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守职责 » 帝王的职责

帝王的职责

发布时间: 2020-12-15 04:26:05

Ⅰ 1唐代宫官尚食局的主要职责 2周天子的用餐饮食器具的规格 3周代,庖人、食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1.宫官尚食局近于厨房,负责制备食物。
尚食二人,掌供膳羞品齐。总司膳专、司酝、司药、司饎。凡进属食,先尝。
司膳二人,掌烹煎及膳羞、米面、薪炭。凡供奉口味,皆种别封印。典膳、掌膳各四人,掌调和御食,温、凉、寒、热,以时供进则尝之。有女史四人。
司酝、典酝、掌酝各二人,掌酒醴酏饮,以时进御。有女史二人。
司药、典药、掌药各二人,掌医方。凡药外进者,簿案种别。有女史四人。
司饎、典饎、掌饎各二人,掌给宫人饩食、薪炭,皆有等级,受付则旬别案记。有女史四人。
2.青铜鼎 口径16.3厘米,通高16.4厘米。
3.食医,庖人即官方卫生机构中负责帝王饮食卫生专科及其医生。《三国演义》中说‘掌供王室所需牲畜禽鱼:术嫌饭粗,不能下咽,乃命~取蜜水止渴。

Ⅱ 历史上的太尉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务

太尉最早是由秦始皇在三公九卿制度当中,位列三公之一的职位,统领全国的治军领兵的职责,自从秦始皇设立以来就一直被各朝各代沿用。历史上的太尉权力很高,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的职位,是全国的军机政事的首脑,是被帝王信任的人,是武将的最高追求。

太尉的存在只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权力也是由帝王赋予的,是中央集权的工具,但这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是武将浴血奋战的追求。主要的职责和地位就是现在的国防部长,没有兵权。

Ⅲ 十殿阎王,五方鬼帝,还有丰都大帝,分别是管什么的

首先,“酆都大帝”,地府最高统治者;在冥界“丰都鬼城”就是普通鬼魂生活居住的地方,所以“酆都大帝”,相当于咱们冥界的主席,总统,国家元首!
所有鬼魂的一切事物,都由他主宰!~
第二个,“东岳大帝”,因为泰山位居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万物发祥之地;
因此,“泰山神”作为泰山的化身,主管世间一切生物(植物、动物和人)出生大权;
同时,也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
因为“主生”,自然而然的 延伸出了“主死”的“职能”!
后来人们还为其延伸出了:主掌福禄官职,富贵贫贱,健康延寿 等等“职务”!~
因为,天庭和地府的关系,在洪荒时代,还是“平级对立”,后来经过历次大战,地界臣服;
但是天界也不敢过份干涉,这有点像 “宗主国”和“附属国”的关系!~
而“东岳大帝”乃上天敕封!~
所以,其在地府的身份,有些像:英国派驻在殖民地的“女王特使”或是“总督”,又或者是:我党派驻在香港的 “中央政策组”!~
按道理说:他的级别,应该比当地的 国家元首高一点,但实际上 应该是 权利比较虚,属于大事没人听,只能管管小事的那种!~
第三个,“五方鬼帝”,这个就像是冥界的诸侯,相当于咱们人间的省长,省委书记级别!~
第四个,“十殿阎罗”,这个仔细看他们的职能,都是判决鬼魂的功过,赏善罚恶;
所以,“十殿阎罗”应该是相当于:咱们人间这的“最高人民法院 院长”(兼职:十八层地狱 典狱长),而且还是轮值的(听说是三千年一交接)!~
而“判官”,更像是“检察官”和“法官”的结合,毕竟不是惊天大案,是不可能让法院院长 亲自审判的;
有大案子,则“判官”可以向法院院长“阎王爷”,提出检举公诉,提出司法建议!
“黑白无常”,公安部长,主要是执行法律!捉拿办案!~
“鬼差”,公安警察!~
“牛头马面”,武警部队总队司令!
“鬼卒”,武警战士!~
第五个,“太乙救苦天尊”,相当于天庭下派到地府的 党委书记!
平时,不轻易干涉 行政领导的工作,但是 有权利干涉!~
主要职能是:主抓和传播:道教思想文化!~
第六个,“地藏王菩萨”,佛教下派到地府的 党委书记!~
平时状态:同上一条!~
主要职能是:主抓和传播:佛教思想文化!~
再外加一个,第七,“城隍爷”,相当于各个地方法院 院长!~
有权利判决鬼魂功过!但鬼魂也可以向“十殿阎罗”上诉!~
“十殿阎罗”有终审判决权!~

Ⅳ 东岳大帝和酆都大帝的区别

职能不同。

1、东岳大帝

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职能,并由此延伸出内几项具体职能:新旧相容代,固国安民;延年益寿,长命成仙;福禄官职,贵贱高下;生死之期,鬼魂之统。

2、酆都大帝

所管辖区域是酆都,即地狱,内分有六官,其专责处阴间事物。


(4)帝王的职责扩展阅读:

东岳大帝的来历:

东岳指的是今山东省的泰山。东岳大帝就是泰山神。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东岳大帝是盘古氏九世苗裔金轮王少海氏与妻弥纶仙女所生之子,初名金虹氏。

金虹氏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时封为太岁。至神农朝,赐天符都官,号名府君。

汉明帝时,封为泰山元帅。

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封东岳为「神岳天中王」。

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又尊为「天齐君」。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天齐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诏封东岳天齐仁圣王,四年又尊为帝,称「东岳天齐仁圣帝」。

对泰山神之祭祀和崇奉,自上古三代就有。三代民居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故天子「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其中五岳之长就是泰山,泰山被尊称为岱宗。

Ⅳ “寅时”夜里3--5点,肺经值班。肺经的职能像“相傅之官”,是什么意思就是皇帝的宰相,傅是师傅。就

寅时是夜里3点到5点,这个时候是肺经当令。在《黄帝内经》经脉篇里边,实际上就是以肺经开头的。它的顺序是: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包、三焦、胆、肝。为什么从肺经开始呢?实际上春节,也是在寅月。寅时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比如说我们夜里3点到5点醒来,是最危险的时候。为什么呢?《黄帝内经》中,把肺经的职能比喻相傅之官,也就是皇帝的宰相。同时,傅是师傅或老师。古代相当于姜子牙、刘伯温之类帝王之师。肺经实际上主气,主治节。就是说这个时间段开始,人体的气血开始重新分配。相当于国务院这个职能部门往下重新分配:心需要多少,肾需要多少,全身气血的分配由肺经来完成。所以寅时应该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是人体从静到动的转化,能量重新分配的过程,一定要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就连小偷都知道选择这个时间段去作案,因为人睡得最死。老人就容易早醒,因为人老了以后,肃降功能差了,也就是没有多少精可以收敛了,收敛功能已经很差了,他就只剩宣发了,没有肃降。所以老人最容易早醒。而对于正常人而言,如果这个时候早醒,或者出现大汗淋漓,说明收藏功能已经很差了,要赶快找医生看一看,把这个毛病治过来。特别是心脏病人,往往死于凌晨三四点钟,也是跟肺经重新分配人体气血密切相关。当心血分配不够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心梗。日常生活中,如果家中有心脏病人,一定要叮嘱他慢起床,尽量不做早锻炼。因为早里气血刚刚分配,如果这个时候锻炼,需调动气血,很容易造成所谓的猝死现象。

Ⅵ 神话故事里的酆都大帝、阎罗王、地藏王菩萨,谁才是地狱真正主宰

酆都,又称酆都罗山,即中国传说中的地狱,位于北方,归北阴酆都大帝管辖。许多人一定很诧异:阎王不也是地狱的最高主宰么?只是名称不一样,为什么大家都说酆都大帝的级别要比阎王高?

的确!所谓酆都鬼狱就是地狱,而通常说的地狱最高主宰阎王,级别确实要比酆都大帝低,阎王,源自印度神话中的“阎摩罗王”,在二十诸天护法神中排名末尾。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民间信仰结合,而后成为地狱主神信仰。

阎王采取的是集体领导制,阎王共有十个,统称“十殿阎罗”,共同管辖十八层地狱。而第五殿阎罗则是地狱最高负责人,称阎罗天子。其实,早在印度神话中,阎摩罗王也是采取“双王”分权而治,那时候的地狱最高领导人是一对兄妹。哥哥管男人,妹妹管女人,跟现在的男监、女监有些类似。

当然,酆都大帝并非魔族最高领导人,他本身是“北帝大魔王”,只是兼职负责考核小魔王的业绩。经过酆都大帝的认证,一些领悟无分善恶正邪真谛的小魔王修仙后,就不再受酆都大帝管辖。

Ⅶ 明史描述都察院“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辑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据此判 断,明朝时期都察院

材料中前半句“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辑督各道”是D的内容,后半句说“内为天子耳目”容D选项中没有,所以B更全面。
因为材料中的“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指的是宦人与皇帝之间比要之士人更亲密,相当于皇帝的工具,是加强皇权的一种方式。C没有B准确。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Ⅷ 明代阁臣与清代军机大臣的职责有何相似处揭示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解决方案1:
军机处被皇帝完全掌控。同样,后来的军机大臣却成为皇帝的亲信,成为皇帝个人统治的工具,而不通过朝政,削弱大臣的权力的产物明朝的殿阁大学士可以帮助皇帝进行重大事件的审议都是封建帝王为了加强集权,清朝的军机处本来是雍正皇帝为了西北战事而设立
解决方案2:
都是大臣,都能够参与国家政策的讨论,都充当顾问的作用但是明朝由于皇帝年幼,殿阁大学士能够左右幼帝的意见,比如明朝的张居正之类的。
解决方案3:
可见,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达到顶峰,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他们每日受皇帝召见。雍正帝为了处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朱元璋即位后,废除丞相,都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而设立,且都没有威胁到或者分散皇权。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内阁主要是帮皇帝处理政务,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跪受笔录,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忙得不可开交。丞相被废除以后,但都由钦定,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确保了皇权至上,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职权的大小依黄帝旨意而定。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君主专制加强,以备顾问,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后来。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
解决方案4:
通俗来讲他们都是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而设立的职位,也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啦,皇帝最大,底下的大臣都要听他的,这样就可以减弱大臣们的权力。
解决方案5:
军机大臣品级较低,殿阁大学士品级高(不同点)军机大臣只能跪着接文件,都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都是为了加强皇权 军机大臣原本是因战事设立的,而殿阁大学士 有外相之称
解决方案6:
都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都是为了加强皇权。

Ⅸ 皇帝的责任与义务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立法者、大祭司、军队统帅。最高行政权通常在宰相或内阁手中。
皇帝所颁布的任何命令都有法律效应,在名义上拥有全国的土地和人民,是整个国家的象征和代表,也是全国上下的精神领袖。“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皇帝不仅要管理好国家(通常是通过挑选好的官员间接管理国家),还要成为礼仪和道德以及学问的表率。每年对于天地四季、列祖列宗的祭祀活动是每一个皇帝都要兢兢业业亲力亲为的极其重要的“政治秀”,这样的行为不仅代表了作为皇帝的威严,也象征了皇帝和他的政府的合法性。
自六朝起,皇帝也担负起艺术赞助人的角色,虽然宋代皇帝因为从事艺术而亡国,但是后来的皇帝尽管不亲自从事艺术行为,但为了拉拢文官集团,也要成为艺术的赞助者,不仅要收集书画作品,还要以大量的财富支持手工艺品的发展。书画作品是皇帝与文人的桥梁,手工艺品是皇帝威严与等级的符号。
当皇帝是一件十分极其和非常辛苦的工作,每天都要跟全国一等一的“人精”玩心眼控制他们,还没有假期,在大部分情况下,手中还没有实际的权利,因为实际意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宰相,并不是皇帝本人。在大部分情况下,皇帝只是一个没有自由的花瓶而已。我可不想当什么皇帝!
参考【美】黄仁宇的名著《万历十五年》

Ⅹ 从夏朝到清朝前期的皇帝,都城,政治制度极其职能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1-3]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4] 同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5-6] 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7] ,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8] 。
夏朝共传14代,共17帝王[9-11] (夏朝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延续约471年[12] ,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13] ,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14] 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釐清。[15] 另外,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遗址也被认为是夏朝遗存,新砦期文化被称为最早的夏文化
商朝,又称殷、殷商[1-3]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bó)建立商朝[4-9] 。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左右。末代君主帝辛(纣王)派部下向东征讨莱夷,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后由于频繁征讨东夷造成国力空虚,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灭亡。
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商朝处于青铜时代及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商朝流行活人祭,擅长用蛮夷来做祭品。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周朝(前1046年—前24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8年,周朝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纣的那一年,所以周朝的建国之年就是公元前1046年。[1]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2]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行分封制,周王为“天下共主”。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1]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国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2] 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甘肃天水市)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3]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接收周朝在关中的领地。[4]
秦始皇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攻灭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并百越,建立中国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5] 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别于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6]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赵高合谋篡改秦法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国祚共十五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1月),又称前汉,与东汉合称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14帝、1主(傀儡皇太子孺子婴),历210年。
秦朝灭亡后,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1]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定都长安。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被秦末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空前繁荣,史称”文景之治“。[2]
汉武帝继位后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以此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中朝、刺史制度、盐铁官营等,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3] 对外则开拓了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的辽阔疆域,奠定汉地范围[4] ;又开辟了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拓展了对外交往。[5-6] 另外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开创察举制、创立太学等亦影响深远。
汉昭帝继位后,沿袭武帝晚年息兵养民的国策,恢复武帝时期损耗的国力,到汉宣帝时降服匈奴并设置西域都护府[7-8] ,使西汉国势达到极盛,史称”昭宣中兴“。公元前36年,陈汤斩杀郅支单于,标志西汉时期的汉匈战争结束。[9] 公元8年12月,王莽篡汉,西汉灭亡。
西汉时期使诸夏人民融合成文化共同体即汉族,[1] 同时也是中国的黄金时代,[10] 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文学、史学、艺术和科技等领域的成就辉煌灿烂,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国。[2] 西汉出土文物种类丰富,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故又称后汉。东汉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1] ,共十四位皇帝,国祚195年。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仍沿用汉的国号,定都洛阳。[2]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3] 东汉时,三公权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4] 在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5] 汉和帝继位后扫灭外戚,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6-7] 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腐败,而因豪强势力已成,造成地主庄园势力的土地兼并。
桓灵在位时期,荒淫无道、横征暴敛、买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荷,终于在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将这场声势浩大的民乱基本镇压。公元190年,董卓之乱又起,自此汉廷大权旁落,而地方豪强拥兵自重,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东汉政府名存实亡。[8]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军事上使北匈奴西迁,同时佛教也在此期间传入中国,道教也于东汉时期形成[9]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扩张,门阀士族形成,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内迁,鲜卑人占据漠北,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西晋为时仅51年,共5位皇帝。[1] 如果从灭东吴开始算起,则仅立朝37年。[2-3]
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是出身于河内温县的世族,祖父司马懿乃三国时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其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曹魏后期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
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建国号为晋,定都于洛阳,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4] 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5-6]
西晋一大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自东汉光武帝刘秀允许边民内迁以来,大量游牧民族因各种方式被迁入,到西晋时关中和凉州一带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本身都是被世家门阀收作奴婢 [7] 。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2] [8]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被前赵所灭,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9]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改元建武,史称东晋。[10-11]
西晋时期以仿铸造青铜器的高温烧制的青瓷闻名。西晋墓穴中除了青瓷,还发现有墓穴模型、铜镜等。[8] 西晋的文化程度也很高,名医王叔和著有《脉经》,地理学家裴秀编有《禹贡地域图》,史学名著《三国志》即由陈寿所著。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史称东晋,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1]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安帝,建立刘宋,进入南北朝时期。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83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2]
公元420年,刘裕篡夺帝位,取代东晋。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至此,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中国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1]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为止。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式,故称南北朝。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也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步伐。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中国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重要朝代,因隋朝与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隋唐。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定国号为“隋”,北周覆亡。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619年王世充废隋哀帝,隋朝覆亡,国祚38年。[1-2]
为了巩固隋朝的统治,隋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上,确立了影响后世深远的三省六部制,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正式推行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3-4]
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差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开皇之治。[3]
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臣服的东突厥 [5] 等国皆深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3-4]
隋朝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治,兴建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同时兴建京都大兴城和东都洛阳。
唐朝(618年—907年[1] ),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2] 因皇室姓李,故称为李唐,又因与隋朝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一脉相承,故又被史学家合称为隋唐。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今西安)称帝建立唐朝[3] 。626年,唐太宗登基之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力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极盛的开元盛世。[4]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5-8] 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衰,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9]
唐朝疆域辽阔,是版图最大的中原王朝,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10-12] 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今日中国疆界的范围。[13-14] 唐朝借由羁縻制度控制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等民族,还征调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士兵攻打西突厥、高句丽,并且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政治体制。[15]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16] ,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的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17]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18] 。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1-2] )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1] [3] )与十国(891年~979年[1] [3] )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政权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19] 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20]
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1] 共九位皇帝,享国167年。北宋定都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并设陪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与东京开封府合称四京。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后周末帝柴宗训被逼禅位于赵匡胤。赵匡胤即位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全部集中于中央,避免出现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2] 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及西夏的战争中屡遭战败。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金国兵临汴梁,次年灭亡。
北宋的统治区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
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3]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的GDP为265.5亿美元[4] ,占据世界比重的22.7%[5] ,人均GDP为450美元,顶峰时为600美元,均超过当时西欧人均GDP400美元,而1820年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均GDP为1707美元。[6-7]
北宋时期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经济文化辉煌,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8-9]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10-11] ,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12-13] ,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灭亡后,宋室南迁在江南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朝代。共九位帝王,享国一百五十二年。
1127年靖康之变时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所俘,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继承大宋皇位,史称南宋,后迁都临安。[1] 南宋由于军事力量较弱,后通过绍兴和议向金国称臣纳贡,后来金国几度南征都未能消灭南宋,而南宋也有过数次北伐皆无功而返,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双方以秦岭淮河为界。到南宋中后期奸相频出,朝政糜烂腐败,而处于漠北草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铁木真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征服金国之后开始大举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宋末帝赵昺随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南宋灭亡。[2]
南宋虽偏安于秦岭淮水以南,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一个王朝。南宋与金国、西辽、大理、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大蒙古国为并存政权。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使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的东方先进文明,从此逐渐转向衰落,最终没落于世界主流舞台之后。[3]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先后消灭金国、西夏、大理国、南宋等政权,完全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1]
元朝疆域空前广阔,东起日本海、西抵天山、北包贝加尔湖、南至暹罗,国土面积达140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疆域最辽阔的王朝。元朝实行一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处理政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2]
元朝建立后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中失败。元中期皇位更迭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经济有所发展但未能恢复到宋朝时期水平。后期统治腐败,政变频繁,宰相擅权,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导致元末农民起义。[3]
1368年,朱元璋领导农民军攻占南京,随后北伐占据北京,元朝灭亡。此后元朝政权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国“鞑靼”,北元灭亡。[4]
明朝(1368-1644年[1]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历经十二世,共十六位皇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2-4]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5] 。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6] 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7] ,而在应天府设立南直隶[8] 。[9]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经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国势达到全盛,疆域辽阔。[3]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期因政治腐败和天灾外患[10-12] 导致国力衰退,爆发明末民变。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权,随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南明灭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明郑结束。[13]
明朝疆域囊括汉地范围,初年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黑龙江流域诸部落有宗主权,[14] 后缩为辽河流域;初年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撤今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并曾在今青藏高原、东北(包括外东北)、新疆东部等地设有羁縻卫所。明成祖曾收复安南[15] ,明朝极盛国土面积约达1000万平方公里。[16-22]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据《明实录》所载明朝人口峰值为7185万[23] ,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24] ,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25-27] 。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强盛的大一统中原王朝。[28]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29-31] 清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32] 、“远迈汉唐”[33] 。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1] ,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共有十二帝,国祚267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2-3]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4] 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占明朝国都北京。一片石之战后,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剃发易服,[5] 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逐步掌握全国。[6] 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至鼎盛。这一时期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清朝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7] 文化专制、[8-10] 闭关锁国政策、[11-12] 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科技文化与思想眼界均受到极大的封闭与抑制。[13] 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14] 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开始进行戊戌变法,但是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绞杀,导致变法失败。1900年的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侵略中国。[15]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16]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