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富营养化治理

富营养化治理

发布时间: 2020-11-27 19:13:58

❶ 富营养化的治理方法

对于河湖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各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不同的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对其进行预防、控制和修复,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在主要的物理处理方法有底泥疏浚、引水冲洗、机械曝气等,一方面工程量巨大、运行成本高,另一方面对污染严重的河湖进行底泥疏浚,易导致底层的沉积物发生悬浮和扩散,促进了沉积物中的氮、磷营养盐及其所吸附的金属离子的释放,从而使水体环境面临受沉积物中释放的重金属离子及氮、磷营养盐二次污染的风险;化学方法有投加混凝剂和除藻剂等,虽然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着治理不彻底、成本高的问题,特别是会产生二次污染,引发新的生态问题;现流行的生物和生态修复,通过微生物降解和水生植物的吸收、转移或生态浮床、滤床的过滤、吸附等措施来消减水体中的氨氮。此类方法虽避免了二次污染问题,但受自然环境影响大,要求条件苛刻,同时相对于其它处理技术而言,更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缺点。
氨氮的富集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采用合适的工艺方法快速消减水体中的氨氮,将这些污染物质带离河湖系统,彻底消除产生河湖富营养化问题的根源,使河湖从整体上得到快速净化,是今后治理河湖富营养化问题的重要方向,目前在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应用研究。

❷ 怎样防治水体富营养化

防治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要解决水体的氮、磷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输入。控制人为污染源,减少或截断外部输入的营养物质。(2)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主要的方法有工程性措施、化学方法、生物性措施等。工程性措施包括挖掘底泥沉积物、进行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以及在底泥表面铺设塑料等。挖掘底泥可减少以至消除潜在性内部污染源;定期或不定期采取人为湖底深层曝气以补充氧,使水与底泥界面之间不出现厌氧层,经常保持有氧状态,有利于抑制底泥磷释放。化学方法包括凝聚沉降和化学药剂杀藻等。生物性措施是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来去除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

❸ 如何有效防治水体富营养化

1、控制污染源,这个根本
2、污水经过处理厂进行处理在排放,最好是能减少氮专磷等营养盐的含量属
3、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可以选用例如北京邦源环保这样的公司及产品将已经富营养化的水体进行治理,提升水体水质,改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4、要经常巡视,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大面积发生。

❹ 水体富营养化

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的植物营养成分(氮、磷等)不断补给,过量积聚,致使水体营养过剩的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水生生物(主要是藻类)大量繁殖。藻类的呼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并分解出有毒物质,从而给水质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富营养化虽然是一个自然过程,但人类的活动(如大量工业及生活废污水直接排入水体)会加快水体富营养化的速度。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1.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植物的过度生长。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水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状态。
关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成因有不同的见解。多数学者认为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是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其中又以磷为关键因素。影响藻类生长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如阳光、营养盐类、季节变化、水温、pH值,以及生物本身的相互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很难预测藻类生长的趋势,也难以定出表示富营养化的指标。目前一般采用的指标是:水体中氮含量超过0.2-0.3ppm,生化需氧量大于10ppm,磷含量大于0.01-0.02ppm,pH值7-9的淡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超过10万个,表征藻类数量的叶绿素-a含量大于10μmg/L。
2.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和家畜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其中最大的来源是农田上施用的大量化肥。
(1)氮源
农田径流挟带的大量氨氮和硝酸盐氮进入水体后,改变了其中原有的氮平衡,促进某些适应新条件的藻类种属迅速增殖,覆盖了大面积水面。例如我国南方水网地区一些湖叉河道中从农田流入的大量的氮促进了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鸭草等浮水植物的大量繁殖,致使有些河段影响航运。在这些水生植物死亡后,细菌将其分解,从而使其所在水体中增加了有机物,导致其进一步耗氧,使大批鱼类死亡。最近,美国的有关研究部门发现,含有尿素、氨氮为主要氮形态的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排入水体后会使正常的氮循环变成“短路循环”,即尿素和氨氮的大量排入,破坏了正常的氮、磷比例,并且导致在这一水域生存的浮游植物群落完全改变,原来正常的浮游植物群落是由硅藻、鞭毛虫和腰鞭虫组成的,而这些种群几乎完全被蓝藻、红藻和小的鞭毛虫类(Nannochloris属,Stichococcus属)所取代。
(2)磷源
水体中的过量磷主要来源于肥料、农业废弃物和城市污水。据有关资料说明,在过去的15年内地表水的磷酸盐含量增加了25倍,在美国进入水体的磷酸盐有60%是来自城市污水。在城市污水中磷酸盐的主要来源是洗涤剂,它除了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外,还使许多水体产生大量泡沫。水体中过量的磷一方面来自外来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另方面还有其内源作用,即水体中的底泥在还原状态下会释放磷酸盐,从而增加磷的含量,特别是在一些因硝酸盐引起的富营养化的湖泊中,由于城市污水的排入使之更加复杂化,会使该系统迅速恶化,即使停止加入磷酸盐,问题也不会解决。这是因为多年来在底部沉积了大量的富含磷酸盐的沉淀物,它由于不溶性的铁盐保护层作用通常是不会参与混合的。但是,当底层水含氧量低而处于还原状态时(通常在夏季分层时出现),保护层消失,从而使磷酸盐释入水中所致。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1.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2.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富营养化的防治是水污染处理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①污染源的复杂性,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氮、磷营养物质,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这就给控制污染源带来了困难;②营养物质去除的高难度,至今还没有任何单一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去除废水的氮、磷营养物质。通常的二级生化处理方法只能去除30-50%的氮、磷。本章仅简要介绍富营养化水体中除磷和除氮的方法。
(1)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
绝大多数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外界输入的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的。如果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输入的营养物质,就使水体失去了营养物质富集的可能性。为此,首先应该着重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营养物质的输入,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应从控制人为污染源着手,应准确调查清楚排入水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排放源,监测排入水体的废水和污水中的氮、磷浓度,计算出年排放的氮、磷总量,为实施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
输入到湖泊等水体的营养物质在时空分布上是非常复杂的。氮、磷元素在水体中可能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或者以溶解性盐类形式溶于水中,或者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而沉降,并在底泥中不断积累,或者从底泥中释放进入水中。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负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内部磷富集,应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主要的方法有:①工程性措施:包括挖掘底泥沉积物、进行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设塑料等。挖掘底泥,可减少以至消除潜在性内部污染源;深层曝气,可定期或不定期采取人为湖底深层曝气而补充氧,使水与底泥界面之间不出现厌氧层,经常保持有氧状态,有利于抑制底泥磷释放。此外,在有条件的地方,用含磷和氮浓度低的水注入湖泊,可起到稀释营养物质浓度的作用。②化学方法:这是一类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学药剂杀藻的方法,例如有许多种阳离子可以使磷有效地从水溶液中沉淀出来,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价格比较便宜的铁、铝和钙,它们都能与磷酸盐生成不溶性沉淀物而沉降下来。例如美国华盛顿州西部的长湖是一个富营养水体,1980年10月用向湖中投加铝盐的办法来沉淀湖中的磷酸盐。在投加铝盐后的第四年夏天,湖水中的磷浓度则由原来的65μg/L降到30μg/L,湖泊水质有较明显的改善。在化学法中,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杀藻剂杀死藻类。这种方法适合于水华盈湖的水体。杀藻剂将藻杀死后,水藻腐烂分解仍旧会释放出磷,因此,应该将被杀死的藻类及时捞出,或者再投加适当的化学药品,将藻类腐烂分解释放出的磷酸盐沉降。③
生物性措施: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以去除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方法。目前,有些国家开始试验用大型水生植物污水处理系统净化富营养化的水体。大型水生植物包括凤眼莲、芦苇、狭叶香蒲、加拿大海罗地、多穗尾藻、丽藻、破铜钱等许多种类,可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污染物的性质进行适宜的选栽。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特点是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体,植物和根区微生物共生,产生协同效应,净化污水。经过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转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悬浮颗粒,同时对重金属分子也有降解效果。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快,收割后经处理可作为燃料、饲料,或经发酵产生沼气。这是目前国内外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有些国家采用生物控制的措施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也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例如德国近年来采用了生物控制,成功地改善了一个人工湖泊(平均水深7米)的水质。其办法是在湖中每年投放食肉类鱼种如狗鱼、鲈鱼去吞食吃浮游动物的小鱼,几年之后这种小鱼显著减少,而浮游动物(如水蚤类)增加了,从而使作为其食料的浮游植物量减少,整个水体的透明度随之提高,细菌减少,氧气平衡的水深分布状况改善。但也发现,浮游植物种群有所改变,蓝绿藻生长量比例增高,因为它们不能被浮游动物捕食,为此可以放鲢鱼来控制这种藻类的生长。

❺ 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如何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首先要了解成因,因为人类活动,农业污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过量,超出水体已经能力而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因此,首先1必须外源截流,这是保证水体恢复的必要条件。2内部治理,前期有化学药剂以及絮凝沉淀的方法,以及物理方法,不做过多介绍,这里主要介绍现在处理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生态方法,也是当前的趋势,水体生态修复,通过前期土壤底质改良,种植大量沉水植物,作为改善水体环境的主体,搭配辅助挺水植物以及浮叶植物。投放一定量和比例的水生动物,形成水体食物链,并达到食物链稳定平衡。最终相互促进,形成完整水体生态系统,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❻ 过量使用化肥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为了研究水生植物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中的作用,某科学学习小组进行

(1)测定水中氮元素的含量,能折射出水生植物吸收氮元素的量;如果水蒸发后加入富营养化的河水,水中氮元素的含量又会增多,不能正确反映水生植物对氮元素的吸收量;因而,要注入蒸馏水.
(2)在直角坐标系中,按照表中的数值标出各个点,再顺次连接各点即可.
(3)一段时间后,B水箱内水中氮元素的含量低于A水箱内水中氮元素的含量,说明水葫芦对氮元素的吸收量多于金鱼藻.
(4)如果任水葫芦在河道里自生自灭,水葫芦的遗体在腐生微生物的作用下,又能转化成含氮的无机盐,河水富营养化的现象得不到解决.
故答案为:
(1)蒸馏水
(2)
(3)水葫芦
(4)不能

❼ 水体富营养化怎么治理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

富营养化的防治是水污染处理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①污染源的复杂性,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氮、磷营养物质,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这就给控制污染源带来了困难;②营养物质去除的高难度,至今还没有任何单一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去除废水的氮、磷营养物质。通常的二级生化处理方法只能去除30-50%的氮、

一、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

绝大多数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外界输入的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的。如果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输入的营养物质,就使水体失去了营养物质富集的可能性。为此,首先应该着重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营养物质的输入,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应从控制人为污染源着手,应准确调查清楚排入水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排放源,监测排入水体的废水和污水中的氮、磷浓度,计算出年排放的氮、磷总量,为实施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二、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

输入到湖泊等水体的营养物质在时空分布上是非常复杂的。氮、磷元素在水体中可能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或者以溶解性盐类形式溶于水中,或者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而沉降,并在底泥中不断积累,或者从底泥中释放进入水中。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负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内部磷富集,应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主要的方法有:

1、工程性措施:包括挖掘底泥沉积物、进行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设塑料等。挖掘底泥,可减少以至消除潜在性内部污染源;深层曝气,可定期或不定期采取人为湖底深层曝气而补充氧,使水与底泥界面之间不出现厌氧层,经常保持有氧状态,有利于抑制底泥磷释放。此外,在有条件的地方,用含磷和氮浓度低的水注入湖泊,可起到稀释营养物质浓度的作用。

2、化学方法:这是一类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学药剂杀藻的方法,例如有许多种阳离子可以使磷有效地从水溶液中沉淀出来,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价格比较便宜的铁、铝和钙,它们都能与磷酸盐生成不溶性沉淀物而沉降下来。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杀藻剂杀死藻类。这种方法适合于水华严重的水体。杀藻剂将藻杀死后,水藻腐烂分解仍旧会释放出磷,因此,应该将被杀死的藻类及时捞出,或者再投加适当的化学药品,将藻类腐烂分解释放出的磷酸盐沉降。

3、微生物投加方法:投加适当的适量的微生物(各类菌种),加速水中污染物的分解,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惊人,呈几何级增长,微生物在繁殖的过程中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吸收分解后的营养物质作为自身的个体的营养来源,其生长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例如PH值、温度、气压、水体中的溶解氧等等。

用微生物处理水质,必须定期进行微生物的筛选培育、保存、复壮等等一系列专业处理过程,来保证微生物菌体的健壮。自然系统中水与动物、植物、微生物共生共存,水为生物群落提供生命之源,反过来,生物群落又净化了水,形成了水体自然净化的机制。在人类出现以前,大自然就是依此规律运行,使得江河湖泊保持着洁净。一个基本的规律是,在一个健全的生态系统中,水质洁净是必然的结果。

天然水体的自净能力主要是靠水体中的各种生物(尤其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水体出现污染,是因为导入其中的“物质负荷”超过了生物“消化自净”的速度。在一个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中,当外界物质进入的速度超过生物圈自身食物链循环的速度时,会造成食物链中某些环节种群的失衡,此时若不采取措施调整种群数量或结构(如把种群部分地从水体中取出,或人为地投入其他种群来抑制该种群的增长),就会使水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质恶化。

利用现有的微生物,进行驯化,培养出适应当地情况的微生物,接着进一步对培养出来的微生物进行筛选,筛选出生理活性强的菌种,然后大量繁殖,投放水体。为了保证筛选出的微生物能保持良好的活性,一直处在高效的工作状态,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定期对微生物进行筛选、保存、复壮,将变异带来的对微生物的影响降至最低,保持微生物物种的稳定性,这也是生态水处理中水质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提高水体的环境容量,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微生物特别是氮循环细菌在水体自净能力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机物的矿化分解,氮素的气化;磷盐的沉降和固定在湖底等都与聚磷细菌的作用分不开。自然界的水生植物附近共生有多种远比自由水体中丰富的细菌群落。

研制人工载体和优选高效细菌种群极为重要。利用优化的人工载体培养优化的氮循环细菌,释放到自然水体,以自然生物为一级载体,其它人工载体和底泥为二级载体,水中悬浮物为三级载体,将原来荒漠化水域中以水土界面为主的好氧-厌氧,硝化-反硝化条件扩大到水面和水体并加强细菌浓度,从而增加系统净化能力。

4、生物性措施:

★ 种养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大型飘浮植物、着生藻类、浮游藻类、沉水植物

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以去除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方法。水生植物包括凤眼莲、芦苇、狭叶香蒲、加拿大海罗地、多穗尾藻、丽藻、破铜钱等许多种类,可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污染物的性质进行适宜的选栽。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特点是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体,植物和根区微生物共生,产生协同效应,净化污水。经过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转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悬浮颗粒,同时对重金属分子也有降解效果。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快,收割后经处理可作为燃料、饲料,或经发酵产生沼气。这是目前国内外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

★ 投放水生动物:螺、蚌等底栖动物可过滤悬浮物质,摄食生物碎屑,其分泌物有絮凝作用,螺有刮食着生藻类功能,虾和若干种类鱼类可摄食藻类、碎屑、浮游动物等。这些动物,作为健康水生态系统的补充组成,也有重要作用。 根据水体的特定环境,投放相适应的水生动物,如鱼类、底栖动物。

★ 建立人工生态体系:人工生态系统利用种植水生植物、养鱼、养鸭、养鹅等形成多条食物链。其中不仅有分解者生物、生产者生物、还有消费者生物,三者分工协作,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更有效的处理与利用,并由此可形成许多条食物链,构成纵横交错的食物网生态系统。如果在各营养级之间保持适宜的数量比和能量比,就可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系统。当一定量的污水进入这种生态塘中,其中的有机污染物不仅被细菌和真菌降解净化,而其降解的最终产物,一些无机化合物作为碳源、氮源和磷源,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参与食物网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并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逐级迁移转化,最后转变成水生作物、鱼、虾、蚌、鹅、鸭等产物,人们不仅可以不断的取走这些增殖的产品,而且通过人们的不断的取走和加入的措施来保持水体的综合生态平衡,达到防治水体的富营养化的目的。

❽ 生活中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或过度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矿物质和营养物质过多,导致藻类过度生长。[2]这个现象可能导致水体缺氧。[3]营养物质含量的增加会造成例如“藻类水华”或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大量增加的现象。富营养化通常是由含硝酸盐或磷酸盐的洗涤剂、肥料或污水排入水生系统引起的。
富营养化机理
富营养化最常见的原因是营养物的过量供应,其中最多的是氮或磷,这就导致水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藻类的过度生长。这些生物死亡后,细菌降解水中的生物量不断消耗氧气,从而造成水体缺氧。
根据乌尔曼的网络全书,“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磷酸盐。”磷的作用通常会促进植物的过度生长和腐烂,相对于其他更复杂的高等植物,更有利于简单的藻类和浮游生物,并导致水质严重下降。磷是植物生存的必要营养,也是许多淡水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磷酸盐紧紧地附着在土壤中,所以它主要是通过侵蚀来迁移的。一旦迁移到湖泊中,磷酸盐在水中的萃取很慢,因此很难消除富营养化的影响。[4]然而,许多文献报道氮是藻类生物量积累的主要影响营养物质。[5]
这些过量磷酸盐的来源是洗涤剂、工业/家庭排泄和肥料。随着20世纪70年代含磷洗涤剂的逐步淘汰,工业/家庭径流和农业已成为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6]

❾ 如何应用生物学来治理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的防治是水污染处理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其原因如下:①污染物质来源多样,排放量大。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氮、磷营养物质,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含氮、磷元素的水量以当前的发展情势分析,仍呈增长态势。②受污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去除难度大,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理手段可以实现对氮、磷元素的有效去除。当前,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措施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1)控制外源性氮、磷输入

外源性污染物的进入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如果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输入的营养物质,将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为此,首先应该着重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营养物质的输入,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应从控制人为污染源着手,准确调查清楚排入水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排放源,监测排入水体的废水和污水中的氮、磷浓度,计算出年排放的氮、磷总量,为实施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减少内源性氮、磷富集
在控制外源性氮、磷输入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内源性氮、磷的及时清除。输入到湖泊等水体的营养物质在时空分布上是非常复杂的。氮、磷元素在水体中可能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或者以溶解性盐类形式溶于水中,或者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而沉降,并在底泥中不断积累,或者从底泥中释放进入水中。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负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内部磷富集,应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具体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如下几条:
(1)工程措施
包括挖掘底泥、深层曝气、注水冲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设塑料等手段。挖掘底泥可以显着降低底泥中营养元素向水体释放;深层曝气,保证对水体厌氧区的控制,抑制厌氧过程的发生以及底泥中营养元素的释放。此外,也可以采用氮、磷浓度低的清洁水注入湖泊的方法,对富营养状态的水体进行稀释。

(2)化学方法
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学药剂杀藻的方法,例如有许多种阳离子可以使磷有效地从水溶液中沉淀出来,较为常用的、经济的主要有铁、铝盐等。通过与磷酸盐生成不溶性沉淀物而沉降下来,但是沉淀物会富集在底泥中,存在再次向水体中的可能性。在化学法中,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杀藻剂杀死藻类。杀藻剂将藻杀死后,需要及时将藻类捞起以避免藻类腐败后所含有的营养元素再次向水体中释放;或者再投加适当的化学药品,将藻类腐烂分解释放出的磷酸盐沉降。

(3)生物措施
利用水生生物吸收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以去除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方法。大型水生植物包括凤眼莲、芦苇、狭叶香蒲、加拿大海罗地、多穗尾藻、丽藻、破铜钱等许多种类,可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污染物的性质进行适宜的选栽。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特点是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体,植物和根区微生物共生,产生协同效应,净化污水。经过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转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悬浮颗粒,同时对重金属分子也有去除效果。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快,收割后经处理可作为燃料、饲料,或经发酵产生沼气。这是目前国内外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有些国家采用生物控制的措施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也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例如,德国近年来采用了生物控制,成功地改善了一个人工湖泊(平均水深7米)的水质。其办法是每年在湖中投放食肉类鱼种如狗鱼、鲈鱼去吞食吃浮游动物的小鱼,几年之后这种小鱼显着减少,而浮游动物(如水蚤类)增加了,从而使作为其食料的浮游植物量减少,整个水体的透明度随之提高,细菌减少、氧气平衡的水深分布状况改善。但也发现,浮游植物种群有所改变,蓝绿藻生长量比例却增高,因为它们不能被浮游动物捕食,为此可以放养鲢鱼来控制这种藻类的生长。

❿ 如何对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进行综合评价与治理是摆

富营养化防治水污染处理复杂困难问题其原:①污染物质源排放量导致水质富营养化氮、磷营养物质既源源;既外源性内源性含氮、磷元素水量前发展情势析仍呈增态势②受污水体营养元素除难度目前没种效治理手段实现氮、磷元素效除前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措施几点加考虑: (依)控制外源性氮、磷输入 外源性污染物进入造水体富营养化主要素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输入营养物质使水体富营养化发能性降低首先应该着重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营养物质输入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应控制污染源着手准确调查清楚排入水体营养物质主要排放源监测排入水体废水污水氮、磷浓度计算排放氮、磷总量实施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措施提供靠科依据 (贰)减少内源性氮、磷富集 控制外源性氮、磷输入同需要加强内源性氮、磷及清除输入湖泊等水体营养物质空布非复杂氮、磷元素水体能水物吸收利用或者溶解性盐类形式溶于水或者经复杂物理化反应物作用沉降并底泥断积累或者底泥释放进入水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负荷效控制湖泊内部磷富集应视同情况采用同 具体采取措施几条: (依)工程措施 包括挖掘底泥、深层曝气、注水冲稀及底泥表面敷设塑料等手段挖掘底泥显着降低底泥营养元素向水体释放;深层曝气保证水体厌氧区控制抑制厌氧程发及底泥营养元素释放外采用氮、磷浓度低清洁水注入湖泊富营养状态水体进行稀释 (贰)化 包括凝聚沉降用化药剂杀藻例许种阳离使磷效水溶液沉淀较用、经济主要铁、铝盐等通与磷酸盐溶性沉淀物沉降沉淀物富集底泥存再向水体能性化种用杀藻剂杀死藻类杀藻剂藻杀死需要及藻类捞起避免藻类腐败所含营养元素再向水体释放;或者再投加适化药品藻类腐烂解释放磷酸盐沉降 (三)物措施 利用水物吸收氮、磷元素进行代谢除水体氮、磷营养物质型水植物包括凤眼莲、芦苇、狭叶香蒲、加拿海罗、穗尾藻、丽藻、破铜钱等许种类根据同气候条件污染物性质进行适宜选栽水植物净化水体特点型水植物主体植物根区微物共产协同效应净化污水经植物直接吸收、微物转化、物理吸附沉降作用除氮、磷悬浮颗粒同重金属除效水植物般快收割经处理作燃料、饲料或经发酵产沼气目前内外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重要措施 近些家采用物控制措施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收比较明显效例德近采用物控制功改善工湖泊(平均水深漆米)水质其办每湖投放食肉类鱼种狗鱼、鲈鱼吞食吃浮游物鱼几种鱼显着减少浮游物(水蚤类)增加使作其食料浮游植物量减少整水体透明度随提高细菌减少、氧气平衡水深布状况改善发现浮游植物种群所改变蓝绿藻量比例却增高能浮游物捕食放养鲢鱼控制种藻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