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如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

如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

发布时间: 2020-12-02 17:51:23

① 近300个智慧城市试点发现了什么问题

近300个智慧城市试点发现了什么问题
“从2010年前后智慧城市的理念进入中国,到后来超过26个部、委、局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现在全国有几百个城市在做智慧城市这项工作。”在2016年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振强简单概括了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历程。
从2013年1月公布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开始,我国已经先后发布了三批、近300个智慧城市试点,出台了相应的规划,计划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从不少地区的实际效果来看,智慧城市在城市交通、医疗、政务管理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广泛性的成果。
火热的概念、广泛的试点反映了城市管理者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情,但是,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城市内涝等“城市病”依旧困扰着许多城市。这让一些行业专家对已经广泛开展的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在近300个城市开展试点后,智慧城市建设还面临哪些问题?过去3年的试点有哪些经验?
至今未有统一定义
什么是智慧城市?作为信息技术变革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智慧城市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定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4年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信息网络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6个建设方向。
在众多城市试点、推广后,智慧城市的概念在不同行业和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蚂蚁金服支付事业群副总裁邹亮在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表示,移动支付可以让每个人通过手上的智慧终端连接所有的智慧设施,能让每个用户真正感知智慧城市。“只有市民都能感知到,才是真正智慧城市的到来。”
同在一个会场上,网络地图开放平台总经理李志堂则从交通出行角度阐释智慧城市概念。在他看来,各类地图出行类软件的出现,不仅帮助用户及时查找地理信息,还能获知实时准确的城市交通情况,为用户提供互联网的智慧交通服务方案。
“智慧城市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里面涉及政治、经济、金融等各个子系统。”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认为,智慧城市在不同行业和领域有着不同的意义,其目的是让城市运行更高效,提升城市品质。
薛向东是东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东华软件在多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的软件服务。据他观察,在众多智慧城市试点中,“没有哪个城市仅仅落在概念上,都有或多或少的落地。”
他认为,每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特点不一样。合作伙伴不一样,选择的切入点也不一样。“有的选择智慧医疗,有的选择智慧公安,有的从城市一卡通入手。”
袁昕也表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在应用层面如何落地,不同地区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我们做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一直主张在政府的自上而下,和企业、社会的自下而上之间找到结合点。”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发布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4年度工作总结报告》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4年年底,已有65%的试点城市完成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约11%的城市正在开展该项工作。其中江苏、四川、湖北、安徽、吉林和北京等省市的顶层设计工作,开展得整体较为出色。
2013年,北京市朝阳区被列入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据朝阳区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王臻介绍,在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工作基本完成后,区里着力发展城市中的各类数据共享,“把大数据放在第一位”。
为什么如此看重城市管理的大数据?王臻表示,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让数据说话”,通过数据共享让部门之间联动起来,让企业共同参加城市建设中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工作。
真智慧与假智慧之争
在过去的3年中,近300个试点城市大多有智慧城市的落地,但是邹亮仍然感觉“做得不够”。
作为一个移动互联网从业者,他喜欢从用户视角看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效果。“其实大家对智慧城市或生活的感知并不强烈,我们感觉到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的进步,但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高智慧。”
大规模的试点与顶层设计工作正在逐步推进,但很多人对智慧城市的感受并没有那么深刻,这引发了一轮“智慧城市是真智慧还是假智慧”的争论。
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指出,过去一段时间,不少地方走错了路,发展的是“假的智慧城市”。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这就是智慧城市?”仇保兴认为,因为智慧城市是“新的东西”,我们没有体会什么是伪智慧,什么是假智慧,什么是空概念,所以很容易被误导。
从近年来各试点城市的实践来看,仇保兴认为一些“智慧城市”不能解决任何一种城市病,有的是被IT企业“绑架”,成为企业推销产品的渠道;有的是被政府部门“绑架”,部门间形成信息孤岛互不往来;还有不少则是“忽悠”,还有些地方的“智能城市”从规划上就是错的。
那么,哪种智慧城市是科学而可行的呢?仇保兴认为,现在有三种概念的智慧城市是比较好的:第一是解决交通拥堵、水污染等城市病的;第二种是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原来的那些基础设施投入解决不了的问题,为节能减排服务的;第三种是方便老百姓监督政府的,“干得差的、干得好的一目了然,它把所有的东西都忠实地记录下来”。
徐振强表示,前几年对于智慧城市的定义和理解没有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节奏较快,甚至有点运动式的态势,导致很多项目虽然立项实施,但在最后的运营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他看来,普通人对智慧城市的感知不明显并不奇怪。因为我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时候,由于体制机制的特殊性,往往做的是全盘规划,但欧美发达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则一般是按照“小而精”的思路,“先从小的做起来”。
对市民诉求回应有限
由于并不是采取“小而精”的建设思路,而是全盘规划、广泛试点,不少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往往容易出现比较类似的问题。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4年度工作总结报告》指出,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中还面临着创新不足、资金筹措困难、评价体系和标准缺乏等问题,部分试点城市对智慧城市的认识高度不足,还停留在单纯城市信息化建设层面。
在袁昕的研究中,从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实际上考验的是跨部门的协同能力。因为试点范围广、数量多、全面铺开,很多时候需要政府部门牵头。
上述《报告》也指出,在智慧城市的统一建设和协调共享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部分试点建设项目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统筹,协同对接难度大,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部门之间“条块分割”造成“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特别是部分垂直部门信息系统限于部门内部使用,缺少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应用。
因为协同不足等原因,很多地区正在推进的智慧城市并没能很好地解决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徐振强表示,目前的智慧城市工作往往重视硬件投入,但对市民的参与和感受不够重视,对城市发展的诉求回应比较有限。以一些打车软件为例,原本可以基于交通大数据解决一部分市民的出行问题,但如果没有加以正向引导,导致线上注册的司机远远多于实际需要,可能会加剧拥堵。
他还认为,一些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往往是企业主导居多,而国内的智慧城市一般由政府主导,因此就更加需要考虑政府和社会或者行业单位的关系。而在前几年的经验中,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上是以政府为主,投资非常单一,对经济收益的考虑不足。
他建议,未来继续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是“回归产城融合”,尤其要注重提升和当地主导产业相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并且避免大量工程性项目的投资。
不少科技型企业也乐意参与。邹亮认为,过去十多年,网络、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所获得的信息化能力应该“社会化贡献出来,连接社会资源,从而产生真正的化学反应”。以移动支付领域为例,目前的移动支付企业其实可以把自己对用户的实名制管理、支付安全保障、防欺诈、信用管理的能力贡献出来,与政府的需求相对接。这样一来,政府在智慧城市中的移动支付体系的建设成本将大大减少,通过连接就可打通,甚至调用。

② 如何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

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打造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发展智慧城市同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和城市治理水平提高紧密相关,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并深入探讨的问题。

智慧城市的本质
当前,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和要求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要适应国际环境和世界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的基调,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着力加强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在这个大背景下,城市工作和城镇化的步伐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全球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现实需求,智慧城市也成了当前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但是,什么是智慧城市?如何建设智慧城市?这些仍是见仁见智乃至困扰许多人的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当前国家面临的发展阶段的现状,离不开“以人为本”和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以及离不开作为城市所必须遵循的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必须明确,智慧城市首先是城市,因此一定要深刻的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尽快补齐以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弱项,使城市的发展纳入中央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这“五化”协调发展、同步发展的大局之中,要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样一个总体要求,这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必须遵循的关键一点,我们必须立足国情,不能照抄照搬发达国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已有的一些模式和做法,也不能眼睛只单纯盯着高科技的一些硬件措施。
智慧城市可以说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而我国目前仍处于城市化的初中级阶段,首先必须立足于城市化。因此,讲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要大力推进农民的市民化,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通过居住证和积分入户等各种办法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和安置,切实解决目前已在城市务工的2.7亿农民工的安居乐业问题。搞智慧城市绝不是封闭式的与乡村隔绝的,要使城镇化打破原有城乡二元结构的桎梏和城乡分割的壁垒,智慧城市建设绝不单是一个技术问题,还需深化改革。
而且,智慧城市是一个目标,是一个愿景,也不是短期内可以速效建成的,智慧城市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一个生命体的成长过程一样,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建设发展、学习创新、自我完善的过程,经历起步、发展、成熟三个阶段。是一个逐步推动、逐步完善、逐步提高的一个过程。一定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内在规律,先行试点,逐渐推广,要考虑不同地域和特大、大型城市及中小城市的差异性,不能搞成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更不可下指标,定进度,一哄而起,强行推广,那势必是劳民伤财,适得其反。

深化改革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为了向智慧城市迈进,必须先把基础工作打好,要大力增强城市的宜居性,科学引导和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应该说,在实现宜居城市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有大量的欠账要补。目前,我国除极少数城市外,绝大多数城市都还称不上是宜居城市。智慧城市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是宜居城市。可以把宜居城市视为城市化的中级阶段,在中级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之前不可能进入智慧城市的高级阶段。多年来,由于我们对城市的功能,对城市建设所必须遵循的规律研究和重视不够,盲目地扩大规模,摊煎饼似的粗放外延式的发展,造成交通拥堵、噪声污染、垃圾围城、能源电力紧张、水资源紧缺、防洪防涝设施严重滞后等一系列“城市病”。许多城市一遇暴雨突袭,便一片汪洋,成了水乡泽国。加上城乡分割、部门分割,各自为政,互相推诿扯皮,该管的事无人管,乃至迁延时日,难题久拖不决。再就是不重视保护历史遗产,大量该保护的重点文物单位和反映城市悠久历史的遗迹遗址,在拆迁改造中毁于一旦化为乌有。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因强调智慧,而毁掉文化。凡此种种,并不是少数一两个城市的问题,而是有相当的普遍性。这些问题既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又妨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极易引发社会矛盾。
因此,我们必须要靠深化改革,从体制上加以改变,切实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要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来破解城市发展难题,从根本上扭转不科学、不和谐、不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实现城市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看到这些转型的任务还都是非常艰巨的,但又是在城市治理中必须实现的,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把智慧城市一些更高层次的内容和建设提上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地通过信息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手段去实现管理创新,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智慧城市要体现出人类社会对现代城市运营管理新的科技发展水平,要通过对大数据的充分分析和利用,促进人类用最高的智慧来管理城市。

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要改革完善城市规划,准确把握城市规划定位,加强对规划的实施情况监督,同时要大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落实城市管理主体责任,改善城市管理体制,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严格安全监督,及安全城市应急体系等等。
建设智慧城市,必须规划先行。规划制定得好不好,是否切实可行,本身就是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体现,规划必须是科学的,有战略眼光和长期打算的,必须是切实可行和必须遵循的。再也不应该是过去那种“规划规划,墙上挂挂”之类的东西,也不是那种看起来高端大气但却是脱离实际的东西,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可操控性,既是科技含量高的,又是接地气的,必须是城乡一体的,而不能孤立地城是城,乡是乡,还有必须准确把握东西南北中各不同地区城市不同的规划定位。为此,必须认真学习并科学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智慧城市的数字化和模块化,要集中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智囊科学的智慧规划并准确地实施,这其中有许多我们所未知的领域和专门的学问,当然,也要有选择地吸收国外发达国家搞智慧城市先进的规划和做法拿来为我所用。
智慧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城市的产业、交通、环境、民生、行政治理、资本配置、防灾减灾、信息共享、系统共生等诸多系统。要以智慧系统为黏合剂,将集约、低碳、环保、绿色、人文等理念纳入城市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实现管理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行政管理职能改革的过程,也必然是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过程。

③ 如何加强现代化技术在社区党建工作上的应用

智慧党建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党建领域中的新应用,是借助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技术对党的组织活动等进行智能管理,形成党员建设的智慧环境。智慧党建平台具有密切联系群众、规范党员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和科学化水平等作用。当前智慧党建平台的实现需要在政策的领导和支持下,系统部署,逐步推进。 智慧党建平台的功能和作用 智慧党建是以智慧理念为指导,运用智慧技术和手段开展党员建设工作,加强党组织的管理,增进党员与群众之间的互动,进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智慧党建平台继手机党建报、党员卡等形式的集成创新,其功能和作用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 其一,党建宣传形式走向多样化。传统的党建宣传工作较为简单,多运用宣传板、电视媒体等渠道,智慧党建平台运用网页、视频、360°全景等现代技术极大的提高了党建的影响力。通过构建智慧党建新平台,以APP等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在充分发挥网络集成作用的同时提高了理论政策的宣传力度和广度,对于向人民大众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具有积极影响。多种多样的宣传形式更有利于吸引人们的注意,构建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向社会传播正能量。 其二,党建管理走向智慧化。借助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党建管理模式,实现了党员的动态和智能化管理,互联网条件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能够实现对党建动态的跟踪管理,大大提高了党建管理的效率,减轻党建管理的负担。一是党建手段的现代化。在以往的党建管理中多采用抽样检查等机械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智慧党建平台的出现能够实现在线提交,动态跟踪,提高了党建管理的针对性;二是党建工作的联合化。以往的党建工作基本处于相互分割的局面,缺少资源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智慧党建平台的出现增强了信息资源之间的互通性,更容易形成党建的整体合力;三是党建管理的精确化。传统的党建管理中多采用手工操作,因而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受个体的影响。智慧党建平台能够实现智能分析,促进了党建管理的精确化和科学化。 其三,党建服务走向现代化。智慧党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推动了党建服务的现代化。智慧党建平台的重要作用在于将党员建设阵地推向了网络,通过建立官方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等开展志愿服务、发布惠民信息、开展教育活动等。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建立一方面为党员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巨大便利,为党员的学习与交流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加强人民群众与党员之间的联系,发挥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作用提供了平台。此外,网络化是智慧党建平台的重要特征,党员可通过这一平台开展学习活动,利用手机、多媒体、电脑等设备及时共享和学习资源,同时还能够实现党员学习教育的全程管理,推进学习型政党的建设。 由此可见,智慧党建平台建设是新时期的必然趋势,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资源信息的完全链接,有助于搭建智能化的党建工作系统,最终实现提升服务人民群众水平的重要目标。 智慧党建平台的建设路径 智慧党建平台提高了党建工作的效率,为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党建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党建工作一直是党中央非常重视的工作,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如何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其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是关键。智慧党建平台具有提升党建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功能和作用,但当前由于智慧平台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作用发挥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要进一步加强智慧党建平台建设工作。 整合资源,创新智慧党建平台。首先,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智慧党建平台的建设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坚持以党组织为指导。党员和群众是这一平台的主体,因而要对现有的党建工作相关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打造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平台。其次,不断丰富和创新党建平台。创新是智慧党建平台建设的驱动器,当前各地区建设智慧党建平台的问题上不断探索新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的经验,同时坚持因时而变、因需而为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创新。智慧党建平台不仅具有联系党员和群众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开展党员的日常管理、监督和考核等工作,不断丰富智慧党建平台。 此外,还应加强对智慧党建平台的规范管理。规范的管理是保障智慧党建平台有效运行的防火墙,智慧党建平台以互联网等技术为依托,在推进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应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和判断,提高服务的精准度。借助智慧党建推动党员的考核工作,借助网站发布任务,对党员的工作进行检查,网络系统会自动记录每一位党员的完成情况,实现党员建设管理的精益化。 转型升级,加强网络与党建的融合。智慧党建平台的实现离不开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需要将互联网思维与党员建设有机融合。具体而言,可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干部大数据建设。拓展干部信息管理凭条,对纪检、公安、审计、社区等部门信息进行整合,提取更多有价值的数据,促进党员干部数据库的丰富与完善。与此同时,利用大数据对党员干部的作风、思想、气质、能力等进行分析,提高用人的精准度。 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理念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融合是当前党建工作的重点,是智慧经济决策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党员管理精准化的基本路径。其中,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文本的基本理念,运用新方法努力提高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广大基层党员的服务和治理能力。 三是加强人才工作的融合。智慧党建平台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强有力支持,在人才选用上也应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宽选才渠道。在对人才的管理和评估上也应对人才结构进行分类,提高人才作用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增强人才管理的科学化。探索智慧党建平台建设的新路径,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建立智慧党建工作小组,对各地区的智慧党建工作进行详细部署和指导,并将智慧党建工作纳入责任考核体系之中。对智慧党建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对现有问题进行反馈和评价,逐步实现智慧党建的有序推进。 总而言之,智慧党建是新时期互联网与党建有机融合的创新举措,有助于推进党建工作的智慧化。新形势下,如何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进党建工作的智慧化进程,创新党建工作的智慧模式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智慧党建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要内容,网站管理突出人民群众的参与和互动,党建平台的搭建突出宣传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智慧党建平台的建设对于提升党员服务群众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随着智慧党建平台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应按照实际需要探索党建平台的新模式,切实发挥这一平台的积极作用。 街道办事处相当于乡级单位,社会面相比于社区来说较广,站位较高,所以说把社区智慧党建内容经过拓展和延伸,站在惠民和为群众服务的角度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大胆探索符合街道的智慧党建,摸索出一套新的街道智慧党建更好的服务人民!

④ 怎样看待时迈科技结合的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的核心在于共识,成功的区块链项目都要取得更多人的认可,所以区块链的发展最终专得益的是人民,让属老百姓更方便、更简单地生活才是区块链科技真正的意义。杭州时迈科技就是这样一家创新的公司,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实处,造福于普通大众。

⑤ 如何推动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市委书记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1、科学制订规划,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制订科学可行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至关重要。规划要以科学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在发展规模、发展进度上务求实事求是,建立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坐标系”,要打破“小而全”、“大而全”格局,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示范带动,在规模上做大,在链条上做长,在品牌上做响,促进新农村农业产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上级部门应对乡镇的资源情况、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摸底,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将产业发展规划到镇、村,将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同时,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 2、抓规模开发,促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生产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农业由零星分散的经营模式向规模经营转变,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的优势农副产品产业带,提升竞争能力。一是抓基地建设。二是给试点村定目标。三是政策倾斜和扶持,整合林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资金,对试点村及专业大户规模在资金上给予补助。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专项资金的作用,加快建设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渠、路、田、林、井、电的综合配套,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促进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民生产积极性。另外,要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快农业污染源治理,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努力把“百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小农户科技园”建设工程,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现代农业理念,增强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农民群众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结合发展主导产业和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大对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 5、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投资,尽快形成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要加大农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彻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落后思维方式,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加快农业招商步伐,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三是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开发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等机遇,努力争取更多资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四是积极吸收农民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充分发挥打工返乡人员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参与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来,增加投入,提高科学经营水平。鼓励民营资金投资现代农业,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活力。 6、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应大力发展和普及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一是要以发展绿色农牧业为目标,努力普及新技术。

⑥ 如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根据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地激发每个学校的活力,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的作用。

政府宏观管理,就是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创新方式,把该放的放掉,把该管的管好,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学校自主办学,就是要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明确权利责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社会广泛参与,就是教育质量要接受社会评价、教育成果要接受社会检验、教育决策要接受社会监督,最大限度吸引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政府、学校、社会,管、办、评三者之间,权责边界既应当是清晰的,又一定是相对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持,由此形成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

一、把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把握办学方向,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工作,始终是教育第一位的要求。当前的关键,是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实化、具体化,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体现到课程标准、教材编写以及考试评价之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近,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抓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教育,创造有效形式、形成长效机制。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节粮、节水、节电“三节”活动。特别是节约粮食工作,要从餐桌抓起,从食堂抓起,从各级各类学校抓起,营造劳动光荣、节约光荣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要突出诚信教育重点。

在教育系统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将学生诚信表现记实性写进成长记录,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有效机制,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价值观念和制度保障。要用铁的手腕治理考试招生违规违纪问题,用铁的纪律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坚决守住教育考试招生这块净土。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创新教学方法,分学段有序推进,打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根基。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明确学生在学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要求,以记实方式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工作。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通过多种形式,保障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教会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推进体质健康测试,学生测试结果通知家长,学校测试结果向社会公开。要改进美育教学,充分发掘传统艺术资源,因地因校制宜,教会学生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部署和推进各类课程改革。出台实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对各学段育人目标和各学科内容设计提出具体要求。修订课程标准,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修订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提出大学相关教材修订和使用意见。做好教材编写工作,全面修订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教材,完成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三科起始年级统编教材审定;组织修订中等职业教育教材;修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高质量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其政治性和学术性的高度统一。

二、促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在教育公平上多想办法、多做实事,用教育公平重新审视体制机制,重新评估政策措施,通过规则调整和制度创新,不断提高教育公平水平。

兜底线,保障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要抓好贫困地区教育。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保证贫困家庭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研究实施“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编织贫困地区儿童成长安全网,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把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流入地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努力保证他们能在当地就读,完全由公办学校接收暂时有困难的,可以采取向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

努力做好随迁子女在当地升学考试工作,扩大进一步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机会。要支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提高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覆盖率。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密切会同相关部门,紧紧围绕留守儿童安全、学习、情感等提供有效服务。要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全面部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保基本,使每一所学校都达到基本办学条件。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落实《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使贫困地区学校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符合安全、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对确有需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不仅要坚持办,而且要办好。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将各地办学条件达标情况列入督导,全面普查,纳入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公开。要多策并举,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上水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要优化学校布局。学校布局规划要纳入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从严控制农村学校撤并行为,调整须经省级政府批准。创新学校管理模式,鼓励强校带弱校,组建教育联盟,推行学区一体化管理,探索学校托管,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

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规模,调整完善招生规则,让更多部属及省属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学生,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形成巨大的人才红利。各地各高校都要建立健全逐步提高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长效机制,并将每年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向社会公布。要提升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

教育资源要继续向中西部倾斜,加强东中西部教育协作,鼓励优秀教师以多种形式到中西部服务,强化国家重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为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作出贡献。今年,全国80%以上中小学校要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奠定教育信息化基础。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通达具备条件的每一个班级,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

三、调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不断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政府教育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当前应着力在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上多下功夫。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从完善基本制度入手,加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今年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要全面清理各类歧视性政策,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解决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法人属性、产权归属、教师保障、财政扶持等问题。要根据三中全会要求,积极探索运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动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

四、抓改革,积极稳妥破解考试招生制度难题。

推进改革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教育改革任务艰巨繁重,三中全会作了全面部署,我们要一项一项地抓好落实。今年的重中之重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出台实施方案。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配套“实施意见”。各省要根据教育部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改革“实施方案”。

开展改革试点。在有意愿、有条件的若干省份和高校开展改革试点。改革试点包括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改革试点省份和高校要出台试点“实施办法”。

改进考试内容。抓紧研究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考试内容改革,完善国家考试题库。高等职业教育推广“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方式。

确保公平公正。这是社会各界最为关心的问题。确保公平公正,最重要的是理清责任、落实责任。要抓紧完善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办法,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有错必纠,有责必问。调整高校招生委员会人员构成,增加教师、学生及校友代表。建立校长作为法人代表签发(或授权签发)录取通知书制度,公布各校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对学生作弊、作假,经查实除按规定处罚外,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就学、就职单位了解。进一步清理规范和逐步减少各类加分政策。

加强宣传引导。要加强改革举措的可行性论证,加强改革的风险评估。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则,提前公布高考改革实施办法。要加强对改革办法和政策的宣传解读,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五、转职能,改进教育管理方式。

政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管办评分离”中,政府管理的改革是前提、基础。推进政府管理改革,核心要义是加快转变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同时督促基层和学校把权接住、管好,确保放而不乱。

积极简政放权。“善政必简”。只有该简的简,该放的放,才能激发学校和社会活力、需求潜力和发展动力,才能从名目繁多、繁琐细碎的评估、评审、评比中解脱出来,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做好该做的事、能做的事。要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按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对已经明令取消的,要不折不扣地放给学校、放给社会,不能变相保留。对保留的项目,要抓紧清理审批流程,公开审批的标准、程序和结果。要统筹整合专项资金。

根据财税体制改革要求,整合农村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资金,统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资金,扩大基层和学校资金统筹使用权,提高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要减少各种检查活动。建立检查工作归口管理,整合各种常规性和临时性检查,给学校创造一个安心静心办学的环境。简政放权,当前重点是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

加强标准建设。标准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要依据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用标准加大投入、加强监督、加强约束,从根本上减少管理中的随意性。这些年,相继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标准,但目前一些领域仍然空白,有的已经不合时宜,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去年教育部制定了《标准与指南》制定和发布规程,强化对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

要加快对一些标准的废止、修改,制定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教师编制、教育质量、仪器设施、专业教学、语言文字等标准,加快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标准体系。特别是要推动健全各级教育生均拨款制度,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完善职业教育、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研究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健全教育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坚持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要加强教育经费监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严防违规违纪行为和铺张浪费现象。

推进法治建设。“政贵有恒”。法治是现代教育治理的基本特征,对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稳定持久的保障作用。要推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4部法律一揽子修订工作,抓紧职业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工作,不断健全教育法律制度体系。要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强化教育督导。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简政放权,也要加强监督监管。教育督导是政府加强宏观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协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完善督学、督政、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印发深化教育督导改革 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充实教育督导队伍力量。

研究制定督学管理办法,提高督导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做好督导重点工作。督政方面,继续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省级督查、国家认定工作,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复查制度,印发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办法、省级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督导考核办法,加强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检查。督学方面,完善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实现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推进学校规范办学行为。

制定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办法,推动学校办出特色,扎实实施素质教育。质量监测方面,制定发布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方案,开展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评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为改进教学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制定教育督导报告发布办法,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发布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大复查和问责力度。

六、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教育有没有活力,关键要看学校有没有活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学校作为基本立足点,建立以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工作机制,最大程度地激发学校作为教育“细胞”的活力。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这也是政府放权的制度前提。对公办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根本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范围和规则。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参与机制、理事会(董事会)的社会联系和合作机制。加强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出台高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规范学术委员会的组成、权责和运行规则。

章程是明确学校内外部权利义务关系、促进高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载体。要按照统一部署,加快推进高校章程制定和核准工作。对民办高校,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完善理事会(董事会)结构,规范决策程序。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保障校长、教职工特别是学生等相关主体的权利。对中小学,主要是加强党组织建设,实行好校长负责制,加快推进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建设。

推进依法办学。教育部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正在研究制定依法治校指标体系,形成依法办学的考核标准、考核办法,为政府、社会、家长监督评价学校办学行为和管理活动提供依据。要把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成效作为评价学校领导管理水平、治校水平的重要内容,切实推动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教育部门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学校办学活动合法性的监管上,提高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坚决杜绝任何学校出现有悖于法治原则的管理手段和规定。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申诉、学生申诉制度,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管理中都能直接感受到法治的力量。要建立教育领域公益性法律服务机制、学校安全事故依法调解制度,完善保障学校依法办学的制度环境。

坚持面向社会。学校只有主动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将出台关于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在办学思路、模式、方法上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变。

七、发挥社会评价作用,动员社会参与支持监督教育

在“管办评分离”中,评价是反馈环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客观、科学、公开、公正的评价,是增强教育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依据。治理模式下的“社会评教育”,实质是要把评价权和监督权更多交给社会、回归社会,在“管”与“办”的互动中,保持相对独立性,成为教育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下,教育所提供的课程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所创造的科研成果,最终都要接受市场和社会的检验。这不仅要求我们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和培养模式做出调整,也要求我们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相应变革。行业企业是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毕业生最终的去向。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普通院校,都要加快建立行业企业评价机制,吸收行业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把行业企业的评价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重视行业企业评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是个试金石,高校办得好不好,归根到底要看学生就业能力强不强、创业水平高不高。今年高校毕业生727万,这都是国家宝贵人才。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责无旁贷,教育部门义不容辞。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在开发就业岗位、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基层就业、激励自主创业等方面,出台更多具体政策,解决毕业生就业创业中的具体困难。要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作为高校评估重要内容。实行高校学生学籍信息和就业信息贯通,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和把握各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向社会公布。

强化专业组织评价功能。教育评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正确发挥评价的监测、诊断、指导功能,专业机构不可替代。要支持现有专业机构建设,发挥专业学会、行业协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要加快培育独立于教育部门的专业教育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其评估监测水平。要引入竞争机制,推广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合同、委托等多种方式向专业组织购买高质量的服务。

将加快整合国家教育监测评估机构和资源,为开展专业化监测评价提供支撑。加大力度推进一些机关职能向直属单位和社会组织转移,原则上各司局不再直接组织评估评价评审等具体事项。委托第三方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和“教育满意度测评”两项监测评估工作。通过测评,及时发现问题,准确找出差距,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做好工作的自觉性、针对性,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教育满意度。

重视社会公众监督。社会监督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推行教育部门、高校权力清单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社会各界在公开中监督。要通过信息公开,确保社会公众及时、便捷、有效地获取各类教育信息,这是社会监督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基础。强化社会评价,

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主动加强信息公开,主动让社会了解,提高政务和校务公开的水平,提高政府和学校的公信力。对各级教育部门,要按照中央关于推进政务公开的要求,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把各项政策和重要事项依法、及时、全面、准确地向社会公开。进一步加强职能公开、依据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监督公开。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在决策前都要公开征求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公布意见采纳情况。

要加大行政审批公开力度,及时公布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办理程序和审批结果。大力推进工作过程公开,及时发布重大教育项目和工程实施情况。大力推进工作结果公开,推动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和教育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开。要公开违法违规事件查处结果。对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办学条件能力、质量水平等信息向社会公开,让社会了解。今年要进一步推动本科院校向社会发布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积极公开群众关注的信息,对学校重大决策、政策及时宣传,赢得社会理解;对突发事件要及时回应,掌握舆论主动权,树立和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当前,特别要加大高校招生和财务信息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扩大公开范围,切实加强师生和社会对招生、财务工作的监督。信息公开,核心是“公开”,关键在“真实”,根本在“监督”。没有“监督”的公开,就可能是不公开、半公开,甚至是假公开。要改革信息公开监督检查机制,引进第三方参与教育信息公开监督。

⑦ 如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府宏观管理,就是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创新方式,把该放的放掉,把该管的管好,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学校自主办学,就是要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明确权利责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社会广泛参与,就是教育质量要接受社会评价、教育成果要接受社会检验、教育决策要接受社会监督,最大限度吸引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政府、学校、社会,管、办、评三者之间,权责边界既应当是清晰的,又一定是相对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持,由此形成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
一、把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把握办学方向,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工作,始终是教育第一位的要求。当前的关键,是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实化、具体化,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体现到课程标准、教材编写以及考试评价之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近,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抓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教育,创造有效形式、形成长效机制。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节粮、节水、节电“三节”活动。特别是节约粮食工作,要从餐桌抓起,从食堂抓起,从各级各类学校抓起,营造劳动光荣、节约光荣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要突出诚信教育重点。
在教育系统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将学生诚信表现记实性写进成长记录,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有效机制,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价值观念和制度保障。要用铁的手腕治理考试招生违规违纪问题,用铁的纪律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坚决守住教育考试招生这块净土。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创新教学方法,分学段有序推进,打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根基。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明确学生在学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要求,以记实方式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工作。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通过多种形式,保障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教会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推进体质健康测试,学生测试结果通知家长,学校测试结果向社会公开。要改进美育教学,充分发掘传统艺术资源,因地因校制宜,教会学生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部署和推进各类课程改革。出台实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对各学段育人目标和各学科内容设计提出具体要求。修订课程标准,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修订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提出大学相关教材修订和使用意见。做好教材编写工作,全面修订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教材,完成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三科起始年级统编教材审定;组织修订中等职业教育教材;修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高质量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其政治性和学术性的高度统一。
二、促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在教育公平上多想办法、多做实事,用教育公平重新审视体制机制,重新评估政策措施,通过规则调整和制度创新,不断提高教育公平水平。
兜底线,保障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要抓好贫困地区教育。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保证贫困家庭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研究实施“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编织贫困地区儿童成长安全网,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把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流入地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努力保证他们能在当地就读,完全由公办学校接收暂时有困难的,可以采取向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
努力做好随迁子女在当地升学考试工作,扩大进一步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机会。要支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提高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覆盖率。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密切会同相关部门,紧紧围绕留守儿童安全、学习、情感等提供有效服务。要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全面部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保基本,使每一所学校都达到基本办学条件。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落实《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使贫困地区学校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符合安全、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对确有需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不仅要坚持办,而且要办好。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将各地办学条件达标情况列入督导,全面普查,纳入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公开。要多策并举,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上水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要优化学校布局。学校布局规划要纳入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从严控制农村学校撤并行为,调整须经省级政府批准。创新学校管理模式,鼓励强校带弱校,组建教育联盟,推行学区一体化管理,探索学校托管,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
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规模,调整完善招生规则,让更多部属及省属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学生,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形成巨大的人才红利。各地各高校都要建立健全逐步提高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长效机制,并将每年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向社会公布。要提升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
教育资源要继续向中西部倾斜,加强东中西部教育协作,鼓励优秀教师以多种形式到中西部服务,强化国家重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为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作出贡献。今年,全国80%以上中小学校要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奠定教育信息化基础。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通达具备条件的每一个班级,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
三、调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不断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政府教育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当前应着力在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上多下功夫。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从完善基本制度入手,加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今年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要全面清理各类歧视性政策,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解决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法人属性、产权归属、教师保障、财政扶持等问题。要根据三中全会要求,积极探索运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动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
四、抓改革,积极稳妥破解考试招生制度难题。
推进改革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教育改革任务艰巨繁重,三中全会作了全面部署,我们要一项一项地抓好落实。今年的重中之重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出台实施方案。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配套“实施意见”。各省要根据教育部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改革“实施方案”。
开展改革试点。在有意愿、有条件的若干省份和高校开展改革试点。改革试点包括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改革试点省份和高校要出台试点“实施办法”。
改进考试内容。抓紧研究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考试内容改革,完善国家考试题库。高等职业教育推广“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方式。
确保公平公正。这是社会各界最为关心的问题。确保公平公正,最重要的是理清责任、落实责任。要抓紧完善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办法,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有错必纠,有责必问。调整高校招生委员会人员构成,增加教师、学生及校友代表。建立校长作为法人代表签发(或授权签发)录取通知书制度,公布各校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对学生作弊、作假,经查实除按规定处罚外,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就学、就职单位了解。进一步清理规范和逐步减少各类加分政策。
加强宣传引导。要加强改革举措的可行性论证,加强改革的风险评估。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则,提前公布高考改革实施办法。要加强对改革办法和政策的宣传解读,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五、转职能,改进教育管理方式。
政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管办评分离”中,政府管理的改革是前提、基础。推进政府管理改革,核心要义是加快转变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同时督促基层和学校把权接住、管好,确保放而不乱。
积极简政放权。“善政必简”。只有该简的简,该放的放,才能激发学校和社会活力、需求潜力和发展动力,才能从名目繁多、繁琐细碎的评估、评审、评比中解脱出来,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做好该做的事、能做的事。要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按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对已经明令取消的,要不折不扣地放给学校、放给社会,不能变相保留。对保留的项目,要抓紧清理审批流程,公开审批的标准、程序和结果。要统筹整合专项资金。
根据财税体制改革要求,整合农村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资金,统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资金,扩大基层和学校资金统筹使用权,提高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要减少各种检查活动。建立检查工作归口管理,整合各种常规性和临时性检查,给学校创造一个安心静心办学的环境。简政放权,当前重点是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
加强标准建设。标准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要依据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用标准加大投入、加强监督、加强约束,从根本上减少管理中的随意性。这些年,相继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标准,但目前一些领域仍然空白,有的已经不合时宜,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去年教育部制定了《标准与指南》制定和发布规程,强化对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
要加快对一些标准的废止、修改,制定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教师编制、教育质量、仪器设施、专业教学、语言文字等标准,加快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标准体系。特别是要推动健全各级教育生均拨款制度,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完善职业教育、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研究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健全教育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坚持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要加强教育经费监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严防违规违纪行为和铺张浪费现象。
推进法治建设。“政贵有恒”。法治是现代教育治理的基本特征,对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稳定持久的保障作用。要推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4部法律一揽子修订工作,抓紧职业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工作,不断健全教育法律制度体系。要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强化教育督导。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简政放权,也要加强监督监管。教育督导是政府加强宏观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协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完善督学、督政、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印发深化教育督导改革 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充实教育督导队伍力量。
研究制定督学管理办法,提高督导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做好督导重点工作。督政方面,继续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省级督查、国家认定工作,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复查制度,印发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办法、省级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督导考核办法,加强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检查。督学方面,完善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实现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推进学校规范办学行为。
制定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办法,推动学校办出特色,扎实实施素质教育。质量监测方面,制定发布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方案,开展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评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为改进教学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制定教育督导报告发布办法,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发布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大复查和问责力度。
六、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教育有没有活力,关键要看学校有没有活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学校作为基本立足点,建立以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工作机制,最大程度地激发学校作为教育“细胞”的活力。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这也是政府放权的制度前提。对公办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根本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范围和规则。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参与机制、理事会(董事会)的社会联系和合作机制。加强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出台高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规范学术委员会的组成、权责和运行规则。
章程是明确学校内外部权利义务关系、促进高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载体。要按照统一部署,加快推进高校章程制定和核准工作。对民办高校,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完善理事会(董事会)结构,规范决策程序。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保障校长、教职工特别是学生等相关主体的权利。对中小学,主要是加强党组织建设,实行好校长负责制,加快推进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建设。
推进依法办学。教育部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正在研究制定依法治校指标体系,形成依法办学的考核标准、考核办法,为政府、社会、家长监督评价学校办学行为和管理活动提供依据。要把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成效作为评价学校领导管理水平、治校水平的重要内容,切实推动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教育部门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学校办学活动合法性的监管上,提高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坚决杜绝任何学校出现有悖于法治原则的管理手段和规定。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申诉、学生申诉制度,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管理中都能直接感受到法治的力量。要建立教育领域公益性法律服务机制、学校安全事故依法调解制度,完善保障学校依法办学的制度环境。
坚持面向社会。学校只有主动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将出台关于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在办学思路、模式、方法上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变。
七、发挥社会评价作用,动员社会参与支持监督教育。
在“管办评分离”中,评价是反馈环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客观、科学、公开、公正的评价,是增强教育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依据。治理模式下的“社会评教育”,实质是要把评价权和监督权更多交给社会、回归社会,在“管”与“办”的互动中,保持相对独立性,成为教育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下,教育所提供的课程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所创造的科研成果,最终都要接受市场和社会的检验。这不仅要求我们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和培养模式做出调整,也要求我们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相应变革。行业企业是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毕业生最终的去向。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普通院校,都要加快建立行业企业评价机制,吸收行业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把行业企业的评价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重视行业企业评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是个试金石,高校办得好不好,归根到底要看学生就业能力强不强、创业水平高不高。今年高校毕业生727万,这都是国家宝贵人才。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责无旁贷,教育部门义不容辞。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在开发就业岗位、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基层就业、激励自主创业等方面,出台更多具体政策,解决毕业生就业创业中的具体困难。要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作为高校评估重要内容。实行高校学生学籍信息和就业信息贯通,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和把握各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向社会公布。
强化专业组织评价功能。教育评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正确发挥评价的监测、诊断、指导功能,专业机构不可替代。要支持现有专业机构建设,发挥专业学会、行业协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要加快培育独立于教育部门的专业教育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其评估监测水平。要引入竞争机制,推广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合同、委托等多种方式向专业组织购买高质量的服务。
将加快整合国家教育监测评估机构和资源,为开展专业化监测评价提供支撑。加大力度推进一些机关职能向直属单位和社会组织转移,原则上各司局不再直接组织评估评价评审等具体事项。委托第三方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和“教育满意度测评”两项监测评估工作。通过测评,及时发现问题,准确找出差距,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做好工作的自觉性、针对性,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教育满意度。
重视社会公众监督。社会监督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推行教育部门、高校权力清单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社会各界在公开中监督。要通过信息公开,确保社会公众及时、便捷、有效地获取各类教育信息,这是社会监督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基础。强化社会评价,
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主动加强信息公开,主动让社会了解,提高政务和校务公开的水平,提高政府和学校的公信力。对各级教育部门,要按照中央关于推进政务公开的要求,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把各项政策和重要事项依法、及时、全面、准确地向社会公开。进一步加强职能公开、依据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监督公开。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在决策前都要公开征求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公布意见采纳情况。
要加大行政审批公开力度,及时公布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办理程序和审批结果。大力推进工作过程公开,及时发布重大教育项目和工程实施情况。大力推进工作结果公开,推动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和教育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开。要公开违法违规事件查处结果。对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办学条件能力、质量水平等信息向社会公开,让社会了解。今年要进一步推动本科院校向社会发布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积极公开群众关注的信息,对学校重大决策、政策及时宣传,赢得社会理解;对突发事件要及时回应,掌握舆论主动权,树立和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当前,特别要加大高校招生和财务信息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扩大公开范围,切实加强师生和社会对招生、财务工作的监督。信息公开,核心是“公开”,关键在“真实”,根本在“监督”。没有“监督”的公开,就可能是不公开、半公开,甚至是假公开。要改革信息公开监督检查机制,引进第三方参与教育信息公开监督。

⑧ 我国在社会管理方面借鉴过什么国家的经验

总结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以来走过的发展路,我们发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借鉴了新加坡的模式。
我国的主要思路是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先说对外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工作开始发生历史性转折,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三十几年间,从在沿海建立经济特区到向内陆渐进式开放,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多渠道、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领域由初期的一般加工业和餐饮服务业拓展到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一些服务贸易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展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从中小企业发展到大企业、大财团和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等多种方式被广泛采用。由此中国迅速摆脱了原来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发展,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巨大活力,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其次是对内改革。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因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稳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能不能好起来。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主要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还有就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为农民致富和农村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刀:辟了一条新路。农村改革的这两大成功,使农村面貌的变化非常快,农民生活提高非常显著。第二,就是对城市经济进行改革,原则就是胆子大,步子稳。并且主要是以城市企业为试点进行的。主要策略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的企业必须实行民主管理,使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第三就,是进行了物价改革和金融改革。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设立了经济特区。这是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经济特区主要是为了避免过去那种一大二公的经济模式,所谓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全民共同富裕。
最后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是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忠实实践者。多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总结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有四:一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三十几年来,我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发展正在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进步,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中不公平不协调和突出的问题,我国坚持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普及义务教育,在教育领域大量投资,人口素质极大提高;推行就业和社会保障建设,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和保障水平提高,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加,城乡饮用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饮用水安全目标;三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成绩突出。不断加大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力度,能源消费强度大幅度降低,重要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得到加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四是能力建设加强,归根结底以科技为主。虽然目前还面临诸多挑战,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愿意在互相尊重平等互惠的基础上,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发展与合作。

⑨ 如何开展中心网格化信息化试点工作方案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2013年开始推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社区网格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组织机构基本成立。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组织机构基本成立,如市金水区住宅区每栋楼房都悬挂了楼栋长、综治管理员、宣传员等人员的名字和联系方式,既能深入联系群众,为居民提供方便,又能充分了解群众的动态信息。
(二)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各社区都建立了网格化管理的管理制度,对工作职责做出了明确要求。如金水花园社区详细制定了《文化路社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制度》、《社区网格化管理入户走访制度》、《楼栋长管理制度》、《综治网格化职责》等相关制度。
(三)信息采集工作全面铺开。部分社区已经做了详细动态的信息统计,如金水花园社区,对辖区内的住户、流动人口、重点关注对象都有详细的信息数据,高效便捷。

二、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城市社区网格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网格管理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试行社区网格管理是一件新事物,目前还有少数居民不知道什么是网格管理,对网格管理员的身份以及承担的工作不够理解,有事不关已的现象,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调查还存在不开门、不配合的情况发生。
(二)网格划分有待进一步科学规范。多数社区都存在单位和居民并存、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混杂,网格内部人员结构复杂,个体利益诉求差距大的现状。按照规定,一个网格600-700户,人口2000人左右,但目前标准不一,有的网格规模偏大,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较大,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不利于各项信息的收集和反馈,不利于网格管理各项细化工作的落实到位。此外,对于辖区内的单位住宅区,社区仍然采取交给单位管,社区基本不介入,实际管理还是无法落实。
(三)网格员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区社区网格管理员没有确定工资待遇,相关工作依然是社区工作人员在落实。过去在社区中发挥自治作用的是社区小组长和楼栋长,网格化管理员在网格化管理中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没有界定。此外,社区管理需要居民的参与,但是较普遍的现象是居民的自身素质不高,参与自治管理缺乏积极性。网格管理员既没有相应的学科背景,又不熟悉专业化的工作方法,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技能,不利于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全面落实。
(四)网格管理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网格繁多未整合。因工作需要,我区设有多种网格,而且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要求。以一个社区为例,有创文网格、计生网格、综治网格、卫生网格等,没有自上而下地将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很难落到实处。二是权责不统一。社区不是行政部门,没有行政执法权,且人员少,工作量大,对于信息采集、社区管理等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三是信息技术推广力度小。目前全区只有人民路街道东风社区等少数社区拥有信息化管理的系统软件,并进行了数字化的信息采集和统计。其他社区都是实行人工采集信息,纸质化存档,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和动态化管理。

三、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社会管理的新课题、新手段、新趋势,面临的是新格局,鉴于我区网格化管理实施的情况,要通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机制创新和队伍建设,从而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科学高效。
(一)搞好宣传,提高思想认识。社区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广泛运用宣传媒介,积极开展社区活动,统一广大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激发社区广大居民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热情,营造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夯实基础,科学划分网格。实施网格化管理,首先必须科学规范地划分网格。一是注重完整性。要以社区、单位为基础,将街道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建立纵横有致、节节相连的网格体系,既要边界清晰、无交叉,又要避免遗漏、无盲点。二是注重便利性。依据地理状况、道路走向、区域属性、人口分布等要素,合理划分,确保管理便利。三是注重均衡性。既要考虑好网格面积的大小,又要兼顾网格内人口数量和实际工作量。四是注重差异性。根据网格内社会管理秩序、治安环境的不同状况,可以将网格评定为一般管理、重点管理、综合治理等不同等级,以突出管理重点,提升管理实效。
(三)提供保障,配齐配好人财物。要做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必须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的保障。一是人力保障。要充分整合各类有效力量,包括整合人力资源,增强工作合力,强化协作氛围,提升网格运行效率。切实解决因多头管理造成工作合力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二是财力保障。给予网格化管理员适当的工资待遇,根据网格内服务对象的数量、范围、特点和需求,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配备管理服务人员,形成一格多员、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对于社区内的动态信息及时采集,对于社区内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处理。三是物力保障。要做到社区内的单位、楼房、个人都有动态的详细的信息统计,全区建立一个统一标准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以这个系统为平台,建立“信息采集——建档立卷——调度派遣——案件处置——处理反馈——核实结案——综合评价”七个环节的网格工作流程,为建立全市乃至全国的统一的信息系统打下基础。
(四)健全机制,明确各项职责。一是建立网格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坚持街道为主与共建共管相结合,政法、城管、计生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加强协调配合,加强对口业务的督查和考核。邀请驻区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居民代表等参与网格管理与监督,督促工作落实。二是建立互动机制。健全管理服务网格之间、管理队伍之间的互动机制,做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困难互助。三是建立岗位考核机制。要实行“四权下放”,将“社会管理工作者”的事权、财权、人事权、考核权等管理权全部下放给街道,由街道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岗位、调整人员,负责对“社会管理工作者”聘用辞退、日常管理、岗位调整和绩效考核等工作。要建立网格化管理考评办法,对各单元网格进行日巡查、周通报、月评比、年奖惩,对检查考核达标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检查考核不达标的分别予以扣发绩效工资、通报批评、待岗、停职和辞退等处理。
金鹏信息网格化解决方案

⑩ 现代化下我们如何发展消防发展路径

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几率。早在1983年,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预言之作《第三次浪潮》中就把消防列为未来社会较热门的十种职业之一,预言人类走进“第三次浪潮”时,火灾将是人类现代化发展较致命的敌人。由此可见,建立现代化的消防工作体系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消防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消防现代化,包括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消防工作的社会化。消防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全民的自觉行动。二是治理手段的法治化。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法规的手段约束和惩治消防违法行为,侧重于运用法律手段逐步建立长效治理机制。三是防控措施的科技化。强力推动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着力提高消防监督和灭火救援科技含量。四是人才队伍的专业化。人才总量明显增加、储备更加充足,人才结构明显优化、配置更加科学,人才建设投入明显加大、机制更加完善,人才成长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人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作用更加凸显。五是器材装备的精良化。实现装备发展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
消防现代化,集中体现了“四种理念”:一是科学发展的理念。二是改革创新的理念。三是统筹协调的理念。四是服务人民的理念。
消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防现代化应该是一个积极转型、逐步适应和快速赶超的过程,必须在现代化的总体战略框架内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突出抓好“七化”,实现“七大转变”。
(一)突出抓好“战略化”设计,推动消防发展理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首先要树立决策战略性理念。突出系统的、整体的、前瞻的发展设计,避免决策成为对目前现实压力的被动应付,避免杀鸡取卵和短期效应。其次,树立结果导向的责任理念。坚决而又科学地对消防主管和相关部门的权力进行革命,实现政府主管部门向结果负责,权力获取和权力行使的目标与结果密切挂钩。第三,树立安全和谐的理念。强化社会成员对于公共消防安全的意识与认知,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消防安全价值观,致力于形成人人懂消防、事事讲安全的社会氛围。第四,树立科学发展观。确保公共消防设施适应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步伐,确保社会化消防安全责任体系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
(二)突出抓好“法制化”建设,推动消防治理由“人治消防”向“法治消防”转变。一是加强消防法律制度建设。二是大力普及消防法律法规知识。三是严格依法治火。
(三)突出抓好“网格化”管理,推动消防管理主体由“单打独斗”向“群防群治”转变。要树立“大消防”理念,积极倡导“多元消防”。一是在政府消防安全责任人制度上要重改革创新。成立政府消防安全委员会和村居、社区消防工作组,配备专门人员,负责组织协调消防工作,做“实”政府消防责任。二是在职能部门监管上要重联勤联合。
要推行群防共治监管模式,推动县级以上政府制定职能部门消防工作职责规范和考评办法,进一步落实部门、行业、系统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健全消防行政许可前置审批协调机制、消防安全信息共享机制、火灾隐患联合整治机制、灭火救援应急联动等机制,实现社会消防管理齐抓共管。三是在强化消防主业责任上要重自我防范。要推动建立行业、系统消防安全自律机制,推动社会加大消防安全投入。要通过狠抓“四个能力”建设,提高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四是在消防警力增长上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坚持在增长警力数量的基础上,挖掘警力潜能,提升综合素质,采取扁平管理、综合执法、智能警务等手段,用较少的人办较多的事,实现警力“无增长改善”。
(四)突出抓好“标准化”管理,推动消防管理模式由“粗放管理”向“标本兼治”转变。一是完善消防安全管理规范。建立省一级消防标准化委员会,出台学校、医院、商场、市场、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建筑工地等消防安全技术标准,推动各有关部门在消防产品监督管理、消防安全信用体系、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管理、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文件和消防安全标准,制定各类行业领域消防安全管理规范,明确消防工作量化要求。二是强化消防安全指标体系建设。结合公安部正在开展的“推进大城市制定更加严格的消防安全标准”试点工作,研究制定消防安全指标体系,推动开展城乡消防安全专项评价,为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消防安全资源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三是立足源头管控。推行建筑消防设施“户籍化”管理和消防设施“身份证”、“年检”制度,严格执行消防法规技术标准,严格消防监督检查和审核验收,切实在源头上堵住火灾隐患。
(五)突出抓好“人性化”服务,推动消防管理运行方式由“行政命令型”向“服务指导型”转变。消防部门要适应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大趋势,在社会消防管理中扮演好指导服务的角色。
(六)突出抓好“实战化”训练,推动部队核心战斗力生成由“人海战术”向“综合编成”转变。一是改革消防部队作战模式。立足城市发展及其功能布局,持续开展消防装备评估和作战能力评估,推动消防装备优化升级,提升城市火灾整体防御能力;立足现有车辆、人员、装备,开展作战编成规范化建设,确定不同类型灾害事故需要调集的车辆类型和数量,开展周例操、月演练,规范出动力量编成,打有准备之仗。二是改革城区站点建设模式。围绕“5分钟消防”或者建成区城市消防站平均覆盖面积小于10平方公里的要求,积极研究制定城区小、微型消防站建设的地方标准,努力突破规划难、征地难、落地难等瓶颈,确保及时处置火灾事故。三是改革消防装备配置模式。在装备与人员的组合上,以装备主导人员组合,由任务来定装备,由装备来定人员,使人员数量与装备数量相匹配、人员素质与装备配置相匹配、专业训练与装备性能相匹配。
(七)突出抓好“信息化”建设,推动消防监管手段由“依靠人力”向“依靠科技”转变。现代化的较高境界是信息化。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消防工作带来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革命——警务信息化。要以信息化为牵引,打造智能警务,将“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灭火救援指挥调度、消防监督远程监控、现场执法、火情情报收集等领域,让物体会“说话”,让数据融入智能元素,随时“告知”各项警务活动的较佳解决方案。要深度整合对外区域风险评估,对内部队战斗力评估、消防应急预案、消防通信指挥等信息资源,实现消防管理信息采集“自动化”、火灾隐患举报受理查处“一体化”、建筑消防设施监控信息“共享化”、火灾早期预警处置“智能化”,灭火应急救援“数字化”。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