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沙漠化治理

沙漠化治理

发布时间: 2020-11-27 03:17:49

1.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

1、半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

③采取分区轮作或轮收,限制载畜量

④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

2、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内陆河流流域作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

②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外围封沙育草带、绿洲边缘乔木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与绿洲内部的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相结合的防护林系

③对绿洲边缘的流动沙丘,采取在沙丘表面设置沙障与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础上,采取改良土壤措施

拓展资料:

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也就是人为滥砍树木,使破坏土地平衡,变成沙子!

土地沙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土地荒漠化: 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土地沙漠化和土地荒漠化差别不大,但荒漠化严重程度要高。

2. 我国荒漠化治理是什么现状

杰成凯:我国政府一贯十分重视荒漠化治理工作。早在建国初期就有重点地组织群众开展以植树种草为主的荒漠化治理工作,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开展了沙漠考察;1958召开了全国治沙会议。自1978年以来,陆续启动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地荒漠化为主要目标的全国防沙治沙、“三北”(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工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政府将防沙治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1和1993年国务院又先后在甘肃兰州市和内蒙古赤峰市两次召开全国防沙治沙大会,批复了《1991—2000全国治沙规划要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积极组织跨区域、跨流域、跨行业的大规模生态工程建设,加速治理荒漠化土地。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对林业生态工程进行了系统整合,整合为六大重点工程。其投资之巨、建设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都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草原、铁路公路沿线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国土保护力度,实施了《八七扶贫计划》,对包括荒漠化问题在内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治理。

同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各级政府协调机构、监测体系和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将防治荒漠化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大纲;为防治荒漠化制订了各项优惠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防治荒漠化的积极性;颁布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大力推进防治荒漠化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为中国防治荒漠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家林业局2005年6月14日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土地沙化监测结果表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破坏大于治理”的状况转变为“治理与破坏相持”,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绝大部分省区治理面积大于破坏面积,全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每年减少1283平方公里。

但我们对荒漠化的形势估计不能过于乐观,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客观的讲,由于退化土地生产力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完成,所以我们不能把在荒漠化土地上形成了一些植被,就等同于荒漠化土地减少了。也就是说我国目前荒漠化土地面积的减少,事实上是由于荒漠化土地的治理面积大于扩展面积形成的。应该说所取得的成绩还只是非常初步的。

我国荒漠化治理任重而道远,主要表现为:治理形成的植被的稳定性还比较差,生态状况还很脆弱;防沙治沙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全国目前还有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同时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的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如果保护利用不好,极易变成新的沙化土地;沙化土地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几十年来,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治理原则,一些条件相对较好,治理相对容易的沙化土地已经得到治理或初步治理。随着防沙治沙的推进,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难度越来越大,单位面积所需投资越来越高;导致沙化扩展的各种人为因素依然存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破坏沙区植被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完全制止,滥放牧、滥开垦等行为在部分地区仍程度不同地存在。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于2005年9月8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

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荒漠化这一“顽症”必将被“治愈”。

3. 中国沙漠化治理现状

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回172.12万平方公里。与 2009年相答比,5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
监测结果表明,自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连续3个监测期“双缩减”,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本公报是根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编写的,简要介绍了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的最新信息,旨在使社会各界对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形势有一个客观了解,坚定防治信心,加大防治力度,建设沙区美好生态

4. 如何治理土壤沙漠化

沙漠化主要由缺水引起。民勤一带沙漠化严重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一是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

从自然因素来看,民勤盆地处于石羊河下游,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地质历史时期,随着陆海结构、纬度地带性、地貌格局的变化早已孕育形成。而且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气候处于更加干旱的时期,加剧了民勤盆地沙漠化趋势。

从人为因素来看,首先,人口增加造成了趋向沙漠化的压力。

1953年,民勤县只有11万人,目前已增加到了30多万人,几乎增加了两倍。这些增加的人口大多数是农业人口,客观上增大了对水和耕地的需求。

其次,水资源利用不当。如上中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的民勤一带来水量大幅度减少。

20世纪50年代,石羊河每年提供给民勤县5亿多立方米水,如今每年不到1亿立方米。

再次,土地开垦过度。从1977年到1993年,民勤县就开垦了2万多公顷农田。以前在绿洲与沙漠之间有大量天然灌木丛作为过渡带,有力地保护着绿洲。

但是这些过渡带被开垦成了农田,又很快被畅通无阻的风沙变成了沙丘。

这些人为因素增加了耗水量,石羊河又提供不了,民勤县只好从地下取水。

而随着每年5亿立方米的地下水被抽走,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在人类治沙的历史中,我们有过惨痛的教训。历史告诉我们,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活动要根据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来决定。要根据自然规律的要求来治理沙漠化,再不能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搞“人定胜天”那一套。以前民勤盆地有许多湖泊,鸟群众多,草滩连片。后来大量开垦耕地,把草滩都变成了农田。不注重涵养水源,大量砍伐森林,又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结果形成了沙漠化。

在治理沙漠化的过程中,不能把林业、农业、水利等分开,而应把石羊河整个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综合考虑,处理好上游与下游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贯彻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

在对水资源进行技术和经济管理的同时,要加强行政管理和立法管理,并加大对水资源危机的宣传力度,增强公民对水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要合理分配水资源,禁止超采地下水,从源头上治理民勤沙漠化。水资源是民勤生态问题的本质,因此,解决民勤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开源、节流,合理利用水资源。应该明确水权,制定落实流域分水方案,尽快减少地下水超采量,抑制地下水位下降,并逐步使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

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型高效农业和圈养型畜牧业。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会使灌溉农业的简单大规模发展以失败告终。民勤的最终出路和前途是建立节水型高效农业,改善灌溉技术,发挥规模效益,通过深度加工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和经济含量,如种植一亩春小麦一般要400立方米水,如果采用滴灌,只需90立方米水。

受沙漠化威胁严重的土地则应封闭起来种草,等草恢复起来后,发展圈养型畜牧业。还要适度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改变以农为主的经济结构。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要坚持退耕还草,开发风能、太阳能,恢复草地、灌木丛带。通过退耕还草,农民有了国家给的粮食和钱,就减少了为生计所迫而开垦土地的现象。大规模利用风能、太阳能,使农民有了可用的能源,就减少了砍伐烧草的可能性,保护了生态环境。退耕还草至少要坚持10年不变才能走上良性循环。

要采用科学的手段防治风沙,加速防护林体系建设,改造盐渍化土壤,改善地下水质。要加速民勤盆地防护林体系建设,阻止流沙侵入盆地。可以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乔、灌、草结合,带、网结合的方法。要利用盐生植物改造盐渍化土壤,使土壤盐分得到转化和转移。要改善地下水质,使地下水中的盐分转移,降低地下水的矿化度,与盐碱地改造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

民勤县的沙漠化十分严重,已到了刻不容缓需要治理的程度,一定要尽快行动起来。而要取得成效,靠甘肃省的力量估计很难完成,必须争取国家在生态保护和建设经费方面向石羊河流域倾斜。

5. 如何治理治理沙漠化

治理措施

⑦做好国际履约工作的同时,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资金与外援。


防止沙漠化,人人有责。

6. 沙漠化治理都有哪些新技术

有效治理荒漠化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有鉴于沙的流动性,应对风害成为难中之难。在目前主要的固沙技术中,工程固沙采用人工设置沙障等工程手段,如草方格、石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化学固沙通过喷洒化学固沙剂,如乳化沥青、聚合物树脂等;植物固沙则是透过种植沙生植物的手段来稳定和阻绝沙体,以达到固沙目的。下面我们来盘点这三种固沙技术中的最热门的新科技:立体固沙车、藻类治沙固沙技术,植物性纤维黏合剂,这三种技术中前两项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第三种还存在争议,效果有待验证。

立体固沙车--速度是人工的约180倍

经施工改造后的沙体当即固定,并表现出持久的抗风蚀能力。试验地种植了70多种植物,长势旺盛。为了检验治理成果,研究团队在改造后的沙漠中种植了70多种植物,其长势都非常好。为了检验安全性,团队还请来了第三方机构对粘合剂及“沙变土”土壤进行检测。易志坚拿出了西安国联质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粘合剂的检测报告,上面多项指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对于这项科研成果,该成果专家评审组的中国林业科学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的秘书长杨文斌认为,其研究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对于一项研究来说,需要有实验室的结果,还要有基础性成果,还需要实地的实验结果,也就是大面积的区域实验,区域实验完成之后才能开始推广,即使区域实验有了初步成果,也不能说这是一项可以推广的技术。易教授团队所做的4000亩实验在普通人看来面积广阔,但是对于荒漠化研究来说,4000亩的面积太小了,根本不算什么。这项所谓的成果也到不了大面积推广的阶段。

而且,沙漠如果有水的话,根本不用治理就会变成农田。杨文斌说:“沙漠是最好的土壤,就是缺水,只要有水就是好土壤。如果沙漠有水,就不用做任何工作,就可以直接种植了。在沙漠上安装上灌溉设备并保持植被一定密度生长,是现在科学家在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沙漠形成有的是自然条件,而有的是人为因素,特别在靠近河套地区的一些沙漠地带确实是人类破坏植被造成的,所以可以分门别类地对沙丘和沙地进行改造,对于人类过度开采造成的荒漠化地区可以优先修复,这些地区曾经也有绿植生长的基础。所以,沙漠的改造的关键在于应该分类分区,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原生沙漠是地质时期形成的,是荒漠生态系统,是一种一种生态系统,它和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一样都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治沙不是消灭所有沙地,不能把全部沙漠都变绿洲,否则,地表下垫面均匀一致,反而无法形成气压差,不利于形成空气流动,进而影响水分的运移。从另一面可能恶化了区域气候,利弊需要权衡。

7. 治理沙漠化有什么建议

治理遏制土地沙化
虽然沙漠化的产生是从植被破坏产生土壤风蚀开始的,但沙漠化的治理却不能仅仅限于种树种草,而是要从解决沙漠化土地上过重的人口压力出发,从经济学、生态学和沙漠学相结合的角度,把沙漠化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沙漠化治理应该按照降低土地上的人口压力和形成稳定生态系统的总体目标,有层次、按时序进行。[3]
首先,种树种草与提高农田产量同步进行。通过施用高新技术、改造生产要素组合条件,提高未沙漠化土地粮食产量,使沙漠化土地的承载力发生跃升,从而减缓或消除人口压力。与此同时,施行退耕还林还草,推广应用沙地造林和农田防护林带技术,初步建立起防沙体系,使沙漠化土地初步得到治理。值得注意的是,种树种草和沙漠化土地承载力的跃升应同步进行。前者离开了后者,沙漠化的治理由于没有去除沙漠化的根源,而效果不佳;后者离开了前者,在强烈风蚀下不可能实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可调节水肥因子在技术上具备了越来越大的可操作性,从而为沙漠化治理开发中新技术的使用,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对作物的优质高产提供了保障。例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地处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严重。一些地方实行的地膜玉米技术,可使粮食产量由亩产100多公斤提高到600公斤。粮食产量的增加,为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能空间。当地推行的“进一退三”措施,也就是种一亩地膜玉米,退耕三亩沙漠化土地,改种拧条等治沙牧草,使当地的沙漠化进程迅速得到遏止并开始逆转。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富余人口,也可以带动多种产业的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缓和西部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措施种树种草当植被盖度达到3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会基本消失。种树种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于控制土壤风蚀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发展严重的农耕地区,主要采取把部分已经沙漠化的耕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漠化土地恢复的目的。

8.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有很多,例如:
设置沙障:
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间距1~2
m,走向与风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植物治理:
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解决水资源主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
恢复与重建:
荒漠化形成与扩张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所致,是对该系统中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强度开发利用而导致系统内部固有的稳定与平衡失调的结果。当下荒漠化严重真正的原因并非人工植被营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坏过甚。由此可见,只有保护、重建荒漠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展的势头。

9.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有很多,例如:
设置沙障:
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间距1~2 m,走向与风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植物治理:
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解决水资源主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
恢复与重建:
荒漠化形成与扩张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所致,是对该系统中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强度开发利用而导致系统内部固有的稳定与平衡失调的结果。当下荒漠化严重真正的原因并非人工植被营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坏过甚。由此可见,只有保护、重建荒漠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展的势头。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