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创新
A. 如何全面深化改革视野下的社区治理方式创新
社区是社会的根基,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推动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社会管理与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等改革任务,形成了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到社区治理一体贯通、一脉相承的治理体系,为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江苏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按照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框架指引,加快转变治理方式,推动社区建设和发展从“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从由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多元主体转变,从政府管理、控制社会向政府调控、引导、服务和整合社会转变,逐步构建起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
优化政府治理结构,增强政府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乡镇(街道)职能,明晰基层政府与自治组织的权责,回收政府行政性事务,为社区“松绑”。南京玄武、秦淮等地推行“街道中心制”和社区公共服务“整体外包”改革,推动大中城市城区街道去“经济化”,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社区去“行政化”改革,聚焦自治和服务。无锡、镇江等地通过社区“扁平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最大限度整合社区内外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资源,推动公共资源向社区下沉,强化服务管理责任,切实增强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推行“政社互动”模式,改进社区治理方式。太仓市自2008年起,率先开展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简称“政社互动”)的创新探索,实现了基层政府转职能、基层自治组织增活力、居民群众广受益多方共赢的效果,被专家誉为继审批制度改革后行政体制改革“第二次革命”,得到中央领导和民政部等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自去年下半年,我省全面部署和推广“政社互动”,通过编制《村(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和《村(居)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两份清单”,明晰责任主体和权责边界,变“上下级关系”为“平等对话关系”;乡镇(街道)与村(居)民委员会协商签订“协议书”,实行“契约化”管理,变“行政命令”为“依法协助”;改进考核方式,变“单向考核”为“双向评估”。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已有337个乡镇推行了“政社互动”,占总数的26.6%。
建立“三社联动”机制,创新服务管理模式。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社联动”机制。南京玄武区、建邺区、鼓楼区等通过“三社联动”机制建设,增强社会组织承接功能,促进专职社工活力释放,形成公益创投、购买专业服务的典型经验。无锡崇安区通过“夯实平台、提升品质、强化参与、放大效应”,构建“四联治理”工作体系。南通崇川区将公益创投理念应用于社区服务领域,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资助等资金来源渠道,赋予“三社联动”新的内涵。
推动社区减负增效,完善社区服务体系。通过推动社区减负增效,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加强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平等合作与协商,为社区治理与和谐善治奠定基础,让基层政府回归公共服务本份、自治组织回归自治管理本位、居民群众回归自我服务本元。省级出台政策性文件,规范社区考核评比,从行政层面为社区减负、“松绑”。省财政从2011年起每年预算1亿元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引导方式,推动和实施城乡社区“两大平台”建设,为促进社区“减负增效”创设载体。南京市出台社区减负七项规定,取消25项工作任务,48类评比,42个机构,72项台账,整合20条社区网络,增加自治服务、便民服务,改进考核方式,较好解决了社区负担重的问题,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鲜活经验。
发展基层协商民主,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强化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最大限度激发自治活力,推动实现从“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由“社区管治”到“社区善治”的转变。太仓、邳州、连云港、泰州、江阴等地积极探索,形成了“政社互动”、村级“四权”建设、“三会村治”、“直评村官”、“以民主促民生”等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形式,促进了基层和谐稳定。
近年来,我省各地以改革创新为着力点,积极培育社区治理主体、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明晰社区治理目标、丰富社区治理内容,不断提高社区治理成效,推动社区治理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但是,对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城乡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我省社区治理的发展还不平衡,比如在社区经费保障问题上,《意见》明确要求,将社区建设“五项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但不少地方还没有完全落实。社区人员待遇较低、工作经费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在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上,《意见》明确了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和提供方式,但目前一些地方仍有一定数量的城乡社区“硬件”不达标,甚至还有少数空白点。在社区准入上,《意见》要求大力压缩针对社区的各种会议、台账、材料、报表,规范面向社区的各类检查评比和创建达标活动,但落实效果不是很好,社区负担依然很重。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省社区治理必须迈出新的步伐。一是深入开展社区创建,不断提高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水平。以“创建考核”为抓手积极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深入开展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和省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二是全面推行“政社互动”,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行“政社互动”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全面推进“政社互动”工作。厘清行政事务和社区自治事务,明晰“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界限,促进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管理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推动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力争到今年底,苏南50%、苏中30%、苏北20%的县(市、区)实行“政社互动”模式,至2017年全省实现全覆盖。三是加快实现社区减负增能,大力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效能。按照“能删则删、能调则调、能并则并、能压则压”的原则,大力压缩影响社区工作、增加社区负担的各种会议、台账、材料、报表,进一步规范面向社区的各类检查评比和创建达标活动,严格社区工作准入,让社区工作者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服务居民、搞好自治,切实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效能。积极推广南京市社区减负经验和模式,省级层面出台社区减负相关文件。同时,加快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运用现代化手段,真正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减轻社区负担。四是深化拓展“四个民主”,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升村(居)委会成员能力素质,完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建立健全“三社联动”机制,努力提升基层社区的专业化服务水平。按照“政府扶持、社会运营、专业发展、项目合作”的原则,建立健全“三社联动”机制,大力培育发展贴近城乡社区居民需求的公益慈善、文体娱乐和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有效承接政府及相关部门面向社区的公共服务事项。今年,省民政厅将制定出台促进“三社联动”机制建设的扶持政策,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减免、政策支持等有效途径,为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和制度环境。
B. 如何搞好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改善民计民生,发挥社会救助的保障兜底作用
保障社会底线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是时代赋予的最紧迫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基本民生最首要、最基本的任务。各社区务必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从改善民生入手,切实构筑底线公平。要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做好城市低保对象调查、认定、审核、资金发放等工作,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其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要制订社区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处置小组和应急小分队,组织相关应急预案演练、人员培训和相关应急知识普及工作,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切实增强社区灾害应急处置及防灾减灾能力。要加强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劝导和生活救助,引导其到救助管理站求助,同时加强辖区内精神病人基本情况调查,逐一建卡立档,强化监管,确保管控万无一失。要大力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攀穷亲”、“结穷对”、“帮穷户”,对社区困难群众进行帮扶。要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搭建社区居民自助互助平台,增强社区扶贫济困作用。要重视福利彩票销售,积极配合开展福彩销售进社区工作,大力搞好公益宣传,树立“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的福彩公益形象。要建立健全监督保障和工作评价体系,推行“乡、村两级联查联审制”、“城乡低保听证评议制”、“票决制”、监督员制度和资金发放打卡直发制度,进一步细化和规范社会救助的申请、调查、审批、公示等程序,不断增强社会救助工作透明度,使社会救助工作真正成为阳光操作、对象准确、管理规范、社会满意的民心工程。
C. 社会协商在创新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一、《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中明确了社区协商在创新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意义:
1、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2、有利于汇聚力量,推动各项政策落实;
3、有利于找到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基层民主健康发展。
《意见》明确的协商主体既包括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村(居)组织、物业服务企业、第三方机构、基层群团组织等组织,也包括当地居民、非户籍居民代表、相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工作者等个体。
二、社区协商发挥的作用:
《意见》从议题、程序、效果三个层面对社区协商提出要求:
1、社区协商的议题需要广泛征集,社区协商的程序要严格规范,社区协商的效果要在规定期限内通过村(居)务公开栏、社区刊物、村(社区)网络论坛等渠道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2、对渠道、程序和公开度的强调,是实现有效协商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社区中的各类主体联系和整合起来,构建基层民主的协商平台,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
3、对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群众负面情绪积压的现实,创新设立“周周会”的社区议事协商平台,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表达意见、排解情绪的渠道。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周周会”运作制度,每次“周周会”结束后,逐条梳理本周收到的诉求,当场明确责任部门、答复期限,提出办理要求,确保每一条诉求都有明确的流转方向,针对群众诉求,跟踪流转,专题研讨,答复办理。
4、居委会推进的“三会一代理”制度,是对社区协商方式的一种探索。“三会”指的是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务评议会。决策听证会适用于涉及小区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由居委会召集各方利益代表,广泛听取意见。
矛盾协调会适用于涉及社区成员间的公益性、群众性事务和各类重大纠纷,由居委会召集相关当事人进行协商解决;政务评议会是由居委会定期召集小区各方代表,对听证会、协调会实施项目进行成效评估,对政府窗口单位、执法部门及服务行业、社会组织等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的会议。这项制度的推行,不仅解决了众多社区治理问题,也锻炼了社区各方民主参与的能力。
D. 怎样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找准切入点、运用结合点、把握着力点,抓住着重点,千方百计解决影响社会和谐德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
(一)要加强社会矛盾化解,有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相关制度。按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需要,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定期报告、
协调会议、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注重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要坚
持以人为本,在改革措施出台、管理方式改变、重大项目引进、重要活动举办等重大决策之前,充分征求群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增加透明度,减少因决策不当带来
的社会各方的利益冲突。三是健全完善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健全完善镇(街)调解中心和村(居)调处工作站的组织体系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运
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形式,及时有力地化解和处理矛盾纠纷,严防其升级、激化或转化。四是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不仅
要进行经济效益评估,看要不要干,而且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看能不能干五是建立积极预防稳妥处置社会公共危机事件机制。加强预防、稳妥处置。六是健全完善处
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快速有序反应机制,防止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制定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处置稳妥有效、协调有序。
(二)要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整治,实现社会平安和谐。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排查整治,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改善民生、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和平安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
(三)要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现人口的有序流动。如何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随着新的户籍管理规定出台,就需要我们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办
法。一是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不仅是人口问题、经济问题,同时也是
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以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在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以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
为目标,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的流动人口的利益和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要逐步完善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体制机制,
努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生服务、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方面与本地居民享有平等
权益。二是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优化服务、促进发展”的
根本要求,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摆上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的重要议程,着力巩固各级管理体系;完善各级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的服务管理机构,设立定级定编的专
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三是以出租屋为重点,强化暂住登记,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四)解决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问题,提升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我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深刻社会变革中,社会生活多样化、多元化、多变化的特征日益凸
显,出现了一些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阶层。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解决好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问题,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服务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境内社会
组织。对境内社会组织,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依法准入、依法管理和执法监督。明确有关部门管理、监督职能,明确社
会组织开业条件、审批程序、职责任务、活动宗旨,规范其行为。
(五)加强基层墓础建设,全面夯实基层基础。一是进一步加大平安建设的经费投入。要将平安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以保证综
治各项工作和平安建设的顺利开展。二是健全完善基层政法综治组织机构。配齐配强市区、镇街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和工作人员,明确责任,确保市区综治办和镇、街
道综治办有足够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镇(街)综治工作中心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村(居)综治工作站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站建设和村(居)
委会、治保会、调解会,以及基层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的建设,确保基层政法综治组织机构运行正常。
(六)发挥综治委成员作用,积极推进齐抓共管。要落实综治委各成员单位工作目标管贵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要建立和完善综治委各成员单位以及综治委“五个
专门工作小组”综治工作述职报告制度、联络员制度、平安创建联系点制度,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促进综治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增强参与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E. 社区党组织如何创新服务载体,拓展服务内容,引领城市基层治理。
社区是党和政府服务、联系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党组织应该积极创新服务,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完善党建网络体系,破解社区治理创新的核心难题。健全体系、整合资源、增强能力,这是社区治理创新中需要着力破解的核心难题。如何在传统治理网络难以覆盖的新兴领域形成有效的自治与共治联动机制,更是社区治理创新面临的首要问题。可以将强化街道党工委职能作用为突破口,将管理和服务力量向街道社区倾斜,在提高“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效能的同时,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共治新格局。建立了区委、街道党工委、居民区党组织“三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在推动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党建协作互补、社区党组织工作向新兴领域拓展过程中,通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完善了党建网络体系。依托党建网络体系,在基层社区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群众活动团队等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架构,不仅促进了纵向联动与横向协作,而且有效解决了传统治理网络存在盲区的问题。
第二,以党建带群建,统筹治理资源,不断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和基层治理能力。党的基层组织中蕴藏着强大能量。以党建带群建,把社区党建、驻区单位党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统揽起来,就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价值引领、组织动员、支持服务、统筹协调和凝聚骨干方面的作用,汇聚治理资源,协调治理行为,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和基层治理能力。
第三,从企业、高校、社区吸收优秀骨干力量,组建有良好作风的基层干部队伍和社区党支部书记队伍。社区治理创新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应该积极在体制、身份、待遇、出路等问题上创新思路,从源头上解决社区骨干队伍选人难、留不住的问题。真正使得基层干部和社区党支部书记来自群众、理解群众,具备服务群众的能力与热忱,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和良好口碑。为有效开展社区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层组织基础。
满意请采纳。
F. 社区工作者怎么写如何创新治理社区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一个人的工作创新能力的产生在于人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逐步提高进步有关,和人的教育背景,文化程度,工作环境,学习实践,追求进步精神认识等等方面都有相关联系性,提倡提高工作创新能力,会使我们的工作进步,做的更好。
社区工作尤其如此,
虽然我们在过去的工作中也总结出了很多经验、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创新意识还明显不足,特别是现阶段,结合当前形势更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确立新的思路,促进我们的事业的发展。但是社区工作应该如何创新呢?社区工作创新应该是空间巨大,无论从观念、理论、体制、科技、环境等各个方面来看都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思想的解放是创新的前提;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是创新的基础;良好的工作氛围与环境是创新的保障。创新是对过去的扬弃与完善。工作创新并不应该只是我们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搞一些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一相情愿.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党团建设、居民自治、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困难保障、小区安保等几乎无所不包。与居民生活密不可分,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新时期的社区工作者,不仅要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按部就班攻坚克难,更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超前谋划运筹帷幄。为了适应新形势,我们定位要高、理念要新、节奏要快,对自身的要求要上一个台阶。放下旧时延续下来的思想,放下旧时延续下来的工作方法。有时放下是种革新,有时放下是痛苦的过程,但只有放下旧的才能树立新思路新方法。两年来社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有了新知识新方法,这是好事,应该让这些有的放矢,予以充分的信任,放开手脚委以重任,大胆前行,这样才会有所突破。
另外还要在制度创新上做文章。现在,每个社区工作站一般只有四至五名工作人员。人手有限,居民的需求和期盼无限。在此情况下,居委会更应建立健全学习、例会、议事、考评、奖励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营造比学赶帮、你追我赶的浓烈氛围,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在服务创新上创特色。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大量农民的涌入给小区带来了生机和挑战。居民中工农商学兵各类人才也应有尽有,小区居民的需求也千差万别。社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调查走访的形式,收集资料,整合资源,成立服务帮困志愿者队伍,建立若干个社团兴趣小组,制作便民利民服务卡,方便大家的衣食住行,丰富大家的文化娱乐生活,让居民真正体会到社区就是我的“家”。
重要的是在工作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善于“包装”把一些平凡的工作拨个高,穿上“衣”,推广出去,形成自已的特色。
要在载体创新上求突破。方庄地区内社区有大有小、有新有旧,在管理和服务上不可千篇一律。社区中情况各不相同,特别一些建成早,设施相对滞后的社区,由于交通四通八达,人员流量大,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加上居民之间不经常往来,信息交流闭塞,给社区安全带来诸多隐患。在此情况下,社区可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实现电脑网络管理,建立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网络这一载体,促进居民相互了解,互帮互助,从而建设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和谐社区。
G. 社区社会治理创新做法
我发的话,我就得有一个比较好的创新在里面是最重要的事情
H. 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的最急迫的配套制度有哪些
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版期。 新型城镇化权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经济的转轨以及居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在这一系列的背景条件下,对于社区治理的条件越来越高,新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这就需要我们加快社区治理体制的创新,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协调发展。
规范社区工作日常管理,制定社区工作规则,完善社区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服务流程、考评及奖惩等制度。
I. 社区治理创新与工作实务学习心得
一是要带着责任。责任感是一个人的思想素质、精神境界、职业道德的综合反映,更是做人要实的重要内涵。责任感虽然无形无状、难触难摸,但是力量巨大、影响深远。一个人有了责任感,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深入扎实的作风、认真负责的精神;就有不甘落后的志气、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奋力开拓的锐气;就会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就可以出思路、出办法、出成绩。就大多数人的工作而言,绝大部分是平凡、具体、琐碎,看似简单和容易,而把认为简单的事情年复一年地都做好,就是不简单;把认为容易的事情一件一件地落实好,就是不容易。这就需要责任感,有责任感的人受人尊重、令人欣赏、让人放心。
二是要带着激情。激情是吹动船帆的风,没有风,船就不能行驶;激情是工作的动力,没有动力,工作就难以有起色。如同灵感可以催生不朽的艺术,激情能够创造不凡的业绩。如果缺乏激情,疲沓懒散,很可能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虽然感到很辛苦,但是有辛苦就会有收获。特别是一个人能够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有好的环境和条件,做一点具体的事情,同时自己也相应地得到提高,也许这不是辛苦而是幸运了。再说,如果大家都能同心同德、尽心尽力,把工作开展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让人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从这一个角度看,也许又不仅仅是幸运,而是一种幸福了。
三是要带着感恩。每个人保持正确的心态至关重要。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心态决定一切。它能够左右一个人的思想、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心态端正就会宁静而安详,感到生活温暖;就会迸发出干劲和活力,感到工作愉悦。如果心态不好,就会在顺利时自以为是、傲气十足、得意忘形,在逆境时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烦躁不安;就会既笑别人不如己,又怕别人比己好,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甚至会为了牟取一己之利而不择手段,这样势必害事业、害组织,最终也会害了自己。因此,要不断学会以感激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待他人、对待组织。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只要你用感恩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就能给你关心和帮助、给你支持和鼓励、给你提醒和教导,让你感受到真诚、感受到友谊、感受到温暖,使你感动、使你感激、使你增添精神支撑。
J. 怎样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找准切入点、运用结合点、把握着力点,抓住着重点,千方百计解决影响社会和谐德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
(一)要加强社会矛盾化解,有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相关制度。按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需要,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定期报告、
协调会议、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注重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要坚
持以人为本,在改革措施出台、管理方式改变、重大项目引进、重要活动举办等重大决策之前,充分征求群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增加透明度,减少因决策不当带来
的社会各方的利益冲突。三是健全完善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健全完善镇(街)调解中心和村(居)调处工作站的组织体系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运
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形式,及时有力地化解和处理矛盾纠纷,严防其升级、激化或转化。四是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不仅
要进行经济效益评估,看要不要干,而且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看能不能干五是建立积极预防稳妥处置社会公共危机事件机制。加强预防、稳妥处置。六是健全完善处
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快速有序反应机制,防止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制定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处置稳妥有效、协调有序。
(二)要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整治,实现社会平安和谐。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排查整治,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改善民生、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和平安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
(三)要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现人口的有序流动。如何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随着新的户籍管理规定出台,就需要我们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办
法。一是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不仅是人口问题、经济问题,同时也是
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以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在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以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
为目标,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的流动人口的利益和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要逐步完善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体制机制,
努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生服务、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方面与本地居民享有平等
权益。二是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优化服务、促进发展”的
根本要求,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摆上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的重要议程,着力巩固各级管理体系;完善各级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的服务管理机构,设立定级定编的专
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三是以出租屋为重点,强化暂住登记,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四)解决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问题,提升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我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深刻社会变革中,社会生活多样化、多元化、多变化的特征日益凸
显,出现了一些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阶层。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解决好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问题,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服务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境内社会
组织。对境内社会组织,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依法准入、依法管理和执法监督。明确有关部门管理、监督职能,明确社
会组织开业条件、审批程序、职责任务、活动宗旨,规范其行为。
(五)加强基层墓础建设,全面夯实基层基础。一是进一步加大平安建设的经费投入。要将平安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以保证综
治各项工作和平安建设的顺利开展。二是健全完善基层政法综治组织机构。配齐配强市区、镇街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和工作人员,明确责任,确保市区综治办和镇、街
道综治办有足够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镇(街)综治工作中心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村(居)综治工作站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站建设和村(居)
委会、治保会、调解会,以及基层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的建设,确保基层政法综治组织机构运行正常。
(六)发挥综治委成员作用,积极推进齐抓共管。要落实综治委各成员单位工作目标管贵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要建立和完善综治委各成员单位以及综治委“五个
专门工作小组”综治工作述职报告制度、联络员制度、平安创建联系点制度,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促进综治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增强参与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