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溱水河治理规划效果图

溱水河治理规划效果图

发布时间: 2020-11-28 13:42:13

⑴ 溱水路 溱怎么念

溱 zhēn
部首笔画
部首:氵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
五笔86:IDWT 五笔98:IDWT 仓颉:EQKD
笔顺编号:4411113431234 四角号码:3519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EB1

基本字义
1. 古水名,在今中国河南省。
2. 〔~~〕a.众多,繁盛,如“百谷~~,庶卉蕃芜”;b.出汗的样子,如“汗出~~”;c.舒展的样子,如“物出~~”。
3. 古同“臻”,至,到。

详细字义
1. 古水名 [Zhen River]2. 源自湖南省临武县南,北流会武溪水,遂通称武水,下流合连江为北江,又合桂水(西江)为珠江,入海
溱水,出 桂阳临武入 汇。从水,秦声。——《说文》3. 源出河南省密县东北,东南流会洧水为双洎河,东流入贾鲁河
溱与 洧,方涣涣兮。——《诗·郑风·溱洧》4. 另见 qín

⑵  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是喀斯特石质山区坡耕地或植被剥离后,坡面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被搬运、流失后基岩逐步凸现和裸露的现象。因此,如何防止石漠化,控制石漠化的发展,实质上就是喀斯特山区的水土保持问题。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将长江上游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并决定首批将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三峡库区等四片列为国家的近期生态建设项目,拨专款扶持这些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简称“长治”工程)1989年,毕节地区的威宁、赫章、毕节、大方等4个县作为第一批“长治”重点治理县投入治理(照片6-1)之后,“长治”工程在全省的实施范围逐步扩大。目前毕节地区的全部8个县(市)、遵义市5个县(市)、六盘水市2个县(区)共15个县(市、区)已列入了“长治”县,近年来,国家每年扶持资金达到2000多万元。

“长治”工程的实施,充分考虑到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问题,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技术线路,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其理论依据是:小流域是一个自然的雨水集流区域,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即位移、搬运、沉积三个阶段都可以在小流域内反映出来。因此在治理上,就可以根据水土流失的规律,按不同的地形地貌,从坡面到沟谷,合理配置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形成节节拦蓄的综合防止体系,控制水土流失。同时,小流域又是一个发展农、林、牧生产的经济单元,可以按照小流域的自然特点,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业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小流域经济,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使治理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10余年来,“长治”工程始终坚持采取的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在已经完成治理的248条小流域当中,有12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长治”工程的成功实践,已为贵州喀斯特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探索出了有效途径。

一、项目实施概况

全省到2000年“长治”工程已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576.4km2,其中完成坡改梯83.2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280.6万亩,栽种经果林129.9万亩,种草69.3万亩,封禁治理302.3万亩,实施农业保土耕种措施271.7万亩,兴修塘堰156座,修建谷坊1688座,蓄水池2365口,水平沟782.2km,投资了20600.1万元,开挖土石方16037.1万方,总投工已达16078.3万个(照片6-2、表6-1)。

表6-1贵州“长治”工程统计表

续表

毕节地区8个县(市)共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37km2。其中,实施坡改梯70万亩,水土保持林234万亩,经果林109.8万亩,种草63.6万亩,封禁治理253.5万亩,保土耕作236.7万亩,建谷坊1507座,塘堰153个,拦沙坝94座,蓄水池697个,排灌渠289km,沉沙凼1570个。通过这些措施的合理配置,不仅大大改善了治理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小流域经济的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在有效防止喀斯特石漠化方面,毕节的观音河小流域,高山小流域,威宁的中海小流域,玉龙河小流域,大方的木格小流域,金沙的老鸦岩小流域,赫章的则安沟小流域,黔西的附廓小流域,驮煤河小流域等都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遵义市5个“长治”县实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1.9km2。其中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有桐梓溱溪河小流域、遵义连阡小流域、仁怀隆堡小流域、鲁班小流域、习水的良村小流域等。六盘水市2个县共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0.2km2,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典型有水城双嘎小流域,六枝的岩脚小流域。

二、项目实施效益分析

贵州省“长治”工程实施以来,治理区内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抓住这一机遇,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把“长治”工程作为一项扶贫攻坚项目,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造生存环境的宏伟工程项目来认真组织实施,广泛发动群众投入到这场整治穷山恶水的生态建设运动中,掀起了兴水保、反贫困的建设热潮。通过10年来的艰苦努力,治理区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表6-2)。

1.生态效益: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有效控制,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贵州10余年来,“长治”工程共安排实施治理小流域248条。截止2000年底,累计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76.4km2。各项治理措施每年拦蓄泥沙1523万吨,拦蓄径流l1.7亿m3,经过治理后的地方实现了“土不下山、水不乱流”(照片6-3),缓解了洪涝灾害的危害。15个重点防治县(市)、区治理区内的植被覆盖率平均上升15个百分点。从而使蓄水保土能力大大增强,减少了泥沙对塘、库和河道的淤积,延长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有效地避免了坝区良田好土被水打沙壅的现象,防洪减灾效益十分显著。

表6-2贵州省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调查表

毕节市观音河流域的何官屯镇,过去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1.62%,人穷地瘠,生态失调,灾害频繁,治理前的1982年4月,一场降雨量达67.4mm的暴雨,造成3人死亡,毁坏房屋上百间,上千亩良田被泥沙掩埋,损失极为惨重。1989年开始对该流域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起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1993年9月一场降雨量达113mm的大暴雨,却没有任何明显灾害损失,与治理前形成了鲜明对比。

赫章县1996年5月23日遭受暴雨袭击,降雨量达191mm,已开展“长治”重点治理的财神河小流域与相邻未治理的兴发沟小流域相比,汇流历时推迟半小时,洪水历时延长3小时,洪峰流量减少60%,人员无一伤亡,而兴发沟则形成挟沙水流沟33条,长100km,冲毁农田房屋,损失折款1680万元,造成13人死亡。通过实施“长治”工程,治理区昔日的荒山秃岭变得林草葱郁,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贫困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2.经济效益: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贵州省“长治”工程以挽救和改造坡耕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在进行坡改梯的同时,配套兴建排、引、灌等水系工程。实施坡改梯后,土壤的活土层一般都达到了0.5m以上,既保证了土不流失,又增强了耕地的涵水保墒能力。通过建设基本农田,将缓坡地改为水平梯田,将陡坡地改为梯地,耕作面变得平整,加上路通,水系配套,从而使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抗旱能力增强,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大大提高。同时,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又为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提供了基础保障和条件,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增强了农业后劲,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实施“长治”以

来,建设基本农田67.4万亩,治理区每户新增0.48亩,有效地实现了治理区群众增产增收。

据统计,重点治理的15个县(市)、区治理区的粮食总产量1997年达343万吨,比1989年的242万吨增加了101万吨,增长了41.7%,平均每年增加14.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380元增加到850元,增长率为124%。如大方县木格小流域原为喀斯特高石漠化的严重水土流失区,群众生活极为贫苦,1990年人均产粮仅142kg,纯收入110元,通过以坡改梯为突破口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效益极为明显,据1996年调查,坡改梯使耕地单产大幅度提高,流域人均产粮达207kg,人均纯收入864元,有效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同时生物措施也初见成效,用材林、经果林长势良好,前景喜人(照片6-4)。

遵义市5个重点治理县“九五”期间以坡改梯为突破口,基本农田面积由治理前的84.6万亩,增加到96.52万亩,年增产粮食1.2万吨,毕节地区8个县通过10年来“长治”工程建设,实施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71.8万亩,平均每年增加粮食2.87万吨,全区粮食产量由1988年的103.8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231.76万吨,2000年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越过温饱线。

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小流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山区人民开始走上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通过治理的小流域,一般都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一是做到地尽其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实现粮食增产。二是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基地,促进小流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治理区群众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许多地方集中连片,规模规范种植的经济林果,已发展成为地方的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并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可靠途径。

如威宁县自实施“长治”工程以后,全县目前已建成以苹果、梨为主的规模型经果林基地20万亩,1997年全县干果、水果产量已达3000多万公斤,县委、县政府为此做出了“依托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优质果树基地,发展县级支柱产业”的决策,明确提出了在2000年内建成30万亩优质苹果基地,以此实现全县人均增收300元,治理区群众增收1000元的战略目标,并且已将这一计划目标提交县人大讨论通过,正式纳入了威宁县“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目前该县主栽果品红富士苹果由贵州省农业厅组织的专家进行鉴评,荣获了“贵州省名优果品”的称号。

3.社会效益:提高了农村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长治”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山区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怀,治理区各族人民防治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依法治山治水的意识大大加强,改造坡耕地和大力发展经果林,开展多种经营,长中短结合的格局基本形成,为近期解决温饱,中期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被群众誉为“德政工程”(照片6-5),增强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长治”工程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长治”工程的实施中,学技术、学文化、学管理,增加了接受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机会,拓宽了与先进地区思想感情交流的渠道,使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得到增强。

⑶ 溱潼镇的溱洧关干嘛用的如果是服务游客,为什么不把路修好

2008年溱潼镇人民政府筹款,在溱潼古镇通往喜鹊湖的溱水河上,也就是当年岳飞驻防过的岳家军水寨旧址、老会船赛区,建起了一座水关,名叫“溱洧关”,并在水关上修建“岳飞点将台”,再现当年岳家军在这里操练水师的壮观场面。旨在发展地方旅游事业.把一直处于传说中会船由来的根留住,也才能更好地向世人有个具象的交代。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读音是溱[qin].洧[you]关,因为它是泰州的,而在河南新密,古有溱洧两河,读为[zhen wei]分别为一声和三声。
至于为什么没修好路嘛,这个得问当地政府ZF了

⑷ 溱水的河流起源

溱水,古称来氵曾水、郐水。源发源于鸡络坞下。
溱水,古水名,它源于河南省新密市白寨镇,与洧水在交流寨村会流后称双洎河,最后注入贾鲁河。西汉时期,桑钦《水经》中《溱水篇》:“溱水出郑县西北平地,东过其县北,又东南过其县东,又南入于洧水。郦道元《水经注》:记郑武公迁都于新郑,将郑韩故城北之溱水搬迁到密县,改溱水为黄水。”
溱水东南流至王砦河汇西来的王家沟水,穿过郑密公路大桥后经椿板河到苇园五星水库张湾水库曲梁水库到马士奇沟再南流经柿园寺河穿过铁路大桥到交流砦东南与洧水交汇。

⑸ 溱水的介绍

溱水,来古水名,它源于河自南省新密市白寨镇,与洧水在交流寨村会流后称双洎河,最后注入贾鲁河。西汉时期,桑钦《水经》中《溱水篇》:“溱水出郑县西北平地,东过其县北,又东南过其县东,又南入于洧水。郦道元《水经注》:记郑武公迁都于新郑,将郑韩故城北之溱水搬迁到密县,改溱水为黄水。”

⑹ 溱河洧河在什么地方及源头

流淌在中原腹地的溱水、洧水,与大江大河相比,既不见雄浑壮阔的水面,也没有一泻千里的奔放。然而它们却带着远古人类的信息,带着《诗经》的浪漫多姿,以其特有的温润哺育了我们的先民,成为中原的历史之河、诗歌之河。

李家沟遗址发掘剖面

李家沟遗址续接考古缺环

溱水上游的新密市岳村镇,是北方地区最常见的土岗高坡,成片的田野、茂密的树林,溱水在小村中蜿蜒流过。在李家沟村西400多米处的溱水东岸,深藏着著名的李家沟遗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说,溱洧流域分布着大量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迹,在近年的考古发掘中,有两项重大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考古发掘的两个缺环:一是李家沟文化,代表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期;二是“新砦期”文化,代表着从龙山文化晚期到二里头文化这一时期。

在李家沟遗址生态公园的显著位置,一个巨大的玻璃房子将考古发掘现场保护起来,迎面一个6米多高的巨大黄土层剖面,土层颜色不一,能分辨出来残存着的陶片和动物化石。剖面的不同颜色,清晰展示着过渡时期的文化层面貌。从下向上一层层看土层,依次属于距今10500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和8600年的裴李岗文化,这种三叠层的文化遗址,在国内外十分罕见。

遗址的完好保存,得益于9年前的一次抢救性发掘。那时遗址周边煤矿开采严重,地势下沉,河水侧蚀,这一原始聚落遗址很可能遭到严重破坏。为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手开展抢救工作。

2009年8月22日,大雨过后,有了一丝凉意,王幼平带着6名学生,第四次来到李家沟。他们在湿润的溱水岸边、通往李家沟那条小路的南北两侧,布下探方,路北称为北区,路南称为南区。每次下清5厘米,工作人员对遗物逐一进行编号、绘图、照相和记录。清理到距离地表3米多时,地层中骤然出现许多陶片和动物骨骼,其中个别骨骼还有被烧灼的痕迹。这个迹象太重要了,说明人类在此活动过。再向下探,先后出土了细石核、细石叶等旧石器时代末期的遗物。当年11月,北大考古实验室的测年数据显示,李家沟南区文化层的样品距今10500—10300年,北区文化层的样品距今10000—8600年。消息传来,工地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雀跃!

2010年4月至7月,考古加大了发掘面积,收获巨大。王幼平说,旧石器时代从200万年前开始,1万年前结束;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开始,4000年前结束。人类是如何弃“旧”从“新”,完成这个创新的过程,是考古学上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在李家沟遗址底部的遗物中,先民们的生活状态越来越清晰,让人们看到了两个时代的转变:早期的居民,是专业化的狩猎人群,拥有十分精湛的石器加工技术;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他们开始进入定居、半定居状态,以采集植物类食物为主,兼狩猎;晚期的居民,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用石磨盘加工粮食等农作物。那时,李家沟人能喝上热水、吃上熟食,文明的曙光已经照耀过来。

李家沟遗址的发掘一鸣惊人。王幼平说:中原地区,联结着我国及东亚大陆的南北与东西,是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带。李家沟遗址从地层堆积、工具组合以及栖居形态到生计方式等方面,多角度揭示了史前居民的演化过程,他们从流动性强、以狩猎大型食草动物为主的旧石器时代,逐渐过渡到具有相对稳定的栖居形态、以种植与狩猎并重的新石器时代。

李家沟遗址填补了此前考古的缺处和空白,2009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午后时分,热浪滚滚,遗址土层上,野草疯长。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溱水河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薪火相传。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