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安西都护府坚守

安西都护府坚守

发布时间: 2020-12-20 18:46:00

1. 不死名将尉迟曜:唐朝安西孤军为什么能坚守半世纪

尉迟胜来到中原后,经过自己的奋斗立下许多功劳,被封为骑大将军。唐太宗在曾经邀请尉迟胜回去,但尉迟胜却拒绝了。尉迟胜留在了京城,并把位置给了弟弟尉迟曜。

二、“不死”的尉迟曜

在北庭都护府全部陷落后,安西都护府的结局也成为了历史之谜,!尉迟曜用自己的生命,让唐朝在阗的时间又延长了至少6年!那时的的尉迟曜,估计70岁了吧。他和他的哥哥尉迟胜都在用生命守护着这一片土地,成为一段佳话。

2. 安西都护府陷落后残余军民的下落是怎样

我最近也对这个答案很感兴趣,首先要对安西具体陷落的时间做一个推断,因为网上的答案都是学者推断安西都护府陷落于808年,我又进行了一些深究,发现这个答案来自于薛宗正先生《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一书,由于书中的文字在网上没有一例文本,所以我在前天一字一字打下来想给网络提交关于安西都护府最终陷落时间的扩展,可惜最后却以不相关为由拒绝了请求 安西最终大都护郭昕的词条也是如此,所以我先贴上薛宗正先生《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一书中关于安西最后陷落时间的考证:
西州陷蕃的时间晚于庭州。贞元七年(791)回纥大相颉于迦斯联兵杨袭古,再次反攻北庭,“俄为吐蕃,葛逻禄等所击,又大败,死者大半。”唐北庭大都护自是未返西州,而随回纥北上,寻卒。因之《元和郡县志》卷40记曰“西州,贞观七年没于吐蕃。”其实全出推测。《旧唐书·吐蕃传》则记云:“自是安西阻绝,莫知存否,唯西州之人犹存固然焉”,但也未明叙究竟固守到何年何月。近人多据P3918号文书(《金刚坛广大清静陀罗尼经》)中西州没落官、甘州寺户、唐伊西庭节度使留后使判官、朝散大夫、试太仆卿赵彦宾在贞元九年十月十五日题跋中“去岁西州顷陷,人心苍忙”一句断定西州陷于贞元八年(792)。然“顷陷”并非已陷。据荣新江在日本所见静嘉堂文库所藏吐鲁番文书第五本所留一行残字为“贞元十一年正月 日 录事 ”,说明时至贞元十一年(795)唐朝仍在西州有效地行使政治主权,至于此城陷落的具体时间,限于目前的资料发现尚难做出肯定判断,然早于安西的陷落应是确定无疑的。据此,自贞观十四年(640)归唐置州直至最后陷蕃也已超过一个半世纪。关于安西陷落的时间更无确切的记载,看来已不单是情报断绝所致,事实上唐朝已经完全弃之不顾了。然而有证据表明其地陷蕃最迟,这同安西边防实力相对强固有关。大都护驻节龟兹,汉兵尚众,另有于阗,疏勒、焉耆三镇守军环拱周围,加之城郭诸国效命,又有回纥为奥援,以故虽在地里上距唐最远,距蕃最近,却足以使强邻未敢轻动。代宗朝朱都护请接家口西行,德宗朝复遣内给事如玉至安西,购玉于阗,平安返回,悟空东归至此,亦未见到战乱景象,四镇建置完好,节度使坐镇安西,于阗镇守使郑据、疏勒镇守使鲁阳、焉耆镇守使杨日佑、威戍镇守使苏岑、据瑟得城使窦诠各统重兵,分守要隘。疏勒王裴冷冷、于阗王尉迟曜、龟兹王百环、焉耆王龙如林等安西诸属国王仍皆对唐始终不渝。其中于阗尤为唐之忠实属国,不仅尉迟胜亲率国兵赴难中原,一去不返,其弟尉迟曜受唐厚封,乾元三年(760)颁诏加“大(太)仆员外卿,同四镇节度副使。”名义上为四镇副帅,助唐扼守安西南门。吐蕃犯安西,必先经其国,由于其国兵力雄厚,加之汉军协同,直至贞元六年(790)攻陷北庭以后,吐蕃始移攻于阗,和田出土的汉文文书的最晚纪年为贞元六年(790)十月四日,似乎表明于阗陷蕃的时间。《敦煌出土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亦记:“没庐·墀苏茹木夏统兵北征,收抚于阗,归于治下,抚慰编氓,并征其贡赋。”自是安西形势始为之一变。安西的固守更全凭回鹘的大力支援。这一名城的争夺已成为吐蕃、回鹘大战的主战场之一。汉文《九姓回鹘可汗圣文神武碑》对此留有明确的记述。此碑虽确乃保义可汗时代所立,然所叙并非一代事,过去我国学术界皆固守沙畹、王国维旧说,凡涉及碑文中之“天可汗”皆视为保义可汗业绩,以致许多历史迷雾难以澄清。其实此碑毋宁观视为怀信可汗碑更为恰当,其人即颉于迦斯任大相时之次相趺跌骨咄录。贞元六年(790)正当颉于迦斯统兵与吐蕃激战北庭之时,回纥汗庭发生政变,忠贞可汗逻斯被弑,趺跌骨咄录率先诛逆定乱,扶立奉诚可汗阿啜,由之专权汗庭,及颉于迦斯贞元六年(790)、七年(791)两次争北庭,皆败,改委之主兵,迅速改观了战局。碑文14行明确记述此人曾于贞元十年(794)一度规复北庭,“北庭半围半收之次......讨灭元凶,却复城邑。”贞元十一年(795)奉诚可汗卒,趺跌骨咄录自立为汗,唐朝册之威怀信可汗,开创了回纥韩国趺跌王朝。这一王朝二代军腾里野合可汗在位之世(永贞元年至元和三年,805~809)安西局势最危,此汗曾两次驰救,始胜而终败。第一次大战碑文终有详尽描写:“???遗弃(疑为”自西州遗弃“),复吐蕃大军,攻围龟兹,天可汗领兵救援,一时扑灭,尸骸臭秽,非人所堪,遂筑京观,则没余烬。”此段文字下接“崩后,登里罗旧密施合毗迦可汗继承”,而次合毗迦可汗即保义可汗,即位于元和三年(809),可知这一战绩乃藤里野合可汗在位时所为。但第二次驰救龟兹的失败却为碑文所晦书,安西终沦于吐蕃。对此,宪宗朝诗人元稹所赋《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缚戎人》可为其坚证。诗中通过一名后来沦为蕃俘的安西戍卒之口,明确提到安西这座为唐军固守的碛西最后城堡陷落于吐蕃的一次初冬夜袭:
边头大将差健卒,入抄禽生快于鹘。
但逢赪面即捉来,半是边人半戎羯。
大将论功重多级,捷书飞奏何超忽。
圣朝不杀谐至仁,远送炎方示微罚。
万里虚劳肉食费,连头尽被毡裘暍。
华裀重席卧腥臊,病犬愁鸪声咽嗢。
中有一人能汉语,自言家本长城窟。
少年随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没。
天宝未乱犹数载,狼星四角光蓬勃。
中原祸作边防危,果有豺狼四来伐。
蕃马膘成正翘健,蕃兵肉饱争唐突。
烟尘乱起无亭燧,主帅惊跳弃旄钺。
半夜城摧鹅雁鸣,妻啼子叫曾不歇。
阴森神庙未敢依,脆薄河冰安可越。
荆棘深处共潜身,前困蒺藜后臲卼。
平明蕃骑四面走,古墓深林尽株榾。
少壮为俘头被髡,老翁留居足多刖。
乌鸢满野尸狼藉,楼榭成灰墙突兀。
暗水溅溅入旧池,平沙漫漫铺明月。
戎王遣将来安慰,口不敢言心咄咄。
供进腋腋御叱般,岂料穹庐拣肥腯。
五六十年消息绝,中间盟会又猖獗。
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
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
常教孙子学乡音,犹话平时好城阙。
老者傥尽少者壮,生长蕃中似蕃悖。
不知祖父皆汉民,便恐为蕃心矻矻。
缘边饱喂十万众,何不齐驱一时发。
年年但捉两三人,精卫衔芦塞溟渤。
这位没蕃的安西戍卒后来只身奔唐,反为唐朝边将作为蕃俘押送流放,此乃白居易任谏官左拾遗时期(原书中提到此诗是白居易所作,但本人在编辑词条时查证后发现此诗却是元稹所著,疑似错误)亲加采访的一件真实历史悲剧,因赋为诗、诗中“阴森神庙”乃库木吐喇千佛洞,“脆薄河冰”即今渭干河,最后被俘地点似在胡杨林中,可知所叙一切皆于龟兹景物相符,其真实性可信赖无疑。复据《旧唐书》卷166记白居易仕宦履为“元和元年(806)四月宪宗策制试举人......二年(807)十一月召入翰林学士,三年(808)五月拜左拾遗,......六年(811)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全唐诗》卷426更明确记载此诗作于元和四年(809),而此诗安西戍卒由城陷至奔唐至少一年,由此推断,安西似陷于元和三年(808),已是安史乱后五十三年,与诗中“五六十年消息绝”相符,且正当回鹘里野合,保义二可汗易代之际,吐蕃则正当弃猎松赞盛世(贞元二十年至元和十年在位,804~815),就吐蕃、回鹘两国形式变化而言,亦相契合,可见安西(龟兹)乃陷于元和三年(808),它的陷落标志着唐朝碛西政治主权的终结。自贞观二十三年(648)唐军占领龟兹,显庆三年(658)安西移治于此,晋级为大都护府,长寿元年(692)定型为大都护府,重建四镇,开元十六年(728)独为一节度,至元和三年(808)陷蕃,更已超过一个半世纪。
从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唐对安西的态度早已是完全放弃,回鹘虽大力营救,却也不敌吐蕃
再来了解一下吐蕃对唐人的态度:
吐蕃对唐人有两种待遇法。一种是河陇地方未曾东徙的居民约有五十万人,其中劳动民众都被看作贱隶。沈亚之说,我曾问吐蕃降人,唐人在彼方情形。他说:唐人(民众)子孙生下来就是奴婢,种田放牧,或聚居城乡中,或散处荒野间。这部分人无论是谁,吐蕃都不敢信任;世族豪家社会地位不变,有些被任为文武官,还受免税、扩大产业等优待。八二一年,庸穆宗任刘元鼎为会盟使,前往逻娑,路过河西一带,见到旧时城郭还在,兰州广种水稻,桃李榆柳茂盛。看来,汉族地主阶级仍保持原状,民众虽说是奴婢,实际是农奴性质,与纯粹奴隶还有区别,生产仍以农业为主。广大农民被贬为完全农奴,是社会的大退步。吐蕃又迫令所有唐人改换服装,只许每岁元旦日用唐衣冠祭拜祖先,祭毕收藏。每当这一天,唐人无不东向号恸,想念故国更甚。七八○年,唐使臣韦伦自吐蕃归国,经过河陇,一路上看到唐人都毛裘蓬头,在墙缝里偷看,有些捶心流涕,有些向东拜舞,也有人暗送书信,报告蕃国虚实,盼唐军来如饥渴人盼饮食。刘元鼎出使吐蕃,至龙支城(青海乐都县南),有耆老千人,见刘元鼎哭拜,问天子安好否?说因从军被掳,陷没在这里,自己和子孙不忍忘记朝廷,朝廷也还记得我们么?说完都鸣咽涕泪,不敢出声哭。刘元鼎密问,知道是丰州(内蒙古五原县)人。元稹《乐府·缚戎人》里所说“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元旦)梳汉发”,正是在蕃国唐人的普遍心理。自地主阶级到农民,都愿意回到唐朝来,吐蕃的统治显然不能维持多久。
另一种是对俘虏的待遇法。无专长的唐俘,面上刻黑字(黥面),分配到各地充奴役,上述龙支城唐人,当是属于这一类。有专长的唐俘,右臂上刻黑字,等候赞普亲自发落。其中有些人被任为小官吏,不论文武,统称为舍人。唐宪宗时,淮南小将谭可则在边上被俘,因通晓文字,将要被任为知汉书舍人。他臂上刻的蕃字,译意为“天子(赞普)家臣”。赞普选取有才能的人作自己的家奴,分配无才能的人给贵族作家奴,符合俘虏为奴的惯例。刘元鼎觐见赞普,赞普赐宴,肴馔和酒器,略与唐同,乐工奏《秦王破阵曲》,又奏《凉州》、《胡渭州》,《绿腰》等。乐工和伎人都是唐人,厨师和制酒器的工匠,大概也是唐人。八○一年,吐蕃攻破麟州(陕西神木县北),掳走居民及党项部落。僧延素被掳,一个蕃将号称徐舍人,对延素说,我是英公(李勣)五代孙,武后时我祖先避难逃人吐蕃,世代做蕃将,想念故国的心永不能忘,只是宗族大了,无法回去。你现在遇见我,我放你走。蕃法严,无放还俘虏例,徐舍人放延素,因延素是僧人。这种避难入蕃的人,社会地位可能高一些,其余有专长和无专长的俘虏,都是家奴身份。吐蕃曾攻蜀,赞普命令诸将说,我要蜀州作东方大镇,凡有技艺的工匠都送到逻娑来,平常年岁只要他们纳一匹帛的赋税。在新疆发现的吐蕃文书里说,“在当妥关,弃札、穹恭和桑恭三人分派奴隶,举凡他们的人名、家庭、职业及如何纳税等分别予以登记”。以此为例,家奴不是纯粹奴隶而是农奴性质的贱民。当然,充当纯粹奴隶的人也不会很少。吐蕃多年来为掠获人口而战,一定有大量唐人被掠获,他们生活在吐蕃日久,逐渐融合在蕃人中,成为社会下层的一部分。这对吐蕃既补充了人口,又流入了文化和技艺,似乎是有利的,但战争中吐蕃兵士死亡率很高(战死和疫死),用来换取俘虏,何曾有便宜,文化和技艺可以学习,也无须依靠故争。归根说来,吐蕃对唐进行长期战争,是统治阶级为了“临阵所得,使为已有”,不惜牺牲民命来达到得财物拥家奴致大富的目的,如果说战争有利,也只是统治阶级有了利。至于吐蕃民众同唐民众一样,不论胜败在哪一方,受到的都是祸害,并无什么利可得。吐蕃民众受长期战争的祸害,劳昔不堪,吐蕃衰亡时期的到来,也就必不可免了

在汉人比重大的地区例如瓜州(酒泉)、沙洲(敦煌)从汉起就有汉民进入开垦,有历史沉淀并且有强大的人口以及经济比重,正是因为这些后来晚唐时期的张仪潮才可以一统河西走廊回归朝廷 可是安西四镇的汉人比重就太少了,安西其实从汉到唐期间中土范围并未扩张至此,所以是不会有多少汉人比重的 虽然无论是瓜沙二州还是安西四镇,吐蕃对汉人的待遇都是一样的 但是安西旧地在吐蕃衰败之后,当地的汉人却并没有反抗的能力 并且最终为伊斯兰侵蚀 导致今日景象

3. 唐朝六大都护的安西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是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都护是级别最高的行政长官。
唐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设西州都护府,治所在西州。 同年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雅尔郭勒)设安西都护府,用以针对西突厥。安西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乔师望,后由郭孝恪接任,开始时只有数千人的兵力。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今新疆库车县)。
唐高宗显庆二年十一月,苏定方在碎叶水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反叛,从而平定了西突厥,将安西都护府治所迁回高昌故地。显庆三年五月(658年),安西都护府又迁到龟兹(今库车), 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唐高宗改变太宗时只重军事而轻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设蒙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并将其附属小国分别设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使这一带都置于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唐朝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置的安西都护府治所西(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统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辖境相当今新疆及哈萨克东部、吉尔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显庆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这期间,是武则天为皇后辅佐高宗到垂帘听政阶段。显庆五年(660年),位于葱岭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该部巡查。显庆、龙朔年间(661-663年),唐军平定西突厥,辖区扩大至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及葱岭的东西各部直至阿姆河两岸城的诸城邦国,包括今吉尔吉斯斯坦大部分。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巡视葱岭以西, 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十六都督州府,统辖八十个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并在吐火罗立碑记述此事。
龙朔二年(662年)之后,吐蕃和唐朝反复争夺安西四镇,此处多处易手,直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镇相继陷落。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军队攻陷了安西都护府。期间,唐朝也两次放弃安西四镇,安西都护府治所移至碎叶城。
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王孝杰收复了安西四镇,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此后,安西都护府的府衙才在龟兹稳固下来。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北庭都护府设立,管辖原安西大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护府只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西的地区,以抵吐蕃对丝绸之路的北侵。
安西都护府所统率的精锐骑兵又称“安西兵”,唐肃宗至德年间(756年-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政府在河西、陇右征兵,安西兵组成“安西行营”奉诏平叛, 帮助收复了两京。但由于安西、北庭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机陆续占领陇右、河西,因此安西都护府与唐朝的通道中断,但安西四镇留守军队仍孤军坚守。 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河西军镇多被吐蕃攻陷。有旧将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护府,二镇和沙陀、回鹘相依,吐蕃久攻不下。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德宗对其进行了嘉奖,封李元忠为北庭都护,郭昕为安西都护。随后,吐蕃急攻沙陀、回鹘部落,北庭、安西变得孤立无援,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被吐蕃攻陷。
安西最后陷落的时间,始料并无确切记载,这可能不仅是情报断绝所造成的,而是事实上唐朝已经放弃了对安西的控制。安西四镇的于阗陷落于贞元六年(790年)。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 初建之安西都护府共四任都护(640年-658年):
第1任:乔师望(640年一642年,即贞观十四年至贞观十六年):
第2任:郭孝恪(642年—649年,即贞观十六年至贞观二十三年);
第3任:柴哲威(649年—651年,即贞观二十三年至永徽二年)
第4任:麴智湛(651年—658年,即永徽二年至显庆三年)
再建之安西都护府共7任都护(667年-685年): 第1任:陶大有(乾封二年至总章二年,667年-669年):
第2任:董宝亮(总章二年至咸亨二年,669—671)
第3任:崔智辩(咸亨二年至上元二年,671—675)
第4任:杜怀宝(咸亨二年至仪凤四年,671—679)
第5任:王方翼(调露元年至开耀元年.679—681)
第6任:杜怀宝(开耀元年至永淳元年,681一682)
第7任:李祖隆(永淳二年至垂拱元年,683—685)
三建之安西部护府共两任都护(689年-691年): 第1任:咎斌(永昌元年至天授元年,689—690)
第2任:佚名都护(天授元年至天授二年,690一691)
安史之乱后可考之安西都护
朱某:765年--?
尔朱某:?—778年
初建之安西大都护府共5任大都护(658年-667年):
第1任:杨胄(显庆三年至龙朔二年,658年—662年)
第2任:苏海政(龙朔二至三年,662-663)
第3任:高贤(龙织三年至麟德元年,663-664)
第4任:匹娄式彻(麟德元年至二年,664-665)
第5任:裴行俭(麒德二年至乾封二年,665—667)
再建之安西大都护府共2任大都护(686年-689年): 第1任:王世果(垂拱二年至三年.686—687)
第2任:闽温古(垂拱三年至永昌元年.687—689)
三建之安西大都护府共12任大都护(693年-752年): 第1任:许钦明(长寿二年至万岁通天元年.693—696)
第2任:公孙雅靖(万岁通天元年至圣历元年,696—698)
第3任:田扬名(圣历元年至长安四年.698—704)
第4任:郭元振(神龙元年至景龙二年,705一708)
第5任:周以惮(景龙二年,708)
第6任:郭元振(景龙二年至景云元年.708一710)
第7任:张玄表(景云元年至开元二年,710一714)
第8任:吕玄璟(开元二年至三年,714一715)
第9任:郭虔瓘(开元三年,715)
第10任:靖德太子李琼(开元四年至十五年,716—727)
第11任:延王李?(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五年, 727—737)
第12任:李林甫(开元二十五年至天宝十一年,737?—752)
安史之乱后正式册封的安西大都护(781—?):郭昕:(建中二年至不详,781年至不详)

4. 新疆旅游,必须要去唐安西都护府,为何说这里是“3.28亿元复活的一段历史”

到新疆旅游,一定要去唐安西都护府去看看,因为这里承载着盛唐时期统治下新疆的历史文化与建筑,是新和县政府花了3.28亿来打造的一座历史名城。新疆拥有着无比震撼的自然风光,也有着历史悠久的人文地理。它坐落在祖国的西北边疆,不仅土地辽阔,名胜古迹也宏伟壮观。地处新疆的阿克苏有个新和县,就是一座名胜古迹,它就是中国古代赫赫有名的唐安西大都护府的遗址。

修建后的古城非常雄伟壮阔,周围被芦苇包围着,秋风吹过,更显古城历史之悠久。也许会有许多人早已遗忘了这段悲壮的历史,遗忘了勇猛的安西军。但重建后的唐安西大都护府文化产业园却鲜活地呈现出以往的那段历史,让人们以此感受到大唐帝国所统治的队伍“安西军”的勇敢与坚守。

5. 孤军死守西域四十载,最后一战三军将士尽白头,这场唐朝最悲壮的一战是哪一战

应该是唐宪宗元和三年,安西最后陷落的一场战争。其实大家都知道不可能是因为一场战争人的头发就一夜间全白了头的,而是因为战士驻扎在前线40余年,从身强力壮的青年出征到了体弱多病的年老还未回。

几十年的坚守,从年轻力壮到已是头发花白,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吐蕃军,郭昕率领士兵与吐蕃军血战,结局终是郭昕率领几千早已白发苍苍安西军死战不退,最终全部阵亡。

6. 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为何誓死不降

唐朝,是古代中国的高光时代,影响力远达中亚,唐太宗被周边民族心悦诚服地尊为“天可汗”。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最为自豪的年代,无数人以说唐语,穿唐装为傲。汉唐时期的西域,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要统治并管理好这一片区域,仅靠军事手段,成本太高,难以维持。

士兵,唐朝前期以府兵为主,中后期以募兵为主。府兵是半职业军人,平时为农,不交税,自备兵器,定时训练,战时为兵。在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运行良好的基础上,府兵有财力自购装备,积极性很高——不用交钱粮,凭军功还可以出人头地…

募兵就是职业军人,装备统一配发,统一训练,长期配合,军功升迁的途径也是畅通的,战斗力更佳,唯一的隐患是将领可能会拥兵自重。


7. 西域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这就是《汉书·郑吉传》中所称的“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安西都护府:唐朝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设西州都护府,治所在西州,同年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雅尔郭勒)设安西都护府。用以针对西突厥。

北庭都护府:是中国唐朝设立于西域天山以北的行政单位,管理区域东起伊吾,西至咸海一带,北抵额尔齐斯河到巴尔喀什湖一线,南至天山。武周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这就是《汉书·郑吉传》中所称的“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汉宣帝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西域都护是汉王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其级别相当于郡太守,每年的俸禄是二千石粮食。其属官有副校尉、丞各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都护的职责是统辖西域诸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自郑吉为西域都护至西汉末,前后任西域都护者18人,姓名见于史册的有10人,除郑吉外,还有韩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建、但钦、李崇等。

公元前48年西汉政府在车师置戊己校尉,其基本职责是屯田积谷。戊己校尉受西域都护节制。西域都护所辖西域各国的国王及主要官员,由汉王朝赐予印绶。据《汉书·西域传》载,西域都护统辖西域诸国有48国,“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工、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共376人。考古工作者曾在今阿克苏地区的古城中发掘出一枚西汉时期曾任西域都护的李崇的印,还发现一枚“汉归义羌长”铜印,即汉朝颁授西域首领的官印。这些都反映了西汉在西域设官置守、任命各级官员的情况。

安西都护府

唐朝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设西州都护府,治所在西州,同年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雅尔郭勒)设安西都护府。用以针对西突厥。

安西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乔师望,后由郭孝恪接任,开始时只有数千人的兵力。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今新疆库车县)。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十一月,苏定方在碎叶水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反叛,从而平定了西突厥,将安西都护府治所迁回高昌故地。显庆三年(658年)五月,安西都护府又迁到龟兹(今库车),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唐高宗改变太宗时只重军事而轻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设蒙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并将其附属小国分别设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使这一带都置于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唐朝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置的安西都护府治所西(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统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辖境相当今新疆及哈萨克东部、吉尔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显庆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这期间,是武则天为皇后辅佐高宗到垂帘听政阶段。显庆、龙朔年间(661-663年),唐军平定西突厥,辖区扩大至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及葱岭的东西各部直至阿姆河两岸城的诸城邦国,包括今吉尔吉斯斯坦大部分。

显庆五年(660年),位于葱岭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该部巡查。

龙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巡视葱岭以西, 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十六都督州府,统辖八十个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并在吐火罗立碑记述此事。在此时,安西大都护府的管辖地包括安西四镇、濛池、昆陵都护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罗乃至波斯都督府,大体相当于今日新疆与中亚五国、阿富汗的总和。

龙朔二年(662年)之后,吐蕃和唐朝反复争夺安西四镇,此处多处易手,直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镇相继完全陷落。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军队攻陷了安西都护府。期间,唐朝也两次放弃安西四镇: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恢复了安西四镇,仪凤三年(678年),又被吐蕃控制;仪凤四年(679年),安西四镇被唐将裴行俭收复,垂拱三年(687年),武则天被迫收缩战线,放弃安西四镇。安西都护府治所移至碎叶城。

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王孝杰收复了安西四镇,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此后,安西都护府的府衙才在龟兹稳固下来。

长安二年(702年),北庭都护府设立,管辖原安西大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护府只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的地区,以抵吐蕃对丝绸之路的北侵的战略目的。

安西都护府全盛时代所统率的精锐骑兵又称“安西兵”,唐肃宗至德年间(756年-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政府在河西、陇右征兵,安西兵组成“安西行营”奉诏平叛,帮助收复了两京。但由于安西、北庭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机陆续占领陇右、河西,因此安西都护府与唐朝的通道中断,但安西四镇留守军队仍孤军坚守。

肃宗上元元年(760年),陇右军镇多被吐蕃攻陷。有旧将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护府,二镇和沙陀、回鹘相依,吐蕃久攻不下。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德宗对其进行了嘉奖,封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郭昕为安西大都护。 随后,吐蕃联合葛逻禄、沙陀攻击唐军、回鹘,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占北庭,唐朝与安西失去联络,不知安西存亡。《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三“及三葛禄、白服突厥皆附于回鹘,回鹘数侵掠之。吐蕃因葛禄、白服之众以攻北庭……贞元六年(庚午,公元七九零年)……回鹘颉干迦斯与吐蕃战不利,吐蕃急攻北庭。北庭人苦于回鹘索求,与沙陀酋长朱邪尽忠皆降于吐蕃。……安西由是遂绝,莫知存亡,而西州犹为唐固守。”

安西最后陷落的时间,史料并无确切记载,这可能不仅是情报断绝所造成的,而是事实上唐朝已经放弃了对安西的控制。 安西四镇的于阗陷落于贞元六年(790年)。 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冬。

北庭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是中国唐朝设立于西域天山以北的行政单位,管理区域东起伊吾,西至咸海一带,北抵额尔齐斯河到巴尔喀什湖一线,南至天山。武周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唐太宗为了加强对西突厥地区的管理,在640年攻破高昌以后,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地区。

公元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北庭都护设立后,提携万里,社会安定、农业、牧业、商业、手工业都得到空前发展,成为西北地区中心。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第二任都护郭虔瑾进驻北庭后,将所率军队编为田卒、开荒种地、屯垦戌边。唐玄宗为了确保这条中西大道的安全和领土完整,又在北庭设立节度使,统领瀚海、天山、伊吾三军,有镇兵万余人,其中瀚海军一万二千人就屯成在北庭。

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利。任命各级官吏,统率边防守军,推行中央政令,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这一带都得以施行。这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发展中西交通,促进西域和中原以至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唐政府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设施,充分证明了安西和北庭两都护府管辖的地区,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无力西顾,将大批兵力调往内地,西域与内地联系遂被隔绝。北庭都护府孤悬塞外,坚持了三十五年之久。唐朝自公元702年设置都护府到公元791年都护府被吐蕃人攻陷,共89年。之后,北庭被回鹘人占领,北庭地区在回鹘人经营下历时三百余年,宋代属葛逻禄。

8. 简述安西都护府的设置与发展变迁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设西州都护府,治所在西州。[1] 同年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雅尔郭勒)设安西都护府,[2] 用以针对西突厥。[3] 安西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乔师望,后由郭孝恪接任,开始时只有数千人的兵力。[3]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今新疆库车县)。[3]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十一月,苏定方在碎叶水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反叛,从而平定了西突厥,[3] 将安西都护府治所迁回高昌故地。[1] 显庆三年(658年)五月,安西都护府又迁到龟兹(今库车),[1] 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唐高宗改变太宗时只重军事而轻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设蒙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并将其附属小国分别设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4] 使这一带都置于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唐朝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置的安西都护府治所西(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统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辖境相当今新疆及哈萨克东部、吉尔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显庆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这期间,是武则天为皇后辅佐高宗到垂帘听政阶段。显庆、龙朔年间(661-663年),唐军平定西突厥,辖区扩大至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及葱岭的东西各部直至阿姆河两岸城的诸城邦国,包括今吉尔吉斯斯坦大部分。
显庆五年(660年),位于葱岭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该部巡查。[3]
龙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巡视葱岭以西,[3] 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十六都督州府,统辖八十个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并在吐火罗立碑记述此事。[1] 在此时,安西大都护府的管辖地包括安西四镇、濛池、昆陵都护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罗乃至波斯都督府,大体相当于今日新疆与中亚五国、阿富汗的总和。
龙朔二年(662年)之后,吐蕃和唐朝反复争夺安西四镇,此处多处易手,直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镇相继完全陷落。[5]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军队攻陷了安西都护府。[1] 期间,唐朝也两次放弃安西四镇: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恢复了安西四镇,仪凤三年(678年),又被吐蕃控制;仪凤四年(679年),安西四镇被唐将裴行俭收复,垂拱三年(687年),武则天被迫收缩战线,放弃安西四镇。[6] 安西都护府治所移至碎叶城。
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王孝杰收复了安西四镇,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1] 此后,安西都护府的府衙才在龟兹稳固下来。[6]
长安二年(702年),北庭都护府设立,管辖原安西大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护府只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的地区,以抵吐蕃对丝绸之路的北侵的战略目的。[3]
安西都护府全盛时代所统率的精锐骑兵又称“安西兵”,唐肃宗至德年间(756年-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政府在河西、陇右征兵,[1] 安西兵组成“安西行营”奉诏平叛,[3] 帮助收复了两京。但由于安西、北庭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机陆续占领陇右、河西,因此安西都护府与唐朝的通道中断,但安西四镇留守军队仍孤军坚守。
肃宗上元元年(760年),陇右军镇多被吐蕃攻陷。[1] 有旧将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护府,二镇和沙陀、回鹘相依,吐蕃久攻不下。[1]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德宗对其进行了嘉奖,封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郭昕为安西大都护。[1] 随后,吐蕃联合葛逻禄、沙陀攻击唐军、回鹘,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占北庭,唐朝与安西失去联络,不知安西存亡。《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三“及三葛禄、白服突厥皆附于回鹘,回鹘数侵掠之。吐蕃因葛禄、白服之众以攻北庭……贞元六年(庚午,公元七九零年)……回鹘颉干迦斯与吐蕃战不利,吐蕃急攻北庭。北庭人苦于回鹘索求,与沙陀酋长朱邪尽忠皆降于吐蕃。……安西由是遂绝,莫知存亡,而西州犹为唐固守。”[1]
安西最后陷落的时间,史料并无确切记载,这可能不仅是情报断绝所造成的,而是事实上唐朝已经放弃了对安西的控制。[7] 安西四镇的于阗陷落于贞元六年(790年)。[8] 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冬。
摘自网络。

9. 他率白发孤军坚守边关40余年,被国家遗忘,连改朝换代也不知情吗

公元781年,唐肃宗建中时期,此时距离那场动摇唐帝国根本的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唐朝地内地,逐渐恢复了生机,而回鹘正如同以往,向都城长安派出使节觐见,这次使团成员当中,却有着两位特殊的使者,他们身穿唐朝官服,口说内地语言,等见到唐肃宗,这两名臣子,正是北亭节度使李元忠,还有安西都护郭昕派出来的人马,回到京城向皇帝述职。

到了唐德宗时期(789年),高僧悟空前往西域龟兹国,依然见到了安息大都护,坐镇龟兹国的武威郡王郭昕,说明此时安息四镇依然是唐军所坚守,但是到了唐宪宗期间,安西最终失去了声音,关于它具体陷落的时间,史学家并不得而知,但是历史却记住了郭昕和这群唐军,他被国家遗忘,连改朝换代也不知情,率白发孤军坚守边关40余年,不由得让人敬佩。

10. 唐朝陇右道与安西都护府

是对。 陇右道,是唐朝的一个道,为贞观十道之一。辖境包含今甘肃、青海、新疆地区。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乃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在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唐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设西州都护府,治所在西州。 同年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雅尔郭勒)设安西都护府,用以针对西突厥。安西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乔师望,后由郭孝恪接任,开始时只有数千人的兵力。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今新疆库车县)。 唐高宗显庆二年十一月,苏定方在碎叶水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反叛,从而平定了西突厥,将安西都护府治所迁回高昌故地。显庆三年五月(658年),安西都护府又迁到龟兹(今库车), 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唐高宗改变太宗时只重军事而轻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设蒙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并将其附属小国分别设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使这一带都置于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显庆五年(660年),位于葱岭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该部巡查。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巡视葱岭以西, 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十六都督州府,统辖八十个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并在吐火罗立碑记述此事。 龙朔二年(662年)之后,吐蕃和唐朝反复争夺安西四镇,此处多处易手,直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镇相继陷落。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军队攻陷了安西都护府。期间,唐朝也两次放弃安西四镇。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王孝杰收复了安西四镇,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此后,安西都护府的府衙才在龟兹稳固下来。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北庭都护府设立,管辖原安西大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护府只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西的地区,以抵吐蕃对丝绸之路的北侵。 安西都护府所统率的精锐骑兵又称“安西兵”,唐肃宗至德年间(756年-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政府在河西、陇右征兵,安西兵组成“安西行营”奉诏平叛, 帮助收复了两京。但由于安西、北庭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机陆续占领陇右、河西,因此安西都护府与唐朝的通道中断,但安西四镇留守军队仍孤军坚守。 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河西军镇多被吐蕃攻陷。有旧将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护府,二镇和沙陀、回鹘相依,吐蕃久攻不下。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德宗对其进行了嘉奖,封李元忠为北庭都护,郭昕为安西都护。随后,吐蕃急攻沙陀、回鹘部落,北庭、安西变得孤立无援,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被吐蕃攻陷。 安西最后陷落的时间,始料并无确切记载,这可能不仅是情报断绝所造成的,而是事实上唐朝已经放弃了对安西的控制。安西四镇的于阗陷落于贞元六年(790年)。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