只希望大家都能珍惜荣誉,继续发挥自己在改造中的表率作用,并以积极的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其他朋友,在守法、进步、自新的改造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争取早日减刑回归社会,并用实际行动报答监狱警官和亲人们的关怀与期望之情,当然,在取得的成绩面前,千万不能骄傲自满,因为,成绩它只能代表过去,不能说明未来,而我们服刑人员的改造成绩也是如此,如功与过它是不能抵消,一旦有过错,就会前功尽弃。我深知,如今的改造情况,监狱的政策并非是“一棍子打死”,而对少数有过错的对象,我想监狱方面都会看在你今后的改造表现,错了之后只要能改正,真心悔过,每个人都会很欣赏你知错就改的态度。所以,我只希望全体服刑人员朋友要好好珍惜难得的改造成绩,加速自己的改造步伐,为实现自己早日走向新生的彼岸做出更大的努力。三是请珍惜亲人的殷切期盼。前些日子,我在2005年一《中国青年报》上读到一篇报道:吉林省有一名十二岁的小女孩,为了去监狱探望自己服刑改造的父亲,上学期间她不吃午饭,还把妈妈每天给的午饭钱省了下来,课余时间小女孩还到处捡垃圾,只为赚够路费去探望自己的父亲。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小女孩一次探监路上,却遭遇了车祸,使小女孩成了一们植物人,再也醒不来了。看了这篇报道,真让我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仔细想来,我们在坐的每们服刑人员朋友,曾经的犯罪已给自己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危害确实太深了。而我们入狱之后,亲人们的日子更是不好过啊!既要为我们牵肠挂肚,又要为我们承担社会那些鄙视的眼光,一年四季还要想方设法为我们寄钱寄物。而家庭富裕的寄钱寄物都不成困难,可家境贫寒的甚至是卖尽家产,自己舍不得吃喝都要安慰和照顾好狱中服刑的亲人。然而,一些同改的亲人还行程千里、万里花钱费米经常到监狱来看望自己的亲人。可是,为了自己亲人的殷切期盼,我只想对在坐的服刑朋友说一声:希望你们能理解自己亲人们的一份良苦用心啊!他们的殷切期盼,唯有望我们能彻底改造好、学习好,争取优良的改造成绩早日减刑走出监狱的大门,回到那多年盼望的亲人身边,去享受那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同改朋友们,我们要常常去冷静地想一想,自己昨天的犯罪究竟给亲人和社会带来了那些危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刻苦改造,向善自新,不辜负于亲人们的期盼,争取早日回家与亲人团聚,做一名对社会建设有用的人,并诚心为自己的亲人们赎罪,为社会赎罪。因为这是我们改恶从善的必经过程,也是自己做人和对社会、对亲人、对自己的一种责任啊!
同改朋友们!此时,我想对大家说一句:如果我用这次的旅程和我忏悔的声音,能唤醒你们的警惕,能让我们的心为之互动,也不枉费我今天的这番口舌,朋友们,请记住:珍惜良好的改造环境,珍惜难得的改造成绩,珍惜亲人的殷切期盼吧!
最后,请再次允许我对在坐的服刑朋友们说声:如果你们能以我今天的话鞭策自己的改造,那将是我这次行动的最大收获,并祝你们在今后的改造路上再创佳绩 ,改造顺利,身体健康,早日新生!同时,我由衷地敬祝在坐的全体警官工作顺利,合家幸福,好人一生平安!!谢谢大家能对我这次行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明天,我将要继续着我的人生旅程。
谢谢大家!谢谢!!

-------------------归正人员新生赎罪万里巡回行动自愿者:田恩翼
二OO七年

Ⅳ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读后感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赏析
这是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讲稿。是在 法兰西思想之王 伏尔泰与世长辞一百年后,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雨果站在纪念伏尔泰百年冥诞的讲坛上发表的演说,这篇演说有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有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有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和对良知的呼唤。
本文具有如下特点:
⑴立场坚定:
演讲稿在立场问题上决不能含糊,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鄙弃什么、呼唤什么都应该明朗。这篇演讲词热情颂扬了伏尔泰先生的思想及人格力量,讨伐了十八世纪欧洲社会里强大的神权和王权。对伏尔泰先生的评价,用了 巨星 荣耀 曙光 伟大 英雄 不屈不挠 坚定不移 心平气和 深造 睿智 肃然起敬 等词语,表明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人类先贤的礼赞。而对那个社会及一部分与 自由 真理 不合拍的人,用了 轻薄无聊 凄惨忧郁 暴君 凶神 无恶不作 欺上媚下 凌驾 虚伪 狂热 阴险 威胁 侮辱 迫害 污蔑 流亡 野蛮 黑夜 坟墓 等感情色彩鲜明的贬义词,予以坚决的鄙弃和否定。
⑵激情澎湃:
文章充满发自内心的昂扬的激情。在句式上多用短句、对称句、排比句。如回顾历史的时候,有这样一组连续短句设问: 而在那个阶段的人类社会,人民是什么?是无知。宗教是什么?是不宽容。司法是什么,是没有公正。 矛头直指伏尔泰所处的神权与王权统治的十八世纪。而评价伏尔泰用如椽巨笔战斗时,用了这样两组排比句: 他承受了一切威胁,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污蔑,流亡。 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整齐的句子形成强大的抒情气势,极富感染力。除了句式,人称的巧妙变化也为作者情感的抒发提供了帮助。贯穿全文的几乎都是第三人称,作者一般用 伏尔泰 他 。但在作者演讲基调渐趋平和,回顾历史后,作者自然地转为了第二人称: 于是,伏尔泰啊,你发出厌恶的呐喊,这将是你永恒的光荣! 于是,你开始和过去打一场可怕的官司,你为人类的诉讼案辩护,驳斥暴君和凶神,你胜诉了。伟大的人物,你要永远受到祝福。 好像直接面对伏尔泰,将崇敬之意、礼赞之情抒发得更直接更强烈。
⑶语言诗意:
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雨果在这篇演讲中很好地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任何一种语言风格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思想和感情为基础的,浪漫主义的语言也不例外,在本文激情洋溢的语言背后,是雨果对黑暗现实与不合理制度的尖锐抨击,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而其语言本身,则体现了对比鲜明、文采飞扬、比喻生动、渲染夸张等特点。例如: 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 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对于这些语言,应联系背景来品味,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美感和激情。

Ⅳ 急求演讲稿!!!

坚守道德阵地共创美好未来演讲稿
坚守道德阵地,共创美好未来
我相信成为一名法官是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在他们的心目中所梦想的法官形象,比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所亲身感受到的更光荣更神圣。在西方国家,只有三类人可以穿上特定的长袍:疗治肌体的医生、洗涤灵魂的牧师、维护正义的法官。
法官是正义的使者,是公平的化身。他社会地位崇高,倍受人们的尊重和敬仰,独立裁判,生杀予夺,不怒自威;他集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维、清醒的头脑于一身,一生致力于维护法律的公正和威严;最重要的是他具有各行各业中最崇高的职业道德,品行高洁,襟怀坦荡,弘扬美德,匡扶正义,以一身浩然正气傲然挺立在人生潮头,象泰山绝顶令人仰止。
然而冷静衡量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看一看我们身边无数个普普通通、勤恳工作着的法官们,不能不感受到“崇高”二字的沉重。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多元性、开放性、利益性,也产生了道德观的众多选择。法官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高贵和庸俗的碰撞,清贫和金钱的较量,寂寞和繁华的斗争:一边是我们勤勉辛苦、加班加点的工作,一边是不法商人投机偷税,大发横财;一边是我们舍身求法、为民解忧的万丈豪情,一边是无法逃避的行政干预、人情困扰、执行难、地方保护各种顽疾;一边是我们每月平均千元以下的微薄的工资,与此相对应的穷尽半生积蓄购置的两居室、三居室,一边是同样通晓法律的知名律师,代理一次大标的诉讼即可获得的数万薪酬,还有他们与此相对应的坐落在绿林芳草间,出入均为高级轿车的所谓高尚住宅区。

当民主和法制的建设尚未完全跟上社会变迁的脚步,当我们的社会对奉献和高尚只限于提倡却没有给予有力的保护和慷慨的回报,对卑劣的言行只限于指责却没有给予迎头的痛击和严厉的惩罚,那么卑劣就得到了纵容而显得务实,道德就受到了冷落而越发飘渺。我们的优秀法官们,其法律功底和敏捷的才思比那些知名律师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不去做出现实的选择,是什么一种精神力量让法官无怨无悔地承担着这么沉重的社会良知,执著地把守道德的高地?

我的回答是:是的,是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持着我们,让我们必须承担,必须把守,必须安于一生的清贫,这份清贫甚至要延续到我们的后代。我们必须如此,因为我们是人民的法官,道德和良知的守护者,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高尚的道德,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美德,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医生有医德,教师有师德,律师有执业纪律,企业有竞争准则。但是有些行业与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即使从业人员素质很差,公众也能容忍,期待他们慢慢改正。法官却不同,我们每天所接触的是一类特殊又敏感的人群,我们永远处在各种利益和冲突的尖锐的纠结点。以我们现在的国情,普通老百姓绝对不会因为楼下放音响时间太长了,睡不好觉就毫不犹豫地起诉他;老百姓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意撕破脸皮闹到法院来的。很多人来到法院时早已经心灰意冷,怨气十足,抱的是“不蒸馒头争口气,这官司我非赢不可”的激进态度,对诉讼结果的强烈关注使他们对法官的言行十分敏感,只要法官实体或程序上处理得稍有偏差,或者仅仅是言辞上有冷漠和厌烦,当事人就会认为法官不公正。社会公众对法官的职业道德要求之高,远远超过了普通的道德标准。难怪有人说:如果社会上追求完人的话,那么法官就是大家心目中的完人。

有人可能说:我不是完人,不是圣贤,我只是一个平常的人,我何必要时刻满足当事人苛刻的期望,那么严格地要求自己,太累了吧。我就自私那么一点点,平时当事人向我“意思”那么一点点,有机会去吃那么一点点,有什么不可呢?我要说,善恶无大小,质的飞跃来自于量的积累,今天接受的一点点“意思”,也许就酿成你明天成为腐败蛀虫的一念之差,你放纵自己的那一点点,会无形中侵蚀着司法战线的万里长堤,慢慢损害着整个社会的公信力。我们既然选择了法官这个职业,就已经选择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它决不应该被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应该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也许达到它的道德要求真的是太难了,但是我相信只要精神不滑坡,希望总比困难多!

李大钊写过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觉得同样适用于法官。只不过法官写的不是普通的文章,而是关系当事人切身利益的判决、裁定,一个优秀的法官,能够通过他所经手的每一份判决、裁定,巧理千家事,温暖万人心,从细微处显公正,于点滴间见效率;努力去伸张我们整个社会的善良和正义,抚平你失衡的心态,净化你浮躁的灵魂,体现他崇高的个人道德。永远不要小看“道德”二字,它经得起金钱的腐蚀,使法官成为国家大厦坚固的基石;它抗得住权势的压迫,使法官保持着不卑不亢的骨气和正气;它激励我们所有的法官心灵相通、相互勉励,

您吧法官改成您的职业就好了
再稍加改动
就可用了

Ⅵ 阿克顿怎么得罪小人的后果又是什么

举步维艰的自由史

何怀宏

阿克顿(1834~1902)的名言“权力使人腐蚀,绝对的权力绝对使人腐蚀”早已为我们所熟知,但他的著作不知何故很少被翻译。他开创的剑桥史的事业倒是我们很熟悉的,延续至今,仅其中的一套剑桥中国史就使我们获益匪浅。阿克顿十分博学而又极有见识,但却写得很少。他去世以后,人们发现他遗下的成千上万卷书几乎都被他读过,页边都写有注释,还有无数的木格子,其中装着各种资料和索引卡片。有学者曾经随意翻阅过几个格子,其中一个记的是自从荷马史诗中优力栖斯的老犬开始、人们对动物的同情心的许多古老事例;另一格是专门收集各民族所有出版物中对继母的苛刻语言的。

最近偶然重新翻到我1991年读他的《自由史及其他论文》()所作的笔记,不禁感慨系之。阿克顿写道:“在每一个时代,自由的进步都被它的自然的敌人——无知与迷信、征服欲与爱安逸、强人对权力的渴望和穷人对食物的渴望——围困着而举步维艰。……在所有时代,自由的真诚的友人都是很稀少的,它的取胜一直要归功于少数人,是由这少数人联合其他一些目标常常和他们并不一致的人而取得的,这种总是潜存危险的联合通过给敌手提供恰恰是反对自己的基地,以及在成功时的腐化引起的争端,有时竟致是灾难性的。”

而有关自由的错误的观念,也许比利益的冲突对自由所造成的损害还要大。自由的进步于是要相应于知识的提高和法律的改善。阿克顿所理解的自由是:确保每个人在做他相信是他的义务的事情时,可以不管权威、多数、风俗、意见的影响而得到保护。他说:“我们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真正自由的最可靠标准就是少数所能享受的保护范围。自由在此就可定义为宗教的基本条件和保障。”亦即自由首先是良心和信仰的自由,或者说,是贡斯当所指称的“现代自由”。

但在强调参政权的“古代自由”的发展中,未曾就没有与“现代自由”一致的东西,这尤其体现在法律的改善和权力的分散上。阿克顿认为:梭伦立法的意义在于:上层阶级过去一直掌握着立法与司法权,他仍然让他们掌管,只是把上层阶级的标准由不变的血统变成了可变的财富。而穷人也有了从上层阶级中选举行政官的权利。此前,人们知道的反对政治无序无政府的惟一资源只是权力的集中,梭伦却承担起通过权力分散而达到同样效果的任务,他说民主的本质就是不服从任何统治者而只服从法律。任一少数或者多数都不应当独揽大权。正是后来雅典人中人数最多的一个阶层把司法、立法、以及部分的行政权力统一到一起,使立法者凌驾于法律之上,从而使雅典走向了衰落。而古罗马的自由也经历了与雅典同样的兴衰。

另外,在有关自由的古典文献中,尚缺少下面的因素——代议制政府、摆脱奴隶制和良心的自由。那些诉诸更高的权威给政府划了一条形而上界限的人们,却不知如何使之成为现实。故苏格拉底对变质了的民主暴政的抗议,所能做的只是为其信念赴死;斯多亚派只能劝导智慧者避开政治,把未写下的法律放在自己心里;直到基督说“让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才带来对绝对主义的否定和自由的新的就位。

在阿克顿看来,现代自由实在与基督教有不解之缘,宗教自由是公民自由的启动原则,公民自由是宗教自由的必要条件的观念,是保留到十七世纪的一个发现。但后来对平等的过度渴望却使“对自由的希望成为泡影。”未来不容乐观,但阿克顿又告诉我们,如果有理由对过去骄傲,那么也有理由对将来的时代抱有希望,“因为将来的故事是藏在过去之中的,那一直存在的与将要出现的是一回事”。

阿克顿:一个史家的信仰与智慧

冯克利

在今日中国,拜官员腐败与政府反腐败之赐,没听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句话的人,也许已经不多;知道此言是出自阿克顿(1834—1902)之口的,大概也不乏其人。但是了解阿克顿其人其事的,却依然极不多见。1887年,他在给《英国历史评论》主编克莱顿的一封信中,写下这句令人过目不忘的至理名言,然而它仿佛是流传于街头巷尾的谚语,人们并不十分关心它的来源,这似乎是因为它的来源并不十分重要。

从某个角度看,确实如此。阿克顿晚年自称一生碌碌无为,他除了做过《剑桥近现代史》首任主编,为世人留下半部体例独特的史学著作外,未曾写下过什么黄钟大吕之作,因此我们今天看到他唯一的那本文集《自由与权力》(Lord Acton,Essays on Freedom and Power. The World Publishing Co.,New York, 1955),也不过是几篇演说、文稿和若干宗教文章杂凑而成的一册。

然而,如果一句话能像民间谚言那样世代流传,那也一定是因为它包含着某种智慧。阿克顿并非碰巧说出一句至理名言,他没有用系统的著述来陈述自己的思想,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自己系统的见解。汤因比曾言,阿克顿是时代精神的一个奇特牺牲品,工业社会不断逼使人们发掘史料,迷信劳动分工,使这位自由史的研究者手足无措,结果是“近代西方史学家中最伟大的头脑之一”,变成了一名才华虚掷的编辑。汤因比这些话自有他的道理,如果他拿自己的鸿篇巨制《历史研究》与阿克顿相比,有如此惋惜之言当属难免。然而他称这个头脑全为劳动分工所害,却不太令人信服。阿克顿在史学上无所成就,以今天许多人的眼光看,其主因并非分工使他无所适从,而是他的“史以载道”,即西人所谓 “read the faith into history(援经入史)”的倾向实在过于严重,这使他无法做到就史言史。

按给文集作序的希梅尔法伯的说法,阿克顿最伟大之处,在于“他给政治带来了先知的道德热忱,给宗教带来了自由主义政治家的人道关怀;他给这两者同时带来一个真理:权力,不管它是宗教还是世俗的,都是一种堕落的、无耻的和腐败的力量”。这段文字,不但极恰当地指出了阿克顿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的性质,也标明了它的两个重要来源:阿克顿坚定不移的天主教信仰,和他对人类自由的深切关怀。撇开他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紧密关系这不易理解的一点不谈,现代史学为避免曲笔,辄以不做“道德法官”为治史者必须恪守的诫律。以此观之,阿克顿显然是犯了大忌。他虽曾师从德国史学巨擘兰克(Leopold von Ranke),却一反其师教诲,把历史视为“宗教的真实证言”,始终坚持以道德评史为史家无可推卸的职责。在宗教势力已破相百出的世纪,他却依然笃信超然于人类之上的基督并未失败,因为在他看来,神的统治智慧并不体现于世界的完美,而体现于世界的改善;在这种改善中,自由则是人类所获得的一个最重要的“道德成果”。他那些文约义广的史论文章,执意要在史实中寻找信仰和自由价值的佐证,表现出一派正宗“春秋笔法”的气象,使我们今天读来,也不时有钱钟书先生所谓“如获故物、如遇故人”之感。美国史家亨利·李(Henry C. Lea)指称阿克顿爵士力主以道德评史为大谬,其著述甚至被人讥为“阿克顿通谕”(借用了“教皇通谕”的说法),当然都不足为怪。

但是平心而论,阿克顿并非不知史实距道德说教相去甚远。他虽认为“满怀理想之士前仆后继,提醒人们小心僭主和暴君,不断宣扬神法高悬于邪恶的统治者之上”,多半会让我们想起儒家尤其是孟学;他虽称自由的启示包含在神的教诲之中,但是与科塞所说那些神游于形而上世界的“理念人”(the men of ideas)相反,他并不认为它的实现完全是来自先验的力量,而取决于“进步文明的各种条件的汇合和共同作用”。他十分清楚,“金钱、土地或人数取得优势,从而破坏权力平衡的做法,充斥于全部历史之中。”他不时表现出对历史经验的明识,常使我们不能像有人所言,称他“在细节上全错了,其信仰却是正确的”。因此垢病其文为史以载道的做法,也多少失去了凭据。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阿克顿在史学中传达信仰的做法?也许说他不过像个普通基督徒一样,“永远怀着感激生活”,把我们在生活中已得到或可能得到的,而不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幸福,都归于上帝的恩赐,才是更为恰当的评语。他在谈述英国宪政发展时一段布道式的话语,或可视为这一点的佐证:“(英国人民)令人自豪的特质令人瞩目,离不开我们的历史的背景。……无论外国神学家的教权精神,还是法国神学家特有的君主制偏好,都未在英国神学院的作者身上留下痕迹。源自那个衰落帝国的罗马法,变成了专制权力共同的支柱,却被排除在英国之外。教会法受到限制,而且这个国家从不接受宗教法庭,也没有完全接受酷刑,而欧陆王权却借此制造了许多恐怖。后来,我们的绅士阶层保持了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地方自治的办法。教派的分立导致宗教宽容。混乱的普通法教导人们,他们最好的卫士就是法官的独立与一致。”正是英国历史中这些已然的事实,才使他能够“一直用双眼紧盯着上帝之光照亮的空间”,坚信“引领我们的上帝之光仍未熄灭,使我们遥遥领先于其他自由国家的因缘仍未穷尽”。

因此,阿克顿的信仰,实是一种不脱离经验与制度嬗变的信仰,既如“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类言论,我们与其把它完全当作一种出自形而上人性论的断语,倒不如说是一种来自经验的概然性知识,而且这完全谈不上是创见,只能算是他对西方古老的政治思想传统的一个回应。它不但是基督教原罪说在政治学中的逻辑延伸,甚至前基督教世界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也早就说过:“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故……法律是排除了激情的理性,因而它比个人更可取。”阿克顿的言论虽充满一个信仰者的执着,但阿克顿所以为阿克顿的感人之处,还来自于他从史实中总结出的警言。

阿克顿的史论中最可引起今人所注意之处,是他无论何时谈到的“权力”,并无特定的人称属性,而是泛指的。不管是信仰者的权力,王公贵族的权力,人民的权力,代表人民的、代表金钱的权力,或自称代表自然法、“进步力量”、正义与和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权力,总之不管什么权力,只要它以暴力为后盾(这是必然的),只要它失去制衡,成为“绝对的权力”,都会倾向于(“tend to”,译为“导致”,语势上未免太过强硬了一些)残暴、腐败和不义。

只有这样的权力观,才有可能为我们提供观察二十世纪残暴政治的人都能从中汲取教益的识见。在他看来,政治生活中最可怕的局面,莫过于“道德与宗教不分,政治与道德不分;在宗教、道德、政治诸方面,只有一个立法者和一个权威”。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我们春秋笔法的本土史学中不得见的基本立场,即人间所能享有的无论宗教自由还是世俗自由,皆是权力平衡的产物。在论及古典时代的文明没落的原因时,他说:“个人、家庭、团体和属地(这些当然都是保持权力平衡所必需的社会要素)是如此卑俗,以至于统治权力可以把它们用于自己的目的。共同体支配着公民,一如主子支配着奴隶。由于忽视私人利益,忽视人民的道德生活及其进步,希腊和罗马都丧失了维系国家繁荣的关键因素。”他从这种现象中,读出了“侵害今日政治社会的种种谬误——功利主义,对专制与权威、不法与自由的混淆”的源头。对于这些谬误的主义与混淆的观念,一百多年后的我们,肯定要比阿克顿有更切肤的感受。因此当我们看到阿克顿说,“只要某个单一的明确目标成为国家的最高目的,无论该目标是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国家的安全或权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还是对一个抽象观念的支持,此时国家走向专制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我们不知是该佩服他的远见卓识,还是该为我们的愚妄而扼腕痛惜。

阿克顿对私人和公共领域的多元化在制衡权力中的作用多有论述,他这方面的言论,是古典自由主义传统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但往往被许多反自由主义者所忽视的另一面是,它也构成了现代知识传播或交往理论中的基本成分。今天人们谈论甚多的公共交往学说,许多论者只往批判理论或哈贝马斯处追索,却没有看到自由主义有关共同体生活的大量言论,适足构成这种公共交往思想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个社会共同体形成的各项有利于个人自由的制度,既为我们提供了一道保护私人生活的屏障,更是一个有利于群聚与合作的架构,一个促进群体生活演变调适的对话环境,就此而言,阿克顿所秉持的自由主义传统,虽可名之为“个人主义” 的,但它也是一种有关千千万万的个人如何共处与合作的“群体之学”。像某些“批判理论”一样,自由主义把这种对话共同体的存在,视为一个让各种尚不知对错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和平的环境下得以展开的过程,因为这是人们形成共同体的道德规范和公共目标所必需的社会学前提。在哲学认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大量有关“真理”如何产生(或无法产生)的言论,有心者不妨把它们与自由主义的共同体理论做一比较。譬如被国人忽视而近年来又因利奥塔等人宣扬而重新走红的美国哲学家皮尔士,他最宝贵的思想遗产之一,便是他在“真理”问题上仍坚持客观主义立场,但也认为“真理”只能存在于一个在(科学)共同体的自由对话中逐渐形成或展开的无尽过程之中。再譬如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也把“正确”语用的形成,归因于一个语言群体习惯性交往的过程。其实,不惟真理和语言用法,遵约守信的习惯、权钱关系纳入法治、特权变为平权的过程,也莫不如此:没有参与的自由,没有对话,是不可能建立起取得共识的交往规则的(虽然它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真理”)。在政治哲学的领域,此类识见可以说随处可见。姑不论以鼓吹“开放社会”著称的卡尔·波普,不管是阿伦特的古典共和主义,还是保守主义者奥克肖特的“公民社团”理论,我们都可从中看到大量有关这种开放性共同体的思想。即或被许多人拿来与自由主义抗衡的哈贝马斯,不但明确认为市民阶层(“资产阶级”)是一个促发现代性的“对话伦理”的共同体,而且把它视为一支与专权和僵化体制相抗衡的最重要的力量——当然,没有哪个自由主义者会反对这样的思想。因此,就公共领域在对话中产生基于自由的共识的作用而言,西方自由主义和一些左翼思想流派的分歧,也许被人们做了过分的夸大。

从这个角度来解读阿克顿有关教会和民族问题的文章,我们即可看到,他为解决教会和信众的分歧所提供的办法,其中既有坚定的保守主义信念,更包含着丰富的“对话交往理论”。对他而言,教会更像是一个对话的共同体,而不是一个刻板严厉的“组织”,它对于信徒的价值,在于它为讨论和取得共识提供了一个场所。他说,“在教会中长期得到坚持和许可的神学观点及其他观点,是在时间的磨砺中获得真知灼见,并因教皇的默许而确立了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权威地位,因此如果不是出于轻率,便不能轻言放弃。”他在这里触到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至关重要的政治学问题,即自由和权威的关系:教会虽是一个权威机构,但它真正的合法性并不来自它的制度化权力本身,而在于它和信徒的普遍信念相一致。只要它大体做到了这一点,激烈否定其权威不但不会带来变革,反而会引起分裂或反动,因为“硕果累累的胜利来自于天主教信众在知识、观念和信念上的逐渐演变”,它将迫使传统的代言人与新的环境相适应,最终克服抛弃成规的优柔寡断。因此最合理的改革方式应当是,在影响权威之前先影响它的信众,使其看法缓慢而平静地作用于教会,这样的改变“既不会产生任何破坏道德的冲突,也不会导致丧失体面的屈服”。但是这种体制中不言自明的另一面是,这一切都要以一个开放的“信仰共同体”为前提:教会不能禁止对“教令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进行审查,就让理智和良心上作出让步”;信众也不能“因为权威被滥用便抛弃权威”,因为“这两种做法同样都是罪过,一方是背叛了道德;另一方是背叛了信仰。将维护宗教真理的全部责任抛给教会戒律的执行者,并不能使良心得到解脱;干脆叛教也不能让良心释然。”

这种共同体哲学,也被阿克顿延伸到了他对当时正在崛起的民族主义的认识中。依他之见,他那个时代有三种最重要的“社会批判理论”,即“平等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它们所反对的,都是统治者因自私和滥用权力而造成的秩序。尤其是“得势前景最为看好的”民族主义,它“不仅是革命最强大的助手,而且是近三年来各种运动的真实本质”。虽然它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是“在它宣布已经进入的革命时代,它必定始终保持着力量” 。伊赛亚·伯林曾在其名篇《民族主义》一文中断言没有哪个十九世纪的思想家预见到民族主义在二十世纪的重要影响。博学如伯林者竟未看到阿克顿的《论民族》一文,不能不说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但是不难想见,以一个天主教徒的普世情怀,阿克顿虽洞察到这股潮流的强大,却不可能对其表示完全认同。在他看来,民族主义固然有其提醒压迫的存在、提出改革方向的正面作用,却不能将它视为重建世俗社会的政治基础,因为单纯的民族主义“可以服务于截然对立的政治原则和各式各样的党派”。它把集体意志看得高于一切,把人们的各种利益全都纳入一个虚幻的统一体,要求其牺牲自己的习惯和义务。它也许会以民族自治、人民的自由和保护宗教为旗号,其实它却“只为自己说话”,“如果它无法和它们结合在一起,它为了获胜不惜让民族牺牲所有其他事业”。读到这里,我们也许更易于理解,为何在二十世纪狭隘民族主义常常与好战黩武的军国主义形影不离。

不过这只是民族主义的一极。阿克顿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那种由启蒙运动培养出来的世界主义者,他不否定还存在着一种健康的民族感情。哈耶克在二战结束前夕一次题为《历史学家与欧洲未来》的演说中,曾特别建议把阿克顿的民族理论作为战后消除德国狭隘民族情绪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不但因为他要求史学家必须像阿克顿那样,不以价值中立为由回避道德判断,敢于说出“希特勒是坏人”,还因为在他看来,阿克顿持有一种十分开放的民族观。

他所肯定的另一种民族观,除了在反对专制宗主国或殖民政府这一点上与民族对抗的思想相同之外,其他没有任何共似之处。他认为民族利益虽然是决定国家形式的一种重要因素,但它并非至高无上。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天然地具有多彩多姿而非千人一面、和谐而非大一统的潜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多民族的共存还可构成对国家权力膨胀的最终限制,有可能被民族国家牺牲的私人权利,有机会因民族差异而受到保护。它以“分别存在的”乡土感情(我想这里有必要指出,这才是“patriotism——爱国主义”的本来含义),影响和牵制着统治者的行动。因此阿克顿也把一个主权国家内若干民族的共存比作教会的独立,认为它们可以发挥维护权力平衡的相同作用,“避免出现在单一权威的笼罩下四处蔓延的奴役状态”。他乐观地(也许是过于乐观了)认为,“同一国家之下若干民族的共存不仅是自由的最佳保障,而且是对自由的验证” 。由此他也否定了约翰·穆勒所宣扬过的一种近代自由主义的主流学说:“政府边界与民族边界相一致,一般而言是自由制度的必要条件。”

当然,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也可以印证现代知识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理,即差异是人类合作从而促进知识进步的一个必要条件。正如他所说,“不同民族结合在一国之内,就像人们结合在一个社会中一样,是文明生活的必要条件。生活在政治联合体中较次的种族,可得到智力上更优秀的种族的提高。力竭而衰的种族通过和更年轻的生命交往而得以复兴。在一个更强大、更少腐败的民族的纪律之下,由于专制主义败坏道德的影响或民主制度破坏社会整合的作用而失去组织要素和统治能力的民族,能够得到恢复并重新受到教育” 。这些言论中虽然些许透露出盛行于他那个时代的种族主义色彩,如果我们用今日的“民族平等”或“优势互补”之类说法加以纠正,我想阿克顿是不会反对的,因为在他的笔下,作为一个政治组织的国家,并不具有单一种族文化的神秘性,而是应当成为一个“促进融合的大熔炉”,它所逐渐形成的自由制度,可以使习俗、活力、创造性上各有所长的不同群体,相互传播他们的优点,扩大人们观察生活的视野。民族差别处理不当固然会导致严重冲突,但是只要待之以恰当的自治,它也能为国家带来巨大的好处,可以使每个人都能“在邻居中找到自己的利益。……使文明和宗教的利益由此得到促进” 。

虽有这些在当代公共哲学中仍充满活力的思想,但是在今人看来,阿克顿是不是个很老派的人物?其实不唯我们,即使在一百多年前他的同代人眼里,也难免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他的贵族身份,他坚持让自己的天主教信仰与自由主义并行不悖的努力,他的普世主义情怀和保守立场,在在与此后百多年来精神生活的大气候格格不入。当年哈耶克创立“朝圣山学会”之初,曾建议用阿克顿和托克维尔的名字来为学会命名,就几乎让到会的美国人拂袖而去。美国的自由主义者不乐于把阿克顿引为同道,并非没有他们的道理。大概他们对阿克顿曾为美国宪政做过的出色辩护并不领情,倒是忘不了他不但有美国文化所讨厌的贵族身份,而且还给南方坚信联邦制的蓄奴分子说过好话——这也是一个从正确的理由推导出来的错误结论,因为他总是固执地认为,在维护自由宪政上,权力的平衡比权利的平等更重要。

其实,从阿克顿经常受人冷落的思想遭际中,我们看到的还是政治世界为价值排序这个几乎无终极解的难题。一时一地的问题,决定着一个社会在选择价值上的优先顺序。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民族独立,公共精神,私人空间等等,如果撇开时间因素不谈,无一不是极可取的价值,但它们又是只能在历史中,在具体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才能被人类选择,从而得到真实生命形态的价值。阿克顿所做出的选择,是自由和信仰无条件地高于其他价值,并且认为能够保证其安全的,只有建立在权力制衡原则上的宪政制度。我们可以把这看作只是他本人的信念,甚至是一个历史学家一厢情愿的反历史的偏见,不少人也会因此而批评他在平等、民主和人权方面的思想缺失。可是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他教给我们的智慧:无论什么样的统治,只要存在不受限制的权力,都有走向腐败的倾向。他为此提供的一个重要理由,便是绝对权力有可能“败坏良知,麻木心灵,使它失去对环境的理解力”。和阿克顿给人留下的史以载道的印象相反,他这些反复强调权力制衡的观点,说到底并非单纯来自他的信仰或理念,而是一种以信仰为根基的经验主义,或曰史家的智慧。

自由主义的预言家

——读阿克顿《自由的历史》

李柏光

一、阿克顿的生平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一箴言几乎众所周知。但是,对于这一箴言的作者阿克顿勋爵,中国的读者能确切地知道其名其书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不仅如此,就是在阿克顿的母国英国,在群星闪耀的19世纪,在英国的思想殿堂里,阿克顿当时也只是一个并未吸引人们多大注意力的史学家。当阿克顿于1902年辞世的时候,一般的公众并不知道他的名字。晚近的学者只知道他是他所属的时代最博学的人士之一、剑桥大学的史学教授、大部头的《剑桥近代史》的主编而已,然而,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史学教授,实际上,他是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金子的颗粒是经过无数道艰辛的工序之后才从沙堆里提炼出来的。在对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生活的认识上,真理的颗粒之显现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历史往往是在经历了许多灾难性的悲剧、闹剧之后又重新回到它曾经试图超越的起点,重新从歧路中返回原来的出发点。实践领域如此,思想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我们打扫历史的尘埃时,我们发现了尘封已久的先知的预言和真理,它们被人们忽视得太久了。阿克顿的思想在西方和中国的命运再次表明了:人们只有在灾难过后才会去寻找先知的预言,才会去追寻先知说过的真理。在阿克顿谢世后近一百年的今天,我们把他那对今天的我们极具亲切感的著作引进中国,实在是一点也不过时。

阿克顿,1834年1月10日出生于那不勒斯(今属意大利)。父亲是费迪南·理查德·爱德华·达尔伯格—阿克顿,母亲是玛丽·德·达尔伯格(即后来的格兰维尔伯爵夫人)。他的父亲具有英国血统,母亲则具有意、法两国的血统。童年时代,阿克顿在意大利、法国求学。1848年到1854年,他在德国的慕尼黑大学求学,师从杜林格教授。杜林格影响了阿克顿此后的一生。这种影响不仅反映在阿克顿的思想上,也体现在他的治学风格上。阿克顿十分博学,他饱览了哲学、文学、史学和神学领域的众多的书籍,这成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的源泉。

1859年,25岁的阿克顿担任了英国天主教杂志《漫谈者》的主编;1862年,他将该杂志改名为《国内外评论》,1864年停刊;1859年到1865年期间,代表爱尔兰自治市咯罗成为国会议员;他曾经被慕尼黑大学、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授予荣誉学位;1895年到1902年任剑桥大学钦定近代史讲座教授、三一学院荣誉成员。他策划和主持编写了卷帙浩繁的《剑桥近代史》,但在该书第一卷还未出版之前,他就过世了。他一生没有撰写过大部头的个人专著,这恐怕是他长期以来受到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他实际上是一个多产的人,身后留下了许多论文、笔记、演讲稿、短文、书信及个人思考的记好录,正是在这些文字中,后人重新发现了阿克顿。

阿克顿的思考、治学兴趣非常广泛,

Ⅶ 急求一份监狱周年庆演讲稿

尊敬的××监狱全体警官暨在坐的服刑人员朋友:
大家好!经过万里行程,并得到你们监狱领导的大力支持,让我能在此与大家见面谈及我灰色的人生经历,此时的心情非常激动,同时也深感郁闷。借此机会请允许我要用一颗诚挚的心来感谢党和人民政府,感谢所有最尊敬的监狱警官。昨天,是他们给予我生命的挽救,是他们用慈母般的胸怀温暖了我早已泯灭的良知,使我从恶梦中苏醒,并擦干悔恨的泪水,坚定生活的信心,在人生的阳光大道上重新找到了属于自己想要追求的那片天空。
悠悠岁月,往事不堪回首。此时,不得不让自己去回首从前。我叫田恩翼,1978年出生在鄂西北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土家族,中等文化程度,系湖北省咸丰县人。1998年元月间因参与一起持枪抢劫案被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法院以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14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同年8月从广东省汕头市看守所送往广东省揭阳监狱服刑,后因刑期较长又于2000年9月随司法部令乘专列调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图木舒克监狱一监区服刑改造。自投入监狱服刑改造以来,我一直能做到服从法院判决,勇于认罪悔罪,遵守狱内监规纪律,积极配合监狱警官的管理教育,从而以一颗真诚悔赎罪过之心走好自己在改造路上的每一步。从2000年转到新疆兵团监狱服刑改造的6年时间,共获政府呈报4次减刑奖励,累计减刑5年整。
回忆当年的大墙改造生活,我苦不堪言。总之,我苦过、累过、沉思过,努力追求新生的目标从没停留过;然而也就是这样却让我在原判14年的刑期中提前了5年获得刑满释放,重新回到社会的怀抱,找到了属于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去向。可是作为每一名触犯法律的人,犯罪——入狱,都必须要经受苦海之泪的洗礼,要经受那脱胎换骨的痛苦磨炼,要饱尝失去自由的痛楚,和饱受远离亲人、思念亲人的惨痛;要饱受那良心的深深自责,特别在亲情方面,你要让年迈的父母伤心欲绝,望眼欲穿,有的还让和谐的家庭妻离子撒,让同胞哥姐、弟妹哭泣与心碎……。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曾经触犯了不可绕恕的罪行而导致了自己的人生悲剧,那也是你我人生中罪有应得的啊!一切的一切只怨自己昨天的过错,今天要勇于面对现实,敢于为昨天所犯的罪行承担一切责任,从而让自己用实际行动去悔赎罪过,找回人生的新我,这才是你我将要走的人生道路。
是啊!有道是:“人生是美好的,生活更可以用心去追求,人生可以矫正,灵魂更可以升华。”那么,昨天我们走错了人生的第一步,从忏悔中回过头来找准自己的生活方向,那也是对做人的一种体验,一种责任。请相信一句话:“痛苦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努力奋进,新生的署光会很快来到你们面前。”昨天,我错过、忏悔过、深深自责过,在大墙也渡过了将近3000多个艰难的日日夜夜,终于在那一天我偿到了新生、自由的味道。因此,我要感谢自己有勇气去面对眼前的现实,我要感谢监狱警官和人民法官给予我的挽救之情和让我重新做人的机会。
可是,当我谈到这里,也有人曾问过我:为什么一位从大墙里走出来的青年人,不去寻找和常人一样的新生活,而是选择“重返”监狱进行现身说法呢?为此,我不想给任何人一个答案,而我的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能用我发自肺腑的忏悔之声唤醒此时正在监狱服刑的朋友们,能看到人生光明的前途,走错了路就用心去找寻人生正道,从而认罪悔罪,努力改造,早日新生,重新做人。虽然我们昨天已经错了,但从错误中能改正错误那也是人生中的一大美德,伟人曾经也说过:错了并不要紧,只要能真诚改错你仍然是一个好人。因此,我很明白每一名服刑人员朋友的心情,因为我昨天的心情也和你们此时的心情一样,昨天我也是一名“做囚人”。谁都想用心改恶从善做好人,谁都想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和亲人们长相厮守,谁都想拥有一番成功的事业为自己的人生书写动人的篇章,谁都想好好改造,早日新生做守法公民,为祖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此,为了在坐的服刑人员朋友们明天的幸福生活,为了你们能好好改造早日走出新生的大门,我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万里巡回“重返”监狱用我赎罪和忏悔的声音唤醒你们的警惕,让你们能好好把握自己的改造机遇,争取在认罪服法,服管服教的努力求知中早一天走出监狱的大门,回到社会那温暖的怀抱,从而为自己的人生找寻新的幸福。因为,社会在呼唤着你们!亲人们在期盼着你们早日回家!
在此,我今天想要对全体服刑人员朋友谈的话题有三个“珍惜”①请珍惜良好的改造环境;②请珍惜难得的改造成绩;③请珍惜亲人们的殷切期盼。首先让我谈珍惜良好的改造环境一些看法。当前,国家正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监狱服刑人员的改造工作,而且党和政府也更加重视服刑人员的改造环境。监狱的形势也越来越好,中国监狱系统也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监狱的科学化、规范化、文明化进程”为目标的监狱体制改革;在我到过全国多所监狱的了解中发现,并结合社会发展趋势,监狱已逐步在提高服刑人员的改造生活水平,从而使监狱的运作更加规范,改造功能也更加有效地发挥。这一系列的发展动态,作为从大墙里走出的我已有亲身感触。然而,随着全国监狱改革和发展,中国监狱已快速进入了依法治监、文明执法、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改造质量的崭新时代,而对认真接受教育改造的服刑人员将更加有利。例如,中国监狱正在以“创建现代文明监狱”为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监狱改造环境;中国监狱正在继续推进和深化“狱务公开”工作,严格依法治监,确保对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劳动安排,日常考核,分级处遇,行政和行事奖励等工作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目的是让在坐的每一名服刑人员都能有一个良好的改造环境,不过,让我们全体服刑人员朋友要明白一点,那就是只要我们都能踏实改造,努力进取都能拥有同样的机会。要想得到奖励,早日减刑回归社会,就必须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去换取。除此之外,我想改造的道路上是没有别的捷径可取。朋友们!也许你们还不曾了解就我当年转监服刑过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监狱的条件是多么的恶劣呀。当时建监那年头,监狱民警、服刑人员们都住地窝子,吃的是窝窝头加菜汤,干活是开垦万古荒漠,那里的气候非常恶劣,终日与风暴为伴,到处是无际的沙漠……。然而,今天的兵团监狱楼房拔地而起,沙漠变成殷殷绿洲,服刑人员们住的是干干净净舒适的楼房,吃的是新鲜大米、面粉、蔬菜和肉食,穿的是统一服装,生活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有的监狱新建的楼房还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防蚊沙窗,电风扇等等;冬天全部安装有供暖设备,还有宽敞明亮、舒适的教学大楼及教务设施;解决服刑人员心理问题的还设有服刑人员心理矫治门诊室,“亲情电话”室等等。所以,生活、劳动、学习、休闲等环境都这么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积极追求改造呢?朋友们!我们再回想一下那些曾经遭受过战争和经历过自然灾害的受灾国与地区的难民们,当时他们也正承受着死亡、受伤、饥饿、流离失所等等煎熬,不少人也曾经历过在生死存亡中进行考验,但他们却依然对生命,对人生未来充满着希望和热忱,还有,我在巡回途中也遇到一些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他们穿的是破衣破裤,吃的是粗粮淡汤,住的是草木房,农民们下地干活还是赤着脚,裸着腿。然而,比起他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 ,消极悲观呢?有的还在改造中经常违反监规纪律,还有的还设法伺机实施脱逃而走上重新犯罪的不归路,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同时也是违纪违法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看到祖国的今天日益稳定富强,而给我们带来良好的改造环境,和光明的前景。理所当然,我们更要好好珍惜改过自新的良好机会,下定决心洗心革面,安心服刑,争取早日减刑重返社会做一名有用的守法公民。二是请珍惜难得的改造成绩。一直以来,被判刑送往监狱服刑改造的服刑人员朋友在监狱警官的教育、挽救下,95%以上的朋友都能认罪服法,踏实改造,从而以积极改造的态度创造佳绩,有的朋友还多次受到表彰,记功和减刑;也有的朋友除自觉遵守和维护监规纪律外,还能勇于同狱内一切反改造行为作斗争;也有的朋友一直把刑期当学期,刻苦学习文化,钻研技术,积极参加劳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到改造行业中,从而为自己的改造前途和为监狱“创建”工作的发展流了汗,出了力。这些朋友的改造成果是可喜可贺的,这样的进取精神也难能可贵。在此,作为我这位“过来人”,只希望大家都能珍惜荣誉,继续发挥自己在改造中的表率作用,并以积极的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其他朋友,在守法、进步、自新的改造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争取早日减刑回归社会,并用实际行动报答监狱警官和亲人们的关怀与期望之情,当然,在取得的成绩面前,千万不能骄傲自满,因为,成绩它只能代表过去,不能说明未来,而我们服刑人员的改造成绩也是如此,如功与过它是不能抵消,一旦有过错,就会前功尽弃。我深知,如今的改造情况,监狱的政策并非是“一棍子打死”,而对少数有过错的对象,我想监狱方面都会看在你今后的改造表现,错了之后只要能改正,真心悔过,每个人都会很欣赏你知错就改的态度。所以,我只希望全体服刑人员朋友要好好珍惜难得的改造成绩,加速自己的改造步伐,为实现自己早日走向新生的彼岸做出更大的努力。三是请珍惜亲人的殷切期盼。前些日子,我在2005年一《中国青年报》上读到一篇报道:吉林省有一名十二岁的小女孩,为了去监狱探望自己服刑改造的父亲,上学期间她不吃午饭,还把妈妈每天给的午饭钱省了下来,课余时间小女孩还到处捡垃圾,只为赚够路费去探望自己的父亲。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小女孩一次探监路上,却遭遇了车祸,使小女孩成了一们植物人,再也醒不来了。看了这篇报道,真让我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仔细想来,我们在坐的每们服刑人员朋友,曾经的犯罪已给自己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危害确实太深了。而我们入狱之后,亲人们的日子更是不好过啊!既要为我们牵肠挂肚,又要为我们承担社会那些鄙视的眼光,一年四季还要想方设法为我们寄钱寄物。而家庭富裕的寄钱寄物都不成困难,可家境贫寒的甚至是卖尽家产,自己舍不得吃喝都要安慰和照顾好狱中服刑的亲人。然而,一些同改的亲人还行程千里、万里花钱费米经常到监狱来看望自己的亲人。可是,为了自己亲人的殷切期盼,我只想对在坐的服刑朋友说一声:希望你们能理解自己亲人们的一份良苦用心啊!他们的殷切期盼,唯有望我们能彻底改造好、学习好,争取优良的改造成绩早日减刑走出监狱的大门,回到那多年盼望的亲人身边,去享受那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同改朋友们,我们要常常去冷静地想一想,自己昨天的犯罪究竟给亲人和社会带来了那些危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刻苦改造,向善自新,不辜负于亲人们的期盼,争取早日回家与亲人团聚,做一名对社会建设有用的人,并诚心为自己的亲人们赎罪,为社会赎罪。因为这是我们改恶从善的必经过程,也是自己做人和对社会、对亲人、对自己的一种责任啊!
同改朋友们!此时,我想对大家说一句:如果我用这次的旅程和我忏悔的声音,能唤醒你们的警惕,能让我们的心为之互动,也不枉费我今天的这番口舌,朋友们,请记住:珍惜良好的改造环境,珍惜难得的改造成绩,珍惜亲人的殷切期盼吧!
最后,请再次允许我对在坐的服刑朋友们说声:如果你们能以我今天的话鞭策自己的改造,那将是我这次行动的最大收获,并祝你们在今后的改造路上再创佳绩 ,改造顺利,身体健康,早日新生!同时,我由衷地敬祝在坐的全体警官工作顺利,合家幸福,好人一生平安!!谢谢大家能对我这次行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明天,我将要继续着我的人生旅程。
谢谢大家!谢谢!!

Ⅷ 关于雨果93年的演讲稿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走的时候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挑起过最荣耀的、也是最艰巨的责任,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在他弥留之际,一边有同时代人和后代的欢呼和赞美,另一边有对他怀有深仇大恨的旧时代洋洋得意的嘘叫和仇恨。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个使命。很显然,他生来就被选定从事这件借助他在命运的法则和自然的法则中最高尚的愿望所完成的事业。他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时代。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 各位先生,在大革命前,社会的建筑是这样的:下边,是人民;人民的上面,是由神职人员代表的宗教;宗教的一边,是由法官代表的司法。 而在那个阶段的人类社会,人民是什么?是无知。宗教是什么,是不宽容。司法是什么?是没有公正。 于是,伏尔泰啊,你发出厌恶的呐喊,连将是你永恒的光荣!(爆发出掌声) 于是,你开始和过去打一场可怕的官司.你为人类的诉讼案辩护,驳斥暴君和凶神,你胜诉了。伟大的人物,你要永远受到祝福!(新的掌声) 伏尔泰直接面对这种轻薄无聊而又凄惨忧郁的社会,独自一人,眼前是各种力量的联合,宫廷、贵族、金融界;这支不自觉的力量,是盲目的一大群人;这批无恶不作的法官,他们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喝彩);这批虚伪、狂热、阴险兼而有之的神职人员,伏尔泰,我再说一遍,独自一人对这个社会一切丑恶力量的大联合,对这个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他接受战斗。他的武器是什么?这武器轻如和风,猛如雷电——一支笔。(鼓掌) 他用这武器进行战斗,他用这武器战胜敌人。 伏尔泰战胜了敌人。他孤军奋战,打了响当当的一仗,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是理性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喝彩) 他战胜了古老的法典、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主、中世纪式的法官、罗马天主教式的神甫。他把人的尊严赋予黎民百姓。他教导人、安抚人、教化人。他为西尔旺和蒙巴伊斗争,如同他为卡拉斯和拉巴尔斗争;他承受了一切威胁、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污蔑、流亡。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我刚才用过两个字,微笑,我说一下。微笑,就是伏尔泰。 各位先生,我们要这样说,因为,平静是这位哲学家伟大的一面,平衡的心态在伏尔泰身上最终总会重新确立。不论他正义的愤怒多大,总会过去,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心平气和的伏尔泰。于是,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 这是睿智的微笑。这微笑,我再说一遍.就是伏尔泰。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但是,其中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对于强者,他是嘲笑者;对于弱者,他是安抚者。他使压迫者不安,使被压迫者安心。以嘲笑对付权贵:以怜悯安抚百姓。啊!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连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它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它把迷信的内部照得透亮,这样的丑恶看看是有好处的,它让丑恶显示出来。它有光,有催生的能力。新的社会,平等、让步的欲望这叫做宽容的博爱的开始,相互的善意,给人以相称的权利,承认理智是最高的准则,取消偏见和成见,心灵的安详,宽厚和宽恕的精神,和谐,和平,这些都是从这伟大的微笑中出来的。 各位先生,只有希腊、意大利和法兰西享有以人物来命名时代的特权,这是文明最高的标志。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些国家领袖的名字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文明过去曾服从武力,文明以后将服从思想。权仗和刀剑已经折断,光明将取而代之,也就是说权威变成自由。再也没有别的最高权力,人民只有法律,个人只有良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进步的两个方面很清楚的显示出来,这就是: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让我们转身望着这个死者,这个生命,这个伟大的精神。让我们在这令人肃然起敬的墓前鞠躬。让我们向这个人讨教,他有益于人类的生命在一百年前已经熄灭,但他的作品是不朽的。让我们向其他强有力的思想家讨教,向卢梭、向狄德罗、向孟德斯鸠讨教。让我们与这些伟大的声音共鸣。要制止人类再流血。够了!够了!暴君们。啊!野蛮还在,好吧,让哲学抗议。刀剑猖狂,让文明愤然而起。让18世纪来帮助19世纪;我们的先驱哲学家们是真理的倡导者,让我们乞求这些杰出的亡灵;让他们面对策划战争的君主王朝,公开宣布人的生命权,良心的自由权,理性的最高权威,劳动的神圣性,和平的仁慈性。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Ⅸ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稿(要一千字以上的)

在柔和的灯光下,我翻开了《品德与社会》,无意间我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在清朝末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软弱,又采用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八国联军趁虚而入,使得强盛、辉煌一时的圆明园遭受了八国联军的洗劫,成了一堆废墟。国书——《永乐大典》被糟蹋得不成样子,名人字画,唐三彩,各色绫罗绸缎、金雕银镂等几乎被洗劫一空。

在书上刺眼地写着中华民国时期,日寇侵略、占领我们的国土,盗窃我们的财物,包括众多的艺术精华、世界之瑰宝。据不完全统计: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同胞就多达四十万余人。在书中,我又看到了许许多多日本兵残害中国人的照片,有枪杀、刀戳、剖腹、活埋、焚烧,一个个手无寸铁的中国人在日本鬼子的屠杀下屈辱地倒下了。

中华民族,你,陷于内忧外困之中,你的尊严倍受挑畔,你的躯体将被蹂躏。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总是默默企盼:企盼奇迹诞生;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总是默默祈祷:祈祷我们的民族,能够转危为安,能够走出泥泞与困境,驱散开这漫漫的黑云。而让我,让我们所有中国人最感骄傲的事情是:我们从来没有失望过一次。在倍受屈辱的民族的背后,总有我们中华的优秀儿女挺身而起。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6000愤怒的北平人们走上街头,高举着正义的旗帜,奔走呼告,勇敢地向卑鄙的暴虐宣战,向怯弱的卖国宣战。 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我们优秀的中华儿女,你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民族的脊梁;如果,如果我们的民族,没有你,它的生命将是如何的暗淡,它将会走向何等可怕的深渊啊!你以你坚毅不挠的行动,告诉所有的居心可怕的人们:中国人是不可辱的,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中国人将为国而声、为国而战、甚至为国而死。 我也知道了,中国因你而精彩。你使我想起了,志在维新、视死如归的谭嗣同;你使我想起了,抛妻别子、不惮前驱的林觉民;你使我想起了,东渡扶桑、救国救民的秋瑾;你使我想起了,弃医从文、疗救民心的鲁迅;你使我想起了所有为我们中华的独立崛起,探索着、痛苦着并奉献着的人们。使我想起了,陈毅元帅如是说,“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到中俄战争,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重若苦海的苦难,漫漫修远的长路,并没有使东方巨人从此消亡的缘故,正是因为在你们啊,我们民族最可爱的人,正是你们这些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仁人志士,所组成浴血奋战洪流,揽起狂澜,吹响起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新的纪元。. 虽然,我们古老的中国像一艘搁浅的大船,尽管沉重,尽管缓慢,但依然还坚挺着前进的风帆。

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让这座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顷刻间变成一片焦土和瓦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有多少志士任人,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撒热血,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帝国主义。

沧海桑田,风雨坎坷,伟大的祖国历尽磨难。我们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使命,我们不甘心落后于前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行者留给我们不怕困难,开括前进的大无畏精神。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未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领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

历史的书面仍在不倦地翻动,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呼吁在古老版图上回荡不息,那雄浑的声音使每颗灼热的心为之震撼。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前不负于古人,后无愧于千秋万代的历史新篇章!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一切探索救国救民的先辈们是中国的脊梁,伟大的抗战英雄是中国的脊梁,而我们,必将成为新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脊梁,中国才会有振兴的一日!

废墟的圆明园,南京大屠杀,这血的教训,如今我们21世纪的少年更应该铭记中国的耻辱,国强则民强,国弱则民弱,为了使中国不再陷入灾难,不再重蹈覆辙,我们应该勿忘国耻,发奋好学,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

同学们,为国而声、为国而战、甚至为国而死,才是一个人最大的骄傲;谁如果在心里没有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 同学们,当你伫足于雄伟蜿蜒的万里长城之上,当你止步于滚滚东去的黄河之边,当你静立在烟波浩渺的渤海之滨,当你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之时,你的心中是否感慨难平,是否热情奔涌?同学们,切莫以为只有生在乱世才好为国分忧。欲报国何须生于乱世,又何止在沙场上拼杀?同学们,我们是初开的鲜花,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的战场便是这足下的土地,用我们百倍的努力,学得知识、学得能力,然后用自己强健的双手开创一片辉煌的事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如此,都能把自己事业与理想,和我们的民族相融,那么我们的中华民族将不再是可辱的,将会成为能以昂然身姿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员。 让我们为振兴我们的中华拼搏吧。要知道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位同学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告诉自己吧,我们的心属于祖国。

纵观中华民族百年救亡,回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一是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最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充分战士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二是中国共产党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强核心,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命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成为维护民族团结,拯救民族危亡的中流砥柱;三是国家的富强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保障。抗日战争及新中国建设的历程一再证明,只有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富强,中华民族才能长盛不衰,才能兴旺发达;四是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百年救亡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源源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锤炼和升华。抗战期间,爱国注意体现为全民族空前团结,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体现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和平时期,爱国主义就应该体现为以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为己任,青年人就应该在今天立足岗位、勤奋工作,以图他年报效祖国。

这国家的孱弱,民族的耻辱,叫我们怎能忍受、怎能遗忘!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历史的记忆留下了悲壮的回声。风风雨雨六十载,匆任人宰割到屹立世界东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从改革开放到构建和谐社会,几经沉浮,世纪的钟声已敲响,今天的繁荣富强为祖国昨天交上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锐意进取的浪潮为祖国的明天奏响了进军的乐章。
今天对某些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企占钓鱼岛,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世界容不得他们胡作非为,中国更不会容他们肆意猖狂,他们的无耻行径必将遭到公正的审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以史为鉴,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我们决不能忘记历史,决对不能忘记我们的使命。为了祖国辉煌壮丽的未来,让我们做高峰的攀登者,去饱览险峰的雄姿吧;让我们做浪尖的弄潮者,去领略大海的气魄吧;让我们做时代音符地弹奏者,去奏响祖国 激昂时代的最强音把!
让中华民族在我们的手中,腾飞!

Ⅹ 请以“谈谈社会公德”为题,写一篇三分钟即兴说话的演讲稿

谈谈社会公德

一说起爱护公物,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老生常谈,因为类似“爱护公物光荣,破坏公物可耻”、“爱护公物,人人有责”这样的口号恐怕连幼儿园小朋友也能说上几条。
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做得怎么样呢?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校园里破坏公物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同学为求近路而不惜践踏草坪;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门窗;户外运动中弄坏了校园里的公共桌椅、栏杆和垃圾桶;课桌椅上经常会看见各式各样的涂鸦……你有没有想过,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行为都对公物造成了损坏,也给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还会增加学校对公物的维修费用,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每每看到这些不文明行为,你也许会皱着眉头嘟囔一句:缺德!是的,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公德心”,不讲社会公德,不遵规守纪。他们从来也不曾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这些公物的“主人”,不知道公物是大家公用的物品,每一个人都有爱护公物的义务。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个集体的总体素质状况。一个公民是否爱护公共设施,从小处讲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从大处讲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都应该按这个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爱护公物做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拥有一颗公德之心,处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能保证公共设施的完好无损与正常使用。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时光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社会公德,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礼仪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既是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又是公众利益的维护,公共秩序的体现。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关于伟大的领袖列宁的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已走了一半。那女工见是列宁,先是一惊,然后赶忙退回去给他让路。列宁却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还有一个故事,是在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就任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霍克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请他宽容我的不逊。”
听了两位名人的故事,你是否为他们而感慨呢?千万不要以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因为那样你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不但要有讲文明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礼仪的民众。
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文明环境,就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正像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首先我们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分辨是非善恶、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还是那就话:“文明礼仪我先行”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我们整个校园的素质、整个城市的素质、整个中国的素质才会在真正意义上进步与提高。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