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社会治理新常态

社会治理新常态

发布时间: 2020-11-29 18:27:18

Ⅰ 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统一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机构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机构应由目前的分散管理逐步向统一集中管理转变。为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建立覆盖城乡、制度一体、标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大势所趋。
2、推进“政事分离、管办分离”
加强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建设 。基于“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度和政策制定、宏观调控和督促检查,不承担社会保障具体经办事务和基金运营管理。社会保障具体经办事务和基金运营管理由专门的经办机构承担,从而提高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效率和效益。
3、构建综合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大平台
所有社会保障事务性工作实现前台一个窗口对外,后台一个系统支撑,在此基础上统一建设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网络和社会保障卡,进一步提高运行、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将各项社会保障服务功能进行整合,构建综合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大平台,有利于发挥管理服务的规模效益,提高服务效率,方便群众办理社会保障事务,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深远意义。
4.制定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以法律形式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公民享受社会保障的权益、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参与社会保障管理的机制、侵害公民社会保障权利行为的处置等等做出具体规定。有了立法保障,才有可能建立统一高效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
5.充分调动社会参与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各个方面,不再由政府和单位统包统揽。这样既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又能调动全社会的资源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Ⅱ 如何在把握社会新常态,树立管理

一、新常态主要特点:
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4、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
5、中国政治呈现出新常态;
6;中国社会建设呈现出新常态。
二、新常态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2、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中国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2014年前三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4、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由于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三季度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60%以上。
三、九大特征
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3、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5、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6、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7、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9、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四、新常态”是对中国国情的全新揭示。
这种经济上的“新常态”被专家解读为:要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不要动辄进行过度干预。
2014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发文称:一种“习式”的新常态已经到来。如何理解和适应这种新常态?无非八个字:“不拘常例、不违常情。”
文章指出,以前大家觉得是“常例”的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奢侈消费、公款旅游、迎来送往等,无不戴上“紧箍咒”,一些官员以前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文章称,一系列反腐举措和抓大案,政风取得重大成效。用“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包括增速变化、结构升级、动力转变,新常态派生新机遇,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平稳更多元更稳定。进入新常态后,由于总量规模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降低,对世界市场的需求不会减弱。同时,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这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和健康发展都有重大的正面效应。
理论界在人民日报撰文说,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战略,以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方面,中国领导人已经营造了“十个新常态 ”。
2014年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会议认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在这场事关全局的会议上,高层提出:要更加注重2015年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制定经济预期目标,适应新常态。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的主基调,预计明年经济增长目标会下调至7%左右,同时,财税改革、国企改革、价格改革、土地改革等,都将会成为2015年大刀阔斧式改革的重头戏。
经济学家也提出,2015年发展动力仍十分强劲,发展将更偏向于国内市场,释放内需潜力。“过去经济增长主要靠‘汗水’即固定资产投资等,未来则主要靠‘大脑’、靠智慧,靠‘创新驱动’,即明年国家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服务业发展,探寻经济发展新动力新常态。” 中央所以提出“新常态”,是因为经济结构比总量更加重要,未来一段时间将是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期,一旦错过,整个国家将会遭受巨大损失。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了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现实的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妥善应对。 一般而言,衡量宏观经济发展有三个核心指标:一是公众高度关注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根据历史数据估算预计2015年应在3.5%左右;二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就业率,预计2015年前者会被控制在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维持在1000万个左右;最后一个就是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左右。尽管困难很多,但高层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平均经济增速为10%左右,但这种高速增长主要靠工业和投资拉动,并没有带来持续的高就业率,人民群众也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高层认识到,在2014年投资增速和出口增速放慢的大趋势之下,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服务业发展。可以预见,探寻经济发展新动力,是新一年中央经济工作讨论的主题之一。
实事求是地讲,过去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靠“汗水”(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增速发展的同时留下了很多后遗症。我国大部分工业领域都存在产能过剩现象,在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势头放缓的情势下,高层顺势而为提出“新常态”,意在确定未来经济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新思路。
在2014年10月初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将2015年定义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这表示,接下来的改革力度将空前加码,改革方向将从政府自身改革逐步转变到完善市场体制的轨道上来。届时,官方不仅会详细阐述和部署“新常态”下的经济政策和改革思路,会密集推出与经济改革相匹配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涉及外贸、金融、财税、民生等方面,同时还会进一步落实一些重大经济战略部署,如“一带一路”等。作为“主席战略”,“一带一路”将在2015年全面实施,其目标是构建一个立足周边、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使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
综合来看,2015年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仍是“稳中求进”,对此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保持政策连续稳定,调整产业结构。在稳增长的同时,把促改革、调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心,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来推动合理增长,同时经济发展将会更加注重质量而不是速度,使得宏观政策在促改革、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求得平衡。 二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正式告别GDP崇拜。中央高层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2015年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新常态:正式告别GDP增速持续维持在8%左右的阶段。预计在2015年底,我国经济增速将低1个百分点左右,这就需要中央高层合理制定经济预期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改革所带来的红利开始越来越为世界所关注,标志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国的经济改革稳健,世界经济也会稳健,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2014年中国经济增量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率已居居世界首位,达到27.8%。另外,预计中国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带来的经济增长动力,对G20未来5年实现2%额外增长目标的贡献率高达40%左右。
当下,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向投资输出国转变,如作为“主席战略”的“一带一路”战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促进了相关承接国家产业升级和自主发展的能力,也推动着中国致力于建设的更加开放和稳健型的世界经济,给全球带来正面积极地影响。
预计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高达1.25万亿美元,中国市场和资本对世界经济而言,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增长动能,中国将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Ⅲ 如何在社会治理新常态下推进社区社会工作

一、完善机制体制,发挥城市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
社区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终端”,是传递党政关爱的桥梁。各社区要切实履职尽责,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实现“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建设目标,进一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要加强社区居委会体系建设,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机制,引导社区多元建设主体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要结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明确软、硬件建设标准,积极争取发改委和财政部门增加投入,发挥市场多元主体作用,多渠道落实资金,大力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开展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居民会议、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要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工作,探索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的新途径、新方法,整合社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力量协调处理群众利益问题,加强社区舆情掌控,强力推进网络问政,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在城市社区建立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重大舆情报告、疏导与防控机制,促进社区和谐稳定。要着力加强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构建社区工作监督管理机制,围绕人、财、物管理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制度和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制度等,着力形成自律与他律、要求与制度相衔接的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二、改善民计民生,发挥社会救助的保障兜底作用
保障社会底线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是时代赋予的最紧迫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基本民生最首要、最基本的任务。各社区务必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从改善民生入手,切实构筑底线公平。要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做好城市低保对象调查、认定、审核、资金发放等工作,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其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要制订社区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处置小组和应急小分队,组织相关应急预案演练、人员培训和相关应急知识普及工作,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切实增强社区灾害应急处置及防灾减灾能力。要加强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劝导和生活救助,引导其到救助管理站求助,同时加强辖区内精神病人基本情况调查,逐一建卡立档,强化监管,确保管控万无一失。要大力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攀穷亲”、“结穷对”、“帮穷户”,对社区困难群众进行帮扶。要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搭建社区居民自助互助平台,增强社区扶贫济困作用。要重视福利彩票销售,积极配合开展福彩销售进社区工作,大力搞好公益宣传,树立“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的福彩公益形象。要建立健全监督保障和工作评价体系,推行“乡、村两级联查联审制”、“城乡低保听证评议制”、“票决制”、监督员制度和资金发放打卡直发制度,进一步细化和规范社会救助的申请、调查、审批、公示等程序,不断增强社会救助工作透明度,使社会救助工作真正成为阳光操作、对象准确、管理规范、社会满意的民心工程。
三、深化服务内涵,发挥公共服务的利民惠民作用
为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本质。各社区务必把为民、利民、舒民、安民、娱民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内容,深化服务内涵,努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确保居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大力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搭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网络和社区服务热线等服务平台,为推进社区服务奠定基础。要健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网络,落实促进就业服务政策,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就业技能培训机制,对城镇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基本技能培训服务,积极开展创造“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促进和吸纳下岗职工在社区就业。要积极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警察和居民自治相结合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安置帮教、守楼护院等活动,认真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努力打造平安社区。要着力打造宜居社区,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建立健全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业主管理和物业服务“三驾齐驱”的社区环境卫生治理格局,完善社区环保听证制度和环境卫生考核评比制度,探索建立社区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为居民提供卫生环保、物业管理、日常综合维修和绿化维护等基础性服务,促进社区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要切实贯彻娱民宗旨,以社区市民学校为载体,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通过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区文明程度,努力打造文明社区。要建立社区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行就业信息、致富信息、家政服务信息等居民需求的信息公布制度,为辖区居民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要强化为老服务,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大力发展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老年医疗保健、社区老年文化体育教育、社区老年参与社会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向社会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迈进。要切实改进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依托社区工作站无偿为群众提供代理服务,主动为民解难,切实为群众提供方便。要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文体和教育服务、社区公共安全和商业服务体系,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努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多需求的生活服务圈,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要加强社区服务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街道社区创先争优活动,以“筑坚强堡垒,树先锋形象,促科学发展”为主线,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目标,从社区实际出发,大力开展党员岗位承诺、设岗认责、志愿服务等活动,推进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
四、加强培育建设,发挥社会组织的补充协同作用
社会组织具有凝聚城乡居民有效参与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各社区务必大力扶持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逐步构建政府服务机制同民间服务机制互联、政府服务功能同民间服务功能互补、政府服务力量同民间服务力量互动的公共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提供服务”的积极作用。要推行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备案制度,消除社区社会组织成立门槛,发展社区自治和服务多元主体,活跃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改善社区社会组织管理。要协调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的自助和互助性服务活动;帮助部分社区社会组织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要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强化章程的核心地位,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高组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现代组织制度,推动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努力扩大社会组织的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要着力推进社会组织创先争优,充分利用社会组织职能和资源优势,结合“先锋岗”、“示范岗”创建等活动,搭建服务平台,组织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慈善捐款”等公益事业,积极做好反映公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帮扶弱势群体等工作,树立“诚信自律、服务社会、开拓创新、特色品牌”四个新形象,切实提高社会组织美誉度和公信力。
五、夯实工作基础,发挥社区队伍的支持支撑作用
队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各社区务必高度重视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精神面貌好、整体素质优、工作作风实、创新能力强的社区人才队伍,为社区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要加强社区干部自身素质建设,努力提升队伍“战略思维、科学发展、开放创新、执行落实、沟通协调”五大能力,培育“顾全大局、真抓实干、亲民爱民、勤奋学习、清正廉洁”五种作风,提高社区工作效能。要健全完善社区工作者准入制度,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开发,加快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步伐,加大社区配备和使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力度,积极开展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不断拓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服务范围。要普遍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搭建社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开辟社区志愿服务基地,连通社区志愿服务供需渠道,组织和指导社区志愿者广泛开展社区救助、助残、优抚、居家养老、再就业服务、维护社区安全、科普和精神文明建设等群众性志愿服务活动。要推行社工人才和社区志愿者注册、培训、时间储蓄和“星级”评定表彰等管理制度,提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要建立社区工作队伍档案数据库和社区人才储备制度,使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向专业化、知识化不断迈进。要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帮扶服务,对残疾流浪儿童、精神病人、艾滋病病人、吸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和社会功能缺失人员进行疏导和矫治,帮助他们修复功能、回归社会。

Ⅳ 如何准确把握社会治安新常态 改革和加强治安管理工作

首先,什么是新来常态。

新常态:自“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这个词本身就是矛盾的。在新的环境下发生的以前总是发生的状态,这不是废话吗?

政府拿新名词绕藤老百姓,就像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一样,中国根子不改变,结出的果

子还是以前那样的。

你说新常态和以前有区别吗?

新常态告诉你,在新的环境下,涛声依旧。

以前怎么样现在依旧怎么样就行

Ⅳ 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一,紧紧抓住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

改革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新老制度的合理衔接和平稳过渡;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上的平等和管理资源上的共享;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更好地体现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部分积累相结合的制度要求;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更好地发挥社会统筹的调节作用,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员和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合理确定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实现社会保障待遇的正常调整,处理好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关系,使保障水平持续、有序、合理地提高;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更好地保障低收入者和特殊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

二,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是更好地适应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更好地服务参保人员和保障对象的迫切要求。

根据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展情况和统筹层次的逐步提高,要及时调整和理顺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着力整合社会保障管理资源,加强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同时,要更好地满足广大保障对象的服务需求,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障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要加快建立标准统一、全国联网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推行社会保障卡。

三,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平衡,必须抓住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时机,扩大和开辟新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建立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进一步充实已经建立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险基金关系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是参保人员的养命钱和保命钱,既要确保各项待遇当期支付和基金安全,切实加强基金监管,又要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基金投资运营,适当拓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和运营方式,努力实现保值增值。

Ⅵ 新常态下企业核心团队管理的做什么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企业的发展,对促进社会就业、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实现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如果没有企业,经济社会发展就没有载体,就更谈不上全面进入小康和实现中国梦。一言以蔽之,企业强则国强,企业兴则国兴。新常态下,企业管理必须要有新作为。
要认真分析研判国家经济形势。中国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到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历史进程,充分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的绝对领导。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作为各级政府,要认真领会中央经济工作方面的精神,在政策方面对企业进行正确引导,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一揽子支持与鼓励企业发展的计划、措施;作为企业,无论是发展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应明白“市场决定取舍”的道理,要自觉顺应国家潮流,适时分析形势,精准目标,找准定位,让投资与发展做到有的放矢,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