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孔子怎么坚守政治

孔子怎么坚守政治

发布时间: 2020-12-16 17:26:49

Ⅰ 孔子 政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关于礼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3、关于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悯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资料来源:摘自张永东《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

孔子不仅以其伦理道德思想著称于世,而且,他的政治思想也具有独到之处。以往,有些学者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但孔子并不保守,其呼吁“克己复礼”、称赞周礼“文哉”、盼与周公梦中相见等,只是他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孔子时代,国民政治观念在诸子中普遍存在。所谓国民政治,简单地说就是打破贵族政治垄断。当时,春秋诸侯国的内政由许多大家族垄断。而国民政治思想反对垄断,主张刑无等级,法无贵贱,黜陟开放。孔子顺应了这种趋势,主张用人应该更器重“先进于礼乐”的“野人”。他的弟子中,绝大多数都是穷困潦倒的下层人子弟。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角度不同于别人。他培养和鼓励下层弟子发奋好学,苦心修养,乐以忘忧,而不像法墨两家那样指责人主不慧、环境不公,把升迁的希望多寄托在他人身上。在孔子的鼓励下,子路敢称治“千乘之国”;冉求称能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公西赤虽自谦,不敢称为一国之宰,但也给自己安了个为祭祖礼仪做赞礼的重要角色。子贡凭“货殖”本事游走列国,声望不下诸侯。孔子以这种国民政治意识传及后世,无数平民书生自我砥砺,不惧权贵、敢斗恶势力,以天下为己任。所以说,孔子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等级开放,更要求知识分子们主动承担起改造世界的责任。

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以保护人为基点,首先关注人的生命与生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十分同情百姓,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法家以待狗马禽兽之心态引导民众的物质欲望为君所用,孔子则敬民如神,“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强调“教之”。更需注意的是,在关心人的生命和生存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强调人的尊严,关注人格的培育,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由上可见,仅仅打破等级封闭,还不能作为政治上进步与落后的最后标准,还要看怎样打破,是在人的价值的肯定与提高中打破,还是以退化与落后为代价打破。孔子的思想属于前者,所以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层次更高一畴。

诚然,从形态上看孔子的表现似乎有点保守,对等级的开放表现不够激进。但他侧重于人的精神的开放、人格的开放,把精神、人格与身份、财富分开,只以个人的修养论高下,其内涵、角度、层次及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应当说大大超越他人。对周礼等级制,孔子也有实质性的削弱。周礼虽为道德而设,但道德寓于特权之中,贵族们以彼此尊重特权为守道德。孔子凸现周礼中的道德层次,用人格平等的道德代替人格不平等的道德。他强调等级中的高低上下只是角色不同,无人格上的贵贱,并且主张君主在道德关系中履行义务更应该主动,“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虽然没有提出废除特权,但其强调的人格平等精神,为从根本上消除特权打开方便之门。孟子后来能说“途之人可以为尧舜”,并以一介儒生,不顾人主之尊,敢对诸侯王“色勃然”、辞锋激烈,无疑是受到孔子精神的感染。

孔子对旧等级不仅仅是削弱,更有新的建设主张。他主张在传统君臣父子框架之外,另设精神境界等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里,“君子”、“小人”是不同等级,但这等级却与血缘、官品无关。“君子”者不必是贵族、高官,“小人”者未必是贫寒无势的百姓,一切以道德修养水平为准。孔子精神等级的设立,冲击了旧的等级框架,为平民的自尊自信提供了理论根据。如此看来,孔子不但不保守,而且有一定的超前性。

=======

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政治理想是美好的,但提出的规范和治术均不切合实际,无实用价值.其要害在于孔子对人的行为规律缺乏基本的认识,其政治学说遂成为无的之矢

Ⅱ 孔子的政治理想为什么不能实现呢

孔子的思想对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有利.

Ⅲ 孔子在政治和军事的措施

孔子是政治家。向东多次打败齐国,孔子学生樊迟任军事统帅(卫灵公问樊内迟的军事是向谁容学的,他说是向孔子学的)。在考察当时鲁国国内,人民知礼,市场有秩序,经济富裕。齐鲁夹谷会盟,孔子大展外交雄才,二次上台阶,退了军士,杀了莱人。

Ⅳ 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

我认为,孔子的失败源于其政治思想及政治行为能力上存在着重大“缺陷”,下面我就从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一下这种缺陷是什么?又是如何导致其政治失败的。
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中,出发点是“恕”,目标是“仁”,具体实现手段是“礼”,政治划线的标准是“君子”与“小人”。这些概念全部产生于他的经验理性,因而,彼此之间是分散、孤立的,没有考虑到是否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一旦进入实际的政治体系,这些概念之间便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
所谓“恕”,即指推己及人,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基于个人经验直觉上的推理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绝对忠实于自己的心理感受,感觉到痛苦就说痛苦,感觉到快乐就说快乐。由此推及到别人,让自己痛苦的事儿,一定也会让别人痛苦,让自己快乐的事也就一定会让别人快乐,因此,令自己痛苦的事,自己不愿接受,就不能强迫别人接受;令自己快乐的事,也应允许别人去做,让别人也获得快乐。用孔子的原话说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毕生坚持这种思维方式,认为这是自己唯一贯彻始终的原则,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应该说,这是一个很伟大的个人道德原则,它为道德提供了非常真实、直接、可感的存在基础,是孔子解释“仁”的重要根据,也是孔子决定自己行为的重要根据。
但是,“恕”有它的局限性,毕竟,它只是基于个人经验直觉的一种最简单的原始性的感受和判断,这种思维当然带有理性的色彩,但充其量,只是一种个人的理性,而不是公共理性,一旦进入公共关系领域,它的局限性就充分暴露出来了。而政治,正是一种公共关系体系,是一群人的结合,一群人为了某种目的,在某种条件和动力驱动之下,组织起一个群体,如国家、政党等,才会发生政治,照孙中山先生的解释,“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
群体一旦形成,便具有独立的意义,是独立于每一个个人之外的实体,因此,任何政治哲学家的首要问题,就是明确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个人道德原则和群体的道德原则是不同的东西,群体的道德原则不是个人道德原则的叠加或放大,而是独立于个人道德原则之外的独立的东西。孔子囿于他的具像化的经验理性思维方式,没有将人群抽象成独立实体的能力,因而,想像不出群体所具有的独立的道德原则。他完全是按照一个个具象的单个人的简单扩展来理解人群的公共关系的,这种扩展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血缘关系。因此,在孔子的思想视野中,一切政治关系只不过是放大了的血缘关系,人群的组织原则是基于血缘纽带的、自然感情之上的伦理原则。他从最基本的父子关系出发来构建政治关系,父亲爱儿子,养育了儿子,对儿子有慈爱之情,儿子就应孝顺父亲,有报恩之情,所谓“父慈子孝”。按西周封建制的传统,天子和诸候、诸侯和大臣之间大多也是由父子关系开始的,国君大臣本来就是父子关系,所以,国君应该“仁”,臣子应该“忠”。他所说的政治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直观下的自然秩序。这种秩序在血缘纽带强大、或人群基本上在一个狭小的血缘体系内的组合时或许还能存在,一旦人群的规模范围突破了原血缘的局限,例如是不同血缘的家族组成的国家或部落,那么血缘带来的感情马上就淡漠了,真正起作用的是超于血缘之上的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这时,每个人就不能只从个人的经验直觉出发,而是必须同时兼顾群体这个抽象实体的原则。只有尊重群体的原则,个人才能在群体中存在;或者反过来说,只有个人有了公共性的概念,才能把个人组成有秩序的群体。个人如果仅是诚实地遵从自己的个人意志,那么就根本无法组织起有序的政治群体。假设有两个人,都知道当国君是件好事,都想当国君,可国君的位子只有一个,按孔子的“已欲立立人,已欲达达人”的原则,要么两个人都当,要么两个人都不当,推而广之,要么人人都是国君,要么人人都不是国君,无论哪种结局,都是无政府状态!人都成了单个的人,群体没有了,还有什么政治?这不只是逻辑上的推论,而且有经验史实为证。互相辞让,都不做国君的,有孔子常推崇的伯夷、叔齐的故事;互相争夺君位,导致政治不稳定的就更多了,孔子亲身经历的卫国蒯聩与其子辄的争斗就是例子。就是因为他们的都存在着共同的感受和愿望,如果都不想当国君,按照“恕”道,也不能强迫别人当国君,那么君位只好空着,实际出现的是权力真空和无政府状态;如果都想当国君,按照“恕”“道”,也没理由不让别人当国君,“已欲立而立人”嘛,两人都当国君,国家出现多个权力中心,实际上也将进入混乱的无政府状态。由于“恕”道本身存在着这种逻辑矛盾,所以,不能为任何政治体系所实际接受就不足为奇了。
正如“相”论在苏格拉底思想中的地位一样,“恕”道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概念,其它一切看法,都是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他自己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多次说过,“恕”是他一以贯之的原则。这个概念最核心的含义是两点:第一,一切知识均由自己的经验直觉而产生;第二,别人的经验直觉应和自己的一样,因此,应得出和自己一样的判断。这种思维方法在分析事物时,不区分观察主体的差异,看到的客体也只是一个个不相关联的具象个体,而不是由个体间某些共同的属性形成的抽象实体,在他的头脑中形成的只是“殊相”,而非“共相”。孔子也给事物下定义,但他下定义的方法是对一个个具象个体的描摹,而不是对经验观察中无法映射成具象的某种共性的抽象。他从来不像苏格拉底那样想问题,苏格拉底一生追求的就是“共相”的存在问题,他的“相论”就是认为任何事物在现象的背后,有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抽象的实体“相”,这个抽象的实体才是事物的真正实体。孔子是完全排斥这种思维方法的,他从来没有超越现象界,也从不具有构建抽象概念的能力。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当你问他何谓杯子时,他会用照相机把每一个具体的杯子拍下来,一个一个指给你看:这个是杯子,那个也是杯子……,他不会在电脑上用了3D软件做出一个杯子的“型”即模具,描述出这个“型”的特点,然后告诉你的是符合这个“型”的特征的所有容器都是“杯子”。他的大脑类似一个照相机,而不是可以构建抽象模型的电脑。
我们已经看到了,按照这种经验直觉的思维方式,他的“恕”道在构建人类政治群体方面发生的自我矛盾和破坏性后果,再观察下去,我们还会看到在其它一切领域中出现的类似的问题。
比如,关于“仁”,这是孔子孜孜追求的政治目标。可是何谓“仁”,他却没有抽象出一个可供公众把握的概念。有学者统计,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仁”的地方有109处,但几乎处处都不一样,如“仁者爱人”、“巧言令色,鲜矣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不一而论。“仁”可能是同情心,有爱心的意思,可能是厚道诚实的意思,可能是有判断好坏人的能力的意思;还可能是建立政治功绩的意思,这些意思有时在现象界都是互相矛盾的。由于把握不住共性,他的弟子们经常就同一个事情与他做出不同的判断, 判断的标准只能存在于他心里,只能由他自己知晓。他的确也只忠实于自己的心理直觉,但别人却不一定他具有和他完全相同的心理直觉,他又说不出能让别人可以理解掌握的统一的标准(即抽象的“仁”的概念实体),所以,除了他自己,谁也不知道“仁”是怎么回事。
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他也说过多次,但究竟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他也没给出明确的可供大家共同认可的标准。有时,君子是指聪明人,有时君子是指善良的人,有时又指有本事的人;而小人,有时是指唯利是图的人,有时是指心术不正的人,有时是指目光短浅的人,等等,不一而论。唯一能确定的一点,就是他认为自己是个君子,凡是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的人,就都是小人。他有时也试图弥合自己缺乏抽象能力带来的不足,说过“君子不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话,但这些东西也都是支离破碎的、对某些现象的直观描述,而不是抽象的共性的概念。在孔子的思想中,从来就没有形成过“人”的概念,他所能感知到的人,就是自己,这是最真实可靠的知识;如果看到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就无法解释这种差别,只好说那些人不是“人”。为此,他自己也退了一步,自己也不是“人”,因为就没“人”这个概念。自己是“君子”,别人的想法要是和自己想法一样的话,就也是“君子”;如果想法不一样,就是“小人”。由于没有形成抽象的、反应类的共性的“人”的概念,因此,也就形不成关于人类的共同的生命和价值概念,在实际的思想观念中,只有“我”(君子)和“非我”(小人),而没有一个属于人类的共同的存在空间。质言之,产生不了理性的人道主义。

这些观念混和在一起,进入到实际政治领域之后,就会形成无数破坏性的后果,几乎孔子的每一条主张,推理下去,都会产生解构性的力量,这里仅举其最明显的后果:
1、由于缺少理性的人道主义的基础,会由善良出发,以残暴收场。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如果你追问下去,何谓“人”?他回答不出来,也不回答。你再问,“人”包不包括小人?从逻辑上推理,他肯定会说不包括,结论肯定是“小人”不是“人”,不必去爱,甚至可以杀之。这时,如果面对着的那个“人”是孔子心中的“小人”,即不成其为人,“仁者爱人”,就变成“仁者杀人”了。这不仅是个逻辑推理,也有经验事实为证。孔子杀少正卯时不就义正辞严地说他是“小人之杰雄”(即小人中的小人)嘛。由于将对手不当为“人”,所以,没有作为“人”的起码尊重。在政治斗争中,可以用尽残酷的手段,这种事例在中国历史上真是太多了,数都数不清。那些杀人如麻的官员往往是“仁”不离口的儒学大师,如王阳明、曾国藩之流。
2、没有明确供大家可以共遵守的规范性的、客观的政治原则,因而形不成基于共同游戏规则之上的政治组织,建立不起有效的合作团队,最终导致无原则的政治内耗。
孔子判断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只存在于他个人心中,别人不知道是什么。而他的主观判断又完全忠实于一时一地的心理感受,这时觉得你是小人了,就是小人;那时觉得你是君子了,就又是君子了。比如前面我们说过的他对晏婴的判断,忽尔说人家是小人,忽尔又说是君子。类似的事儿还很对,对他的那些学生、如子路、冉求、樊迟,他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他本人固然不当回事儿,但这种行为在实际政治中是极不严肃的。政治是集合众人之事,本身就是要把不同的人凝聚在一起,实现某一项共同的目标,但按照他小人君子的划线方法,划线标准别人又不知道(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完全看遇见什么事儿,当时又是什么心情了。),对别人来说,这就相当于不知道他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原则是什么?想成为他团队的一员却不知按什么标准行事,最后只能靠揣测他的心理想法作为行为标准。他是个真诚的道德君子,一旦发现这种人,一定会视作小人,加以剔除。其实,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他已经建立起了中国专制体制中暴君和下属官员间关系的典型模型,只是他个人没意识到而已。在他个人的政治实践中,由于没有明确的公共政治原则,他从来凝聚不起稳定的政治团队,而且,会使整个政治系统进入无原则的纠纷和不协妥的斗争中。这也不只是个逻辑推论,在孔子的政治实践中,几乎看不出他有任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他进入任何一国的朝廷,带来的只是混乱与纠纷,难怪呆不长了。
3、不承认共同的外在客观规则,陵夷礼法,建立不起法治社会。
由于孔子只尊重自身的经验直觉,一切判断皆来自自己的心理感受,他头脑中就没有公共空间这个概念,自然不会有公共规则的概念。因而,对一切社会行为规范,完全是依靠他自己的主观直觉来判断,合自己意的就接受,不合自己意的就置之不理,所以后世的法家称儒家“儒以文乱法”。现在,人们都知道中国没有法治传统,而这一缺陷正来自孔子式的经验理性思维习惯。孔子被困陈、蔡之地时,楚国把守陈、蔡边界的地方官、大夫叶公曾将他们营救出来,好生款待。开始,叶公对这位北方的文化名人十分崇拜,虚心请教,孔子等大概也想通过叶公的引见,在楚国有所发展。但有一次对话可能改变了叶公对孔子的看法。叶公给孔子说到一件事,即当地一个人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这个人和古雅典的欧绪弗洛一样,向官府举报了,叶公认为这个人是个正直的人。孔子的看法却截然不同,孔子认为这个人竟然揭发自己的父亲,是个不仁的人、甚至是坏人,谈不上正直,他认为真正的正直应当是替父亲隐瞒事实。这个判断让身为地方官员的叶公大吃一惊,这是典型的徇情枉法!按孔子的原则,是非岂不颠倒了,诚实守法的公民变成了坏人,而只顾私情、互相包庇的罪犯倒成了道德君子!叶公深感失望,曾私下问过子路:你这位老师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也许是因为孔子的这种判断事物的方式,让叶公看到他如果从政可能带来的混乱,所以不再向楚王推荐孔子了,这可能也是孔子没有在楚国得到发展机会的原因。
孔子的思想,就他自己来讲确实是一贯的,遵行了“恕”道,遵从了自己心理直觉的召唤,但明显地是以私人感情凌驾于公共法律之上,如果人人都只从私情出发,怎么可能还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呢?
孔子不仅如此说,还如此干。他当鲁国司寇时,有一位父亲控告儿子不孝,孔子把那个儿子抓了,但三个月不审判,直到那位父亲心软了,来求情,孔子又把这人给放了。那个儿子一定是有犯罪事实,所以孔子才会捕人,但孔子肯定也没有依法律规定处理,而是依照感情的召唤,一放了事。

Ⅳ 孔子最后是如何批评卫国政治的

孔子最后批评卫国的政治说:“卫国和鲁国真是难兄难弟呵!”从历史上说,鲁国的祖先是周公,卫国的祖先是康叔,康叔和周公原是亲兄弟,现在混乱的情形又差不多,所以孔子说了这样的双关语。

Ⅵ 如何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政治理想是美好的,但提出的规范和治术均不切合实际,无实用价值.其要害在于孔子对人的行为规律缺乏基本的认识,其政治学说遂成为无的之矢.
孔子不仅以其伦理道德思想著称于世,而且,他的政治思想也具有独到之处.以往,有些学者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但笔者以为,孔子并不保守,其呼吁“克己复礼”、称赞周礼“文哉”、盼与周公梦中相见等,只是他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孔子时代,国民政治观念在诸子中普遍存在.所谓国民政治,简单地说就是打破贵族政治垄断.当时,春秋诸侯国的内政由许多大家族垄断.而国民政治思想反对垄断,主张刑无等级,法无贵贱,黜陟开放.孔子顺应了这种趋势,主张用人应该更器重“先进于礼乐”的“野人”.他的弟子中,绝大多数都是穷困潦倒的下层人子弟.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角度不同于别人.他培养和鼓励下层弟子发奋好学,苦心修养,乐以忘忧,而不像法墨两家那样指责人主不慧、环境不公,把升迁的希望多寄托在他人身上.在孔子的鼓励下,子路敢称治“千乘之国”;冉求称能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公西赤虽自谦,不敢称为一国之宰,但也给自己安了个为祭祖礼仪做赞礼的重要角色.子贡凭“货殖”本事游走列国,声望不下诸侯.孔子以这种国民政治意识传及后世,无数平民书生自我砥砺,不惧权贵、敢斗恶势力,以天下为己任.所以说,孔子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等级开放,更要求知识分子们主动承担起改造世界的责任.
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以保护人为基点,首先关注人的生命与生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十分同情百姓,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法家以待狗马禽兽之心态引导民众的物质欲望为君所用,孔子则敬民如神,“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强调“教之”.更需注意的是,在关心人的生命和生存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强调人的尊严,关注人格的培育,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由上可见,仅仅打破等级封闭,还不能作为政治上进步与落后的最后标准,还要看怎样打破,是在人的价值的肯定与提高中打破,还是以退化与落后为代价打破.孔子的思想属于前者,所以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层次更高一畴.
诚然,从形态上看孔子的表现似乎有点保守,对等级的开放表现不够激进.但他侧重于人的精神的开放、人格的开放,把精神、人格与身份、财富分开,只以个人的修养论高下,其内涵、角度、层次及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应当说大大超越他人.对周礼等级制,孔子也有实质性的削弱.周礼虽为道德而设,但道德寓于特权之中,贵族们以彼此尊重特权为守道德.孔子凸现周礼中的道德层次,用人格平等的道德代替人格不平等的道德.他强调等级中的高低上下只是角色不同,无人格上的贵贱,并且主张君主在道德关系中履行义务更应该主动,“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虽然没有提出废除特权,但其强调的人格平等精神,为从根本上消除特权打开方便之门.孟子后来能说“途之人可以为尧舜”,并以一介儒生,不顾人主之尊,敢对诸侯王“色勃然”、辞锋激烈,无疑是受到孔子精神的感染.
孔子对旧等级不仅仅是削弱,更有新的建设主张.他主张在传统君臣父子框架之外,另设精神境界等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里,“君子”、“小人”是不同等级,但这等级却与血缘、官品无关.“君子”者不必是贵族、高官,“小人”者未必是贫寒无势的百姓,一切以道德修养水平为准.孔子精神等级的设立,冲击了旧的等级框架,为平民的自尊自信提供了理论根据.如此看来,孔子不但不保守,而且有一定的超前性.

Ⅶ 孔子的政治态度是什么

仁”,“克己复礼”,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仁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兴办私学,有教无类,

Ⅷ 孔子是如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的

为了实现自己的这来一政治主张,孔自子经过了长达15年的在各诸侯国的游说。然而,由于当时各诸侯国都是忙于争霸,并没有谁采纳他以“仁”治国的政治主张。

颠沛流离十几年后,年近70岁的孔子在并未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情况下,回到鲁国,专事讲学和历史文献的整理,并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抱负倾注于笔端,成为我国历史上私学的开山鼻祖,开创了影响我国知识分子2000多年的儒家学派。

Ⅸ 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第三段义正词严的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Ⅹ 孔子的政治仕途是怎样的

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接受了鲁国大夫季氏的聘任,担任了地方官中都宰。一年以后,他擢升为司空,之后又升任大司寇。

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国力日益强盛起来,引起了邻国齐国的警惧。于是,齐大夫黎锄设计,向鲁定公赠送大量女乐宝马。从此,鲁定公成天只顾沉溺于女乐而不问朝政。孔子劝谏多次却无功而返。孔子见与鲁定公、季桓子等人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知道自己留在鲁国也难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便离开鲁国,希望到别的诸侯国实践自己的治国理想。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去游说那些诸侯王,然而他均未获得重用。

颠沛流离14年后,年近70岁的孔子被鲁国权贵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此时的孔子对仕途已经淡漠了,他便将精力主要用在培养弟子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上了。孔子从事教育达40多年之久,门生众多。据史料记载,孔子弟子有3000人,其中才华出众、品德优良者有72人。孔子的学生多数来自鲁国、卫国、齐国、秦国、陈国、宋国、晋国、楚国、吴国、蔡国、燕国等,遍布当时的许多个诸侯国。

这些弟子都非常尊敬孔子,他们把孔子的思想进行广泛传播,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记录并整理成了一部书,名叫《论语》,意思是语言的论纂。内容包括孔子谈话、孔子答弟子问、弟子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弟子对孔子的回忆等。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