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如何治理沙漠

如何治理沙漠

发布时间: 2020-11-26 21:23:55

Ⅰ 应该怎样治理沙漠

使用干旱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我知道大哥或大姐你会采纳我的)谢谢!
3.1 加强草场管理
草原退化是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须把保护和退垦还草还林放在首位。核心是保持水的区域平衡,不同植被对水的利用强度不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具体措施包括:
(1)抓紧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
(2)限定最高草原载畜量,建立草原监理制度,严禁超载放牧;(3)搞好草原围栏,围栏旁边要种树;
(4)改变饲养方式,推行牲畜舍圈养或划区轮牧;
(5)加强对草原的养护,大力防治草原病虫鼠害;
(6)采取草地复壮措施。
3.2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在西部地区广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蚀比较突出,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潜力衰退。因此必须加强对长江上中游山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具体措施和方法包括:
(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2)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监测。
(4)退化坡地改良与利用。
3.3 妥善安排山区农民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领取退耕补给的粮钱后,仍然靠山吃山,开荒、砍树、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荒越砍”的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应创造条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条件特别恶劣地区贫困人口逐步迁移出来,安置到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和这些人口的脱贫问题。同时也抓紧落实退耕还林还草。明白了?
3.4 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资源
1.生物措施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最终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治理和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实践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机械和化学措施通常被作为生物措施的辅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术措施为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具体来说有3种方式,即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2.耐旱基因资源的开发是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到今天又一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对植物耐旱机理的研究有很大发展,最重要的研究结果来自植物脱水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研究。北京大学的实验室已从我国特有的物种中克隆出一种与耐旱耐寒相关基因的片段,有的转基因植物已表现出抗旱性和抗寒性的明显提高。这些节水型的、耐旱功能大大增强的植物可以成为阻遏沙漠化进程的先锋。耐旱基因使一些生物能够抗拒极端严酷的气候条件,利用耐旱基因的杠杆力量阻遏我国西部乃至全球荒漠化趋势前景可观。
3.5 利用保水剂产品和“干水“技术
保水剂是由高分子材料构成,能够吸收自身重量几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纯水,具有抗旱保苗、增产增收、改良土壤、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项功能。据1999年统计,保水剂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推广已百万亩,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及苗木成活率。
美国科学家发明的“干水”,是透明无毒无污染的胶体,在土壤里能为植物提供3个月的有效水分,使树木在极为严酷的干旱条件下越过枯萎死亡威胁、保护树苗成活。

4 总结
荒漠化防治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性工程,就目前的治理现状来看,还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依靠科技进步,培养科技人才则是提高防治成效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尽快建立全国荒漠化监测信息网络,以便掌握荒漠化扩展和防治的动态信息,为防治荒漠化的宏观决策和确定不同类型的防治战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尽快走出“贫困——破坏资源——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同时,我们还应提高全民的意识。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严峻,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导致土地沙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实施分区防治战略,搞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进度。

关键词 水土资源 沙漠化综合防治 水土保持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严峻。根据全国两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对比分析,全国风力侵蚀面积由187.61万km2增加到190.67万km2,净增3.06万km2;同时,中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94万km2,增加到112万km2,强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66万km2,增加到87万km2。这说明沙漠化在扩展,侵蚀程度在加重,年均扩展3060km2;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减少速度惊人。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仅有0.1hm2,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5%,不到俄罗斯的 1/8、美国的1/6、印度的2/3。东部沿海省份人均耕地更少,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省人均耕地已低于0.05hm2的警戒线。1996 年全国共有耕地1.3亿hm2,到2000年底,全国耕地减少为1.28亿hm2,年均减少45万hm2;其中由于水土流失,北方土地沙化、南方土地石化等原因,致使全国耕地以年均6.67万hm2的速度在减少。

二、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了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的,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水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决定性因素。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导致土地沙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西北内陆河流域反映得更为突出。以新疆塔里木河为例,1972年以来,大西海子以下长期处于断流状态。根据1959年和1983年航片资料分析,24年间塔里木河干流区域沙漠化土地面积从66.2%上升到81.8%,其中流动沙丘等严重沙漠化土地上升了39%,下游土地沙漠化发展最为明显,上升了22%,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国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干旱、少雨、风大、土壤疏松等自然因素,但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导致沙化不断扩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一是盲目引水,扩大灌溉面积。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人口和灌溉面积分别从1950年的156万人和34.8万hm2,增加到1998年的392万人和99.67万hm2,农业灌溉用水量从50多亿m3增加到153亿m3。

二是水资源浪费严重。西北地区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全国农业灌溉平均定额为每亩580m3,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灌溉定额高达每亩1000m3左右,最高达每亩1400多m3,浪费严重,同时导致土地盐碱化。

三是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塔里木河和黑河等内陆河流域,因受管理体制等因素的限制,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忽视生态用水需求。在相当长时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没有考虑生态对水资源的需求,由于水资源短缺,首先挤占的是生态用水,其结果是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变为:人工绿洲和沙漠化土地同时扩大,而处于两者之间的天然林地、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水域在缩小。

2.草原垦殖和超载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

西北地区草场面积大,同时,草场又是防风固沙的重要屏障。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受“以粮为纲”的影响,把一些草场开垦成耕地,耕种 2~3年后,薄薄土层中的养分消耗殆尽,就撂荒了,如此发展,造成大面积草场退化、沙化。受“牲畜头数越多越好”的影响,盲目增加牲畜头数,据有关资料,我国牧区家畜由20世纪50年代的2900万头(只)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上亿头(只),掠夺式的经营导致草场严重超载过牧,许多地方超载3倍以上。草场面积因开垦和沙化破坏减少666万hm2,产草量下降了30~50%。内蒙古自治区沙化、退化草原达0.32亿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0%以上

Ⅱ 应该怎样治理沙漠

治理沙漠?大家都会回答种树就可以了,不过种树的人和钱要从哪里出就是问题了。
以下是解决之策:
如果你是学生的话,这里我推荐你研究一下《京都议定书》中“绿色购入”这种减排机制,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种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算作该国家的减排量。如果减排量通过政府和国际的认定,可以获得国际资助,这样治理沙漠的费用就有了,不过前期费用还是要自己凑错的。
其次是人力,如果你是政府人员的话,建议你通过国家政策,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除了要求费用之外,希望企业分批的派人员到沙漠地区参与植树活动,算作他们的社会责任履行业绩。
说的有点多,但确是从实际出发。

Ⅲ 如何治理治理沙漠化

治理措施

⑦做好国际履约工作的同时,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资金与外援。


防止沙漠化,人人有责。

Ⅳ 应该怎么治理沙漠

干旱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
3.1 加强草场管理
草原退化是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须把保护和退垦还草还林放在首位。核心是保持水的区域平衡,不同植被对水的利用强度不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具体措施包括:(1)抓紧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2)限定最高草原载畜量,建立草原监理制度,严禁超载放牧;(3)搞好草原围栏,围栏旁边要种树;(4)改变饲养方式,推行牲畜舍圈养或划区轮牧;(5)加强对草原的养护,大力防治草原病虫鼠害;(6)采取草地复壮措施。
3.2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在西部地区广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蚀比较突出,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潜力衰退。因此必须加强对长江上中游山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具体措施和方法包括:(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2)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监测。(4)退化坡地改良与利用。
3.3 妥善安排山区农民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领取退耕补给的粮钱后,仍然靠山吃山,开荒、砍树、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荒越砍”的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应创造条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条件特别恶劣地区贫困人口逐步迁移出来,安置到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和这些人口的脱贫问题。同时也抓紧落实退耕还林还草。
3.4 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资源
生物措施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最终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治理和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实践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机械和化学措施通常被作为生物措施的辅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术措施为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具体来说有3种方式,即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耐旱基因资源的开发是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到今天又一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对植物耐旱机理的研究有很大发展,最重要的研究结果来自植物脱水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研究。北京大学的实验室已从我国特有的物种中克隆出一种与耐旱耐寒相关基因的片段,有的转基因植物已表现出抗旱性和抗寒性的明显提高。这些节水型的、耐旱功能大大增强的植物可以成为阻遏沙漠化进程的先锋。耐旱基因使一些生物能够抗拒极端严酷的气候条件,利用耐旱基因的杠杆力量阻遏我国西部乃至全球荒漠化趋势前景可观。
3.5 利用保水剂产品和“干水“技术
保水剂是由高分子材料构成,能够吸收自身重量几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纯水,具有抗旱保苗、增产增收、改良土壤、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项功能。据1999年统计,保水剂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推广已百万亩,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及苗木成活率。
美国科学家发明的“干水”,是透明无毒无污染的胶体,在土壤里能为植物提供3个月的有效水分,使树木在极为严酷的干旱条件下越过枯萎死亡威胁、保护树苗成活。

4 结论
荒漠化防治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性工程,就目前的治理现状来看,还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依靠科技进步,培养科技人才则是提高防治成效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尽快建立全国荒漠化监测信息网络,以便掌握荒漠化扩展和防治的动态信息,为防治荒漠化的宏观决策和确定不同类型的防治战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尽快走出“贫困——破坏资源——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同时,我们还应提高全民的意识。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严峻,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导致土地沙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实施分区防治战略,搞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进度。

关键词 水土资源 沙漠化综合防治 水土保持

我国是一个水、旱、风沙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的洪涝灾害,2002年秦岭和一些省的局部地方的特大暴雨、洪水袭击; 2000年以来的沙尘暴肆虐;1999~2001年连续3年北方地区的干旱,等等,一系列的灾害给全国人民上了一次又一次生动而痛苦的教育课。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状况,引起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沙尘暴和土地沙漠化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一、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

沙漠化作为一个生态问题是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以后才正式广泛采用,其内容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由此可见,沙漠化与沙漠、戈壁不同,沙漠化不能抽调人为活动的实质,沙漠化的实质是人地关系矛盾造成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与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严重退化过程。沙漠化防治是人地关系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环境,土地生产力再恢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水土流失导致了土地沙漠化,而土地沙漠化正是水土流失的危害之一。由于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造成了土地退化,丧失了生产能力,北方地区表现为土地沙化,南方地区表现为土地石化。土地沙漠化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严峻。根据全国两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对比分析,全国风力侵蚀面积由187.61万km2增加到190.67万km2,净增3.06万km2;同时,中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94万km2,增加到112万km2,强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66万km2,增加到87万km2。这说明沙漠化在扩展,侵蚀程度在加重,年均扩展3060km2;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减少速度惊人。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仅有0.1hm2,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5%,不到俄罗斯的 1/8、美国的1/6、印度的2/3。东部沿海省份人均耕地更少,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省人均耕地已低于0.05hm2的警戒线。1996 年全国共有耕地1.3亿hm2,到2000年底,全国耕地减少为1.28亿hm2,年均减少45万hm2;其中由于水土流失,北方土地沙化、南方土地石化等原因,致使全国耕地以年均6.67万hm2的速度在减少。

二、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了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的,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水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决定性因素。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导致土地沙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西北内陆河流域反映得更为突出。以新疆塔里木河为例,1972年以来,大西海子以下长期处于断流状态。根据1959年和1983年航片资料分析,24年间塔里木河干流区域沙漠化土地面积从66.2%上升到81.8%,其中流动沙丘等严重沙漠化土地上升了39%,下游土地沙漠化发展最为明显,上升了22%,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国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干旱、少雨、风大、土壤疏松等自然因素,但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导致沙化不断扩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一是盲目引水,扩大灌溉面积。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人口和灌溉面积分别从1950年的156万人和34.8万hm2,增加到1998年的392万人和99.67万hm2,农业灌溉用水量从50多亿m3增加到153亿m3。

二是水资源浪费严重。西北地区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全国农业灌溉平均定额为每亩580m3,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灌溉定额高达每亩1000m3左右,最高达每亩1400多m3,浪费严重,同时导致土地盐碱化。

三是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塔里木河和黑河等内陆河流域,因受管理体制等因素的限制,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忽视生态用水需求。在相当长时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没有考虑生态对水资源的需求,由于水资源短缺,首先挤占的是生态用水,其结果是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变为:人工绿洲和沙漠化土地同时扩大,而处于两者之间的天然林地、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水域在缩小。

2.草原垦殖和超载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

西北地区草场面积大,同时,草场又是防风固沙的重要屏障。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受“以粮为纲”的影响,把一些草场开垦成耕地,耕种 2~3年后,薄薄土层中的养分消耗殆尽,就撂荒了,如此发展,造成大面积草场退化、沙化。受“牲畜头数越多越好”的影响,盲目增加牲畜头数,据有关资料,我国牧区家畜由20世纪50年代的2900万头(只)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上亿头(只),掠夺式的经营导致草场严重超载过牧,许多地方超载3倍以上。草场面积因开垦和沙化破坏减少666万hm2,产草量下降了30~50%。内蒙古自治区沙化、退化草原达0.32亿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0%以上

Ⅳ 怎么治理沙漠

1.工程治理措施
沙漠造成的危害,归根结底还在于风沙流的风蚀、搬运、堆积的作用。为了防止沙丘的移动,首先应该控制沙丘表面疏松的沙粒不被风蚀吹扬。可以利用杂草、树枝以及其它材料,在沙丘上插设风障或覆盖在沙面上。凡此一类的措施,都属于工程治理。
工程治理措施的优点是能够立即奏效,但是由于成本高,费工大,又不能长期保存,故不宜大面积地推广,只能施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而遭受流沙威胁又十分严重的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城镇居民点等局部地区。
工程治理措施因材而异,种类繁多,一般最常见的有草方格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卵石固沙、粘土固沙以及沥青乳液固沙等十余种。其中最常用的是草方格沙障和粘土沙障。
(1)草方格沙障 沙区群众把沙障统称为“风墙”,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
施工时,先在沙丘上划好施工方格网线,要使沙障与当地的主风向垂直。再将修剪均匀整齐的麦草或稻草等材料横放在方格线上,用板锹之类的工具置于铺草料中间,用力插下去,插入沙层内约15厘米,使草的两端翘起,直立在沙面上,露出地面的高度约20厘米~25厘米。再用工具拥沙埋掩草方格沙障的根基部,使之牢固。根据试验,草方格沙障的规模以1米× 1米的正方形效果最好。
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这种固沙措施效果很好,用于保护交通干线尤其成功。假若乘火车从包头到兰州,当列车经过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沙坡头时,可以看到沿线沙丘上密布着像图案一样的方格,这便是草方格沙障(图9)。这条沙障,带宽500米~600米,总长达16千米,铺设了近万亩的面积。使我国第一条穿越沙海的包兰铁路,自1958年通车起,一直畅通无阻,这是我国治理沙漠的一项重大成果。
草方格沙障设置后,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尤其是对冬季的降雪,更能够控制在原地而不被风吹走。因此提高了沙层含水量,使2米厚的沙层含水率从1%增加到3%~4%以上,正由于草方格沙障能够固定流沙,改善沙丘水分条件,从而保护了沙生植物的生长。
(2)粘土沙障 粘土沙障是在用粘土压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人们用粘土全面铺覆在沙丘上,效果十分显著,但是,费用太昂贵,而且雨水很难渗到沙丘内,影响沙丘的水分条件。以后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改进,将粘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厘米~30厘米的土埂,间距1米~2米。土埂的走向与主风向垂直,流沙有喜风、喜干旱,怕水、怕草、怕树的“两喜三怕”的特点。米的土埂,间距1米~2米。在多风向的沙漠地区,可以设置成方格状的粘土沙障.
甘肃民勤和内蒙古磴口等地的经验表明,粘土沙障施工简便,节省劳力,固沙效果与保水性能都比较好。
粘土沙障可以使20厘米高度上的风速削弱20%左右;0~50厘米沙层内的含水量比无沙障沙丘的含水量提高25%以上,干沙层的厚度减少了一半。
总之,工程治理措施,是一种临时性的防沙措施,对于流沙的危害,仅仅起到固沙“治表”的作用,若要彻底根治,达到“治本”的效果,还必须采用“植物治理措施”。
2.植物治理措施
用植物来控制和固定流沙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措施。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不仅能长期地固定流沙,而且还能改变沙区的生物环境和气候条件,以至达到沙漠土壤改良的最终目的。
我国沙区各族人民在治理沙漠的过程中,总结出流沙有喜风、喜干旱,怕水、怕草、怕树的“两喜三怕”的特点。水是沙漠的命脉,有了水,可以长树、长草,可以阻挡风沙。所以“三怕”,最终还是怕树、怕草。根据沙漠的这些弱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植物治理措施。
固沙造林利用人工栽植的办法,根据需要,在沙漠里的不同地区与部位植树造林(图11)。由于沙漠里自然条件差,植物生长困难,必须选用效果良好的沙生植物品种,同时还要加以人工的抚育和管理,精心培育。
在沙漠里植树造林有两种方法,是将苗圃里培育出来的实生苗、插条或是从沙漠里挖出来的天然实生苗,有计划地栽到沙丘上,这叫植苗造林。二是用插穗或者枝干栽到沙丘上,叫扦插造林。两种方法.目前都在广泛地使用。
根据不同的情况,植树造林又有不同的种植部位。一般大都采用“前挡后拉”的种植布局。所谓“前挡”,就是在沙丘前进方向即沙丘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起阻挡沙丘向前移动的作用。所谓“后拉”,就是利用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把它们种植在沙丘的迎风坡上,固住松散的沙粒,“拉住”它们不被风吹走。一般在迎风坡上种植的部位不超过沙丘高度的三分之二,这样使沙丘的顶部暴露在风力之下,得不到植物的保护,沙丘顶部很快被风削平。而这部分被吹起的沙子,又受到“前挡”的树木的阻拦,使它们沉积在沙丘背风坡的低洼地上。久而久之,不仅能固定住流沙,还能将高沙丘削低,低洼地填平,使起伏的沙漠夷为平地。然后,再在夷平的沙丘顶部继续植树造林,使沙丘得到彻底的改造。
营造防风林“风起沙扬,风止沙落”,风是形成沙漠、驱使沙漠扩张的根本动力。所以,防沙应先防风。在沙漠内及沙漠边缘地带营造大面积的防风林带,可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而达到阻止沙丘移动的目的(图12)。
营造防风林的防风沙效果十分显著。在林带中,若以离地面1米高度的地方,降低风速10%为防风沙标准的话,林带的背风面最大防护距离可为林高的30~40倍.甚至可达50倍。林带前的逆风面防护距离可在林高的1~10倍。防风林带的效果和林带的高度有直接关系,林木越高大,防风沙效果也越好。此外,还与林带的疏密结构、透风性能有关。
根据林带的疏密和透风情况,可分为三种林带结构类型:
①紧密结构林带 林带上下紧密,枝叶生长很稠,不透风。林带常是由乔木和灌木多层组成。这类林带,像一堵挡风墙。当气流通过时,只能越过林带顶部,越过后,气流随即在林带附近的背风处下沉。在林带周围形成涡流。气流到了林带背风面40倍林高的距离处,即可恢复原来的风速。
②疏透结构林带 林带上下多少透风,为1~2行的乔木组成,林带两侧无灌木,或灌木稀疏。当气流通过时,一部分气流越过林带顶部,一部分可从林带内通过,使气流在林带背风面距离林高1倍的地方产生涡流,于是防风效果改善,常在林带背风面距离林高45倍的地方,风速才恢复到旷野的情况。
③通风结构林带 林带上部树冠稠密,基本不透风,而下部为裸露的树干,通风性能好,林带通常由3~5行高大的乔木组成,林内无其它灌木。当气流通过这种林带时,上部气流只能越过林带顶部,而下部气流则通过林带的树干之间的空隙,气流通过时发生收缩,从而形成小股涡流,抵制了上部气流袭击林带的背风处。结果在林带背风面5?7倍林高的地方,才能形成涡流,使通风结构林带产生的涡流,较其它林带产生的涡流距离更远,防风能力更强,一般在林高50倍的距离上才能恢复到旷野的风速。
可见,树不在于种得多,而在于种得巧,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为了提高防风林的效益,以营造通风结构或疏透结构的林带为最好。
自然界中,一种事物,往往和其它事物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林带中,由于削弱了风速,不仅起到防风沙的作用,而且减少了空气与地表的热量交换和水分的蒸发,从而引起地温、气温和温度等一系列的变化,大大地改善了林带周围的气候。例如新疆沙漠地区,在防风带的保护下,春季地表温度可增高0.7%~3.5%,5厘米~10厘米深的土温可增高0.4℃~1.0℃。 1米高处的气温降低0.1℃~2℃,减小了沙漠地区温差变化的幅度,相对湿度提高了3.5%~14%,水分蒸发减少了14%~41%,使沙漠地区的气候变得湿润。可见,防风林带对改变干旱气候有着多么明显的作用。

Ⅵ 治理沙漠的办法都有哪些

沙漠的问题治理上要抓根本。一是人口,二是水。
这里要提到多余水。一个地方的水分为固定水量和流动水量。这流动水量又分为水补给和多余水。
假设一个池塘,周围有5的绿地,5的沙漠。在没有人类参与的情况下。池塘水位,绿地面积,沙漠面积维持平衡。这时候的情况是绿地沙漠面积始终不变。池塘水量为在雨季过后水量是10,经过整个旱季到达下一个雨季时由于蒸发,周围绿地用水变成了5。第二个雨季带来了10的水量,其中5的水量被池塘截流下来,这部分水为水补给,剩下5的水为多余水,成为洪水流走了。旱季结束时池塘底下的那5的水量为固定水。
如果人类参与进来,完全截流了这流走的5的水量,这多留下的水量正好刚够剩下的5的沙漠绿化(前提是人类自己不用)。如果人类要用3的水量,那么只能绿化2的沙漠。剩下3的沙漠得留着。不然就要用到旱季结束时池塘底下的那点固定水量。三五年之后池塘功能退化,将破坏整个生态平衡。
所以说人口和多余水是治理沙漠的根本。人口少则能用于治理的水就多了。
譬如一个地方的多余水是M,治理沙漠需要水X,人类生活需要Y。如果X+Y<=M,那么将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反之则将沙漠化。
拿新疆的沙漠来说,水源就是雪山融水,雪山融水总量如果为10,假设人口用水为6,那么就只有4的水用来绿化环境。而假设这4的水能供应4的土地绿化(假设土地总量是10),那么将有6的土地成为沙漠。如果强行利用这4的水去绿化10的土地,那么将破坏环境,连那4的绿化面积也没有了。
沙漠里本来就没水,你挖泥保哪门子水啊!再说了你能挖多少泥,不要把现有的河给挖没了。
治理沙漠
一是节水,人口不好想办法。只有节约用水,提高水利用。培养国民节约水的习惯。
二是找到新的水源。沙漠的水一般都是高山融水,水量有限,只能维持河两岸一定区域的生态平衡。维持不到的地方只有靠其他的办法。比如淡化海水引导到沙漠(不考虑成本技术,只理论)。
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例如培育耐旱植物,喷固定沙漠溶剂等。要综合考虑,多途径下手。

Ⅶ 沙漠如何治理

干旱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
3.1 加强草场管理
草原退化是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须把保护和退垦还草还林放在首位。核心是保持水的区域平衡,不同植被对水的利用强度不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具体措施包括:(1)抓紧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2)限定最高草原载畜量,建立草原监理制度,严禁超载放牧;(3)搞好草原围栏,围栏旁边要种树;(4)改变饲养方式,推行牲畜舍圈养或划区轮牧;(5)加强对草原的养护,大力防治草原病虫鼠害;(6)采取草地复壮措施。
3.2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在西部地区广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蚀比较突出,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潜力衰退。因此必须加强对长江上中游山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具体措施和方法包括:(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2)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监测。(4)退化坡地改良与利用。
3.3 妥善安排山区农民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领取退耕补给的粮钱后,仍然靠山吃山,开荒、砍树、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荒越砍”的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应创造条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条件特别恶劣地区贫困人口逐步迁移出来,安置到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和这些人口的脱贫问题。同时也抓紧落实退耕还林还草。
3.4 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资源
生物措施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最终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治理和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实践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机械和化学措施通常被作为生物措施的辅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术措施为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具体来说有3种方式,即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耐旱基因资源的开发是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到今天又一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对植物耐旱机理的研究有很大发展,最重要的研究结果来自植物脱水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研究。北京大学的实验室已从我国特有的物种中克隆出一种与耐旱耐寒相关基因的片段,有的转基因植物已表现出抗旱性和抗寒性的明显提高。这些节水型的、耐旱功能大大增强的植物可以成为阻遏沙漠化进程的先锋。耐旱基因使一些生物能够抗拒极端严酷的气候条件,利用耐旱基因的杠杆力量阻遏我国西部乃至全球荒漠化趋势前景可观。
3.5 利用保水剂产品和“干水“技术
保水剂是由高分子材料构成,能够吸收自身重量几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纯水,具有抗旱保苗、增产增收、改良土壤、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项功能。据1999年统计,保水剂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推广已百万亩,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及苗木成活率。
美国科学家发明的“干水”,是透明无毒无污染的胶体,在土壤里能为植物提供3个月的有效水分,使树木在极为严酷的干旱条件下越过枯萎死亡威胁、保护树苗成活。

4 结论
荒漠化防治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性工程,就目前的治理现状来看,还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依靠科技进步,培养科技人才则是提高防治成效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尽快建立全国荒漠化监测信息网络,以便掌握荒漠化扩展和防治的动态信息,为防治荒漠化的宏观决策和确定不同类型的防治战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尽快走出“贫困——破坏资源——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同时,我们还应提高全民的意识。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严峻,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导致土地沙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实施分区防治战略,搞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进度。

Ⅷ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有很多,例如:
设置沙障:
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间距1~2 m,走向与风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植物治理:
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解决水资源主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
恢复与重建:
荒漠化形成与扩张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所致,是对该系统中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强度开发利用而导致系统内部固有的稳定与平衡失调的结果。当下荒漠化严重真正的原因并非人工植被营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坏过甚。由此可见,只有保护、重建荒漠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展的势头。

Ⅸ 怎样治理沙漠

沙漠治理的关键是防风固沙,保护已有植被,并且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

沙漠治理仍是世界性难题,各地沙漠成因不同,治理方式也不同,不能从一而论。

一是对于沙漠、戈壁和极度干旱区,目前是不宜治理的,重点是预防保护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破坏。

二是对于沙区、沙漠绿洲等,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前提,因地制宜地以草先行,草灌为主,草灌乔混交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并辅以农牧业建设。

沙漠治理就是通过以水治沙等技术手段扼制沙漠蔓延的态势。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干旱缺水、 植被稀少、 风力助推作用。因此, 如果能从缓解水资源短缺、 增加荒漠区地表植被、 降低风力助推作用等方面寻找突破口, 沙漠治理就能迎刃而解。

(9)如何治理沙漠扩展阅读:

以水治沙法包括以下几个途径:

①充分利用好北方荒漠区的季节性水资源。在新疆北部、内蒙等地区,冬季雨雪资源丰富,可以通过修筑沙漠水库,修建地下暗渠等方式,将冬天的雪水保留在沙库内,以提高地下水位,需要时又可抽取出来利用。

②寻找地下水资源。由于地势、海拔不同等因素,有些地方有较丰富的地下水,我们应当充分合理地使用当地的有限资源,以解决人畜,植物的应急用水。

③南水北调工程。调取长江之水灌溉黄河下游土地,而黄河之水又用来解决内蒙之干旱。目前中国在南水北调工程上虽然以取得初步成效,但还应加大投入,尽快解决旱涝不均的状况。

并在黄河上游逐级修筑畜水水库,提高水位,扩大库容量,修筑水的提升泵站,使广袤的沙漠尽可能多地得到水的滋润。让沙漠变粮仓,我看也不是梦。

④引渤入疆工程。该项目全程涵盖中国西部的八大沙漠,本人认为,该工程如果得以成功实施,不仅会对荒漠绿化工作起到很大促进作用,而且引入的海水在夏季大量蒸发后,形成的水汽与入侵的夏季风相叠加,可以增加西北沙漠及周边地区的降水总量与几率,从而对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起到持久的改善作用。

沙漠沙石利用的主要途径有:

①利用沙漠石英砂制备烧结砖。郝成伟,吴伯麟,杨云涛等通过对利用粉煤灰和沙漠石英砂为主要原料制备烧结砖的研究表明:用该法制得的烧结砖抗压强度达到了19.56MPa,满足国家标准对MU15级烧结砖的要求,具备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②利用沙漠细砂生产泡沫混凝土。宋旭辉,侯文虎,杨树新等通过对利用沙漠细砂生产泡沫混凝土的研究表明:

直接利用沙漠细砂、普通水泥、发泡剂等材料生产泡沫混凝土,产品的各项指标均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要求,再与一些材料复合制作建筑砖块,可以达到国家三步节能要求,在沙漠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实现变“废”为宝。

以沙治沙法在沙漠治理中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通过用砂石制砖、生产混凝土等方法,可以减少沙漠沙石的量和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对制成的砖块和混凝土加以利用,在沙漠地区堆造一道道沙障,以减缓荒漠化过程中风力助推的作用。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