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应用治理

应用治理

发布时间: 2020-11-25 13:01:09

治理理论的应用

针对如何克服治理的失效,不少学者和国际组织提出了“善治”(good governance)概念。“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它强调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以及公民的积极参与,实现管理的民主化。
善政被普遍认为是减缓贫困的一个关键因素(世界银行,2001)。西方学者Grindle认为,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具有改革思想的公民,以及国际发展社会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来说,善政不仅已经成为减少贫困的当务之急,也已成为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他的文章中,向我们展示了详细的善治议程。
从政治倾向上看,治理理论虽然主要是一种公共管理理论,但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借鉴治理理论时,必须有所鉴别。尽管如此,治理理论对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㈡ 化学应用,环境治理,垃圾处理,创业,梦想

我只是关注,很抱歉这也是我想问的问题。不过很多有用的资料都来自外国文献,中文图书馆都未必能查得到。支持一下你吧

㈢ 大数据如何创新应用在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升级等领域

大数据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本文作者: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 陆峰博士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统一开放的大数据体系,加强数据资源规划建设,构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国家数据资源体系,推动数据应用,强化数据资源管理,注重数据安全保护。

数据与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一样,是国家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近两年来,我国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不断完善,管理服务应用创新层出不穷,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优化民生保障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加快推进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创新应用,促进产业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治理创新,已经成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重要抓手,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重要途径。

一、大数据促进了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一是大数据促进传统产业组织和运行模式创新,让传统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售后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和智能。基于客户需求反馈大数据的研发设计模式,有效解决了研发设计闭门造车问题,让企业研发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物流大数据有效解决了物流运输信息不对称问题,让物流资源调度更加优化和智能,物流仓储、车辆、人员等物流资源利用更加匹配和高效。生产制造大数据解决了生产数据车间流动问题,让企业生产流线更加柔性化,有效支撑了个性化定制、体验式制造、网络制造等新型制造业态。远程运维、在线监测等大数据有效解决了大型机械装备售后管理和维修问题,加强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了对产品故障提前智能预警,促进了维修资源的优化配置,显著缩短了维修周期。

二是大数据促进了新型信息服务业态的孵化,各领域大数据分析挖掘行业信息服务快速崛起。营销、征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崛起,让产业经济发展更加高效、健康。营销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发展,指导了企业商业规划,优化商业资源配置,提高商业营销效率,实现了精准营销。征信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发展,有效解决了交易双方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交易可靠性保障,让商业活动发展更加守信和健康。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发展,缩减了互联网金融运营成本,降低了普惠金融的发展门槛,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短期资金缺口问题,对传统金融服务起到了有效补充。

三是大数据倒逼着信息通信技术加速创新,为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实现后发赶超、由大变强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大数据技术倒逼着传统单机数据存储和计算分析模式向网络分布式存储和协同计算模式方向发展,对主机存储、网络传输、计算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倒逼了存储、传输、计算等技术升级换代,为我国企业利用互联网产业发展契机,推进存储、传输、计算等技术自主可控提供了历史机遇。

二、大数据促进了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加速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是大数据提升了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基于大数据的社会管理模式让社会管理更加主动、精准、高效。城市管网、园林绿化、市容市貌等市政管理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加强了对城市基础运行部件的实时监控和智能管理,优化了市政管理资源的配置,促进了城市绿色、清洁、高效、安全运行。公路、铁路、地铁、水运、航空等交通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有效指导了道路交通规划,促进了交通运输资源配置优化,实现了对交通的实时疏导能力,提高了对交通事故的预判能力,更好地满足公众安全、高效出行需要。水灾、火灾、台风等应急救灾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提高了对灾难发生的预判能力,优化了救灾资源配置和调度,强化了灾难发展动向科学评估,促进了灾难损失的降低。城市规划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让城市居住和产业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实现了人口早晚合理潮汐流动,降低了城市交通拥堵,促进了城市宜商宜居和产城融合。

二是大数据提升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让宏观调控更加精准和科学。电子支付、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实现了国家对金融运行精准掌控,提高了国家对金融运行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金融调控的决策能力。电子商务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实现了国家对社会商贸活动运行状态的有效把控,促进了供需调控的精准化,为了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实现了国家对全社会经济运行活跃性的有效评估,为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治理、优化产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是大数据提升了政府市场监管能力,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实现事中监管和事前预防有机结合。煤矿、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石化冶炼、危化品等企业安全生产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提高了重点危险源企业安全生产在线监管水平,实现了对重点危险源风险的科学预判,有效防范了潜在事故和重特大事故发生,降低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概率。食品、药品等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强化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监管,提高了产品的溯源能力,保障了涉及民生产品安全。银行、证券、外管等金融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利用,强化了对洗钱、诈骗、非法集资、内幕操作等非法金融活动监管,有效防范了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保障了金融运行的稳定。金融、纳税、环保、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等领域信用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促进了信用信息“全国一张网”建设,市场主体诚信档案、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逐步健全,强化了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实现了让“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同时,大数据应用完善了政府市场监管机制,实现了让权力运行处处留痕,把执法权力关进了“数据铁笼”。

四是大数据提升了政府网络空间治理能力,网络社会治理更加高效、科学。网络舆情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提高了对网络社会关注焦点的即时发现能力,加强了对物理社会潜在燃点的研判,倒逼社会重要问题解决,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数据支撑和赢得宝贵时间窗口期。网络安全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强化了对网络安全态势的全面感知,提高了网络黑客攻击发现能力,完善了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升了对网络空间的管控能力。

三、大数据促进了民生服务模式创新,提升了民生保障便民、利民和惠民水平

一是大数据促进了民生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得到更加充分落实。大众出行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促进了公共交通运输资源配置,提升对道路交通的实时诱导,实现让大众出行道路更加顺畅和换乘更加衔接。电、水、热、气、通信等服务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促进了服务资源的优化调度配置,让服务更加均衡协调。流动人口、老年人口、学前儿童、居住人口等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完善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服务,促进了医养、学前教育、生活服务等资源优化配置。

二是大数据提高了大众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构建起了人类生命新守护环。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可穿戴智能健康设备数据等医疗卫生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提高医疗机构临床决策智能化水平和远程病人监控精准化水平,提升了卫生部门公共卫生和公众健康监控的效率,缩短科研机构医疗药品研发周期,为全社会防控大规模疫情发生、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人的健康保障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

大数据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发展,对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服务带来影响才刚刚开始,应用前景非常宽广。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率先抢占大数据发展先机,大力发展数据产业,推进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入应用,完善大数据采集挖掘、存储传输、流通交易、安全保障等相关制度,充分释放数据资源红利,必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发展台阶、开启发展新方位。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㈣ 如何应用黄老治理学进行修身内治

1.确立修身内治的善正真的规范,并以此治理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品格和心性2、采用暗示等方法来对体内精神系统进行治理,黄帝曰:“形名一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在我们的精神系统缺乏有效的规范之前,根据形名声号进行治理是非常必要的,应当早晚坚持实践,这对于阴动为先系统的

㈤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有什么应用前景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环境污染是人类排放到比其自净物质或能量的能力的环境,直接或间接,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质量,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这种现象的不利影响.常见的有: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
水体污染是指任何物质的水体参与其中,从而导致变化的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特点,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生态破坏的环境,造成
水质恶化的现象.空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有害污染物的浓度达到程度的损害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导致人类和生物危害的现象.土壤污染是由人类活动产生
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从而造成了一定的产量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噪声污染是由环境噪声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生
成,并干扰其他人,学习,生命现象的正常工作.放射性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的材料,人力,区位,环境,或介质的内表面出现放射性物质超过国家标准或射线.光
线从而杀微生物在体内,会导致癌症,白血病,骨髓病变.

㈥ 如何应用生物学来治理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的防治是水污染处理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其原因如下:①污染物质来源多样,排放量大。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氮、磷营养物质,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含氮、磷元素的水量以当前的发展情势分析,仍呈增长态势。②受污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去除难度大,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理手段可以实现对氮、磷元素的有效去除。当前,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措施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1)控制外源性氮、磷输入

外源性污染物的进入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如果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输入的营养物质,将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为此,首先应该着重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营养物质的输入,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应从控制人为污染源着手,准确调查清楚排入水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排放源,监测排入水体的废水和污水中的氮、磷浓度,计算出年排放的氮、磷总量,为实施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减少内源性氮、磷富集
在控制外源性氮、磷输入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内源性氮、磷的及时清除。输入到湖泊等水体的营养物质在时空分布上是非常复杂的。氮、磷元素在水体中可能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或者以溶解性盐类形式溶于水中,或者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而沉降,并在底泥中不断积累,或者从底泥中释放进入水中。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负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内部磷富集,应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具体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如下几条:
(1)工程措施
包括挖掘底泥、深层曝气、注水冲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设塑料等手段。挖掘底泥可以显着降低底泥中营养元素向水体释放;深层曝气,保证对水体厌氧区的控制,抑制厌氧过程的发生以及底泥中营养元素的释放。此外,也可以采用氮、磷浓度低的清洁水注入湖泊的方法,对富营养状态的水体进行稀释。

(2)化学方法
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学药剂杀藻的方法,例如有许多种阳离子可以使磷有效地从水溶液中沉淀出来,较为常用的、经济的主要有铁、铝盐等。通过与磷酸盐生成不溶性沉淀物而沉降下来,但是沉淀物会富集在底泥中,存在再次向水体中的可能性。在化学法中,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杀藻剂杀死藻类。杀藻剂将藻杀死后,需要及时将藻类捞起以避免藻类腐败后所含有的营养元素再次向水体中释放;或者再投加适当的化学药品,将藻类腐烂分解释放出的磷酸盐沉降。

(3)生物措施
利用水生生物吸收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以去除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方法。大型水生植物包括凤眼莲、芦苇、狭叶香蒲、加拿大海罗地、多穗尾藻、丽藻、破铜钱等许多种类,可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污染物的性质进行适宜的选栽。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特点是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体,植物和根区微生物共生,产生协同效应,净化污水。经过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转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悬浮颗粒,同时对重金属分子也有去除效果。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快,收割后经处理可作为燃料、饲料,或经发酵产生沼气。这是目前国内外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有些国家采用生物控制的措施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也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例如,德国近年来采用了生物控制,成功地改善了一个人工湖泊(平均水深7米)的水质。其办法是每年在湖中投放食肉类鱼种如狗鱼、鲈鱼去吞食吃浮游动物的小鱼,几年之后这种小鱼显着减少,而浮游动物(如水蚤类)增加了,从而使作为其食料的浮游植物量减少,整个水体的透明度随之提高,细菌减少、氧气平衡的水深分布状况改善。但也发现,浮游植物种群有所改变,蓝绿藻生长量比例却增高,因为它们不能被浮游动物捕食,为此可以放养鲢鱼来控制这种藻类的生长。

㈦ 运用大数据推动治理新变革的思路有哪些

举例:大数据技术应用-风险治理

提前预警风险

大数据风险治理过程包括风险辨识、风险预警、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决策五个阶段。大数据技术的日趋成熟,为基于多维度、多层次、多群体、多因素的巨型数据分析提供了可能。

例如,借助于大数据技术的分析、预判功能,治理主体可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平台,充分收集目标信息,并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和甄别潜在风险,识别城市风险管理中的重点人群与重点区域,从而提前预知将要发生的危机和风险、及时制订预案予以化解。

及时精准辟谣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预警与预测灾害风险方面,而且在减灾救灾、灾后重建、受灾地区疾病预防等方面日益扮演重要角色。

在自然环境差、交通阻塞等不利情况下,利用无人机与卫通系统等技术手段,可以获取受灾地区、人群等图像传至应急指挥与决策部门,进而提高灾后救济、发现险情、抢救生命、现场指挥的工作效率。

助力灾后救援

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灾害信息的自动化识别与核查,并在灾情信息沟通共享和协同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灾后精准救援工作。

㈧ 微生物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有哪些应用

1 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1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众所周知,用物理的方法(如打捞)虽可清除部分污染物,但对氨氮、亚硝酸盐等化学污染物以及禽畜粪便等的处理难以奏效,用化学的方法则易造成二次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吃”污的微生物控制污染技术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并在污水处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指通过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游离微生物细胞定位于限定的空间区域内,使其成为不悬浮于水但保持活性,并可反复使用。
唐凤舞等[2]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城市污水进行污染物降解处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pH值为8.0、固定化颗粒与污水的质量比例为16%,温度为25℃时,硝基苯去除率达97.9%,COD去除率达89.2%,出水水质稳定。
庞胜华等[3]用PVA包埋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处理抗生素废水,活性微生物为经抗生素废水以l0%浓度增幅驯化75d后的活性污泥。结果表明:废水浓度(COD)为2000mg/L、曝气为20h、温度在10~45℃、pH值7~10,COD的去除率可达到80.57%。
1.2 生物膜技术
生物膜技术是指用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纤维)为载体,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膜,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李健等[4]采用厌氧生物滤池(AF)—好氧生物接触氧化(BCO)联合工艺,并在AF的滤料中挂上生物膜,对合成洗涤剂(LAS)废水进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AF反应器在HRT=24h、温度(32±2)℃、pH为7~8、营养母液质量浓度5mg/L条件下;出水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
张凤君等[5]采用中空纤维膜作为无泡供氧及生物膜载体,采用包埋固定化技术进行挂膜及污水处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PVA作为包埋剂,且包泥量为1∶1的情况下,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90%和80%左右。
1.3 复合微生物技术
复合微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现代微生物技术选育优势菌种,构建基因工程菌以提高生物处理系统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能力。
高云超等[6]筛选并制备了复合微生物制剂(CMP)并用于猪场污水处理。研究表明,光合细菌非曝气处理和CMP曝气处理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较好,处理2d后污水的COD值分别降低35.5%和74.1%。CMP接种量为0.1%、1%和10%,CMP对高浓度污水具有较好的处理作用。
2 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2.1 微生物技术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王丽萍等用菌根真菌-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结果表明:在石油污染浓度(石油的质量分数)0.2%和2%条件下,石油烃降解率与菌根侵染率、玉米根干重和植株干重均呈现相关性。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处理的菌根侵染率、玉米生长量和石油烃降解率均远高于对照处理。
齐建超用4种菌剂与多种有机肥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结果表明,腐植酸、诺沃肥和生物有机钙等有机肥和菌剂(4%处理)的加入使土壤盐碱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土壤pH稳定于6.9;4%菌剂处理与有机肥联合作用修复效果最显著,石油烃降解率可达到73%。
2.2 微生物技术在水体修复中的应用
李秋芬等使用有益菌复合菌剂对大菱鲆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明显好于单独使用某一种有益菌的效果,复合菌的COD去除率为68.4%~73.1%,高于单株菌Lt7222的60.8%,氨氮的降解率为80%,高于A3的25.3%和Y1的77.4%,且有害中间产物亚硝酸氮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赵宇等用复合光合细菌法对养虾废水作研究,其中CODcr的去除率能达到63%,NH3-N的去除率也能达到92.5%。季民等提出了通过投加以光合细菌为主的复合细菌群来强化湖泊水体生物自净能力,改善湖泊体水质的方法。
3 微生物技术在有害有机污染物治理中的应用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废弃有机物排放到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空气,土壤,水源,严重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国内外专家学者一直在研究解决有害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其中,微生物方法以其高效,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研究的热点,杨彬等通过富集培养,获得了降解对硝基苯胺的混合培养微生物,并用于降解硝基苯胺。结果表明,在培养液中添加110gPL葡萄糖和110gPL酵母粉,36h内对硝基苯胺去除率可达97%以上,对硝基苯胺降解速率可达411mgPL·h。

㈨ 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

(1)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进而危及人类的健康.
(2)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原理.
(3)PCR技术可以在体外大量扩增目的基因.不同生物的基因具有相同的双螺旋结构,因此能拼接在一起.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植物细胞,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4)将植物细胞培养成植株需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理论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必须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才能形成胚状体或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故答案为:
(1)食物链
(2)协调与平衡原理
(3)PCR(多聚酶链式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 双螺旋 DNA分子杂交技术
(4)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脱分化和再分化

㈩ 大数据能被应用于城市治理吗

据报道,在过去的2017年大数据成为城市治理的“智慧大脑”,被城市治理带来了诸多的好处。

2018年,大数据将进一步从城市管理的“高级参谋”化身惠及日常生活的“贴心管家”,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过程数据并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将更加精准;用户浏览习惯的数据化,则将继续提升社交网络、新闻推送、广告营销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

未来,如何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和使用数据、如何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将成为大数据应用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随着未来大数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一展身手”,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聪明度,便民应用进一步提高贴近性,将令普通人享受到更多数据红利。

希望大数据可以被更多的应用到生活中!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