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社会工作社会治理

社会工作社会治理

发布时间: 2020-11-30 13:57:57

① "三社联动"的"联"指的是什么

联指的是:联结;联合。

一、联的组词:

联合、春联、联结、挽联、楹联

颔联、联想、联盟、妇联、串联

二、联的笔顺: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联,连也。从耳,耳连於颊也;从丝,丝连不绝也。

白话版《说文解字》:联,相连。字形采用“耳”作边旁,表示耳朵与脸颊相连;采用“丝”作边旁,表示像丝连一样不中断。

三、相关组词:

1、春联[chūn lián]

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2、挽联[wǎn lián]

哀悼死者的对联。

3、楹联[yíng lián]

挂或贴在楹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4、颔联[hàn lián]

律诗的第二联(三、四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5、联袂[lián mèi]

手拉着手。比喻一同(来、去或演出等)。

② 团体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专业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

本文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说明了从传统的、维稳取向的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合理性;从社会工作的角度阐述了社会治理的逻辑结构:理念上的源头治理一主体上的系统治理一机制上的综合治理和原则上的依法治理,据此指出了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层面;总结了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性、服务性特点,并将社会工作参与治理概括为基础一服务型治理;认为社会治理创新首先是政府理念的创新,社会工作群体则应该通过有效服务和政策倡导来增强自己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促进社会治理和善治。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会工作;基础一服务型治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制度和模式研究”项目号:09JZD0026),北京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课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思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1)。

我国进人社会快速转型的新时期、新阶段后,经济增长取得了较好成绩,人民生活特别是基本民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也遇到新的问题。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总部署中对发展社会工作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给予的高度重视就反映了新的期待。近年来,政府十分关注社会管理,并期望社会工作能在其中发挥协同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创新性地提出社会治理的治国思路,社会工作必须在新的框架下找准自己服务社会、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介入点,本文在这方面做一些初步分析。

一、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中的社会工作
(一)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是治国理念的重要发展

进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仍在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国际环境压力和国内粗放式发展方式的约束,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遇到了结构性的不可持续问题。在寻找刺激经济高速发展新增长点的过程中,扩大内需、加大国内投资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而在此过程中追求GDP高速增长一直是各级政府和干部的巨大内在动力。这种在一定程度上受新自由主义影响的发展政策带来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伤害,贫富差距持续加大,弱势群体虽然获得一些关照但其被边缘化的程度在加深。随着GDP崇拜下对城市化、土地财政思路的选择,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官民矛盾愈加尖锐。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再次以更加集中和突出的方式提上议事议程,社会管理这一政府日常用语也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核心话题。
在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基本判断下,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这里传递的信息是社会管理就是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在维稳思路的主导下,社会管理也就成了对地方官员所认定的“破坏稳定”行为的管理和控制,尤其是对上访、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的强制性管控。虽然社会管理也被赋予某种服务的含义,但是在许多实践中这种服务只是加强管理的一种手段。
实际上,对社会管理一直有不同的理解:它被理解为维稳的代名词和社会参与管理。前一种理解是强势政府的主张,即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对社会的管理。在征地、拆迁、失业、下岗所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突发多发的情况下,政府的首要职能就是对这些事件的强有力控制和平息,以保障社会稳定。但是这只是一种治标的、甚至是基于政绩目标的理解。把社会管理视为社会参与管理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并带有治本追求的理解。这里所说的社会既包括人民闭体、也包括社会组织甚至广大民众。于是,社会管理就是相关各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其管理方式既包括强制、约束,也包括通过解决有诉求、有困难群体的问题而保持稳定,这就是服务。这样,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社会协同”就既包括一般管理,也包括服务管理。事实说明,许多问题、特别是复杂的群体性问题的出现并不都是由群众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政府行为不当也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向有诉求、有困难的群体提供服务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方式。应该说,按照对社会管理的双重理解,通过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是可能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力量也是在后者(即服务)的意义上参与社会管理的(王思斌,2012)。
在现实中,在维稳任务十分繁重、政绩考核日趋严格的情况下,许多政府官员不自觉地对社会管理理解为维稳,这也被称为传统的社会管理(李立国,2013)。这显然不利于社会问题的真正解决,也不利于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埋下新的不稳定根源。面对社会问题有增无减、群众权利意识提高、网络维权作用日益增强的现实,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任务,必须改变强制维稳的社会管理思路。社会治理概念和思路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条件、开辟了道路。
社会治理是相关各方在沟通、协商的基础上,基于共识而进行的对相关事务的管理,也是一种合作共治。社会治理是多方的共同治理,它强调协商、共识的达成,强调相关各方的平等参与而不是权力的行使或强制(鲍勃•杰索普,2000)。这里的“多方”不只包括在社会管理中有权力的政府部门和权力群体,也包括被治理的对象。于是,与一般行使权力的社会管理不同,社会治理希望通过相关多方协商达成共识,通过达成共识的过程和落实成为共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复杂问题得以解决,而且是在深层次上得以解决。社会治理思路与强制性维稳在许多方面有不同。这包括:社会治理基本上不是对立冲突的思路,而是认为矛盾各方可以找到共同点予以解决;社会治理不固守有不同诉求的一方就是作对的看法,而是认为各方都有解决问题的愿望;社会治理不以权力相威胁,而是以平等协商为考虑问题的基点;社会治理不是按照某一方(主要是拥有权力方)预先设计好的步骤解决问题,而是在相互讨论和协商以至妥协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社会治理不是追求问题的表面解决和冲突平复,而是通过互动、沟通、协商来达成共识,各方在认识上相互靠近,并对问题给予实质性解决。当然,即使如此,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也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都是政府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反应措施,都是维护、实现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措施。二者不同的是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同,社会治理更符合现代民主国家的惯常做法。因此可以说,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的发展和“升级版”,它是与现代国家制度和现代治理方式是连在一起的。
(二)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中社会工作地位的变化
前文说明了对社会管理的两种理解:强力管理和服务性管理。在强力管理模式下,以服务困难群体、弱势群体为直接目标的社会丁作几乎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因为社会管理者的强力控制与社会丁作的服务观是比较对立的。可以看到某些地方政府拉着社会工作者去维稳,政府用维稳的“成果”来考核社会丁作机构,社会工作成了政府维稳的丁具,社会工作者不可能用自己的专业方法去从事服务,社会工作被异化。据说某负责社会建设的官员向负责维稳(社会管理)的上级介绍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后者基本不理解、不知所云。在第二种理解下,社会管理被认为是社会参与的管理,这样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力量的组成部分,其基本角色是协同。这里的协同是指对政府社会管理的协同。在这里,管理是明确的目标,社会工作服务只是协同的手段。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是主导者,社会工作只是次要的协助者、协同者,二者的地位是明显不同的。
当向社会治理模式转变时,由于社会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平等协商、合作共治,所以社会工作的角色和地位也会发生明显变化,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将会增强。
二、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的地位
(一)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和逻辑结构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做了全面的阐述,包括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等重要方面。由于社会治理涉及到多元责任主体和众多方面,各个主体的工作领域、内容和方法有不同,因此不同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内容、角度和方法也会有不同。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体系的建构与它的独特的价值观、工作领域和方法有关,与它的具有社会合法性的职能有关。社会工作是秉持助人自助的价值观、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有需要的、遭遇生活困境的人士,解决其基本生存问题、调适其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社会正义和社会进步的活动。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看社会治理体制,对社会治理的理念、方式、目标如下述理解: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并由政府主导社会秩序建设。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提法,社会治理的方式包括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系统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依法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 以及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的源头治理。
如果从切实改善民生、实现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目标来看,社会治理也有自己的逻辑结构:这就是理念上的源头治理、主体上的系统治理、机制上的综合治理和原则上的依法治理。
首先是源头治理。过去多年以维稳为目的的社会管理(有时也称治安综合治理)是救火式的和基于政绩压力的,目的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要尽快平复问题,将问题压下和不扩散,以达到维稳指标。社会治理虽然也注重治标,但更注重治本,即通过服务、“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解决问题。实际上,不树立从源头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就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会滋生各种政绩行为,就会有只看眼前“成绩”不顾长远后果的“挖坑”行为,就会出现拆西墙补东墙的机会主义行为,最后会酿成更大、更严重的损害民生和社会秩序的后果。因此,从制度理念上看,坚持源头治理是第一位的。
其次是系统治理。过去的综合治理和社会管理是政府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以及在政府主导下单位组织、社区的配合。现在的系统治理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很明显,随着社会问题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只靠政府系统解决问题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行。在解决民生问题、解决社会冲突、社会矛盾等方面,必须依靠多元主体,其中包括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甚至包括发挥当事人的正面的积极作用。
在机制上坚持综合治理。社会治理的任务是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并为形成健康的社会结构创造条件。维稳思路下的社会管理强调问题的尽快解决,在许多情况下使用强制性、惩罚性手段,眼前的问题解决了,但更深的矛盾积累了,这不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长远目标,更无利于现代社会建设。社会治理重视和尊重民众的利益诉求和权益保护,强调通过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等社会性手段和措施解决社会问题。这里强调的不是强力维稳,而是充分运用协商、调节、道德约束等机制,尽量从和谐而不是对抗的角度去面对问题、处理问题,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当然,现代社会不可能没有法制。在社会治理问题上,依法治理是整个社会治理的基本保障和社会治理体制的原则。依法治理要求治理主体遵守法律,也要求被治理事件的当事人遵守法律。在以维稳为目标的社会管理中,常常存在不依法办事的现象。政府官员面对来自民众的比较强烈的权益诉求,采取超越法律的处置手段已屡见不鲜,他们常常不顾法律而“自由裁量”。问题在高压下暂时解决了,但是不公正、甚至埋下问题根源,这也造成越维稳越不稳的现象。此外,民众也有不依法做事的现象,我国有很多人是法盲,缺乏法律意识。也有的人“得理不让人”,在社会学习的机制下信奉“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这些都不利于形成公平合理的处理社会问题的制度。社会治理强调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这是基本的社会治理原则。
最后,社会治理的目标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创新社会治理的目的不是为了把社会控制住,不发生社会问题,而是要建构一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有效的“自组织治理”体制机制。这里的“自组织治理”是指当社会领域甚至更宽阔领域发生问题时,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会主动启动、协商调解、化解和解决问题。很明显,这就是一种新型的、不同于强制维稳所形成的社会秩序,但它是更有活力和可持续的社会秩序。在这种制度形成的背景下,社会治理指向的最终目标是人民安居乐业。
按照社会制度理论,体制是较高层次的制度体系。社会治理体制是由一系列具体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治理体制的建构还需要从一系列具体制度建设着手。另外,要建设现代社会治理体制,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发展有能力参与治理的社会组织。它们应该是有活力,良好地发挥自己的基本职能,了解社会治理的制度规则,并具有充分自主性的组织。此外并非不重要的是民众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强化。由此看来,一个支持“善治”的社会治理体制的形成还需要诸多努力。

③ 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可以用哪些理论

A 生态系统抄理论处理问题,必须将个人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去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单亲妈妈了解,社会支持系统对自我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如果只是封闭在家里,就无法利用社会中的资源。持续地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就会发现国家、社区中有很多资源是可以利用的,能够帮助她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④ 如何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如何让社区与社会组织更好地完成从“谈恋爱”到“结婚”的过程?如何让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无缝对接,为居民联动服务?日前,思明区启动社会治理与服务创新工作坊,不仅请来了在社会工作领域理论知识、服务经历和管理经验都非常丰富的“智囊团”,还发动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献计献策,共同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之路。

“智囊团”成员之一是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罗观翠。有着丰富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服务经历和管理经验的罗观翠教授,从事社工工作超过40年。在工作坊期间,“智囊团”实地走访了思明区社区,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与工作在一线的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展开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激活社会组织。社区组织是思明区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活动,推动城市社区社会治理“横向到边”的重要方式,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发动各方力量参与共同缔造。

在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同时,思明区通过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落实社会组织专项发展资金、扩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等措施,有效地调动了辖区内众多社会组织参与共同缔造的热情。

据悉,思明区已经启动十大优秀社会团体、十大优秀民非单位、十大优秀公益项目、十大优秀公益人物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树先进立典型,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思明区正在积极打造一个“便民服务综合体”平台,建设这个平台的目的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深化社区减负放权。按照先行先试、逐步推广的原则,思明区选取了莲前街道、鹭江街道、厦港街道、嘉莲街道四个硬件条件相对成熟、社区服务品牌较有特色的街道作为试点,建设街道级综合服务中心。

此外,在服务基础好、品牌特点突出的试点社区、重点社区等,围绕社区分类发展目标及深化减负放权工作要求,探索购买特色社会组织专项服务项目。比如,前埔北社区购买霞辉社工机构的“邻里乐龄”项目,深田社区购买专业社工机构的“幸福夕阳”项目。

⑤ 创新社区治理,社会工作者应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没错
社会工作者
应该各方面都知道些
那样才能叫社会工作者

⑥ 现在提出社会治理,对工作的影响有哪些

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说明了从传统的、维稳取向的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合理性;从社会工作的角度阐述了社会治理的逻辑结构:理念上的源头治理一主体上的系统治理一机制上的综合治理和原则上的依法治理,据此指出了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层面;总结了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性、服务性特点,并将社会工作参与治理概括为基础一服务型治理;认为社会治理创新首先是政府理念的创新,社会工作群体则应该通过有效服务和政策倡导来增强自己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促进社会治理和善治。

⑦ 如何在社会治理新常态下推进社区社会工作

一、完善机制体制,发挥城市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
社区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终端”,是传递党政关爱的桥梁。各社区要切实履职尽责,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实现“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建设目标,进一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要加强社区居委会体系建设,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机制,引导社区多元建设主体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要结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明确软、硬件建设标准,积极争取发改委和财政部门增加投入,发挥市场多元主体作用,多渠道落实资金,大力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开展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居民会议、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要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工作,探索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的新途径、新方法,整合社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力量协调处理群众利益问题,加强社区舆情掌控,强力推进网络问政,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在城市社区建立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重大舆情报告、疏导与防控机制,促进社区和谐稳定。要着力加强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构建社区工作监督管理机制,围绕人、财、物管理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制度和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制度等,着力形成自律与他律、要求与制度相衔接的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二、改善民计民生,发挥社会救助的保障兜底作用
保障社会底线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是时代赋予的最紧迫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基本民生最首要、最基本的任务。各社区务必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从改善民生入手,切实构筑底线公平。要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做好城市低保对象调查、认定、审核、资金发放等工作,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其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要制订社区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处置小组和应急小分队,组织相关应急预案演练、人员培训和相关应急知识普及工作,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切实增强社区灾害应急处置及防灾减灾能力。要加强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劝导和生活救助,引导其到救助管理站求助,同时加强辖区内精神病人基本情况调查,逐一建卡立档,强化监管,确保管控万无一失。要大力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攀穷亲”、“结穷对”、“帮穷户”,对社区困难群众进行帮扶。要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搭建社区居民自助互助平台,增强社区扶贫济困作用。要重视福利彩票销售,积极配合开展福彩销售进社区工作,大力搞好公益宣传,树立“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的福彩公益形象。要建立健全监督保障和工作评价体系,推行“乡、村两级联查联审制”、“城乡低保听证评议制”、“票决制”、监督员制度和资金发放打卡直发制度,进一步细化和规范社会救助的申请、调查、审批、公示等程序,不断增强社会救助工作透明度,使社会救助工作真正成为阳光操作、对象准确、管理规范、社会满意的民心工程。
三、深化服务内涵,发挥公共服务的利民惠民作用
为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本质。各社区务必把为民、利民、舒民、安民、娱民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内容,深化服务内涵,努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确保居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大力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搭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网络和社区服务热线等服务平台,为推进社区服务奠定基础。要健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网络,落实促进就业服务政策,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就业技能培训机制,对城镇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基本技能培训服务,积极开展创造“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促进和吸纳下岗职工在社区就业。要积极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警察和居民自治相结合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安置帮教、守楼护院等活动,认真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努力打造平安社区。要着力打造宜居社区,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建立健全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业主管理和物业服务“三驾齐驱”的社区环境卫生治理格局,完善社区环保听证制度和环境卫生考核评比制度,探索建立社区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为居民提供卫生环保、物业管理、日常综合维修和绿化维护等基础性服务,促进社区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要切实贯彻娱民宗旨,以社区市民学校为载体,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通过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区文明程度,努力打造文明社区。要建立社区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行就业信息、致富信息、家政服务信息等居民需求的信息公布制度,为辖区居民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要强化为老服务,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大力发展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老年医疗保健、社区老年文化体育教育、社区老年参与社会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向社会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迈进。要切实改进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依托社区工作站无偿为群众提供代理服务,主动为民解难,切实为群众提供方便。要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文体和教育服务、社区公共安全和商业服务体系,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努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多需求的生活服务圈,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要加强社区服务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街道社区创先争优活动,以“筑坚强堡垒,树先锋形象,促科学发展”为主线,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目标,从社区实际出发,大力开展党员岗位承诺、设岗认责、志愿服务等活动,推进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
四、加强培育建设,发挥社会组织的补充协同作用
社会组织具有凝聚城乡居民有效参与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各社区务必大力扶持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逐步构建政府服务机制同民间服务机制互联、政府服务功能同民间服务功能互补、政府服务力量同民间服务力量互动的公共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提供服务”的积极作用。要推行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备案制度,消除社区社会组织成立门槛,发展社区自治和服务多元主体,活跃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改善社区社会组织管理。要协调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的自助和互助性服务活动;帮助部分社区社会组织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要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强化章程的核心地位,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高组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现代组织制度,推动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努力扩大社会组织的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要着力推进社会组织创先争优,充分利用社会组织职能和资源优势,结合“先锋岗”、“示范岗”创建等活动,搭建服务平台,组织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慈善捐款”等公益事业,积极做好反映公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帮扶弱势群体等工作,树立“诚信自律、服务社会、开拓创新、特色品牌”四个新形象,切实提高社会组织美誉度和公信力。
五、夯实工作基础,发挥社区队伍的支持支撑作用
队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各社区务必高度重视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精神面貌好、整体素质优、工作作风实、创新能力强的社区人才队伍,为社区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要加强社区干部自身素质建设,努力提升队伍“战略思维、科学发展、开放创新、执行落实、沟通协调”五大能力,培育“顾全大局、真抓实干、亲民爱民、勤奋学习、清正廉洁”五种作风,提高社区工作效能。要健全完善社区工作者准入制度,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开发,加快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步伐,加大社区配备和使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力度,积极开展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不断拓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服务范围。要普遍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搭建社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开辟社区志愿服务基地,连通社区志愿服务供需渠道,组织和指导社区志愿者广泛开展社区救助、助残、优抚、居家养老、再就业服务、维护社区安全、科普和精神文明建设等群众性志愿服务活动。要推行社工人才和社区志愿者注册、培训、时间储蓄和“星级”评定表彰等管理制度,提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要建立社区工作队伍档案数据库和社区人才储备制度,使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向专业化、知识化不断迈进。要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帮扶服务,对残疾流浪儿童、精神病人、艾滋病病人、吸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和社会功能缺失人员进行疏导和矫治,帮助他们修复功能、回归社会。

⑧ 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有哪些重要内容

以下是涉及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1.要着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政策体系,逐步增加社区组织、社会组织吸纳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数量,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方法在城乡基层工作中普及应用。

2.要积极推进“三社联动”机制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载体作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骨干作用,建立居民群众提出需求、社区组织开发设计、社会组织竞争承接、社工团队执行实施的联动机制,推动“三社”互联互促互动,更好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

3.积极构建乡镇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模式,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协同参与作用

⑨ 贫困治理中,社会工作者采用得专业方法是什么

精准扶贫,一般是个案工作和社区工作,也可能是小组工作,结成帮扶小组,相互支持。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