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政府治理

政府治理

发布时间: 2020-11-27 17:33:39

Ⅰ 政府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区别是什么

一是覆盖的范围不同。“政府管理”在实践中往往被理解为无所不包,涵盖的领域过于宽泛,在实践中不容易把握、很难界定;而“社会治理”则聚焦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

二是“社会治理”相比于“政府管理”,更突出的强调“鼓励和支持各方面的参与”,强调更好的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的管控。

三是“社会治理”更加强调制度建设,特别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治理体系可以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研究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与合作方式。

(1)政府治理扩展阅读:

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

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既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方式方法的深刻变革。应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充分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作用,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

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政治建设在社会治理中具有引领性、决定性、根本性作用。要把政治建设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政治觉悟,坚定不移跟党走。

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应加强社会治理领域立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针对生产安全、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等领域存在的执法不严等问题拿出治本之策,充分发挥执法司法规范社会行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作用。

发挥德治教化作用。道德具有深切、持久的引领力量。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的德治体系。

发挥自治基础作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应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村(居)委会为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框架,明确基层自治权界,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发挥智治支撑作用。智能化是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应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助推社会治理决策科学化、防控一体化、服务便捷化。

(1)政府治理扩展阅读来源:人民网_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Ⅱ 什么是政府治理

政府治理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西方国家理论界所说的“政府治理”,是指由政府治理理念、治理结构和运作方式与过程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有机框架或网络。
政府治理有广狭两种含义。就广义的政府而言,整个公共行政的发展过程可以称之为政府治理从传统迈向“善治”的过程。就狭义的政府治理而言,其具有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特殊含义。“大致说来,公域之治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由国家作为唯一的管理主体,实行封闭性和单向度管理的国家管理模式;
二是由国家与各种社会自治组织共同作为管理主体,实行半封闭和单向度的公共管理模式;
三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这两种基本元素综合而成的公共治理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开放性和双向度。”
狭义的政府治理是指第三种公域之治模式,也是“政府依法律善治”之“治理”模式

Ⅲ 如何实现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领域的数据量都在爆发式增长,尤其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it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之后,数据的增长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大数据如浪潮般席卷而来,人类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不仅仅只是一次颠覆性的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与治理理念的全方位变革,尤其在政府治理领域,大数据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潜力和创新空间。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应充分重视大数据在政府治理中的重要价值,牢牢抓住大数据为政府治理提供的创新机遇,切实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的治理能力。
一、大数据为政府治理理念转型带来新机遇
治理理念的转型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前提,理念的转型需要新文化、新思维的融入,大数据所蕴含的数据文化与数据思维恰好可以为治理理念转型提供突破口,基于大数据探索政府治理的多元、多层、多角度特征,最终实现以政府为主体的政府管制理念向以协同共治、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型。在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依据不再是个人经验和长官意志,而是实实在在的数据,在过去深入群众、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系统采集的客观数据和实证分析的科学结果将成为最为重要的政府决策依据。“尊重事实、推崇理性、强调精确”的特征和“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理念将成为政府治理理念转型的核心要义。
二、大数据为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带来新机遇
大数据通过把数学算法运用于海量数据,从数据中寻找相关关系,通过这种相关性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这是大数据方法论的核心思想。此外,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和平台,通过外包、众包等灵活的组织方式,可以推动政府治理的组织架构从科层、分割、封闭向开放、协同、合作转型,因此把大数据的方法和手段引入到政府治理领域,是实现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基于上述方法论,大数据为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带来的新机遇主要包括: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治理、从单兵作战型管理到协作共享型治理、从被动响应型管理到主动预见型治理、从电子政务管理到政府2.0治理、从风险隐蔽型管理到风险防范型治理,最终实现全面数据驱动的治理模式创新。
三、大数据为政府决策科学化带来新机遇
随着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仅凭个人感知已经很难全面了解所有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做出正确判断,政府部门想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就需要把大数据思维与技术运用到政府治理与决策中,依靠大规模数据的收集来直观呈现经济社会运行规律,通过相应的数据挖掘来辅助政府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大数据为政府决策科学化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决策的制定阶段,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决策不再是个别领导干部“拍脑袋”做出的,而是通过“用数据说话”,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数据)做出决策,这样的政府决策是在对客观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充分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做出的,这样大大提高了决策的精准性、适用性和科学化水平;其次,在决策实施效果的跟踪反馈阶段,通过物联网和社交网络的普及,大量的客观数据能够快速汇集给决策者,通过这些数据对决策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实时监控,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决策的实施效果和下一步的改进方向。
四、大数据为政府服务效能提升带来新机遇
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是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也是大数据背景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所在,在政府治理的范畴下,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主要包括政府部门行政审批的效率提升和公共服务产品的质量提高两个方面。在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方面,大数据可以打通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孤岛,打破各部门数据的条块分割,通过构建统一的政府行政审批云平台,让数据为老百姓“跑腿办事”,省去了“跑断腿、磨破嘴,办事跑十几个部门,盖几十个公章”的苦恼和无奈,这样既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又节约了政府开支。在提高公共服务产品质量方面,大数据通过对公共服务产品数据和服务对象数据的挖掘、分析,提升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精准化、分层化、个性化;通过公共数据的开放和兼容,让公众参与到公共服务产品设计、提供和监督等各个环节,实现公共服务产品质量的提高。

Ⅳ 彼得斯提出的四种治理模式是什么

市场式、参与式、弹性化、解制型。

市场式管理:按劳取酬;运用其他私域部门的管理回技术。利用答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将企业内部上下工序之间的关系和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关系由行政关系变为等价交换的经济往来关系。

参与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团队。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属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各级管理工作,让下级和员工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研究。

弹性化管理:管理临时雇员。使组织系统整体能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在一定余地内自我调整以具有适应性。

解制型管理:更多管理自由。其基本内涵是放松政府规制,使政府的活动更具有创造力、效率和效能。

(4)政府治理扩展阅读

治理的任务目标:

1、治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或者以现有的资源实现最大的目标。

2、细分为四种情况:产出不变,支出减少;支出不变,产出增多;支出减少,产出增多;支出增多,产出增加更多。

3、这里的支出包括资金、人力、时间、物料、能源等的消耗。总之,管理基本的原则是“用力少,见功多”,以越少的资源投入、耗费,取得越大的功业、效果。

参考资料

网络-城市管理

Ⅳ 政府未来治理模式的四种模式特点及其适应性

在学校读书效率就是比在家的时候高很多,用一天的时间就把一本21万字的书看完了,书名叫《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政府治理与改革系列中的一本。老实说,我对关于政府改革和创新的著作怀有极大的阅读热情,但却没有多少阅读的信心,因为我总感觉这些书虽然提出了很多可资借鉴的政府改革模式,但总或多或少的欠缺可行性,很多都是理论上可行,但到实践中就会碰壁,有些甚至根本就是空想,现今的政府改革研究应该在理论模型的操作化上下功夫,至于到底是什么模型倒不是当务之急了,因为很多模型都不错,反映了政府改革的要求和社会环境的发展要求,能解决很多存在的问题,尽管不能够绝对的解决所有问题。我想这本书也不例外,严格的说本书不是提出作者自己关于政府创新的模式,而是作者对理论或实践中已经存在的四种政府创新模式进行的比较分析,这四种模型分别是:市场式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解制型政府。
作者在交代了政府改革的背景知识以及传统公共行政的特点(包括政治中立的公务员制度、层级制和规则、永久性和稳定性、制度化的公务员制度、内部管制、平等)之后,分别从理念、结构、管理、政策制定、公共利益等五个方面对这四种模型展开了分析。市场式政府针对传统型政府的垄断性特点,认为应该用市场化的治理模式来实现政府治理的高效率。结构层面上强调分权,包括部门间的和中央与地方间的。运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技术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与企业家型政府或许有很多共同之处。另外一个特色在于提出政府内部的市场问题,根据市场刺激因素来进行政策制定工作。不过这里有个缺点,就是对公民角色的贬低,虽然将公民看作消费者可以提高服务意识,但却忽略了公民的政治地位。参与式政府故名思义,就知道这种模式特别强调参与式民主的作用,这种模式主张自下而上的参与,分为两种类型,包括基层公务员的参与和顾客的参与。因为参与的需要,又要求结构上必须打破层级制的旧形式,而主张建立扁平化的组织形式。在管理方面,引进私人部门管理中使用的质量管理模式,重视团队合作。对话式民主的决策方式,特别强调了协商和谈判的重要性。针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永久性特点提出的弹性化政府,反对原来那种稳定性和永久性的特点,主张通过雇佣临时雇员、建立虚拟组织进行协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弹性处理等方式,建立灵活有效的政府治理模式。这是节省成本的需要,也是改变政府治理僵化特点的需要。最后一种称为解制式政府,突出特点在于主张消除内部管制措施,强调去除事前控制,重视事后控制,以发挥公务员的自由裁量能力。应该说这四种模型都互相存在着共同点,但也有相互冲突的方面,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说,四种模型都强调协调的重要性,在改革的过程中产生许多新的组织形式,也减少了很多组织形式,这就面临着协调问题,尽管各种政府创新模型都重视引进外来因素,反对中央集中权力的干预,但在协调的过程中都不自觉地需要发挥中央政府的重要角色;而至于不同点则表现的更多,比如在对公务员制度的态度上,市场式政府模型显然把公务员制度看成是恶棍,认为他们都是自利的,弹性方法也是否定态度,认为是良好治理的障碍,解制式改革也与市场式差不多(尽管是表面上的),而参与模式更强调的是在这个层级节制体系中的平等观念。此外,对传统政府形式特别强调的公共服务、廉洁等价值观,后三种模式照样给与特别的重视,而在市场式政府模式中则忽略了,这也是与其对市场价值观的强调是一致的。当然,这里所说的后三种模式对传统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与理解内涵也有所区别。
这些新的政府治理模式都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并进而力图实现普遍化,但真正要实施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时代背景和国家的现实国情,强求一律显然只会造成相反的后果。另外,作者还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就是作者认为许多新的改革措施都是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并加以解决,但由于新措施的实施又会很容易带来新的问题,或是新创造出来的,或是因为旧制度的消失而使得被其掩盖的问题得以重见天日。这或许是改革总是在消灭旧问题出现新问题中不断循环的原因之一吧。

Ⅵ 什么是政府治理

政府治理模式和市场的资源调节作用一般来说是相辅相成的。
简单的说政府治理模式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即运用三种手段使经济走上健康的轨道。
(1)法律手段与经济政策,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
(2)计划指导,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
(3)行政手段,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而单纯的市场配置资源则会导致市场的混乱,它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配收入。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的收入高低和盈亏状况首先取决于市场价格,价格的高低决定着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
2、传递信息。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向商品生产者传递经济信息,价格上升表示供不应求,反之则供过于求,生产者可根据价格信息自主调节生产。
3、刺激生产。市场在分配收入和传递信息的同时,又可以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生产的不断发展。
4、调节供求。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和需求的平衡,是通过供求和价格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供大于求,价格下降,生产减少;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生产增加;供求平衡,各个部门的生产比例得到合理分配,资源配置实现合理化。

Ⅶ 如何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政府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得显著成效。但这项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任务还很艰巨。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定不移搞放权,坚决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不留尾巴、不留死角、不搞变通;另一方面要理直气壮抓监管,做好简政放权的统筹谋划,创新和加强监管,敢于监管、科学监管、善用监管,提高政府治理水平。
监管同行政审批不同,监管是事中事后的行政行为,是持续的过程管理;行政审批是事前的审查管控,是一次性的源头管理。长期以来,重事先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管的传统思维与做法影响深远,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监管的认识不足、知识不足、能力不足,不愿监管也不善监管。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监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中,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政放权是要把本来属于市场、公众、企业、社会组织和地方政府的权力交出去,但放权不等于一放了之,完全撒手不管。简政放权以后,政府监管必须跟进。简政放权、放开放活是改革,实施有效监管、管住管好也是改革。这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不可或缺,不能偏废。
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简政放权,化繁为简,是建设现代化政府的必由之路。同时,实施有效监管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有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才能从制度上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也应更好履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各项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创新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顺利推进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好的,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还不够完善,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其重要原因是对市场主体缺乏监管或监管力度不够。在继续简政放权的情况下,只有“放”和“管”两个轮子一起转,在降低门槛的同时,及时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才能走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搞好政府监管,一要创新,二要加强。确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政府监管机制、手段和方法,确保政府监管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讲求实效性。

Ⅷ 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面临什么新挑战

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的特征事实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与工业时代的传统政府治理习惯以部门为中心来解决问题、各部门独立办事的行政模式不同,互联网时代的政府治理模式必须与大数据、时效性等紧密结合。
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的特征
政府治理对象的双重性
个人既是公民也可能是网民,组织既是实体的也可能是虚拟的,社会形态随之分化为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
政府治理的精细化和精准化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关联处理,能够准确识别个人、组织、社群的行为特性和活动规律。政府作为“权威的一般性履行”的主体,可以制定并实施“量身定制”的公共政策,从而实现政府治理的精细化和精准化。
政府治理的多中心性和参与性
政府治理的多中心性和参与性。伴随着互联网的加速普及,很多人通过互联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意识到需要运用视频访谈、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等新的网络渠道与民众直接沟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
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互联网重构了个人、组织、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颠覆了传统的治理模式和方式,给政府治理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
时效性
互联网扩大了政府治理的边界,要求政府对公众需求作出即时或瞬时回应。互联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按照7×24×365(7个工作日、24小时、一年365天)的时间维度运行,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表达诉求和期待,甚至可以发泄不满和抗议。他们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布于网络。那些可能让公众感同身受的信息,依托互联网传播的放大效应引发强烈的社会共鸣,从而要求政府部门及时作出回应。如果政府部门仍然墨守繁文缛节、久拖不决等陈规,或者抱有“事不关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最终就有可能导致事态的演变超出各方当事人的预期。
复杂性
互联网的普及唤醒了人们的权利意识,相应地增加了政府治理的难度。比如在个人信息泄露及其所对应的个人隐私保护方面,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15年3月发布的《2014年度消费者个人信息网络安全报告》,约三分之二的受访消费者在过去一年里曾遭遇过个人信息被泄露或被窃取。对此,受访消费者普遍认为政府部门应该承担相关责任。
信息不对称性
海量数据催生了信息冗余,信息冗余并不意味着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相反,信息越充裕,信息处理成本就越高,信息不对称性问题往往也就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配置更多的资源去筛选和处理各类数据,以甄别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条件变量和约束变量。
随机因素干扰
政府治理面临的随机因素不断增加,放大了治理机制缺失的弊端,进而严重影响了公共政策和政府的权威性。互联网所构建的开放环境一般是在“匿名”状态下运行的,其本身无法排除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不良和不实信息,这使得政府治理面临着很多随机因素。如果不能及时澄清并清除这些随机因素,很可能会酿成事端。
身份认同危机
近年来,中国的数字鸿沟一直呈扩大趋势。中国城乡间、地区间等的数字鸿沟,正逐步表现为宽带鸿沟、应用鸿沟、技能鸿沟以及知识鸿沟,以至其所可能引发的身份认同危机,会严重影响治理的公平性和包容性,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可逆转的“马太效应”,影响政府治理的效果。
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新思维——三个“必须认识到”
首先,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是一个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平等参与的平台。互联网就如同一个政策对话场和治理论坛,人们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不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为政府提供了听取社情民意的直接渠道。中国政府网开设的“我向总理说句话”的常设窗口,从2014年3月到2015年2月27日共收到超过12万条网民留言,其中很多建议成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依据和民意基础。
其次,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是一个多中心的、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社会化网络。多中心特性就意味着无论是言论还是权威都带有“去中心”“碎片化”和“去行政化”的色彩,公信力必须建立在整个社会话语和共识的基础上,因而政府治理必须与多中心密切互动。同时,行为当事人的话语往往更加能够引发社会共鸣和共振,因此,互联网时代的政府治理,有了自主治理、协商治理和阐释治理等多元趋向。
最后,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所及之处就是治理所及之处。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应用,网络几乎覆盖了物理世界的各个角落,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基本上描绘了经济社会运行的一幅全息图。
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公众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期望值的提升,不断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面向互联网时代的政府治理转型正在逐步展开。人们往往认为,互联网所带来的未知因素远远多于已知因素,而实际上,互联网真正带来的是探索未知因素的无穷可能性。我们既不能将现实社会的治理困境和尴尬归咎于互联网,也不能对互联网所“赋予”的效率抱以幻想,毕竟互联网治理是政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本身也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对象。
互联网时代的政府治理创新永无止境。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Ⅸ 政府治理创新的价值理念是什么

这个理念并不是特别复杂。
一般来说它的价值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不断的进行创新,实现出它根本上的价值。这样不断可以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也可以让国家有越来越好的发展。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创新,更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和世界的影响力。

Ⅹ 如何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目前, 政务公开不完善、地方保护及公民参与不强等 问题,因此应当采取树立服务型政府治理理念、 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和鼓励公民参与等措施, 开展跨区域合作治理、 以提 升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关键词: 政府治理; 地方政府; 政务公开 治理能力; 地方政府的活动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 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 关,地方政府治理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文 由 文件在内的, 7 个法律部门、 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 3 化的发展和政治稳定。加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研究,对我 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 国地方政府提升自身治理能力有一定实际意义。 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这些都 一、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现状 为地方政府加强法制能力提供了基本条件。 1.政府治理的公开透明度加大 4.政府治理的回应能力提升 从计划经济时代直到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政 在回应能力方面,各级地方政府政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 府治理过程的透明性较差,暗箱操作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 成果,建立、完善了社情民意反映沟通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形势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在努力建设透明 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人为 政府。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二是建 本成为政府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增强政府的回应性方 立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 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创造了不少有益的形式。例如,建立市长 政府的绝大部分政府机构, (州 和相当一部分区县都 地级市 ) 热线 24 小时值班制度,方便公众反映问题;公安系统设立报 已开通了门户网站,提供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发布和网上办事 警服务中心,建立快速反应体系;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共 三是加强了公众信访工作。 等服务; 所有这些无疑都使透明政府 服务性行业实行首问负责制或首办负责制,实行服务承诺制 的建设力度不断得到加大,政府的治理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等,积极地对公众需求作出回应。 2.政府治理的承担责任能力增强 5.政府治理的廉洁自律能力强化 人民群众是政府治理绩效的最终评判者。近年来,一些 我国地方政府在进行经济社会治理时一直注重对廉洁 政府在对其工作部门的年度业绩考评中,由“被管理者”或 自律能力的培养,在防止政府治理公权力异化和反腐败上取“被服务者”来给这些部门打分。结果是那些责任心不强、对 得一定成效。主要包括:一是明确政府治理权力的公共属性, 老百姓态度生硬的部门得到应有的较低的评价,以至于某些 从思想上避免政府治理权力的异化;二是加强对腐败的防范 部门负责人不得不引咎辞职,或由于业绩考评不合格而被调 与打击力度,即加强预防腐败教育,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发 离负责岗位。2009 年《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首次发布,对 生,同时对腐败分子发现后进行及时予以查处;三是加强对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重点内容和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题系统 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积极性的引导,借助网络论坛、网络博 研究,提出了对策思路,同时,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开 客、网络调查、电话访问、问卷调查、信访等多种方式,使公众 展政府绩效评估的典型经验,提炼出了六个绩效管理模式, 多渠道参与治理和监督政府工作。 形成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框架报告。 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存在的问题 二、 3.政府治理的法律制度日益规范 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引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宪法 尽管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也得到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现行的地方政府 向来左右公民参与。而公民参与的主体性不强,公民的参治理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仍存在 与部分是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参与进来,并不是把公民参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当作自己应有的权利。在公民参与渠道上,各地政府虽 1.政府治理理念尚未真正确立 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参与方式,提供了多种参与渠道,但 中国在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 这些方式和渠道大多限于事前公示、公民听证、基层选举划经济体制,在对社会稀缺资源完全占有的基础上,中国构 等,并且大多是不定期的,而且在参与过程中,公民的意愿筑了严密而高度集权的政府管理模式,它在追求国家目标和 和利益表达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决策也是一个值得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相对忽视了政府治理理念的发展。随着 商讨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初步形成了在社 三、提升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对策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等多方面有着明显差别的利益高度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多元化的 1.树立服务型政府治理理念群体要求有多元化的需求。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市场竞争和政 在传统体制下,政府始终以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身份过多府间的效能竞争,对中国现行的政府治理理念提出了挑战, 地干预了市场经济领域,造成政府低效和腐败等问题。应尽对此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与转变。 快实现管理理念向服务理念的转变,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 2.地方保护问题依然存在 能的理念,将政府切实塑造成一个为公众、社会提供公共产 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或上级政策时是一个矛盾的综合 品,发展公益事业的公共服务机构,真正实现官僚型公务员体,一方面代表政策的制定者,另一方面又是政策的执行者。 向人民公仆的转变。中央政策起到宏观调控全局性社会利益的作用,必然要涉及 2.开展跨区域合作治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或是地方与地方之间利益分割。因 完善区域间信息相互沟通制度。加强政府间在治理合作此,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取向对中央或上级政策的落实具有 中的信息沟通,及时互换和通报各自的情报,为采取联合治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当中央或上级的政策调控符合 理行动提供信息支持。地方政府间关系由竞争走向合作。我地方自身利益时,地方政府就会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政策,地 国一直以来实行的分权改革,把地方政府塑造成了,以谋取方政府可以较少的投入而得到很大的产出。当中央或上级的 利益为宗旨,以相互竞争为发展动力的充满竞争力的市场行政策不符合地方自身利益时,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或上级政 为主体。因此,有必要协调好政府之间的利益以实现调整地策时就会受到来自于地方政府本身和地方民众的阻挠,地方 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府跨际域治理的目标。 形成利益群体总会千方百计地加以抵触, “上有政策,下有对 3.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策”的对决,或不认真落实或变相落实。遇到这种情况,中央 树立全新的政务信息公开理念,科学认识政务公开的思的政策到地方上就会大打折扣。 想,把政务公开视为公民必须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必 3.政务公开机制尚须完善。政务公开在各地方已取得了 须履行的一项基本义务。加强政务信息公开的法治化,抓好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政务公开是一项新的工作思路,涉及传 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使制度具有应有的操作性。政务信息公统思想观念和长期工作习惯的转变,涉及现有利益格局的调 开的内容主要在贴近群众上下工夫,使群众能充分理解,真整,因此,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公开内容不规范; 实的享受到政务公开所带来的好处。公开的形式要直观,更二是公开内容不真实;三是摆花架子,搞门面工程;四是政务 新要迅速。公开内容的更新必须及时,只要政府的政策发生公开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许多地方和单位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了变动,各单位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更新,让人们能的主动性不强,没有建立一种真正有利于群众监督,方便群 及时获知。众监督的形式,不敢真正接受舆论监督。从表面上看,各级地 4.鼓励公民参与方政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请媒体出席各种会议,但他们向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公民 对于媒体通报的大多是政绩, “政务” “问题” 要么避而不 或 , 意识正在逐步地加强,公民参与的意识也在不断地加强。在谈,要么轻描淡写。 这种新形势下,政府无疑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公民社会以多 4.公民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种方式参与政府决策。政府应建立完善有效的沟通渠道,缩 目前人们逐渐接受并支持公民参与,但公民实际参与地 短与公众的距离,创新公民参与途径,在公共决策中实现政方治理程度却不高。这里面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政府部门 府与公众积极互动。这有利于政策的良好制定与执行,有利往往认为公民参与治理的能力不够,甚至以政府的权威为导 于完善决策机制,有利于提高政府治理的实效。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