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中国荒漠化治理

中国荒漠化治理

发布时间: 2020-11-20 14:13:02

① 中国应对荒漠化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此外,中国的科研人员还为利比亚海岸公路和沙漠公路风沙灾害防治项目承担了工程设计工作,为利比亚培训了20名技术人员;完成了“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天然气项目绿化工程”方案设计;为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生态屏障建设和毛里塔尼亚首都圈防护工程做了物种筛选。

帮助中亚国家生态重建,用科技帮助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现绿色生机的希望。未来中国还将与更多非洲、中亚国家开展荒漠化防治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1)中国荒漠化治理扩展阅读:

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没有植被(保护)等。

以风力作用下的荒漠化过程为例,包括发生、发展和形成3个阶段:

①发生阶段。仅存在发生荒漠化的条件,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等,即潜在荒漠化。

②发展阶段。地面植被已被破坏,出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风沙活动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包括发展中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20%以下)和强烈发展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20~50%)。

③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为严重荒漠化。

② 中国沙漠化很严重和怎样防治沙漠化的资料

怎样防止沙漠化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3调节农林木牧渔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当地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6推广作物的轮休制度
7推进土壤保护制度
8.多种植树木
9.加强教育。(对沙漠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与防治沙漠化有关的有《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目前又在制定《防沙治沙》,还制定了与这些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之所以称其为法律法规,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在一个法制的社会,没有凌驾于法之上的权力。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本身就是非法,为法所不容。因此,任何违背沙漠化
法律法规的行为(包括政府行为)都要依法进行惩处,并给予改正。否则,法不成法,只能助长行政腐败,扰乱社会秩序。 然而,在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中,总有人把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为个人的特权,好像法律法规是给老百姓制定的,是专门用来管教老百姓的,而约束不了自己。凡符合自己和本部门利益的就依法行政;反之,则千方百计绕过“政策障碍”,甚至寻找种种借口,把法律法规撇到一边。应该说,正是这种执法部门的行政腐败,加剧了我国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建议全国人大以“西部开发,生态先行”为题,就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执法大检查,及时纠正各级政府执法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历史上大开发带来生态大破坏的悲剧重演。 土地荒漠化不仅是我国西部地区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制约我国西部大开发顺利进行的主要瓶颈之一。面对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吸取国外相关法律措施,提出在资源管理和决策上建立部门交叉合作的协调机制、在"禁限制度"中建立一个西部固沙植物保护名录等一些完善我国《防沙治沙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的法律建议,力求能对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防治的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环境问题的决策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识
我国保护天然林、在长江、黄河中上游首先禁伐天然林的决策是在1996年水灾后作出的;而禁止采挖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的决策也是在2000年春季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灾害连续袭击北京地区后作出的。均系亡羊补牢,付出了惨痛代价后而痛下决心。事实上,无论是洪涝还是干旱,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有学者和媒体发出了“长江有变成黄河的危险”、“风沙紧逼北京城”这样的警告。我国高层决策者也并非置若罔闻,只是由于涉及广泛的社会利益群体,而政府的财政支持能力有限,难以当机立断。然而,凡属生态环境问题都有一种“叠加效益”,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从根本上解决,只能事倍功半,不可能遏制住环境加速恶化的步伐,而且将来一旦治理起来,费用也更加高昂,代价也会更加惨重,远远超过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所换取的眼前的和暂时的利益。 建议国务院设立包括沙漠化在内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专家咨询小组和预警预报系统,为政府部门的高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加大防沙治沙的国家资金投入
中国治沙工程,国家长期投入不足。“八五”期间,国家投入治沙资金仅1亿多元,地方配套资金又很难落实,因为沙区多是“老、少、边、穷”地区,地方财力有限。相当一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很难拿出钱来防沙治沙。1999年国家投入治沙资金为3000多万元,主要用于治沙工程建设,按治理面积平均每亩投入2.26元,只够买两三棵小树苗,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有专家认为治沙经费每年需20亿元)。目前,在西北地区,造林一亩成本约100元,每亩治沙工程造林,则需500至600元。过去的办法是发动农民投工投劳,以弥补造林经费的不足。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低投资水平加行政命令,硬性摊派,无偿使用劳动力的办法越来越行不通了,更何况国务院三令五申不允许加大农民的负担,如果再不加大对治沙的投入,今后工作势必出现滑坡。事实上,由于缺乏经费,防沙治沙中的许多关键性问题,如节沙漠化
水技术推广、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得不到解决;许多治沙林场、苗圃、治沙站、保护站等基层防沙治沙单位、职工工资无保障,生产生活举步维艰、正常防治沙漠化的工作难以开展,同时也造成了工程建设速度慢、质量低、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管护力量薄弱,造林种草成果难以巩固等等问题。这些现状,与实现国家扶贫攻坚和经济建设重心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极不相称。 建议国家加大对防治沙漠化的资金投入,除多渠道筹集资金,与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相结合;还应制定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实行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推广荒沙拍卖,租贷、转让、股份合作等治理方式,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全社会共同参与治沙的新局面。
建立国家防治荒漠化领导小组
防沙治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管理问题。它涉及了社会、经济、生态各个方面和林业、农业、水利、环保等各个政府部门。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往,沙漠化防治之所以不尽人意,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的各个部门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合力,甚至一个部门治沙,其它部门却在造沙。凡属环境问题,都是跨行政区横向发展的,而解决环境问题的政府部门却又是纵向设计的。如果恪守于这种部门分割和地域分割的纵向的行政管理模式,那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任何横向的环境问题的。因此,我们也必须横向来设计我们的环境行政管理体系,避免部门之间工作中的扯皮,内耗,分散和重复,提高生态建设工程的整体效率。为此,建议将国家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升格为国家防治荒漠化领导小组,由国务院直接领导,以提高其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部门的职能分工,办公室仍设在国家林业局。同时,要加强“高级专家顾问组”的作用,保证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加科学技术和规划设计的透明度。
将生态建设作为政绩考核指标
任何经济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都要产生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一利带来一弊。然而,究竟是利大抑或弊大,如何趋利避害,则要通过对环境成本的评估,决定取舍。例如,近十年来,因挖发菜还使内蒙古2.2亿亩草场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6000万亩沦为荒漠,其余的也处于沙化的过程之中。为此每年对牧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生态破坏的损失不可估量,还引发了农牧民冲突,造成了影响民族团结的社会问题。因此,这种资源掠夺式的经济活动,理当在禁止之列。 可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基层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中,只有发展经济的指标而无生态建设的指标,特别在脱贫目标上,一味强调增加牲畜的存栏数和粮食产量,从而助长了牧民过牧草场,农民毁林毁草开荒种地,而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则不在考核之列。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一些政府官员和政府部门不惜付出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任期内的“政绩”。这是导致急功近利,政府行为短期化与决策短期化的根源。 由此可见,环境的问题根植于我们社会和经济的结构、体系之中。不改变与生态建设的目标不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体系,改善环境的努力就不会有大的作为。目前,我们急待解决的就是把环境成本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并将生态建设的具体内容列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中去。
严格控制环境的人口容量
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制定社会发展计划的基础。我国西部生态极其脆弱,破坏易而恢复难,“地广人稀”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由于环境容量十分有限,许多地区的人口已经超饱和。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人口总数已达4亿人,比建国初增加了160‰。新疆160万平方公里土地,可供人类生存繁衍的绿洲仅有4.5%,目前农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0-400人,同东部沿海省份的人口密度已不相上下。20世纪初,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地区仅有150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含沙漠、戈壁)2人;到80年代,人口增至513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人,超过联合国制定的沙漠地区人口密度临界指标为7人的标准。青沙漠化
藏高原河谷合理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不超过20人,而今在该地区却达90人,大大超出土地承载力。过垦过牧,造成风沙肆虐。西南地区山高坡陡,土壤瘠薄,植被破坏后石漠化严重。石漠化使土地永久丧失生产力,因此比沙漠化问题更严重,也更难以治理。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要与“退人”结合起来,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逐步将超过环境容量的人口迁移出来,转移到小城镇,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后反复的问题和“靠山吃山”,继续破坏植被的问题,给大自然以喘息之机,恢复元气;同时,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富余人口,也可以带动多种产业的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缓和西部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保护、恢复与重建荒漠生态系统
沙漠化形成与扩张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态系统(包括沙漠、戈壁系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系统、森林系统和湿地系统)的人为破坏所致,是对该系统中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强度开发利用而导致系统内部固有的稳定与平衡失调的结果。以往,我们一手植树种草,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沙漠化,另一只手却破坏荒漠生态系统,制造新的沙漠化土地。事实上,正是由于荒漠生态系统的破坏,尽管我们营造了“三北”防护林,实施了防沙治沙工程,却仍然未能在整体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张的步伐。可以说,近半个世纪来,沙暴频频的真正原因,并非人工植被营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坏过甚。小环境的局部改善,抵消不了大环境的整体逆变。 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调整防沙治沙战略,从片面重视发展人工植被转到积极发展人工――天然乔灌草复合植被;从单纯保护绿洲到积极保护包括绿洲在内的整个荒漠生态系统。只有重建荒漠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展的势头,扭转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的被动局面,也才能切实有效地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大生态、大环境。

③ 中国沙漠化治理现状

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回172.12万平方公里。与 2009年相答比,5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
监测结果表明,自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连续3个监测期“双缩减”,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本公报是根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编写的,简要介绍了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的最新信息,旨在使社会各界对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形势有一个客观了解,坚定防治信心,加大防治力度,建设沙区美好生态

④ 中国西北土壤荒漠化目前都采用了哪些治理措施

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1998~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
(2016·新课标)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理因素: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源丰富 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⑤ 我国荒漠化治理是什么现状

杰成凯:我国政府一贯十分重视荒漠化治理工作。早在建国初期就有重点地组织群众开展以植树种草为主的荒漠化治理工作,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开展了沙漠考察;1958召开了全国治沙会议。自1978年以来,陆续启动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地荒漠化为主要目标的全国防沙治沙、“三北”(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工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政府将防沙治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1和1993年国务院又先后在甘肃兰州市和内蒙古赤峰市两次召开全国防沙治沙大会,批复了《1991—2000全国治沙规划要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积极组织跨区域、跨流域、跨行业的大规模生态工程建设,加速治理荒漠化土地。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对林业生态工程进行了系统整合,整合为六大重点工程。其投资之巨、建设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都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草原、铁路公路沿线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国土保护力度,实施了《八七扶贫计划》,对包括荒漠化问题在内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治理。

同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各级政府协调机构、监测体系和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将防治荒漠化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大纲;为防治荒漠化制订了各项优惠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防治荒漠化的积极性;颁布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大力推进防治荒漠化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为中国防治荒漠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家林业局2005年6月14日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土地沙化监测结果表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破坏大于治理”的状况转变为“治理与破坏相持”,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绝大部分省区治理面积大于破坏面积,全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每年减少1283平方公里。

但我们对荒漠化的形势估计不能过于乐观,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客观的讲,由于退化土地生产力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完成,所以我们不能把在荒漠化土地上形成了一些植被,就等同于荒漠化土地减少了。也就是说我国目前荒漠化土地面积的减少,事实上是由于荒漠化土地的治理面积大于扩展面积形成的。应该说所取得的成绩还只是非常初步的。

我国荒漠化治理任重而道远,主要表现为:治理形成的植被的稳定性还比较差,生态状况还很脆弱;防沙治沙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全国目前还有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同时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的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如果保护利用不好,极易变成新的沙化土地;沙化土地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几十年来,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治理原则,一些条件相对较好,治理相对容易的沙化土地已经得到治理或初步治理。随着防沙治沙的推进,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难度越来越大,单位面积所需投资越来越高;导致沙化扩展的各种人为因素依然存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破坏沙区植被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完全制止,滥放牧、滥开垦等行为在部分地区仍程度不同地存在。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于2005年9月8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

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荒漠化这一“顽症”必将被“治愈”。

⑥ 中国助力全球各国应对荒漠化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近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召开,各国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全球防治荒漠化大计。

同样走出国门的还有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菌草技术。这是一项利用野生和人工栽培的菌草,开展生态治理、“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生产菌物肥料饲料和生物质能源等的综合技术。近年来,菌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建设以及一些生态脆弱地区的防风固沙、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治理等。

目前,菌草技术已传播到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⑦ 中国应加强可治理荒漠化土地绿化.

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我国荒漠化防治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保护与恢复植被,遏制荒漠化扩展。必须坚持六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施策的原则;二是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三是坚持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四是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五是坚持依托科技、科学防治的原则;六是坚持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原则。
(二)对策措施。荒漠化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对策措施,综合防治土地荒漠化。一是保护现有植被,大力植树种草;二是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三是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生态移民;四是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优化土地利用格局;五是调整产业结构,实行保护性开发;六是优化能源结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三)战略目标。用50年左右的时间,即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稳定的生态防护体系,高效的沙产业体系和完备的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保障体系,使全国可治理的荒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整治,荒漠化地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四)战略布局。1.分区布局。根据我国荒漠化实际情况将全国荒漠化地区划分为五个区域,针对各区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一是风沙灾害综合防治区。本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采取封沙育林育草、飞播造林种草、人工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兴修各种水利设施等综合措施,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
二是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该区主要是以流域为治理单元,采用林农水措施综合治理,恢复和增加植被。
三是北方退化天然草原恢复治理区。该区位于江河水系源头和上中游,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种),配套建设水利设施和草地防护林网,加强草原鼠虫灾防治,提高草场的载畜能力,恢复草原生态平衡。
四是青藏高原荒漠化防治区。本区主要是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加强长江黄河源头原始森林、水源涵养林和天然草场管护,防止不合理开发。
五是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区。主要以金沙江、嘉陵江流域上游干热河谷和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川西地区、三峡库区、乌江石灰岩地区、黔桂滇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为重点,以封育保护为主要措施,恢复植被。
2.重点布局。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生态建设的总体布局,当前,荒漠化防治重点工程分三个层次:
一是国家级重点荒漠化防治工程。主要包括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工程(四期)、退耕还林工程、草地沙化防治和退牧还草工程等。
二是区域性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包括新疆和田地区生态建设工程、拉萨市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工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黄河故道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西南干热干旱河谷石漠化治理项目、青藏高原冻融封禁保护项目等六个项目。
三是示范区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和示范点建设,在全国建设星罗棋布的防沙治沙示范区。
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战略保障措施一是抓好荒漠化防治工程体系建设。二是加强组织保障体系建设。三是加强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四是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五是加强防治荒漠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六是建立健全荒漠化监测和工程效益评价体系。七是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国际合作。

⑧ 中国荒漠化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形势十分严峻 。目前中国对荒漠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沙质荒漠化方面。
中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⑨ 中国是如何治理土地沙漠化的

首先,可通过铺设草方格,埋设防沙障等方式固定沙丘,防止沙漠进一步专扩张
其次,推行土属地的集约式经营,严禁过度放牧,提倡轮耕,休耕,保持土壤肥力
再次,优化种植结构,有条件的实行精准灌溉,学习以色列等先进的技术
此外,土地退化,荒漠化地区的人们应该转变意识,应该有一定的劳动力输出,来缓解靠土地吃饭的局面;该类地区还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之外一些经济附加值高的工业,而粮食可通过购买其他地方的产品的形式来解决,节约宝贵的水资源,更好的治理沙漠化,控制荒漠化的发展

⑩ 中国沙漠治理还有希望吗

当然有希望,而且已经取得了成效。根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宁夏、甘肃、内蒙古都保持了可喜的“双缩减”态势。与2009年第四次监测结果相比,截至2014年,三省(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71.8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45.5万公顷。
中国在使人造沙漠恢复健康状况上的经验和技能是世界领先的。基于中国经验的分享,非洲的“绿色长城”计划已经在撒哈拉地区以及荒漠草原区展开。“南部非洲再绿化”也会受益于中国帮助。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