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荒漠化治理项目

荒漠化治理项目

发布时间: 2020-11-30 01:49:40

治理沙漠化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内化的土地的生容产力治理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㈡ 荒漠化的治理研究

1977年联合国召开世界荒漠化会议提出治理荒漠化的行动纲领。同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了各国科学家合作编制1:2500万世界荒漠化地图,并提出气候与荒漠化、荒漠化与生态变化、人口社会与荒漠化、技术与荒漠化四个报告,以及一些地区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分析了荒漠化的成因和过程,提出治理措施。许多国家的学者对荒漠化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中国对荒漠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沙质荒漠化方面,主要有:
①对于沙漠化成因和特征进行综合性考察,特别是在半干旱的农牧业交错地区。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编制了1:50万的各主要沙漠化地区的沙漠化图及典型区沙漠化发展趋势预测图等,提出了若干专题研究报告,如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规划、农牧交错沙漠化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中国沙漠化土地整治纲要等。
②在不同类型沙漠化地区建立治理沙漠化的示范试验基地,开展沙漠化治理的研究,如内蒙古东部的奈曼沙漠化研究站、甘肃民勤治沙研究站等。
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荒漠化土地防治途径与措施不同。在中国,根据北方沙漠化土地的特征。
在半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
③采取分区轮作或轮收,限制载畜量。
④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
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内陆河流流域作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
②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外围封沙育草带、绿洲边缘乔木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与绿洲内部的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相结合的防护林系。
③对绿洲边缘的流动沙丘,采取在沙丘表面设置沙障与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础上,采取改良土壤措施。

㈢ 我国荒漠化治理是什么现状

杰成凯:我国政府一贯十分重视荒漠化治理工作。早在建国初期就有重点地组织群众开展以植树种草为主的荒漠化治理工作,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开展了沙漠考察;1958召开了全国治沙会议。自1978年以来,陆续启动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地荒漠化为主要目标的全国防沙治沙、“三北”(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工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政府将防沙治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1和1993年国务院又先后在甘肃兰州市和内蒙古赤峰市两次召开全国防沙治沙大会,批复了《1991—2000全国治沙规划要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积极组织跨区域、跨流域、跨行业的大规模生态工程建设,加速治理荒漠化土地。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对林业生态工程进行了系统整合,整合为六大重点工程。其投资之巨、建设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都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草原、铁路公路沿线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国土保护力度,实施了《八七扶贫计划》,对包括荒漠化问题在内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治理。

同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各级政府协调机构、监测体系和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将防治荒漠化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大纲;为防治荒漠化制订了各项优惠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防治荒漠化的积极性;颁布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大力推进防治荒漠化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为中国防治荒漠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家林业局2005年6月14日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土地沙化监测结果表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破坏大于治理”的状况转变为“治理与破坏相持”,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绝大部分省区治理面积大于破坏面积,全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每年减少1283平方公里。

但我们对荒漠化的形势估计不能过于乐观,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客观的讲,由于退化土地生产力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完成,所以我们不能把在荒漠化土地上形成了一些植被,就等同于荒漠化土地减少了。也就是说我国目前荒漠化土地面积的减少,事实上是由于荒漠化土地的治理面积大于扩展面积形成的。应该说所取得的成绩还只是非常初步的。

我国荒漠化治理任重而道远,主要表现为:治理形成的植被的稳定性还比较差,生态状况还很脆弱;防沙治沙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全国目前还有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同时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的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如果保护利用不好,极易变成新的沙化土地;沙化土地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几十年来,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治理原则,一些条件相对较好,治理相对容易的沙化土地已经得到治理或初步治理。随着防沙治沙的推进,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难度越来越大,单位面积所需投资越来越高;导致沙化扩展的各种人为因素依然存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破坏沙区植被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完全制止,滥放牧、滥开垦等行为在部分地区仍程度不同地存在。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于2005年9月8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

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荒漠化这一“顽症”必将被“治愈”。

㈣ 有没有打着中国治理沙漠荒漠化基金会的项目 骗人的

可能有。网上查一查,有两个同名单位,在互相争吵。

㈤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

1、半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

③采取分区轮作或轮收,限制载畜量

④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

2、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内陆河流流域作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

②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外围封沙育草带、绿洲边缘乔木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与绿洲内部的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相结合的防护林系

③对绿洲边缘的流动沙丘,采取在沙丘表面设置沙障与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础上,采取改良土壤措施

拓展资料:

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也就是人为滥砍树木,使破坏土地平衡,变成沙子!

土地沙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土地荒漠化: 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土地沙漠化和土地荒漠化差别不大,但荒漠化严重程度要高。

㈥ 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经验

全国防沙治沙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沙区广大干部群众热切期盼的一件大事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会议,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自上次全国治沙工作会议召开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我们实现了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有效改善了生态状况和农牧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维护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为全国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沙化问题的道路。这是沙区人民和广大治沙工作者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党和国家生态建设各项方针政策的巨大成功。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有沙化土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及边疆地区是沙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土地沙化影响着全国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部分地区沙化仍在扩展。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沙化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防沙治沙工作始终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

和谐大业,生态为本。全面推进防沙治沙事业,不仅是提高沙区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增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不仅是维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切实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从保护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把防沙治沙真正摆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真正摆上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坚持不懈地将防沙治沙事业向前推进。

新时期的防沙治沙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实行综合防治、科学防治和依法防治。要牢固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尽快使已治理地区的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尽快使仍在扩展地区的土地沙化趋势得到遏制,尽快使广大沙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在我国防沙治沙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他们是保护环境的忠诚卫士,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有功之臣。他们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治沙事业。让我们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奋斗,共同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共同谱写防沙治沙更加壮丽的篇章。

2、沙漠治理新思路

我国有70多万平方公里沙漠,57万平方公里戈壁荒漠,还有高原荒漠15万平方公里,基本都在西部地区。而且沙漠每年还在以3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成为我国的心腹之患和灾害的根源。改造这些沙漠始终是人类世世代代的梦想。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水资源限制等因素,绿化治沙进展不大:局部好转,全局恶化,沙尘暴还是屡屡袭来。

最近在强国论坛看了“小小公民”的《治沙良策--把沙漠覆盖起来》后,觉得“把沙漠覆盖起来”确是治沙的一条新思路。但若按其文章说的“用太阳能电池板逐步将沙漠覆盖起来”,虽然有文章中说的那些好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成本过高,同时所发电力也缺乏市场---一方面现在的太阳能电力成本与火电,水电相比仍过高,另外这些沙漠地处西部,电力需求大户东南沿海城市相隔太远,输电成本过高,而北部又有火电优势。

对此笔者觉得或许可用廉价的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来覆盖治沙---即将其铺盖在沙地上并用沙袋压住,使沙尘无法被风吹走。因为一方面与“用太阳能电池板逐步将沙漠覆盖起来”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可行性。而另一方面与植树种草等绿化治沙方法比起来,覆盖治沙的好处是,不受水资源的限制,同时不受种苗,种植时间等等限制,可以日夜,四季不断地大规模的施工(因为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等比起种苗来更能工业化地大量生产以满足大规模的施工的需求)。同时见效更快,因为植树种草是需要生长时间的,况且又难以保证都能成活。实际上我国以前建设的三北防护林,也已因缺水而面临毁灭的危险了。

虽然覆盖治沙不能产出给这项工程以直接回报,但考虑此项工程更能够促进就业(因其是劳动密集型工程),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减少风沙侵袭,沙漠扩大等造成的损害及能间接增加产出;另外也为逐步绿化,开发西部创造了有利条件等等---即有水或需要时可揭开覆盖重新绿化,或供工农业开发用地之用。应是属于社会效益好的公共工程,值得政府考虑的。

当然用廉价的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来覆盖治沙的可行性程度也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比如廉价的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能抗“风吹日晒”多久,也即维护成本多高,与用价高的抗“风吹日晒”能力好的覆盖物相比两者那个方案更好。以及能不能找到既廉价又抗“风吹日晒”的覆盖物?!同时也需详细比较覆盖治沙与植树种草等绿化治沙方法在短,长期成本和短,长期及直接,间接效益上究竟何者更佳:如果覆盖治沙的综合成本太高,则也就可能难以执行了,或者只能重点用于确实难以绿化治沙的地方:即缺水的流动沙丘,容易诱发沙尘暴的古湖泊,盐咸地等等。若只略高出绿化治沙,则考虑到上述好处,就可以实行覆盖治沙工程了。假如覆盖治沙综合成本少于绿化治沙,那就自然更具可行性了。

但是实际上,考虑到由于受水资源的限制,根本难以在沙漠通过大规模的绿化来永久性地治理好沙漠。因此即使覆盖治沙成本较高,也可能将成为未来根治沙漠危害唯一可行的方案而不得不实行的。

第二部分:典型观点和事例

1.“土地沙化”与“土地沙漠化”含义不同。“土地沙化”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过程以耕地风蚀作用和草场风积作用为主。后者以地表覆盖沙层厚度在 10 厘米 以上为标准。堆积的风沙物质多来源于本地区地表的物质,即属于“就地起沙”。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是环境不稳定的正反馈过程。如不采取根本措施,土地风蚀沙化过程不仅不会自动停止,反而会加剧发展。“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由于过度地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地质问题。严重的问题是“全球沙漠化仍在曼延”。 我国也存在着土地沙漠化问题。在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中,其中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为 17.6 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危险的土地有 15.8 万平方公里,在湿润地带的风沙化土地有 1.9 万平方公里。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 5000 余万人,有近 400 万公顷的旱农田和 500 万公顷的草场受其影响。近几年来,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从原来的 13.7 平方公里增加到 17.6 万平方公里。因此,我国面临的土地资源被侵蚀的形势也是严峻的。

2.尽管年年喊生态治理,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中国西部沙区的生态环境仍在加速恶化。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我们该从捡“芝麻”丢“西瓜”的治沙思路中警醒了。

沙尘源出现生态“难民”。在西北强沙尘暴源头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和甘肃省民勤县境内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当地一批农牧民失去生产生活条件后被迫搬迁,成为生态“难民”。

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乡),40岁的孟根其其格无可奈何地说,20多年前,她家在塔木苏镇放牧骆驼为生,后因草场退化、沙化更加严重,她家的羊迅速减少了10多只,全家4口人无法靠放牧维持生计,便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搬迁到曼德拉苏木开始了农耕生活,现在种着30亩土地。据了解,这些年曼德拉苏木先后从阿拉善右旗生态脆弱区接纳了像孟根其其格家这样的生态“难民”140多户。

阿拉善盟分布着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国土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土地达80%以上。在强北风的作用下,近年来巴丹吉林沙漠的流动沙丘以年均20米的速度向南侵进,局部地方流沙带已经与腾格里沙漠的西南缘“握手”相连。据国家林业部门通过卫星监测结合地面调查发现,这两大沙漠间出现了三条新的流沙带。而随着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和大风干旱灾害加剧,阿拉善盟的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1000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展。

而在西北地区另一强沙尘暴主要发源地甘肃省民勤县,因石羊河上游来水量逐年减少,加上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地表林草枯亡,土地沙化,大批农民被迫流落他乡。北部青土湖区成了沙漠大举南侵绿洲的通道,流沙年均推进8--10米,近10年外流人口达3.2万人,有的村社只剩下零星几户人家,44万亩农田一半以上因缺水和沙害弃耕。

3. 在新疆南部,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灾难仍在继续,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木塔格沙漠已多处“握手”相连。当地干部群众担心,如果两大沙漠最终交会合拢,导致塔里木河下游的绿色长廊消失,将会造成大片绿洲被风沙湮没、内外交通阻断等更加严重的生态灾难及社会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两大沙漠会合,塔里木河下游一条由天然荒漠胡杨林和灌木林组成的300多公里长的绿色长廊消失,不但连接新疆与内地的第二通道218国道将彻底被阻断,连巴州首府、南疆重镇库尔勒也会受到沙漠的包围,进而会使塔里木盆地和阿尔金山丰富的矿产资源失去开发的支撑。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干流全长1321公里,它既是南疆几百万各族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阻挡沙漠侵进绿洲的生态河。由于长期开发利用不合理,加之气候变化,从1972年开始,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63公里长的河道长期断流,尾闾台特玛湖干涸,沿岸林木大面积枯萎干死,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木塔格沙漠东西夹击,土地荒漠化加剧。

巴州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因塔里木河生态调节功能明显减弱,下游60%天然荒湖胡杨林和40%的灌木林因缺水枯萎衰败,400多万亩草场退化。218国道有几十处时常被流沙掩坦,局部地区部分群众失去了家园。

遏制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关键是确保生态用水。2000年以来,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紧急启动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方案,并6次从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改善,植被的恢复和绿色走廊的保护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生态灾难积重难返,塔里木河下游并没有出现预期“碧波荡漾,枯木逢春”的景象。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据调查,虽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植树造林,局部地区生态好转,但由于大面积的天然荒漠林被毁,使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当地干部群众形象地说,重造林轻封育,捡了“芝麻”丢“西瓜”。

——天然荒漠林遭严重破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新疆且末县,共造林18万亩,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生态保障。然而,受自然与传统习惯的双重影响,当地农牧民仍然维持着砍柴樵薪的原始生活方式,使天然荒漠林遭到严重破坏。而天然荒漠林生态系统属于世界上最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它的自我演替、形成需要上千年的时间,人为破坏只需要几年时间。

面对风沙危害日益严重的情况,目前策勒县已围栏封育天然荒漠林48万亩。记者在现场看到,天然红柳、野芦苇已长到1米多高。担护林员每月150元工资却没有解决的来源。

——人工造林投入高,封沙育林效益好。

调查中,记者发现在西北风沙区人工造林成本高得惊人。然而,人工造林有国家资金支持,而天然荒漠林封育下达任务小,资金还往往难以到位。

墨玉县的波斯坦库勒生态治理区在茫茫戈壁滩上,当地群众在国家资金扶持下造林1.2万亩。县林业局局长张震年算账说,这里一亩地仅树苗费就高达200多元,加上整地、挖坑、打井和水利渠系配套,一亩地的造林要花600~800元。张震年坦言:“戈壁滩上的林子难养活”。

在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且末、若羌等县了解到,在当地自然环境恶劣,以及生态用水与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建设人工防护林不得不采取滴灌技术,而滴灌造林不但投入成本高,后期管护更需要长期投入,有的地方虽然造成了林子却无力管护,进而背上巨额“包袱”。

4.遏制土地沙化,要以防为主,防治兼顾,做到防中有治,治中有防,防治结合。

5月20日,在全国这些组织的“水与沙漠化”研讨会上,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就土地沙化的现状及对策作了发言。他说,当前,除自然因素外,造成我国土地沙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是“五滥”,即滥垦、滥伐、滥牧、滥采和滥用水资源。要遏制土地沙化继续扩展的势头,必须做好预防工作,“防”首先体现在加强对“五滥”的管理,杜绝人为破坏因素。

第一,应防止盲目开垦。滥垦是我国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自5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4次大开荒,仅草原开荒就达2.08亿亩,其中1亿亩已撂荒成为沙地。1994年至1999年,全国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达1.7万平方公里,其中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的面积约占50%。

第二,应以草定畜。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大大超过其承载能力。全国草场理论载畜量为4.5亿羊单位,截至1997年底,全国存栏大牲畜已达1.4亿头,羊2.6亿只,折合8.6亿羊单位,超载近一倍。

第三,应控制樵采。滥砍滥伐和过度樵采一直是沙区植被的大敌,它不仅直接减少林草覆盖面积,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和谐的森林、草原环境。从1994年到1999年,青海省共和县沙珠玉乡因樵采破坏沙生植被达600公顷,新疆和田地区近5年因樵采共破坏以胡杨林、灰杨为主的天然荒漠林3800公顷。

第四,应严禁乱采滥挖。自1994年至1999年,内蒙古全区因搂发菜破坏草原面积达1.95亿亩,其中6000多万亩已经沙化。陕西省榆林地区仅煤田开发一项,就使26万亩植被被毁,30万亩土地沙化。近两年,国家颁布法律和规章,通过执法,搂发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滥挖中草药和无序采矿破坏植被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第五,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土地沙化的现象十分普遍。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于50年代以来上游不断超量用水,造成下游270公里河道断流,530万亩胡杨林枯死,100万亩草场退化,25万亩农田被迫弃耕。

这位负责人同时强调,造成土地沙化、生态恶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沙化土地的治理上,突出综合治理。要按照植物演替自然规律办事,以恢复沙区林草植被为核心,要多管齐下,林业措施、农牧业措施和水利措施综合运用,要因地制宜实施造林种草、退耕还林、退牧还林还草;耕地要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方法,推广免耕法和作物留茬。对于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做到开源与节流相结合,除保证必要的工业用水、人民生活用水外,还应重点保证生态用水。覆盖我国90%以上沙化土地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都综合考虑了因害设防、因区施策,进展顺利,效果明显。

鉴于目前的现实问题,这位负责人建议国家应尽快推行四项政策:一是草原应尽快全部承包到户,坚决改变牲畜吃大锅草的局面;二是国有荒山、荒沙应无偿提供给造林种草者使用。落实谁造谁种谁有的政策,并允许继承、转让与拍卖;三是在荒山、荒沙、荒地造林,免交任何税费;四是对林产品、畜产品加工业减免征收营业税。

㈦ 荒漠化的治理意义

1.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专,促进当地属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2.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㈧ 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注重实效”。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
整体布局、长远规划的原则。
防沙治沙要由局部试验示范转向整体控制, 制定整体方案,长期规划。
分区治理、突出重点
重点抓好京津周边地区、农牧交错带、草原带、荒漠绿洲带等四个区域。抓好3-5月起风沙的关键时期。
防治用结合,以防为主
改变“重治理、轻预防”的旧思路、旧方法,以防为主。

㈨ 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的重点治理项目

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先集中精力重点攻克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几个荒漠化区域,探索实验,取得成效积累经验。
一、甘肃民勤荒漠化综合治理。为了有效遏制民勤荒漠化恶化势头、保卫并扩大民勤绿洲面积、逐步变沙漠为绿洲、实现总理制定的“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目标做出贡献,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化的兼具荒漠化综合治理的“中国荒漠化综合治理科技产业示范园区”,用八年的时间治理100万亩荒漠化土地,有效遏制民勤荒漠化扩大势头,建设100万亩绿洲,实现生态治理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具体目标是:(1)建设1万亩沙生苗木繁育基地;(2)治理和消灭66哥风沙口;(3)治理绿洲沿线60万亩流沙;(4)治理10万亩沙化耕地和10万亩盐渍化耕地;(5)重点治理青土湖沙化,建设生物质能源种植基地。
二、云南石墨化治理。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治理石漠化分会遵循“治理荒漠化、发展产业化”的战略原则,重点治理以富源县为典型代表的石漠化、九龙县为典型代表的寒漠化,以东川区为典型代表的泥石流等荒漠化类型,配合国家东蚕西移和西部开发大战略,重点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蚕桑产业、魔芋产业、油橄榄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等,为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治理探索了一条可行的路子。
三、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治理。2006年初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与菏泽市人民政府合作,深入调查研究,征求专家意见,做出黄河故道治理开发实施的重点内容为:1体制创新、新型农业结构调整与设计;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增加耕地、低产田改造;3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与投资管理;4生态型高效农业(畜牧业)产业带;5特色产品及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6新型环境友好型制造业基地;7高效生物技术产业基地;8荒漠化治理、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9林地及林产品加工基地建设;10黄河故道生态高效农业创新工程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四、内蒙古自治区治沙与沙产业发展。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先后组织专家领导赴鄂尔多斯、阿拉善、锡林郭勒、兴安盟等地实地考察,与德国首个合作项目的启动区和推广区放在了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和乌审旗,项目规划治理100万亩沙荒地,造林10万亩,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20万亩,建成节水型高效牧草种植示范基地1万亩,发展青贮玉米等饲料作物种植基地60万亩,建设储存量5万吨的饲料储备库4座,建设标准化千头优质肉牛繁育和养殖小区100哥,万头育肥场10座、10万头屠宰加工厂1座,发展联营养殖户1万户,建设存栏种母猪6000头得原种猪繁育场1座,建成万头商品斯格猪养殖小区30座,建设柠条、沙柳等沙生灌木种苗繁育基地2万亩,建设日处理污水4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工程,开发高科技生物项目。
除上述项目外,山东临沂沙地治理与有机农业发展、吉林盐碱地致力于耐盐碱耐干旱水稻的开发、四川水土流失治理与竹笋产业发展、新疆沙化盐碱化治理与耐盐碱植物产业的开发、山西煤矿生态恢复、陕西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西藏荒漠化治理与沙生槐产业开发等等,都在启动运行中。

㈩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荒漠化防治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南方湿润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的治理措施。
荒漠化防治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治理。
荒漠化治理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制止沙漠扩张、绿化沙漠已成为21世纪人类争取生存环境、扩大生存空间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2014年第五次监测结果数据显示,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62.3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61.16万平方公里,净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173.11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72.12万平方公里,净减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与第四次监测期内的年均减少1717平方公里相比,减少的幅度有所增加。目前,我国平均每年在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投入至少在800亿元人民币以上,这将是西部国内生产总值的3.6%,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如此巨大,可谓举世罕见。又如为进一步减轻京津地区风沙危害,构筑北方生态屏障等需要,2012年9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计划总投资将达877.92亿元。
治理措施
1. 合理利用水资源
2.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 控制人口增长

治理技术
1、草方格固沙
2、滴灌造林技术
3、人工植树造林技术
4、无灌溉造林技术
5、设施防护管育苗与机械化移栽一体化荒漠造林技术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