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治理风沙手抄报

治理风沙手抄报

发布时间: 2020-11-29 02:48:44

㈠ 关于环保的手抄报

关于环保的资料

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要好好地保护环境.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学
从喝纯水想起

时下,饮用水正成为一种潮流.尽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绍过饮用水的种种弊端,但"饮用水"族仍然日益扩大.

饮用水不单单指纯水,还包括矿泉水,蒸馏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们喝着长大的自来水则成了相对的"非饮用水". 我们并不排除目前饮用水风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当前水体污染的严重已经到了难以下口的程度.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洁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花木,鸟语花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宁静,愉悦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恐怖和灾难.为了使生活更美好,让秀丽的山水永驻人间,让清水长流不断,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从喝纯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学

㈡ 《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的手抄报

保护环境 珍爱生命(The protection environment treasure loves the life)
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状况
一、物种灭绝。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 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基保约有200个特有属。然而,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据统 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 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每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 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近年来,非法捕猎、经营、倒卖、食用野生动物 的现象屡禁不止。广东省吴川县非法出售犀牛角,珠海活熊取胆等案件在国际上 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植被破坏。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 盖率仅13.9%。尽管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仍很严重, 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 地被侵占,1984~1991年全国年均达837万亩,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 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草原面临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 失和风沙危害。
三、土地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十年来土地沙 漠化急剧发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 均扩大到2100平方公里,总面积已达20.1平方公里。40年来初步治理了50多 万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 十分突出。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 降到1%~2%(理想值应不小于3%)。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全国每年 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十大环祸患威胁人类
祸患
一、土壤遭到破坏
据参考消息报道,110个国家(共10亿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亚洲、 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 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 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 化肥和农药过多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 料到处抛弃,所有这些都在对土地构成一般来是不可逆转的污染。
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据2500名有代表性的专家预计,海平面将升高, 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孟加拉国、中国沿海地带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 都将本水淹没。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据预计,1990-2010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能源消费将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 源消费将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 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 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因为一些物种的绝迹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品的 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能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会 引起瘟疫。
四、森林面积减少
最近几十年以来,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也十分严重。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 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再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请记住, 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六、化学污染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即使 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机化合物、那些重 金属、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 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七、混乱的城市化
到本世纪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将达21个,大城市里的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恶化:拥 挤、水被污染、卫生条件差、无安全感---------- 这些大城市的无序扩大也损害到了自然区。因此,无限制的城市化应当被看作是 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由于过渡捕捞,海洋的渔业资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减少。因此,许多靠摄取海 产品蛋白质为生的穷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集中存在于鱼肉种的重金属和有机磷化合物 等物质有可能给食鱼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 沿海地区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压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挤在离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 方。这种人口拥挤状态使常常很脆弱的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九、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 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
尽管人们已签署了蒙特利尔协定书,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两个极地的上空仍再次 形成臭氧层空洞,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50%以上。
环保纪念日
国际湿地日
2月2日为国际湿地日。根据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RAMSAR)签定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湿地是指“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禽类的生息和迁徙有重要的作用。
世界水日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 界水日”。决议提请各国政府根据各自的国情,在这一天开展一些具体的活动,以提高 公众意识。从1994年开始,我国政府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 日,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
世界气象日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以提高公众对气象问题的关注。
地球日
1969年美国威斯康星州参议员盖洛德 纳尔逊提议,在美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的讲演会。不久,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丹尼斯 海斯将纳尔逊的提议扩展为在全美举办大规模的社区环保活动,并选定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当天,美国有2000多万人,包括国会议员、各阶层人士,参加了这次规模盛大的环保活动。在全国各地,人们高呼着保护环境的口号,在街头和校园,游行、集会、演讲和宣传。随后影响日渐扩大并超出美国国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最终形成为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4月22日也日渐成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环保活动。
世界无烟日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把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以提醒人们重视香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世界环境日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一些跨越国界的环境问题频繁出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步进入国际社会生活。 1972年6月5~16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世界当代环境问题以及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由于日益严重的全球荒漠化问题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从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以一个南斯拉夫婴儿的诞生为标志,世界人口突破50亿。1990年,联合国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1987年9月16日,46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采取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联合国设立这一纪念日旨在唤起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世界动物日
意大利传教士圣• 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导在10月4日“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为了纪念他,人们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
世界粮食日
全世界的粮食正随着人口的飞速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供不应求。从1981年起,每年的10月16日被定为“世界粮食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为纪念这一有意义的日子,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地球环境的恶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于是,环境保护日渐得到了各国的重视。但是,由于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经济发展、社会问题有着比较难协调的冲突,因此,今年来,对于环境保护概念的理解也日趋新颖和合理。
环境保护就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还要依据人类的意愿,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环境保护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身心的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的恢复和扩大再生产,以利于人类生命活动。
当然,环境保护还必须考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只有互相之间协调发展,才是新时代的环境保护新概念。
环境保护工作的好坏,直接与国家的安定有关,对保障社会劳动力再生产免遭破坏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深入,环境是资源的观点,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空气、水、土壤、矿产资源等,都是社会的自然财富和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构成了生产力的要素。由于空气污染严重,国外曾有空气罐头出售;由于水体污染、气候变化、地下水抽取过度,世界许多地方出现水荒;由于人口猛增、滥用耕地、土地沙漠化,使得土地匮乏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保护环境,不保护环境资源,就会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也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下去。
工业发达国家在本世纪初,只注意发展经济,不顾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作代价去谋求经济的发展。当污染形成公害,引起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并影响到经济的顺利发展时,才被迫去治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被后人称之为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方式,不但使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会破坏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类不按照环境科学规律办事,肆意破坏生态环境,也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统计资料表明:云南省1950年森林覆盖率为50%,平均九年遭到一次大的水旱灾害。由于乱砍滥伐等破坏,到1980年森林覆盖率仅为24.9%,影响了对气候的调节作用,1950~1980年间竟发生了11次灾害,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环。这是环境给予人类的报复。
环境保护、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间必须协调发展,这是人类从发展经济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如果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旦失调,必将造成生态破环、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非常大,甚至无法计算。若使被破环的环境得以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和代价,或者根本无法复原。于是,也会严重影响甚至阻碍经济的建设,并造成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

1974年 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 人类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 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 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 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 环境与和平 1987年 环境与居住
1988年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 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 儿童与环境 1991年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 1993年 贫穷与资源——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年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年 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年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02年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年 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
2004年 保护海洋 匹夫有责
绿色 • 环保 • 消费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与一些天然食品,保健食品不同,是以环保、安全、营养为首要概念首先,产品或产品的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二是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三是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
从1989年农业部农垦司提出的“无公害食品”开始,我国的绿色食品管理和开发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国30多个省(市,区)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建立了9个食品和环境监测机构,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食品管理和监测网。迄今为止,全国已有450家企业开发了820多种绿色食品标致产品。
绿色贸易
随着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生活质量的提高,绿色消费蔚然兴起。据调查,目前绿色消费总量已达2500亿美元,未来10年,国际绿色贸易将以12-15%的速度增长。47%的欧洲人更喜欢购买绿色食品,其中67%的荷兰人,80%的德国人在购买时考虑环保因素。正因为如此,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性能,服务品质,促销手段方面的竞争,也是环境保护的竞争。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应用环境标准阻止“超标”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环境标准已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是把环保的观念融于经营管理之中。原料和生产工艺过程的选择都要符合环境标准,废物的回收利用也是其追求的目标。富士公司废旧胶片的循环利用率已达100%;东芝、尼桑、日本电力公司则共同出资2500万美元建立环境基金。绿色管理的推行,在增加了企业的必要环保投入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贸易效益。
环境保护定义
环境保护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50年代淘米洗菜,
60年代洗衣灌溉,
70年代水质变坏,
80年代鱼虾绝代,
90年代不洗马桶盖。
污染新用
老黑是一家乡办企业的新任厂长,这厂是墨水厂,折腾了三年,也没放一个响屁。只要是墨水厂的人,穿工作服,一律没兜。说那东西是摆设,没用,一月挣的钱,手心一握,还没热乎呢,就全额上交给婆娘了。人家老黑真叫有本事,走马上任三个月,创了收,露了脸,老哥哥,老姐姐上下班都哼着进行曲,老黑成了小镇的名人。
于是,上门求经的人特多。大老黑很谦虚,免谈成绩,只谈大好形式,只谈难点,一副深沉。小报记者个个都有耐心烦儿,软磨死缠,察言观色,抠东刨西,闹了规齐,敢情是这么一档子怪事。墨水厂隔壁是造纸厂,污染大户,泻出的污水,不用加染料,就地装瓶,给小学生写大楷,一样黑色儿,又经济,又实惠,不丢份儿。不要垫本的卖主,只赚不赔,能不大发吗?乡下人真服了大老黑这一损招儿,别人咋个就没想到呢?没过几天,镇上又多了一家墨水厂,新厂厂长是小报记者。

㈢ 关于环保的手抄报(小学生的)

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要好好地保护环境.于此我们提出专如下建议:
实行垃圾分类袋属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学
从喝纯水想起
饮用水不单单指纯水,还包括矿泉水,蒸馏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们喝着长大的自来水则成了相对的"非饮用水". 我们并不排除目前饮用水风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当前水体污染的严重已经到了难以下口的程度.

㈣ 环保手抄报的简单介绍

很多手抄报的样子,可以做参详。而且办手抄报并不难。下面是怎样办手抄报的步骤:
怎样进行手抄报的设计与制作,大体上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美化与设计的步骤;
二、报头、插图与尾花的表现;
三、编辑抄写描绘制作过程。
一、美化与设计
手抄报的美化与设计涉及的范围主要有:版面设计与报头、题花、插图、尾花和花边设计等。
1、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是出好手抄报的重要环节。
要设计好版面,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本期手抄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选用有一定意义的报头(即报名)。一般报头应设计在最醒目的位置;
(2)通读所编辑或撰写的文章并计算其字数,根据文章内容及篇幅的长短进行编辑(即排版)。一般重要文章放在显要位置(即头版);
(3)要注意长短文章穿插和横排竖排相结合,使版面既工整又生动活泼;
(4)排版还须注意:字的排列以横为主以竖为辅,行距要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要有空隙,篇与边之间要有空隙,且与纸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边。另外,报面始终要保持干净、整洁。
2、报头
报头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必须紧密配合主题内容,形象生动地反映手抄报的主要思想。报名要取得有积极、健康、富有意义的名字。
报头一般由主题图形,报头文字和几何形体色块或花边而定,或严肃或活泼、或方形或圆形、或素雅或重彩。
报头设计应注意:
(1)构图要稳定,画面结构要紧凑,报头在设计与表现手法上力求简炼,要反映手抄报的主题,起“一目了然”之效;
(2)其字要大,字体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3)其位置有几种设计方案:一是排版设计为两个版面的,应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设计为整版的,则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设计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题头
题头(即题花)一般在文章前端或与文章题图结合在一起。设计题头要注意以题目文字为主,字略大。装饰图形须根据文章内容及版面的需要而定。文章标题字要书写得小于报题的文字,要大于正文的文字。总之,要注意主次分明。
4、插图与尾花
插图是根据内容及版面装饰的需要进行设计,好的插图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插图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易显得空且乱。尾花大都是出于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多以花草或几何形图案为主。插图和尾花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并非多多益善,应得“画龙点睛”之效。
5、花边
花边是手抄报中不可少的。有的报头、题头设计可用花边;重要文章用花边作外框;文章之间也可用花边分隔;有的整个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边隔开。在花边的运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线或波状线等。
二、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
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线描画法和色块画法两种。
1、线描画法
要求形象简炼、概括,用线准确,主次分明。作画时要注意一定的步骤:
(1)一般扼要画出主线----确定角度、方向和大小;
(2)再画出与图相关的比例、结构及透视;
(3)刻画细部,结合形体结构、构图、色调画出线条的节奏变化;
(4)最后进行整理,使画面完整统一。
2、色块画法
除要求造型准确外,还须善于处理色块的搭配和变化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处理要从对象的需要出发,使版面色彩丰富。作画时,可先画铅笔稿(力求造型准确),再均匀平涂大色块;后刻画细部;最后进行修整,使之更加统一完美。
线描画法与色块画法,通常是同时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单色。不管是线描还是色块画法,最好不要只用铅笔去画。版面上的图形或文字不能剪贴。
三、手抄报的编绘制作的步骤
编绘制作是落实由设想到具体着手完成的重要步骤。
其步骤有二:一是准备阶段,另一是编制阶段。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各种材料、工具的准备。具体包括:拟定本期手抄报的报名;准备好一张白棒纸(大小视需要而定,有半开,四开,八开等,本次政教处举办的手抄报比赛是要求为《江西日报》大小,即半开);编辑、撰写有关的文字材料(文章宜多准备些);书写、绘图工具等。
2、编制阶段。
这个阶段是手抄报制作的主要过程。 大致为:版面设计、抄写过程、美化过程。
(1)版面设计:根据文章的长短进行排版,并画好格子或格线(一般用铅笔轻轻描出,手抄报制作完毕后可擦可不擦)。
(2)抄写过程:指的是文章的书写。手抄报的用纸多半是白色,故文字的书写宜用碳素墨水;字体宜用行书和楷书,少用草书和篆书;字的个头大小要适中(符合通常的阅读习惯)。字写得不是很漂亮不要怕,关键在于书写一定要工整。另外,文章或标题中不能出现错别字。
(3)美化过程:文章抄写完毕后,即可进行插图、尾花、花边的绘制(不宜先插图后抄写),将整个版面美化。这个过程是手抄报版面出效果的关键过程。
手抄报可以是黑白的,也可是彩色的。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专题性的。手抄报的制作设计与黑板报制作设计要求和步骤大体是相同的。

㈤ 【高分】环保手抄报`

悲哀的天空
曾几何时,天空已不再蔚蓝,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固执的认为天空是灰的。而即使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也看不到多少飞鸟翱翔在空中,与祖辈们如数家珍的一口气能讲出上百种鸟类相比,他们几乎没什么可说的。灰色的天空——没有飞鸟,这将是怎样的悲哀。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对人以及其他生物造成危害。现在,大气污染已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之一。一旦发生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都会发生造成大量人口和生物的中毒和死亡。颗粒物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都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空中的死神” 酸雨
酸雨被人们称之为“空中的死神”,是因为它的PH值小于5.6,雪、雾、霜、露等方式的大气降水也可能成为“酸雨”。它形成的原理是由于工业生产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等被烟尘中的金属离子催化氧化后,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成为雾状的酸,随雨水降下,充满了硫酸、硝酸、盐酸等酸性物质。
酸雨绝对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问题,全世界酸雨污染的范围日渐扩大。不仅是发达的工业国家饱尝酸雨的滋味,就连发展中国家也不能幸免。在中国,大部分城市都出现酸雨,到了长江以南酸雨已非常普遍,而到了西南,酸雨的浓度就相当的强了。
199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整个中欧地区23%的森林叶子凋落严重。酸雨对植物的危害严重。同时,酸雨中的硫酸使土壤更加贫瘠,它融化了土壤中的钙、镁、钾等养分,将它们硫酸化。酸化的土壤更加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失去中和能力。水质也因酸化而影响到鱼类的繁殖,鱼类减少甚至灭绝。当酸雨渗入地下水,水中活化铝、镉、铅、锌、汞等有害金属溶解度增加,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在加拿大已经有14000个湖泊严重酸化,美国约1000个湖泊酸化,瑞典有14000个湖泊中水生物已不可能生存繁殖,2200个湖泊几乎生物灭绝。
一方面我们在抱怨并承受着酸雨带来的种种危害,一方面我们却丝毫没有停止对大气的空气污染,冒着工业废气的高大烟囱到处可见。大自然的雨水曾被古人比作甘露,滋润大地,带来勃勃生机,而现在,很少有人再徘徊在小雨中去享受这份滋润了,雨水已经太脏了...甚至成为的“空中的死神”。
“温室效应”下的地球
“温室效应”,是人们借用花房温室繁殖花卉、种植农作物的经验而定义的一个名字。太阳通过短波辐射为地球提供热量,地球以长波辐射向外层空间放出热量,这两个过程使地球表面保持基本常定的平均温度。大气中的一些气体,如水汽、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具有对辐射的选择吸收功能,它们近似于透明的让太阳的短波通过大气进入地球,却把地球向外辐射的长波辐射部分吸收。吸收的热量用于再加热大气和地球表面。
现在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甲烷、氟氯烃等温室气体,大量排入空气,导致地球的“温室效应”增强,地球升温。在20世纪,地球升温了整整0.7摄氏度。1994年夏季,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8月18日最高气温达到51摄氏度。1992年9月13日是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记载下了利比亚沙漠出现的全球有史以来最高气温——58摄氏度。1988年希腊的热浪造成数十人死亡,同年的中国,因热浪而死亡的人数达到700人,数百万人中暑。
并且“温室效应”的可怕后果是全方位的,农业减产、物种变迁、疾病流行。当然还包括海平面上升。计算机模拟实验表明,当地球气温升高2摄氏度,局部地区会明显变暖。增加4摄氏度以上时,万年冰山融化,极地冰层融解,地球的沿海地区将被淹没。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㈥ 保护环境的手抄报内容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人类

你可曾看到浓密的黑烟遮住了蓝天?您可曾见到那墨黑的废水污染了碧河?你可曾听到树林临伐前的呼救?您可曾闻到鸟儿在枪口下绝望的哀鸣?您也许会说:是啊,我只看到城市闪烁的霓虹灯,却寻不到星星的踪迹;您也许会说:是啊,我儿时的那一方秀水已干涸,我梦中的青山已荒芜,我见不到鸟儿成群地飞过天空,只能偶尔听到它们孤单凄历的鸣声。
仔细看看我们的四周吧,环境正发生着可怕的变化,别再乱排废气污水了,别再滥伐树木了,别再捕杀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了……人类在野蛮地破坏大自然!地球,这颗曾经蔚蓝美丽的水球,如今却面临着被黄沙吞噬的危险,然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破坏自然的每一秒,便是给我们自己头上套上一把可怕的枷锁,毁灭自然的那一天,也就是人类自己的临行日!
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我们的明天不会上演各种悲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开做起,持之以恒,为此我们倡议如下:
1、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从点滴做起,节约利用资源。不使用或者少使用一次性饭盒、筷子等消费品,不浪费纸张,不浪费水电,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节约能源,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绿色消费、环保选择。使用环保电池,防止汞、铬污染,慎用洗涤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认准绿色食品标志,选购环保食品。
3、 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制止乱贴乱画、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不随地吐痰,不制造噪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常开窗户多通风,勤换衣服勤洗手。不乱扔垃圾,正确处理好废弃物,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4、 保护自然、万物共存。不猎杀、食用珍惜动物和受保护动物,关爱救助野生动物。植树造林,爱护身边的每一份绿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树林。
行动起来吧!加入我们的环保行列,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只有一个”,让我们共同珍惜,共同维护。让我们的家园再呈现昔日的碧水青山,鸟语花香。那么,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来美化我们的家园!
地球是我家,美化靠大家!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人类!

㈦ 关于环保(全球变暖)的手抄报主题

保护环境 珍爱生命(The protection environment treasure loves the life)
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状况
一、物种灭绝。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 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基保约有200个特有属。然而,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据统 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 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每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 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近年来,非法捕猎、经营、倒卖、食用野生动物 的现象屡禁不止。广东省吴川县非法出售犀牛角,珠海活熊取胆等案件在国际上 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植被破坏。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 盖率仅13.9%。尽管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仍很严重, 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 地被侵占,1984~1991年全国年均达837万亩,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 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草原面临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 失和风沙危害。
三、土地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十年来土地沙 漠化急剧发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 均扩大到2100平方公里,总面积已达20.1平方公里。40年来初步治理了50多 万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 十分突出。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 降到1%~2%(理想值应不小于3%)。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全国每年 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十大环祸患威胁人类
祸患
一、土壤遭到破坏
据参考消息报道,110个国家(共10亿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亚洲、 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 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 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 化肥和农药过多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 料到处抛弃,所有这些都在对土地构成一般来是不可逆转的污染。
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据2500名有代表性的专家预计,海平面将升高, 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孟加拉国、中国沿海地带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 都将本水淹没。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据预计,1990-2010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能源消费将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 源消费将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 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 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因为一些物种的绝迹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品的 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能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会 引起瘟疫。
四、森林面积减少
最近几十年以来,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也十分严重。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 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再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请记住, 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六、化学污染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即使 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机化合物、那些重 金属、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 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七、混乱的城市化
到本世纪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将达21个,大城市里的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恶化:拥 挤、水被污染、卫生条件差、无安全感-- 这些大城市的无序扩大也损害到了自然区。因此,无限制的城市化应当被看作是 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由于过渡捕捞,海洋的渔业资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减少。因此,许多靠摄取海 产品蛋白质为生的穷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集中存在于鱼肉种的重金属和有机磷化合物 等物质有可能给食鱼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 沿海地区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压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挤在离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 方。这种人口拥挤状态使常常很脆弱的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㈧ 环保手抄报内容

1.关于环保的资料

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还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
最后,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
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要好好地保护环境.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学
从喝纯水想起

时下,饮用水正成为一种潮流.尽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绍过饮用水的种种弊端,但"饮用水"族仍然日益扩大.

饮用水不单单指纯水,还包括矿泉水,蒸馏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们喝着长大的自来水则成了相对的"非饮用水". 我们并不排除目前饮用水风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当前水体污染的严重已经到了难以下口的程度.

有报道说:"据报道979年对全国798座城镇的调查, 全国日污水排放量为国为民258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占用819,生活污水占据199. 1989年对全国代表大会854个城镇进行调查,每天的排放量达36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达成协议5.5亿吨. 这些废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每个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亲河黄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条水质清澈,鱼虾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质开始受到污染, 1963年开始出现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场29天,占全年约2/3, 水质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长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洁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花木,鸟语花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宁静,愉悦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恐怖和灾难.为了使生活更美好,让秀丽的山水永驻人间,让清水长流不断,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从喝纯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学

2.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3.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环保观

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生态环保观和资源开发观?环保和资源开发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吗?我看不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因此科学的生态环保和资源开发是能够做到对立统一的。
我相信所有关注环境问题的人都怀着一颗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赤诚之心。我们也不应怀疑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尽早脱贫致富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他们同样也有着一颗保证和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不过极力主张保护的人考虑的是整个人类长远的生存问题,而积极主张开发的人要解决的却是当前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问题。我们有理由剥夺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吗?
这些年来,在各环保组织的宣传努力下,广大公民已经有了一定环保意识,这是各环保组织和人士的功劳,但有环保意识并不等于懂得了环保。我们还有很多人虽然有了环保意识,但出于对自身眼前利益的的考虑和贪图享受,并不愿意自觉地去遵守环保准则。例如,我们一些已经无需为自己的温饱担忧问题的人,为了尝一尝野味,穿戴高档皮毛时装,显耀自己的富有,于是促成并刺激了野生动植物交易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使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该受到指责的应是那些衣食无忧的消费者,而不是那些衣食无着,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索取自然资源的人,也不应去指责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尽快摆脱困境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
为什么环境问题至少在工业革命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现在却成了一个越来越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全球紧迫性问题?这是因为在过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及产生的各类垃圾还没有超出大自然的承受力,而现在,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及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已经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这又是怎么造成的呢?是人类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穷奢极欲的不断追求。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遏制人们这一不断膨胀的享乐欲望。因此我们在宣传环保和揭露环境问题时,最重要的应该是在我们这些衣食无忧,享受着现代文明生活的城市人中提倡一种为富济贫的道德观,过一种简约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经够落后简约了,已经简约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了。该如何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呢?
我们应该反对那种教条的,极端的环保思想。这种思想表面看上去很正确,也极能蛊惑人心,实际上却是非常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因为他们剥夺了贫困落后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
在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当地的人打猎,伐树,烧荒,那是为了生存。也正是因为现代文明的曙光还没有照射到他们,所以还沿袭着这一落后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不打猎伐树,请问你让他们吃什么?烧什么?用什么?对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及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的一些环保者总爱不分青红皂白的加以指责,而且常犯一个善意的错误,那就是:你们不能砍伐这的原始森林,不能捕杀野生动物,不能在这的江河上建大坝,保留这的原始风貌,你们可以通过开发绿色旅游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啊。但是在当前我们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还不高的情况下,旅游真是绿色的吗?开发旅游就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吗?让我们来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吧。1.过去当地人只产生少量的生活垃圾,而且几乎没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现在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特别是那些过去当地极少见到的塑料食品包装袋;请问这是谁之过?2.由于游客们要品尝当地的野味,原来不存在的野生动植物交易运营而生了;过去当地人只是少量地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满足自家食用就行了;现在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也为了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他们开始大量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了;请问这是谁之过?3.过去当地人,民风淳朴,待人真诚;而现在伴随着各色游客而来的各种光怪陆离的山外文化,及不法商贩带来的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和花样百出的坑人,骗人的手段,让当地人受益匪浅,从此民风不再淳朴,待人不再真诚;请问这是谁之过?
云南的泸沽湖景区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然而这个报道仅仅只是简单地指责了当地的有关政府部门,有几个人想过这一切是谁带来的呢?这种情况几乎所有景区都未能幸免。在此我并不是反对开发旅游,我想说的是,开发旅游并不是解决环保与发展的万能药,搞不好,开展旅游比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而实际上旅游本身也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利用,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能不能和该不该得问题,而是怎样开发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动,一丝一毫都不能改变。持这种极端环保观的人在关心环境的同时,忽略了生存和发展问题,特别是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他们把环保理想化和教条化了,使环保失去了生命力。这种人自己吃饱喝足,无忧无虑地在城市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好处,有几个到过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更别说在那生活和工作了。少数人去过,那也不过是坐着豪华越野车蜻蜓点水般去游山玩水而已。他们只不过是想借此,保留下供城市人酒足饭饱后能有个娱乐和寻幽猎奇的后花园罢了。按照他们的观点,人类恐怕要回到原始社会才符合要求。这种思想只能使我们作茧自缚,让社会停滞不前。
一次我到云南省的独龙江旅游拍照。那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江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同时当地居民贫困的生活状况也给我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边防战士对我说的一段话:“这里对你们旅游者来说是青山绿水,可是对我们这些天天在这的人来说则是穷山恶水。”请注意,这还只是一个只需在此服役两年的人说出的话,那么对于那些世代生活于此的人来说又会如何呢?这句话对我犹如当头棒喝,使我这个也曾大喊环保的人清醒了许多。
我们不能把所有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视为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做真的太自私,太教条。我们反对的因该是那种不顾长远利益,盲目的,过度的毁灭性开发,而对那些能使当地人脱贫致富,步入文明,已做过生态评估,考虑到了开发后的生态恢复,有序的,科学合理的开发不因横加指责和阻止。实际上,只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发,那种局部的,暂时性的破坏并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而相反会形成新的生态景观,甚至改善原来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远的有四川的都江堰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近的有浙江的千岛湖和云南的鲁布革水电站。
在环保方面,我们目前最急迫的目标不是简单粗暴地去指责和阻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要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特别是要提高那些住在城市中,生活在文明中,不愁吃穿的现代城市人的环保意识。那些偏远贫困地区没有环保意识的人,他们对环境的破坏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是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有些甚至可以说其行为本身就是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链。反倒是我们这些有文化的现代城市人在吃饱穿暖之余,为了贪图享受,刺激了一些奢侈业如皮毛,高档木制家具,野味餐饮,一次性用具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才真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彻底而毁灭性的打击,现代文明的城市人才真正是生态环境直接和间接的杀手。
试想,假如有两个人,一个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个是衣不掩体,食不果腹的穷人,一只珍惜的野生动物出现在他们面前,富人为了享用皮毛和野味而捕杀之,而穷人则是为了御寒,填饱肚子活命而捕杀之,请问两种行为都该受到指责吗?

5.怎样的环保才“理智”
——兼评Charles Krauthammer的《Saving Nature, But Only for Man》

随着时间范围的普遍的环境恶化,环保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面对各种各样关于环保的建议、提案、规则、法律,有人提出要对它们进行选择。比如,大学英语书的某篇课文宣扬这样一种被称为“理智环保论”的观点,这种观点“理智”地宣称:人类“不是为大自然,而是为我们自己保护环境”,因此人类应该“仅在居住环境受威胁时再作出紧迫调整”。为了争取支持,该理论“不要求人们为其它生物作出牺牲”。

人类确实是为了“我们自己”而保护环境,但问题在于如何保护。这篇文章宣称我们应该在“居住环境受威胁时再作出紧迫调整”,就是说我们应该等到自己都住不下去了才想到保护环境。是谁让环境糟糕得住不下去的?确实,这其中有地球自身的气候变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业化革命以来的短短几百年里,把环境变得不宜于人类居住的,主要还是人类自己。面对一天比一天恶化的环境危机,不检讨自己的错误,不改变视环境为“自由资源”的错误观念,而是借口某些环境问题不紧急而听任环境继续恶化,这绝对不是一个“理智”的人应有的态度。

事实已经证明,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式,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因为制造污染取得的效益往往小于消除污染要花费的成本。然而,由于这只是“外部不经济”,不用作者自己立即买单,因此他就会对消除这些污染毫无兴趣。于是,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作者在心甘情愿地为别人的“外部不经济”买单的同时,又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大量地为别人,甚至他的后代,制造着代价巨大的“外部不经济”。

该文的另一个奇怪的观点是“不要求人们为其它生物作出牺牲”。试想一下,如果人们被要求为其它动物作出“牺牲”,那么“牺牲”的会是什么呢——大概仅仅是一些金钱,或者改变食用野味的爱好而已。我们知道,当生物间有冲突的时候,要不两败俱伤,要不总有一个要作出“牺牲”。现在人类不“牺牲”,那只有让其它生物牺牲了。它们应该如何为人类牺牲呢?很简单——献出生命。

作者说,他喜爱北极驯鹿(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把这句话说出口的),但是为了能开采到石油,他不惜破坏驯鹿在阿拉斯加的繁殖地——因为这样能避免战争。且不说事实已经证明,开采了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不能避免战争;即使可以避免战争,为了人类的石油便宜一些,而使北极驯鹿无法繁衍后代,这种在种族延续和金钱间选择金钱的做法是否理智,实在值得考量。

类似的,作者喜爱斑枭(但愿他喜爱的生物越少越好),但是为了伐木工的生计,他不惜支持他们砍倒森林灭绝斑枭。我不知道作者怎么会持这样一种奇怪的逻辑——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不能找到新工作,并且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经济来源,因此他们不伐木就无法生存,所以为了他们的“生存问题”,只好把斑枭“出卖”了。

在这位作者的眼里,只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利益发生冲突,哪怕只要牺牲人类的很小的利益就能换回其它生物的宝贵生命,他也会认为人比其它生物更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理智”的环保观。在这种“理智”的环保观中,我们看不见一点“理智”的影子,透过冠冕堂皇的包装,我们只能看到一种莫名的“唯我独大”的霸气、一种为了一丁点的经济利益可以听任其它生物灭绝的可怕的漠视。

作者说,那些为不会立即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进行的环保是“奢侈环保”,“奢侈环保”仅当只需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才是好的。可是,有什么与环保有关的事只需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吗?几乎没有。也就是说,作者对那些为不立即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而进行的环保是不会支持的。

我们需要这样的“理智环保论”吗?这种“理智环保”,其实就是坐等环境恶化,直到等不下去了,大家都受不了了,然后齐心协力把某个环境问题缓解一下。一方面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缓解环境问题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它产生的速度。有些问题,我们本可以把它遏制在萌芽阶段,可“理智环保”者偏要等到污染不可收拾时才出手。可以说,这种“理智”已经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能力。

怎样的环保才理智?那就是被那个作者看作“感情用事”的环保的办事方式。要环保,就要热爱大自然,而不是把它看作我们“利用”的对象;要环保,就要把环境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而不是听任问题一天天扩大。这样的环保,才是真正理智的环保。

有关环保的节日

2月 2日 国际湿地日
3月12日:中国植树节
3月21日: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
3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4月的某一周:全国各地的爱鸟周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6月4日:受侵略戕害日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5日:中国土地日
6月26日:世界禁毒日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8月9日:世界土著居民国际日
9月16日:保护臭氧层的国际日
9月27日:世界旅游日
10月4日:国际动物日
10月14日:国际减灾日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
10月17日:根除贫困国际日
10月24-30日:裁军周
11月16日:国际宽容日
11月11-18日:国际科学与和平周
看在给你弄了这么多 份上,采纳吧

㈨ 《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的手抄报

保护环境 珍爱生命(The protection environment treasure loves the life)
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状况
一、物种灭绝。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 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基保约有200个特有属。然而,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据统 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 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每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 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近年来,非法捕猎、经营、倒卖、食用野生动物 的现象屡禁不止。广东省吴川县非法出售犀牛角,珠海活熊取胆等案件在国际上 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植被破坏。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 盖率仅13.9%。尽管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仍很严重, 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 地被侵占,1984~1991年全国年均达837万亩,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 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草原面临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 失和风沙危害。
三、土地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十年来土地沙 漠化急剧发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 均扩大到2100平方公里,总面积已达20.1平方公里。40年来初步治理了50多 万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 十分突出。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 降到1%~2%(理想值应不小于3%)。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全国每年 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十大环祸患威胁人类
祸患
一、土壤遭到破坏
据参考消息报道,110个国家(共10亿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亚洲、 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 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 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 化肥和农药过多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 料到处抛弃,所有这些都在对土地构成一般来是不可逆转的污染。
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据2500名有代表性的专家预计,海平面将升高, 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孟加拉国、中国沿海地带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 都将本水淹没。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据预计,1990-2010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能源消费将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 源消费将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 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 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因为一些物种的绝迹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品的 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能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会 引起瘟疫。
四、森林面积减少
最近几十年以来,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也十分严重。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 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再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请记住, 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六、化学污染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即使 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机化合物、那些重 金属、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 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七、混乱的城市化
到本世纪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将达21个,大城市里的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恶化:拥 挤、水被污染、卫生条件差、无安全感---------- 这些大城市的无序扩大也损害到了自然区。因此,无限制的城市化应当被看作是 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由于过渡捕捞,海洋的渔业资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减少。因此,许多靠摄取海 产品蛋白质为生的穷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集中存在于鱼肉种的重金属和有机磷化合物 等物质有可能给食鱼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 沿海地区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压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挤在离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 方。这种人口拥挤状态使常常很脆弱的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九、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 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
尽管人们已签署了蒙特利尔协定书,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两个极地的上空仍再次 形成臭氧层空洞,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50%以上。
环保纪念日
国际湿地日
2月2日为国际湿地日。根据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RAMSAR)签定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湿地是指“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禽类的生息和迁徙有重要的作用。
世界水日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 界水日”。决议提请各国政府根据各自的国情,在这一天开展一些具体的活动,以提高 公众意识。从1994年开始,我国政府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 日,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
世界气象日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以提高公众对气象问题的关注。
地球日
1969年美国威斯康星州参议员盖洛德 纳尔逊提议,在美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的讲演会。不久,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丹尼斯 海斯将纳尔逊的提议扩展为在全美举办大规模的社区环保活动,并选定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当天,美国有2000多万人,包括国会议员、各阶层人士,参加了这次规模盛大的环保活动。在全国各地,人们高呼着保护环境的口号,在街头和校园,游行、集会、演讲和宣传。随后影响日渐扩大并超出美国国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最终形成为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4月22日也日渐成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环保活动。
世界无烟日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把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以提醒人们重视香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世界环境日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一些跨越国界的环境问题频繁出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步进入国际社会生活。 1972年6月5~16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世界当代环境问题以及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由于日益严重的全球荒漠化问题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从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以一个南斯拉夫婴儿的诞生为标志,世界人口突破50亿。1990年,联合国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1987年9月16日,46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采取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联合国设立这一纪念日旨在唤起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世界动物日
意大利传教士圣• 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导在10月4日“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为了纪念他,人们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
世界粮食日
全世界的粮食正随着人口的飞速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供不应求。从1981年起,每年的10月16日被定为“世界粮食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为纪念这一有意义的日子,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地球环境的恶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于是,环境保护日渐得到了各国的重视。但是,由于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经济发展、社会问题有着比较难协调的冲突,因此,今年来,对于环境保护概念的理解也日趋新颖和合理。
环境保护就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还要依据人类的意愿,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环境保护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身心的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的恢复和扩大再生产,以利于人类生命活动。
当然,环境保护还必须考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只有互相之间协调发展,才是新时代的环境保护新概念。
环境保护工作的好坏,直接与国家的安定有关,对保障社会劳动力再生产免遭破坏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深入,环境是资源的观点,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空气、水、土壤、矿产资源等,都是社会的自然财富和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构成了生产力的要素。由于空气污染严重,国外曾有空气罐头出售;由于水体污染、气候变化、地下水抽取过度,世界许多地方出现水荒;由于人口猛增、滥用耕地、土地沙漠化,使得土地匮乏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保护环境,不保护环境资源,就会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也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下去。
工业发达国家在本世纪初,只注意发展经济,不顾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作代价去谋求经济的发展。当污染形成公害,引起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并影响到经济的顺利发展时,才被迫去治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被后人称之为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方式,不但使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会破坏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类不按照环境科学规律办事,肆意破坏生态环境,也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统计资料表明:云南省1950年森林覆盖率为50%,平均九年遭到一次大的水旱灾害。由于乱砍滥伐等破坏,到1980年森林覆盖率仅为24.9%,影响了对气候的调节作用,1950~1980年间竟发生了11次灾害,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环。这是环境给予人类的报复。
环境保护、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间必须协调发展,这是人类从发展经济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如果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旦失调,必将造成生态破环、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非常大,甚至无法计算。若使被破环的环境得以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和代价,或者根本无法复原。于是,也会严重影响甚至阻碍经济的建设,并造成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

1974年 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 人类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 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 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 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 环境与和平 1987年 环境与居住
1988年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 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 儿童与环境 1991年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 1993年 贫穷与资源——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年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年 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年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02年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年 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
2004年 保护海洋 匹夫有责
绿色 • 环保 • 消费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与一些天然食品,保健食品不同,是以环保、安全、营养为首要概念首先,产品或产品的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二是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三是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
从1989年农业部农垦司提出的“无公害食品”开始,我国的绿色食品管理和开发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国30多个省(市,区)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建立了9个食品和环境监测机构,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食品管理和监测网。迄今为止,全国已有450家企业开发了820多种绿色食品标致产品。
绿色贸易
随着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生活质量的提高,绿色消费蔚然兴起。据调查,目前绿色消费总量已达2500亿美元,未来10年,国际绿色贸易将以12-15%的速度增长。47%的欧洲人更喜欢购买绿色食品,其中67%的荷兰人,80%的德国人在购买时考虑环保因素。正因为如此,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性能,服务品质,促销手段方面的竞争,也是环境保护的竞争。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应用环境标准阻止“超标”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环境标准已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是把环保的观念融于经营管理之中。原料和生产工艺过程的选择都要符合环境标准,废物的回收利用也是其追求的目标。富士公司废旧胶片的循环利用率已达100%;东芝、尼桑、日本电力公司则共同出资2500万美元建立环境基金。绿色管理的推行,在增加了企业的必要环保投入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贸易效益。
环境保护定义
环境保护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50年代淘米洗菜,
60年代洗衣灌溉,
70年代水质变坏,
80年代鱼虾绝代,
90年代不洗马桶盖。
污染新用
老黑是一家乡办企业的新任厂长,这厂是墨水厂,折腾了三年,也没放一个响屁。只要是墨水厂的人,穿工作服,一律没兜。说那东西是摆设,没用,一月挣的钱,手心一握,还没热乎呢,就全额上交给婆娘了。人家老黑真叫有本事,走马上任三个月,创了收,露了脸,老哥哥,老姐姐上下班都哼着进行曲,老黑成了小镇的名人。
于是,上门求经的人特多。大老黑很谦虚,免谈成绩,只谈大好形式,只谈难点,一副深沉。小报记者个个都有耐心烦儿,软磨死缠,察言观色,抠东刨西,闹了规齐,敢情是这么一档子怪事。墨水厂隔壁是造纸厂,污染大户,泻出的污水,不用加染料,就地装瓶,给小学生写大楷,一样黑色儿,又经济,又实惠,不丢份儿。不要垫本的卖主,只赚不赔,能不大发吗?乡下人真服了大老黑这一损招儿,别人咋个就没想到呢?没过几天,镇上又多了一家墨水厂,新厂厂长是小报记者。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