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政府治理能力

政府治理能力

发布时间: 2020-11-21 07:25:57

1. 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而提出的总目标之一,是立足于中国实践与国情而提出的自身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1)政府治理能力扩展阅读: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在明确的国家治理思想指导下,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着增强国家统一性、推进国家均等化、提高国家创新性、促进国家法治化和基层社会自治等多项重点任务。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国家治理实践,集中体现为整合条块、化解失衡、供给动力、克服阻力、提高活力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

一是加强国家整合。

强有力的国家整合能力,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整合,既包括实现、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包括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交通体系、统一的市场体系、统一的司法制度,形成一整套标准统一的规则体系和治理体系。实现这些领域的有效整合,需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建设一支稳定的军事力量,凝聚社会共识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增强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

二是促进均衡发展。

从社会层面而言,国家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成员提供均衡普惠的社会服务和良好秩序。十八大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在国家治理的制度和能力建设过程中,我国将进一步引导和协调更多的资源、人才、资金、管理、技术等要素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去,努力缩小不同群体间的实质性差距,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推动法治建设。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和现代国家的主要标志,体现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和有效治理能力,具有运行成本低、实施效果好的特点。通过不断完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现代法治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有力提升社会整体法治意识,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进程。

四是释放社会活力。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其本质在于政府向社会放权,释放社会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活力。在社会基层,网络化的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涌现,社会企业、非营利性组织成为参与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社工、社区、社会联动格局正在形成。

五是创造多种民主形式。

十八大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完善发展,权力监督与制约实效明显增强,地方被赋予更多的立法权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制度平台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在加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定,提高各个界别参政议政的能力和实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团结进步、促进共同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六是广泛参与全球治理。

习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使世界成为一个日益紧密联系的整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国家治理的持续有效,为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更加雄厚的基础;而参与全球治理所带来的红利,成为中国国家治理不断改善的动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 什么是政府综合治理能力

政府治理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西方国家理论界所说的“政府治理”,是指由政府治理理念、治理结构和运作方式与过程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有机框架或网络。

政府治理有广狭两种含义。就广义的政府而言,整个公共行政的发展过程可以称之为政府治理从传统迈向“善治”的过程。就狭义的政府治理而言,其具有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特殊含义。“大致说来,公域之治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由国家作为唯一的管理主体,实行封闭性和单向度管理的国家管理模式;

二是由国家与各种社会自治组织共同作为管理主体,实行半封闭和单向度的公共管理模式;

三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这两种基本元素综合而成的公共治理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开放性和双向度。”

狭义的政府治理是指第三种公域之治模式,也是“政府依法律善治”之“治理”模式[1]。

3. 如何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方法如下:

1、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实施监管

按照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化政府监管体系的要求,有步骤协同推进放权与监管改革。无论是行政审批、投资审批、商事制度改革,还是职业资格许可认定、收费管理和科教文卫体等社会领域改革,凡是需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都应当明确监管任务、内容、标准等。健全分工合理、权责一致的职责体系,从某一项放权开始就重新明确监管主体、职能、责任,并接受社会监督,做到监管有权、有据、有责、有效,避免出现监管过度或监管真空现象,搞好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对今后还需要放权的领域应预为之谋,在放权之前就做好创新和加强监管的设计工作。

2、完善监管体制,形成“大监管”合力。

一是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监管和执法体系,把相关部门的监管事项和规则放到统一的监管平台上。二是构建协同共治监管体系。强化行政部门监管,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同时,广泛吸引公众参与监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切实落实企业首负责任,重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三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市场主体信用公示系统,推进各部门、各方面信息互联共享,构建以信息公示为基础、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制度。

3、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

一是实施阳光监管。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和国家安全的,各级政府都要把简政放权后的监管事项、依据、内容、规制、标准公之于众,并对有关企业、社会组织信息披露的全面性、真实性、及时性进行监管。二是推行智能监管。积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创新和加强政府监管,全面开发和整合各种监管信息资源,加快中央部门之间、地方之间、上下之间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三是创新日常监管。建立“双随机”抽查制度,即随机抽查监管对象、随机指定抽查人员,既抽查公示信息情况,也抽查诚信守法状况。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及时发出黄牌警告或出示红牌令其退出市场。

4. 如何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目前, 政务公开不完善、地方保护及公民参与不强等 问题,因此应当采取树立服务型政府治理理念、 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和鼓励公民参与等措施, 开展跨区域合作治理、 以提 升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关键词: 政府治理; 地方政府; 政务公开 治理能力; 地方政府的活动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 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 关,地方政府治理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文 由 文件在内的, 7 个法律部门、 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 3 化的发展和政治稳定。加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研究,对我 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 国地方政府提升自身治理能力有一定实际意义。 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这些都 一、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现状 为地方政府加强法制能力提供了基本条件。 1.政府治理的公开透明度加大 4.政府治理的回应能力提升 从计划经济时代直到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政 在回应能力方面,各级地方政府政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 府治理过程的透明性较差,暗箱操作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 成果,建立、完善了社情民意反映沟通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形势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在努力建设透明 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人为 政府。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二是建 本成为政府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增强政府的回应性方 立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 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创造了不少有益的形式。例如,建立市长 政府的绝大部分政府机构, (州 和相当一部分区县都 地级市 ) 热线 24 小时值班制度,方便公众反映问题;公安系统设立报 已开通了门户网站,提供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发布和网上办事 警服务中心,建立快速反应体系;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共 三是加强了公众信访工作。 等服务; 所有这些无疑都使透明政府 服务性行业实行首问负责制或首办负责制,实行服务承诺制 的建设力度不断得到加大,政府的治理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等,积极地对公众需求作出回应。 2.政府治理的承担责任能力增强 5.政府治理的廉洁自律能力强化 人民群众是政府治理绩效的最终评判者。近年来,一些 我国地方政府在进行经济社会治理时一直注重对廉洁 政府在对其工作部门的年度业绩考评中,由“被管理者”或 自律能力的培养,在防止政府治理公权力异化和反腐败上取“被服务者”来给这些部门打分。结果是那些责任心不强、对 得一定成效。主要包括:一是明确政府治理权力的公共属性, 老百姓态度生硬的部门得到应有的较低的评价,以至于某些 从思想上避免政府治理权力的异化;二是加强对腐败的防范 部门负责人不得不引咎辞职,或由于业绩考评不合格而被调 与打击力度,即加强预防腐败教育,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发 离负责岗位。2009 年《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首次发布,对 生,同时对腐败分子发现后进行及时予以查处;三是加强对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重点内容和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题系统 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积极性的引导,借助网络论坛、网络博 研究,提出了对策思路,同时,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开 客、网络调查、电话访问、问卷调查、信访等多种方式,使公众 展政府绩效评估的典型经验,提炼出了六个绩效管理模式, 多渠道参与治理和监督政府工作。 形成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框架报告。 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存在的问题 二、 3.政府治理的法律制度日益规范 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引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宪法 尽管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也得到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现行的地方政府 向来左右公民参与。而公民参与的主体性不强,公民的参治理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仍存在 与部分是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参与进来,并不是把公民参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当作自己应有的权利。在公民参与渠道上,各地政府虽 1.政府治理理念尚未真正确立 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参与方式,提供了多种参与渠道,但 中国在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 这些方式和渠道大多限于事前公示、公民听证、基层选举划经济体制,在对社会稀缺资源完全占有的基础上,中国构 等,并且大多是不定期的,而且在参与过程中,公民的意愿筑了严密而高度集权的政府管理模式,它在追求国家目标和 和利益表达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决策也是一个值得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相对忽视了政府治理理念的发展。随着 商讨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初步形成了在社 三、提升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对策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等多方面有着明显差别的利益高度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多元化的 1.树立服务型政府治理理念群体要求有多元化的需求。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市场竞争和政 在传统体制下,政府始终以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身份过多府间的效能竞争,对中国现行的政府治理理念提出了挑战, 地干预了市场经济领域,造成政府低效和腐败等问题。应尽对此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与转变。 快实现管理理念向服务理念的转变,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 2.地方保护问题依然存在 能的理念,将政府切实塑造成一个为公众、社会提供公共产 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或上级政策时是一个矛盾的综合 品,发展公益事业的公共服务机构,真正实现官僚型公务员体,一方面代表政策的制定者,另一方面又是政策的执行者。 向人民公仆的转变。中央政策起到宏观调控全局性社会利益的作用,必然要涉及 2.开展跨区域合作治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或是地方与地方之间利益分割。因 完善区域间信息相互沟通制度。加强政府间在治理合作此,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取向对中央或上级政策的落实具有 中的信息沟通,及时互换和通报各自的情报,为采取联合治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当中央或上级的政策调控符合 理行动提供信息支持。地方政府间关系由竞争走向合作。我地方自身利益时,地方政府就会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政策,地 国一直以来实行的分权改革,把地方政府塑造成了,以谋取方政府可以较少的投入而得到很大的产出。当中央或上级的 利益为宗旨,以相互竞争为发展动力的充满竞争力的市场行政策不符合地方自身利益时,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或上级政 为主体。因此,有必要协调好政府之间的利益以实现调整地策时就会受到来自于地方政府本身和地方民众的阻挠,地方 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府跨际域治理的目标。 形成利益群体总会千方百计地加以抵触, “上有政策,下有对 3.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策”的对决,或不认真落实或变相落实。遇到这种情况,中央 树立全新的政务信息公开理念,科学认识政务公开的思的政策到地方上就会大打折扣。 想,把政务公开视为公民必须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必 3.政务公开机制尚须完善。政务公开在各地方已取得了 须履行的一项基本义务。加强政务信息公开的法治化,抓好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政务公开是一项新的工作思路,涉及传 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使制度具有应有的操作性。政务信息公统思想观念和长期工作习惯的转变,涉及现有利益格局的调 开的内容主要在贴近群众上下工夫,使群众能充分理解,真整,因此,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公开内容不规范; 实的享受到政务公开所带来的好处。公开的形式要直观,更二是公开内容不真实;三是摆花架子,搞门面工程;四是政务 新要迅速。公开内容的更新必须及时,只要政府的政策发生公开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许多地方和单位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了变动,各单位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更新,让人们能的主动性不强,没有建立一种真正有利于群众监督,方便群 及时获知。众监督的形式,不敢真正接受舆论监督。从表面上看,各级地 4.鼓励公民参与方政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请媒体出席各种会议,但他们向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公民 对于媒体通报的大多是政绩, “政务” “问题” 要么避而不 或 , 意识正在逐步地加强,公民参与的意识也在不断地加强。在谈,要么轻描淡写。 这种新形势下,政府无疑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公民社会以多 4.公民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种方式参与政府决策。政府应建立完善有效的沟通渠道,缩 目前人们逐渐接受并支持公民参与,但公民实际参与地 短与公众的距离,创新公民参与途径,在公共决策中实现政方治理程度却不高。这里面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政府部门 府与公众积极互动。这有利于政策的良好制定与执行,有利往往认为公民参与治理的能力不够,甚至以政府的权威为导 于完善决策机制,有利于提高政府治理的实效。

5. 如何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政府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得显著成效。但这项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任务还很艰巨。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定不移搞放权,坚决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不留尾巴、不留死角、不搞变通;另一方面要理直气壮抓监管,做好简政放权的统筹谋划,创新和加强监管,敢于监管、科学监管、善用监管,提高政府治理水平。
监管同行政审批不同,监管是事中事后的行政行为,是持续的过程管理;行政审批是事前的审查管控,是一次性的源头管理。长期以来,重事先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管的传统思维与做法影响深远,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监管的认识不足、知识不足、能力不足,不愿监管也不善监管。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监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中,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政放权是要把本来属于市场、公众、企业、社会组织和地方政府的权力交出去,但放权不等于一放了之,完全撒手不管。简政放权以后,政府监管必须跟进。简政放权、放开放活是改革,实施有效监管、管住管好也是改革。这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不可或缺,不能偏废。
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简政放权,化繁为简,是建设现代化政府的必由之路。同时,实施有效监管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有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才能从制度上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也应更好履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各项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创新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顺利推进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好的,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还不够完善,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其重要原因是对市场主体缺乏监管或监管力度不够。在继续简政放权的情况下,只有“放”和“管”两个轮子一起转,在降低门槛的同时,及时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才能走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搞好政府监管,一要创新,二要加强。确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政府监管机制、手段和方法,确保政府监管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讲求实效性。

6. 如何准确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取得的最新成果,其视野宽阔、内涵丰富、指向明确、意义深远,自提出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3、从治理主体角度讲,有效的治理,突出强调社会公共事务的多方合作治理;
4、从权力运行角度讲,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须合理定位政府职能;
5、从组织结构角度讲,有效的治理,必须以科学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为基础。

7. 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作为治理体系核心内容的制度,其作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但是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和制度体系也难以发挥作用。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1、国家治理体系:
是指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2、国家治理能力:
是指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真正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作为治理体系核心内容的制度,其作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但是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和制度体系也难以发挥作用。
4、必须完整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这个总目标是由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前一句话是根本前提、根本性质和根本方向,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进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后一句话讲的是实现形式和基本途径,就是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或者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两句话必须一起讲,如果只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讲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就会迷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8. 如何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监管同行政审批不同,监管是事中事后的行政行为,是持续的过程管理;行政审批是事前的审查管控,是一次性的源头管理。长期以来,重事先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管的传统思维与做法影响深远,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监管的认识不足、知识不足、能力不足,不愿监管也不善监管。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监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9. 如何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了学术界关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包括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必要性、意义,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表征、基本构成要素及建设对策等方面,分析了分歧和会通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深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四个方面,即政府功能界定,内部结构及各要素地位及相关关系分析,中国话语、中国经验、中国理论阐释,以及多学科多角度阐发等。

10. 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10)政府治理能力扩展阅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立足当前,从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上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保障;又要放眼未来,注重解决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问题。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