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坚守文化类

坚守文化类

发布时间: 2020-12-15 23:02:29

Ⅰ 黔江一老教师坚守传统文化 为村民写对联30多年

黔江一老教师坚守传统文化 为村民写对联30多年

每当过年时,家家户户大门上都会贴上大红对联。现在,很多人已经习惯在市场上买印好的对联,但是对于有考究的人家来说,每逢需要对联的时候,还是会请自己信得过的人来书写。如今爱好书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会写对联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黔江区太极乡李子村有一位能人,不仅自己30多年来坚持为村民写对联,他的两个女儿受其影响,在书法比赛中获奖无数。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能人。

为村民写对联30余载
他叫汪文善,1957年出生于黔江区太极乡李子村,从1975年毕业后到现在,就一直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目前在金溪中心校任教。
“小时候受环境影响,喜欢上了古文。30多年前开始帮别人写对联,这些年给街坊邻居写得有上千对了。”汪文善说,每逢春节,左邻右舍都会买来红纸,请汪文善写上几副对联。周边的村民家有红白事,都会来找他去帮忙写上几副,他也总是有求必应。
“快帮我拿点浆糊,我把汪老师写的这副对联贴在大门口。”村民周女士不断地吆喝着她丈夫去端浆糊来,原来周女士一家前段时间刚新建了房屋,装修完后这两天正准备搬进去,所以请汪文善来帮自己写几副对联。“前后通途山青水秀秉承四季安康,左右逢源人杰地灵接纳春秋鸿福,横批是宜室宜家。写得很好,太感谢汪老师了!”周女士的丈夫说。
两个女儿深受其影响
汪文善有两个女儿,当提到她们的时候,汪文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据介绍,他的两个女儿从小就受其影响,也特别喜欢文学方面的东西,而且两个女儿都爱写毛笔字,在书法比赛中获奖无数。“因为要写对联,所以我才学的毛笔字。在我的影响下,两个女儿也是写毛笔字的好手,她们是真心喜欢这种传统文化。”汪文善说。
“我喜欢写对联,两个女儿喜欢写毛笔字,我觉得这种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来说,小时候所受到的启蒙教育对其影响很大。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必须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才能使其持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在修身养性等方面会对人们产生极大的影响。”汪文善说。
记者手记
在与汪文善的交流中,忽然让自己想到了小的时候,记得那时村里会把写对联的人称为“先生”。那时常听长辈说的一句话就是:“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窝猪。”恰恰这些都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学教的精神。虽然现在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但文化的薪火仍需要传承,“知识就是力量”还是被人们所认识与领悟。正如汪文善所说,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而我们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需要积极的接纳,让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延续。

Ⅱ 坚守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方面还存在哪些差距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现代人落入商品崇拜的泥潭中,人品人格也在逐渐失落,精神境界也在逐渐降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目前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针对教育改革和思政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新的视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了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曾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科学,最早出自于拉丁文,即Humanita,系指人性、教养。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周易.贲卦》中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明确提出“人文”概念,“天文”指自然之理,“人文”指人事之理,也就是人性教化。关于人文素质的内涵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讨论。人文素质是以文化为底蕴,以人为主体的、内在的、本质的社会文化综合能力。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因此,人文素质的教育在当代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思想教育不深刻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体系、理想信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较感性,深度不够,思考问题较简单,学生文化底蕴不足,缺乏做人做学问的根基,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能力也较差。此外,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注重个人仪表,沟通不讲技巧,举止随便。
(二)缺少对多元价值的挖掘
在高职学生的培养中过度重视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缺少对多元价值的挖掘,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薄弱。所以我们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在大学教育期间就是建构仁义济世、敬业乐群、追求自我完善的人文精神,为其未来走向社会,担负社会责任打下良好的精神文化基础。
(三)思想教育中
偏重专业知识与技术,忽视人文知识学习,过于注重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生活态度、情感、思想品德、价值观等人文精神的培养。专业设置范围相对狭窄,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基础单一,难以满足社会所需的复合型、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过于注重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阐明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和内涵,指出当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在人文素质教育”和“提高全体在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因此,当前我们所强调的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其核心始终是如何做人,包括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追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探寻等。
三、发挥传统文化功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课内外结合,丰富课程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若要实施素质教育,通过通识教育,拓宽基础课程,精炼专业课程,扩大选修范围。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体系的调整,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利用地方传统文化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
传统文化不仅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历史文化古迹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生动记载了中华文明演进的轨迹。学生通过班级活动、社团活动、探访文化古迹、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来学习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发挥地方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观摩 学习,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
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和高尚品格大学教师,其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行为方式,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成长成才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自身人文素质,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根本基础,提高整个学校文化品位。
(三)严格考核,广泛开展传统经典阅读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薄弱原因在于读书少,学习习惯差,课余时间用于读书的时间很少,阅读的主要书籍类型是言情小说等,传统经典著作涉及很少。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严格的考核要求,倡导经典阅读,传播文化精髓,或者是通过探讨热点问题,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质。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向上、文明、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发自内心热爱祖国文化,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通过组织书法、辩论、演讲、歌唱、戏剧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通过举办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系列讲座,营造学术氛围,加强文化环境建设。
(五)通过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礼仪的塑造
礼仪是一种日常生活的行为,是一种待人处世的态度,是一种素质涵养的体现。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在不同场合的礼节,学习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在言行举止上表现出较高的人文素质,达到内在文化修养与外在礼仪的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去引导,培养成为讲文明有礼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塑造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对审美情趣追求,在潜移默化和不断强化中培养个体综合能力,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完美统一,从而更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Ⅲ 留学生如何坚守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更早地出国留学,回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可答以想象,在欧美文化中学习、生活的同时,这些“小留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会相对减少。

“这不意味着留学生只能适应当地文化、抛弃传统文化,家长还是有很多办法来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的。”UniversityFirst英国公立预科(简称UF)中国办公室的刘馨远说,在出发前,家长不妨与孩子共同准备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念品,待到达国外后让孩子赠送给老师、好友,在帮助孩子融入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民族认同感;或者在孩子用英文学习、生活的同时给予一些引导,鼓励孩子用中文进行一些活动,达到两种语言文化系统的平衡。

Ⅳ 中华文化的传统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去坚守的

坚守做人的准则。否则,虚有其表。什么文化什么都不是。

Ⅳ 坚守传统文化的作文带有题记的怎么写

手微微抄地颤抖着,恨愤愤地燃袭烧着,心默默地疼痛着。
拿着报纸,一字又一字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我不相信这竟然是真的: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惊讶,我愤怒,我感到莫大 的耻辱。怎么可能?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两千多年的携手相伴,两千多年的荣辱与共,两千多年的悲喜交织,难道一瞬间,就这样被强行撕裂、一笔抹杀了吗? 难道华夏神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所形成的文化大厦,就这样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吗?
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这不是真的,不是,绝对不是

Ⅵ 如何坚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论文

以身作则。传统文化三大支柱是儒释道。坚守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德行,德行的根本是孝道。

Ⅶ 坚守企业文化信念、持之以恒的企业例子

华为,华为是一个家比较崇尚狼文化的企业,但是他的企业文化随着面临不同的问题会有些许的调整和平衡,持之以恒不一定好哦!

Ⅷ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人事例

1、李谧青出于蓝:南北朝时,李谧18岁就拜当时的大学问家孔璠为师。孔璠知识渊博,为人谦虚,学生们都很敬仰他。李谧拜他为师后,学习非常刻苦。

没过几年,甚至连孔璠都有不如李谧的地方了。一次,孔璠读书时不太理解书中的一段话,就请教李谧:“你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李谧认真地分析了那段话,然后详细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

有人问孔璠:“你做老师的倒要请教学生,就不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吗?”孔璠不在乎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老师也不是固定的,谁懂得多,谁就可以做老师。”问他的人听了,信服地点点头。

2、孔融让梨: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3、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4、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5、迷途知返:三国时,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中医学家叫皇甫谧,他从小就被过继给叔父,深受宠爱,养成了贪玩厌学的坏习惯。到了17岁,他仍“未通书史”,被人们嘲笑为傻子,叔父和婶母都很伤心。

一天,婶母把贪玩的皇甫谧赶出家门,想以此教训他。谁知皇甫谧到街上买了一些瓜果献给婶母,以为如此“孝顺”一番,便可平息婶母的盛怒。婶母却将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着泪说:“你要是真心孝顺,就应该好好儿读书。”

皇甫谧很惭愧,流着泪表示要改过自新。从此他刻苦攻读,虚心求教,终于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后来,皇帝听说他很有学识,想请他去做官,他却回绝了,并向皇帝借了一车的书回来读。此后,他一直学以致用,笔耕不辍,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8)坚守文化类扩展阅读: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包含了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期待和要求。

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

“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参考资料:网络-中华传统文化

Ⅸ 中考坚守传统文化作文

如今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使得各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过各种洋节日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这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地不被重视。现今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着的使命。
中国的传统和文明需要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产物。现在的中国人,未来的中国人,若是无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发展,轻视这些传统和文明,那么这样的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品性的紧密联系,也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容被西化。中秋节寄托了游子对家的思念;端午节展现了耕作的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喜悦;清明节表达了亲人对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则体现了人民向往和平快乐生活的朴素愿望。这些节日背后所存在的意义,是任何一个洋节日无法替代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保护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从原来没有节假日变成了休假一天,电视媒体也日益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在这个受到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21世纪,我们太多地关注于西方万圣节的南瓜;情人节的玫瑰;圣诞节的白胡子老人。从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饼,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本土文化的丢失,没有了这些文化和传统,我们也将丢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处于现今社会的我们依然要懂得不崇洋的道理。外国的传统和特色往往不适合拥有古老历史的中国。就像君主立宪制不适用于中国;刀叉无法成为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说话方式无法改变中国人的婉转一样,洋节日也不应该成为中国人的节日。
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长期积淀和凝聚之后又经后人总结和实践而成的,从种种节日风俗里,后世的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先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当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不再受重视,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被遗忘,中国“文明古国”的盛誉也将不复存在。
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与弘扬,从自身做起,坚守中国传统文化。

Ⅹ 如何坚守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现实、注重人生的实践理性精神,孕育了中国人深谙智谋三昧的传统,几千年来,有关谋略的论著和警语无以数计,有关“智囊”、智慧人物的故事播扬久远,由此映现出中国人对智术的推崇心态。这一特点反映于中国人的处世风格上,便是:处世待人,惯于深思熟虑,冷静慎重,周详细密地计算估量,运用心智。

中国处世之道运用智性,首先表现于中国人把处世作为一门学问加以研究。清人魏禧言:“涉世处即是自己作学问处”,“涉世便是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把处世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操习,自然会有心得,会有总结,进而会有智术的运用,亦即运用心智控制事物的进程,达成有利于自身的预期目标。

中国处世之道中智谋的具体运作,可谓千形万态。如下略举数例,可见一斑:

1.以退为进中国人处世,十分强调忍、让、退一步、吃亏,但这样做的目标不是使自己利益受损,而是获得更大利益。洪应明的《菜根谭》指示其中精义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正因为如此,退让、吃亏的结果是不吃亏,甚至受大益,诚所谓“必有忍,其乃有济”,“吃小亏占大便宜”,“忍辱至三公”。

2.以柔胜强以柔胜强的命意前文已有论述,其意义在于通过“守雌”、“贵柔”保存自己,积蓄力量,最终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掉。这无疑也是一种运用心智的处世手段。

3.藏巧示拙《说文》云:“拙,不巧也”,把自己的巧掩藏起来,对外示以不巧,是中国人心领神会的处世谋略。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这一智术论述甚多。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孙子兵法》曰:“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苏轼的《贺欧阳修致仕启》言:“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若用民间大众的语言来表达,便是“装蒜”。装蒜亦即藏巧示拙,其目的是以愚拙的外观使对方轻视自己,懈怠疏忽,从而保护自己或击败对方。这既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手段,也是一种“出手不凡”的兵法。

4.以诚取信诚属于道德范畴,其内涵是内心诚恳,品性诚实。“以诚取信”则不仅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富于智慧的处世方法,一种通过道德表现使对方信服的手段。中国古代,多有智者以实话实说的诚实谋略达到比巧诈更成功的效果,其中包括的智慧与道德并重的二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5.因人制宜人情世故的复杂性、变异性,使中国人十分注重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心智因人制宜。所谓因人制宜,实际上包括三方面:一是对什么人说什么话。韩非深刻揭示知人达意的重要性说:“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矣。”因此,与人交际,必须掌握对方的心理倾向,对自身语言进行调节,以达到良好效果;二是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三是对不同的情景下的人采取不同的交往态度。如:“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当着矮子,别说矮话”,这些议论显然深得交际心理学的要谛。

6.知己知彼“知己知彼”作为一项兵法,千古著名,然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它并不仅仅用于用兵打仗。吕坤的《呻吟语》说:“知己知彼,不独是兵法,处人处事,一些少不得底”。金兰生的《格言联璧》所说:“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说的是相似的意思。因此,中国人将知人当做处人的首要法则。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充分表现出处世的大智慧。

7.“定、静、安、虑、得”所谓定、静、安、虑、得,即镇定、沉静、安然、思虑、适当。《呻吟语》说:“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此五个方面的养成,不仅能使人从容应付天下事,而且自然生成一种温雅和平的大家气派。其所蕴藏的心智无疑是高水平的,第一流的。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用智性,事实上是一个难以穷尽的题目,如上所列,仅是千丝一缕,已足可表现中国人在处世之道中运用心智是何等娴熟,何等精微。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是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生成物,几千年来,它潜移默化于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中,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处事态度。今天,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大工程中重建民族文化精神,有理由去改造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使它富于开放性和现代性,然而,这种改造只能是一种传统的转型,而不是推倒重来,因为民族文化传统永远是该民族生存发达的根。

是什么道?处世养生之道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梁漱溟被誉为“超标准的健康老人”。他博学多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在儒佛文化的研究上可谓“泰斗”级的人物,有外国学者称之为“中国最后的儒家”。

在他95年的人生历程中,在一些小事和故事里,无处不发现在他博学的背后蕴含着养生“处方”。

说起来,梁漱溟从小就羸弱多病。五六岁时,患上了头晕目眩症,发作起来,天旋地转,坐立不稳,苦不堪言,只有卧床不动才能得到安宁。

梁漱溟发育也很缓慢,十几岁时看上去也就五六岁的样子。七八岁时,他看见别的小朋友玩双杠得心应手非常开心,他十分羡慕,一时兴起,也攀上双杠玩,谁知两臂酸软,力不从心,竟从双杠上摔下来,摔得不省人事。从此,他再也不敢参加小朋友的蹦跳踢球等强运动量活动了。有时同班同学们一起玩,往往他只能在一旁观看。由于他不爱活动,却爱动脑筋,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俨然一个“小老哥”,所以连他的长辈们都担心他命不长,活不久。

在十四五岁时,他突然对佛经大感兴趣起来,到处搜寻佛教经典,苦思苦读。20岁时,竟想入佛门,由于家人再三劝阻,虽未能出家,但却开始遵守佛家戒条吃起素来。

当然,他坚持吃素,并不刻板,有一次,他的儿子见他在吃一小碟羊肝,大为吃惊,问起来,才知道这羊肝原来是医生开的治病良药。有时在外就餐,无素菜时,他就只吃荤菜中的蔬菜,以免麻烦人家,但自己绝不动荤腥。这一点也能体现他的为人。即使与毛泽东在一起吃饭,也是如此。

一次毛主席在家里宴请梁漱溟等人。梁先生说:“我是素食者,有一两样素菜就成,但你们吃什么请自便,不碍我的事。”

他吃饭,绝不吃饱,也绝不因食物品种多少和味道好坏而有所增减。他一生未从事体力劳动,食量一生很少,一日三餐饮食总量在230克左右。对于酒是绝少上口的,只因晚年受失眠困扰,时而在临睡前饮一小杯葡萄酒。平时很少饮茶,更不饮浓茶,而且饮茶量少,一天两杯就算多的了。在他50岁生日时,一位朋友一再向他敬酒,他皆勉强应付。有人问他:“先生能饮?”他答道:“平日绝不饮,但亦可应酬,多饮似不醉。吾尝谓:“吃饭是应酬自己,饮酒是应酬人家。”

少吃多动,并持之以恒,这是梁先生的生活规律。他的活动主要有:

静坐

他从小由于“瘠瘦多病”,又爱动脑,因此从年轻时代,就有失眠之苦。1919年,他受蔡元培先生之聘,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不久,他的失眠症越来越严重,不得已只好向蔡先生请假。他来到西直门外的“极乐寺”休养,找到省元老和尚。经他指点以静坐来治疗失眠,效果颇佳,所以就一直坚持下来。1956年他到北戴河疗养,在刘贵珍气功师指导下再习静坐。静坐可无思无虑,全身放松,使身心得到休息。

打太极拳

梁先生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练太极拳后,兴致一直很高,一招一式,都认真习练揣摩,从不间断。而练太极拳的地方,也不拘泥,庭院、公园、过道他都能静心习练。

散步

他常说:“俗话讲‘人老腿先老’,我现在对此深有体会。腿的衰老比其他器官要早,因此老年人越是懒得动,越是要活动。”他信奉百练不如一散之说,认为人进行各种有套路与规范的锻炼,都必然使大脑处于回忆与思维之中,使人落于被动,惟散步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活动,听之自然,无所思索,处于主动。去公园畅游,是梁先生多年的喜好。北京各大公园都有他的足迹。就是在90高龄之后,除外出郊游需要搀扶外,仍坚持在楼前楼后散步。

自我按摩

这是他数十年来持之以恒的锻炼项目。每天早上5点左右醒来,就在床上进行。他的按摩步骤是:

1.双手搓热两眼,再搓脸,然后坐起,背靠软垫。此法可明目、防感冒、防皱。2.以双手掩双耳,以食、中指弹击后枕部,称之“鸣天鼓”,可防耳聋。3.双腿放平,低首弯腰以双手攀足趾,可以伸腰活动筋骨。4.双手在背后肾腧穴,也称腰眼,上下搓摩,到热方止。此举可生精固阳并防腰痛。5.双手抚两膝,球行揉搓,有利于关节活动。6.以双手拇指按压足三里穴,可以调脾强身体。7.以双手分别摩擦两足底涌泉穴至热方止,可以通肾气固真气。

梁先生到耄耋之年,仍坚持多读多思,笔耕不辍。1987年,他对友人说:“李商隐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于一个九五老人,所剩的日子屈指可数了,但我丝毫没有颓唐、悲凉之感。语云:‘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止,思考不息’。只要我脑子还能用,我将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继续走下去,愉快而充实地送走这最后一段岁月。”

梁先生的养生处世之道更得益于他精神上的恬淡无我的境界。他一生光明磊落,宁折不弯,生性淡泊而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他对名利看得很淡。1986年,他的一些学生表示要给他塑像时,他坚决不允:“吾要明白表示,塑像一举,切不可行,我断然拒绝,吾人在世,只当‘谦虚谨慎为人民服务’,我与同学诸弟共勉之。有违此旨者,非吾门徒。”他常说:“一个人遇事动不动就气盛,发怒,势必肝火攻心;如气盛不得平和不外露,则又积郁于内腑,两者都伤肝劳神,有损健康。所以说气平情淡,自长自消,算得上是人生身心锻炼的一项功夫。”

“文革”时他也未能幸免。红卫兵冲进他的家,不容分说,就翻箱倒柜,撕字画,砸古玩,烧图书。梁家三代珍藏的古书、明清名家书法绘画以及从戊戌维新到东西文化论战的各家手札等文物古籍都被付之一炬。还勒令梁先生每日打扫院里院外和厕所,还要他随时检查交待自己的“罪行”,不许乱说乱动。然而就是在这一片“勒令”、“打倒”、“油炸”的喧嚣声中,梁先生竟然萌发了继续研究东方文化的念头,立即着手撰写起《儒佛异同论》来。他原先已写就的一万余字的手稿及有关资料此时早已化为灰烬,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和丰厚的学识,白天被批斗,夜晚伏案,奋笔疾书,前后只用了2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达5万余字的论文。然而天天清晨,他仍坚持散步、打太极拳。“文革”虽然轰轰烈烈,口诛笔伐虽然气势汹汹,但并不在他心中。

1974年,在所谓批林批孔运动中,梁先生在全国政协的学习会上拍案而起,公开表明自己“不批孔,但批林”的态度,还为孔子辩诬,秉笔直书,写了一万字的《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孔子》的文章,并作了长达8小时的发言,呼吁对孔子要一分为二,不能全盘否定,结果又招来对他的批判斗争。但他心情平静,冷眼相对。1976年3月28日他给友人信中说:“我以拒不批孔,受到孤立。但我的态度是独立思考和表里如一,无所畏惧,一切听其自然,我身体精神并佳,虽年纪八十有三,仍然像六十许人,可以告慰远方朋友。”在对他长达7个多月、大大小小100余次批判会中,他每会必到,洗耳恭听,但却坚持己见,声言“三军可夺其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真是铁骨铮铮,大义凛然。

这是一种无我为大,超然物外的胸怀。

他给儿子写信时谈到自己身处险境时的心理:“《人心与人生》等三本书写成,我乃可以死得;现在则不能死。又今后的中国大局以致建国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他把生与死,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正如他的孙子梁钦东所说:“祖父一向把‘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看作自己的使命,未完成当努力奋斗时绝不轻生;在他认为自己已经衰老,不能再为世人多做贡献时也绝不贪生。”

梁先生的一生,可以用“无我”概括。他的儿子对此有很深的感受:“人的心思和活动往往为达到一己的某些目的所驱动,而从先父那里是无所图,即无我。我以为他一生为之忙碌的许多事,都只有用‘无我’二字才能理解。”他应人之请题字时,常常写的是“无我为大,有本不穷”八个字。正因为他有恬淡无我的心境,因此面对名利荣辱,都能有一个平衡的心态。梁先生常说:“情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