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

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

发布时间: 2020-11-28 23:03:49

① 如何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针对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了全面部署,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适应新形势,增强风险意识,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以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为动力,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引领,以基层基础建设为支撑,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如果说工业时代的奥秘是分工,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奥秘则是融合,是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社会合作。这就要求我们确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打造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是实现社会善治的过程,政府和社会要各归其位、各担其责。
①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只有政府和社会携起手来,才能建设好安全家园。要在发挥好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引导社会成员增强主人翁精神,激发社会自治、自主、能动力量,让大众的问题由大众来解决。
②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法治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最优模式,应该回应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构建社会行为有预期、管理过程公开、责任界定明晰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把社会治理难题转化为执法司法问题加以解决。
③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我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直觉、感性思维,习惯于对事物进行模糊的归纳,严谨、理性、体系化的实证研究不够。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导致粗枝大叶、大而化之。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就要培育以尊重事实、推崇理性、强调精确、注重细节为主要特征的“数据文化”,把精细化、标准化、常态化理念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
2、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
目前,社会矛盾大多属于利益诉求。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关键是要坚持维权和维稳相统一,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拥护,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①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是密切党委和政府同群众联系、舒缓社会紧张关系的重要举措。要完善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等法定诉求表达渠道,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等利益表达功能。全面推行阳光信访,尽快实现国家信访信息系统全面联通,把网上信访打造成群众信访主渠道。积极推进网络参政议政,搭建党委和政府同群众沟通交流新平台。
②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谋发展、搞建设,都要统筹好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好群众的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要围绕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原则,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单位多同群众商量,确保各项工作更好地顺乎民意。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前置程序,努力使评估过程成为倾听民意、化解民忧、赢得群众理解支持的过程,预防和减少因决策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
③健全利益保护机制。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大多是由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引发的。要树立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的理念,围绕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办大事、办实事,让群众得到实惠、看到希望。发挥好司法救济功能,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群众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利益得到有效维护。
3、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现代社会,善不善于发挥社会主体积极性,推动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局面,是衡量党委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创新多方参与机制,更好地组织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努力实现社会事务社会治理。
①发挥好企事业单位作用。企事业单位不仅承担着防控安全生产风险的重要责任,而且是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调动他们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为维护公共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②发挥好社会组织作用。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要推动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确保其成为党委和政府的有力助手。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发挥好社会组织在引导社会成员参与风险评估、矛盾调解、社区矫正、青少年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③发挥好基层自治作用。基层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基层群众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办的重要方式。要完善基层民主决策、民主治理机制,构筑起全社会共同治理公共安全的网络联系和信任关系,做到知风化险、规避风险。
二、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
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科学的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经验只有转化为普遍适用的制度,才能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巨大力量。
1、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服务管理。目前,我国公民身份号码的准确性、唯一性目标基本实现。要加快国家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升级改造,深入推进居民身份证换发、异地办理和指纹信息登记工作,建立户口和身份证信息联网查询比对制度,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确保基础信息全面、准确。
2、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推进守法诚信,既要加强教育,更要强化制度约束,形成守法诚信长效机制。要加快建立基于公民身份号码的信任根制度,以保障实名制的落实。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抓紧推行手机号码、银行卡、网络实名制,消除网上网下各领域虚假身份。建立违法犯罪记录与信用、职业准入等挂钩制度,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坚持推行实名制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并重,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加强对用户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保护。
3、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
社会心态体现社会文明程度,影响社会和谐程度。现代社会,随着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一些人的不良情绪潜滋暗长,容易引发社会问题。要开展社会关爱行动,发展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关心帮助困难家庭和个人。建立健全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心理调节疏导工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对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的,按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要求,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援助,引导其依法理性处理问题,防止发生极端事件。
三、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
对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是我国的特色,也是我国的优势。面对社会治安新形势,我们要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以突出治安问题为导向,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水平。
1、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
创新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骨干工程、建设平安中国的基础工程。要结合制定“十三五”规划,在更高起点上统筹设计好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不仅更新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也为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提供了新手段。特别是利用物理世界之外的“脑力+信息”发展起来的智能产业,极大地扩展了人类智力水平,也为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升级版提供了新平台。要坚持信息化牵引,积极推进打防管控一体化、网上网下一体化,确保社会治安防控形成体系、充满活力。围绕整合资源力量,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统一接口和共享模式,推动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各类数据集成应用,发挥最大效益。把政府引导和市场力量更好地结合起来,统筹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和物联网等基础设施,为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整体效能提供信息化支撑。
2、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
如何预防化解易发多发的社会矛盾,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验。要善于把运用法治的功能与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提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依托基层组织,发展信息员,完善社会矛盾滚动排查、及时预警机制,努力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构建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引导群众更多地选择非诉讼渠道和方式解决纠纷。拓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法律工作者等第三方参与纠纷化解的制度化渠道,吸收专家参与技术性、专业性领域纠纷解决工作,提高纠纷化解权威性、公信力。借鉴一些互联网企业开展在线调解、在线仲裁、在线协商谈判等做法,善于运用新技术提高纠纷化解水平。
3、建设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基层基础建设既是根本性任务,也是紧迫性工作。要以基层综治中心为依托,建设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服务管理资源向网格延伸,提高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水平。随着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领导机关拥有的信息资源更加集中,服务基层一线更有优势。领导机关要健全服务基层的情报综合研判和信息推送机制,及时把高质量的预警情报和急需信息实时推送到基层一线。要牢固树立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通过全面、周到的公共服务,有效覆盖专业工作难以触及的领域,有效采集日常管理难以采集的信息,更好地服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当前,我国公共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地域辽阔、发展不均衡的国家,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由于国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当今世界已进入风险社会,我国国内风险因素也日益突出。我们要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加快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1、增强风险意识。
面对严峻的公共安全形势,全社会只有牢记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才能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好公共安全风险。一是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全社会成员要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观念,提高共同防控风险的自觉性。要把安全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采取以案说法等方式,让安全文化入脑入心。二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在各类风险高度集聚的今天,预警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首要环节。要根据风险形成规律,建立研判、预警、防范风险苗头、隐患先兆的机制,防止其累积扩散、突破临界状态。探索“人力+科技”“传统+现代”的风险预警模式,提高对风险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及时切断风险链。三是创新协调联动机制。维护公共安全,涉及各方面各环节,只有紧密配合、有效互动,才能形成合力。要在健全区域联动、部门协作机制的同时,建立与社会力量合作联动机制,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种资源、力量、手段统筹起来,建设好维护公共安全的天罗地网。
2、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全面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防范、监督、检查、奖惩措施的落实。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细化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责任、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针对高速铁路、城市轨道、油气管网、城市燃气、高层建筑防火、城中村等重点领域和煤矿、矿山、化工、烟花爆竹等重点企业,在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同时,善于查找前端治理中带有普遍性、趋势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健全法律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坚持以信息流引导技术流、物质流,运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生产、运输、存储、销售、使用等全过程、无缝隙监管体系,把先进的理念、制度转化为程序上的硬约束,实现对各类安全生产风险自动识别、预警,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3、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健全救灾应急社会动员机制,落实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全民减灾防灾宣传,形成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强大合力。
五、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高度重视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大事。我们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1、实施国家安全战略。
制定、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国家安全战略指导方针、中长期目标和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政策。坚持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发挥好国家安全委员会作为党中央领导下国家安全事务决策、协调“神经中枢”功能,研究制定、指导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和有关重大方针政策,统筹协调国家安全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增强国家安全事务决策和实施主动性、及时性、协调性。
2、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国家安全法》确立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地位和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确立了维护国家安全各项制度。要根据维护国家安全的实际需要,推动出台反恐怖主义法、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将法治贯穿于维护国家安全全过程,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3、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按照《国家安全法》规定,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投资、特定物项和关键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涉及国家安全事项的建设项目,以及其他重大事项和活动,要完善国家安全审查,有效预防和化解国家安全风险。今后,要把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延伸到经济以外其他领域,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内容和程序,明确违反国家安全审查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努力构筑维护国家安全的“防火墙”。
4、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事关国家治乱兴衰。要把确保政治安全放在首位,依法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坚决捍卫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保持对暴力恐怖活动的高压态势,组织动员人民群众进行群防群治,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工作,深化反恐怖国际合作,全方位构筑反恐怖安全屏障。

② 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主要做哪些板块呢

近年来,河南省着力推进“依法治省”和社会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明显优化、公众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为目标,探索建立六类网格基础信息库、五级网格服务管理体系、一套网格服务闭环流程、一个社会服务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切实解决在服务群众和社会治理中划界不清、情况不明、力量不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等一系列问题,以“小网格”推动“大服务”“大治理”,全面加强“法治郑州”“平安郑州”建设,全省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金鹏信息专家以河南省金水区的网格化系统为例,简单介绍河南网格化治理情况。

一、网格体系上做到全方位统筹

合理划界、统一标准,按300—400户左右居民的规模,将城市社区、乡镇村组划分为若干网格,全州10243个基层党组织、3852个村(社区)、403个综治组织、239个公益组织、673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就近纳入网格管理,形成省、县(市)、乡(街道)、村(社区)、网格化信息采集点五级网格服务管理体系,实现“一大四化五个一”管理目标,即构建“大平安”综合指挥调处平台,推进区域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一体化、统筹信息化,做到基础数据一网采集录入、社会事件一网分流督办、关联数据一网比对查询、社区服务一网向下延伸、日常工作一网考核评估。加强统筹协调,科学配置五级网格服务管理体系功能职责,上下联动、系统推进。

1、网格信息采集点完成民生事项服务、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处、社会治安防控、特殊人群帮教、政策法律宣传、重大事件报告等事项;

2、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站接受并处置下辖网格服务员上报的信息和事件,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对网格服务员进行管理、指挥和考核;

3、乡镇(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分中心接受并处置下辖网格化服务管理站上报的事件和反馈的信息,并对管理站进行管理和指挥;

4、县(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监管中心接受分中心上报的事件和反馈的信息,分流、交办事件给各职能部门,并对职能部门和分中心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管和考核。

二、网格团队上体现全员性参与

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一把手牵头的网格化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实行“常委包片、州长分线、人大和政协领导切块”的分工负责制,整合工作力量,扩大各方参与,以社区(村)党支部为核心,以社区(村)干部、综治协管员、村(居)民小组长为骨干,将近万名党员志愿者、“两代表一委员”、机关单位干部职工、专业技术人员、群防群治人员、热心群众等一线力量进行科学配置和优化组合,建立起一支专群结合、相对固定的网格服务团队,做到“一格一员、一格多员”。

三、网格信息上实现全领域覆盖

建立组织机构模块,人口信息模块、房屋信息模块、重点场所模块、城市管理模块、网格地图模块等六类网格基础信息库,形成综合性、集成式、共享型的“大信息系统”,连通各县(市)、乡镇(街道)、社区(村)。发挥省信息中心平台枢纽作用,通过党政外网和六类网格基础信息库,对网格内的“人、地、事、景、情、组织”等信息及时进行收集、分类、汇总,做到第一时间知悉社情民意、第一时间办理民生事项、第一时间回应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反馈问题。作为全省网格化管理试点城市的郑州市金水区,现已征集到民生诉求、困难群众、稳定工作等方面意见建议3800多条,全部梳理、汇编成《问题清单》分解至各部门、各乡镇(街道),明确各自整改目标、任务,使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末梢,实现服务群众、社会治理精准化。

四、网格管理上实行全过程推动

准确把握社区村组工作规律和重点,围绕网格化目标管理体系和运作模式,全程抓细节、抓落实,形成发现、立案、派遣、结案“四步法”网格化管理服务闭环流程,有力有序实施网格管理。突出考核督查在管理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实行“三灯一牌”,用绿灯表示事件正在办理,用黄灯提示临近办结时间的未办结事件,用蓝灯表示事件正常办结,用红牌督促超过规定办理时间但仍未办结的事件,将单位和个人绩效考核由过去的年终考核变为日常性动态考核,实现服务群众经常化、社会治理常态化。

五、网格服务上保证全天候办理

开通“公共·社会化服务平台”网站,内设便民服务、人才招聘等十个服务模块,运用“云推送”服务技术,将各类便民服务信息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发布,实行一站式、全天候服务,群众可随时通过拨打服务热线获得相应的服务或帮助。制定落实一日双巡、首问责任、错时服务、预约服务、代理代办等30余项具体工作制度,“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确保“民生服务有人办理、社情民意有人收集、矛盾纠纷有人化解、治安防范有人组织、特殊人群有人帮教、法律政策有人宣传、重大事件有人报告”,及时反映和协调解决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实现服务群众面对面、社会治理零盲点。

河南省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推进郑州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大网格化管理的制度设计和工作推进力度,全面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断提高为民服务和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为郑州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保证,积极探索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跨越提升之路,努力走出郑州改善民生、富民和谐之路。
金鹏信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③ 如何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

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打造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发展智慧城市同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和城市治理水平提高紧密相关,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并深入探讨的问题。

智慧城市的本质
当前,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和要求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要适应国际环境和世界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的基调,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着力加强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在这个大背景下,城市工作和城镇化的步伐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全球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现实需求,智慧城市也成了当前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但是,什么是智慧城市?如何建设智慧城市?这些仍是见仁见智乃至困扰许多人的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当前国家面临的发展阶段的现状,离不开“以人为本”和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以及离不开作为城市所必须遵循的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必须明确,智慧城市首先是城市,因此一定要深刻的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尽快补齐以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弱项,使城市的发展纳入中央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这“五化”协调发展、同步发展的大局之中,要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样一个总体要求,这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必须遵循的关键一点,我们必须立足国情,不能照抄照搬发达国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已有的一些模式和做法,也不能眼睛只单纯盯着高科技的一些硬件措施。
智慧城市可以说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而我国目前仍处于城市化的初中级阶段,首先必须立足于城市化。因此,讲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要大力推进农民的市民化,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通过居住证和积分入户等各种办法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和安置,切实解决目前已在城市务工的2.7亿农民工的安居乐业问题。搞智慧城市绝不是封闭式的与乡村隔绝的,要使城镇化打破原有城乡二元结构的桎梏和城乡分割的壁垒,智慧城市建设绝不单是一个技术问题,还需深化改革。
而且,智慧城市是一个目标,是一个愿景,也不是短期内可以速效建成的,智慧城市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一个生命体的成长过程一样,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建设发展、学习创新、自我完善的过程,经历起步、发展、成熟三个阶段。是一个逐步推动、逐步完善、逐步提高的一个过程。一定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内在规律,先行试点,逐渐推广,要考虑不同地域和特大、大型城市及中小城市的差异性,不能搞成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更不可下指标,定进度,一哄而起,强行推广,那势必是劳民伤财,适得其反。

深化改革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为了向智慧城市迈进,必须先把基础工作打好,要大力增强城市的宜居性,科学引导和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应该说,在实现宜居城市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有大量的欠账要补。目前,我国除极少数城市外,绝大多数城市都还称不上是宜居城市。智慧城市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是宜居城市。可以把宜居城市视为城市化的中级阶段,在中级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之前不可能进入智慧城市的高级阶段。多年来,由于我们对城市的功能,对城市建设所必须遵循的规律研究和重视不够,盲目地扩大规模,摊煎饼似的粗放外延式的发展,造成交通拥堵、噪声污染、垃圾围城、能源电力紧张、水资源紧缺、防洪防涝设施严重滞后等一系列“城市病”。许多城市一遇暴雨突袭,便一片汪洋,成了水乡泽国。加上城乡分割、部门分割,各自为政,互相推诿扯皮,该管的事无人管,乃至迁延时日,难题久拖不决。再就是不重视保护历史遗产,大量该保护的重点文物单位和反映城市悠久历史的遗迹遗址,在拆迁改造中毁于一旦化为乌有。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因强调智慧,而毁掉文化。凡此种种,并不是少数一两个城市的问题,而是有相当的普遍性。这些问题既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又妨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极易引发社会矛盾。
因此,我们必须要靠深化改革,从体制上加以改变,切实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要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来破解城市发展难题,从根本上扭转不科学、不和谐、不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实现城市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看到这些转型的任务还都是非常艰巨的,但又是在城市治理中必须实现的,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把智慧城市一些更高层次的内容和建设提上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地通过信息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手段去实现管理创新,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智慧城市要体现出人类社会对现代城市运营管理新的科技发展水平,要通过对大数据的充分分析和利用,促进人类用最高的智慧来管理城市。

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要改革完善城市规划,准确把握城市规划定位,加强对规划的实施情况监督,同时要大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落实城市管理主体责任,改善城市管理体制,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严格安全监督,及安全城市应急体系等等。
建设智慧城市,必须规划先行。规划制定得好不好,是否切实可行,本身就是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体现,规划必须是科学的,有战略眼光和长期打算的,必须是切实可行和必须遵循的。再也不应该是过去那种“规划规划,墙上挂挂”之类的东西,也不是那种看起来高端大气但却是脱离实际的东西,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可操控性,既是科技含量高的,又是接地气的,必须是城乡一体的,而不能孤立地城是城,乡是乡,还有必须准确把握东西南北中各不同地区城市不同的规划定位。为此,必须认真学习并科学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智慧城市的数字化和模块化,要集中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智囊科学的智慧规划并准确地实施,这其中有许多我们所未知的领域和专门的学问,当然,也要有选择地吸收国外发达国家搞智慧城市先进的规划和做法拿来为我所用。
智慧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城市的产业、交通、环境、民生、行政治理、资本配置、防灾减灾、信息共享、系统共生等诸多系统。要以智慧系统为黏合剂,将集约、低碳、环保、绿色、人文等理念纳入城市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实现管理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行政管理职能改革的过程,也必然是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过程。

④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加快和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河流人类破坏的影响更加严重。那么河道治理的意义有哪些

一、大量中小河道被填埋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不断扩张,导致许多中小河流被缩小甚至填平,使中小河流数量、面积急剧缩减,而且这种情况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河流的萎缩致使原有的生物多样性和河道景观被破坏甚至消失,缺失了河流这一重要的生态载体,生态系统变的更加脆弱,而且河道行洪断面的缩减,导致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发生。
二、自然地貌被改变,河流功能简单化甚至完全丧失
自然河道受到人类的强烈干预,河流形态几何化现象普遍存在,使得河流景观多样性消失。河流中各种水生动植物对水温、有机物浓度等有着不同的要求和适应能力,由于堤岸采取了硬质化的护岸材料,使得原有的动植物栖息地消失,并且导致水流速度减缓,环境状况恶化,失去了城镇河道本身的景观价值,原有的社会、经济和人文价值也丧失,城镇河道演变成简单的泄洪沟和灌溉沟渠。
三、河道自净功能受损
自然河道具有良好的自净功能,丰富的好氧微生物能快速分解污染物,但重污染河道的水体都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好氧微生物无法良好的生存,河道自净功能严重受损。并且部分不恰当的水利工程破坏了河流原有的自然净化能力,如大量修建的闸坝使活水变成了死水,人工修建的护坡工程破坏了河道周围天然湿地,降低了河流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和净化能力。
四、 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一方面,城镇河道水体流动性差,缺水客水,导致被污染的河道无法及时循环更新;另一方面,我国众多的中小河流位于乡镇和农村,由于监管的缺失,这些水域往往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众多居民区聚集,但排污管网与设施并未配套,污水收集率低,大量的农村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即被排入了河道中,中小河流变成排污沟,另外城镇中小河流多濒临农田,氮磷营养丰富的农业面源污染被肆意排入河道,导致污染加剧,对周围居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

⑤ 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遵循什么规律

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遵循大城市治理规律

⑥ 为什么要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1、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但随之而来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环境面貌和城镇秩序“脏乱差”等问题日益突出。

2、大量流动人口的急剧涌入与城镇环境承载力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城镇基础设施比较滞后、城镇环境面貌“脏乱差”、城镇整体秩序相对较乱。

3、城镇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一是基础设施规划重视不够。很多人对规划存在片面性认识,只认识到城镇总体规划、城镇用地规划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基础设施等专业规划的重要性。

基础设施规划水平较低,许多小城镇建设规划都是项目优先,而详细规划中的基础设施规划内容因为不够重视,只是一种形式,没有经过认真的现场踏勘和论证,造成规划水平低下且不同设计机构之间的成果相互矛盾。规划缺乏前瞻性、可持续性。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是推进“两美”洪合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洪合这样的特色产业明显的镇,如何落实“决不把污泥浊水、违法建筑、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 如何维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补齐城镇发展短板,打造 “洁净、有序、精致、文气”的现代化新型小城镇


(6)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扩展阅读

环境社会治理是由王华博士通过其多年的对于环境管理的工作经验总结提出的针对现阶段中国环境治理的新理念。 ·环境社会治理是用社会治理的理念和方法,调动全社会力量搞好环境保护,化解由环境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

是环境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有机结合体,是环境治理和社会治理的交叉领域; 是环境治理体系中有关社会要素的总和,同环境治理中政府管制和市场调节相对应,既相互补充又相互交叉影响。

是社会治理体系中有关环境要素的总和,同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社会治理相并列。主要目的是全方位调动社会力量和综合运用社会手段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同时积极有效预防和化解由环境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

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升级版,既强调公众要参与到政府主导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去,又强调社会各主体自我管理和环境保护多元共治。

⑦ 怎样推进我国城市现代化

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完善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发展政策,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旅游、文化等服务业。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坚持集约发展,创新城市规划,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大力建设海绵城市、绿色城市、紧凑城市,提高环境质量。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智慧城市,畅通城市要素流动渠道。优化调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调减工业用地,增加生活、生态用地,逐步形成合理的土地用途结构。

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城市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把握城市人口、经济、土地和住房、交通、环境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建立健全城市治理专业教育制度,加强城市治理人才培养,形成一支懂城市、会治理的人才队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实行中国特色职业城市经理人制度,形成充满活力的职业城市经理人市场。

全面依法治市。法治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工作的基本方式,是维护和保障市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应在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确定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依法规划、建设、管理城市。

⑧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哪些大动作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国家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生态。其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措施与体现。

一、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方向

1、信息网络宽带化

推进光纤到户和“光进铜退”,实现光纤网络基本覆盖城市家庭,城市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Mbps,50%的家庭达到100Mbps,发达城市部分家庭达到1Gbps。推动4G网络建设,加快城市公共热点区域无线局域网覆盖。

2、规划管理信息化

发展数字化城市管理,推动平台建设和功能拓展,建立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及建(构)筑物数据库,构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城市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和精准化。

3、基础设施智能化

发展智能交通,实现交通诱导、指挥控制、调度管理和应急处理的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支持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居民和企业用电的智能管理。发展智能水务,构建覆盖供水全过程、保障供水质量安全的智能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发展智能管网,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的信息化管理和运行监控智能化。发展智能建筑,实现建筑设施、设备、节能、安全的智慧化管控。

4、公共服务便捷化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业务协同、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信息服务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城市教育、就业、社保、养老、医疗和文化的服务模式。

5、产业发展现代化

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推进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创新并培育新型业态。

6、社会治理精细化

在市场监管、环境监管、信用服务、应急保障、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领域,深化信息应用,建立完善相关信息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二、“六个一”建设理念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六个一”建设理念即“一个体系架构、一张天地一体的栅格网、一个通用功能平台、一个数据集合、一个城市运行中心、一套标准”。

1、一个开放的体系架构

遵循体系建设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构建开放的体系架构,通过“强化共用、整合通用、开放应用”的思想,指导各类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2、共性基础“一张网”

构建一张天地一体化的城市信息服务栅格网,夯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实现城市的精确感知、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惠民服务;

3、一个通用功能平台

构建一个通用功能平台,实施各类信息资源的调度管理和服务化封装,进而支撑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智慧化,有效管理城市基础信息资源,提高系统使用效率;

4、一个数据体系

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数据体系,通过对数据的规范整编和融合共用,实现并形成数据的“总和”,进而有效提高决策支持数据的生产与运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

5、一个高效的运行中心

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统一的运行中心,实现城市资源的汇聚共享和跨部门的协调联动,为城市高效精准管理和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支撑,更好对城市的市政设施、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宏观经济、民生民意等状况有效掌握和管理;

6、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

标准化是新型智慧城市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需要通过政府主导,结合各城市特色,分类规划建设内容和核心要素,建立健全涵盖“建设、改革、评价”三方面内容的标准体系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随着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实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这不仅推动了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进,更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金鹏信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