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时限
❶ 安全隐患整改期限一般为多少天
看安全隐患整改难度,简单的现场整改,一般的一周内解决,再难些的一个月期限
❷ 安全生产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未按期限整改完毕申请延期最多几天
一般是不能延期的,没有按时整改到位会被安监部门行政处罚的。如果确实无法按时整改,可以向安监部门打报告,说明原因或者理由,并提出整改期限的计划。
❸ 环境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整改期限是多长时间
环保法是效力涵盖全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难以就整改期限作出具体规定,只能提出限期整改。就某一具体事件的改正期限,则由具体负责该行政行为的行政部门在责令改正通知书中依据该事件难易程度确定。
❹ 施工《监理通知单》没按要求时限整改完怎么办
继续发监理通知,如果施工单位拒不整改的质量问题报建设单位(视情节考虑是否发暂停令,这个要建设单位同意),安全问题报建设单位,存在较大或则重大隐患的报主管部门。
当然,上面是书上的说法。
现实中就是小问题给建设单位说下,基本上就算了,监理通知发了也就算履职的,大的问题这个就要协调了,实在不行发暂停令,要报主管部门,不过这是下策,撕破脸的那种
❺ 怎样杜绝纳税人未按规定时限整改
在实际征管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形式的未按规定申报纳税的行为,这就要求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正确分析、正确运用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避免造成税务纠纷。未按规定申报纳税的表现形式及税务处理有以下几种:
一、纳税人未按期进行纳税申报,但按期缴纳税款。在这种情况下,纳税人的行为违反了纳税申报管理规定,税务机关应根据《征管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或者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的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和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进行处理。
二、纳税人按期如实进行了纳税申报,但逾期未缴纳税款。在这种情况下,纳税人的行为违反了税款征收管理规定,导致国家税款不能及时入库。税务机关应根据《征管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缴或者少缴应纳或者应解缴的税款,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税务机关除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外,可以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三、纳税人按期进行了纳税申报,但申报不实,即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针对纳税人的不实申报,税务机关应责令限期改正,并区别情况进行税务处理。
❻ 安全生产法整改有时间限制吗
肯定有时间限制。劳动行政部门会责令限期整改,至于具体的时间,依据具体的违法行为,会在整改书上写清楚。
❼ 整治完成时限是什么意思
整治完成时限应该就是指需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整改整治啊。
❽ 党员整改完成时限怎么写
党员问题查摆整改时限和完成时限都是一个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内(通常是半年到一年)按要求整改到位。
❾ 对安全生产实施一般限期整改是多少日
这个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根据整改的难度而定。一般来讲较系统性的安全隐患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整改,一般性独立的隐患需要的时间较短。给你个参考期限吧,一般隐患1个月,处理难度大的我见过最长时间有1年的。
❿ 隐患排查整改五落实是什么
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落实隐患排查治理措施、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资金、落实隐患排查治理时限、落实隐患排查治理预案。
内容介绍:
一是抓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
要求企业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明确了排查人、排查频率、整改人、复查人,避免了事故隐患“视而不见”、“查而不治”、“久病难医”。真正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到岗,落实到人。
二是抓落实隐患排查治理措施。
要求企业制定合理的隐患治理方案,科学、有序的安排生产和隐患治理工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既尽早把隐患治理措施落到实处,又把对生产秩序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是抓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资金。
要求企业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费用列入企业安全费用计划,并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列支安全生产费用,确保隐患排查治理资金充足。
四是抓落实隐患排查治理时限。
要求企业不但要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人,更要落实治理时限,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确保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到位。
五是落实隐患排查治理预案。
要求企业制定隐患排查治理预案,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真正在隐患排查工作中做到隐患查得出、治得了。
(10)整改时限扩展阅读
隐患排查治理介绍:
隐患排查治理是指对高危行业等重点行业的排查治理。按照国务院的通知,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通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范围主要包括: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石油、化工、烟花爆竹、冶金、有色、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电力等工矿企业;道路交通、水运、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企业;渔业、农机、水利等单位;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近年来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